•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4
  • 81
  • 16
  • 11
  • 5
  • 3
  • 2
  • Tagged with
  • 115
  • 42
  • 40
  • 33
  • 33
  • 31
  • 23
  • 20
  • 16
  • 15
  • 15
  • 13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敦煌変文韻文考 / An Ananalysis of Verses in the “Dun-Huang Bian-Wen” / トンコウ ヘンブン インブン コウ

橘, 千早, Tachibana, Chihaya 31 July 2009 (has links)
博士(社会学) / 甲第523号 / 143, 394, vp / 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一橋大学)
62

西崑酬唱集之研究

黃金榔, HUANG, JIN-L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六章,約十萬字. 首章敘研究動機及方法: (一)動機:中國詩歌史上:西崑體:佔有一定地位,西崑之為體,實得名於西崑酬 唱集,故要瞭解西崑體,則必須從西崑酬唱集入手:又歷來學者論詩每有唐宋詩之分 ,西崑體之時代,正是唐詩轉變成宋詩之關鍵,故研究西崑酬唱集,上可溯唐詩,下 可窺兩宋,如此唐宋詩涇渭當可分明. (二)方法:文學作品與時代環境關係密不可分,尤以中國文學為然,西崑酬唱集為 宋初民風裕泰之產物,其詩素以迷離閃爍見稱,於時代環境,作家各人際遇一無所知 ,則難明詩中意旨,故本文先歷史傳記考察入手,再從作品本身見其思想感情及藝術 成就.換言之,即採一種外緣,內在合一的綜合研究方法. 二章考察宋初詩壇創作狀況;分晚唐體,白體,西崑體三派,分別(一)考各派興起 之因,(二)考各派作家傳略(三)考各派作品得失,並從掃清五代浮弱詩風,確立 西崑體在宋初詩壇的地位. 三章敘西崑酬唱集編纂及重要傳本;蒐集現存西崑酬唱集重要傳集凡得七種,即明嘉 靖刊本,清周楨王圖煒合注本,四庫全書本,古城遺書本,粵雅堂叢書本,民國王仲 犖注本,鄭再時箋注本,其中清周楨,王圖煒合注本及民國鄭再時箋注本為新出資料 ,國內少見,於理解西崑詩意頗有幫助. 四章敘西崑酬唱集詩歌內容:採知人論世以及意逆志方法探討詩歌意旨,以見其非託 之空言,並修正前人評西崑內容空洞,缺乏真情感之錯誤. 五章敘西崑酬唱集詩歌形式:分別從章法,用典,對偶,詞藻,節奏諸方面來看西崑 詩特殊的創作技巧. 六章餘論:從西崑作家學李商隱師包蘊密緻特點修正前人以為但取其學李商隱麗詞之 說,並從矯五代詩風,開啟宋詩大道,肯定西崑詩人的文學史上地位.
63

唐朝與回紇聯軍之研究─以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為中心

楊世權, Yang, Shi-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歷史事件之研究方式,依次安排唐回聯軍之淵源及其背景;唐回聯軍之建立 及其經過;唐回聯軍之意義及其影響;討論唐代安史之亂時期,唐朝與回紇聯軍的背 景、經過和影響。 第一章:唐回聯軍之淵源及其背景。首先探討安史亂前之唐回關係,以回紇依附唐朝 著手,排列史實,說明唐回聯軍之淵源;其次,以安史之亂為經,貫穿唐朝內外形勢 驟轉,其借兵于外夷之背景和需要。 第二章:唐回聯軍之建立及其經過。本章以唐肅宗聯結回紇之決策、回紇助唐之造因 二大關鍵,討論唐回聯軍之所以建立;並以漠北情勢的變化,推論歷次聯軍經過及演 變,俾為史上唐回聯軍作一整體性之解釋。 第三章:唐回聯軍之意義及其影響。內分二節,除剖析安史本質,以說明唐回聯軍乃 唐朝﹁以夷制夷﹂政策之運用外,並綜論聯軍對唐朝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
64

勸懲與存史——《大唐新語》研究

蘇雯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世說新語》問世後,後世仿作者頗多,有「世說體」或「世說學」之稱,唐代劉肅所撰述的《大唐新語》一書,即被一般文學史視為其中的一員。本論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唐新語》,論述書中所呈顯的特殊面貌,並不宜與一般的「世說體」小說等同觀之,並期許藉由深入的分析探討,還原該書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此一論題的研究回顧,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概述全文的章節架構。第二章分兩節,探討《大唐新語》「分門隸事」的體制:第一節闡釋書中門目意涵,第二節藉由與《世說新語》、「世說體」小說門目的比較以突顯《大唐新語》門類所彰顯的意義。第三章分兩節,探索《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第一節論述傳統史學精神與唐代史學發展,第二節勾勒作者劉肅時代的政治環境。第四章分三節,析論《大唐新語》所呈現的君臣群象:第一節分析帝王形象,第二節分析宰相形象,第三節分析地方官形象。第五章分兩節,探究《大唐新語》的敘事:第一節闡述史傳作品的敘事傳統,第二節分析在前述的承衍基礎下,作者劉肅的運用之巧。第六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為《大唐新語》尋出適如其分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關鍵詞:大唐新語、劉肅、世說體、分門隸事、勸懲與存史
65

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

張福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唐代妓女畫分為“倡家妓女”、“家妓”、“營妓”、“宮妓”四個類別,並以此展開對各類別妓女的屬性探討,以期勾勒出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在這圖像中,不句含“私妓”這一類的妓女,因為這只是後人對唐代妓女做相對分類下的虛擬產物;也不包含“官妓”這一類的妓女,因為“官妓”在唐代是對“倡家妓女”及“營妓”的通稱,不能和以上四類妓女並列成類。“女樂”則是這四類妓女的基本屬性,“歌妓”、“舞妓”、“樂妓”,或由歌舞名、樂器名而來的如“柳枝妓”、“柘枝妓”、“胡旋妓”、“琴妓”、“箏妓”、“琵琶妓”等等指稱的使用,都在在地指向這一歷史的事實。然而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的殊異性和重要性並不僅僅於此。唐代妓女已由歌舞樂這領域跨向了原由男性獨佔的戲劇──優伶這一領域,出現了“女優”、“女伶”;同樣地,在唐代以前,妓女從事雜耍百戲的演出只是個別零星的現象,但在唐代,則出現了專業的雜技妓女;更重要的是,唐代妓女和各種公私宴會相結合,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歷史上是新面目的“飲妓”、“酒妓”,她們顛覆了傳統妓女以色藝事人的基本形象,在“女樂”的本色外,她們的才情、氣質、風格,迥異於之前的任一時代妓女,更成為後代妓女的經典形象。然而就在這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中,本論文分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並沒有後人對妓女必然是“賣淫”這一事實。 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北里志》中平康諸妓的類別屬性………………………………….. ..5 第一節 平康諸妓是飲妓………………………………………………………..5 第二節 平康諸妓是官籍私身妓…………………………………………………7 第三節 平康諸妓中有少數是良人身分而賣身的妓女……………………………..8 第四節 平康諸妓的從良、解籍及贖身…………………………………………..9 第五節 從《北里志》中一首無法解釋的詩看平康諸妓的屬性…………………...12 第二章 唐代長安的平康倡家……………………………………………………21 第一節 中唐以前的平康倡家…………………………………………………..21 第二節 中唐時的平康倡家……………………………………………………..24 第三節 晚唐時的平康倡家……………………………………………………..27 第四節 對《北里志》中平康倡家的幾個問題探討……………………………….28 第三章 平康三曲之外的倡家與妓女…………………………………………….39 第一節 長安地區的倡家與妓女…………………………………………………39 第二節 洛陽地區的倡家與妓女…………………………………………………45 第三節 揚州地區的倡家與妓女…………………………………………………47 第四節 荊州、襄陽地區的大堤女兒…………………………………………….52 第五節 小結…………………………………………………………………..58 第四章 唐代家妓的本質與屬性………………………………………………….66 第一節 從法律地位層面看家妓…………………………………………………67 第二節 從家庭地位層面看家妓………………………………………………....69 第三節 家妓的來源與最後的命運………………………………………………70 第四節 家妓的角色扮演與技藝的習得…………………………………………..84 第五節 家妓--家主人的生活品味、社會地位與交際功能的象徵符號……………...87 第五章 營妓的屬性及其與官妓指涉對象之間的區別………………………….94 第一節 對營妓的歷史錯誤認知…………………………………………………94 第二節 唐代營妓的屬性………………………………………………………..95 第三節 營妓的組織與解籍……………………………………………………...98 第四節 營妓的來源與其處境及命運……………………………………………102 第五節 唐代營妓的時代背景分析……………………………………………...103 第六節 唐代“官妓”一辭的指稱對象…………………………………………104 第六章 唐代宮妓的屬性與組織…………………………………………………116 第一節 唐以前的宮妓概況…………………………………………………….116 第二節 唐代宮妓的來源管道及組成成員……………………………………….121 第三節 唐代宮妓的組織……………………………………………………….127 第四節 從《教坊記》看內教坊及左右教坊的種種………………………………133 結論…………………………………………………………………………………153 附錄一、<從唐代妓女的類別看“遊仙窟”一文>……………………………156 附錄二、<論房中術在唐代的發展及其對狎妓風氣的影響>…………………166 參考書目……………………………………………………………………………170 附圖
66

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

黃大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晚唐詩歌中黃昏的意象,結合著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遭遇,對詩歌作一深入的剖析。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其內容依次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主在探討黃昏意象之源流、「意象」的意義、晚唐時代界定與前人研究成果,其中的意象源流從詩經時代開始探源,直到中唐為止,藉以明晰「黃昏」在詩中的本意與演變情形。而「意象」的意義則分為中西兩方面探討,後以最近人的研究為結論。至於前人研究成果則分成學位論文、專書與期刊論文三部份。最後再附以論文架構,以明整篇論文的探討主旨。 第二章 晚唐黃昏詩歌文獻考察:以《全唐詩》中所見的黃昏詩歌為依據,利用統計、量化的方式呈現出當時的寫作情形,進而將黃昏的用語一一分類、歸納成三大類、數小項,三大類即為「日照光芒」類、「時間指稱」類與「日暮景物」類,並以這三大類與數小項做為下面各章申論的依歸。 第三章 「日照光芒」類黃昏詩歌分析:以「日照光芒」類中的用詞為主,提出較為重要的「夕陽」、「落日」、「斜日」、「殘陽」等幾種意象詞語加以詳細分析,並配以當時政治、社會環境與作者身世背景,以明此類意象用語的特色。 第四章 「時間指稱」類黃昏詩歌分析:以「時間指稱」類中的用詞為主,其中最重要者如「黃昏」、「日暮」、「薄暮」、「暮」、「向晚」等,對於各個詞語在詩中的應用與其特色加以比較、分析,亦配以時代背景與詩人遭遇,以明詩作旨歸,並進而瞭解意象用語在詩中的作用與特色。 第五章 「日暮景物」類黃昏詩歌分析:以「日暮景物」類中的用詞為主,對於各個詞語在詩中的運用方式及其意涵,乃至各詞語的源流逐一探索。由與詞語的特性,將其分為六大類,並依著「天象」、「山色」、「水文」、「人文」與「動植物」等類相加以一一分析。由於此類詞語用法與第三、第四章不同,各個詞語各自獨立,故解析的方式亦與前兩章相異,但用意亦在於闡明晚唐詩歌中引用這類詞語的意義及其特質。 第六章 結論:提出本論文探究所得。 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 目 次 ………………………………………………………………………1 第一章 緒論 ……………………………………………………………1 一、 黃昏意象的源流 ……………………………………………… 1 二、 「意象」釋義 …………………………………………………13 三、 「晚唐時代」界定與近人關於意象的研究……………………19 四、 論文架構 ………………………………………………………21 第二章 晚唐黃昏詩歌之文獻考察 ………………………… 23 第一節 晚唐黃昏詩歌一覽表 ………………………………… 23 第二節 晚唐黃昏詩歌之統計與檢討 ……………………… 55 一、 作者與作品 ……………………………………………………55 二、 黃昏用詞統計 …………………………………………………56 第三章 「日照光芒」類黃昏詩歌分析 ………………… 69 第一節 「夕陽」的意象 ……………………………………… 69 一、 夕陽意象中的田園閒適之情 …………………………………71 二、 夕陽意象中的自身惆悵 ………………………………………75 三、 夕陽意象中的歷史、家國感懷 ………………………………77 第二節 「落日」的意象 …………………………………… 81 一、 落日意象中的一己之懷 ………………………………………82 二、 落日意象中的歷史、國家之思 ………………………………86 第三節 「斜日」、「殘陽」意象 ……………………………… 92 一、 斜日、殘陽意象中的詩人感懷 ………………………………94 二、 斜日、殘陽意象中的歷史、國家之念 ………………………99 第四章 「時間指稱」類黃昏詩歌分析 ………………… 109 第一節 「黃昏」意象 ………………………………………… 109 一、 黃昏意象中的閨情 ……………………………………… 110 二、 黃昏意象中的遣懷 ……………………………………… 114 三、 黃昏意象中的憂時 ……………………………………… 118 第二節 「日暮」意象 ………………………………………… 121 一、 日暮意象中的懷古 ……………………………………… 122 二、 日暮意象中的傷時 ……………………………………… 126 三、 日暮意象中的詠懷 ……………………………………… 130 第三節 「薄暮」、「暮」、「向晚」意象 ………………… 135 一、「薄暮」 ………………………………………………………135 二、「暮」 …………………………………………………………137 三、「向晚」 ………………………………………………………141 第五章 「日暮景物」類黃昏詩歌分析 ………………… 145 第一節 「日暮景物」中的「天象」 ……………………… 146 一、 暮靄 ……………………………………………………… 147 二、 暮雲 ……………………………………………………… 148 三、 暮雨 ……………………………………………………… 152 四、 暮天 ……………………………………………………… 155 第二節 「日暮景物」中的「山色」與「水文」 ……… 157 一、 暮山 ……………………………………………………… 158 二、 暮江 ……………………………………………………… 161 第三節 「日暮景物」中的「人文」與「動植物」 …… 166 一、 暮樓 ……………………………………………………… 167 二、 暮帆 ……………………………………………………… 168 三、 暮鐘、暮角 ……………………………………………… 169 四、 暮鴉、暮狖 ……………………………………………… 172 五、 暮蟬 ……………………………………………………… 175 第六章 結論 ………………………………………………………… 181 參考書目 ………………………………………………………… 185
67

唐代女仙傳記之研究--以《墉城集仙錄》為主的考察

吳碧貞, Wu, B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8

玫瑰的氣味:唐恩詩之初探 / The Odour of A Rose: A Brief Study of Donne's Poetry

曾建綱, Tseng, Chien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英國17世紀形上詩人唐恩的詩為研究對象。共分為三章,第一章分析唐恩在《歌與十四行詩集》(The Songs and Sonets)中的愛情觀。第二章分析唐恩的形上派奇想(metaphysical conceit)。第三章以唐恩的兩首《週年紀念》(The Anniversaries)為對象,討論其中包含的宗教觀,哲學觀,及生死觀。 / This thesis intendes to analyze John Donne's poetr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Donne's views of love in the Songs and Sone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devoted especially to Donne's use of metaphysical conceit. The third chapter is a study of Donne's Anniversaries, two long poems dealing with science, philosophy, life, and death.
69

《大學》、《中庸》經典化的一個側面——由制度與思想的互動論中唐心性之學的開展 / The process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ecame the classic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system and thought

楊舒雲, Yang,Sh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書中,筆者以《大學》、《中庸》成為經典的歷程作為研究核心,以科舉制度作為觀照點;藉由制度變遷的視野,探討二書經典化之所以在唐代展開的原因。期盼透過一己之研究,展現「人」在歷史中的精神活動;並從另一個角度,嘗試回應此一中國經學、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 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本書首先比對鄭玄、朱熹之注文,彰顯二者的差異;進而追溯此詮釋轉折發生的時間點,將論述聚焦於中唐。透過筆者之研究,發覺:此時期無論思想內部或實際政教舉措上,皆逐漸突破漢代以降的天人感應觀,與固有的《五經》典範;呈現重視「人事」或「仁義」等,內外並以人為主體的思想氛圍。而當我們進一步將選官制度的變遷,納入這段思想轉折過程以觀,則可見:隋唐科舉制度的實行,對選官標準與應考資格的開放,亦同時造成「人不土著」與「士不飾行」等社會弊端。漢代察舉制度以鄉舉里選作為主要入仕管道的模式,轉換至科舉後,「鄉里」的作用與意義漸趨模糊;過去以「鄉里」為道德、政治實踐的基本空間,與對於道德的積極訴求,亦開始趨向消極,士人與地方之間密切的依存關係,也相對弱化。 思想世界裡,「天」作為最高權威的思想開始消褪,「人」的重要性遂漸彰顯;現實世界中,科舉制度的實行,縱使士人入仕的途徑更加自由、國家權力逐漸集中,卻同時導致「德—政」關係與「人—土」連結益加鬆動。內外交相影響之下,「人」於思想上不依附於「天」,在制度上自鄉里、階層的限制中游離出來;「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意識,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漸顯豁。然而,正由於「道德實踐」與「為政」接榫之鬆動,制度對於人的德行,遂轉向消極的限制,不再具有積極的作用;士人與鄉里關係的淡化,更使知識份子心中道德感與對地方責任感亦逐漸薄弱。此時,面對一個「官倍於古,士十於官,求官者又十於士」的現實環境,遂產生諸多士風沈淪、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 知識份子身處於歷史之中,深刻體察諸多可能造成人心陷溺的困境。部分有志之士,一方面提出改革制度之訴求,另方面則逐漸強調內省,與一己修為的重要;展開對心性之學的深入挖掘,尋找道德的超越根源與工夫次第,試圖使士人在制度結構之限制中,透過心內自省,再度豎立起價值判準,重新以心性之學作為新時代的思想中心。〈大學〉、〈中庸〉邁向經典之路,便在唐代儒者的論述中,立下了第一個里程碑。
70

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 / A study of the "High T'ang" concept during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陳英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談及「盛唐」觀念,常認為發源於南宋嚴羽,後經元代楊士弘、明初高棅的倡導,終至明代中葉以後的復古派而定型。按照這種看法,可知「盛唐」觀念形成、發展並確立於「宋元明時期」,而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內容,亦即等於上述諸人的相關論見。這種看法其實無可厚非,蓋上述諸人對「盛唐」觀念的探討,的確特別集中、深入,其影響力也較大。但放到更廣袤的觀念史背景來看,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將唐詩史上某一特定時段之作品視為典範的觀念,實不限於上述諸人所專有,可知對於宋元明時期「盛唐」觀念史的面貌,仍有待更全面的梳理。為此,本論文進行了兩項主要的研究工作:其一是對「盛唐」觀念史的源流發展進行考察,所論範圍固然以宋元明為主,但更溯及唐代。其次,係對觀念史上「盛唐」被詮釋的樣貌提出分析,以見史上諸人雖頗常討論「盛唐」,但對「盛唐」的價值、特質、所指涉的作品,卻有不盡相同的體會,而這一層面的探討正構成「盛唐」觀念史的實質內容。藉這兩項主要的研究工作,非但較全面地了解「盛唐」觀念史的軌跡,同時對復古派所「定型」的某種「盛唐」圖像,亦能知所從來。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