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4
  • 81
  • 16
  • 11
  • 5
  • 3
  • 2
  • Tagged with
  • 115
  • 42
  • 40
  • 33
  • 33
  • 31
  • 23
  • 20
  • 16
  • 15
  • 15
  • 13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杜宇神話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

許秀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杜宇神話」為主題,既探究神話的文本生命,明晰其情節變化、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又以「唐詩」為範疇,細究杜宇意象的文學生命。故本論文分成兩大部分:上篇「杜宇神話研究」,下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上篇先整理古代典籍中杜宇神話的相關記載,以明瞭情節的變化與取捨;接著進入口傳文學蒐羅從古籍杜宇神話發展而出的民間故事,探究從古籍本到民間文學的流傳過程中,杜宇神話的傳承性與變異性。上篇最後一章則深入杜宇神話,探析其形成背景與內在意涵,先從蜀地的時間、空間與人文背景尋訪其形成因素,再就「鳥崇拜」、「農神信仰」、「死而復生」三方面探詢其豐富的神話思維。下篇以唐詩中杜宇意象為研究主體,依主體思想的表現分成「托物詠懷——個人情志之寄託」、「思人(友、親)懷鄉——相思離愁之觸媒」、「借古諷今(借事諷喻)——時代控訴之載體」三章,為方便作品之分析,各章均分「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三節詳加探討。最後比較出不同主題思想與不同時期杜宇意象使用機制的變化與書寫策略的改變,並明晰唐代詩家對杜宇意象的開發與貢獻及杜宇意象四川文化意義的深層內蘊。
92

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imagination flows from state to family in the novels of family of warriors for Tang Dynasty (說唐家將小說), and its inheritance

李佩蓉, Lee, Pei-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說唐家將小說包括《說唐後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與《粉妝樓》四部小說。系列小說前承說唐系列小說,書寫題材由「君王」轉向「家將」,呈現了講史小說發展脈絡本身由「國」而「家」主題更迭的動態移轉過程。又說唐家將小說之題材於史有據,再依民間想像改編創想,承衍脈絡淵遠流長、橫跨古今,其間的家/國想像或合乎正統、或顛覆遊戲,形成官/民、虛/實等等多元對話空間。 論文第二章先討論「前之所承」,梳理小說成書之前,由官方史傳而至民間之平話、詞話、雜劇、傳奇等作品。民間說唱曲藝受官方史傳影響甚深,保持了系列小說國家宏偉敘述的「講史」特色;戲曲搬演深入民間,促成了「離家/榮歸」的情節結構,講史系統與民間戲曲的特色雜揉、交融於小說文本之中,形成說唐家將小說的獨特體質。 論文之第三、第四章進入核心論題,分從「情感關係」與「空間配置」探討小說文本之家/國想像,呼應影響家/國認同之血緣與地緣概念。第三章剖析小說中親子代際、男女性別與敵我陣營關係,發現看似穩固的倫理規範之下,其實隱藏了諸多不盡平靜的衝突與角力。第四章探察系列小說「家、國間遭到架空、戰場空間卻誇張膨脹」的空間配置情形。發現「寒窯」等破碎的家屋意象充斥文本,國朝空間更遭擠壓,只枯澀地擔負故事之間的串場任務;倒是邊境戰場含納各種家、國互動的情感因子,成為民間自掌定義、恣意戲耍的狂歡空間。 第五章再論「後之所衍」,以「個案研究」方式觀察臺灣戒嚴時期由楊麗花領銜主演之電視歌仔戲《薛剛》、二十一世紀初國光劇團創作之新編京劇《新編樊梨花》與本論文寫作當下於東森電視臺上映之電視連續劇《薛仁貴傳奇》三種現代承衍作品,探察系列小說進入現代之後,如何透過情節改編新詮改造家/國想像內涵,使更切合現代人的生命處境,故事持續傳講搬演。 第六章為總結,提出「完成承衍脈絡探討」、「深化家/國想像內涵」與「重估系列小說於小說發展史脈絡中的定位」等三項研究成果。 / The “Novels about family of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include “Shou Tang Hou Zhuan”(說唐後傳), ”Shuo Tang San Zhuan”(說唐三傳), “Fan Tang Yian Yi”(反唐演義), “Fen Zhuang Lou”(粉妝樓). Although those novels were combined with folk tales, they were also based on history facts. Thus, there are some opposite views in those novels, such as official vision verses folk culture, reality faces unreality. They inherit the “Novels about Tang dynasty”(說唐系列小說), but the subject matter transforms from the emperor to the family warriors, which reflects the theme transformation flow in history-based-novels. It leaves state and get closer to home. Related texts before the novels have been composed were collated in chapter 2. We can see those stories appeared in folk art “Quyi” (曲藝) were deeply effected by official history story. History vision still remains. At the same time, some Chinese operas have form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se novels, which is “leaving family/ coming home proudly”. Chinese opera and Quyi are two important sources of those novels we referred. Relationship and space arrangement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to analyze the imagination of state and of family in the novels. In the study of chapter 3, it seems that conflicts in the novels happen under a stable requirement of ethic. However, code of ethics are shown only in appearance. In chapter 4, we will find out that war spaces are almost overstated, while space of home and state are ignored.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ut in Chapter 5.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three modern works of art which inherits the series of novels. In Chapter 5, the study focus on how those novels has been revised to adapt nowadays culture. The essay is trying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from the ” Novels of family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further study to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 Chinese novel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ation of family and state; revaluate the position of these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93

《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mes and sensory images of Hua-Jian Ji

洪華穗, Hung, Hua-S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花間集》是第一部選錄晚唐五代文人詞的總集,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詞集,以藝術的角度觀之,它的表情特徵,是將某感情審美意象化,以意象疊加多樣化的色彩加諸詞中,使之較能專注著墨於單純的愛與美的形象表現,《花間集》雖不及宋詞之精麗,卻獨具簡古的風格,在中國詞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本文主要分為二個研究方向,一為主題內容,二為感覺意象。茲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文獻檢討。 第二章《花間集》創作背景與十八家詞人 在創作背景方面,分時代背景及文學背景,說明晚唐五代的時代風氣與文學批評風氣,進而以(花間集》為焦點,說明其風格及文體的傳承,再簡述花問十八家詞人之生平及詞風。 第三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兒女情愛 《花間集》概分九個主題,即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遊仙,詠物,入世的政治態度,出世的理想抱負,邊塞與地方風物等九個主題。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四個主題主要是描寫世間男女的情感為主,故以兒女情愛標之。浪漫的情愛寫男女之間熱戀時的喜悅,女性的姿態描摹當時女子的美態與才藝,怨曠與傷逝則描寫女子傷春,思念情郎,宮怨,悲秋的情緒,亦有男子思念女子的主題出現,在離情別恨主題上,是《花間集》中數量最多的主題,分別時場景與別後相思二方面,別時場景寫情人夫婦的相別,亦有其他友朋的送別,在別後相思方面,有征婦思夫,閨婦思夫,男子的離情別恨,行人傷別之思等,十分多樣而豐富。本章側重主題的分類,並對同一主題,詞中主人公表現的共同傾向做一概要的分析,使主題更為明確。 第四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處世情懷 本章是以處世情懷為重,有遊仙主題寫仙凡之間的愛恨嗔痴,有詠物主題詠物本身或借以寄託作者自身的情感,有入世的政治態度主題,呈現花間詞人關心國事,懷古懷鄉的一面,有出世的理想抱負主題,呈現隱逸情懷,有邊塞與地方風物主題,寫作者放曠胸懷,好山好水的景致。這樣的主題,雖只佔花間詞的三分之一,但內容多樣而風格放曠,實突破花間閨帷香豔詞風,開闢另一新風。 第五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視.聽覺 五、六章為一單元,為本文另一個重點,本文試以五根為觀察的量尺,即所謂眼、耳、鼻、舌、身(視、聽、嗅、味、膚)五覺,以《花間集》九大主題為觀察的內容,觀察九大主題所使用感覺意象的情形.本章主要觀察視、聽二覺的使用,採統計的方式,以表格的呈現,使讀者能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第六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嗅.味.膚覺本章以嗅、味、膚覺為觀察量尺,以九大主題為觀察內容,採用圖表統計的方式如前章,並於最末一節對五、六兩章做一總分析,依兒女情愛與處世情懷二大重點,觀察感覺意象運用之異同,再以總體趨勢來看,以呈現《花間集》共同使用最頻繁的感覺意象為何。 第七章結論 由以上數章,約可歸納為如下三個結論,一是開啟婉約、豪放的源流,二是感覺文學的典範,三是濃厚的女性敘寫特質。綜上所述,可知,《花間集》為外貌香豔媚弱,內在輕柔和婉,靈秀清新,純樸自然的詞集,它在愛情多方面的探討,影響了元曲、明傳奇等的萌發興盛。而其在感覺意象的使用,足為後世之典範,其主題內容足開婉約、豪放之先聲,故在中國詞史上,實具不可輕忽的重要參考價值。 文後並有附錄--「《花問集》主題內容一覽表」,是將《花間集》五百首詞,依九大主題而分類,讀者閱讀第五.六章感覺意象時,可依圖表上所附數字,檢閱全詞的內容,特此聲明。
94

漢唐宰相制度 V.3

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95

漢唐宰相制度 V.2

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96

漢唐宰相制度 V.1

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97

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

毛漢光, MAO, HAN-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承魏晉南北朝楊隋之後,門第勢力仍然巨大,然大唐立國建基,又有一番前朝沒有 的新氣象,在融合與蛻變的過程中表現得多姿多彩,以研究社會變動為樞紐,最能發 掘出這一時代政治社會的特性。以上前輩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尚未圓滿解決的 問題,激發了進一步研究的動機。(一)、唐代的社會架構如何?有沒有變動?在這 個架構中統治階層社會成分為何?(二)、居於架構底層的人物─寒素是否宥機會進 入統治階層?其機會有多少?各階級身分變動的情況如何?(三)、士族小姓在唐代 政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族姓的興衰為何?(四)、各類人物透過那些途徑進 入統治階層?科舉、用蔭、薦辟等方式對變動有多少程度助力?(五)、影響統治階 層社會變動的因素為何?其影響的程度為何?現存的第一手資料如墓誌搨本、新舊唐 書等皆偏於政治社會的上層人物的記載,故以統治階層為研究的範圍。本文各章節希 望能力系統地解答有關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的問題。 為研究動態變化的軌跡,以及社會變動的趨向,必須將整個唐代分為若天段落,以便 利於比較研究。本文分期以「代」(Generation)為單位,每代通常是以二十五年至三 十年計,但研究中國歷史的問題,需配合皇帝的更替與政局的變化,因為每個皇帝的 繼位與政局的變動,常常引起內外大臣的更易,而影響統治階層的升降,故略微依據 朝代中皇位的轉移點及政局的變化點,要比硬性規定以一定的年限斷代(Generation) 較合於實際。從比較觀察的立場而言,本文又希望分期後的每期都大致能自成單元, 或在某事件上有若干特色。本文依這些原則將二百八十九年的唐廟(公元618-906A .D) 劃分為十一期。即: 第一期。公元618-649 A.D.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共三十二年。 第二期。公元650-683 A.D.高宗永徽六年、顯慶五年、龍朔三年、麟德二年、乾封 二年,總章二年、咸享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調露一年、永隆一年、開輝一年 、永淐一年、弘道一年。共三十四年。 第三期。西元684-709 A.D.唐中宗嗣聖、睿宗文明、武太后光宅共一年。垂拱四年 ,永昌一年。武周天授二年,如意一年,長壽一年,延載一年,天冊萬歲、萬歲登封 共一年,萬歲通天一年,神功一年、聖曆二年、久視一年,大足半年、長安四年。唐 中宗神龍二年,景龍三年。共二十六年。 第四期。公元710-732 A.D.睿宗景雲二年,太極一年。玄宗開元一至二十年。共二 十三年。 第五期。公元734-755 A.D.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天寶十四載。共二十二 年。 第六期。公元756-779 A.D.肅宗至德二年,乾元二年,上元二年,寶應一年。代宗 廣德二年,永泰一年,大曆十四年。共二十四。 第七期。公元780-805 A.D.德宗建中四年,興元一年,貞元二十一年。共二十六年 。 第八期。公元806-820 A.D.順宗永貞半年。憲宗永和十五年。穆宗長慶四年。敬宗 寶曆二年。共二十一年。 第九期。公元827-846 A.D.文宗太和九年,開成五年。武宗會昌六年。共二十年。 第十期。公元847-873 A.D.宣宗大中十三年。 懿宗咸通十四年。共二十七年。 第十一期。公元874-906 A.D.僖宗乾符六年,廣明一年,中和四四年,光啟三年, 文德一年。昭宗龍紀一年,大順二年,景福二年,乾寧四年,光化三年,天復三年, 天祐二年。共三十二年。 /
98

Básnické antologie jako součást vzdělání a výchovy čínských dětí za dynastie Qing se zvláštním zřetelem k Tang shi sanbai shou / Poetic anthologies as part of Qing dynasty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case of Tang shi sanbai shou

Paštěka, Václav January 2018 (has links)
This thesis analyses education and upbringing of children in China during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concretely focuses on poetry, mainly the anthology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ow it is described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science, and more specifically it concentrates on the anthology of verses which was intended for educating children in the intellectually developed households. The paper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n detail introduces the above-mentioned anthology,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content and an analysis of its themes. A conclusion aim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role of the poetry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o summarise approaches for teaching poetry. Keywords: Tang shi sanbai shou 唐詩三百首, Chinese poetry,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99

唐代道教関係石刻史料の研究

神塚, 淑子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 課題番号:15520038 研究代表者:神塚 淑子 研究期間:2003-2005年度
100

中國文化之東漸與唐代政教對日本王朝時代的影響

陳水逢, Chen, Shu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自古以來,東西文化各成系統,其中中國文化一直是東方文明的主流,中國文化的素質,自秦漢統一以來,至唐代始凝造成偉大而勻稱的文化體系,不但啟開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文化的大機運,影響所及遍於亞洲各國,如彼日本、安南、朝鮮、高昌、于闐、契丹等無一不受大唐文化之涵煦者。 中日兩國的關係具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其在日本本國未有正式歷史記載的幾世紀以前,即通中國。古代日本文化之形成、典章制度之樹立,撥厥本源,完全受惠於中國、印度、朝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皂洗禮,其中尤以中國的道德文化,對日本開化的功用,貢獻最大。這一種事實,為治日本史者所不敢否認。 二、隋唐政教的概況 三、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及隋唐政教影響於日本的概況 四、研究的範圍及參考資料的來源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