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4
  • 81
  • 16
  • 11
  • 5
  • 3
  • 2
  • Tagged with
  • 115
  • 42
  • 40
  • 33
  • 33
  • 31
  • 23
  • 20
  • 16
  • 15
  • 15
  • 13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中唐詩歌中之夢研究 / The Research of Dreams in Poetry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莊蕙綺, Chuang, Hue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代是詩的國度,尤其是興象玲瓏、自然湊泊的盛唐氣象,更是被歷來詩評家目為詩之極致。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唐時期在我國詩史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在國家政治經濟敗象已露,以及盛唐李、杜的巔峰藝術成就之後,中唐文人奮力掀起詩歌的革新思潮:無論是以詩歌為諷喻利器的樂府詩人,或是尚奇求險而開闢新風的苦吟詩人,均標舉著「唐文學的第二次繁榮」,並開啟了宋代詩風。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便是檢索出此際文人詩歌中的夢想,經由排比、分析、統計,呈現出他們的深層心理、藝術技巧及時代共相。本論文共六章。第一章「緒論」,申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各章要旨,並就夢的成因及功能作一簡介,以便討論下文。第二章「中唐以前詩歌中夢的釐析」,為明中唐詩歌對於夢題材的繼承與創新,本章先溯源至中唐之前的詩歌作品,探討夢在詩歌洪流的發展情形。依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初盛唐四個時期介紹之,抽繹出夢詩在各時代的特徵與意義。第三章「中唐夢詩的主題及其類型」,考察中唐夢詩的整體表現,歸納此際文人較為集中的題材、情感線索、思想意旨,得出四大主題:生命主題、仙境主題、功名主題及相思懷歸主題,主題之下再分若干類型。系統化地分析中唐文人生命歷程中夢寐關心之事,如何形諸筆端。並略加論述主題間的交叉碰撞,闡明詩人的內在情感應是同時融匯各類主題,而非各自獨立的。第四章「中唐夢詩的意象表現」,探討中唐夢詩的語言藝術,與文人駕馭語文的技巧。由意象的單純至複雜,層層分析文人運用感官意象傳達迷離惝恍的夢境、以及夢前醒後的複雜心緒的藝術手法。同時,也討論夢詩使用典故的情形與優缺點。第五章「中唐夢詩的文化意涵」,論析中唐夢詩與當時文化結構之關係,分別從政治、宗教、社會風氣等方面,考求夢詩對於當時政治情勢、改革運動、佛道思想、冶遊侈宴諸文化風俗習氣的反映,檢視詩人對文化現象的關照與省思。第六章「結論」,依據以上各章之探討,總結要點,並就研究發現與成果,一一臚列以為結論。
32

中晚唐史傳名人小說化之研究

黃炳秀, HUANG,BING-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胡應麟云: 「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本篇文探討的即是唐人創作小說 的意圖究竟為何, 創作過程中又受到那些觀念的影響。 本篇論文以宋人編輯之太平廣記收錄的唐人單篇傳奇及專著作品為主, 參酌叢書所載 而廣記漏略之篇章, 加上小品的雜錄筆記為基本素材, 再以近人所作單篇問題之考證 , 某一主題之探討所得的成果, 以為分析之依據。 從歷史人物的小說、傳說化論起, 那些名人特別容易被小說化, 成為某種典型化人物 , 從中亦可探知中國傳說的傳統、故事的模式, 以及演變的經過。再者, 六朝的史傳 文學發展到唐人的小說創作過程中, 一窺正史雜傳與民間文學間的關連。 中晚唐時期黨爭之亂頻仍, 遂有了以小說當作宣傳工具, 或自述一己的真實故事、或 揭發他人的真實事蹟, 甚而偽託, 作品以為攻訐, 打擊對方名聲, 以達「敵消我長」 之效。其次, 文人本著儒家「文章不苟作」的思想, 又受到佛教報應觀的影響, 不少 唐人的作品以勸善戒惡為目的, 希望不負教化社會的責任。再者, 由於道教風氣之盛 , 唐人作品中不難發現「謫仙」的觀念; 本篇敘述從早期道教至唐代, 「謫降」觀念 的意義、演變與運用, 並分析謫仙傳說的五個結構: 不知其為何許人, 具有特殊奇異 之能力, 修道贖罪、入世接受試煉, 點破謫降之由, 最後歸返天界。此外, 探討謫仙 主題中涉及的人際關係所顯現的情緣觀、宿緣觀, 可知道教中人的人生觀特重「緣」 字。 小說中的故事題材、發生背景、傳達的意旨, 不僅反映了唐代政治的黨爭之亂, 文人 登進士第、娶五姓女、汲汲追求社會地位, 以及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文化的 匯集, 其運用實事敘述與幻設筆法、有意識的創作, 交織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遂 形成唐人小說的特質。
33

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之研究

黃美玉, HUANG, ME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唐近三百年,是詩歌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對於題材的選取,可謂包羅萬象;自應 制宴遊、風花雪月,以至靈異鬼怪等均有.其中關於詠史懷古的題材,每為詩人墨客 所取用,他們常將個人存在的意識,融入作品當中,將朝代的興亡,與自然永恆不變 的定律互相對照.或嘆王者偉業的徒勞,或憐美人命運的坎坷.期望依循歷史腳步的 探索,得到心靈的激盪與迴響. 漢唐兩代,是同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偉大時代,迄今「漢學」、「唐人」,猶為光榮 的稱號,得以聞名於世.然此兩大帝國建立的徹會型態,均呈現出禮法較為疏闊的情 形.因此,女主臨朝,獨斷擅行者有之;女性離婚、再嫁者亦不以為諱.漢唐有如此 相近的時代背景,自亦影響於詩歌的流衍.是以欲借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的研 究,以探求唐代歷史的部分真貌. 本研究以文獻法為主,從全唐詩中蒐羅提及漢代婦女,如王昭君、陳皇后、班婕妤、 李夫人、趙飛燕、戚夫人等之詩作,計有四百六十餘首.其中援引以為主題者,約有 一百六十餘首之多.進而分析此一百六十餘首詩歌的內容、作者、歷史故實;繼而探 討唐代相關的歷史,蹦尋繹其中的脈絡,加以綜合歸納.期能一窺這些詩歌與唐代歷 史的關係,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提供若干參考.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蓄論.第二章漢唐婦女生活的異同.第三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 主題以突顯和親政策的詩歌.第四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主題以突顯后妃得寵怨棄的詩 歌.第五章結論.論詩部分重其大意,而略於技巧與風格.至於作者部分,則多參考 前賢成說,間中有所發明者,則稍作補充.
34

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朱美蓮, ZHU, ME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台灣的女性徘徊於傳統與現代的夾縫間,面臨角色調適與蛻變的危機和挑戰.由 於文化的一脈相傳,當今社會的文化特質,有許多來自傳統,所以婦女問題也有一大 部分是傳統社會問題的延續.由於唐代文化深具開創性、融合性、世界性等特色,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具重要性;小說又能反映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和民眾感情,並且唐 代小說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重要的關鍵,故本研究擬以「唐代小說的女性角色研究」 為題,著重社會文化學的研究角度,期望知古鑑今、繼往開來,對婦女問題之探索, 盡一己棉薄之力. 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著重文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包括:文獻法、內容分析法、情節 單元研究法、檔案研究法,並且運用基本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進行女性角色分析. 首先,參酌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嚴謹地整理研究 的對象.其次,建立取樣的標準:基於題目的需要,選擇行文中有女性角色出現者, 或是側面敘述提及女性者,皆列入研究之篇目.從所瀏覽的近百部的唐代小說集,大 約有七千多篇小說,析出一千三百篇左右之小說,作為本研究之基本對象.再者,對 於影響唐代女性角色的重要背景,作文獻之探討及整理,包括(一)儒學式微,胡風 盛行,(二)婚姻概況,(三)后妃公主預政掌權,(四)娼妓問題,(五)傳統的 女子教育理念等.最後,對於一千三百篇小說,先做初步分類,配合小說中所提供之 內容、情節,採用本文研究法,針對其中的女性角色進行詳細之論析,包括女性角色 的特質、內涵、作用、意義,共分三大類:民間家庭女性角色、皇室家庭女性角色、 娼妓.並依此三大類對於小說的篇目.女性角色一一做了詳細的統計和分析. 研究顯示小說多半描寫奇妙傳奇,平凡的妻女角色只是淡淡帶過,妻妾主要功能則在 延續子嗣;那麼娛人聲色的歌女娼妓,自然而成了傳奇中的女主角;至於權勢地位較 高的宮中后妃,有較大的自主權和影響力,但是生活中也充滿許多的腐敗和危機.
35

劉禹錫的文學研究

劉菁菁, LIU, JING-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共八萬餘字,分七章十五節,探討劉禹錫的文學觀與 各類文學作品的特色: 第一章緒論:略述劉禹錫生平、文集流傳及天人、政治、佛教等思想。 第二章文學理論:由中唐文學觀念與劉禹錫作品中,瞭解他對文學的見解。 第三章流禹錫的古文:介紹他所作的多樣性及風格。 第四章劉禹錫的古近體詩:概述他所作古、近體詩的特點。由於這類詩作份量很多, 僅做概論性說明。 第五章劉禹錫的樂府詩:論述能反映邊陲風光及人民生活、在寫景敘事中仍不忘抒情 的劉禹錫樂府詩。 第六章劉禹錫的詞與賦:介紹興起於唐代的詞、僵化於唐代的賦在他作品中的特出表 現。 第七章評價:論述劉禹錫的文與詩詞,在當代及後世學者,對風格、形式、內容各方 面有褒有貶的評價。
36

唐代西域槳舞傳入之研究

王維芳, WANG, WE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探討唐代西域樂舞以異文化元素涵化成中國文化的原 因、過程與整合後的結果,以期獲致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藉以提供 未來中國文化整合的方向。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為史學方法,並運用社會科學的理 論架構,從歷史、文化人類學等多種角度來歸納、分析資料,本文計約八萬餘字,共 分六章十八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西域的範圍、古代樂舞合一的理論,及唐代以前西域樂舞傳入的情 形。 第二章探求唐代西域樂舞傳入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敘述傳入的路徑、歷程與方式。 第四章從樂器與曲調的音樂分析以明其淵源。 第五章從舞蹈與表演者的討論以窺其社會角色地位。 第六章經由唐人對西域樂舞傳入的態度與反應,來看唐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研究結果得知西域樂舞不僅對唐代造成影響,更及於以後的新疆樂舞風格,使做為研 究新疆文化史的參考。
37

李夢陽辭賦研究

朱怡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代之於前朝,由於古典文學體式大抵都已完成,故少創見,然而若以此輕易抹煞明代文人之文學成就,則屬偏見。賦體創作在唐代科舉試賦之後,掀起一股創作的熱潮。然而,明代已取消科舉試賦,代之以八股文章取士,而辭賦創作風氣卻始終不墜,較之唐、宋、元反而呈現成長的趨勢。近幾年來,辭賦研究蓬勃發展,其中關於賦史的建構、歷代作品的耙梳工作已接近完成,無論是賦史、賦論史皆有無數學者投入研究,惟有明一代賦篇,卻少有學者論及。尤其是今人論及明代賦論,皆提到「唐無賦」此一觀念,但提出「唐無賦」說法的明代復古派首領李夢陽,其辭賦作品卻缺乏專門而深入的分析。關於前人對於李夢陽之研究,多半出現於文學通論,如批評史、文學史、賦史中;或是討論明代中其賦古文學思潮之篇章中;以及縱觀明代辭賦之相關研究。這些篇章對李夢陽進行概要性的敘述與定義,多半述其大要,甚至有以偏蓋全,或者一昧批評否定之言論。真正將焦點至於李夢陽本身之研究者,又泰半針對其生平及詩論而發。有鑑於此,故本論文以其文集《空同集》中所存三十五篇賦及其賦體雜文為主要研究材料,並以其文學主張「唐無賦」為輔助材料,從而觀察李夢陽的文學觀和賦觀,同時參以近人說法,討論李夢陽提出「唐無賦」其後之影響。
38

七夕詩之研究 ---- 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

吳淑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朝至唐時期是中國傳統歲時節令活動日益完備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若要對中國的節日文化有所了解,必須對六朝至唐的節日習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中國古代的民俗節日中,七夕是女兒節的代表節日之一,詩人熱衷參與各項活動,因此產生許多相關的文學作品。本論文以六朝至唐代的七夕詩作為研究主題,不僅可一窺七夕節俗之內容與演變,更可深刻體察在不同的政治、時空背景下,時人精神生活的情況,亦可擴展唐詩的研究層面。 有關六朝的七夕詩,本論文採自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唐詩方面,則採自清聖祖御定之《全唐詩》。經過前文之析論,筆者歸納若干重點如下:其一,關於七夕之起源:目前所知有:源於初七之陽會日、源於上古貙膢之祭、源於七月七日的歲時活動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三種說法皆有它的可能性。其二,關於七夕成為節日之時代:目前所知有:形成於戰國、形成於漢朝、形成於晉朝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節日或產生於漢,然產生於晉的可能性最高。其三,關於牛女神話的思想淵源:牽牛的化身,一般有「穀物神」與「河神」兩種說法,筆者以為,如果仔細研究先民的文化背景,則將牽牛視為「穀物神」之化身,似乎比「河神」之化身更妥當;織女的原始信仰,一般有「桑神」、「蠶神」、「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四種說法。筆者據洪淑苓之說以為,「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二種說法,應在織女成為星名以後才有的聯想,織女在形成星名之前的原始信仰,應為「桑神」或「蠶神」。其四,關於牛女神話形成的過程:筆者則根據王孝廉及洪淑苓之說,再加以深究。其五,關於七夕詩的盛行狀況: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為依據,製成<六朝七夕詩作一覽表>、<唐代七夕詩作一覽表>,藉以統計六朝與唐代七夕詩之作者、作品數量及年平均產量。其六,關於七夕的習俗:唐代七夕節比起六朝,又多了「浮花洗面」、「競試新妝」、「喜食花果」、「女子拜月」等習俗。可見唐人對七夕節日之重視,遠過於六朝時期。其七,分析七夕詩的典故運用,有助於對下列幾項的進一步瞭解:一、牛女故事的形成脈絡二、織女的信仰三、七夕的仙道色彩 四、七夕詩的內涵其八,關於七夕詩的內涵:唐代七夕詩在「寫景記遊」、「抒情感懷」、「遊戲應酬」等內容上,比六朝來的豐富多樣;此外,唐代又多了「借題議論」之內涵,可見牛女故事在唐代已普遍為詩人所歌頌,詩人並開始對故事內容與習俗提出反思。
39

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 /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during 5-8th

吳承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援引核心區與核心集團理論作為觀察視角,以軍糧調度為線索,研究五到八世紀中國財政物流形成的過程,藉此明瞭古代中國國家權力的特殊性。內容方面主要以兩部分構成,一方面分析軍事部門在國家分工層次下的位置,一方面討論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變化。 以第一點來說,北魏到唐前期雖然有過職業軍人的出現,但或者既是軍人又是統治集團,或者有役使奴婢部曲以進行生產,故皆非完全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例如北魏),或者很快又重新投入生產部門(例如隋,漢末亦有一例),只有到唐中期才出現脫離生產的獨立軍事部門。 以第二點來說,北魏時期的財政資主要儲備在地方,中央在戰時派出將軍,至地方的州郡進行軍糧調度。租輸三等九品制是國家通過戶等對編戶進行物資輸送的編組,它意味著核心權力對各個分散的點進行連接以達到強化控制的目的,推測唐初的戶等仍保有此意。另外,北周總管到唐前期的都督府,經歷軍權向中央的收編過程後,都督府失去實際功能,卻仍被保留下來,故推測可能與財政物資的輸送有關,並從空間分布的結構上進行了考察。 從以上來看,北魏到唐前期,有一個軍事部門脫離生產、最後確立的過程,另一方面,國家對物資調度的能力逐漸加強。兩者之間具有何種關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言之,唐前期最後確立的獨立軍事部門,是來自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強化,使其有足夠能力持續性負擔一個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比較北魏與唐前期的軍隊和國防型態後,發現都有從進攻型轉向防守型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中國國家權力的形成方式,經常是以一個地域的組織化力量對其他地域的統合而實現,故北魏平城核心區與唐代的關隴地區,具有相似的意義。但在內部統合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面臨外部防禦的問題,此時常可見抽調核心區武力,或編組邊境地區武力以進行防守的情形。這種邊境防禦的前提是後方物資與人力的持續性供應。只不過,北魏時的核心權力尚不具備如唐代的組織化程度,故最終無法維持一支經常性的獨立軍事部門。 唐開元、天寶時期在政治、財政制度上進行許多調整變化,例如因大量逃戶而產生的使職差遣,和糴法以及江淮迴造納布等,過去傾向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解釋,本文並非否定,而是認為此種立場出發的解釋仍存在不夠充分之處,反而不如從核心權力變化的角度解釋來得有效。
40

唐提年金在長壽風險下之運作 / The Role of Tontine Annuity Schemes in Longevity Risk

王湘惠, Wang, Hsiang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人口死亡率的改善,全球人口高齡化現象已成為各國重視的議題,此人口結構的重大改變除了增添國家經濟發展的變量,所導致的長壽風險更衝擊著政府退休基金以及提供年金商品的保險公司。本研究將探討唐提年金制度之運作,期望能以唐提年金作為政府以及保險公司解決長壽風險之工具。 引用Piggott et al. (2005)之GSA模型(Group Self-Annuitization),並以人口資料庫(Human Mortality Database)中之台灣男性死亡率資料進行情境模擬分析。相較于Piggott et al. (2005),本文為探討未來死亡率改善趨勢對給付之影響,使用Lee-Carter死亡率模型來預估未來死亡率;另外,不同於Piggott et al. (2005)假設固定的投資報酬率,本文考慮每期投資報酬率之波動作為給付計算的重要參數之一。 本研究發現(1).不管是哪種投資組合當中,每期的平均年金給付隨著計劃時間增加。(2).每期的平均年金給付以及給付之分配在股票部位越高的投資組合中有越高的波動性。(3).GSA模型當中, 死亡率變數對於平均年金給付的影響較投資報酬率變數為大。另外,本文亦比較唐提年金制度與確定給付制度之不同:(1).唐提年金俱有充分的基金儲備特色,基金破產機率有限。(2). 在唐提年金體制下,退休金計劃提供者無需承擔基金投資風險。 / Tontine annuity schemes are introduced as a solution for annuity providers and governments to alleviate longevity risk. Applying Taiwan male mortality data to Group Self-Annuitization (GSA) as proposed in Piggott et al. (2005), this paperuses the Lee-Carter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longevity risk, in a simulation study to demonstrate how benefit payments increase in elder ages underdifferent scenarios. Unlike Piggott et al. (2005), we include deviations in both mortality and rate of return from expectations to compare benefit payments amongdifferent portfolios. Moreover, this paperdescribes the two features by whichtontine annuity schemesprevail overTaiwan’s Labor Insurance Annuity Schemes (LIAS): First, tontine annuity schemes are almost always fully funded. Second, the plan sponsor of tontine annuity schemesdoes not need to bear the investment risk.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