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開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與評估之研究

耿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區域發展策略由平衡轉為傾斜,由強調公平轉為追求效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原有良好經濟基礎及區位優勢,率先獲得發展。惟在東部經濟高度發展同時,使得東、中、西部的區域差距急速擴大。中共在一九九九年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不但是重大經濟政策,也是重要政治決策,當然也關係到能否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 西部是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長久以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以及民族共同發展就是中共宣揚其民族政策的口號。經濟被視為解決民族問題的靈藥,因此,藉經濟開發以促進民族關係的融合發展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另一目標。由於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間的關係密切,所以,此一戰略能否成功繫於西部地區各民族間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間關係是否和諧。 九○年代中期後,中共積極致力睦鄰外交政策,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廿世紀初開始倡導新安全觀,強調安全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西部的地理位置,從國內的視覺看,具有邊緣性、邊際性和鄰邊性的特點,從全球的視覺看,西部地區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優勢。藉由與毗鄰國家經濟結構的互補與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為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良好條件。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如想像的豐富,許多資源或已接近枯竭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已因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成為能源進口國家。對其國家持續發展來說,資源缺乏的問題將是未來制約中共經濟成長與「和平崛起」目標達成的不利因素。有鑒於能源將是下個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如何儘早規劃開放具有豐厚能源的西部地區,以確保能源供給的穩定,自然是關鍵的戰略課題。 中共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在會中明確指出「縱觀全局,廿一世紀頭廿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和平崛起至關重要。如果中國能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二○○○年翻兩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麼中國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崛起。 本論文研究重心在於中共為能達成西部開發戰略目標,藉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10個五年計畫(亦「十五計畫」),開展有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扶貧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等各項改善措施。在政策執行期間,中共所面臨的制約與挑戰。以及檢視西部開發政策執行迄今,與中共所欲達成的戰略目標逐一比較,以及執行成效與所獲得的初步成果。
2

「科技創新」概念在霸權領導體系中之角色分析—霸權穩定理論之探討

王聖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對於物質與資源的利用能力亦隨之提升,而此方面能力的進步,即透過「科技創新」的方式來達成。科技創新是人類歷史必然過程,尤其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科技創新更對人類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傳播與運輸技術、資訊科技、目前蓬勃發展的奈米科技等,均深刻影響著國際經貿、國際安全,以及國家互動的模式。 另一方面,霸權穩定理論可算是國際關係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雖不免有缺陷,卻仍然影響著國際關係的發展。但時代不斷地進步,國際環境亦隨之變遷,就當今局勢觀之,科技力量與柔性國力在國際體系權力分配中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因此,霸權穩定理論也必須進行修正與擴充,才能適應國際環境的變遷,繼續保有其解釋力,這也是為本文作者選擇以「科技創新」之概念來擴充霸權穩定理論之原因。 本文首先將對霸權穩定理論的發展做一整理,首先討論霸權的定義,概略討論霸權的種類,並對霸權穩定理論的內涵與演變做一完整的說明。然而,一個理論的提出,必然會遭遇不同意見的批判,該理論的提倡者也會提出反駁的理由。本文亦將對這些針對霸權穩定理論之批判,以及霸權穩定理論提倡者之反駁做一概略的敘述,希冀為霸權穩定理論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其次,本文以David Easton的系統論作為分析模型,將科技創新的概念視為輸入項,將霸權領導體系視為一個運作、轉換的機制,藉此檢視科技創新概念與霸權穩定理論的邏輯論述之互動,以及霸權國家的發展,進而探討科技創新在霸權穩定理論中扮演何種角色。 探討過科技創新概念對霸權穩定理論以及霸權國家的影響後,本文將以19世紀的英國(1815-1914)與20世紀的美國(1945-2000)為實際案例,對前述的分析做一檢驗與對照,同時並探討這兩個不同時期霸權的權力型態與資源,藉由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找出霸權的時代特性與循環規律。 本文最後的部分為總結與展望,概略整理歷史上霸權的興衰與國際體系的變遷,再依循此歷史脈絡,將生產技術改良與科技創新速率急遽增加等因素納入考量,預測未來國際體系的發展方向。並綜合整篇論文的關鍵概念與架構,對此篇論文的參考價值與侷限做一完整的評估,提出作者對此篇論文的期待。
3

「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國力輿外交政策」之研究

胡克難, Hu, Ke-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華民國反攻復國的進程中,卅年歲月悠悠已過。卅年來,我全國軍民生聚教訓, 攜手同心,始終堅守原則,無懼橫逆,并迄已凝聚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國力,朝著復國 建國的總目標邁進。 一般的國際關係理論皆謂, 國家利益指導外交政策, 而外交政策的執行輿國家利益的 達成, 胥賴國力之有效運用。在卅年的時光□, 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 表現出高度的 連貫性輿一致性。本研究將試就其國家利益、國力輿外交政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作一描述及說明, 並就研究所得作成檢討輿建議, 茲簡述研究綱要於後: 第一章緒論 (本部分將就研究目的、主題、架構輿研究方法作一說明) 。 第二章國家利益輿國力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輿國力 第四章中華民國外交政策制定的一般要素。 (將提出諸如政治文化、政治結構等國內 因素輿國際體系等國外因素分別論述。) 第五章國家利益、國力輿一九六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以「先鋒案」為例。 第六章國家利益、國力輿一九七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以「對外經濟政策」為 例。 第七章國家利益、國力輿未來之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以「核子政策」為例。 第八章結論 (將就本文研究所得, 作成檢討輿建議) 本論文全文共約七萬字。
4

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戰略之研究

余長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已從軍事對抗進入經濟競爭,區域性的經濟衝突、摩擦,雖未必直接導發戰爭,但卻潛存間接引發戰爭的危機。因此,在中共全面推動改革開放之際,其國防戰略重點考慮因素之一,就是藉強大軍力保證經濟發展必要的和平環境,不僅能保衛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一,同時也能干預鄰近地區發生的任何衝突事件,以減少中共經濟遭到不利之影響;目前決定中共對外政策行為最重要的戰略考量因素,包括中共對「綜合國力」的追求、對國家主權的考量,以及維持共黨政權統治的穩固。 二、就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評估,中共國防戰略之發展動向,可說與未來台海之安全息息相關;面對中共的威脅,如何趨利避禍、掌握敵人的發展動態,俾便有所積極回應,這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三、從中共國防戰略體系之層級來看,依據中共學者研究史料判斷,應可確定中共現行戰略體系區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國家戰略、第二個層級是國防戰略與核戰略、第三個層級是軍事戰略、第四個層級是軍種戰略與戰區戰略,而國防戰略居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其內涵包括兩個部份:一部份是現行國防戰略、另一部份是國防發戰戰略。 四、後冷戰時期中共基於「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實需要,確立「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方向,強調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主義道路」;隨著中共綜合國力不斷的提升,此一時期的戰略部署,已非阻敵於「國境線」之外,積極調整為「前進防衛戰略」,以確保國家的「綜合安全」,追求國家對外的最大利益;然而,從其政府體制之運作與決策之機制來看,中共面臨內、外部矛盾與衝突之處太多,根本無法有效調和,尤其欠缺政權移轉和平機制的建立,稍一不慎,國無寧日,甚而殃及池魚。 五、中共考量國家利益與目標時,對於基本原則,也就是國家民族尊嚴、領土主權等範疇,絕對沒有妥協餘地,至於其他次要的問題,在策略運用上,則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在兼顧「和平與發展」兩大目標,維持「穩定」,是其行塑「當前安全觀」最主要的考量;大體上,中共新世紀國防戰略目標的發展方向,在軍事上穩定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在經濟上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政治上避免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並堅持共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穩固權力核心,全面維護國家利益不受威脅,確維國家的長久生存、安全與永續發展。 六、在研析兩岸國防戰略發展與競合中,吾人可以明白的察知,中共所帶給台灣的威脅,已不僅是在數量上的優勢,且逐漸變化為質的競爭,其特徵包括:一、在陸軍上,中共雖有壓倒性的軍力,但是對於登陸台灣本島的侵犯進攻能力是有限的;二、在海、空軍上,中共在量上是擁有絕對壓倒的軍力,但在質的方面則是台灣暫時居於優勢;三、在飛彈攻擊方面,則是中共擁有將台灣列入射程的飛彈,並大幅增加在台灣對岸的部署;此一趨勢之發展,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將不僅是軍事面的、更擴及政治、經濟、心理和對外關係等層面。 七、面對新一波新軍事革命的狂潮與衝擊,當對岸的敵人正不斷地在軍事武備及軍事思想上,大幅改造的同時,亦是我新世紀國防軍亟待變革的關鍵時刻,宜對過去傳統攻、守勢的作戰思維或理論,重新予以界定與考量,突破防衛作戰戰略思維的困境,爭取未來戰場剋敵制勝的契機;僅就個人研究體認提出五點因應方案的新思維:(一)摧破大國利益得失的均衡;(二)建構多元化的嚇阻能量;(三)健全三位一體的動員機制;(四)創造軟性技術的決定效應;(五)掌握全面資訊科技的優勢;以此發揮「以小事大」、「以小搏大」的優勢作為。 八、研判中共國防戰略發展未來之走向:(一)擴大國防戰略自衛防禦的意涵;(二)堅持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三)繼續堅持人民戰爭思想與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四)堅持繼續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五)標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六)爭取制海權的掌握,重塑海洋經濟和海上安全的重要;(七)積極準備局部戰爭,爭取區域戰略主制權;(八)加速提高國防科技研發創新,強化軍事威懾效能。 九、不可諱言,中共國防戰略的發展,已從傳統人民戰爭的作戰方式,強調誘敵深入的陸戰殲敵原則、沿岸防禦的內向型海軍建軍方向、及被動、消極的國土防空角色,轉變為為打贏高科技條件人民戰爭的新陸戰原則、強調合成、機動、快速的地空立體概念、走出近海跨向海洋的海權擴張戰略、及凸顯空中邊境新概念之攻防兼備的空權戰略。 十、在合理的戰略考量與思維下,台灣面對中共「以小搏大」的戰略格局,在規畫國家安全架構時,如何以更前瞻性的手段,跳脫傳統上以有形資源的「量」,及無形主觀意圖的「質」,為核心的思維邏輯與決策模式,十分重要; 不論未來兩岸關係能進展到何種程度,國防武力仍是國家安全、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兩岸國防戰略構想及目標不一的情況下,如何催化出一個「新而有創意的架構」,來確保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勿寧是相當受到期待的;「大國事小以仁,小國事大以智」,如何化解雙方的對立、歧見,避免肇生意外衝突事件,以求同存異的精神,理性互動,正考驗著雙方政治領導人高度的政治智慧。
5

從中共崛起論台灣應有的安全戰略

楊長政, Yang,Chang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崛起」是國際社會在討論中共1990年代以來的變化所使用的概念。影響臺灣國家安全的因素雖然很多,但中共政權始終是臺灣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中共崛起」後,伴隨其綜合國力的成長,及其擴張的戰略企圖,臺灣問題已經從以往民族情感的統一需求,提升為中共向外擴張的戰略需求,而造成臺灣在安全方面的更大挑戰。 雖然世人對「中國崛起」是否成為威脅的看法分歧,現實主義者認為他是潛在的威脅,主張藉由赫阻等手段維持權力平衡;自由主義者認為讓中國接受國際機制規範,可降低與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建構主義者認為與中國正面的互動會走向和平,但負面的互動會走向衝突;但就臺灣的安全而言,在中共不放棄以武力犯臺的原則下,中共的和平宣示、現實主義、自由主義、乃至建構主義對「中國崛起」的看法與主張,只能當作臺灣在策定國家安全戰略的分析與參考,畢竟中國是否為「和平崛起」需要經過諸多檢驗,臺海安全只能當作國際上對中共行為與和平宣示的驗證;就臺灣本身而言,我們必須堅信中共是我們最大的安全威脅來源。 本文的論述主要從中共崛起的戰略意涵及中共對於未來的戰略企圖,從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層面,解構中共崛起後,臺灣安全威脅的變化,分析臺灣如何在「中共崛起」、「國際、區域」局勢更迭中,從國際、兩岸關係、臺灣內部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層面,建立臺灣應有的認知共識,與具體的戰略思考。以選擇臺灣「避戰爭之兇、趨和平之吉」的最好方法。 / Many of the ideas of the rise of the PRC come from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which was formulated by thinktank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unnity in the mid-1990s. Concerning unification, China is the single most threat to Taiwan’s survival. Spatial expansion, a result of rising China, is gathering momentum to impact Taiwan security. There are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Rationalist argues that China need to be contained through deterrence. Liberalist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reduce potential conflict, China can be tamper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norms. Constructionist argues that China could be bad or behaving boy. Regarding Taiwan security, these arguments are irrelevant to contemporary Taiwan security. As long as China not 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o use force in the unification, China is the single most threat against Taiwan. Regarding Rising China, this paper exams its implications and her strategic intentions. Finally, facing the thre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the most feasible strategy in the regional/global environment with economic, political, military,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6

巴西、中國大陸、美國在西半球的權力競逐 / Power Competition among Brazil, China and U.S. in Western Hemisphere

施欣妤, Shinyu 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經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與經濟危機,冷戰後主導世界秩序的支配強權-美國國力遭受打擊,進而出現美國衰落的論述;同一時期,太平洋另一端新興大國—中國藉由快速的經濟發展在世界舞台展露頭角。因應此國際情勢而生的「權力轉移理論」便是探討既存支配強權與新興崛起挑戰者間權力轉移過程的理論。權力轉移論者認為,當新興挑戰國的能力增強至足以與既存支配強權匹配時,若同時其對現狀滿意度越來越低,便可能觸發戰爭。然而,國際政治受各區域國家所牽動,兩強間分庭抗禮且須考量區域中舉足輕重的領導國家。傳統上拉丁美洲被視為美國後院,而中國對該區域各國互動密切,更有論者提出中國直搗美國後院一說。綜觀拉美各國,其中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作為美洲第二大經濟體的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區域領導國家。是而本研究以巴西為舞台,從美國-巴西互動、中國-巴西互動,討論新興大國中國與既存支配強權美國間權力轉移的過程,從三方來往間探討權力轉移的跡象並驗證權力轉移論者的主張與假設,另外,本研究嘗試補充權力轉移論者中較少著墨的第三國-區域領導國家,在既存、新興兩強發生權力轉移時所扮演的角色與考量。 / After 2003 Iraq War and financial crisis, the power of dominator, United States is on the way fading. Meanwhi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cific comes an emerging challenger -China. U.S. decline and China rise complete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s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dynamic power change between dominated country and potential challenger.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discusses that the war along with power shifting from dominanted state to potential challenger may explore while fulfilling two variables, power parity as the opportunity and negative evalu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as the willingness. However, the world politics is well effected by regional countries even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major agents in power transition. Latin America is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backyard” of the U.S. but with increased cooperation from China, this claim has been slack. Among all countries in Latin America, Brazil devotees in leading the region due to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litical-economic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Brazil and imply competi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on the interactions with Brazil so to discuss the power transition phenomena and relevant hypothesis verifications. Furthermore, it tends to develop the autonomy and active position of third state while participating in power transi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