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研究廖志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加以研究,不僅僅囿於對該制度進行理論上的探討,更注重對該制度司法實踐運作的研究,以基礎理論為經線,以各處理制度為緯線,對有關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林林總總問題或發表初探之論,或抒一己之見,或更作詳述。
本文首先論述有關勞動爭議的概念、勞動爭議產生的原因、勞動爭議的發展與種類。並將勞動爭議定義為:是指勞動法律關係的當事人之間在享有勞動權利或履行勞動義務過程中發生的分歧、矛盾而引起的爭議。而後就法律面,包括就勞動爭議制度的立法考查、立法模式及法律地位加以探討。綜觀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狀況,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49年10月至1957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的初步建立時期;第二時期是從1957年至1980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遭到破壞和停滯不前時期;第三時期是從1980年至今,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得到恢復並逐漸發展的時期。本文分別予以詳述。
接下來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予以較全面的概況介紹,包括各制度間之關係,其意義,原則及法律依據等予以探究。本文並將勞動爭議處理界定為:是指法律、法規授權的專門機構,對勞動關係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勞動爭議,依法進行調解、仲裁和審判的活動。本文並分別以專章之方式,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與訴訟,予以系統介紹,並將其實務上發生之問題,加以說明及檢討,本文並且尤其側重程序面之評析。由於集體合同爭議的特殊性,本文將其獨立加以討論。
文末,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從理論與實務面,提出多項分析及建議。
|
22 |
台商赴大陸投資之經營策略探討-以三個公司個案訪談為例 / The strategies of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 investing in Mainland China吳雲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起,隨著兩岸政策不斷鬆綁,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限制的逐漸開放,以及中國大陸政府極力改善投資環境,再加上豐厚的勞工資源與龐大的潛在市場,於是台灣中小企業紛紛前往大陸設廠投資。本文的目的在探討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經營策略,分析成功、失敗的關鍵因素等等,以做為日後有意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者之參考。
本研究針對2家成功台商與1家失敗台商以訪談及問卷方式,了解該公司赴大陸投資的原因與時間,投資型態與規模大小等特性,及其公司管理制度的移植、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如何造成其經營內涵的演變等。本文採用個案方式分別探討其經營策略模式,成功或失敗之關鍵因素。本文最後歸結成功經營之關鍵因素有:「專業技術與研發能力」、「明確掌握產業脈動」、「良好的任用政策」、「嚴謹的財務控管」。而在失敗經營個案中,「業外投資過多」、「本業無法兼顧」、「欠缺財務控管」、「資金運作不良」、「任用政策不當,無法適才適用」、「管理跟不上公司快速的擴充」為台商赴大陸投資失敗因素。
事實上多數台商企業長久以來以代工為主,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自有品牌與市場通路。在面對整體投資環境的轉變,台商企業應盡快提升經營體質,達成升級轉型。在大陸地區經營環境上,融資管道也十分不便,在財務規劃需格外注意。此外大陸地區勞工素質參差不齊且流動性大,勞工政策不斷修改,且工資也不斷上漲,因此在人才培訓與法令政策更需花費心地及多加熟悉。此外,公司更應提升員工福祉,不但能藉此建立員工向心力與公司良好聲譽,更能善用當地資源,以利公司穩健發展。
|
23 |
臺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可行模式探討宗福真, Tsung, Fu-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國內金融市場在市場飽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壓力下,向外發展是為日趨飽和的國內金融市場,取得出路的一個方式。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商在大陸投資佔我國對外總投資比重之70.62%,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磁吸效應,在大量台灣企業外移至大陸的前提下,台灣銀行業不得不跟隨客戶腳步前進,而隨著大陸金融市場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增,大陸市場成為外資銀行重點目標之際,台灣銀行業卻受限於兩岸情勢低迷,面對龐大商機卻乏力掌握。
隨著台商赴中國投資之規模日益擴大,投資金額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台灣銀行赴中國大陸設立據點的主要考量是放在台商圈,但在中資銀行搶占地盤下,績優台商客源正逐漸流失,縱使順利登陸兩年後正式成立分行,恐怕時不我與。是以台灣銀行業雖有意前進大陸市場,然在法令等諸多外在因素限制下,現階段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實際可行之模式,經本文整理,歸結出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四種可行模式:
(1)獨立設立分支據點—直接。(2)獨立設立分支據點—間接。(3)結合外國銀行登陸。(4)參股或併購大陸當地銀行。
並以研究人目前服務之台灣工業銀行作為個案,探討以其現況進入大陸市場之可行性,同時以同為工業銀行之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作為比較。
當然台灣銀行業在憧憬大陸龐大商機而進軍大陸時,也得面對在大
陸營運將可能遭遇展業、授信、資金及信用等不同的風險,因此台灣銀行業在前進前亦需自行評估。
本研究除研擬出台灣銀行業在現行兩岸法令規範下,台灣銀行業進軍大陸市場的可行模式外,並分析若個案銀行發展大陸市場之可行途徑與不可行處,以俾個案銀行在進行相關計劃時,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考方向。 /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saturated market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overseas markets as a way out for the gradually saturated financial market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Invest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 Bureau,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in 2005 stands for 70.62% of our total overseas investment. Such a magnet effect is resulted from the China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follow the customers’ step with this tremendous trend of a large number of Taiwan enterprises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Followed by the gradual enlargement of China financial market and business, China market obviously becomes the target of foreign banks;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downtrend cross the Strait,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getting a weak grip of this massiv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owth of Taiwan investment scale and amount invested in China, the primary that Bank of Taiwan went to establish branches in China is mainly focus on Taiwan investors in China, but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China owned banks, the excellent Taiwan investors are gradually losing. Despite Bank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et up the branches for two years, the timing seems a little bit too late for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 Hence, restricted by many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laws,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odels for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to enter into China in the current stage are as included in the book. Upon discreet analysis from this book, there are four feasible models of how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enters into China markets.
(1)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Direct mode)
(2)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Indirect mode)
(3) Allied with the foreign banks to enter into China markets
(4) Partnership with China local banks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or acquisition
Taking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working Industry Bank of Taiwan as example, it i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s in its current conditions; concurrently, it is taken as to compare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 (Industrial Bank). Certain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confronting different risks in terms of set up, capitalization and credit business. Consequent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make an elabo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Under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may as well do analysis regarding the feasibility or infeasibility of individual bank entering China markets, which provides the individual bank with another thought to facilitate the project when march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
24 |
台海兩岸產業間互動關係之研究顏伊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援引Chang and Coulson(2001)之實證模型設定,藉由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將全球景氣、全球產業、大陸與台灣景氣之特性排除後,獨立出兩岸產業衝擊效果,分析台灣與大陸兩岸產業間之互動關係。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兩種產業之就業人數季資料,涵蓋範圍為1994年第一季至2005年第三季。實證研究發現,台灣與大陸產業間互動情形大致呈現大陸產業影響台灣產業,而台灣產業對於大陸產業之影響 力則較弱。其中,大陸製造業因供給面衝擊,將受台灣製造業所替代;大陸非製造業則因需求面衝擊,而與台灣非製造業呈現互補現象。台灣製造業短期下因需求面衝擊,將被大陸製造業所替代,然而長期卻能轉型與大陸製造業並存發展;台灣非製造業則因規模限制,將受大陸非製造業替代。最後,大陸產業對於台灣經濟之反應為負向,而台灣產業受到大陸整體衝擊時,卻因需求外溢效果呈現正向關係,然而長期下,大陸之磁吸作用將不利於台灣非製造業發展。 /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Chang and Coulson (2001)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n an attempt to isolate the shocks of the world, industry, China and Taiwan which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industrie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Data are quarterly employment series for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from 1994 Q1 to 2005 Q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China industries has a lager influence on Taiwan industries. Because of the supply shock, Taiwan manufacturing sector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contrast to the manufacturing case,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due to the demand shift effect. Taiwan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substituted by China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short run, but there is a positive effect in the long run owing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Without the advantage in economics of scale,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lso substituted by China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Finally, business cycle in Taiwan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a industries, and a shock in China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aiwan industries from the demand spillover effect. However, the impact will be harm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long run.
|
25 |
吳濁流的大陸經驗及其相關作品研究 / Study of Wu Cho Liu's Mainland China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d on his works白筱薇, Bai, Hsia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1937-1945)中,因為日本政府所倡導的「戰爭動員」等政策與台灣所具備的地理位置優勢,台灣逐漸成為中日戰爭中協助日本政府的「協力者」。當時部分台籍作家,在這段時間中曾因各種原因,選擇前往大陸生活。這群擁有大陸經驗的作家皆是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1985-1945),受日式教育的「日語世代」。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大多建立在長輩傳達的觀念,模糊卻帶有憧憬。他們前往大陸後,心中的中國印象與實際接觸的大陸事物之間產生了落差。因此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觀感或是戰後(1945-)強調的「祖國」認同感受,比起未離開過台灣的作家們顯得更為深刻且不同。
本文以吳濁流1941年至1942年之大陸經驗為例。透過戰前報紙《大陸新報》、戰前作品《南京雜感》與《胡志明》,觀看吳濁流的大陸生活。並透過戰後初期小說《波茨坦科長》及戰後回憶錄《無花果》與《台灣連翹》中涉及大陸經驗的內容,釐清大陸經驗「再現」於作品中的含意。以期檢視吳濁流前行研究的缺漏,補足這段研究者忽略的大陸經驗。
|
26 |
大陸台商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f labor discipline management of Taiwan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王琳斐, Lin-Fei,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內面臨勞動成本不斷提升及東南亞國家投資競爭,隨著兩岸經貿逐漸開放,台商赴大陸投資儼然成為趨勢。大陸自1978年採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吸引外資加速投資,訂定許多外商投資企業勞動法規,惟這些法令多屬試驗階段,常與政策相互矛盾,不足以規範外商與中方職工間的勞資關係,而勞動紀律管理,乃是保證勞動者在企業集體勞動過程中,能依照既定勞動規則與秩序,順利完成工作並提高產能的一種行為規範系統,台商如何有效維持勞動秩序以順利完成生產目標,成為基本生存之道。
本研究嘗試運用文獻探討、歷史研究及個案訪談的方式,分析大陸勞動環境,結合管理理論,並從大陸外商投資企業的角度切入台商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三大核心—廠規廠紀、獎懲管理及違紀辭退管理制度,作出綜合性結論及管理制度建議,俾供台商從事勞動紀律管理之參考。本文共分為六章,擇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主要說明研究目的、範圍、方法與限制。就研究限制部分,因大陸勞動紀律管處於起步階段,兩岸對於台商勞動紀律管理之理論與研究相對不足,資料蒐集較不易。另現況分析因採個案研究方式,結論無法類推所有台商管理態度,且本研究係以企業管理策略著眼,有關勞動者個人或大陸勞動保護政策方面則非研究重心。
第二章:勞動紀律管之理論基礎
西方管理理論將企業改變員工行為所採紀律策略,分為Progressive、Preventive及Positive Discipline 三種,本研究以控制程序為主軸,採Henri Fayol五大管理功能理論,構成開放性循環過程之勞動紀律管理系統,作為評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勞動紀律差異,藉以引導大陸環境背景對企業勞動紀律產生的限制,並嘗試從企業經營權與勞工基本權之檢討,分析勞動紀律管理之合理範圍與界限。
第三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環境背景分析
本章分別從大陸總體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環境背景,分析對勞動紀律管理制度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並探討大陸政府為鞏固社會主義生產,所採行的措施及運用企業工會的現況。
第四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主體分析
本章從大陸相關勞動法規探討勞動紀律制度之三大主體-廠規廠紀管理制度、獎懲管理管理制度及違紀辭退管理制度,並就其法規上容易發生混淆之處及相關配套措施一併提出說明。
第五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現況研究
本研究依大陸沿海發達地區,選定國內四家前往大陸投資設廠之獨資企業,其行業別則以國內投資前兩名之電子業及食品業為主,分別與宏□電腦、邱氏鼎食品、羅莎食品、台達電子四家企業,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台商的勞動紀律管理模式及理論與實務執行上之差異,並作相關比較分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針對前開各章之研究議題提出結論與管理制度建議,另對後續研究提出研究建議。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勞動紀律管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意義
第二節 勞動紀律管理系統
第三節 勞動紀律管理之界限
第四節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勞動紀律之比較
第三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環境背景分析
第一節 大陸政治環境與法律環境
第二節 大陸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
第三節 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現況
第四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主體分析
第一節 廠規廠紀管理制度
第二節 獎懲管理制度
第三節 違紀辭退管理制度
第五章:大陸勞動紀律管理制度之現況研究
第一節 受訪企業之基本資料分析
第二節 大陸環境背景之實質影響分析
第三節 廠規廠紀管理制度
第四節 獎懲辭退管理制度
第五節 勞動紀律管理之現況分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
27 |
我國企業投資大陸限制與財務報表管理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traints about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management劉曼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全球化、分工化的趨勢下,我國企業為提升競爭力並獲取更高的利潤,逐漸將企業轉移至大陸。根據投審會的統計,台灣企業單一年度在大陸的核准投資金額已從初期1991年的1.74億美元,成長至2002年的67.23億美元,去年2010年更達到146.17億美元,中國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地區。然而兩岸之間敏感的政治因素,政府對於投資大陸之上限、技術及資本市場一直存在相當之限制,使得台商為了規避相關法規之限制,掙脫「台資」身份投資中國大陸的枷鎖,紛紛以各種合法及不合法的管道突圍。
有鑑於違規投資大陸事件層出不窮,我國遂於2008年放寬投資大陸之相關規定,其中影響最鉅的為投資上限淨值,將其從40%改為60%。雖然限制條件放寬了,但是投資大陸上限仍舊存在,對於投資大陸需求較高的企業,為提高投資大陸的金額,可能會透過各種管道,其中包括盈餘管理之可能。
本研究即在探討我國相關法令中,對於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的限制存在那些限制,而企業為了規避這些限制可能採取那些手法,並以計算投資上限的淨值作為主要的研究標的,探討公司是否會進行淨值管理。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投資大陸比例接近其限額之企業,相較於投資大陸比例很低的企業,確實較有可能透過盈餘管理,以達到提高投資中國大陸限額的目的。 / With the tendency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llabor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enterprises to transfer their operating center to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competition and get more profi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by Investment Commission, the approve amount to invest in China from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 a year has increased from 0.174 billion in 1991 to 6.723 billion in 2002. In 2010, the amount is up to 14.617 billion. Mainland China has substituted for the US to become Taiwan’s major investment area. But the sensitive political issues between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make Taiwan government establish many constraints, including the upper limit for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technology and the capital market. To avoid the regulations of constraints and the “Taiwanese identity”,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use many legal and illegal ways to invest in China.
Because illegal events about investment in China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incessantly, our government relaxed a part of the regulations in 2008. The most influence in the regulations of constraints is the upper limit for investment; it changed from 40% to 60%. Although the constraints have relaxed, the upper limit for investment still exists. For those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investment demand, there is still a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use ways to enhance the investment amount, includ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larify the regulatory policy of Taiwan government toward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the ways enterprises use to avoid the constraints. Besides, the main object of research is net worth which is calculated for the upper limit for invest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nterprises whose investments are close to the upper limit are more likely to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investment amount than enterprises whose investments are far away from the upper limit.
|
28 |
中國大陸開放式基金的績效評價之研究——以DEA數據包絡分析法 / Analysis of Open-Ended Fund Performance in China unde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劉梓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開放式基金近年來高速發展,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然而目前在中國境內對基金所採用的基金績效評價方法仍為較為傳統的方法,如夏普比率、特雷納指數等。而傳統的基金績效評價方法未能很好地顯示基金的真實績效情況。鑒於美國基金有較為先進的績效評價方法,本文利用DEA數據包分析法模型,構建一個包括從基金期初規模、風險收益情況、基金經理人能力及投資人風險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基金績效評價體系。
本研究選擇中國181檔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從基金規模及投資風格兩個維度展開深入研究分析。此外,為比較交易量不同期間基金績效的表現情況,本研究依照深證、滬證市場交易量、交易額,將2012年至2015年此段實證期劃分為交易活躍期及交易低迷期兩個階段,對基金績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交易活躍期的基金績效遠高於交易低迷期;並且無論是交易活躍期或是交易低迷期,小型基金及主動型基金績效表現最佳;而基金的相對績效情況於其基金管理人的資產規模並無顯著相關關係。
在文章最後部分,本文從投資人角度建議投資人在證券市場交易活躍期可增加股票型基金的投資額度,在基金選擇上無需盲目傾向選擇大公司的基金產品,而可以適當傾向投資於小型基金及主動型基金。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tual funds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s, open-ended fund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methodology to analyze open-ende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is paper uses 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which considers asset size, risk return, managers’ ability and risk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ors.
By utilizing 181 open-ended stock fund data from 2012 to 2015, this paper yield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fund performance is better in strong market periods than that in weak market periods. Second, small size and active funds are more efficient. Third, fund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associated with fund asset size and fund units in the fund company.
The finding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investors could do more investment on the open-ended stock funds in the strong market periods. And investors are suggested to invest small size and active fund. What’s more, there is no necessary to consider if the fund’s management company is big enough.
|
29 |
中共經濟改革對大陸民主化之影響-以八九年民運為例楊仲源, YANG, ZHO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以八九民運為背景,希望透過十年經濟改革對中國大陸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變
化,來探索民主運動產生的原因。
有別於傳統強調由政治面的角度解釋大陸民主運動,本文嘗試一個新的研究方法,從
經濟改革的角度出發,發掘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的關聯性,說明經改如何直接間接地
影響民運的形成,以及各社會階層心態的轉變。
全文分為七章,十六節,共計約十萬字。
第一章:緒論。主要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關於「經濟發展導致政治民主化」的理論探討。包括第一節,經濟改革與政
治民主化;第二節,經濟改革發展與政治不穩定;第三節,東歐經濟改革改革與民主
化運動。本章將政治發展相關的理論作一回顧,並且概略討論東歐的發展經驗,作為
本文的參考架構。
第三章:中共經濟改革之背景、相關政策及其受挫之原因。第一節,經濟改革發生的
背景;第二節,經濟改革之相關政策;第三節,經濟改革的頓挫及其原因。本章在進
入本文的主題之前,先對經改實際相關政策及其本質加以扼要地敘述,有助於瞭解民
運經濟改革前的前因後果。
第四章:八九民運的社會、經濟與外部因素。第一節,社會經濟變化導致參與之提升
;第二節,經濟改革之缺失引發社會挫折感,第三節,西方思想觀念與物質文明的影
響。本章從社會整體角度觀察,前二節就發展理論有關部分對大陸案例加以驗證,第
三節則說明西方思溯對於大陸社會的影響。
第五章:中共經濟改革和知識份子與學生的民主改革要求。第一節,知識份子自主意
識的提高;第二節,學生運動的累積效果。本章以八九民運的主畏組成份子為對象,
分析改革政策如何直接、間接地助長他們參與民運的傾向。
第六章:八九民運對中共國家與社會關係之影響。本章將八九民運的經過作歷史性的
回顧,詮釋八九民運所隱念的意義。
第七章。結論: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評估大陸民主化的未來,分別從社會力量的勃興
、經濟的條件、以及經濟改革的展望來加以研析。
|
30 |
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研究(1978-1987)賴添喜, LAI, TIA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於一九七八年召開,會中標明了中共未來的走向,即中止政治
鬥爭,全心推行經濟建設。目標是大幅度地提昇生產力,並調整一切同生產力發展不
相應的管理方式、活動形式及領導模式。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在全力發展生產力的共
識下,中共終於召開「十三大」,並提出了「初級階段論」,確定了經濟改革的必要
性。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此外,中共政權
的合法性,是來自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也對共黨意識形態造
成衝擊;中共可能的相應措施,是採取社會控制的強制手段,或是藉由再社會化過程
,來重新詮釋意識形態的內容?
本論文的主旨即在,探討(1)1978-1987年之間,經濟改革對社會結構的
影響,以及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2)社會變遷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本論文的
提要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源起,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社會變遷理論
,包括社會概念的釐定,社會變遷的方向與類型。第三章為大陸社會變遷(上),包
括對大陸城市,農村及經濟特區等社會結構的探討。第四為大陸社會變遷(下),從
社會行為變項來探討大陸結構的變遷,範圍包括規範與文化體系,人格體系及社會制
度等。第五章為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包括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中共意識形態的核
心價值,以及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之間,可能的互動關係。第六章為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5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