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中國大陸特別處理公司重返正常市場策略效果之探討 / The Effect of Turnaround Strategies on China Special Treatment Company吳思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簡稱ST )制度是中國大陸針對營運產生問題的公司,所建立的一項下市緩衝機制。本研究以1998年至2007年曾實行特別處理的134家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ST公司重返正常市場之策略作法及其效果。
單變量分析結果顯示,成功返回正常市場之樣本公司,採行調整營業效率以及調整營運架構作法之比率高於失敗組,採行調整經營階層以及調整財務結構作法之比率則略低於失敗組。探討策略性作為與是否成功返回正常市場關聯性之迴歸結果發現,策略性作為於控制變數之外,提供增額的解釋能力。其中,調整經營階層(異動董事長或總經理)、調整營業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及出售固定資產)及調整營運架構(強化資訊系統與策略聯盟)有助於ST公司返回正常市場。至於調整財務結構策略則與預期不符,對公司返回正常市場有顯著負向的影響。 / Put listed companies under special treatment (ST) is a mechanism implemented in China capital market for suspending and terminating listed companies that suffer continuous losses. Based on a sample of 134 ST firms over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8,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types and their related effects of turnaround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China ST companies.
The univariable anaysis shows that the turnaround ST firms are more inclined to adopt strategies associated with operating and asset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while the firms failed to recover are more likely to adopt strategies related to managerial and financial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urnaround strategies have incremental explanatory power beyond the control variables.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strategies related to managerial restructuring (changes in board directors or managers), operating restructuring (cost reduction, revenue generation and sales of fixed assets) and asset restructuring (improv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trategic alliance) activities contribute most to successful corporate turnarounds. However, in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ation, the strategy related to financial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 turnaround.
|
42 |
Chinese spouses empowerment through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 / Chinese spouses empowerment through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Momesso, Lara, Momesso, Lar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hinese spouses’ narratives regard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 Taiwanese organiza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 and adaptation to a new life. Fourteen spouses, members of a Taiwanese organization called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 (CARES), completed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analysis identified prominent themes in participants’ responses in relation to three main subject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Nevertheless semi-horizontal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were identified. This condition is reflected also in the process of spouses’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was reached only partially. The same can be said about empowerment, which was achieved mainly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e debate offered a list of possible factors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partial development of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They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cultural, social, political, personal and gender factors. Suggestions which are based upon these findings of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are proposed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Chinese spouses.
|
43 |
中國區域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以1997至2006年期間分析 / Uneq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China’s Regions during 1997-2006許春梅, Hsu, Chun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y during 1997-2006 by adopting Keng’s (2004)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China’s 31 provinces are divided into ten regions. The intra- and inter regional disparity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Regional Disparity (ERD) are all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ample quantitative findings, in 2006, the largest intra-regional disparity existed in the Coastal North while the smallest intra-regional disparity existed in the Inner West. The largest inter-regional disparity existed between the Coastal East and the Inner South not between the richest region (the Coastal North) and the poorest region (the Inner West).
This study also uses the Effective Regional Disparity (ERD) to understand the magnitude of an individual province’s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regional disparity. The top five on the ERD ranking of China’s 21 lower income provinces in 2006 were Henan, Sichuan, Anhui, Hebei, and Hunan. Henc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needs to focus on the heavily populated provinces in the Inner area rather than in the West.
|
44 |
主要市場之中國股票共同基金績效比較分析 /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hina Equity Mutual Fund in Major Markets.蔡諭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數據,近年來台灣地區共同基金淨資產總值維持至少新台幣2兆元的水準,2007年底時甚至一度突破新台幣4兆元,由此可知共同基金在台灣地區投資人投資選擇中所佔重要性。另外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大陸金融市場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基金重要的投資訴求。因此本論文將從台灣投資人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藉由各類基金績效評估指標,在以投資大陸股市為號召的各檔主要市場中國股票共同基金中進行選擇。 / 本論文選取了九檔市場交易量大、曾經在台灣熱銷或上市交易的共同基金,範圍包含了國內投信募集基金、境外基金以及ETF。資料期間為2006年元月至2008年十二月、資料頻率為月資料。研究方法所採用之迴歸模型有以下兩者,CAPM單因子迴歸模型、衡量基金經理人擇時選股能力的Treynor & Mazuy模型。所採用之基金績效指標有平均月報酬率、累積報酬率、月報酬率波動度、beta值、Treynor指標、Sharpe指標、Jensen指標及擇時選股能力指標。 / 最後實證結果如下。收益指標:大陸及香港上市的ETF表現最佳,表現最差的則是國內募集基金及台灣上市ETF。風險指標:總風險及beta值最低的是國內募集基金及ETF,最高的則是大陸及香港上市的ETF。風險調整後收益指標:深證100ETF的表現最好,至於國泰大中華基金與寶來台商ETF則是表現最差。擇時選股能力指標:缺乏足夠的證據證明基金經理人具有擇時選股能力。 /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股票共同基金的募集相信會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但目前台灣地區針對中國股票共同基金的相關研究較少,希望藉由這篇論文的撰寫,可以帶動更多這方面議題的研究與探討。
|
45 |
中國大陸跨地區勞務派遣之研究 / Cross-regional Labor Dispatch in Mainland China潘發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主要介紹的是中國大陸跨地區勞務派遣的相關內容,包括其產生時的勞動市場發展背景、勞務派遣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以及跨地區勞務派遣的規範要件分析。
1949年中共建制之後,中國大陸的勞動市場曾經有一段短暫的存在時間。但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中國大陸逐漸推行「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勞動市場存在的基礎逐漸消滅。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固定工制度得到進一步強化,勞動市場因此消失。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逐漸瓦解,勞動市場才逐漸復興。而戶籍制度與糧油制度的脫鉤,使得人力的流動成為可能,推動了勞動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自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以來,勞動力市場的合法地位得到確認,而與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的勞務派遣也隨著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從而使跨地區勞務派遣的出現有了制度的基礎。
中國大陸的勞務派遣,其出現的原因並非由於勞動市場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外商紛紛進入中國大陸謀求投資的機會,因此而設立的外商代表處產生了用人的需要,但當時的法令並不承認他們的雇主資格。為了滿足外商用人的需要,同時又兼顧到他們無法成為雇主的狀況,大陸地方政府設立對外服務機構,以勞務派遣的形式為外商用人提供方便。勞務派遣因此產生。到1990年代末,國企工人下崗造成嚴重的就業問題,地方政府採納勞務派遣作為解決國企工人再就業問題的一個工具。一些勞動力比較充裕的地方也發現可以將勞務派遣作為勞務輸出的新形式而使用。在市場化、法制化的條件下,用工單位和派遣單位發現勞務派遣有利可圖的一面,紛紛採用之而推動勞務派遣的繁榮。
跨地區勞務派遣發展受到立法者的關注,於是在2008年施行的勞動合同法中的第61條就被跨地區派遣的勞動者所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做了相應的規定。然而實踐中因跨地區勞務派遣產生的問題多集中在社會保險方面,顯示出第61條存在保障不周的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試圖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對跨地區勞務派遣制度的規範分析,可以了解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的標準實際為地方標準,而以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準來確定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以及社會保險的標準意義重大。當存在無效派遣的情形時,用工單位將可能成為被派遣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而承擔相應的責任。
|
46 |
大陸銀行業境外投資與在臺經營之探討 / The Study on the Offshore Invest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aiwan陳瑄, Chen,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兩岸經貿往來發展密切,頻繁的經貿交流帶動龐大資金流動,對兩岸金融領域的合作產生強烈需求;在雙方主管機關相繼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陸資銀行正式在臺登陸。本文對於規模龐大的陸資銀行來臺經營,會對本地金融市場帶來何種衝擊進行探討。主要通過陸資銀行的對外投資政策與模式,研究其境外投資的過程與成果,進而分析兩岸銀行業的市場發展,乃至陸資銀行來臺經營的動機與策略及對臺灣市場的影響。試圖從研究過程中,提出對於臺灣銀行業者的建議及可行策略,並對我國金融主管機關提出因應之監管理念。
|
47 |
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合併之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 / The University Mergers in Mainland China: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關友鈞, Kuan, Y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8 |
台商赴大陸投資與經營成敗之研究黃清雄, Huang, C. 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赴大陸投資之台商協會會員為研究對象,選擇位在深圳、東莞,長江三角洲之上海、蘇州…等,珠江三角洲的廣東、珠海…等,以及福州、廈門等地之台商共計8,501家,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600家廠商發問卷調查,瞭解台商赴大陸投資及經營成敗的原因,計回收125家,回收率20.83%,調查結果發現:
台商赴大陸投資最重要的五項動機為:大陸之低廉勞工、土地租金便宜、大陸的獎勵投資與優惠措施、我國政府對赴大陸投資政策的鬆綁、以及尋找低成本的產業供應鏈等。大陸子公司原料的來源,在成立初期來自台灣的比重最高,但在目前雖以來自台灣比重最高,惟其比率已有降低、另原料來自大陸台商者則有升高情況。
大陸子公司資金來源比重,不論是資本或營運資金,均主要來自台灣。台商投資大陸金額中,機器設備佔有最高比率,原、物料次之。大陸子公司所生產之產品,以外銷大陸、台灣以外之第三國最多,大陸內銷次之,回銷台灣者又次之。
大陸子公司之投資地區,以內陸一般地區最多,沿海經濟特區次之,經濟技術開發區及高科技工業園區又次之。台商投資大陸的方式,大部份以公司名義透過第三地:(如免稅天堂),以間接方式投資大陸,第三地以香港最多,英屬維爾京群島次之。
台灣母公司對大陸子公司之授權程度,在財務方面採取低度授權,生產方面則採取高度授權,人事方面採取高度和中度授權。其餘行銷、經營策略等之授權程度,皆屬中等。另台灣母公司在內部管理、表單、制度等移植大陸子公司的情形,大部份屬中等。
台商在大陸投資迄今,大部份營運結果是略有盈餘、和大有盈餘佔87.80%;損益兩平者8.90%:略有虧損者3.30%。以上之台商大多數係在投資3-7年才產生盈餘。有盈餘之主要原因為:大陸人工便宜、先進的生產技術、研發能力強、財務狀況良好、主要幹部具專業能力、以及員工生產力強、工作效率高等。
此外,未能產生盈餘之主要原因為:市場開拓不易、世界經濟不景氣、外銷訂單減少或不足、資金成本高且融資取得困難、同業間競爭激烈、以及當地政府行政干預等。
如果要建議政府改善大陸方面的事項的話,台商們希望開放三通、准許國內的銀行到大陸設分行、簽署投資保障協定、和修改戒急用忍政策等。
|
49 |
大陸食品業內銷市場行銷環境之研究陳文林, Chen, Wen-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0 |
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洪郁莉, Hung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係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居經濟主導地位,而其稅利的上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五O年代中期至七O年代末期,中共當局對國有企業之調整,大多僅侷限於中央權力向地方政府的下放,截至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企業實行統分統配、統收統支、統一計劃、直接管理的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政府部門附屬物的地位。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後,才開始展開國有企業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措施窒礙難行,有些則衍生出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在經濟改革探索中,不僅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陳出新,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這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具有深切意義。
中共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以產權制度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改革為主。就理論與實際情況而言,產權改革是大陸經濟改革的核心,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則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成敗的關鍵,兩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目前,國企改革已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陸續顯現出來。由於傳統體制的長期影響,仍有相當一部份國企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機制不活,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虧損嚴重,債務和社會負擔沈重,富餘人員過多,經濟效益低落,職工生活困難等問題相當突出,國有企業嚴重的冗員問題成為近年來一直困擾國企發展的一大難題。機構改革與國企改革,所釋出的下崗幹部和下崗職工的數量,將形成社會巨大的壓力與不安。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當前國際上最重要的經貿組織,目前已有134個會員國。目前,中共領導者正計畫著利用開放的外在壓力,迫使沒有效率的國企加速改革;更具體地說,就是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以幫助非國有部門的發展,進而帶動這些領域的發展,接著帶動全面經濟的效率水準。大陸為了符合WTO的基本體制規範,以順利加入WTO,確實也朝透明化、自由化等方向實施了一連串改革。加入WTO對大陸產業的影響,決定於加入WTO之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因為該義務與國際規範會對國內經貿法規造成調整壓力,並影響國內相關產業在國內市場之營運。由於個別產業之體質與調適能力不同,自然有部分產業會因此受到較大之衝擊,因此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是利弊互見的;在WTO的背景下,大陸之國有企業改革也同樣存在著機運和挑戰。
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在WTO確立的市場經濟運作體制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尚未完全褪除傳統計劃經營的運行模式,與市場經濟經營運行模式還相差甚遠。另外,由於產權主體不明確,政企尚未真正分開,致使大多數國有外貿企業形成了一種行政干預下的經營者主導型治理結構。再者,國有外貿企業大多仍是分散、小型的企業,各自分散經營,無法建立、形成穩定的出口貨源和出口主導產品,質量意識和競爭觀念有待提升。
改革以來,大陸各生產及貿易單位逐漸變成真正具有經營性質的獨立經濟實體,但除了取得外貿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外,外貿經營主體還是主要限於處在純流通領域的外貿企業。外貿企業、生產企業各自經營的情況,在國際市場上會大大削弱競爭力。外貿企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滯後,已經制約著大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故應加強此一領域的改革。目前,大陸透過國有大型企業外貿經營權實行登記備案制的試點工作,逐漸取消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的審批制度(即特許制度),改為登記備案制,並決定在加入WTO後三年內,完全實行進出口經營權依法登記制,此將有助於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大陸之國有外貿企業改革的重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資產經營責任制,由過去的重創匯、追求數量增長,逐漸轉變為強調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逐步形成貿工農技商結合的綜合性集團。在WTO的要求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更要努力擺脫在計劃經濟下進行貿易的框架,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新的對外貿易體制,才能使國有外貿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下,有壯大、發展的機會。
為因應加入WTO,大陸在外貿體制的改革勢必會加快步伐,在未來的改革方向上,應加速機制轉變,為國有外貿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應進一步建立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企業的內部經營,否則反而會扭曲市場經濟競爭的樣貌,對企業造成傷害。
中共對大型國企進行機制解構重建的做法,以強化大型企業市場競爭機制,並扶持使之參與國際競爭,其目的是為加入WTO做準備。而加入WTO的前提正是開放市場,容許國際大型財團跨進市場核心,中共為了能順利加入WTO,只有加緊培養自己的財團,以提升國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由此可知,中共為了提高規模效應和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將以資本為扭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此做法將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趨勢。然而在改革上,不應該只是一味強調大,應該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否則反而是揠苗助長。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國有企業改革理論.....................................8
第一節 產權改革理論.........................................8
第二節 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理論................................20
第三節 小結................................................39
第三章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況.............................40
第一節 國有企業的經濟地位與發展困境.........................40
第二節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階段問題.......................50
第三節 加入WTO對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79
第四章 WTO與國有外貿企業改革................................91
第一節 傳統外貿體制與國有外貿企業...........................91
第二節 加入WTO對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提出的要求..................99
第三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進展..............................101
第四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16
第五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未來方向..........................122
第五章 結論................................................134
第一節 主要發現..........................................134
第二節 撰寫經驗與檢討....................................137
參考文獻....................................................139
圖 表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7
圖2-1 外部效果的成本與利益.................................15
圖2-2 政府調控與經濟效果...................................27
圖3-1 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產值比重的變化.....................44
圖3-2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虧損額...............................46
圖4-1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之變化趨勢圖...........108
表2-1 政府的職能劃分表.....................................25
表3-1 1949-1978年各類型工業產值比重.......................42
表3-2 1978-1998年不同經濟類型的工業總產值比重..............43
表3-3 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和利稅率.............45
表3-4 大陸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47
表3-5 股份制試點政策法規...................................66
表3-6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之主要內容..69-70
表3-7 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總體狀況...........................71
表3-8 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總體情況...............74
表4-1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1)........................97
表4-2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2)........................98
表4-3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統計...................107
表4-4 大陸自1992年以來所採取的貿易自由化措施..........109-110
表4-5 中國大陸加工貿易比重的變化..........................113
表4-6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的變化..........................115
|
Page generated in 0.10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