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9
  • 260
  • 18
  • 4
  • 1
  • Tagged with
  • 283
  • 283
  • 171
  • 152
  • 93
  • 81
  • 79
  • 53
  • 51
  • 50
  • 50
  • 50
  • 49
  • 44
  • 4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企業會計制度之研究--制度變遷理論之運用 / The study of business accounting system in Mailand China after open policy--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

王坤煌, Wang, Kuen-H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確認本文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由扮大陸國有企業會計制度的弊端,導致於九二年發布(企業脅許準則)的制度創新,惟現有文獻並無從制度變邐理論觀察此一變遷,遂引起筆者的研究動機。即利用制度變邐理論探討大陸企業會計制度變遷之個案中,其如何轉變及了解政府與企業在企業會計制度變遷中扮演何種角色,興新制度成立之後的成效。 第二章,探討制度變遷理論,說明制度的密排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及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在大陸的適用性。爾後,是文獻凹顧,分析大陸學者運用制度變遷理論研究大陸成都紅廟子自發股票交易市場等個察研究之成果。 第三章,分析制度創新前的企業會計制度。首先探討改革開放薜的企業會計制度,前發現當時企業會計制度與計劃經濟體制的關係是絕對的互賴,會計扮演著替國家監督企業的角色,主要是發揮簿記的功能。其次,分析改革開放後至制度創新前的「雙軌制」會計制度密排,這是中共政府為避免意識形態的困擾所作的理想安排:然這種安排仍不免造成會計信息隔行如隔山、削弱企業經營的積極性、讓投資者缺乏有用的決策信息、成本核算易生誤差、阻礙國際化步伐等弊病,所以引導了下一波會計改革。 第四章,分析制度創新後的企業會計制度。首先描述主流會計的潑展與大陸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的過程。其次畏評述大陸琨今的企業會許制度婢主要的會計核算方法,並與台灣之會計應理方法作一扼要性的比較,證明以(疣業會計準則)為芷的會計改革,的確使大陸企業會計核篇方法符合國際會計償例的一般要求;最後則是分析制度創新後的企業會計制度成效,發現會計核算方法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惟國有企業產權結構所導致所有者缺位,形成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央真的主因。 第五章,比較實施(企業會計準則)之前、之後的企業會計 制度,發現不論是在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執行功能上均有明 顯的轉變。且「姐社姓資」之意識形態困擾的破除,方是九二年會計改革之巖主要原因。以及不論政府角色的轉換、企業團性的轉變、註冊會計師圓體的形成、投資人與債權人的興起,均受制度創新所引起的權利義務關係之轉變的影響。 第六章,研究發現: (I)完善會計監督,須調整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與建立法律獎懲機制之配套: (2)改革大陸企業會計制度的初始力量是來自政府的強制力,惟「姓社姓資」之意識形態的破除,才是(企業會計準則)能在一九九二年發布的最主要原因: (3)企業會計制度的創新是強制性制度變邐,惟制度創新策略是「先易後難、繞道而行、迂迴包圍、完善轉軌」的漸進式策略; (4)未來大陸企業會計制度仍將是「多軌制」的制度安排。其次, 說明後續研究,如比較兩岸上市公司合併報表編制之會計處理的異同,以求了解兩岸彼此之會計處理:及以問卷調查、或實地訪談的方式,蒐集中共官方、大陸註冊會計師、會計學者或學生的意見,形成統計資料上的分析,作為增強本文的論點。
52

中國大陸婦女教育與就業問題之研究 / The study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emplyment in Mailnad China

沈湘湘, Shen, Hsiang-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3

中國大陸勞動合同制度之研究 / The Contract of Employment in Mainland China

李彥銳, Li,Yen Rue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勞動契約固然在確定勞動關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共產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觀念下,中國大陸向來採取所謂「統包統 配」的勞動體系,而無自由經濟體制下所重視的勞動契約觀念。直到19 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確定了經濟改革路線,強調推動建 立在結構協調和經濟效益基礎之上的經濟成長。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後之 需要,修正原有缺乏效益的統包統配勞動制度,以勞動合同制取代原有固 定工制,方成為中共目前重要的勞動政策。中國大陸勞動合同制度的推行 方式,係由點至面逐步進行。1980年首先在上海進行了勞動合同制的 試點,隨後又推行到北京、廣西等部份地區。自此中國大陸發布了一連串 關於實施勞動合同的規定。在1994年7月5日頒布的勞動法中,更對 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作了專章之規定,強調 " 建立勞動體系應當訂立勞 動合同 " ,對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與內容作了詳細之規定。勞動部發出 的〔1994〕360號《關於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函中進一步指出, 到1996年底,除個別地區和少數特殊情況的企業外,應基本在全國範 圍內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制度在中國大陸勞資關係體系中,所佔 有之角色日益重要,全員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更是指日可待。海峽兩岸 交流日益頻繁,臺商赴大陸投資者數目逐年大幅增加。中國大陸的廉價勞 動力,是吸引臺資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隨著中國大陸 經濟大幅成長、勞資關係與勞動法律的變革亦隨之急遽變動,對屬於中國 大陸個別勞動法中核心部份的勞動合同制度,臺灣地區實在有必要加以瞭 解。近年來,臺灣地區從事中國大陸法律制度研究者雖然大幅增加,但卻 少有對於中國大陸極力推行並關係臺商雇用當地大陸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制 度研究者。因此本論文將就中國大陸勞動合同制度相關問題,包括勞動合 同的成立、終止與解除、爭議之處理以及各所有制之間存在的不同問題等 加以研究,並針對臺商簽訂勞動合同問題做一整理,以期對國內研究中國 大陸勞動合同問題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54

大陸地區報紙廣告的文化價值分析-以南方日報與解放日報為例:1979~1993 / Reflections of Cultural Values in Mainland China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

朱有志, Chu, Yo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告可說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形式,顯現出社會和文化的產物。廣告藉由專業性的創意與製作,使得廣告訊息以價值轉換的方式建立某些社會規範和描繪某些社會行為,來創造出某些社會現實,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最後達到獲得消費者認同的目的。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的改革開放,廣告業的發展也開始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波里(Pollay,1986)指出,由於商業化盛行的結果會導致整個傳統文化價值結構產生改變。因此,從探究中國大陸廣告內容的途徑,可做為了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文化價值演變趨勢的基礎。廣告中所呈現出文化價值的概念可定義為「將文化中的某種信念、準繩、態度、行為或參考架構做為廣告訊息(包括廣告插圖、標題、標語口號與文案)中的內容主旨,並以特定的訴求方式禪達,使消費者據以判斷產品或服務的好惡標準。」本研究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體對群體」、「剛性對柔性」、「西化象徵」等文化價值特性探討廣東省南方日報與上海市解放日報廣告中的文化呈現。本研究發現,南方日報與解放日報廣告中的主要文化價值特性呈現一半是集中在「不確定性規避」的文化特性上。另外,也發現時間、商品類別、廣告主國別、訴求策略、訴求類型等自變項與廣告中的主要文化價值特性之間的關係,以統計方法中的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
55

外商投資大陸績效之研究-以台商與日商為例 / Research of Management Performance between Taiwan Co. and Japan Co. In Mainland

夏其珂, Hsia, Chi K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目前重點,地球村的概念與全球性的經營方式亦將逐漸在這轉變中的體制內萌芽、茁壯;就企業的經營觀點來看,這塊尚未完全開發的處女地所帶來的是極大的機會,但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與完全不同的國際競爭對手。本研究希望能針對台商與日商赴大陸投資經營之績效做一系統性比較,以為往後相關研究鋪路與提供企業赴大陸投資之參考。   本研究最主要的探討問題有二:一、若可將外商投資大陸之歷分為三段之事前(企業至大陸的動機、企業對環境變遷的體認、企業所認為擁有的競爭優勢)、事中(企業進入大陸的模式及經營特質)與事後(企業經營之績效),三者間有何種關係?二、台商與日商的投資與經營模式有何不同?   而本研究透過問卷寄發給台商與日商並經統計分析後所得之主要結果為:企業的協調程度愈高,其所面臨的當地相關源令愈寬鬆、當地政治環境愈穩定、並未考量制度動機、具有資源優勢,且本項以日商之協調程度愈高;而當企業的協調程度愈高,其經營績效會愈高;亦即在大陸日商之經營績效均優於在大陸之台商,究其主要原因在於日商之企業經營特質-組織協調調程度高於台商,且前者並未考量制度動機但具有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相對於台商,日商認為當地法令環境較為寬鬆且政治較為穩定。
56

八○年代起大陸電影改革之研究

趙成儀, Zhao, C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部分,基本上是探討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的發生原因,論文中提到,八○年代大陸的電影改革,可以說是在一連串特定的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如果沒有這些特定因素的配合,也就不台有後來大陸電影改革的發生,而促成這種特定外在條件形成的最主要關鍵,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提出,由於八○年代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政經情勢變化,使得中國大陸在八○年代面臨了一個文化轉型的特殊時期。大陸的電影為了因應外在的政冶、經濟、及文化的轉變,配合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需求,於是從八○年代開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因此大陸電影在藝術及經濟層面的改革,可以視為是配合中國大陸在八○年代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文化轉型等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探討大陸電影改革的過程與內容,這其中又分別從藝術和經濟兩個層面來探討。首先,從電影的藝術層面來看,由於受到新時期思想解放,以及國外電影理論的影響,八○年代的大陸電影,開始在電影的理論及藝術表現方面,尋求和以往電影不同的突破與創新。由於大陸電影長期以來,一百受到政冶勢力的干擾,因此新時期的大陸電影,首先藉著中共在政治上批判「文革」錯誤的機會,突破以往大陸電影對於政治批判題材的禁區,並進而由政冶批判深化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在這方面,「第五代」的「探索電影」,可以看做是八○年代大陸電影在藝術改革方上的代表。由於「第五代」在電影技巧與內涵上的大膽突破與創新,不僅影響了後來大陸電影在藝術層面的發展。同時也將大陸電影推上了國際的舞臺,這是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在藝術層面的最大貢獻。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討大陸電影改革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其實八○年代大陸電影改革所遭遇的最大難題,是在於改革的推行始終都不夠徹底。中共雖然已經體認到電影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但對於阻礙電影市場經濟改革的舊有發行體制,卻始終無法痛下決心徹底改變,以致改革方案推行以後,建立電影市場經濟機制的目標,仍然無法具體落實。同時,由於中共過分依賴行政手段來推動改革,忽略了中國大陸各地發展所存在的差異,使得改革方案推行之後,大多數經濟條件還不具備的農村地區,末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僅能維持原有的發行放映的老辦法,以因應電影體制改革後的新局面 。在地方這種「上有政策,千有對策」、「以不變應萬變」的因循心態做祟之下,八○年代後的大陸電影體制改革,在成效上打了很大的折扣。 此外。八○年代鄧小平所標榜的「思想解放」,百接鼓舞了大陸電影在藝術方面的突破與創新。但中共對於文藝的鬆綁。其實不過是由原來的「馬列毛主義的小框框」,放寬為「馬列毛主義的大框框」,創作的限制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儘管八○年代的大陸電影在藝術方面的表現有了得大的突破,但長此以往,仍舊不利於電影事業的發展。
57

兩岸區域性國際收支與兩岸金融之研究 / A Research of Balance Payment and Finan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land China

莊明書, Chuang, Ming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針對金融面,即在尋找一套較可靠的數據將兩岸區域性國際收支表編成季資料的形式,在此資料編成後,將進一步分析台商投資大陸,資金流失對於匯率的影響效果。   本論文以林鐘雄先生等人(1993)與葉玟琪(1993)之研究方法,應用其對台商到大陸投資之直接投資金額與短期資金流動項的估計方法,利用香港政府公布的統計資料編出季資料之兩岸區域性國際收支表之資本帳項目。至於經常帳中的商品貿易項、旅行支出項與移轉性支付項,除了兩岸的商品貿易項可由香港政府海關統計中的轉出口貿易項中得出外,其他項目仍然必須引用上述兩篇文獻中的估計方法,得出季資料之經常帳數額。利用以上數據編成季資料之兩岸區域性國際收支表。   由於兩岸商品貿易必須經過海關的程序,央行可充分掌握並反映於政府公佈的商品貿易項之中。而旅行支出、其他勞務、移轉性支付等,可透過結匯的程序,同時反應於國際收支表上,但是數額龐大之投資資金的流向,則是政府無法充分掌握的部分,此資金的外流造成台幣大量流失,因此必須推估出政府低估的金額。以此低估部份對本國貨幣供給作調整,以探討其對於匯率的影響效果。   由兩岸區域性國際收支表,得出1983年第1季至1993年第4季為止,台商在大陸的累積投資為198.19億美元,比較投審會公佈的數據36.04億美元,得出政府低估之台商至大陸投資的金額為162.15億美元,因為此投資資金的流失將導致準備貨幣減少756.44億台幣,使台幣產生的貶值效果。並由各季台商對大陸的投資金額,預估未來兩年台商將對大陸投資117.82億美元,且此資金的流失也將使得台幣貶值。
58

中國大陸人口流動問題之研究(1979-1992) / Study on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Mainland China (1979-1992)

曾櫻美, Zeng, Ying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其 流動人口就呈現持續增長的狀況,而隨著大陸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經濟的進 一步發展,人口流動的現象已日益明顯和突出,為一不可遏止的浪潮,並 成為大陸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重視的研究課題。 本文共分 為五章十五節及結論部份,以下為本論文的主要大綱:第一章:緒論。旨 在闡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名詞界定,及研範圍、限制與方法。第 二章:「改革開放」與人口流動。主要在論述西方有關人口流動的理論, 並分析中共流動人口的現狀、其結構、流向…等,以突顯出流動人口的特 徵。第三章:流動人口增長的因素。造成流動人口增長的因素很多,如城 鄉發展的差距、農業發展困難、農村商品意識的侵入、中共的人口政策等 等。本章擬從農村的推力、城市的拉力及中共政策因素三面向探討之。第 四章:流動人口增長的利弊效應。本章旨在探討流動人口對中國大陸社會 、經濟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第五章:流動人口增長的因應對策。本章先 說明流動人口可能的發展趨勢,並提出中共如何因應流動人口增長的趨勢 。結 論:旨在歸納前述各章節,並嘗試解釋快速增長的流動人口在大陸 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59

中國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之規定對台商之影響 / The impact of new China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act on Taiwanese businessman

薛振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政策就不斷提出,到了2009年,中國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已達900.33億美元,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2007年3月16日,中國大陸通過歷時數年研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相關的實施條例於2007年12月16日公布,並於2008年1月1日實施,過去諸多租稅優惠均改適用新規定。根據我國經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是我國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且在2008年時,台商赴中國投資占我國對外總投資之比重達58%,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租稅優惠確實是多數台商赴中國投資的誘因之一,因此,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通過後,對於台商將失去廣泛享有的稅收減免及低稅率的優惠政策,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台商之影響層面甚大。 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之主題為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之規定是否會對台商產生影響,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第一、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之規定會使得台商對大陸投資意願降低,且台商對大陸之投資比例自2007年大陸新企所稅法公布日之後會減少;第二、大陸新企所稅法之施行對台商電子業不會造成影響。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與過去大陸企業所得法文獻所探討的一致,即中國大陸相關租稅優惠措施是影響台商投資意願因素之一,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之規定會使得台商赴大陸投資意願降低。 /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began, more and more policy to attrac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en continually proposed in China. By 2009, the amount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reached 90.033 billion U.S. dollars, surpassing the U.S. and 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owadays, China attracts the largest amount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world. On March 16, 2007, a new la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ventually approved in China. Later, implementation clauses of this law were announced on December 16, 2007, and then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08. As a result, numerous tax incentives, which were applied in the past, now need to be changed to fulfill these new requirements. The statistics provided by Taiwan’s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shows that, Taiwan’s foreign investment was mainly invested into China; moreover, in Taiwan’s total foreign investment in 2008, the percentage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China is up to 58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finding, it shows that tax preferences is one of the major incentives to motivate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China. Therefore, after the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is issued, a wide range of Taiwan companies will lose their advantages in tax breaks and low tax rate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China greatly influences Taiwanese businessmen.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ew China Enterprise Income Tax Act has an impact on Taiwanese businessme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is survey shows two findings: first, China’s provisions of the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will diminish Taiwan businessmen's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the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been decreased since China announced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in 2007; seco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new tax law does not affect Taiwa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 To sum u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agreement with the view of previous literature about China new enterprise tax law. That is, China tax-related incentives is one of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e motivation of Taiwan investment in China. Provisions of the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will discourage Taiwan businessmen’s will to invest in China.
60

大陸沙塵暴防治政策之研究

王大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沙塵暴是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由沙塵源、強風和不穩定的大氣層結構三個基本條件構成。中國大陸北方的8大沙漠區,因為人類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活動,荒漠化呈擴展的態勢,每年春季西伯利亞與蒙古冷高壓過境時,產生嚴重沙塵暴天氣,危害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也造成鄰近日、韓兩國空氣汙染,引發強烈抗議。2000年大陸前總理朱鎔基一席「遷都」的警告,開始加大國內各項防沙治沙的重大工程與立法管制,挹注鉅額經費;同時,因應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藉由國際合作機制,尋求防治資金與技術。但是經過多年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情況只是「局部改善,整體惡化」,沙塵暴的發展趨勢依然嚴峻。本論文探討大陸沙塵暴相關防治措施及面臨問題,包括背景、成因、過程與成效。   大陸近年沙塵暴的統計數據顯示,土地沙化的速度已逐漸減緩,但是,沙塵暴的發生次數未減,大陸的「防沙治沙」工程都未產生實質效果,沙塵源也沒有真正遏止。其原因眾多,究其主因是,「六濫」情況仍未禁止;其次,大陸沙塵暴防治相關工程都是重塑生態環境,違反自然規律;還有,國際未建立有效合作機制。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