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
台商電子業在大陸之群聚現象及其對績效之影響賴玟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國之崛起、國外直接投資金額大量流入中國,乃為人所關切並激發學者研究興趣之議題,而產業群聚乃至其對企業帶來之效益亦為過去諸多文獻研究之領域,然而,其所探討之群聚效益並非群聚對財務績效之影響,即便探討台灣企業之群聚效益,亦非針對赴大陸投資之台商電子業。
據此,本研究擬以實證方式探討台商於大陸之群聚現象及其對績效是否具有正向影響,且該影響力是否隨群聚地理範圍及產業別之異而有所改變?
本研究以2004至2006年赴大陸投資之台商電子業,經篩選後之219家公司為研究樣本,並將其依不同地理範圍和產業別進行分類,進而以特定地理範圍之區域商數及廠商家數為群聚之代理變數,各公司之營收淨額為績效之代理變數,並以複迴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實證結果顯示,對「全部電子業」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而言,不論群聚之地理範圍為何,群聚對績效均具顯著之正向影響,且其係數將隨地理範圍之延展而增加,然而,就「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而言,唯有當群聚之地理範圍為區域時,群聚對績效才得以發揮顯著之正向影響。
總括而言,群聚對企業績效之提昇具有正向影響,然而,其將因群聚地理範圍及產業別之異而發揮不同之影響力,此研究結果之意涵有二:其一為,上下游供應鏈體系愈完整,群聚對績效所致之影響亦愈強;其二則為,產業群聚得以提昇績效之精髓在於「合作」,而非僅止於地理位置之集中。
關鍵字:台商、電子業、大陸、群聚、績效。 / Not only are Taiwan enterprises one of the main investors in China but their trends in investments are toward agglomerating in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and some specific locations that triggers my interesting to explore the cluster phenomenon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clusters on Taiwan enterprises’ performances.
Because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rare involved in the impact of cluster on Taiwan enterprises’ financial performances, this paper aims to employ empirical method to analyze whether industry cluster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aiwan enterprises of electronic industry which invested in China, and further find out whether this affection will be changed by different cluster boundaries and industries.
The samples of this paper are 219 Taiwan firms of electronic industry which invested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06. The proxies of industry clusters are location quotients and the numbers of firms in specific districts respectively, and the proxy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s is net revenues of each firm.
According to this empirical results, for the firms of whole electronic industry and computers,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opt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o matter what geographic borders they clustered, the cluster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ir performances, nevertheless for the firms of electronic parts and componen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ir performances only when they clustered around specific regions.
In conclusion, cluster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rms’ performances, but these affections will be changed due to different geographic boundaries and industries.
Keywords: Taiwan enterprises, Electronic industry, Cluster, Performance.
|
92 |
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對我國台商之影響洪福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全球化之腳步愈加快速、生產已跨越國界,台商當初大舉赴大陸投資,主要著眼點在於大陸生產成本較為低廉,為求降低成本以提高毛利率與競爭力。中國在「十一五計畫」及中國十七大之後,經濟及產業政策已有所轉變,經濟成長驅動力逐漸由出口及投資轉為培植內需消費,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軌,其勞動關係已發生了重大變化。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勞動合同法》,主要目的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並促進勞資關係和諧發展,此法對我國台商在中國大陸必會產生影響,綜合上述,本研究欲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來探究中國實施勞動合同法後之影響,期能以一全面性的觀點論述之。
研究顯示勞動合同法確保雇主對勞工的照顧、提高勞工權益,其中包含工資、休假、加班、保險福利、經濟補償金與退休金等,針對雇主與勞工簽訂書面合同的部分,作一完整且較嚴格的規範,希望能讓勞工工作有保障,薪資更穩定,並特別針對不願意簽訂合同的企業,訂定了處罰條例,迫使企業主動與勞工簽訂勞動合同,這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乃至企業全面經營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以勞力密集型企業或中小企業衝擊較大,預估將造成企業勞工方面經營成本大幅增加,並加重企業社會責任。而勞動合同法也舉起了道德和責任“利劍”,它將保護和鼓勵那些堅持企業社會責任的人力資源外包機構,保障員工的權利,明定企業應負的義務。
勞動合同法透過法律強制企業遵守執行,短期而言對企業成本,用人決策及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產生約束,但就長遠來看,此法提醒了企業主及社會群體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因此,本研究建議對於企業主而言除了達成企業的基本責任-獲利外,尋求發展新的經營模式,優化企業各環節的管理流程,有別於其他競爭者,發揮自有的經營特色,在人員管理上,招募對的人,安排對的事,發揮員工的能力與積極性。
|
93 |
壽險業進入大陸保險市場之研究黃忠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下,中國大陸與台灣分別於2001年底及2002 年初,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由於兩岸經濟發展結構的差異,以及加入WTO之基本條件不同,中國大陸是以開發中國家身份加入,對外開放有寬限期;台灣則是以已開發國家身份加入,對外開放無寬限期。因此台灣保險業之經營環境與技術相較於中國大陸而言較為成熟,市場發展也趨於飽合狀態。
中國大陸在加入WTO 之後,分階段陸續對外開放保險業務,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監會)於1998年11月掛牌成立後,將開放重點聚焦在(1)逐步擴大外資保險公司經營業務的範圍和領域,(2)推動外資保險公司加強與中資保險業務與股權的合作,(3)制定並推動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除了陸續修訂相關法令規章與管理辦法,放寬外資保險業在中國大陸設立據點及業務經營範圍的相關限制外,更藉由開放外資保險業參股中資保險公司,提高中資保險公司經營管理能力,推動中資保險公司的發展和進步。
由於中國大陸經濟不斷大幅成長,保險市場業務規模逐漸擴增,大陸市場已成為外資保險業重點展目標。因此,本文藉由外資保險公司在大陸的發展歷程及現況為背景,探討大陸當局未來的政策方向及措施,並分析歸納出個案公司進入大陸市場設立據點之可行模式以及經營策略。
本研究透過實務和理論的結合,除了研究台灣保險業在現行兩岸法令規範下,個案公司進軍大陸市場的可行模式外,並以司徒達賢老師所創之策略矩陣及策略形態分析法等理論,深入分析個案保險公司發展大陸市場業務之經營策略,為個案公司在進行相關計劃時,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分析架構及思考方向。
|
94 |
創投在大陸地區新投資標的研究 / The research of new investment target of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羅嘉彥, Lo, Chia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業投資是扮演了產業推手的角色,他們利用資源,協助創業家達成創業之目的,進而替大眾謀取更好的生活。創業投資家承擔了創業家們初期的風險,提供營運所需資金,並在適當時刻收割成果,求得最大的資金回收報酬,「創業投資」就是在進行高風險,高報酬的商業活動。
創業投資從美國開始,在二十世紀的初期風靡了日本與台灣,如今隨著市場機會的轉移與大陸創業風潮的興盛,創投業者將目標轉向了中國大陸,希望從中選得適當標的並且獲利,但在中國市場機會甚多,怎樣的標的才是值得投資?
現有大陸的創投活躍類型,可分為外資創投、民資創投與政府創投。三種類型的對於市場的判斷、投資的決策思考,對於選擇標的有極大影響,本研究對於此三種類型進行實地訪談,瞭解各類型現有投資決策與標的,同時歸納未來的投資標的方向。
|
95 |
中國大陸與菲律賓的南海衝突研究:以中國大陸填海造島戰略為例 / Conflict of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South China sea : a case research on China's strategy of islands construction楊誌緯, Yang, Chih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海,一片充滿希望與危機的海域,冷戰過後南海各國爭相競取其中的各式資源,並將之列為國家利益,在各國聲討權利同時,自認為遭受侵權的一方大動作的發起維權行動,這當中以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南海的紛爭最受國際關注。
中國大陸採取填海造島工程,片面改變島礁地貌,使其轉變成極具戰略價值的軍與民共用之島嶼;菲律賓則是將南海爭權案件交由國際仲裁判決,意圖讓南海問題放大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議題,藉由國際輿論聲討自稱擁有的南海主權。
目前中國大陸在南海的造島規模已經足以改變當前該區域平衡發展,藉由人工造島將島礁改變成對自己有利的戰略要點,進而向前部署潛艦、戰機等的軍事武器,甚至可成為投射兵力的一個跳板,這樣變動足以動盪南海區域穩定,這當然引發各方的關注,且各國群起反對相關造島工程的進行,其中以美國採取的軍艦航行南海或是戰機巡弋南海屬較為積極的行動派國家。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判決出爐,但就南海現況來看,中國大陸並沒有因為相關判決而減緩或停止造島工程,而後續隨著中國大陸的造島戰略發展,相關聲索國家彼此間的軍事、外交關係的改變都會間接影響南海局勢的變化。 / South China Sea, a region is full of crisis and hope. After Cold War, the claimant count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eager for the resources and regarded those resources as their country interests. Some countries thought they were losing right on the claimed territorial seas and tried to take actions to maintain it. Therefore, the South China Sea becomes a disputed water territory and that let the China and Philippines disputes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draw atten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constructed several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ransformed as highly strategic values islands for military and civilian use. The Philippines submitted its Memorial to the Arbitral Tribunal and tried to make the disputes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issue and let the issue to be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has influenced the region’s balance by constructing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ransformed those islands to be forward strategy points. Meanwhile China also can install weapons such as submarines, fighter jets on the islands and utilize them as the power projection platforms which can change the region’s bal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 we know, China’s Islands reclamation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all the countries started to against it.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who is an active country, has already dispatched warships and military planes in the immediate proximity of the disputed islands.
Even though, after 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had published the arbitration award by the tribunal on 12 July 2016, China still continues its land reclamation. Base on the China’s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islands construct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ose claimant countries in military and diplomat way.
|
96 |
由「國家能力」途徑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九九六至二○○○王立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97 |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1979-2000)-產業結構觀點張德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軌跡不難發現,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策略對總體經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整體而言,中共建政迄今,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歷經了從「均衡」到「不均衡」,復又回到「均衡」的三個階段。其區域經濟發展策略之更迭,不外乎在追求總體經濟的最大效益,然地區經濟的成長以及經濟實力之消長,則絕大部分取決於地區產業結構之良窳。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機制的引進,中國大陸各地區經濟雖得以快速發展,但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現象卻日趨加劇,條塊分割、相互封鎖、自成體系、重複建設、重複引進等問題日益嚴重。中共乃於2000年3月5日召開的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中強調「調整產業結構」將為「十五」計劃的「關鍵」指導方針,並要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顯然中共已意識到區域產業結構失衡現象已嚴重阻礙總體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其自2000年開始大力推動「西部大開發」,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策略的重點政策,是否能徹底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不均衡發展策略所導致的東西經濟差距、產業結構趨同化、地區利益衝突等問題,並促使大陸經濟獲得突破性之發展,尚待評估。
基此,本文將探討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策略對區域產業結構之影響,並分析產業結構之經濟效益與發展過程中產生之問題。全文共分六章,二十節,計七萬餘字,各章提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部分,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探討區域經濟理論體系架構,藉以明確區域產業結構在區域經濟學中的研究範疇,並探析區域產業結構理論的實質內涵。
第三章:回顧中共建政以來各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的內容,並探討各階段發展策略的宏觀環境以及影響因素。
第四章:採實證分析法,分析1979年至2000年間中國大陸三大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與經濟發展之關係,以及區域產業結構的經濟效益。
第五章:進一步探討中國大陸各區域間產業結構變換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及其原因,並瞭解中國大陸為解決區域產業結構問題的設想方案。
第六章: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作一反思評估。
|
98 |
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研究翟大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大陸方面持續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台商受此影響在大陸地區的投資大幅擴增。而大陸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已備受世界各國關注,其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產品逐漸轉到技術密集產品,經濟發展範圍則由沿海逐漸移向內陸擴展。事實上台灣在面對全球化之運籌管理體系而言,兩岸間之經貿互動與產業分工應被視為最重要之項目。
另一方面由於兩岸均積極爭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員國,預料在今年底前可同時入會,屆時兩岸間之經貿關係勢必將依循WTO之規範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在全球經濟快速整合與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下,彼此間將可提供更豐富的資源,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增強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力。然而台商在大陸地區之過度投資,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及對大陸地區過度依賴,亦須密切注意並及早因應。
本研究針對近年來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變化,以個案分析之研究方式來探討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相關問題。其主要目的如下:
一、 對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之主要考量及投資趨勢有所瞭解
二、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評估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時應注意之事項
三、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後之利弊得失
四、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
五、 將本研究之結果對業界與政府提供具建設性之建議
本論文之章節排列方式共分為七章,各章之內容重點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及研究範圍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探討對外投資、產業分工等國內外相關理論,企業合作之目的與方式,企業在尋求合作關係時之衡量條件,兩岸產業之互動模式以及外商在大陸地區投資之型態。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程序與研究架構、資料蒐集方式、分析方法及研究限制等。
第四章為兩岸產業環境概述,分別探討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發展與變動趨勢,兩岸之產業發展政策與措施,再探討兩岸化工產業之現況、發展策略與相關措施,並探討台灣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分析等。
第五章為研究我國化工業在大陸地區投資經營狀況,分別以塑橡膠製品、造紙印刷、染料塗料、無機化學材料及清潔化□用品等行業訪談十二家在該行業中具代表性且同時均在兩岸投資設廠之廠商,彙整資料形成個案以供研究探討。
第六章為我國化工業在大陸投資經營分析與比較,針對上一章十二家廠商之個案資料依產業總體環境、企業內部資源、投資設廠之動機、投資型態與其理由、合作與分工之方式、網絡關係、經營管理與策略等項目予以整理分析。再藉由文獻探討、個案分析及對個案企業之深度訪談後,歸納出研究架構所示之五項重點即研究結果。
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就前述各章之研究對於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投資設廠之主要考量及其趨勢,投資設廠之評估與決策、在大陸投資設廠之利弊及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檢討等分別提出結論,再據以向業界、政府及對後續之研究者提供建議事項,期望本研究能在產官學各方之協力下,對兩岸日趨密切之經貿互動與投資行為有所助益。
|
99 |
中國大陸B股開放境內人民投資之影響及實證蔡齡慧, Tsai, L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事件研究法來探討因大陸A股與B股間制度的差異所造成的價差,並進一步分析,在中國大陸宣布開放境內人民投資B股後,B股的相關股價行為。
研究期間自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十一日至民國九十年三月二十七日為止,共147天,而事件日(B股政策宣告日)為民國九十年二月十九日。實證結果可歸納如下:
1.在宣告開放境內人民投資B股之後,A、B股價差大幅減小,上海B股的價差比率由約300%縮小至100%左右﹔深圳B股的價差比率由將近350%縮小至50%。由此可知,直至本研究之觀察期結束為止,原先價差較大的深圳B股市場,在開放境內人民投資B股之後,價差縮小幅度較大,反而成為價差較少的市場,不過A、B股間價差仍然存在。
2.就觀察期結束之累積異常報酬率而言,上海B股有約40%的累積異常報酬率,深圳B股則是約90%。由此得知,上海及深圳B股市場的確在市場效率的表現上有所差異。此外,從累積異常報酬的走勢圖來看,發現在政策宣告之前並沒有明顯的消息走漏的情形。
3.深圳B股的實證結果支持假說一的推論,即同一發行公司之A、B股間的價差愈大(小)者,則開放B股市場後B股股價的漲幅愈大(小);而上海B股的實證結果則是不支持此一推論。
4.假說二則認為流通在外股數愈少(多)的上市公司,開放B股市場後公司股價漲幅愈大(小)。假說三認為A股對B股溢酬變動幅度愈大(小),開放B股市場後B股報酬率愈大(小),在上海與深圳B股市場都沒有發現支持假說所推論的證據。亦即籌碼效果與價差波動效果並不顯著。
|
100 |
從金融體系變革看中國大陸國家體制轉變:影響金融制度變革的政治因素之分析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at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崔明海, Choi Myeong-H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時,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自主性程度。亦即,在國家政治體系內的權威結構問題上,中央級政治行為者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政治行為者間擁有多少一致性、統一性?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問題上,國家是否受社會特殊利益之制約?若國家受社會的制約,其制約對國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有多大影響?國家能否有效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亦即,國家是否維持「有滲透力的協商」?總體來講,面對許多相關利益主體的力量,國家(中央政府)到底是否處於優勢地位,以主動地推行金融制度改革或運用金融資源的策略性分配?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威去推動已決定的政策目標而得到原先的預期效果?
本文認為,雖然中央尚未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不過,至少在政治體系內部層面,亦即「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地方分行」這一垂直關係(vertical line)上,國家某種程度上已確保制度上的基礎,保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統一性、一致性。過去實踐表明,信貸貨幣數量的擴張其實取決於政府部門對黨的經濟綱領的具體化程度、地方政府與地方分行勾結程度、各分支行的尋租活動等。然而,至今這種情形已不存在。不過,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亦即「國家銀行─國有企業」這一橫向關係(horizontal line)上,國家尚未找出一條出路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有滲透力的協商」)。於是,中國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國家的自主性(state autonomy)還是有限的。
第一章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與檢討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功能 /17
「統存統貸」的信貸管理體制 /19
改革前金融組織體系對省(市)分行的權威途徑 /20
第三章 金融體系的初步變化(1979-1984)
政經合作與「調整」 /27
信貸管理「統存統貸」轉為「差額包干」 /28
金融體系結構的分化 /29
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 /30
資金分配機制的變化 /32
小結 /36
第四章 領導菁英的分歧與第二波金融改革(1984-1988)
經濟政策路線分歧與金融權限下放 /39
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 /39
信貸資金管理的地方化 /41
「實貸實存」的信貸管理體制 /43
金融資源的橫向流向 /45
信貸資金管理的被政治化 /46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 /46
信貸管理的被政治化 /47
地方政府的介入 /53
擴張金融組織規模的衝動 /53
地方分支行對地方政府的隸屬 /55
地區間經濟結構趨同 /58
地區間金融結構趨同 /59
小結 /60
第五章「治理整頓」與鄧小平南巡後的新變化(1988-1993)
「治理整頓」與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治理整頓」政策的可行性 /65
「南巡講話」與信貸總規模管理的失效 /69
「南巡講話」 /69
信貸規模管理的失效 /73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三波浪潮與新部暑(1994- )
朱鎔基兼任央行行長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 /79
新的金融改革基本格局 /81
中央銀行職能的強化 /83
政策性銀行的成立 /86
專業銀行的商業化 /89
改革的困境 /92
中央─地方關係 /92
國有企業資金陷阱 /97
第七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