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8
  • 53
  • 5
  • 2
  • 1
  • Tagged with
  • 62
  • 62
  • 29
  • 16
  • 15
  • 14
  • 13
  • 13
  • 13
  • 12
  • 12
  • 11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失業勞工數位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輔助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者為對象

謝雅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評估「輔助失業者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之成效,以該計畫之失業勞工為研究對象,且以Kirkpatrick的四個評估準則為研究架構,以了解不同學員屬性背景對數位學習成效的表現是否有差別。主要發現: 一、學員的基本屬性:學員多以女性、中高齡者、高中職學歷、受訓期間兩個月以上、詢問次數七次以上的失業者為最多。 二、學員對於課程內容、數位中心整體的滿意度,皆給予肯定且滿意的評價。可見,這是屬於大眾且普遍性的課程。 三、學員認同自我的學習成效:有七成以上的學員同意研習所學與結業證書對求職有幫助、課程對工作能力提升有幫助、受訓後能提升自信心。 四、後測成績:成績的好壞,不受學員之性別、年齡差異的影響。且,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低者,有比較高的成績,由此可以推定,此課程對於中高齡者、學歷為國中小的學員,受益程度較高。再者,參訓時間愈長,後測成績愈高。 五、受訓時數:年齡愈大、教育程度為國中小的學員,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參加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 六、後測成績與受訓時數之關係:受訓時數愈長,後測成績愈高。可見,多參與課程能幫助學員得到更好的成績與學習成效。 綜合文獻與研究發現,作者認為該計畫可以增加學員回家練習課程內容之部分、並且將失業勞工之背景作分類,再進行數位學習、辦理失業勞工數位學習之進階班、針對產業企業界之需求,擬定數位學習課程,在失業勞工方面,也要學習改變參訓之心態。
12

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與職工下崗問題之研究

沈鍾台, Sim, Jong-T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共建政之初,為求政局和社會安定,也為符合意識形態的信念,中共乃採取充分就業政策。如此達成的充分就業下,所隱藏的形式來犧牲勞動生產效率的大量冗員,以吸納就業數量為考核企業經營成果指標的國有企業自然成為冗員最多的部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針對國有企業推行了相當廣泛的改革措施。不過,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國有企業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生產經營的困境。同時,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國企改革工程無法避免的就是必須裁減企業的冗員。事實上,國企改革中,最棘手的問題應當就是如何安置被強制下崗的員工。 由此來看,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所帶來的富餘人員、下崗職工的出路問題,作為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使企業順利實現轉軌的前提之一,也成為中國大陸整個社會安定的關鍵,十分值得吾人加以重視。 那麼,目前中國大陸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為何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龐大的富餘人員與下崗職工?其狀況又如何?職工下崗對大陸社會造成那些衝擊?為了紓解下崗和失業問題,中共當局採取哪些因應措施?本論文擬就以上這些與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職工下崗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相關文獻回顧。 第三章,國企改革與下崗職工。 第四章,國企職工下崗問題及其社會影響。 第五章,國企職工下崗問題之出路與困境。 第六章,結論。 當前中國大陸下崗職工所衍生的問題確實相當嚴重,因此,中共當局提出各方面的因應措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則為「再就業工程」。但,如何使下崗職工重新就業,使企業富餘人員重新得到有效配置,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 失業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大陸改革深化後出現的新課題。中共如何解決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職工下崗與再就業問題,不僅是國企改革的成敗關鍵,也可以說是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變數。如果此問題無法獲得妥善解決,朱鎔基承諾要在三年之內完成國企改革的誓言,也可能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一般失業理論 7 第二節 隱性失業理論 16 第三節 大陸相關就業理論與特徵 23 第三章 國企改革與職工下崗 31 第一節 國企改革的必要性 32 第二節 國企改革的歷程 36 第三節 國企改革對下崗問題的影響 50 第四章 國企職工下崗問題及其社會影響 59 第一節 國企富餘人員與下崗職工的狀況 59 第二節 國企富餘人員與職工下崗形成因素 76 第三節 國企下崗職工對大陸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90 第五章 國企職工下崗問題之出路與困境 101 第一節 隱性失業公開化 101 第二節 再就業工程之實施 105 第三節 再就業工程對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 136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7
13

實施以訓代賑對失業女工影響之研究:以福昌紡織失業女工之個案為例

卓岱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4

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研究

陳正鋒, Chen, Alex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一個制度或政策的形成,他國的實施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國就業保險制度從規劃至實際執行,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的規劃方式與實施經驗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參考範例之一。本研究針對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為研究對象,先探討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形成之環境背景,研究該國失業狀況及就業保險制度之間的關聯,瞭解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發展過程,分析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運作方式及實施內涵,探討該國就業保險制度之實施對於該國人民以及經濟上的影響。並參考加拿大制度之實施經驗,比較分析我國新實施之就業保險制度,並觀察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優缺點,進而提供我國就業保險於未來可能之改進參考。 就目前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實施,本研究發現加拿大就業市場存在以下重要現象:(一)經濟景氣深受美國影響;(二) 勞動力老化與青壯年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三) 申請津貼者以部分工時者居多,以女性及初次就業青年為主;(四) 就業保險基金之帳戶餘額大幅增加。 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有以下數點特色:一、在政策方面:(一)以特殊津貼的方式,加強對特定失業族群的社會扶助功能;(二)對詐領保險者的多重罰則,防止不當詐騙意圖;(三)嚴格限制津貼領取資格,強固就業保險基金之基礎。二、在執行方面:(一) 採用更準確的保險年資計算方式;(二) 更彈性的津貼申請與給付標準;(三)依據當地人口結構與經濟狀況規劃的行政組織;(四)獨立的保險督察機構。三、在財務規劃方面:(一)運用特殊基金創造就業機會;(二)保險費由雇主與勞工分攤,政府不另負擔。 而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優點為:一、就業促進措施發揮促進積極就業的功能;二、以工作時數為單位的保險年資計算,使投保資格更為公平準確;三、對於特定族群之特殊津貼給付有助於社會安定;四、因地制宜的行政組織,有效反映市場需求;五、由勞資政三方共同組成保險督察機構,可獨立且客觀的執行評估與監察功能;六、整合的資訊系統,使得就業資源的運用更有效率。缺點則是:一、津貼給付對象無法有效針對真正弱勢的失業族群;二、津貼給付對象過度限縮,就業保險基金大幅增加;三、保費僅來自雇主與勞工,缺乏穩定的支撐。 對加拿大之就業保險制度,本研究提出下列數項建議:一、放寬被保險人申請失業津貼的資格限制,造福更多失業者;二、修正津貼給付的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就業弱勢族群;三、修正保費支付額度與比例,以穩固就業保險基金來源。 同時,對我國就業保險之實施提出下列建議:壹、在制度方面:強化我國勞工行政體系,建立事權專一之就業保險制度;貳、在政策方面:強化就業保險之社會扶助功能、提高社會安定功能;參、在執行方面:一、採用更為彈性的資格認定方式,使資源有效分配;二、整合各部會機關之就業資訊網絡,使就業資訊更易於流通;三、避免過度限制津貼申請人的資格,以防止津貼給付之疏漏;四、強化就業服務機關的彈性,以利就業保險於各地之執行;五、持續就業保險的宣傳與教育。參、在財務面:調整現有的保費比例。
15

我國就業保險制度之研究

林苑婷, Lin ,Yua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失業為工業社會不可避免之問題,失業不僅影響勞工個人,亦衝擊其全家生活。為了保障勞工及其撫養家屬於失業期間之基本生活,大多數國家都設有失業補償制度,如失業保險、失業救助、離職公積金、資遣費等,其中以失業保險制度為最多國家所採行。 近年來,國內失業率攀升,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使得各方要求建立失業保險制度之聲浪再度高漲,政府終於在民國88年開辦「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辦法」,將延宕多年的失業給付諸施行。而為了整合失業給付、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體系,勞委會邀集相關單位研擬就業保險法草案,於9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92年元旦實施。 本文即以我國就業保險法為研究對象,並以ILO第168號公約為基準檢視我國就業保險法、以美國及加拿大之就業保險制度做為借鏡,試圖歸納出我國就業保險法制未來改革應遵循的方向即可避免的錯誤。本文研究結果,對我國就業保險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參照公約及美加制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 二、請領條件方面:擴大「非自願離職」之內涵,將非因經濟、技術、結構或類似性質等特定因素之離職情況納入考量;參照公約規定,增加評估推介就業是否合理的考量因素;考量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的效率及勞工所能承受經濟壓力的期限,訂定較符合公約要求的等待期;加強失業再認定的查核作業。 三、保險給付改採彈性給付級距制,對於低所得者給予較高之給付替代率,以確保其能維持基本生活,並達所得重分配之效果。 四、刪除提早就業獎助津貼。 五、改善職訓與就服體系,推廣單一窗口服務制度。 六、加強投保薪資之查核作業,讓給付更能符合失業勞工生活所需。 七、參照公約及美加兩國制度,採取失業給付與資遣費相互抵償之作法,讓失業給付照顧真正需要者,減少資源浪費。
16

台灣失業青年之疤痕成因與效應 / The Scarring Cause and Effect of Youth Unemployment in Taiwan

鄒博全, Tsou, Po-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疤痕效應(Scarring Effect)所指的當一個人的就業歷程出現失業,失業將會對往後的就業歷程產生長期性的影響,且影響的範圍相當廣,包含收入、就業狀況、身心健康等等。然而,在所有年齡層中,青年是最容易失業且待在勞動市場中時間最長的群體。   本研究將在疤痕效應的理論基礎上探討:台灣青年在失業後是否會影響終生的就業歷程、造成長期性工作貧窮的現象。本研究試著從青年找不到適得其所的工作時,其實際工作狀況和生活來理解失業的成因及長期性影響。   本研究採取多元方法的研究設計,透過「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以及「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比較15-29歲有失業經驗的青年及無失業經驗青年,往後薪資及就業狀況,觀察失業的短期性及長期性的影響。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七位不同背景且在15-29歲期間有3個月以上失業經驗的受訪者,透過訪談青年失業理解連續性脈絡,藉此理解疤痕效應的成因及疤痕效應造成影響的詳細情形。   實證結果發現不論觀察期長短,有失業經驗的青年的收入漲幅普遍會低於沒有失業經驗的青年,失業確實會對收入水準造成長期影響。就業情形的差異上,有失業經驗青年陷入再度失業的機率普偏高於無失業經驗青年陷入失業的機率。   訪談結果發現疤痕效應的原因有(一)工作經驗不足,無法進入職場;(二)雇主對過短工作經驗的負面評價;(三)人力資本難以積累;(四)社會關係封閉,難以向外得到援助;(五)工作經驗的中斷。   本研究透過疤痕效應的理論,指出失業對青年所造成的長期性影響。藉由實證數據及訪談結果,深入理解青年失業所造成的長期性影響及成因,作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及工作貧窮上的政策參考。 / The “Scarring Effect” means the unemployment of a person's career path, which will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future career path, and have the influence of a wide range, including income, employment statu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 on. However, youth have the highest unemployment rate in all ages and have the longest time in the labor market.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theory of scarring effect: whether unemployment will affect Taiwanese youth’s lifetime career path after unemployment, resulting in long-term poverty. This study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from the time when youth find jobs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m.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multimethod research approach to compare youth from 15 to 29 years old with unemployed experience and young people with no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Through "Manpower Utilization Quasi-longitudinal Survey" and the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in subsequent earnings and employment status, we observ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And through deep-interviews with seve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ose who had more than three months of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during the 15-29 year old period, we understand the continuity of unemployment, the causes of scar effects and the details of the impac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income growth of youth with unemployed experience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which of those without unemployed experience. Unemployment will indeed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income levels. The difference in employment status, the re-unemployment rate of the youth with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is higher than which of youth without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finds that the cause of scarring effects are contributed to (1)Lack of working experiences to get work. (2)Employer have negative impression on short working experience.(3)The difficulty of accumulating human capital.(4) Closed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ch is difficult to get assistance from others. (5)Interruption of work experience.   This study, through the theory of scarring, points 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on youth. Through empirical data and interviews, we will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impact and causes of youth unemployment as a policy refer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youth unemployment and working poverty.
17

台灣地區失業率的時空數列分析

陳雅玫, CHEN, YA-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由開發中國家擠身新興工業國家之列,但是經濟區域卻未能兼顧整體之均衡發展。而產業轉型時期的人力供需及失業率問題,一直為社會學者所關切。另一方面亦產生了都市化的問題,造成南北大都會區(台北市、高雄市)的人口密度激增,且勞動力亦往此少數地區移轉。 時空數列模型描述地區本身及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時空動態關係。基在區域經濟及環境科學上應用極為廣泛。本文即以失業率代表勞動市場供需變數的指標,考慮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省的地緣關係,應用時空數列的方法,分析台灣地區勞動市場的變動情況,最後並預測未來幾期失業率的變動趨勢。
18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規劃之研究 / THE PLANNING OF OUR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張廷豪, Chang, Ting Ha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失業問題是現代化國家共同面臨之問題,一個國家發生失業會降低國民的所得水準,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對社會、政治都會發生很大的衝擊,所以各國政府均很重視失業問題,並利用各種方法來降低失業率,以保障國民的就業安全。失業保險制度是解決失業衝擊的一個方法,在歐美各國的推行已超過五十年,它是利用保險制度的方式以集合眾人之力量共同承擔失業風險,以減緩失業對個人的損害,並協助失業者迅述找到工作,在積極上具有促進就業的功能,消極上維持失業者所得。我國以往失業率很低,故一直未開辦失業保險,有鑑於隨經濟快述發展工商業社會的普及,傳統社會瓦解,面臨失業問題的可能性大增,故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且政府部門亦已展開失業保險制度的研議工作。本文的目的乃是從經濟面的角度來看如何規劃適合我國的失業保險制,並從失業保險的意義及主要國家的失業保險制度中分析比較,作為我國失業保險規劃的參考。
19

中國大陸城鎮勞動力失業問題之經濟分析 /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Unemployment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黃志強, Huang, Chih-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現階段(1979年改革開放後)大陸城鎮地區勞動力失業問題,包括城鎮人力資源、公開性失業、下崗職工、冗員、隱性失業、勞動力低度運用問題,以及這些問題造成人力閑置、國民經濟損失之經濟分析。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不僅是社會經濟的需要,也是勞動者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大陸城鎮人力資源呈穩定增長趨勢,就業人口到1998年末達到20,67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29.6%。按人力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的要求來看,在大陸城鎮地區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源事實上存在一定的閑置。分為兩個方面來談: 一是城鎮存在大批失業人口。1992年以來大陸城鎮的登記失業人口一直保持上升趨勢,1998年登記失業人口為571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1%。另外,按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計算結果, 1998年調查失業人口(其中包括從未工作和失去工作正尋找工作者)為1,145萬人,調查失業率為6.2%,相當於登記失業率的2倍。若再將下崗職工併入計算,則1998年城鎮真實失業人口測算為1,528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9%。 其二是城鎮勞動力有相當部份是處於不充分就業(隱性失業)狀態。包括了企業等單位之冗員(富餘人員)、被迫(破產、停產)下崗職工、提前退休職工。據測算,目前大陸城鎮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隱性失業人口為3,207萬人,隱性失業率為15.1%。 綜上所述,失業造成人力資源的閑置(包括公開失業及隱性失業)達到了3,778萬人,人力閑置率為17.8%。另外,透過Okun’s law,可算出1998年真實失業率6.9%之下導致國民生產(GDP)的損失比重最高達到13%。失業問題可說是帶給中共當局及人民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 近年來,中共積極推動「再就業工程」政策,試圖照顧及安置失業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實施以來,雖獲得相當之效果。不過,在執行過程中,由於存在來自政策、資金、社會及職工本身的許多障礙,使得效果大打折扣。基於此,提出擴大勞動力需求量、降低勞動力供給與健全勞動力市場三種途徑,配合社會保障制度之完善來解決大陸城鎮失業問題。 大陸政經環境變化一向牽動兩岸經貿的發展,蓋勞動面的因素(就業政策、工資結構和勞資糾紛秩序)更是台商投資大陸的關鍵動機,牽涉我國對兩岸互動政策的規劃。值此兩岸經貿愈趨頻繁之際,熟悉大陸城鎮勞動力就業現況與趨勢,乃是極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 This essay is related to research the un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reform in 1979. It includes urban’s labor resources, open unemployment, laid-off workers, supernumerary, disguised unemployment, labor utilized inadequately problems, and idlenes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GDP loss caused by these above problems. Human resour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economic developing process. Sufficiently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 is not only the demand of social economy, but also that of labor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is the steady rising trend so that the number of employed population archived 206,780,000 till the end of 1998, 29.6 percent of the total employed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sufficiently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 it is a quite gap, the existence of idleness in human resource,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detailed below: First, there are most unemployed population occurred in urban areas. From 1992, the registered unemployed people in urban areas still remain the rising trend.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the registered unemployed people is 5,710,000 as well as the rate of the registered unemployed people is 3.1 percent in 1998.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the random sampling of one percent of people in 1995, the examined unemployed people in 1998 is 6.2 percent, equaled to twice of the registered unemployed rate. Thus, if calculated with laid-off workers, the number of the real unemployed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in 1998 is approximately 15,280,000 and the real unemployment rate is 6.9 percent around. Secondly, there are fairly disguised unemployment happened in urban’s labor, included supernumerary, laid-off workers, and prematurely retired workers in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measure corporations in urban corporation of Mainland China, most is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disguised unemployment is 32,070,000; the disguised unemployment rate is 15.1 percent. To summarize, the amount of the idleness of human resource caused by unemployment, included open and disguised ones, archives 37,780,000 and the rate of labor resources idleness is 17.8 percent. Moreover, the rate of GDP loss reached 13 percent under the real unemployed rate, 6.9 percent, in 1998 calculated by Okun’s law. Hence, the unemployed question brings the huge economic load for people and state of Mainland China. Recently, the state of Mainland China aggressively pushes “re-employment engineering“ policy. It tries to care and settle the unemployment and laid-off workers to re-employ in enterprise. Since accomplishing this policy, the outcome doesn’t very outstand obviously although it got some effects in fact, because there are many obstructions from policy, capital, society, and labors’ selves during the performing process. Consequently, this essay provides three ways, the expanding labor demand, the lowering labor supply, and establish labor market, to mac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rder to perfectly solve the unemployed questions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Any change of politic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must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y. Further, the factors from labor sides, such as the employed policy, the wage structure, and the strife discipline of labor relation, are main incentives of Formosan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cross-strait plan from Formosa to Mainland China. Thence, it’s one of the most courses to acquaint the current and trend of employed labors in urban areas of Mainland China upon the frequent cross-strait economy.
20

賦稅式所得政策之研究

屠美亞, Tu, Mei-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物價膨脹為近年來各國所公認最棘手之經濟問題。迄今其解決方案仍莫衷一是。有些 人士認為現有之財政與貨幣政策已是足夠應付的,惟另有些人士認為如此則無法不付 出大量失業與減產作為代價。他們認為工資及價格的下調僵固性是使貨幣與財政政策 無法迅速奏效的主因。基於此觀點以及以往實行所得政策的經驗,乃有人士建議利用 租稅措施,以避免工資及物價之過度膨脹,此乃形成賦稅式所得政策之議。本文的目 的即在研析賦稅式所得政策是否值得作為一反物價膨脹之輔助工具。本文共七章約五 萬餘字:第一章陳述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對賦稅式所得政策作基本介紹,第三、 四、五、六章則分別分析其對工資、物價之影響以及其之副作用與行政問題,第七章 則作一總結之評述。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