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
  • 20
  • 11
  • 2
  • 1
  • Tagged with
  • 32
  • 32
  • 18
  • 16
  • 10
  • 10
  • 9
  • 9
  • 8
  • 7
  • 7
  • 7
  • 7
  • 7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徐美雯, Hsu, Me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12

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之研究-軟實力視角之分析

曾文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近年由於經濟實力增強,進而積極發展軍事武力,然其深知要得到國際社會認同,必須操作「軟實力」,重建和形塑對外的文化主權與和平形象,具體實踐即是廣設孔子學院。 鑑於中共運用「軟實力」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具關鍵性影響力大國已指日可待,屆時對我台灣政治、經濟各層面之安全影響至鉅,因此冀望藉由本文的探討,深入了解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之意涵,進而發掘其可能面臨之困境與挑戰,俾利我因應兩岸局勢發展。 從國際間對設置孔子學院接受程度與存在戒心的弔詭情況觀之,顯然各界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並不等同於對中共政體的善意理解,換言之,中共欲真正透過孔子學院來達到其軟實力的提升,進而消除外界對其「和平崛起」的誤解,恐怕還有待商榷。
13

儒家政治正當性觀念發展研究: 從孔子到董仲舒= Confucian idea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from Confucius to Dong Zhongshu

屈永剛, 12 August 2014 (has links)
一定歷史時期的正當性觀念反映了對應時期的社會價值規範。中國古代在西周之後的普遍共識是權力源自天命。本文以「天人關係」的發展為線索,以孔孟荀正當性觀念為軸,上溯西周時期「天命有德」觀念的興起,下及西漢初期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系統梳理了西漢初期以前儒家正當性觀念的發展。 西周之後,「血緣」與「德」成為能否享有天命的兩個影響因素。孔子在尊重世襲權力正當性的同時,通過「正名論」強調世襲君主既然享有君之名,就應該行君之實,對君主權力的道德基礎提出了要求。其對「仁」進行了重新詮釋,使得人本原存在的道德性被揭示出來,由此樹立了道德的主體性。同時通過對「仁」作為禮之質的說明,將「禮」作為一種外在制度和規範轉化為個體內在本質的實現。由此君主作為道德個體,權力的使用應該以「仁」為基礎。孟子則在孔子「仁」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由「仁」而「仁義」並舉。通過性善論和「天人一貫」的哲學認識,將天道與人道貫通,為民意乃是天意奠定了理論基礎。君主需要以「仁義」為基礎,實行「德政」,才能獲得民心,從而享有天下。荀子不再從道德主體的價值自覺著手,而是通過對君主制的正當性論證,間接為處於君主制頂端的君主權力的正當性進行證明。董仲舒則在論證天的神聖性和道德性基礎上重新樹立了天的至高權威,通過「天人感應」來「假天以伸民」,對君主權力的道德基礎進行規範。 本文第一章介紹論文的研究主題和範圍、意義以及研究現狀,進而交待本文研究方法和論文章節安排。第二章:分析儒家天命觀的興起及其內涵。第三、四、五章則以孔孟荀為代表,來討論早期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觀念。第六章:分析「天人感應」與董仲舒的政治正當性思想。第七章:結語。對全文進行回顧和總結,檢討論文的成果。
14

「權」觀念的硏究 : 從孔子到孟子 = The study of "Quan" : from Confucius to Mencius

林憶芝, 01 January 200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5

孔子政治思想論原:以公羊學為基點之研究

胡元輝, HU, YUA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公羊學為基礎來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體大思精,歷來解 者已多,惟公羊家主張孔子修作六經,乃素王改制、垂教後世、撥亂反正、倡行大道 之說並未受到廣泛的接納與應 有的重視。本研究是以試從現代政治學理的角度,重新敕理與疏證公羊家的學說,並 從而以大易、春秋為主,論語為據,究本窮原,抉發孔子的「人文批判論」。全文計 一冊,約八萬字,分成十章。各章章名如下:研究旨趣與取材;孔子的時代背景;孔 子的生平行事;孔子政治思想的承接與開新;孔子政治思想的精神根柢;孔子政治思 想的理論基礎;孔子政治思想的宏綱─進化說;孔子進化說的治法;孔子政治思想的 影響;孔子政治思想的當代意義。
16

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

葉素萍, Yeh,Su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中國所處「外環境」與「內環境」去了解中國建構軟權力政策動機與中國當前文化外交的運作模式與施行狀況並發現,中國在1978年走向經濟改革開放後,對內政權合法性遭質疑,對外則有中國威脅論當道;以馬列主義為思想主體的意識型態開始動搖,歐美挾著豐沛經濟實力,向中國大舉輸出資本文化產品,推動文化軟權力的確是中國不得不然,也是必走的道路。 本文同時發現,北京雖然想重塑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形象,但中國國內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問題,執政當局卻仍無法克服。甚至,中國一方面要構築正面、開放的國家形象,一方面卻仍持續緊縮國內網際網路言論、打壓禁書,可以說,中共是「軟權力建設的主導者,同時也是破壞者」。 中國在推展文化外交忽略最重要的一點:文化外交的內在本質是「推銷真相」(sell the truth),,中國用文化軟權力來包裝國家形象,但卻忽略了中國品牌背後的「國家信譽」,雖然中國頻頻強調和諧和平,國際社會猶有疑慮,無法百分之百認同中國,中國對內對外的作為出現嚴重落差。中國愈強調要施行文化軟權力,愈凸顯出中國文化軟權力的侷限,中國走向看似光明的大國崛起道路,卻隱隱浮現陰影。
17

左傳「君子曰」研究

盧心懋, LU, XIN-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研究左傳「君子曰」之各有關問題,共一冊,約八萬字,分六章三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及方法,並考辨「君子曰」之真偽。 第二章「君子曰」之形成,則依其引用方式之不同分為「直接引述」、「間接稱引」 兩者,並分項舉例說明之。 第三章「君子曰」之內容,依評論之重點,分為解經、預言、為政之道、為君之道、 為臣之道、交鄰國之道及論禮、義、信、仁孝、自處之道等,以明其與左傳所論實無 不同也。 第四章「君子曰」之立場與精神,先就其評論之經學立場及其所涵之意義加以分析, 次則以之與左傳所引之「仲尼曰」及公羊、穀梁二傳比較,以明其間之異同,再次則 引述前人之論「君子曰」者,釋其疑難,以明君子之評論非泛泛為之也。 第五章君子之學養,係就其評論引經之情形加以敘述,並論其評論之特色,以明君子 之學養焉。 第六章結論,縷述本文研究之結果,以知左傳乃「事義兼傳」;而由其評論立場,或 可推定其戶書時期不在戰國後期;由其所論與孔子相合,可知其亦為解經之作;而由 其體例,可知左傳於孔子「寓經於史」之義,亦有所發揚也。
18

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 / A study of cultural diplomacy during Hu Jintao era

歐陽群, Ouya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化外交是近年來國際關係中的一項重要議題,各國皆對外輸出軟權力來增加該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與軍事能力大幅成長,因此近年來便開始加強對外文化輸出的工作,運用文化外交的力量以達到國家政策的目標。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胡錦濤主政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做一全面性的認識,論文首先探討文化外交的理論淵源,進而建構出文化外交的意涵;其次從總體的角度來研究胡錦濤政府文化外交政策,包括其產生原因以及訴求,並對執行此政策的各相關機構與指導方針做分析。另外在具體實踐方面,論文從孔子學院及2008年北京奧運來探討中國文化外交政策的成效,最後針對這兩項實踐以及總體文化外交政策做深入的評估。 研究發現中國的文化外交政策之興起有其內、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執行的結果雖然有達到一定的成效,但受限於部份因素的制約,使得中國的文化外交政策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 / Cultural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many countries output their soft power to increase their influence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suc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ts economy and military power had a large growth. Therefore, China started to strengthen the policy of cultural output, using the power of cultural diplomacy to achieve its national goa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 cultural diplomacy during Hu Jintao’s administr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research, we discuss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n to describe it’s meaning. Secondly, we analyze this policy,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from the overall viewpoint, and also study on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documents related to this policy. In addition, we take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Beijing Olympic Games for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result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At last, this research has the analysis on these two practices and the policy.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is influenced by the inner and outer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is policy has its result, it is still restricted by some factors. It means there are still many places of this policy need to be improved.
19

以孔子之敎育思想探討香港高中中國語文科敎學目標與精讀敎材之關係 =: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ms and the prescribed text of the subj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of F.4 & F.5 from the perspective. /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ms and the prescribed text of /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ms and the prescribed text of the subj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of F.4 & F.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 Yi Kongzi zhi jiao yu si xiang tan tao Xianggang gao zhong Zhongguo yu wen ke jiao xue mu biao yu jing du jiao cai zhi guan xi =: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ms and the prescribed text of.

January 1994 (has links)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敎育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150-151 / 林憶芝. / 論文目錄 / Chapter 第一章 --- 題目析義與問題之提出 --- p.3 / Chapter 第一節 --- 題目析義 --- p.3 / Chapter 第二節 --- 硏究的意義 --- p.3 / Chapter 第二章 --- 硏究方法及文獻 --- p.14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方法 --- p.14 / Chapter 第二節 --- 文獻回顧 --- p.15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限´制ؤ --- p.18 / Chapter 第三章 --- 孔子的哲學思想 --- p.22 / Chapter 第一節 --- 現代學者對『仁』之詮釋 --- p.22 / Chapter 第二節 --- 論語中『仁』之涵義 --- p.26 / Chapter 一 --- 內在的感通 --- p.29 / Chapter 二 --- 對他人的感通 --- p.37 / Chapter 三 --- 對天命的感通 --- p.45 / Chapter 第四章 --- 孔子的敎育思想 --- p.50 / Chapter 第一節 --- 敎育目標 --- p.50 / Chapter 第二節 --- 敎材 --- p.52 / Chapter 第三節 --- 敎材選取的原則 --- p.78 / Chapter 第四節 --- 敎學目標與敎材的關係 --- p.80 / Chapter 第五章 --- 高中中國語文科敎學目標與精讀敎材之關係 --- p.86 / Chapter 第一節 --- 敎學目標 --- p.86 / Chapter 第二節 --- 現行精讀敎材的敎學重點分析 --- p.90 / Chapter 第三節 --- 現行精讀敎材的敎學重點忽略品德敎育之情況 --- p.96 / Chapter 第四節 --- 敎學重點重語文訓練而輕品德培養之原因 --- p.98 / Chapter 第六章 --- 以孔子的理論架構分析精讀敎材與德育的關係 --- p.102 / Chapter 第一節 --- 精讀敎材的內容分析 --- p.102 / Chapter 第二節 --- 以孔子的理論架構重訂品德敎學的重點 --- p.110 / Chapter 第三節 --- 精讀敎材與品德敎學的關係 --- p.119 / Chapter 第四節 --- 以孔子的理論架構,增删敎材 --- p.122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及建議 --- p.124 / Chapter 第一節 --- 現時難以精讀敎材推行品德敎育的原因分析 --- p.124 / Chapter 第二節 --- 改善現況的幾點建議 --- p.128 / 〔附錄一〕二十六篇精讀敎材之篇目 --- p.131 / 〔附錄二〕五十九章含仁字之篇章 --- p.134 / 〔附錄三〕三出版社敎學重點總表 --- p.140 / 〔附錄四〕三出版社敎學重點圖表 --- p.147 / 參考書目 --- p.150
20

章太炎、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研究 : 清末民初經學轉型抉微 =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classical studie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 the case of Zhang Taiyan's and Liu Shipei's scholarship on the Zuo commentary

黃梓勇,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