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8
  • 36
  • 2
  • 1
  • Tagged with
  • 39
  • 39
  • 16
  • 16
  • 15
  • 15
  • 12
  • 11
  • 11
  • 10
  • 10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廠商如何建立區域品牌-以兩家顯示卡廠商進入歐洲市場為例 / Building brands in overseas area markets : taking two Taiwanese graphic card companies as example.

李濬量, Lee, Chun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獨立型顯示卡是現今家用桌上型電腦運行3D遊戲所必需的電腦零組件。在1999年微軟制定了3D遊戲程式撰寫架構標準之後,3D電腦遊戲與顯示卡的需求開始爆發。NVIDIA 與 ATI兩家繪圖晶片廠在殘酷的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並在往後的日子成為寡占廠商。而本研究所討論的獨立型顯示卡廠商們便依靠著這兩家晶片廠以及本身的研發技術來設計製造顯示卡以供給市場日漸增加的需求。 2000年左右,正是臺灣PC相關零組件蓬勃發展的時間。由於繪圖晶片廠為了擴大市場,試著降低顯示卡設計的門檻,導致臺灣廠商以優異的研發及量產能力逐漸取代了在市場上原有的歐美廠商。為了取代歐美顯示卡廠商的市場,臺灣廠商也因此無可避免的要面對建立自有品牌與國際市場進入的問題。在當時,歐洲市場由於已發展國家眾多且消費者平均生活水平較高,因此成為了顯示卡廠商最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來分析臺灣顯示卡廠商如何能經由當地通路的協助達成國際市場進入的目的且在歐洲市場成功建立品牌。在這個產業中,寡占的晶片供應商可說掌握生殺大權,因此顯示卡廠商供應商關係管理非常重要。同時,歐洲國家眾多,市場特性各異,通路型態與經營模式也各有不同。臺灣顯示卡廠商必須以各自研發技術能力設計產品與降低成本並在當地找到適合的通路夥伴或代理商以建立品牌知名度,進而在當地成為擁有高市占率並成為知名品牌。 本研究經過與兩家業者之經理人訪談過後,發現兩家業者在市場進入早晚、通路客戶選擇與經營、產品差異化定位與價格策略運用與對上游供應商關係經營上都有相當的差異。也因此導致兩家廠商在顯示卡品牌建立與市占率上有很顯著的差異。但由於晶片廠為了自身的利益蓄意將顯示卡製造完全標準化,使得顯示卡製造業的關鍵成功因素轉變,因而導致兩家廠商後來情勢完全逆轉。
2

中國發展ERP的制度分析

呂佩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8及2002年在中國的二波「ERP熱」,成為廿一世紀初中國信息產業中最引人注目者。尤其是本土ERP公司竟能在中國市場與國外知名同業分庭抗禮,更被賦予帶動民族軟件產業的重責。然而,與此同時卻從企業用戶中傳出來「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實施成功率近乎於零」等說法。此一特殊現象成為著手研究的動機。基於中國政經社情勢的複雜性及ERP本身的特殊性,特別採用IAD Framework作為研究架構。中國發展ERP的主要行動者及其行動狀態所形成的「行動論壇」是本研究的論述對象,並以物質條件、社群屬性(ERP文化)、實踐規則這一組概念組合作為中介變項,分析中國發展ERP的制度建立。本研究運用IAD Framework的一套名為「評價標準」的指標,對中國發展ERP的一系列相關制度安排進行評估、分析,並得出下列發現: 一、 政府行為明顯地向ERP業者傾斜,名為「發展新經濟」,卻仍屬舊思維,大力扶持供給面的結果是ERP廠商受益,企業用戶未蒙其利。 二、 財政補貼措施扭曲原有市場機制,提供錯誤市場信號,增生其他不必要的隱形成本與交易成本。 三、 從憲法到行政命令、中央到地方,普遍有法制而無法治,又欠缺明確的ERP市場相關規範,形成對行業內短期行為的不當激勵。 四、 相較於中國企業導入ERP有如業務營運之基礎設施重塑,反觀中國發展ERP的制度安排,政府也應開始採納「GRP」(Government Resource Planning、政府資源規劃系統)的精神。 / The “ERP fever” in 1998 and 2002 is most striking for the info-tech industry of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Especially noteworthy is that the local ERP companies could compete as equal with famous foreign companies for the China market, and they are endowed with the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a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ERP users have circulated a saying: “to execute ERP is to put to death, not to execute ERP is to wait for death”, “the rate of successful execution is almost zero,” etc.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has motivated this research.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peculiarity of ERP, I have chosen IAD Framework as my research tool on purpose. The “action arena” formed by those main actors and their action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RP in China is the content of discourse of research. Also, physical/material conditions, attributions of community, and rules-in-use that is a set conceptual unit. This unit of intermediate variables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of ERP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research uses a set of index called “evaluative criteria” from IAD Framework to evaluate a series of institution arrangements of ERP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ha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1. In the name of “developing new economy”, the China government in fact holds onto old thoughts. It grants ERP companies’ privilege that does not benefit ERP end users. 2. Bonuses due to favorable financial policy distort market mechanism distorted and release false signals to the markets. This unnecessarily increases invisible and transaction costs. 3. From constitution to administrative orders and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ments, China is currently not ruled of law but ruled by law. Also, there is a lack of clear ERP market regulations, and consequently encourages lots of short-term behavior in this industry. 4. Introducing ERP into China enterprises is like reconstruct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oper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to apply the spirit of “GRP” (Government Resource Planning) to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RP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 ERP, IAD Framework, institutional building, na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3

虛擬社群網站品牌建立與網站品牌權益評估

黃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的網路廣告量皆大幅成長,在台灣雖有約八成的網路廣告預算落入入口網站的口袋,但由於行銷預算有限,加上越來越多廠商開始了解,廣告不是要給最多人看到,而是要給最需要的人看到,因此許多擁有廣大社群力量的虛擬社群網站正漸漸崛起當中。而在流量與點閱率不及入口網站的情形下,虛擬社群網站必須提供使用者與廣告商獨特的價值服務,在如此高度競爭的網路市場中,建立品牌對於網站的成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藉由與個案公司深入訪談與次級資料蒐集方式,欲探討國內成功的虛擬社群網站品牌建立之做法與經營策略,並透過網站品牌權益評估架構,檢視其建立品牌之效益。本研究以迷你窩、寶貝家庭親子網、優仕網與遊戲基地為研究對象,根據Aaker(1996)品牌認同實現系統架構與Branigan(1998)領導網站成功因素,作為檢視個案網站品牌建立過程與策略的理論依據;而在網站的品牌權益評估方面,則融合Page & Lepkowska- White(2002)與Christodoulides et al.(2006)之網站品牌權益研究的概念性架構,評估個案公司建立品牌對其品牌權益的影響與為品牌帶來哪些利益。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虛擬社群網站品牌建立方式與策略方面 1. 設立明確的品牌定位能聚集到同質性高的會員,而透過專注滿足特定目標族群的需求帶給會員特殊價值,使虛擬社群網站能成功建立品牌。 2. 促進會員互動為經營社群網站的成功因素。虛擬社群網站多透過虛擬貨幣及排行榜等誘因機制,激勵會員貢獻內容與交流,以創造會員的品牌忠誠度。 3. 舉辦活動與口碑行銷是虛擬社群網站最主要採取的行銷溝通方式。透過多元創意的活動,輔以設計誘因來驅動口碑傳播的效果,能為網站帶來會員人數與品牌知名度的成長。 4. 虛擬社群網站的行銷溝通方式走向虛擬互動實體化,經由實體活動、商品實際與顧客接觸,再將顧客導回網站虛擬服務,能有效加速網站品牌的建立。 5. 提供廠商明確的社群對象,並利用團隊專長,為廠商量身設計適合目標客群的行銷溝通方式,能帶給廠商有別於入口網站的廣告價值,進而創造網站營收成長與品牌地位。 6. 廣泛的策略聯盟能延長會員停留在網站的時間,而擴大網站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也能減低其他網站的競爭威脅,保持網站維持的領先地位。 7. 虛擬社群網站朝向推出虛實整合的服務,透過在網站提供現實生活所需服務,將虛實生活高度連結,提高會員對網站的忠誠度與強化網站品牌。 8. 對虛擬社群網站而言,早期切入市場會得到一些優勢,但並非為成功建立品牌的關鍵因素,而是要能提供帶給會員價值、滿足其需求,及能取得會員認同的服務。 9. 透過傳統媒體雖可為網站帶來知名度與建立品牌形象,但虛擬社群網站多透過舉辦活動、以獨特功能服務等,來獲得媒體主動報導、免費曝光的機會。 二、 網站品牌權益評估架構方面 10. 行銷與非行銷人員的傳播溝通都會影響虛擬社群網站的品牌知名度與品牌形象,但後者影響較前者更大,尤其口碑行銷是最重要的傳播方式。 11. 網站設計特色會影響網友第一次使用經驗,進而影響品牌形象的建立及散播。而且,網站設計特色中的資訊品質、個人化與使用體驗這三項,對品牌形象建立與塑造影響較大。 12. 網站服務的品質和互動性對品牌形象影響非常大,而在網站營運中期或後期時,網站服務提供的選擇性提高,有助於正向品牌形象的建立,但網站服務的價格對於品牌形象影響不明確。
4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

張匡世, Chang,Kua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各種大大小小爭端與衝突就不斷的發生,而戰爭一直是人類揮之不去的陰影。戰爭對於人類社會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雖然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現代人對於戰爭的恐懼感是有增無減,為了降低戰爭的發生與帶來的災害,人類一直在尋求避免戰爭與和平解決爭端的方法。 軍事互信機制的主要目的,就在於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措施來澄清軍事活動的意圖,消除造成各國間緊張情勢的根源,減少突發攻擊的機會和軍事衝突的風險,從而加強各國的信心和安全。特別是對那些彼此存有疑慮的潛在性敵對國家,「信心建立措施」更具消除疑慮的效用,這是一種預防意外戰爭發生的機制,亦是現今聯盟與聯盟之間、聯盟與國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普遍用來降低軍事意外衝突的一種機制。 2008年台灣政黨二次輪替前,國內學者所提出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概念,其討論議題仍停留在一般原則性探討的階段,我們檢視歐洲安全互信機制「維也納文件」的內容,均以「國防」、「軍事」安全做為條約內容的主軸,而國內一般學術界則大部分以在政治層面的探討為居多,有關軍事安全方面的論述則較少著墨,僅在民國九一年、九三年及九七年版「國防報告書」略見原則性的論述,目前宜就國防與軍事安全的觀點,提出一些相關具體的內容做為兩岸進行「軍事互信機制」協商談判的基礎,以建立政府未來與對岸談判的利基。 本文係針對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備受矚目,在政治條件各方面趨於成熟後,國防暨軍事部門依據政府最新大陸政策指導,開始與中共建立磋商互信機制,如何在「確保安全」、「維持對等」、「創造優勢」的原則下,針對一些攸關國防與軍事層面較為具體、實際層面的議題予以探討,期能奠定國軍「勝兵先勝」的安全基礎。
5

網際網路企業品牌建立之初探性研究-以台灣純線上購物網站為例

蕭仁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經濟時代來臨,電子商務的發展方興未艾,不論是新興的網際網路企業,或是傳統企業轉型進入網際網路領域,都讓電子商務領域的競爭越趨激烈。競爭者日多的結果,造成電子商務的經營日益辛苦,演變成進入門檻不高,但是成功門檻日益增高的情況。對於新進入者,或是知名度低的業者而言,經營狀況日益困難。 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品牌的建立與經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建立一個可供消費者辨識與記憶的品牌,能讓企業在競爭者中建立差異性,並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本研究以David Aaker的品牌資產評估十要和品牌認同法則,以及USWeb/CKS的網站購物適合度調查作為研究的架構,嘗試找出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建立與經營品牌方面的策略與作法,並且得到以下之發現: (1)品牌定位:首先進入者或是早期進入者在品牌方面享有較多優勢,包括更多與客戶互動的經驗以及更多的媒體報導,比起後進者而言更容易成為領導廠商。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企業應該要發展全球化的品牌,除了更能因應全球化競爭外,也更能鞏固領先的地位。 (2)行銷溝通:網際網路企業的行銷溝通方式要更多元而有創意,並且搭配多種不同的媒體與消費者互動,對於品牌認知有相當大的助益。 (3)競爭優勢:想要讓消費者認為自己的網站是最佳的,企業必須能提供消費者最詳細的資訊(包括商品資訊、企業資訊、購物相關資訊等),並且要以消費者的觀點檢視網站的界面與流程是否讓消費者感到簡單方便與安心,更要加強與消費者的實體接觸部分(出貨、退換貨、服務等),才能營造良好的消費經驗。 (4)顧客經營:善加利用與分析顧客留下的一切資料(網站活動資料、消費資料、個人基本資料),提供顧客客製化(made for me)的服務,能讓顧客感覺到自己備受重視與尊崇,能提昇顧客忠誠度與重複購買比率及金額。 (5)策略聯盟:尋找優秀的策略聯盟伙伴能夠增進合作雙方的利益,更有能力面對新經濟時代激烈的競爭。 企業經營品牌的效益,會表現在市場表現方面,包括市場佔有率的擴大、顧客忠誠度提昇、顧客重複購買率提昇、營業額增加、顧客基礎擴大等。尤其在顧客忠誠與重複購買方面帶來的利益,不但可以讓企業的投資獲得極大的報酬,也讓企業的獲利能力增加,對於現在要求網際網路企業獲利能力的環境而言,企業已經不能忽略品牌的建立與經營。
6

冷戰後東北亞國家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 /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Between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and PRC after Cold War

康琪祥, Kang, Chi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由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外交路線上改變了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也為中共的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冷戰後中共除了繼續執行獨立自主的對外關係,也重新調整外交政策,在繼續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合作的前提之下,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同時為確保國內經濟持續發展,中共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周邊國家。基於這樣的外交方針,冷戰後中共進行一系列與周邊國家降低軍事衝突及穩定區域安全的措施。其中東北亞諸國,不論是地緣或是歷史情結上與中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論是日本或是朝鮮半島上分裂的南、北韓,均與中共有不同程度的潛在衝突,影響中共追求穩定國際環境的需求。而美國在重新調整其全球戰略之後,將關注焦點從歐洲轉移到亞洲,加上駐有大量軍力於南韓及日本,讓整個東北亞地區情勢益形複雜。信心建立措施是近年來國際間用來降低國家間或是區域間潛在衝突的工具,如何運用信心建立措施來降低東北亞區域國家間的軍事衝突,確保東北亞區域和平,以利中共全力發展經濟,是本論文探討重心。 / After 1978,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has began to change its foreign policy and tried to play a friendly role to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order to create a stable and peac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Northeast Asia is one of turbulent regions. This region also includes Japan and North Korea and South Korea. Nations here have different level of potential conflicts against the PRC. U.S. also involves in this area. Since 1975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 already provide many solution for Europe countries in solving their conflict. So the CBMs may help provide the same solutions for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 also.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how Japan, North, South Korea as well as the U.S. in their manipnlating the CBMs vis-a-vis PRC, and, finally, how the CBMs would de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potential conflict in this region.
7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可行性之研究 / Research of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CBM between Taiwan Strait

霍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的動機在藉信心暨安全措施的精神與思維,引用國際間「信心建立措施」的成功案例與運作經驗,以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可行性。以達研提現階段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最可行之方案,供決策單位研參之目的。 二、「軍事互信機制」屬於「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CBM)運作的一環。「信心建立措施」已跳脫純軍事領域,但其核心議題仍然以軍事互信為主要架構。「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擬定,牽涉國家長期整體戰略利益考量;此外,隨著全球化時代之來臨,國家安全議題也早已脫離單純軍事的範疇。 三、「信心建立措施」並無強制約束力,僅是一種屬於意向性質之鬆散規範,基礎係建立在雙方自我的約束與配合,端視當事國之誠意。且信心建立的過程與程度,與安全認知以及資訊的透明化有重要的關聯。 四、中共的「軍事互信機制」是國家發展的階段性策略,策略目標是為形塑國際和平環境與維持經濟發展動能,確保中共順利崛起成為大國。 五、「軍事互信機制」是指國與國間所建立的避免軍事誤判及衝突的預防機制。台灣方面亦是抱持此一觀點,希望藉由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達到預防戰爭、維護台海安全之目的。中共方面則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視為其達成兩岸統一的手段。 六、兩岸要在雙方「主權」歧見上獲得根本的解決的前提下,方有順利實施的可能。惟有在政治上對於兩岸現狀的定位得到一致之共識,兩岸才有洽談「軍事互信機制」的空間。 關鍵詞:信心建立措施、軍事互信機制、兩岸關係。
8

創新開端理論建立的軌跡與樣式 / Trajectories and patterns of research towards theory-build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front-end innovation

劉世偉, Liu, Shi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瞭解理論發展的過程, 辨識學術文獻在創新開端發展的樣式與軌跡, 並以之為基礎, 分析該學術領域之研究概況與趨勢. 分析之單元為理論建立之過程以及學術文獻; 本研究之文獻資料主要來自於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D Management, Technov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search Policy…等24份國際期刊, 共167篇文獻. 透過對於這些文獻的分析, 本研究辨識出三種類別, 14種研究的樣式與其相對應於理論建立過程的軌跡, 為理論建立過程提供了分類的依據, 同時也為”理論建立的理論(theory of theory-building)”提供了實徵研究的確認結果; 並以此樣式和軌跡為基礎, 分析創新開端目前研究的趨勢與概況, 提供創新開端領域目前學術研究概況的實徵數據; 本文最後將對本研究的限制提出說明, 以及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提出建議. / This study identifies trajectories and patterns of research towards theory-build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front-end innovation. The trajectories and patterns serve as a tool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trends and the landscape of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e domain of interest. The units of analysis are individual research project and the process of theory-building. The source of data come from 24 peer-review academic journals, including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D Management, Tech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Policy…and so on. In total, 167 academic articles are col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14 patterns and corresponding trajectories along the theory-building process are identified.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of a research pattern that could be followed by these patterns and trajectories. In the end of the study, specific 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early stage of front-end innovation are listed and futur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re also suggested.
9

非營利組織行政團隊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陳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會的進步,非營利組織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之角色愈顯重要,非營利組織在美國竟是最大的雇主。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引發一場全球結社革命,形成與公部門和私部門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門。我國自1987年解嚴以來,政治力釋放,人民團體法規的訂定加上社會多元的發展,非營利組織的成立可說是方興未艾,其活動包括社會服務、政策倡導、教育文化、工商發展與醫療衛生等多項範疇,對國家社會之影響可謂至鉅。由於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展現了民間豐沛的社會力量,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教育暨社會改革力量就此展開,社區大學就在政治、社會、文化與教育等多種層面之影響下,在全台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地設立。在今日社會中社區大學成為居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及形塑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場所,亦擴大非營利組織影響之層面。 Drucker稱二十一世紀為社會褔利事業的世紀,非營利組織未來十年之三大挑戰:(1)能因應轉變的領導者(2)多樣化地生活與促進多樣化(3)合作、聯盟和夥伴關係。其中第二項挑戰包括通往成長、知識的取得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將我們國家各個種族所有領域的經理人、全體教師與學生、管理團隊、工作者和顧客結合在一起。團隊建立之管理方式在今日已成為普遍且廣受矚目的管理策略,因此,非營利組織團隊之研究,將益顯重要,Drucker在《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一書中,亦談到機構愈成功,就愈需要建立起團隊。 綜上述,本研究以社區大學的行政團隊為限縮對象,再進行實務對象的選擇,終於選定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做為個案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究,了解上述行政團隊,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情形、運作績效及其管理;同時瞭解在非營利組織中,偶爾會運用團隊的概念,那麼這個團隊是否是理論上「團隊」,如果不符合理論上團隊的定義,該如何運用團隊建立的步驟來建立真正的團隊,以及適合的種類;其次,如何型塑成高績效團隊,以增進團隊績效。 本研究經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整理出如下的研究結論與發現: 1.文山社大行政團隊從以往的課務組、學務組、資訊組、總務組及社區組,演變到學程經理人制度,主要係考量作業流程的整合與對學程經營的專業性。 2.在團隊的發展過程中,文山社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境,但以財務問題的解決最能夠引發組織的危機感,促使組織做出制度變革或調整的動力,由此來看,財務問題亦是文山社大的轉機。 3.文山社大在每年的評鑑成績不是優等第一名就是特優,在社區經營方面,催生了一些社區團體,以及在協助與促成社區議題的推動方面也頗有貢獻,至於在社區經營的困境主要是人的問題,反應在因人設事以及成員對社大角色與定位之摸索等,其次才是社區營造、社區本身的衝突所引起的緊張關係以及社大參與公共議題時,與其它團體間所產生的衝突等。雖然有上述困境,但不容置疑,文山社大在弱勢族群之課程規劃及關懷服務方面,是值得鼓勵與讚賞;另外,社區議題的參與以及對社區領導人及幹部的培訓,乃至於人文風貌的尋找、自然生態的關心以及對政策的監督等,透過社會參與的方式將理念落實在生活中,也是社區經營中一項很重要的特色。整體而言,文山社大辦學績效在課程學術性、師資優良、社區經營及弱勢關懷方面是頗具聲望。學校經營理念確實落實在辦學績效上,可謂是一所理念型的社大之最佳典範。 4.文山社大對於行政團隊的管理是傾向一種自我管理的尊重心態,領導者的領導風格比較不是權威式領導。另外,績效管理這部分在文山社大是比較鬆散的,可能與非營利組織對於「績效」這兩個字比較敏感有關。在激勵管理這部分,未來社大領導者應該深思如何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激發性。在衝突管理這部分,過去文山社大是傾向採取一種避免衝突的方式;而目前文山社大對於衝突管理已能採取較積極方式來處理。另外,發現個別之間的衝突也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發現衝突與溝通有著密切的關係,彼此互為因果。 5.從文山社大領導權、決策、目標、互賴程度、合作情形、意見表達、責任歸屬、權限、整體氣氛、績效衡量等面向來看是否符合團隊之定義,其中文山社大有些是不太符合,如同Montebello與Buzzotta兩人所言,團隊概念在今日常被普遍地誤解,許多自稱為團隊的組織充其量只是同一組織、工作下的人群組合而已。 6.過去社大成員普遍比較有意願支持團隊建立的管理方式,認為這會使團隊有凝聚力,也是未來大家追求的目標。反觀現在文山社大成員支持團隊建立是比較以一種附有條件的接受方式。可見文山社大未來若要建立團隊不但要成員支持還要能獲得領導者支持,另外,如何灌輸及教育大家對於團隊的認識,也是未來實施前的先決條件。至於團隊建立的步驟可從清晰的目標與使命、團隊文化的型塑、領導者與成員的支持、因素考量、選擇適當的成員、相關的訓練與活動、團隊會議等方面著手進行。 7.過去文山社大成員年輕、充滿熱情、自主性較高,比較不喜歡被約束以及制式的東西,然而在彼此合作、情緒處理、成熟度等可能比較欠缺,未來文山社大行政團隊若能在這些方面加以改善,其實是蠻適合朝向自我管理團隊的類型發展。另外,在團隊人數方面也可在理想團隊人數中,視團隊狀況彈性調整。 8.本研究運用學者Blanchard等人的意見,認為建立一個高績效團隊必須具備「PERFORM」等七項特質,包括對組織目標與價值具有共識、授能、良好的工作關係及溝通、彈性、追求最適的生產力、肯定與獎賞以及士氣等,內容可參閱本研究第四、五章的部分。 9.未來文山社大可朝向社區大學經營專業化之路前進,包含對老師、學員及課程經營等方面,有條理、系統地整理與分析出一套成熟的做法,亦即經營的專業化,然後每年都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去做、逐步改善,才會有累積性。另外,在人的經營這部分,唯有使學員成為社大的志工,以及增加老師與學員在社大中角色的扮演,才能減少目前行政人員在庶務工作的量,以落實黃武雄教授當初倡議「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的理念。 10.另外,在過去文山社大行政團隊發展情形中的三個時期,可看出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團隊型態,分別為草創期、發展期及轉型期,至於目前文山社大行政團隊是希望在穩定中求成長。此外,為使學校能永續經營、均衡發展、回應學生需求及社會發展,例如美育、才藝等其它課程亦當兼顧,因此增設花木學院學程及肢體動能學程等,以開發新課程及開源節流方式,讓上述課程收入之盈餘能供應學術課程之支出,穩定財務基礎,有助於理想的實現、學校經營的永續發展。 11.最後,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現任主任對於文山社大的誕生頗有貢獻,亦即將黃武雄教授提出社區大學的概念,從一個理念化為真正的行動,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區大學、團隊、團隊建立
10

台灣烘焙業之策略行銷分析 / Strategic Marketing Analysis of Taiwan Baking Industry

吳學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烘焙產業內競爭十分激烈,烘焙業的產品同質性亦較高,在此環境下,廠商要在眾多對手中脫穎而出,行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根據台北市糕餅公會2007 年的統計,烘焙業倒閉店數是開店數的五倍,儘管如此,仍有少數店家能順利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有關行銷方面之研究與論述,國內出版之報告極多,但關於烘焙業領域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多重個案深度訪談的比較分析,來了解烘焙產業的策略行銷內涵。 本研究選擇之個案公司:「香帥蛋糕」榮登2009年人氣美食冠軍、蘋果日報票選冠軍芋泥捲;「亞尼克菓子工房」創造萬里排隊人潮的奇景,從萬里紅到台北,陸續展店,並創立知名副品牌安娜可可;「維格餅家」榮獲台北市政府鳳梨酥節評比人氣金賞獎第一名,已成為訪台旅遊團必去的伴手禮採購點。是甚麼因素導致這些業者的成功,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己清楚的定位並擁有大批的支持者,為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主題。 本研究以邱志聖(2006)提出之策略行銷分析架構為基礎,歸納分析業者在管理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專屬陷入成本的實際作法,佐以品牌建立的步驟,經由訪談四個不同業者的策略行銷,可證實本研究採用的理論基礎,在產業具有一定的適用性。本研究詳述個案公司在各步驟的作法,提出實務上的建議,以期業者在參考後能取得市場的競爭優勢。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