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8
  • 36
  • 2
  • 1
  • Tagged with
  • 39
  • 39
  • 16
  • 16
  • 15
  • 15
  • 12
  • 11
  • 11
  • 10
  • 10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步驟與限制 / Institut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 across Taiwan Strait -- Approach and Limitation

余華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爭不會無故發生,和平也不會從天而降。沒有辛勤的灌溉,哪有豐盛的果實!你要坐困愁城,還是破繭而出?這正是近幾年兩岸關係發展過程的最佳註腳。2008年以前兩岸相互敵視,臺海上空始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2008年以後則在馬英九就任總統起,對中國大陸採取務實、彈性又具謀略的作為,終使兩岸撥雲見日逐漸看到和平的曙光。但也由於某部分因素,看似光明的前景卻又沉浸在茫茫白霧之中。 「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是國家間用來降低緊張局勢,並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CBMs並不是直接用於解決已發生的衝突或對立,而是建立一套架構用來避免或降低,由於不確定和誤解所產生的衝突或對立。而「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整個「信心建立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其他型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固然可以降低雙方敵意,卻不具化解危機與防止戰爭的功能。「軍事互信機制」可視為軍備管制的一種型式,藉著刻意設計的、明確的合作方式,使得參與各方的軍事意圖變得明確清晰,降低軍事行動的潛在性威脅以及對發動奇襲或使用武力威懾形成制約。 兩岸間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複雜程度,在國際間可說是前所未見,因為影響的因素多元且難解。它包含有國內的因素如安全威脅的認知、嚴重的政治分歧、領導人的風格特質等;也有中共的關係如長期威脅、政治企圖、終極目標的不同;更有國際間的角力,以美、日為其代表,美國尤居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造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多重困境,如共通性的問題、美國的因素,加上筆者獨特認為難以理解之恐懼的謬誤(先政治後軍事、共識問題、美國軍售、信心危機、軍力比較等)。以至於開創兩岸新局,成就歷史大業的契機,正慢慢的流失。 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論學、政界各方均有相當的論點,也由於立場與角色的不同而隨之變化。經筆者的整理與研究,在目前的環境下其進程仍宜以穩步為基礎但可多變的方式進行,區分近、中、遠三個階段實施。初期嚴格以純軍事議題為主,後續則依進展的程度與當時的環境,適時加入非傳統軍事的因素;同時以積極不致爭議如授權智庫、培育談判人才等的作為充實之。總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推動是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臺海兩岸若欲獲得維持一個長久的和平與穩定之環境,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衝突,亦唯有戮力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與運作方可見效。兩岸關係能否更進一步的改善,「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具絕對的關鍵指標,更是政治協商前的最後一哩路。
22

我國外銷產品市場推展與品牌建立之研究

李光平, Li, Guang-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文研究目的與範圍,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第二章:對系統性的市場推展觀念作介紹,並以十六項指標來分析國內外銷業者在外 銷產品市場推展的實際措施。 第三章:對國內外銷業者,在市場推展的實際實施,依據調查資料作分析,並作評估 。 第四章:分析產品品牌建立在國際行銷中的關係及影響。並探討我國外銷業者在這方 面的做法。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根據本文的討論內容摘要匯總,並提出個人的建議。
23

國家建立對中央銀行制度演進之影響:德國與日本之比較分析

潘欣欣, Pan, Hsin-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採取歷史制度分析法,比較德國與日本在國家建立的過程中,為何在相似的富強關係及轉折的歷史經驗裡,發展出現行南轅北轍的中央銀行制度,並且試圖解釋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與日本採行不同中央銀行制度,卻同時達致耀眼政治經濟成就的原因。 本研究採用的富強關係架構共有富強並進、搾富求強、外國勢力干政、以富致強等四種組合。至於這四種組合中的哪一種組合出線,又是取決於國家建立過程推移、大型戰爭成敗以及戰敗後外國勢力干政是否解散政權等三個因素。另外,富強的詮釋也會隨著富強關係組合出現順序的改變而改變。然而啟動富強組合轉變的內部因素是啟發戰端,外部因素則是國家在大型戰爭中失利後,外國勢力干政的態度。 結論發現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具有高度國家工具性質,所謂中央銀行政治獨立性是逐漸發展而來,而非制度設計之初衷。而真正造成今日德國與日本中央銀行獨立性差異的關鍵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於兩國政權存廢態度不同。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德國與日本富強關係轉折的媒介由戰爭變為美國霸權維持的國際政經架構的分水嶺,同時也造成德國與日本在國家、區域與自由世界在整合層次上有所差別,進一步使得日後兩國面對金融全球化的步調不同。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central bank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pecify the inter-wining causes and effects of central banking and nation building. German and Japanese central banks had evolved from different bases,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both countries appear to have experience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rena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uthor has discovered that a plenty-power theme weaving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both central banks. There are four combinations between the pursuits of plenty and power. They are the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plenty and power, the pursuit of power at the cost of plenty, foreign intervention and leverage plenty to power. Three factors are crucial to th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the four combinations: the process of nation-building, the outcome of large-scale war, and the victor foreign stat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defeated states. Each plenty-power combination has its unique historical goal. 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made from my analysis. First, the central-banking independence is rather 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han the intention of deliberate central-banking institutional design. Second, war has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central-banking systems in Germany and Japan. The key factor that generat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entral-banking independ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me largely from Americ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defeated states. And finally, the Second World War turned out to be the inflection point that changed the plenty-power combination-both Germany and Japan went into the orbit of American hegemony. The post-Second World War world order further gravitated both Germany and Japan toward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a world economic order.
24

團隊建立法應用於提昇警察機關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內政部警政署為例

陳保緒, Chen, Pao-H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警察機關由於其特殊的任務性質,非常重視團隊精神,但層級節制的組織結構、權威的領導方式、嚴整的內部紀律,使其呈現出典型的官僚組織特性。此外,制式僵化的管理監控作法與封閉保守的組織文化,已逐漸無法應付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與組織內外顧客的需求,為適時有效地因應環境變遷及提昇組織效能,必須學習新的觀念與作法,以充分發揮團隊綜效。 組織發展是組織為適應環境變遷的需要,運用行為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有計畫的促進組織自我更新的活動。團隊建立法是組織發展的途徑之一,目前已廣泛的應用於各企業組織之中,且已發揮很大的效果。對於一向講求團隊紀律與精神的警察機關,在權威領導下,往往只是以迎合長官的意圖為馬首是瞻,能夠真正瞭解團隊建立的內涵與作法,並將之運用於實務工作中者,屈指可數。因此,本研究乃以此為重點,將團隊建立相關的理論與作法,有系統的整理分析,結合警察機關的運作特性,探討其應用的途徑,並透過實證調查,瞭解同仁對團隊建立法應用於警察機關之可能性及是否能提昇組織效能之看法。 本研究擬以團隊建立之相關文獻、領導與管理、組織文化、組織效能等相關理論為基礎,探討警察機關運用團隊建立法的策略,茲將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一、 緒論:將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研究架構與流程、重要名詞界定等,分別加以說明。 二、 相關文獻探討:參考近代團隊建立、領導與管理、警察組織文化、組織效能等相關文獻,將團隊建立的理論與作法,有系統的整理分析,結合警察機關的運作特性,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三、 團隊建立法之應用:根據文獻探討所得結果,將團隊建立的理念與作法融入警察機關的實務運作之中,包括建立共同願景、目標與組織承諾、參與管理的運用、團隊溝通與領導、團隊授能與品質管理等部分。 四、 個案分析與深度訪談:前者選擇四個與本研究相關之案例來探討;後者以警政學者及警政署本部現職人員為對象,選擇具有代表性者,實施深度訪談。再根據前述個案與深度訪談紀錄內容進行分析與討論。 五、 結論與建議: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另外,再就本研究不及之處,勾勒未來後續研究之方向。 【關鍵字】 團隊 Team 團隊建立 Team building 警察機關 Police agency 組織效能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願景與目標 Vision & goal 參與管理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溝通與領導 Communication & leadership 授能與品質管理 Empowerment & quality management
25

提昇組織承諾之研究:團隊建立的觀點

林建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承諾在組織行為學上,一直是常受討論的議題,除了有助於提昇成員對組織的認同與投入外,其應用在近代盛行的組織變革上,更是有其特殊之價值。唯一般研究多只拘泥於有限變數的「因果模式」討論上,其優點固然可對提昇或降低組織承諾因素之考量有所助益,並可針對不同組織的生態環境,作妥善的考量,但對於組織承諾影響因素在整合上顯然不足,且影響組織承諾之因素範圍廣泛,僅採單一取向或可能因素之探討方式,不但不態盡窺組織之完整鳳貌,同時亦無法適時提供組織管理之參考運用,實有必要統整探討之。職是之故,本文擬藉由組織發展理論中「團隊建立」的干預技術,來對上述不足之處,提出一套理論性建構。 由於團隊本身即是一個很鬆散且富彈性的概念,故運用上大抵上也呈現這般態勢。職是,在與組織承諾作連結的探討上,本文分由以下三個部分來進行: 首先,在組織承諾與團隊建立共通性的討論上,本文一開始從組織承諾相關文獻中,擷取了個人知覺與領導型態兩類變項來作為本文前半部的研究焦點,試圖探討上述兩類變項在團隊建立上的角色地位。 其次,則針對個人知覺、領導型態與團隊建立三者的關係作交互檢視,並探討個人知覺、領導型與團隊建立因果關係為何,以及三者間如何互動與整合等問題。透過針團隊重要因子的確立,希望可以導出一個較具全觀性的團隊建立模式及其對提昇組織承諾的實益與作法。 最後,由於本文研究對象係界定在「公部門」,故在討論提昇組織承諾的過程中,打算直接從實務上政府行政革新的作法與困境來切入討論,以檢視出提昇組織承諾與政府改革的緊密性程度,當中本文採取提昇組織承諾過程中的三項重要因子--個人、領導與團隊,來針對行政改革的困境作反省。 綜言之,在未來強調競爭力的趨勢下,「人」將在再度成為關鍵的議題。無疑地,組織成敗將逐淅繁於每個人角色的扮演上,其間含括了身為一個部屬應如何表現?身為領導者,應如何與部屬或外界互動?以及組織成員對工作目標的涉入與承諾程度。緣此,本文即嘗試由團隊建立的運作與精神,來克服行政機關中普遍面臨的問題--組織承諾低迷的現象。本文研究結果發現,由於組織承諾與團隊建立在個人價值、心智建構與互動學習上存在著在共同特質與相互影響性,故透過團隊氣氛的培養,實為提昇組織承諾的最佳參考途徑之一。
26

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從中共的態度與角色檢證

王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東亞無疑地是一塊讓研究者目眩神迷的地方:一方面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成績;另一方面,卻又在冷戰結束後興起另一波的區域危機暗流,一九九四年北韓核子危機、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一九九八年北韓大浦洞飛彈引爆的日本安保效應、乃至二○○○年台灣總統選舉風雲與南北韓高峰會、加上美國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即將在東亞及世界推動的「反恐」所產生的未知效應,都在再地反應此一區域對安全機制的迫切需要。   最常被提及的安全機制,就是不斷被討論的「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或是延伸的概念「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onfidence-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CSBMs),但是東亞現狀仍為冷戰對峙氣氛所籠罩,安全機制乏善可陳,在南海問題方面,各國仍以擱置暫代安全機制的建立;中共在台海危機中的態度更證明了信心建立措施主張的無力。在另一方面,中共在朝鮮半島與中亞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積極地扮演負責任的區域大國的任務,試圖在亞洲大陸中佔一個關鍵的地位,並以此外拒其它勢力染指此一區域。更為明顯的是,在東亞安全局勢的變化中,朝鮮問題與台海問題是最可能的爆發點,而其中共同的關鍵即是作為新興列強的中國大陸了,中共無疑是東亞地區關鍵的外交行為者,中共在區域安全事務上的矛盾性與特殊地位正給研究者一個重新檢視安全機制理論的良好例證。   也因此本論文的重點即是重新評價與建構安全機制理論,分成兩大部分,第一是從理論的角度批判與補強信心建立措施,主要是由新現實主義的體系理論觀點批判信心建立措施的自成性與先驗性 ,另一方面也從建構主義 (construcivism)與國際建制理論(internaional regimes theory)的最新發展擷取靈感,補足其在方法論與分析架構的不足。就東亞安全的環境而言,「政治安全」的優先地位必須被特別加以考量,一方面是因為東亞國家在主觀意識上仍以國家利益的考量為依歸(就中共而言是「新安全觀」),另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互信與互賴在被充分滿足的情形下,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等次領域建制化的合作才能依次建立。   另一個重點則是由實際的例證出發,分析中共在東亞安全的角色與作為,就同樣的理論基礎而言,中共也同樣地受主觀意願與客觀體系所制約,究竟何種因素推動中共的安全作為?其與體系成員的互動為何?又未來的安全架構如何建立?筆者認為東亞並非缺乏多邊安全建制的主張,而是缺乏如何建構安全機制的階段性手段,中共周邊安全機制發展成功與失敗的例子,都足以凸顯何種因素對於建構區域安全機制是最重要的,在朝鮮半島,大國的互動促成了兩韓和解與「四方會談」體制的實現,但也因為大國間的互信基礎在國內因素轉變下瓦解,而導致和解遲滯不前;在東協與東協區域論壇的發展上,雖然取得相當好的建制化成果,但在處理南海問題上,仍因區域論壇缺乏大國的積極參與而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上海合作組織」的出現顯示中共的確願意發展區域多邊安全機制,但這個機制的成員與目標則必須符合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考量。   因此,本文提出一個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基本架構,第一個部分,這個機制在研究途徑上,除了新自由主義的方法與工具外,同時必須包含新現實主義的體系觀,也就是國家行為的產出包含主客觀因素的「體系十國家利益」的綜合考量(以中共而言,就是「大國外交」+「新安全觀」);第二個部分,釐清安全機制的發展階段概念,提出「東亞安全的發展光譜」,尤其著重「政治CBMs」的重要性。第三個部分,配合「東亞安全發展光譜」,與各吹區域建制水準與信心水準的觀察,可以得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發展階段的客觀評估。最後,本文整理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成立的十一個要件,作為本文對於「何謂東亞安全機制」與「東亞安全機制如何運作」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27

B2C電子商務信任之研究:以齊氏影響力模式闡述網路購物流程 / A study of B2C E-Commerce trust: applying cialdini’s influence model to internet shopping process

吳翊齊, Wu, Y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成長,促使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然而,回顧電子商務的市場現況,即使網路購物規模不斷成長,但是卻仍有54.9%的網路商店未能達到損益平衡,主要原因在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導致商品毛利率降低,獲利速度減緩。因此,資策會認為網路商店若想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網站的技術安全必須值得消費者信任。   消費者不願意在網路上購買商品或服務,是因為缺乏對網路購物相關安全性的信任與缺乏對網路上企業可靠性的信任。因此,如何建立消費者對網路商店的「信任」,是企業獲得顧客的關鍵因素。   過去文獻指出,信任信念能藉由改善網站的結構性確保來提升,且消費者對網站的信任信念會影響到其信任網站的態度。因此,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方式找出Cialdini影響力模式及其所會影響的消費者信任信念的各個構面,並利用此模式作為結構性確保的實驗變數來設計網站,從中操弄各項實驗變數以探討各種不同影響力原則影響消費者信任信念之效果。接著,再進一步分析各個信任信念分別如何影響消費者的信任態度,以全盤了解消費者初次瀏覽網路商店網站時,利用Cialdini影響力模式所歸納的網站結構性確保所影響之效果。   本研究透過實驗室實驗法模擬網路商店的購物情境,並操控不同Cialdini影響力原則所設計的結構性確保,研究結果發現: 1. 除了「好感」原則的結構性確保外,網站中其餘的結構性確保在消費者瀏覽網路商店時,皆會正向影響到消費者的信任信念。 2. 消費者的「認知診斷」、「認知保證」、「認知信心」、「認知能力」、「認知可靠」、「認知嚮往」等信任信念的各個構面,會正向影響消費者的「信任態度」。 /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has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fast growth of Internet. However, by reviewing the market status of e-commerce, there were still 54.9% of Internet shops which couldn’t make the profit and loss balance even the internet shopping was growing constantly. The environment was so competitive that the profit margin of product reduced and the rate of making profits slowed down. Therefore, 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advised internet shop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et security of websites if they wanted to stand out from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onsumers are not willing to purchase the products or services due to the lack of trust in the security of the website and credibility of the internet shops. For this reason, the key to gain the consumers is how to make them trust the internet shops.  Past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the consumer’s trusting beliefs can be enhanced by improving the structural assurance of the website. In addition, these trusting belief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rusting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Therefore, we identified the constructs of the trusting beliefs which could be affected by Cialdini’s Influence Model from literature review. We used this model to design the structural assurances of the website as experimental variables to probe the differences of consumer’s trusting beliefs under the model’s principles. Furthermore, we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assurance by analyzing how the constructs of trusting beliefs affected consumers’ trusting attitude when consumers visit the Internet shop at the first time.  This research manipulated the principles of Cialdini’s Influence Model to design the structural assurance of website and simulated the situation of internet shopping via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was shown as below: 1. The structural assurances designed by Cialdini’s Influence Model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rusting beliefs of consumers except the “Liking” principle. 2. The constructs of consumer’s trusting beliefs were related to the trusting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positively and respectively.
28

應用於區域觀光產業之色彩意象化目的地推薦研究 / Color imagery for 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in regional tourism

楊淳雅, Yang, Chun 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提出一創新的旅遊推薦服務系統,以意象模型作為旅客意象(包含自我意象和情感需求)、景點意象、以及中小企業所提供服務之意象在系統裡的一致性表達。以上所提及之利益關係人的意象會經由數個系統模組進行建立與管理,並演化以反映出意象擁有者在真實世界的狀態。除此之外,本系統為動態運行,強調旅遊產業裡各個利益關係人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每當互動發生,相關意象模型會進行混合,演繹出額外的意象屬性,以進行意象模型之調整。另外,基於顏色與情緒可相互對應的相關研究,我們將色彩理論運用於意象媒合與意象混合模組之中,藉此為旅客推薦符合其情感需求的旅遊景點或服務。本研究所提出一系列基於意象衍伸的系統化方法,可被應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我們相信本研究可以為其它領域之實務應用與學術探討帶來顯著的貢獻。 /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recommendation service system that considers the image as a uniform representation of tourist images (include self-image and emotional needs), destinations, and local SMEs. Images carried by each stakeholder roles are modeled and managed by several system modules, and they also evolve to reflect the real time situations of each entity. In addition, the system is dynamic in terms of its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roles. When interactions occur, image mixing will be conducted to derive extra image attributes for the adjustments of the images. Besides, since colors can be mapped onto emotions, we use colors to operate the image matching and mixing process to find good matches of destinations for the recommendation. This image related approach we proposed is domain-independent. We believe our method could contribute to other area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academic studies.
29

運用隱喻計算於特色結盟之企業夥伴推薦研究 - 以區域觀光產業為例 / Metaphor-Based Alliance Partners Recommendation for Unique and Attractive Destination Image Building

葉又誠, Yeh,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結盟的建立而言,如何選擇夥伴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許多的學術研究著重於建立一些選擇夥伴的框架或準則,以求達到資源分享、節省成本的效果。在旅遊產業中,許多文獻舉出了意象建立的重要性,也點出了意象的有效建立有賴於企業體彼此緊密的合作,然而,較少研究探討如果要建立獨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意象效果,應該選擇那些夥伴才能到到目標。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系統化的方法能幫助使用者分析並找出合適的合作夥伴,以建立獨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意象。此一方法利用隱喻計算作為工具,嘗試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本研究提出也提出一個系統架構,並輔以相關的演算法與情境來說明方法上的可用性。從理論上的觀點來看,本研究嘗試透過自動化的方式找出隱喻的意涵,並將之整合到一問題解決的方法上。從實務面來看,本研究提供了中小型企業一個有用的方法能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透過建立更高品質的夥伴關係,我們期盼在旅遊產業的中小型企業能夠進一步增加其競爭優勢、存活與獲利能力。此外,研究也發現,一個區域的意象多樣性直接影響到中小型企業透過合作來建立市場利基的可能性。 / Partner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alliance formation. A lot of research works have been done in developing the framework or criteria for selecting partners from the views of resource complement, cost reductions and knowledge sharing. However, research to date suggests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o select partners for attractive and unique image building, which is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s of tourism especially for SME owners in the tourism sector.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service providers in tourism to identify appropriate partners to form alliances and build their attractive and unique images. This approach employs metaphors as a tool to generat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solution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is then provided and elaborated with algorithms and the system scenario.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e attempt to excavate the meaning of metaphors from the web in order to propose a new frame of problem-solving.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we provide SME owners with a useful approach for managing partner selection and attractive and unique image building. By forming better alliances, SMEs in tourism sector can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improve their sustain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In addition, the image diversity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market niche creation through alliance formation.
30

一九九零年後東南亞國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研究

高文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東協各會員國之間「在平等與夥伴的精神之下,採取共同努力,促進區域內各國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以增進東南亞國家成為繁榮與和平的基礎。」隨著冷戰結束,大國影響改變,中共與日本積極介入東南亞地區,加上1999年 4 月,隨著柬埔寨的加入東南亞十個國家全部成為東協成員,實現了東協最初建立的願望。但在相互平等、不干涉內政及和平解決衝突的基礎上,東協推動區域安全合作的機制(東協方式的協商模式)面臨極大挑戰與衝擊。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揭示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論文架構等。第二章探討東南亞安全環境,從東協的成立,在諸多歷史情結與仇恨糾結中,東協十國出現的背景原因,及探討冷戰前後影響東協安全合作機制形成的因素,從中瞭解「信心安全建立措施」在東協國家間的重要性。第三章 1967-1989東協「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歷史脈絡,從「東協方式」談起,以新自由主義的概念嚐試瞭解不同於歐盟整合的「東協方式」。第四章1990年後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發展與特徵。針對冷戰後東協內部安全機制加以探討,如各國之間透過那些機制和平解決雙邊邊界問題等。第五章東協國家主導的由外而內安全合作模式,探討東協區域論壇及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之成立背景、主要議題及對東協安全合作機制的影響。第六章今後東協推動內部「信心安全建立」的機會與挑戰。東協內部對「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看法與態度亦影響執行成效,東協內部解決衝突的機制是否健全,由「信心建立措施」發展到「預防性外交機制」之可行性。第七章結論。藉著上述的探討,瞭解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演進及發展,為東南亞區域安全找到新的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3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