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29
  • 687
  • 257
  • 143
  • 41
  • 11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44
  • 1144
  • 485
  • 450
  • 210
  • 190
  • 182
  • 159
  • 157
  • 155
  • 152
  • 151
  • 150
  • 150
  • 1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兩岸民辦幼教發展及其相關法規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levant Law About Minban Sector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徐千惠, Hsu, Chien-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比較兩岸民辦幼教發展及其相關法規,透過比較法、文件分析法及實地訪談法,以增進對兩岸幼教環境之瞭解與認識。本研究之目的包括:壹、探究台灣地區與大陸民辦幼教之發展歷程及現況。貳、了解台灣地區與大陸民辦幼教相關法規之歷史源流與規範。參、綜合研究結果增進對兩岸幼教環境之瞭解與認識,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有如下三點:壹、幼兒教育之定位受政治型態影響而有所不同。貳、國家對民辦教育的開放與管理態度影響幼稚園經營方式。參、幼兒教育之工作本質來自於人們就業後之需求,仰賴經濟環境支撐發展。 同時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台灣民辦(私立)幼教發展提出建議如下:壹、法規頒佈前可先以試行方式前測,視適應情形再正式頒佈;貳、幼兒教育應設置教育行政專責單位,以促進幼教發展之整體規劃;參、教育與社福機關權責需劃分清楚,幼教相關事務應由教育部主管;肆、對民辦(私立)學校不得營利之限制需酌情調整,提供合理回報及辦學誘因;伍、審思私幼設置財團法人意義,避免因法人資格造成法規適用限制;陸、對幼教相關法規內涵之重新思考> /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and relevant law about the minban(i.e. private sector)syste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comparative and interview methodologies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Furthermo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inban system’s progr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regulation of the relevant law for both. It conclud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n to provide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Second, the openness and managerial attitude of the authorities affected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kindergartens. Third, the existen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pends on parental demands based on their career needs; it depends o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support its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aiwan’s minban system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1)Before the enactment of a law, a pretest of its effects should be conducted; (2)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a responsible and regular regimen for Kindergarte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3) Government should separate the dutie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clearly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and func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hould be manag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4)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reasonab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minban school investor rather than limit them in school generated profits; (5)Government should redefine the role of consortia in the kindergarten, and avoid the resulting limitations of the relevant law; (6) Generally, we need to re-evaluate the intent of relevant laws abou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82

台灣十二年義務教育之研究 / The stud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梁足麗, Liang ,Ts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purposes of this master thesis “The Stud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are to retrospect Taiwan’s education systems, to study the detail measures about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and to explor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s in advanc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Finland, Japan and Germany and see if we are able to imitate the merits to apply to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paper also attempts to observe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the society and to evaluate how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that really improves our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hope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related authority.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ystems, chief of which are the gap between city and rural, uneven education qualitie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pressure from seeking further educ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lengthe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Based on the study, we acquire the knowledge about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phisticated vocational system in Germany and the holistic-person education ideas in Japan. Meanwhile,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is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plan step by step in Taiwan now.While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now there are many measures are on the way. The authority announced that by 2018, almost 90% of the policy will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my study, the abundant budget for the educ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romise and the legal education law is convincible for the nations.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horten the years implementing policy. Also, I sugge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teachers’ life-long training system and cautiously plan the elite system in secondary school. / The purposes of this master thesis “The Stud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are to retrospect Taiwan’s education systems, to study the detail measures about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and to explor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s in advanc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Finland, Japan and Germany and see if we are able to imitate the merits to apply to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paper also attempts to observe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the society and to evaluate how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that really improves our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hope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related authority.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ystems, chief of which are the gap between city and rural, uneven education qualitie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pressure from seeking further educ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lengthe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Based on the study, we acquire the knowledge about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phisticated vocational system in Germany and the holistic-person education ideas in Japan. Meanwhile,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is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plan step by step in Taiwan now.While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now there are many measures are on the way. The authority announced that by 2018, almost 90% of the policy will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my study, the abundant budget for the educ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romise and the legal education law is convincible for the nations.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horten the years implementing policy. Also, I sugge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teachers’ life-long training system and cautiously plan the elite system in secondary school.
83

台灣教育改革中的「正義」問題研究

李真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鑑於台灣教育改革論中有關正義的討論混淆不清,引發本研究的動機。一般而言,正義問題可區分為法律正義與社會正義二方面,本研究僅就社會正義的範疇加以探討,並將議題焦點指向與教育資源有關的教改論述上。本研究以批判詮釋學的方法試圖回答三個研究問題:一,台灣教改論述中存在有那些有關資源分配的理念(正義理念)?二,這些教改論述中的正義理念是否有明顯的理論依據?三,這些正義理念與正義理論間的內在關連性及邏輯一致性如何? 研究發現,台灣教改論述中主要顯露出的正義理念有:以功績為主;以需求為主;強調公平競爭機制為主的三種資源分配理念。三種理念的理論依據則分別就古哲柳拉圖理想國的正義理論,教育人權的正義理論與 J.Rawls 的正義理論加以探討。 柏拉圖的正義理論要義即是使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份。教育擔負著選才與教化的兩種任務。教育資源分配的機制乃以功績為主要考量。教育人權理論則衍生自聯合國歷次有關人權的宣言與公約,強調的是人人平等的精義理論則提出 "平等自由權" 與 "機會均等及差異原則" 兩個正義原則供民主自由社會參考。 由柏拉圖的理論,教育人權理論及 Rawls 的理論檢視教育部,四一○與教改會三方提出的教改謀略,證立了三種正義理念與正義理論間的內在關連與邏輯一致性。不過,本研究的三個問題雖獲得答覆,但三種正義理念與理論間的相關程度是不同的。 此外,本研究並澄清有關正義論述上的一些問題,如正義為人人適用的準繩,而非僅是弱勢者的護身符;正義不等同於平等,有時不平等更能彰顯正義;以及正義問題的討論情境以適度匱乏的外在資源條件最有意義。同時建議未來應效力去探討的議題包括,教育制度在社會中應有的角色,如何以教育的力量催生正義,如何建立教育制度的正義性以及如何培養正義的人等等。
84

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

邱秀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5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以台閩地區國民教育發展為例

王延煌, Wang, Yan-W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人口數量及結構對教育的影響, 並透過人口學之人口組成法推估技術, 進行台閩地區八十五學年度至八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數及教師數之推估 壹 研究發現 一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為 (一)人口數量直接制約教育發展 (二)生育率及死亡率影響教育需求數 (三)人口影響教育之縱向結構,橫向結構及地區佈局結構 (四)人口影響教育規模及教育經費 二 台閩地區之 國民教育過去四十七年之發展主要受到就學率及出生人口數的影響 (一)國小: 民國四十二年以前主要受到就學率之影響, 其後主要受到人口 數的影響
86

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

許育典, Xu, Yu D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為了人格的養成;在政治上,使國民成為主權者,能正確判斷國家的事務,而以正確判斷之認知來行使國民權利以及參與國民義務;在經濟上,使國民能適應生存的環境,培養工作的能力;在文化上,使國民能思考人生的意義,開拓知識的領域‥‥‥。由此可見,教育不僅是國民行使參政權、工作權、知的權利‥‥‥等權利的根本所在,而且也是國家一切機能運作的源點!而在民主國家中,其教育之目的主要有二。其一,希望經由教育使個人具備獨立自主之能力;此即以個人之生存、幸福為中心之目的。其二,希望經由教育使個人得以適應社會,繼而能維持社會之政治與經濟秩序,使社會持續地發展;此即以公共福祉為中心之目的(註一)。就此教育目的之達成而言,其最重要且最根本者,則為國民教育之實施。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在序論中,首先提出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所滋生的問題,並提出本文的觀點,由此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就國民教育法制的背景加以介紹。先經由宗教改革、產業革命、政治革命及民族主義興起,探討國民教育法制在思想的萌芽;再透過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及日本之國民教育制度的比較法上介紹,來說明國民教育法制在各國的演進。   第三章:首先乃析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性質,究竟是屬於權利規定、或義務規定、抑或是權利兼義務規定,來引導認識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概念,而藉此洞悉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意義,再進一步探討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主體與保障國民教育基本權利實現的參與者。   第四章:本章乃經由人性尊嚴、民主原則、法治國原則以及社會國原則的探討,來析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憲法理論基礎,並且進一步研究國民教育基本權利與其憲法理論基礎之間的關聯性;於此,目的在揭櫫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的正當性基礎」,藉以說明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所以被規範的合理理由。   第五章:為本文核心。目的在探討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基礎」,藉以說明國民教育基本權利得以主張的法律依據,此亦即憲法第二十一條所規定之國民教育基本權利;於此,本文乃透過憲法中基本權利的法釋義學(Grundrechtsdogmatik)之核心內容--基本權利的功能,包括主觀防禦權的功能、社會基本權的功能、客觀價值秩序的功能、制度保障的功能以及組織與程序保障的功能,來論證憲法第二十一條所規定之國民教育基本權利全然是一個「基本權利」;而其所謂的「義務」,不論是父母或監護人的送學義務,還是學者所稱之的義務教育制度,都只是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功能之一種(註一九)!而且本文經由此等功能之作用方式,更進一步建構如何來落實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   第六章:結論則提出本文在經由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各種功能,析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法規範基礎之後,論證憲法第二十一條所規定之國民教育基本權利,全然是一個基本權利規定,而建構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並檢討教育部國教司所完成的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且就本文的觀點,試擬增列十個重要條文,期待立法院在三讀完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前,能予以注意參考並修改之。
87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

高源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一)有關現況之瞭解: 1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所知覺的日常生活壓力及其來源、與發生頻率、感覺強度之情形。 2 瞭解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面對壓力所採用的因應策略。 (二)研究假設之驗證: 1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間的關係。 2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的關係。 3.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對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之交互影響。 (三)研究結果之運用 本研究之結果,希望對兒童輔導、親職教育與教育政策皆有所助益。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典型相關。 (二)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有典型相關。 (三)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兒童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1 本研究之母群體,以台北市民國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象。 2 樣本之抽取,自十二行政區各抽取一校,並以叢集取樣法,在各校中隨機抽取四、五、六年級學生各一班至二班,全部有效樣本為1278。1278人中,四年級499人(男生247人,女生252人),五年級334人(男生164人,女生170人),六年級445人(男生226人,女生219人)。 二、研究工具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日常生活壓力的感覺強度和發生頻率。 2 國小學生因應策略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面對壓力採取的因應方法。 3.自我效能知覺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對自己能力之評估。 4.兒童社會支持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感受到的社會支持。 5.兒童憂鬱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非臨床診斷方面的憂鬱程度。 6.社會計量調查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受歡迎的程度。 7.學業成就測驗:用以測量受試者工具性學科(國語和數學)的成就。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1 因素分析 2 Cronbach’s α 3.典型相關分析 4.三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 叁、結果 (一)有關現況之主要發現 1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感覺強度部份,兒童感到最大壓力以爸媽吵架為首。 2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部份,兒童最常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壓力為考試考壞了。 3.就因應策略方面的發現,兒童常採之問題解決策略為:向所尊敬的人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 4.常用的情緒取向因應策略的是生氣。 (二)有關驗證研究假設的主要發現 A、典型相關部分: 驗驗兩個研究假設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高者,較採取情緒取向因應策略。 2 日常生活壓力高、自我效能低、社會支持低測憂鬱程度高、數學成就差、社會關係差。 B、變異數分析部分: 本研究將功力強度,各分成高、中、低三組,社會支持(包含工具支持、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三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自我效能(包含認知能力、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自我價值觀四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因應策略(包含問題取向因應策略、情緒取向因應策略二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以三因子(3x2x2)單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 計下列四組: 1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2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3.(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4.(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結果如下: 1 主要效果部分: (1)以壓力感覺強度高者憂鬱程度高。壓力發生頻率高者憂鬱程度高。 (2)壓力發生頻率中等者其出勤情形差,壓力感覺低時,出勤情形差。 (3)壓力發生頻率最高者其國語成績最差。 (4)壓力頻率高時,社會關係中的分量表「社會喜好」部分低。 (5)壓力感覺度低者則社會關係分量表「社會影嚮」部分高。 (6)社會支持多則憂鬱程度低、學業成就好、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出勤情形佳;而社會支持低時,則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影嚮」反而高。 (7)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憂鬱程度低、尤其「人際欠佳」與「自貶自責」兩分量表部分如此。 (8)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其國語成績最高。以低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國語成績最低。 (9)採高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而採低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其「社會喜好」部分低。 2 交互作用部分: (1)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2)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88

品格教育遊戲化對參與者品格認知之研究-以圓桌冒險王遊戲教案為例 / A stud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game to the cognition of participants ' character-Take the Round Table Adventure King game Lesson plan as an example

郭怡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對現今大多數的孩子們花大量的時間沉迷在虛擬的數位遊戲之中,若我們能結合最新科技,將遊戲的人物角色植入更多且更好的正向思考,透過遊戲的情境去領悟人生的價值觀,超越打打殺殺的單向思考,這是最終的期待。
89

1950年代における桑原正雄の「郷土教育」構想-資本主義認識のための社会科の可能性-

須永, 哲思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1501号 / 教博第233号 / 新制||教||18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駒込 武, 准教授 VAN STEENPAAL Niels, 准教授 田中 智子, 田中 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90

臺灣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之研究

張清良, ZHANG, QI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人物,學校教育工作之推行。雖係團體共同運作,但其成敗決定於 校長一人之領導。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學者、教育廳局行政人員、高級中等學校(校 長、主任、組長、教師)、國中校長等教育人員,對現行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 的滿意度及改進意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貳、研究方法與內容 本研究以有資格參加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及可能對本制度有積極貢獻,或受 此甄選制度影響者為研究對象。因研究對象分佈全省各地,人數眾多,限於個人條件 及時間,研究者無法一一調查,因而將全省劃分成北、中、東、南及離島五個區,採 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下述各類人員,其分佈情形如下:教育學者38人,教育行政人 員36人,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55人、主任220 人、組長165 人、教師165 人), 國中校長186 人。 研究中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比較研究法,探討下列問題: 一、校長甄選理論。 二、高級中等學校校長之角色任務與其必備的基本能力。 三、美、日等世界先進國家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 四、台灣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之沿革。 五、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制度之現況分析。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首先分析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必備的基本能力,從基本職務、行政工作能力 、專業學術修養及人格特徵等方面分析一位理想的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必備的能力。並 據以分析如何建立一套合適的校長甄選參照指標。研究結果顯示最重要的甄選參照指 標依序為: 一、品德修養。 二、教育專業精神。 三、行政工作能力。 四、人格特質。 五、教學及行政經驗。 現行台灣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作業程序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教育人員表 示贊同。惟教育學者與高中(職)教師對現行甄選作業中有關校長任用資格、初選及 決選方式較不滿意。 綜合各類教育人員對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辦法的改進意見如下: 一、甄選方式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以支持公開考試甄選者較多,可能是研究者在問卷說明上未作 適當說明造成誤導,根據研究者分析,問卷填答者所謂「公開考試甄選」應是類似國 民中小學的校長甄選方式,按國中(小)校長甄選也係由甄選委員會甄選。此反應受 試者多數認為現行甄選方式不夠公開,不夠「透明化」,值得有關單位重視。 二、甄選委員會的成員 成員是教育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研究者認為重要的人員如資深校長,教師代表及 民意代表等,甚少被認為應加入,反觀美國及日本,根據文獻顯示其甄選委員包括: 教師、家長、社會公正人士,及教育行政人員。 三、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人選來源 根據實證資料顯示,以高級中等學校主任為最優先,次為國中校長,以下依序為教育 行政人員、高中(職)教師、大專院校教授、副教授講師。 四、甄選機構 全部受訪者中,64.4% 的受訪者贊成由教育廳負責甄選,24.6% 受訪者主張由教育專 業團體負責甄選14.4% 受訪者主張由教育部負責甄選,4.1%受訪者主張由其他機構負 責甄選。 五、應試資格 (一)學歷方面: 全部受訪者中以主張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並曾修習教育學科二十個學分以上者最多( 佔39.9% ),次為師範大學師範學院或教育學院畢業(佔15.4% )。 (二)教學經歷方面: 全部主張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候選人最少要有六年以上教學經歷者最多(佔39.7% ), 次主張最少要有五年以上(佔26.5% )。 (三)行政經歷方面: 行政經歷方面以主張最少五年以上最多(佔全部受訪者28.1% ),次為三年以上(佔 全部受訪者24.6% )。 (四)年齡方面: 最低年齡以主張四十歲以上最多佔全部受訪者36.3% 。最高年齡五十五歲以下者最多 佔全部受訪者41.6%。 六、其他問題 (一)婦女保障名額方面: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各類教育人員中有半數以上受訪者(54.3% )反對實施婦女保障 名額,可能原因是女性在教育界已非少數族群,更非弱勢族群,且基於男女平等女性 不願接受保障措施。 (二)原住民保障名額方面: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過半數受訪者(54.8% )反對實施原住民保障名額措施,可能原 因是校長有任期制,也未有純原住民就讀學校,且原住民也非教育界的少數族群未有 接受保障的必要。 (三)增加錄取名額,建立校長候用制度方面: 受訪者中大多數教育人員(佔90.7% ),贊成甄選時增加錄取名額,建立校長候用制 度,依決選成績建立候用名冊,依序分發任用。 (四)筆試方面: 受訪者中有78.2% 教育人員贊成增加題數,並禁止攜帶參考資料進入考場。 (五)複選成績公佈方式: 受訪者中大多數教育人員(佔85.7% )贊成筆試評分完後,立即由甄選委員會正式公 佈複選成績及名次,以提高甄選之信度。 肆、建議 基於上述分析與研究之結論,擬提出以下九項建議,供教育主管部門在甄選高級中等 學校校長時作為決策性參考。 一、建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模式。 二、應速修訂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辦法。 三、應統一省(市)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方式。 四、高級中學及職業學校校長應分開甄選。 五、建立高級中等學校新任校長儲訓制度。 六、實施候選人年齡限制。最適當的校長年齡為40∼55歲。 七、應開放讓教師參加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且校長候選人必須具備教師資格。 八、建議定期舉辦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甄選,增加錄取名額,依成績高低建立候用 名冊,遇有高中、高職校長出缺,依序分發任用。 九、建議複選評定後,立即由甄選委員會正式公佈入選名單及成績名次,以提高甄選 委員會公信力。 十、建議實施學校行政人員證書制度。 十一、實施候選人性向、心理與人格測驗。 十二、繼續推動並改進推荐制度。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