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清代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王卓群, Wang, Zhuo-Q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分六章:一、清初典章制度;二、文教政策與科舉制度;三、傳統時期的教育行
政制度;四、維新與新教育的萌芽;五、變革時期的教育行政制度;六、台灣教育之
實施;七、結論,每章分為若干節,全文合計十二萬至十四萬字。
|
102 |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組織與職權之研究丁履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教育發展,因受戰亂之影響,始終沒有步入正規,政府遷台以後,積極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近卅年台灣省的教育發展就等於是全國教育之發展,其各種發展過程,尤其是延長義務教育以後的各種措施,可供反攻大陸後其他各省發展教育之有力參考,所以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組織的健全與職權的得當與否,將影響深遠,乃擇定教育廳組織與職權作為研究之主題。
本論文共約十五萬字,分六章撰寫,各章內容提要如次: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銓釋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為研究方法,說明問卷與處理之經過。
第三章為教育行政歷史發展概要,說明教育行政之產生與台灣教育行政組織之演變。
第四章是對教育廳現行組織之分析。根據組織理論以及實地的調查與統計來分析教育廳組織之靜態面、動態面與生態面,並述明其地位、功能及職權之劃分與行使。
第五章是就實地問卷調查結果逐題分析與探討。
第六章是就員額編制、組織結構、溝通協調與職權運用各方面作成結論與建議。
|
103 |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吳昭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市)立法並執行之事項,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地方政府困窘貧瘠,不同地區的民眾,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為本文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1.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
2.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
3.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
4. 歸納研究結果,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教育機會之內涵包含輸入、過程、輸出三面向,本研究選取「教育輸入」與「教育過程」面向為分析內容,並分別以「教育資源」與「教學品質」為兩者之主要內涵。「教育資源」下有人力資源之五項指標、財力資源之六項指標與空間資源之二項指標,「教學品質」下有三項指標,本研究共計採用十六項指標。並以水平公平原則測量縣市差異。
本研究之結果可綜合歸納為四點:
一、 整體而言,二十年來縣市教育機會差異減少,但於人力資源之「碩士學位教師比」與「合格教師比」、財力資源之「扣除經常門每生教科文支出」的投資性支出佔教科文比例、空間資源之學生就學機會「每千生學校數」上之差異日增。
二、 高都市化縣市享有優渥教師素質、每校享有職員數目與財力資源也較高,教育資本門投入較高。
三、 偏遠縣市學生享有較高之師生互動,但教師素質貧瘠,每校之職員人數與財力資源困窘,整體學習環境與教育機會低落。
偏遠縣市每生單位成本多屬高資源,但教育支出以經常門支出最高,可見每生單位成本雖高,但多用於人事費等經常性、消費性支出,無餘額投入資本的投資性支出,長期以往不利學生整體教育機會提昇。
|
104 |
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Taking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王友聖, Wang, Yu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初擬指標架構,並以桃園縣政府教育處行政人員、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蒐集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共發出10份專家問卷及30份正式問卷。根據正式問卷填答結果,採用「模糊德菲術」(fuzzy Delphi method)為資料分析方法,計算各構面及指標之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再將其反模糊化(defuzzification),求得各構面及指標之效用總值,自訂門檻值為0.5,篩選出8項構面及38項指標,並以歸一化方式確立各構面及指標權重。各構面之權重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與規劃(13.7%)、課程與教學(12.5%)、願景與領導(12.4%)、經費與資源(12.4%)、教師素質(12.4%)、環境與設施(12.3%)、交流與合作(12.2%)以及學生素質(12.1%)。最後根據此指標架構對主管教育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is research aim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draft structure of indicator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administrators in Taoyu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headmasters, direc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Taoyuan’s junior high school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it collects the suggestions of these people, and sent out 10 experts and 30 formal questionnaires in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s, it takes “fuzzy Delphi method” as the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o count the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Then it uses the method of “defuzzification” to get the total utility. Book threshold value 0.5, select 8 aspects and 38 indicators, and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by normalization. The construct weight of aspects from high to low are “organize and plan”(13.7%), “course and teaching” (12.5%), “Vision and lead ” (12.4%), “the funds and resource”(12.4%), “teacher's quality” ( 12.4%),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 12.3%) ,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 (12.2%) ,and “student's quality” ( 12.1%) . Finally, it makes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is indicator structure.
|
105 |
地方公共教育品質與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之影響劉建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政大財政系的學生綜合資料表為主,分析縣市差異和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在縣市差異中,各縣市國民教育經費支出、每生教育經費支出會帶來顯著的影響力,表示縣市間不同步的發展情形,將造成發展落後縣市的高中畢業生在求學上的劣勢。
至於家庭背景因素部分,為避免因高中區域選擇的問題,產生分析上的偏誤,因此僅以台北縣市的高中為主。將佔政大財政系學生比例低於2%的學校劃歸於其他高中,並將高中分成女校、男校合校三類。實證結果中並無證據顯示家庭背景因素對高中學校選擇有任何的影響力,反而是入學年齡和居住地對女校及男女合校才具有影響力。
|
106 |
席勒美育思想之研究彭鈺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席勒認為一個健全完整的人格,應該包含理性和感性的充分培養;在社會之一切偏重理性的價值觀之下,他更急切地指出感覺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當務之急。因此,完整和諧的人性正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出發點,這是本研究對於席勒美育思想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採取歷史研究法及詮釋學方法,希冀對席勒之美育思想進行較全面與深入的探討,以建構出一套有系統的、完整的美育理論。
席勒的思想泛及他對人性本質的看法與描述所構成的人類圖像,以及他對於人性的關懷所發展的美感教育之根本旨趣與美感教育的實踐。對人類圖像的看法,他將人視為自然的有機體,擁有一種內在的能動力量,使人在不斷變動的、自我生成的歷程中展現自由性與創造性。這種內在力量顯現著人之發展所依循的內在法則,以及人之生命最原始的情感、愛與感受等,因此,當內在之各種力量能夠和諧,則人的理性發展與感性發展可以達到一致與調和,甚至理性必須透過感性的充分發展才能獲得真實的開展。人之內在本有的遊戲驅力便是扮演著調和理性與感性的中介作用。而席勒所憧憬之人性理想是希臘人與天才的圖像,因為在此二者身上他看到了人性的完整與和諧,他們並保有最純樸、最豐沛的生命情感以及致力追求美的境界。因此席勒認為欲恢復人性的完整,必須通過美感教育的實施才能重新拾回人性失落的情感,使人在美的薰陶中培養完美的人格,並使主體不斷地轉化、創造,將有限生命提昇到更開闊無垠的境界。他認為人在審美狀態中可以透過心靈的觀照而達到主客融合的境界,使人從個人的內在和諧擴展到群體關係的圓融及善的體現。對席勒而言,美感教育並非僅侷限於藝術活動的進行,而毋寧是一種生命實踐的歷程,因此其實踐活動涵蓋了遊戲、知性、情意、道德等各層面。
席勒的美育思想對於我們現代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以生命的感動為基礎,因為在美感情意的觸發之下才能真正地發揮人的知性能力。
二、更重視人性中本然的情感特質,尤其體認到學生擁有比成人更豐沛、更純樸、更活躍的情意特質,對於這些澎湃的情感本質不能只是壓抑或忽略之,而必須加以疏導並提昇之。
三、遊戲在教育過程中有其不可抹滅的教化意義,因此席勒強調遊戲在美感教育上的實踐作用,有助於我們更珍視每一位學生的自由心靈及創造力,並開放更多元的空間留待學生揮灑其生命色彩。
四、美感教育其實就是重揭生命主體的自由,使人的生命情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的思維與宗教情懷,在美感的觀照及情感的流通之處使人與其他生命連結起來,建立一種和諧的、平衡的關係,並在這種和諧的關係中使人的善與愛萌芽,而人也得以自其中尋找到自我生命的價值及意義。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7
一、研究方法……………………………………...7
二、研究範圍……………………………………...7
三、研究限制……………………………………...8
第二章 席勒之生平及思想淵源……………………...9
第一節 席勒的生平及時代背景….…….……...9
一、早期之教育經驗……………………….……..9
二、流亡時期……………………………….……11
三、法國大革命之影響……………………....….12
第二節 狂飆突進時期…………………….......……..14
一、狂飆突進運動的來由………………..…..….14
二、狂飆突進運動的內涵………………..…...…15
(一)推崇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15
(二)古典與浪漫的傾向………….......…….16
(三)宣揚天才的觀念………………...…......18
(四)理性與感性的融合…………….…........19
第三節 康德的影響……………………………….....21
一、理性論與經驗論的對峙…………….………22
二、兩股勢力的匯流………………....….………23
(一)知識論…………………………........….23
(二)自由意志論………....……………….....24
(三)美學…………………………….…....…25
三、席勒的承續與超越……..…………….…...…27
第四節 席勒與歌德的友誼…………………...…..…29
一、與歌德的相遇…………..………………....…29
二、與歌德的殊途同歸……..………….…...…....30
(一)席勒與歌德的創作特徵….……..…..…30
(二)二人的互補性…………….……....……32
三、歌德對席勒的影響……………..……...…….33
第五節 席勒的地位與影響……………………....….36
一、以人性關懷為課題……………..………...….36
二、橋樑角色………………………..…….…..….37
三、確立「美」之教育意涵………..………...….38
第三章 席勒的人類圖像………………………….....40
第一節 自然、文化與自由…………………………40
一、自然的本質……………………………….…41
(一)機體主義的自然觀……………………41
(二)人的自然特質…………………………43
(三)人的純樸性………………………...…..45
二、文化的形成………………………………......46
(一)人的道德性……………………………46
(二)文化教養與人性失諧…………………47
三、自由的開展………………………………….49
(一)與機體主義結合的自由觀……………49
(二)審美中的自由…………………………50
第二節 感性與理性…………………………………53
一、人格與狀態………………………………….53
二、感性驅力與形式驅力……………………….57
(一)感性驅力………………………………57
(二)形式驅力………………………………58
三、兩種驅力的調合-遊戲驅力……………….59
第三節 人性與神性…………………………………63
一、人性的發展………………………………….63
二、神性的開顯………………………………….64
三、神性與美的輝映…………………………….66
第四章 教育根本旨趣………………………………69
第一節 人性危機……………………………………69
一、席勒對人性危機的洞視…………………….69
(一)緣起……………………………………69
(二)啟蒙時代的社會特徵…………………70
(三)專業分工的危機………………………72
二、現代性問題………………………………….73
(一)工具理性的困境………………………73
(二)價值中立的危機………………………74
(三)生命情懷的喪失………………………76
三、席勒與後現代…………………………….…77
第二節 人性理想……………………………………79
一、希臘人的圖像…………………………….…79
(一)完整的性格…………………………..79
(二)希臘人的哲學………………………..80
(三)由個人到「類」的發展……………..82
二、對天才的崇拜……………………………….84
三、美感教育的提出…………………………….86
第三節 主體創化……………………………………88
一、創造的動力來源…………………………….88
二、審美的創造性……………………………….88
(一)審美狀態………………………………89
(二)活的形象………………………………90
三、視域融合與創化…………………………….93
(一)自我開放………………………………93
(二)轉化……………………………………94
(三)主體創化的教育性……………………95
第四節 自律與圓融…………………………………97
一、自律………………………………………….97
(一)人的慾望……………………………..97
(二)康德的道德觀………………………..97
(三)美與善的關係……………………….100
二、實踐智慧……………………………………101
三、圓融…………………………………………104
第五章 美感教育的實踐………..…………………..107
第一節 遊戲的藝術………………………………..107
一、遊戲的自由性……………………………...108
(一)外在自由……………………………..108
(二)內在自由……………………………..109
(三)審美外觀……………………………..110
二、遊戲作為美的趣味………………………...112
(一)遊戲的趣味…………………………..112
(二)遊戲的對象…………………………..113
(三)遊戲與優美…………………………..114
三、遊戲的教化性……………………………...115
(一)遊戲的嚴肅性………………………..115
(二)遊戲中之完整人格…………………..116
(三)遊戲的審美境界……………………..117
第二節 知性的美感………………………………..119
一、美感的認識論基礎………………………...119
(一)抽象思維的可規定性………………..119
(二)知性…………………………………..121
二、審美的認識活動…………………………...123
(一)思維與情感的交織…………………..123
(二)遊戲的認知意義……………………..124
(三)真理的美感…………………………..125
三、知性教育…………………………………...126
第三節 情意的智慧………………………………..128
一、情感的本質………………………………...128
二、美與生命情感……………………………...129
(一)美感的愉悅之情……………………..130
(二)融合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131
(三)生命的情意智慧……………………..133
三、情意的培養………………………………...134
(一)自我認同……………………………..134
(二)情緒昇華……………………………..136
(三)愛的涵泳……………………………..136
第四節 道德的完成………………………………..139
一、趣味與道德的結合………………………...139
(一)審美自由作為道德依據……………..139
(二)趣味之道德合目的性………………..140
(三)道德發展之內在動力………………..142
二、劇場作為道德教育的場域………………...143
(一)劇場的作用…………………………..143
(二)悲劇、激情與崇高…………………..145
三、道德教育中的自覺………………………...147
第六章 結論…………………………...…………....149
一、回首………………………………………....149
二、對現代教育的啟示………………….……...161
參考文獻…………………………………………………..166
中、英、德主題對照表…………………………………..173
|
107 |
Rudolf Steiner幼兒教育思想之研究王茜瑩, Wang Chie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是十九世紀的歐洲哲學家,創立「人智學」學說,主要探求人類本質的了解與拓展,並透過教育使人發展成為均衡協調的全人。本論文研究重點為其幼兒教育思想,主要採取歷史研究法及詮釋學方法對Steiner的思想進行解讀,一方面閱讀Steiner的著作,在作品與自身的視野中進行對話,以期達到視域的交融,另一方面,佐以相關文獻,試圖透過第三者的角度,對Steiner思想的闡明,產生更加深化的作用。嘗試探討的焦點如下:
(一) 探討Steiner生平及思想之淵源,以了解其教育思想的基礎。
(二)闡釋Steiner的兒童圖像,了解兒童所具有的本質。
(三)詮釋並分析Steiner全人教育之理想,以及教師應面對之任務。
(四)詮釋並說明Steiner幼兒教育的構想與實施的途徑。
(五)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探究其教育思想對現今幼兒教育的啟示。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方法之說明。第二章主要介紹Steiner之生平,並闡明其思想淵源來自「歌德」、「尼采」、「基督學說」、「輪迴思想」的影響。第三章則勾勒出Steiner所持兒童圖像,說明兒童具有「完整人」、「自由人」、「自主者」、「氣質協調者」之本質,再探究教育上的培養之道。第四章先探討Steiner所面對的教育危機,並分析其教育開展的目標為「精神與心靈的發展與調和」、「培養自我了解與表現的能力」、「道德理想與社會意識的喚醒」、「知識與技能的均衡培養」,其教育開展的原則為依「意志」、「情感」、「思考」的原則循序進行。另外,教師需了解自身與學生的氣質,成為主動的世界建構者、並作一位心靈的藝術家。第五章探討Steiner在幼兒教育方面的構想,幼稚園中需提供幼兒遊戲、美育、生命體驗的活動,以喚醒幼兒的生命活力,培養其成為均衡發展的全人。第六章闡述對Steiner幼兒教育思想的評論,並提出對我國現今幼兒教育的啟示,以及對個人的啟發。
從Steiner的教育理念言之,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成為具有堅強的意志力、豐富敏銳的情感,以及能清晰思考的全人,在幼兒教育時期,主要透過模仿的方式進行教育,並發展幼兒的個體性,著重身體、精神、心靈的均衡諧調。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問題與目的………………………………1
二、名詞界定………………………………………………7
三、研究方法與流程………………………………………8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Steiner之生平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生平………………………………………………13
第二節 思想淵源…………………………………………18
一、歌德…………………………………………18
二、尼采…………………………………………26
三、基督學說……………………………………33
四、輪迴思想……………………………………37
第三節 對教育的影響與貢獻……………………………41
第三章 兒童圖像
第一節 完整人……………………………………………47
一、人類構成的四部份…………………………49
二、人類發展的三階段…………………………53
第二節 自由人……………………………………………57
一、自由與教育…………………………………57
二、自由人的發展………………………………60
第三節 自主者……………………………………………65
一、自主與模仿…………………………………65
二、自主者的啟發………………………………67
第四節 氣質調和者………………………………………70
一、兒童的氣質…………………………………71
二、氣質的教育…………………………………79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想
第一節 教育的危機………………………………………89
一、人性異化的危機……………………………90
二、學習窄化的危機……………………………92
第二節 教育的開展………………………………………96
一、教育的目的…………………………………96
二、教育的原則…………………………………103
第三節 教師的任務………………………………………110
一、掌握自身與學生的氣質……………………111
二、成為主動的世界建構者……………………113
三、作一位心靈藝術家…………………………114
第五章 幼兒教育的構想
第一節 遊戲的驅力………………………………………121
一、遊戲即教育…………………………………122
二、遊戲與創造…………………………………126
三、幼稚園的遊戲………………………………126
第二節 藝術的感動………………………………………130
一、生活中的美感經驗…………………………130
二、美育活動的作用……………………………131
三、美育課程……………………………………133
第三節 生命的體驗………………………………………142
一、人與大自然、世界…………………………142
二、人與他人……………………………………143
三、體驗的活動…………………………………144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回顧與評論………………………………………149
第二節 對現今幼兒教育的啟示…………………………156
第三節 對個人的啟發……………………………………167
參考書目…………………………………………………170
附錄………………………………………………………176
|
108 |
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改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探討 /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黃崇松, Hung, Chung-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根據既有文獻及研究,探討教育機會均等之定義,研究模式及使用變項.同時收集次級統計資料及經問卷調查所得的各類高中學生之基本資料.透過兩者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教育改革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成效,及了解新制的高中,對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是否有助益.根據研究發現,可歸納以下重要結論:1.高中職學生人數比例,有逐漸縮小的趨勢,但高中學生名額仍有增加的空間.2.比較各類型高中學生之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條件,發現普通高中.綜和高中學生最好,完全中學學生次之,職業高中學生最差.3.不同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外在條件的學生,其北區公立聯考分數存在差異.條件愈好的學生,分數愈高.4.與其他學術導向類型學校比較,完全中學學生的家庭背景較差,顯示完全中學的設置,使得一些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居住在都市化程度較低地區的學生有機會就讀學術導向的高中,進而獲取更高的教育.5.條件愈好的綜和高中學生畢業後計畫愈傾向選擇進入大學升學,反之,條件不好的學生傾向於選擇進入四技二專就讀.6.擴張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容量,同時配合相關的措施,如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應該可使教育機會分配更為均等.
|
109 |
1945年後泰國華文教育之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ailand after 1945陳惠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第一章為緒論部分,第二章開始進入正文,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泰國華文教育的發展。首先論述泰國華文學校的出現,接著探討泰國政府對華人的總體政策,即同化政策。在同化政策下,泰國政府衍伸制訂所多法令規範華人,以期能加深、加速對華人的同化。本章的討論重點在同化政策的施行細項,從其內容來看,可以發現同化政策影響到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態度與策略。對泰國政府而言,施行同化政策的目的,一方面是冀望泰國華人能融入當地;另一方面,也希望將華人的經濟力量留在泰國。同化政策深深牽引泰國華文教育的發展,因此本章也將探討施行同化政策的另一個面向,即泰國華人的入籍問題與泰國國籍法的實施,以便更完整的討論同化政策對華人的影響,以及促成泰國華文教育演變的過程。
第三章論述戰後泰國華文教育的短暫復甦與再次受限。戰後初期泰國華教曾發展到極盛,但隨後遭到當權者的限制。1990年代以前,絕大多數時間,歷屆的泰國政府基於政局與“同化”華人的考量,對境內的華文教育採壓制手段。本章試著呈現泰國政府採用的政策與華文教育的發展情形,並且探討戰後泰國的華文教育,除了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亦受到其他內、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逐漸走向衰微。
第四章則討論1990年代後,泰國華教發展的新局面。1980年代末期,華人的經濟地位逐漸崛起,臺灣、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對泰國的投資及貿易額增加,華語成為熱門的商業用語,本章欲探討的是全球“華語熱”對泰國華文教育帶來的影響,以及華教再次復興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並且討論臺海兩岸對海外華文教育推展的經營與努力,特別是中華民國政府,對泰國華文教育提供的幫助,以解決目前泰國華文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第五章為結論,綜合論述泰國華文教育的發展與泰國政府歷次的華教政策演變。
|
110 |
藝術心理課程對幼兒多元智能之成效探究 /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 Psychology Curriculum on Children's Multiple Intellegence張靜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藝術心理課程對幼兒多元智能之成效探究。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擇臺北市立雨農國小附設幼兒園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56名年齡層滿五足歲至六歲之幼兒,研究設計採準實驗設計,將受試者隨機取樣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五週的「藝術心理課程」。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是以質量並行的方式進行,測驗工具採用葉玉珠(2005)所編製「幼兒多元智慧量表」,以量化資料分析為主,輔以質性資料包含教學觀察紀錄省思表、教師回饋表、家長回饋表、藝術心理課程之活動紀錄,作為質性分析之依據。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藝術心理課程能提升幼兒多元智能;二、幼兒在多元智能呈現大多為組合智能結構;三、幼兒的多元智能表現會隨著關係的熟悉度與團體氛圍增加;四、藝術心理課程之活動設計會引發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引起興趣與學習;五、課程突發事件會成為幼兒人際與內省智能的專屬教材;六、幼兒經過教師提醒後能比過去短暫的時間內轉向正向行為。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教育各領域提出相關具體建議,本研究最終期盼,心理輔導與幼兒教育跨領域的發展課程,能對當今提出另一種教育面貌。
|
Page generated in 0.18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