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7
  • 179
  • 35
  • 15
  • 7
  • 2
  • 1
  • Tagged with
  • 240
  • 240
  • 84
  • 66
  • 62
  • 56
  • 53
  • 52
  • 51
  • 47
  • 42
  • 39
  • 36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孫中山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現代化

陳紹菁, CHEN, SHAO-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重點在討論近代中國文化巨大的轉變過程中,傳統文化是否有礙於中國的現 代化,中國要現代化是否必須將中國傳統文化放棄,以及孫中山先生如何在中國文化 的衰頹危機中,平衡了中國人理智與感情的衝突掙扎,以銜按中國的傳統與現代,為 中國傳統文化之現代人化而努力。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十七節,第一章:「緒論」,共分三小節,分別敘述研究的動機、 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範圍。第二章:「近代西方文化的挑戰與中國的回應」,亦分 三節,分別敘述有關文化的定義、文化的變遷理論,以及西方文化東漸之後,對中國 文化所產生的衝擊,中國為因應此一新情勢,而展開了各種文化變革運動,依其時間 先後劃分為五大歷程討論。第二章:「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危機」,共分三節, 敘述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的打擊與破壞,依時間先後,劃分為三個最具代表 性時期討論,其一是清末傳統文化面臨轉型初期的情形,其二為五四新文化的反傳統 運動,其三則是中共政權對中國文化的全面攻擊與破壞。第四章:「傳統與現代關係 之探討」,共分二節,第一節由學理上綜合。分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是否必然對 立,第二節則分析孫中山先生思想中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態度。第五章:「孫中山 先生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現代化」,共分三節,分別從民族、民權以及民生三方面敘述 中山先生如何作為中國傳統與現代之橋樑,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轉換以適合現代潮流而 努力。第六章:「結論」亦分三節,其一比較近代中西文化之特質與差異之原因,其 二評估孫中山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最後並反省中國文化的現化意義。
32

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其對韓國半島的影響

朴亨根, PU, NE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鑒於「四個現代化」是中共當前首要國家目標;是對「中共之現代化」及「 其對外政策」加以研究,希望從具體的分析「中共對內外政策」中,能夠尋求中共之 現代對韓國半島的影響所及。本論文共壹冊分櫪章十四節,約九萬餘言。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的內容與實際。除了界定中共現代化的意義外,並陳述中 共現代化的主要內在和外在成因,以及現代化目前的進行過程。 第三章:中共四個現代化對其對外政策的影響。從中共對外政策的變化過程之分析中 發現,中共和平共處對外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相關關係,藉以具體分析四個現代化對中 共對外政策之影響。 第四章:中共之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半島。先說明中共對韓國半島的基本政策後,分析 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及北韓的影響,最後加以分析中共四個現代化與韓國安全保障 上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記述中共現代化的評估之後,以說明中共四個現代化對韓國半島的正 、負面影響所及。
33

中共「現代化建設」時期學生運動之研析-一九八○∼一九八六年-

王素雲, WANG, SU-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字,分六章十一節,主旨在探討中共於「現代化建設時期所發 生的學生運動,其類型與昔日之學運有何改變?為什麼會有這些改變?而這種種改變 又有何涵義? 首章緒論,除闡明研究動機、範圍、研究方法及限制外,並對學生運動的理論部份做 一探討,第二章至第五章,則依緒論中所提的理論架構分別就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一九八○;一九八一∼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的學生運動做個別的分析,末章結論, 除對各時期學運的異同點做一比較分析外,並嚐試指出形成改變的原因,及此些改變 所代表的涵義。
34

中共現代化與其對外關係

張中勇, ZHANG, ZHONG-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六章十七節,約九萬字;主要內容乃試由中共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動力 面、國際政治環境與內部政治、經濟環境角度,觀察中共對外關係的持續與轉變,進 而推論其未來走向。本文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討論現代化的意義與內涵,並分析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與面向。 第二章: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動力因素與其對外關係的互動過程。 第三章:由中共的「三個世界」理論與實際,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國際政治環境因 素。 第四章:討論中共「國家目標」在其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中共現代化過程的阻力汏素及其影響。 第六章:綜合並推論中共現代化政策成敗下,其對外關係的未來走向。
35

三民主義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

劉煥雲, LIU, HUA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呈現三民主義倫理思想的內涵及其價值,並試圖結合現實環境,以申論三民 主義倫理思想在當時所展現的重要意義。 本文共分六章,約十五萬字。 第一章 先申論三民主義對吾人之時代需要及其當前意義,再論當前研究倫理思想的 重要性,以及本文之研究方式。 第二章 主要說明三民主義倫理思想的淵源,包括因襲中國固有倫理思想,擷取西方 倫理思想之精粹及經 國父、先總統蔣公二位偉人融鑄而成的倫理思想體系。並指出 三民主義倫理思想之特性。 第三章說明以倫理為本質的倫理的民族主義的時代意義。 第四章說明以倫理思想為經,以民主政治為緯,結合而成的倫理的民權主義的時代意義。 第五章說明以倫理為經,以科學為緯,結合而成的倫理的民生主義的時代意義。 第六章申論三民主義倫理思想的時代使命,並做結論。
36

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

周瑞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衛生其實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過去對此問題的注意並不多,所以研究者想透過衛生問題的研究,以瞭解現今的衛生措施是如何而來,它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我們在此以廣州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這是國民黨人在北伐之前,較能夠有效控制的城市。因此,了解廣州市的發展建設,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北伐之後,國民黨對於其他城市的管理與建設。再者,過去對於廣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的發展,忽視廣州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建設。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探討廣州市衛生局所實行的衛生措施,對於廣州本身、廣州市民,以及現代國家政權形塑的過程,所造成的影響。 在章節上,除了導論和結論外,共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大致論述廣州城市的歷史沿革,以及廣州城區的空間安排,以瞭解廣州城本身的特色。接著我們探討和傳統廣州相關的衛生設施與組織,包括六脈渠、糞伕以及九善堂等。雖然這些組織或設施曾經對於傳統廣州衛生的維持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化對於城市環境衛生的影響,這些舊有的措施與組織日益不足以應付這一項新的挑戰,並且成為日後衛生當局必須積極設法改善的課題。 第二章中,主要探討從新政到市衛生局設置前,即1901年到1920年,由廣州官方主導的相關措施,對廣州城市衛生和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首先探討警察的設置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我們發現當時的警察,特別是在民初時期的警察,不但採取軍事化的訓練以維持城市的治安,警察也使用強制性的方式去禁止、取締民眾的不衛生行為。而且,所有這些取締措施,是以減少少數民眾因為不遵守衛生規範會影響到多數民眾公益為理由的。我們也稍微論述廣州在辛亥革命後,軍政府成立的衛生司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包括衛生司派人監督剪辮的工作,以及衛生司透過收集死鼠的方式迅速追蹤鼠疫的來源。但因為二次革命的關係,衛生司遭到裁撤,城市衛生的管理,又歸由警察專責。不過,我們也發現在衛生司和警察並置的時期裡,兩機構之間的分工關係,衛生司主要負責法令規章的制訂以及防疫、檢驗等較專門的措施,警察則以取締不衛生為主,這一分工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今天。 接著我們討論在這20年間,另外兩件與廣州衛生密切相關的工程建設。一件是清末時期自來水廠的興建,另一件則是民國7年拆城築路的進行。雖然廣州民眾很快就接受、使用自來水,水公司起初營運時也兼顧到社會服務,例如提供低廉的水價讓貧民使用。但是在民初以後因為水公司本身的腐敗,造成自來水廠的成效有限。要到民國18年市政府採取強制的方式將水公司收回後,自來水的水質及水量才有較大的改善。我們也發現在自來水廠的興建過程中,官方的態度是水廠能否興建的關鍵因素,地方紳商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接著我們討論市政公所和拆城築路的原因、過程及影響。雖然拆城築路的動機在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這措施也改變過去傳統城市街道狹小、空氣不流通的現象。只不過當時因為經費的限制,致使市政公所雖然注意到馬路渠道的修建,但只能夠因陋就簡做一初步性的改善,並造成渠道問題一直成為往後市政當局需要面對克服的難題。 接著主要是討論市衛生局成立後,一直到廣州淪陷,既1921年到1930年代間,衛生局對於舊有的城市衛生設備、組織進行改良和擴充,以及衛生局如何透過教育、強制、取締等方式,灌輸民眾相關的衛生知識,和規範、改變民眾的不衛生行為。在第三章中,我們首先探討市政廳成立的原因,以及該組織的特徵,包括該機構是廣州第一個根據西方市政制度成立的市政組織,以及市政廳各局首長皆由留學生擔任。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在清濬渠道和改善清潔組織,如對清糞伕、清穢伕的管理,以及在廁所的改良上所做的努力。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州能夠在視覺和嗅覺上不會產生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以及改善外人對中國城市不衛生的印象。不過在經費有限及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衛生局往往只能做治標的改善。另外,我們也看到衛生局在進行這些措施時,必須和清潔工人、承辦商人以及市民等多方進行協商,甚至採取強硬的措施,以達到改善城市衛生的目的。例如衛生局將清糞的工作收回時,就必須面對糞伕、糞商以及街坊民眾之間的抗議與不滿。在最後一節中,我們討論衛生局企圖經由市立醫院提供免費看病住院的慈善服務以及其附屬的科學檢驗機構,來改變民眾的就醫習慣,和對西醫產生信仰,進而促進衛生行政的落實。 在第四章中,首先探討衛生局利用教育宣傳,如滅鼠、滅蚊、滅蠅運動,以及衛生展覽會的方式,讓民眾瞭解到疾病和細菌的關係。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採取強制的方式要求民眾種痘以及進行大掃除等,這些措施的目的不但是要讓市民注意疾病的預防,和居家環境的整潔,也在改變民眾的傳統習慣。例如民眾習慣在舊曆年進行大掃除,衛生局則將大掃除的時間訂在新曆年年底。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也是要讓民眾能夠自覺衛生的重要,進而減少政府在衛生管理上的負擔。在第三節中,我們也以中醫註冊和屠場的設置兩個例子,討論衛生局透過科學、細菌學的名義,對於不科學的中醫,以及不衛生的食品進行取締與規範。最後,我們探討衛生局在積極教育民眾之外,也透過衛生區劃以及衛生警察的設置,進行生死統計,不定時的抽查茶樓酒店衛生,以及提供施醫贈藥的服務,以讓衛生行政能夠更落實到街坊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37

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

許瑞秋, Rache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章旨及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主要說明簡媜的散文在文壇及學術界所獲得的迴響,從整理別人的評論中,說明研究動機,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整理前人對簡媜散文的研究成果,再來是對「自傳體散文」的定義做簡要的說明。 第二章、 簡媜的斷代史 作家的生長背景和創作內容、作品風格息息相關,了解作者的生命經驗有助於對文本的解讀。本章將簡媜的生活經歷分成「童年的歡樂與傷悲」、「求學的孤寂與愛戀」、「在文壇嶄露頭角」、「結婚生子的體悟與轉變」四部份,從中了解鄉土經驗對她的影響,也認識到文學如何伴她度過高中的孤寂歲月,種下她與「文」共舞的契機,還看到簡媜在台北盆地的見聞與歷練,發現她對創作的熱愛,對文學的執著,同時看到一個文壇才女在結婚生子後,如何兼顧創作事業與家庭生活,也看到結婚生子的體驗讓簡媜的人生觀有所轉變。 第三章、 簡媜的文學創作觀 鄭明娳說:「每個夠格的創作者都有他先驗的文學理論在,但他本身並不很清楚他的文學體系是怎麼樣,他有他的文學觀、人生觀及思想,這是作者創作的原點」 。簡媜每本散文專著的出版,都標示散文創作的里程碑,為散文開創新風貌。 簡媜為自己的每一本書寫序,在序文中說明本書的創作歷程和思想主題,也表示她對文學創作的觀點。此外,整理她在演講、座談或訪談中的內容,歸納她的文學理念。 本章擬分「文學高於一切」、「最自由的文體──散文」、「以『書』為單位的創作」和「求新求變的精神」四部份來詳加探討。 第四章、 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 「自傳體散文」是一種自我省思追尋的文體,所處理的重點不是生活點滴或事件本身,也不會完整記載作者的生活經驗,而且所呈現的內容未必都是寫實的,因此,讀者很難透過文本了解作者真實的生活面貌。但是,網集簡媜的作品,細尋她在文中經常表現的主題,可了解簡媜的生命基調和情感思想。本章以「懷鄉戀土」、「親人圖像」、「人間情緣」、「生活美學」和「幻滅與完成」等小節來分析簡媜自傳體散文的主題意識。 第五章、 簡媜自傳體散文的書寫策略 簡媜具有強烈的創作意志,她是個高度自覺的作者,依照擬定的創作計畫,一一完成她想建構的散文星圖。從《水問》到《天涯海角》,乃至近期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散文,可窺得簡媜的書寫策略。她先以散文建構個人斷代史,再擴展到對女性集體命運的思索,然後再以女性的觀點詮釋先祖渡海墾拓的歷史、抗日史和近代台灣社會的變遷史。本章將簡媜的書寫策略分成「建構自己的斷代史」、「勾繪時代女性的圖像」和「介入歷史書寫」三部分來討論。 第六章、 結論 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簡媜自傳體散文的特色與研究意義,並提出本論文的研究侷限。
38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蘇益芳, Su,Y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夏志清,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上海浦東,一九四二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後至美國耶魯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時獲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補助,轉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一九六一年研究成果《中國現代小說史》由耶魯大學出版,由於是拓荒之作,引起不少好評及注意,夏志清的知名度也大大地提昇。之後的夏志清不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還兼治中國古典小說,一九六八年《中國古典小說》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更奠定了夏志清在美國漢學界的地位。 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時為台大外文系的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撰寫期間,夏濟安創辦了《文學雜誌》,並向夏志清邀稿。夏志清便把當時已撰寫完成討論「張愛玲」的專章寄給夏濟安,由夏濟安親自翻譯,分成兩篇登在《文學雜誌》上,「夏志清」這個名字是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刊物上。雖然這不是第一篇評論張愛玲的文字,但是直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則是第一回。 在五○、六○年代,凡是作家作品都必須經過國民黨的嚴格檢查才得以出產。夏志清本人是右派的反共知識份子,而且直率敢言,從不避諱自己的立場與言論,夏志清未必贊同(也非附和)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方式,但是他本身的立場卻與國民黨的路線不謀而合。他的反共立場從他評張愛玲的《秧歌》就可以知道,因此他能夠通過思想的檢驗,在台灣文學批評界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夏濟安於一九六五年過世之後,由於與夏濟安生前台大外文系的學生,如白先勇、劉紹銘等人關係密切,故夏志清亦曾將撰寫中的《中國古典小說》部份篇章授與白先勇等人繼《文學雜誌》創辦的《現代文學》上刊載。此後,夏志清陸續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寫單篇的評論文字、散文,對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頗為關注,但影響的層面並不廣。直到一九七六年他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其名氣才大增。這場筆戰不但眾所矚目,亦引起多方討論。其後,一種異於顏氏「新批評」的人生式文學批評成了當時「學院派」的評論主流之一,而夏、顏的這場論戰似乎就是轉向的關鍵。從夏、顏兩人一往一來的論爭文章中,夏志清品評文學的標準與方向其實呼之欲出。夏志清覺得文學批評不可能科學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相信文學的「感性面」,而這一面是與人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 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聯合報、中國時報連續創設小說獎與文學獎,夏志清都有參與評審的工作,甚至交出上萬字的評審報告書。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夏志清更是受到文壇的重視;文學獎的評審工作也讓夏志清有年年參與律定島內新興文學標準的機會;加上一九七九年夏志清的英文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在劉紹銘等人的協助下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廣為學術界、校園所引用和採用,夏志清儼然就是當時文學批評界的權威。而夏志清的文學信念,也成了七○年代一直延續到八○年代中期,台灣文壇小說界、批評界的思想主流之一。 一九九九年,聯合報、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文學經典」評選,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入選為「評論類」的經典之一,「張愛玲」也以《半生緣》入選「小說類」的經典之一。除此之外,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討論的「姜貴」,亦以《旋風》入選「小說類」經典。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四十多年的時間,夏志清從沒有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裡授課,憑藉著一枝筆,卻能成為享譽台灣文學批評界的泰斗之一,「夏志清現象」的成形,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本論文擬以「夏志清現象」為出發點,除了對夏志清本身的文學批評精神與信念作深入的探究外,對於他是如何與台灣文學批評的傳統交會、進而參與其中,甚至主導台灣文學批評界十多年,也會加以討論。夏志清的經典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從事現代文學批評之始,他對張愛玲、姜貴的評介,尤其是張愛玲,更對台灣文壇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他的如白先勇、陳若曦、於梨華等出身《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亦譽滿台灣文壇。除了討論「夏志清現象」形成的場域及他對現代文學評介的貢獻外,夏志清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亦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由他所評論的現代文學作品及影響力著手分析,可以發現夏志清眼光獨到,這也是他能在批評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更進一步考察,可以知道:他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影響絕不僅於發掘優秀的作家,如他肯定張愛玲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可以說是六○年代強調人性、人心黑暗面的現代主義小說的先聲。今日已被視為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家,如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及王禎和,在當年卻總在官方控制的文藝獎中缺席;七○年代中在鄉土文學運動中亦受到很大的誤解,但是夏志清始終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白先勇等四人均入選「台灣文學經典」,書單中的現代主義作品也佔了「小說類」的三分之一,證明了現代主義的成已獲得高度的肯定。 一九九一年已退休的夏志清,雖然評論的文字已不多,但亦有重要學者在其確立的「文學批評典範」下繼續研究,甚或在他的基礎上開發,其中最優秀的當推現在名重文學批評界的王德威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但王德威在夏志清的脈絡之下另闢新徑,可謂一次「典範的轉移」。本論文不僅將對夏志清本人的文學批評與信念作深入的分析,亦將夏志清置於整個台灣文學批評的歷史脈絡中,交叉考察其文學批評的成就及影響,希冀作出更公允的評價。
39

張曉風散文研究

牟方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成就,分析其作品的藝術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方法等。故能檢驗張曉風散文道路的實踐,呈現散文美學思維,標誌張曉風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動機及目的,說明研究的必要性及預期成果。次要限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最後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第二章為「張曉風與現代散文」,從張曉風個人生命史出發,探究一位東方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學涵泳而出的女性,其創作生命如何與西方現代文藝交織而互為表□。其次尋索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並依不同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予以分期,以利後續的討論。另自1966年至今,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正好為台灣散文史提供具體可觀的剖面,故以下二節,脈絡五四以來散文美學思維的流變,再觀察張曉風對散文體式的認同與超越,找出張曉風散文創作的「共相」及「殊相」。第三章為「散文與藝術的化境」,此處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張曉風散文的藝術性。張曉風敏銳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樂於實驗現代語言的改造,詩歌意象的創新、戲劇臨場的表現及觀眾心理的引導,不僅形塑其獨特的美感樣態外亦使現代散文風貌多變。第四章為「散文與生命的對話」,探究張曉風的主體價值及生活面向,除了「信仰」及「中國」二大主軸外亦有個性的細緻描繪,故能於日常生活發現性靈及品味,哲理與趣情趣互見。尤其重要的是張曉風將關注的層面擴大,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參與現代進程,筆下多有生態變遷、現實政治,歷史文化的探討與反思,得見作者健旺飽滿的生命力。第五章為「散文理論及其實踐」,藉由張曉風認定的散文特質及散文編選,建構其散文美學思維。其次亦追踪其創作動機、創作期許及創作面向等,如何影響其散文書寫。最末則分析其書寫策略如何發揮散文的優越性而避免散文的侷限性。第六章為「結論」,經過以上各章宏觀映照及微觀的剖析,則不致空談散文的內涵及性質,也唯有對散文之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所發現後,才能正確評鑑張曉風開創的散文書寫,已從「人格」與「文格」建構起現代散文的藝術高度,具備文學史「典型」的意義。
40

經濟因素對民主政治之影響:量化與質化研究的結合

李欣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依據現代化理論之脈絡,探究總體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治究竟存在何種影響,在方法論上則採取量化與質化的結合,以求各自擷長補短。 為探究經濟因素究竟是影響民主政體的「建立」、已建立民主政體的「存續」、亦或民主程度的「提昇」。本文首先將各國依其民主化時程及宗教文化的不同,區分為第二波民主化國家、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及伊斯蘭國家,據此建立三個次模型及一個總體模型,並利用總體經濟資料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體的「建立」與否並無影響,但良好的經濟表現則有助於已建立之民主政體的「存續」及民主程度的「提昇」;亦即現代化理論的外生說獲得支持。 為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本文並進一步以土耳其進行個案分析。個案分析的結果顯示,儘管影響土耳其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包含宗教勢力興起、經濟危機及軍方干政,但最根本的因素仍是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之下,不論軍方或民間社會皆感受到壓力,民間轉向伊斯蘭教尋求安慰,軍方則藉安定社會與對抗宗教勢力等名義,發動政變而中止民主政治。 / Rested on the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this thesis inquired into how th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adopted in the methodology for a complet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the sustenance of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the elevation of democratic level, this thesis classifies the countries as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and Islamic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agenda of democratization and religious culture difference. Based upon the three categories, the author builds up three secondary models and one general model and puts the macroeconomic material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findings discover that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However, the well-performed economy does help consolidate the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elevate the democratic level as well. The conclusion implies that the exogenous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substantiated.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qua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urkey for case stud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Turkey include the rise of religious power,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Among the factors, the most crucial one is the economic crisis. Under the threat of economic crisis, the society turned to Islamism for consolation. Nevertheless, in the name of stable society and resistance to religious power, the military launched coup d'etat to interrupt the democracy.

Page generated in 0.13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