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7
  • 179
  • 35
  • 15
  • 7
  • 2
  • 1
  • Tagged with
  • 240
  • 240
  • 84
  • 66
  • 62
  • 56
  • 53
  • 52
  • 51
  • 47
  • 42
  • 39
  • 36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漫遊於紐約三部曲底下的人們 / Paul Auster's New Yorker in The New York Trilogy

張瀞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紐約三部曲,顧名思義,是三個關於後現代資本首都,紐約,的故事。然而,作者並未著重描繪後現代城市,迥異於後資本觀點如:物化、戀物癖、時尚、為主的敘事,而著重於描述身處於後現代空間主體如何因應、如何遭遇挫折、心態如何變化的現代啟示錄。 空間形塑主體,主體也反之形塑空間。現代空間所帶來的整齊清潔的身份認同童話已然消失,代之而興的,是後現代破碎、曖昧、精神分裂、主體消失的超現實空間,在這個獨特的空間場域裡,本論文試圖分析紐約人在紐約此一獨特空間之作為:透過行走、書寫、命名、記憶、偵察、地圖認知等方式來定位/重新定位/喪失定位的過程。 悲劇在於,籠罩於後現代的的烏雲下,雖然現代主義式英雄早已是一條死路,但提不出任何新的突破之路的主角們,終究不由自主地,以舊式現代主義英雄式的方法去探究、去找尋,去試圖重整秩序,緊接著便是,在這做玻璃之城裡,去失望、去挫折,去瘋狂,去死亡。 / Space is an influential, even determining factor to establish concerning subjectivity, and vice versa. The modern space and its fairy tale-type ordered/reasoned/omniscient city dwellers and detectives have already proved to be just an illusion. The world is no longer a comprehensible and legible universe. The omnipotent position the humans believe they firmly stand is just an ideological illusion. What exists in New York now is a hyperspace with ambiguity, contingency, self-dislocation, schizophrenia, and pastiche. Even though Auster’s texts are frequently regarded as postmodern, the Postmodernity is delineated and constructed not upon the illustration/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urban capitalism logic which Jameson sees as the dominant features, but up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fictionality and the self–deconstruction. But the New York tragedy is, facing with the mental crisis of the new age, the protagonists, or the heroe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very city dwellers living in the “mutation of the built space,” can’t propose any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resolutions. The modernist efforts are proved to be a failure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city. Even though we know the condition is different, we still can’t have a new way to overcome our incapability and incompetents. This failure leads to various crises of subjectivity, ending in disappointment, frustration, disappearance, madness and death. So, in this dissertation, I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 behaviors of New Yorkers and the way they take actions: through the ways of writing, walking, naming and remembering, they endeavor to orient/reorient/disorient themselves in this particular the biggest late capitalism metropolis.
52

控制 / control

謝宗翰, Hsieh, Chung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作是以「控制」作為主要概念,以人作為主體,思考「控制」之於人們的具象與抽象的連結意義。作品從微觀的個人生活開始,思考「控制」如何與人的日常生活連結,人們如何戮力控制外界事物;進而發展到在鉅觀的人類社會中,以相對被動的角度,思考人們如何在各種政經、社會、媒體層面,受到他者的控制;最後則以較為抽象的角度,思考「控制」概念的發展與極限,連結現代性,以譬喻的方式串連出「控制」 之於人類生活的觀點。 / This creation takes the verb "control" as the main concept, and takes human beings as the main subject, discussing the abstract and concrete significances of "control" in human’s lif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irst, it starts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life, trying to connect with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and how people control the outside subjects; Second, it reaches into the macro-perspective of human's society, discussing how people are controlled by others passively from an political, economical, media's point of view; Third, it concludes with the abstract angle to represent about "control," connecting with modernity, using metaphors to buil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in human's life.
53

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鍾嘉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研究認為,張愛玲的語言是豐富多姿的,身為小說能手的她,在《傳奇》小說中所建構出的獨特世界,多得自於其語言文字所散發出的強大感染力。而傳統文藝風格學的研究偏重於作家生平、作品意象、隱喻作用等層面,鮮少將焦點聚焦於作家驅遣語言的習性與特色,本論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探究張愛玲《傳奇》小說中「顏色詞」和「重疊詞」二類詞彙使用趨向,筆者發現,張愛玲時常在小說中運用繽紛多彩的顏色詞彙,呈現色彩斑斕的文學世界或是人物心理;也運用重疊詞彙,使文句充滿生動鮮明的特色;再者,她善於採用重疊性的聲音語言,增添許多聽覺上的刺激作用,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除此,張愛玲亦轉換或獨創許多詞彙用法,如:銹綠、藍陰陰、輕金色等顏色詞;踢托踢托、哼哼呵呵等擬聲重疊詞;鬼陰陰、稀朗朗、肉唧唧等ABB式詞,皆具有個人的獨創風格,由此可見,張氏駕馭文字的能力可說是十分優秀。 而「語言風格學」(Stylistics)是指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研究作家語言風格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者可藉由語言學的知識探究文學作品的風格特徵,重新思考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以提供更多元豐富的研究面向。因此筆者欲從語言風格角度切入,探究張氏遣詞用字的趨向、發掘《傳奇》小說詞彙風格,期能開拓張愛玲研究的另一風貌。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張愛玲在文壇上的地位、第三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價值」,第一節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源起及研究概況、第二節說明何謂語言風格學;第三節釐清對語言風格學容易產生的誤解;第四節強調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顏色詞研究」,第一節為顏色詞的定義與文化意涵、第二節進行張愛玲《傳奇》單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三節張愛玲《傳奇》雙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張愛玲《傳奇》三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五節討論張愛玲《傳奇》顏色詞的文化意涵與修辭效果,筆者認為透過對顏色詞彙的統整與分析,可找出張愛玲驅遣顏色詞的喜好與殊性。 第四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重疊詞研究」,第一節為漢語重疊詞的定義與分類、第二節探討張愛玲《傳奇》疊音詞的音節分析、第三節則是討論張愛玲《傳奇》疊義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針對張愛玲《傳奇》ABB式重疊詞進行構詞分析,期能深入研究重疊詞在構詞類型與語法功能上的詞彙作用。 第五章為「結論」,在本文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之後,試圖把以上幾個焦點做一個具體的陳述,把詞彙的特色、分類、歸向描述出來,最後作為本文的結論。
54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 Chang,Shiou-Ya's Prose and Modernist Literature of Taiwan

黃寶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秀亞,生於一九一九年的外省籍女作家,是臺灣文壇上重要的散文作家,她幾十年精彩的人生著作,以學院派的專業素養與對自然的熱忱愛好,與同輩作家渡海來台後,以精妙字句、想像豐富的美文受人矚目。而她的文章除眾家稱說的古典抒情韻味,還透露何種端倪?有學者提出張秀亞是來台第一代女作家中「翻譯文學與散文理論的先行者」 ,那麼張秀亞用翻譯帶來的新觀念與散文理論的提出,為台灣六○年代現代主義散文創作的興盛,奠下何種影響?現今台灣發展仍不完備的散文理論,在張秀亞手中已開啟何種思維?又張秀亞在五十年寫作歷程裡,如何漸次呈現台灣現代主義的美學風格? 本論文開展的主軸在於:張秀亞的現代主義寫作風格、畢生創作作品與自身提出之散文理論是否符應?作品與理論間隨個人經歷成長的牽引與變動關係、其它文類有無呼應散文創作理論、寫作風格對女性散文的影響等等。著眼於文學的演進,本就無所謂迸發式的潮流,台灣現代主義潮流的興盛也是如此,必然有著前人的蘊育與鋪墊──本論文試圖透過詳密而全盤的作品分析,以表格全幅呈現,再歸因出張秀亞創作生涯中極具價值的散文理論,如何在台灣五○年代的文壇播種現代主義文學苗種;並探索作品中的藝術技巧、空間語境和文體的跨界書寫,如何呈現女性生命省思和覺察,在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外,另闢一畦看似結盟,卻又分立的感性天地。
55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

廖修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56

選邊:澳美作家譚若思的中國觀及其變遷 / Taking Sides: Australian American Writer Ross Terrill's Evolving Views on China

曾敬豪, Tseng, Chin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是澳裔美籍作家譚若思的中國觀及其變遷,研究從他早年在澳洲的中國接觸開始講起。本論文主要是在:1. 整理與分析譚若思早期與晚期的中國認識;2. 觀察譚若思在期間知識上的傳承與開創,以及自身立場的選擇-文中比較譚若思與其師費正清,以及譚若思與曾參與過的組織CCAS之間在觀點與立場上的異同;3. 說明為何原本親中的譚若思會出現立場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早期譚若思的中國觀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投射,著重地方性,對中國帶有理想,晚期則以新右派的角度論中國,看的是中國整體,並對中國十分批判,而譚若思看中國一貫的觀點則是聚焦在中國「現代性」的問題上。至於譚若思在知識上的傳承與開創,就在於他與費正清存在一些相似的觀點,即分析角度上的回歸,但除此之外,他主要是依自己開展自身的中國認識,並和費正清、CCAS有所呼應,而非受到他們的直接影響。最後,歷經期待落空、黑暗面的深掘、與中國青年的接觸、舊信仰「左」的思想的流失,以及美國中國觀的確立,這些共同刺激譚若思的轉向,以至於之後的譚若思呈現出與早期相當不同的中國觀察。
57

方方小說研究

張乃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大陸當代知名女作家方方為研究對象。以方方小說文本為核心,分六章進行討論。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敘寫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其研究範圍、前人研究概況與論文架構。第二章、走入方方的創作世界:由於方方發表〈風景〉後,被歸為「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故第一節先對「新寫實小說」緣起與特色作簡要闡釋,第二節敘說方方的創作歷程,依照方方的生活經歷與風格轉變,將創作歷程分為三期:詩意與溫馨相伴的潛伏期、清醒與痛苦並生的掘進期、機敏與多思同在的成熟期,除簡略介紹各篇小說內容,並說明各期作品的整體特色;第三節說明方方小說的創作立場,藉此更全面理解方方小說的多樣風貌。 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方方小說作品的內容分析。第三章、方方小說的主題:本章節將方方小說打破寫作時間限制,以主題分類將之歸納為:奇異的市民風景、知識者的定數、男女情愛、警匪故事等四大類型,分做四節論述方方小說的主題內涵。第四章、方方小說的情節模式:分析方方小說敘寫故事常用的五種情節模式──偶然—逆轉、生—死、親—仇、淑女—蕩婦、妓女、歷史—現世、宿命,從另一角度分析潛藏在小說情結模式中的內在意涵。第五章、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分從敘事觀點、灰色幽默的反諷手法、借詩文抽象哲理表現故事內容、「漢味」特色等四個角度切入,賞析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第六章、結論:總結各章重點,綜述方方小說的特色與精神內涵,以及方方在中國當代文壇中的地位與意義。
58

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

劉采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文興,一個精雕細琢的作家,秉持苦修精神從事文學創作。閱讀是他最大的興趣,寫作則是他一生的職志,速度之緩慢或許堪稱台灣文學之冠,然五十年來從未輟筆,堅持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使他的小說備受爭議,無論題材或語言體製,都為閱讀者帶來震撼,構成個人獨特的小說面貌。 走過政治社會上的思想箝制與獨裁統治,王文興希望藉由小說中形式與內容的自由,以掙脫現實的枷鎖。極端尊崇西方文學的王文興,也相對映照出對中國文學的憂心,透過編輯《現代文學》雜誌積極引進西方技巧並加以改造革新,發展出最適合書寫他時代的語言。王文興的小說,強調隱微內心的探究,善於描寫青少年成長的陰鬱,勾勒命運的無奈與沉重,刻畫強烈的衝突性,展現與體制抗衡的極致力量,尤其擅長捕捉那生命中的不圓滿,如同宗教的超脫精神帶領讀者由苦難、覺悟進而獲致人生的成長。語言的獨特與激進,藉視覺與聲音的結合以豐富字義、創新字詞,並以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技巧融入小說形式,來進行小說的立體化工程,一新讀者耳目。透過王文興非小說及散見報章雜誌的創作,可見其強調文學藝術功能的文學觀,展現宗教情懷與人道關懷,探悉架構於現代主義思考下的小說創作觀。 王文興勇於挑戰傳統,融合中西文學之勝,雜揉鄉土與現代的特殊寫作形式,著重書寫個體生命及生存困境,發揮更積極的小說意義與價值,已然為台灣文學開闢新道路。
59

日治時期臺灣歌仔冊的現代性-以《最新烏貓烏狗歌》、《婚姻制度改良歌》、《自由戀愛勸世歌》、《最新愛情與黃金歌》為考察對象

何宜珊, Ho, Y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治時期是一個新舊並行,現代性與封建性的衝突時期。此時期引進西方文化與現代性。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上都對臺灣島民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其中文明思想、自由戀愛更是討論的焦點。更有許多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男女,亟欲衝破傳統父權體制,堅持追求自由戀愛的自由。類似的事件在報刊與媒體批露後,更成為小說與戲劇的題材。有鑑於諸多討論多集中於菁英知識分子,本文思考以歌仔冊為討論載體,考察歌仔冊中所敘述的現代性,看自由戀愛與現代文明如何在歌仔冊中被書寫、記錄與傳播。更能貼近常民生活,了解常民的娛樂文化,尋找更貼近臺灣主體社會的「現代性」及其多元樣貌。
60

鶴與鷺鷥的飛行──閱讀李渝與郭松棻

鄧安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訂名為「鶴與鷺鷥的飛行」的論文,是以李渝為研究中心,郭松棻為對照。以鶴與鷺鷥這兩種相像,又各自在兩人文本中具有象徵中國與台灣意味的鳥類代表兩位作家,除了精神上的高標意涵,更是因為兩位作家在生命、文學旅程、文本及生活中,具有極大的相關性、相同性,且兩人互相陪伴、觀摩、砥礪、頡頏的過程,正宛如兩隻鳥類在空中時高時低或快或慢地相伴飛行。因此本篇論文從兩位作家的生命史著手,採取傳記(歷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較閱讀法,將兩人文本作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閱讀,旨在掌握作家創作的主題內涵,分析其文學技巧,梳理兩人作品隨生命歷程演變的軌跡,並比較兩人文本的「同中之異」及「異中之同」。 論文第二章筆者先回顧兩人的成長地及過程、同時代的重要大事和氛圍,藉以了解其創作的背景和源頭。接著論文的第三章主要在追溯兩人出國及釣運的介入退出,期間思想和創作的轉折,並探究藝術和哲學評論與兩人小說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其中李渝提出的「多重渡引」手法和「心源」理念,以及郭松棻的哲學思考和兩人的小說創作關係密切,透過上述發現,有助於筆者釐清小說思想脈絡和內涵。第四章則探討兩人回歸文學的心路歷程、初期創作,並兼論影響兩人最鉅的兩位作家──魯迅和沈從文,除了藝術手法及主題意識相近,兩代之間也傳承著知識份子特有的龐大苦悶和使命感。第五章則是李渝和郭松棻的文本比較,藉由具代表性的篇章,分析兩人的異同。除了精深的現代主義美學技巧、歷史與家國的極大關懷等相似點之外,其中筆者以為最大的差異在於主題意識──桃花源的尋得與失落,追究其差異的形成則與李渝的「心源」理念息息相關。最後,第六章結論部分,筆者總結李渝與郭松棻生命和創作的研究為三點:一、作家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不斷介入和退出的行動,正足以顯現其崇高深厚的人格底蘊。二、不論外在風格差異,兩位作家的文本內裡都具有寧靜溫柔而抒情的一致氣質。三、對書寫美學的極致追求,及其堅毅高潔的意志,不僅拔昇兩位作家的作品於時代、地域、民族意識和生命處境之上,進入世界藝術的領域,也使他們化身為鶴與鷺鷥,超越現實,真正成為李渝筆下永恆的「傳奇」。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