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7
  • 179
  • 35
  • 15
  • 7
  • 2
  • 1
  • Tagged with
  • 240
  • 240
  • 84
  • 66
  • 62
  • 56
  • 53
  • 52
  • 51
  • 47
  • 42
  • 39
  • 36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從政治發展危機理論看中共現代化計劃

黎拔佳, Li, Ba-J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簡扼討論近年來有關學者對現代化問題的各種看法之發展過程和理論架構 。 第二章 以馬、恩、列、史、毛、劉等論著說明唯物史觀的現代化理論。從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等三方面探討其特點、目標與內容。 第三、四兩章 依階段之劃分,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看中共三十年來社會主 義現代化運動之過程、結果、與影響。 第五章 從第三章、第四章所討論之結果看中共是否達到第二章所要求之目標,配 合政治發展危機理論對中共三十年之發展過程與結果作一評估與展望。 全文盡力以原始資料為事實與推論之佐證,依目標-手段-結果之架構對中共三十 年之發展作一較客觀之評述。 #2810306 #2810306
82

林燿德散文研究

許惠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林燿德這樣一個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言,相較於豐碩的後人對其創作的評論版圖,有關林燿德散文的深度探索,則更有待較寬廣的空間。本論文首要目的即是釐清林燿德的「破文類」散文觀。探索他如何以跨文類式散文,運用後現代技巧,來建構他自己的都市文學史觀,確立當代文學中的都市精神理想。並以林燿德的散文及文學評論來建構其散文理論,為林燿德的新世代文學論在文學史中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第一章先界定了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的範疇和方法說明。並概述前人之研究成果,以說明尚待釐清及架構的研究所在。對於一直被學者認為邊緣化的散文研究,由此概述更能感受,並突顯散文研究之重要。 第二章則針對林燿德之時代背景環境做分析。透過時代背景的脈絡,我們可以了解,八○年代特殊的學術環境,社會的急遽變革,西方文學理論的引進,新世代作家的觀念認同,對於文學新理論的形成有著極重大的意義。釐清了林燿德與新理論及歷史社會的互動面向。 第三章探討的是林燿德的都市文學理論,以林燿德三冊散文作品為主軸,進行文本的分析。側重在於林燿德獨特的散文觀點及所運用的後現代書寫技巧;他主張突破抒情美文的陳觀,打破各文類的固有界域,質疑與顛覆的意味濃厚,由此文本的解析中當可詮釋出林燿德新散文理論的意涵。本文並舉佐了魔幻派大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來與林燿德散文為對照。 第四章的研究重心為林燿德散文的思想主題及風格呈現。林燿德散文的思想多以呈現都市新風貌為主;散文風格除了呈現出都市心理層面的探索、都市精神的意涵延伸外,他的知性散文冷靜而理性,幾乎完全抽離式的敘述基調,洗鍊而精緻。本章將進一步論述林燿德散文的「新世代風格」。 第五章本章著重在探索林燿德新文學史觀及散文史觀的建塑。林燿德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提出斷裂的文學史觀,乃在於對既有文化霸權的挑戰。林燿德重新思考文學史的組織原則,也帶出了台灣現代文學史的新的面貌。 第六章為結論,林燿德提出的正視都市的觀點,已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落實於普羅大眾的創作中。在結論方面總整了本文研究心得,並冀望能藉由釐清林燿德散文的文學定位及意義,為林燿德的散文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83

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的個人現代性、傳統性及其教學倦怠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individual modernity, traditionality and teaching burnou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aipei

曾大千, Tseng, Dah-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研究主題,本研究乃以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 671 人 (女性 457 人,男性 214 人)為樣本,探討個人現代性、個人傳統性、暨教學倦怠等相關內涵。並以「多元個人現代性量表」、「多元個人傳統性量表」、與「教學倦怠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進行構念測量暨資料蒐集。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計有: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平均數差異考驗、 Pearson 積差相關、Spearman 等級相關、淨相關、列聯相關、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據此,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之教學倦怠,乃屬偏向中低程度之狀況,但其間之個別差異頗大;其基本趨勢如下:未婚、資淺(或年輕)、兼任導師、服務於都會區或學校規模較大之教師,其教學倦怠程度顯著較高。 二、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之個人現代性,乃屬偏向中高程度之狀況;其基本趨勢如下:年齡較輕(通常亦為未婚且資淺)者,其現代性程度相對高於年齡較長之教師;而信仰不同宗教之教師,其現代性程度亦有所差異,但其間之交互關係並不十分明確。 三、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之個人傳統性,乃屬偏向中低程度之狀態;其基本趨勢如下:男性教師之傳統性程度顯著高於女性教師;而不同宗教信仰之教師,其傳統性程度雖有差異,但相互之關係亦不甚明確。 整體而言,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之個人現代性程度,普遍高於個人傳統性之程度,且前者之個體間差異略小於後者。 四、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之個人現代性程度,與教學倦怠中之工作投入因素存在顯著正相關;而整體教學倦怠程度亦與個人現代性之獨立自顧、尊重情感等二項成分具顯著正相關,另與樂觀進取存在顯著負相關。 五、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之個人傳統性程度,與教師倦怠存在顯著正相關。進一步而言,個人傳統性程度與教學倦怠中之工作情緒、工作表現、暨工作態度等三項因素具顯著正相關;而教學倦怠則與個人傳統性中之安分守成、宿命自保、暨男性優越等三項成分存在顯著正相關。 六、個人現代性、個人傳統性程度不同之教師,其在職務期望上的差異並不顯著。 七、「高教學倦怠」與「低教學倦怠」二組教師,其生涯取向存在顯著差異;亦即高教學倦怠之教師較期望擔任專任教師,而低教學倦怠之教師則較期望能兼任導師或是行政工作,且表示若有機會重新選擇,依然會再度選擇擔任教職;而高教學倦怠者則否。 再者,綜合文獻探討、研究過程、暨實證調查之分析結果,謹針對實務暨未來研究等二方面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於實務上之建議 (一)提供資淺、年輕、暨未婚教師合適之同儕支持網絡,以試圖降低「獨立自願」與「宿命自保」二類傾向對教學倦怠可能的負面影響。 (二)建立決策參與管道暨職務輪調制度,以使個人現代性普遍偏高的現代教師有發揮抱負的機會。 (三)合理調整學校之規模,以協助教師降低教學倦怠之程度。 (四)落實教師職責暨改進聘任制度,以降低兼任導師之較學倦怠程度。 (五)依據個人現代性暨傳統性程度,尊重教師之個別差異,安排彈性進修課程,以符合教育改革之理想。 (六)教師應自我察覺、調整、並規劃教學生涯。 二、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關於教學倦怠相關研究 1.研究者所提供解決教學倦怠的建議必須更為具體可行; 2.嘗試以實驗方法研究教學倦怠之特質 (二)關於本研究之研究過程暨相關問題 1.研究工具內容宜更具體適切; 2.研究內容宜更為深入; 3.採用貫時性之研究方法; 4.嘗試影響路徑之研究探討。
84

深圳特區城市化研究 / 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of Shencheng Special Economic zones

王世杰, Wang, Shi J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化是每一個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課題, 近代中國走的尤其辛苦 1978年 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一次會議,因為會中所提的「改革開放 」政策為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一改以前以「階級鬥 爭」為綱的社會發展脈絡, 改採以經濟發展為主的路線, 強調「發展生產 力」, 此舉不但挽救了因為文化大革命而面臨崩潰邊緣的大陸經濟, 而且 也使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有另一次發展的機會.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 政策下的產物, 因為中共在此施行迥異於中國大陸內地的優惠政策, 不但 使深圳經濟特區由沿海小漁村一變而成為現代化城市, 也為中共所提出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找到了理論著力點, 深圳特區的蓬勃發展的的確 確有傲人之處, 但其間也隱含若干社會發展上的危機. 深圳特區內三次產 業欣欣向榮的發展,為深圳特區特區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源源發展的原動 力, 也促使了深圳特區城市化的發展, 眾所周知, 深圳特區能有今天的局 面主要得歸功於外資的流人, 尤其是以港澳台的資金為主, 受到港澳台的 影響當然也最深, 深圳特區居民的生活獲得實質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 但 由於物質水平的提高, 和港澳台消費文化的流人, 深圳特區的社會發展卻 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色彩, 譬如購買股票, 人民競相投人金錢遊戲等,人民 的價值觀念因為生活上的改善而有顯著的改變, 深圳特區的居民不再只是 安於現狀的一群, 對共產主義的神話唯唯諾諾, 而是轉而想爭取生活上的 主控權, 再者, 異於共產主義思潮不斷流人, 更加速深圳特區的人心思 變, 由深圳特區的文化內容己有強烈的消費傾向看來 , 深圳特區不再只 是「經濟的特區」, 也將成為「社會的特區」.「社會」在中國歷史□, 始終缺乏發展的空間, 深圳特區由於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 而有城市化和 工業化的出現, 也出現了所謂的「新興階級」, 由於深圳特區社會結構的 丕變, 特區內的新興階級將成為日後特區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特區內的 社會層面是否會因此而被激化出來, 將攸關日後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成 功的達成現代化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 政治系統必需創新政策 , 二, 政 治系統必需將現代化所產生的新社會意識和社會力量納人體系中. 深圳特 區所帶來的啟示, 不單是經濟體系的完善要求而已, 更重要的是中共政治 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深圳經濟特區, 甚至大陸其它地區 的正常發展.
85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

劉佳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約自一九八六年中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在學院中興起;一九八七年台灣宣布解嚴,政治鬆綁;而台灣的婦女運動,歷經長時期的醞釀,一直到一九九○年以降被稱為「台灣婦運的成長、成熟期」。在社會風氣逐步開放、女性主義興起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透過文學創作展現女性意識的作品數量漸多,女性作家對於婚姻或母職的思考,也漸漸擺脫了父權文化中的刻板觀點和傳統模式,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的時間點鎖定於解嚴之後、婦運漸趨成熟的九○年代,以「一九九○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為研究主題。但一九九○年以後至今橫跨近二十年,散文創作繁多,故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計有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散文書寫貼身的個人經驗與生命實踐,相較於規格、制式化的專家育兒教養書來得親切和生動,再者,其深刻記錄與描繪從女性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也有不同於專業教養書籍的細膩思維和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計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架構等。 第二章「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概述」:首先整理五○年代至九○年代間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的脈絡,其次簡介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及其書寫母職經驗的相關作品。 第三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歷程」:母職經驗的歷程包括妊娠與哺育為女性獨享的生命經驗,還有照護幼稚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互動等,最後母親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單飛。 第四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思索」:從母職經驗中思索婚姻的意義、自我與母職的掙扎如何平衡,又親子相處中可以觀照自我往昔的生命,亦即回顧自己童稚時期與母親的相處經驗,進而重新連結母女的生命。 第五章「母職經驗中對文化與社會的思考」:分析女作家散文母職經驗中與文化、社會相關的思考,如:荒涼的女性學、女性的生育醫療經驗、對女性與孩子不友善的大環境、男性的親職參與等等。至於原住民因其特殊的文化及其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原住民母親有別於一般母親的經驗與心聲,所以一併列入本章探討。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及日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女作家身負母職,孕育生命長河,踏著母親後塵相繼鮭魚還鄉的艱難使命,前仆後繼,不可迴避的衝擊。走向婚姻、生育兒女,母職生涯無論長短,每一位母親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基因工程,在DNA的驅動程式裡翻轉與擺蕩。我父、我夫、我子,相對也是女兒、妻子、母親,交錯在傳統母職與現代職業婦女的氛圍,企圖對生命有一帖說法,下個定論。
86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 / Szu-Ma Chung-Yuan's folk legend research

黃瓊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龐大數量等於他的濃厚鄉愁。筆者發現,司馬中原之父吳隱觀在他生命中雖僅存留短暫光陰,卻是他創作的泉源、思想的開端,無怪乎小說中處處可見吳父的身影。鄉野傳奇可謂吳父不死的象徵。 故鄉景物同樣使司馬中原魂牽夢縈。靈河不斷出現在不同的篇章,如拼圖般,漸次拼貼出河岸全貌與得名傳說,顯示他對於生命之河那份猶如小溪流為大川的深厚眷戀之情。筆者相信《靈河》實是他鄉愁集大成之作。 痛失家國使司馬中原思考文化意識對民族盛衰的影響力,乃在鄉野傳奇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儒家思想的真諦經由鄉野人民看似愚昧的舉措而獲得彰顯;「因果報應」不再是迷信,乃中華民族對善的堅信根基與承受苦難的耐力來源;「狐仙崇拜」非荒謬無稽,應轉化為像對「關、岳精神」的景仰,才不致落入神棍的宗教迷宮。 另一個「鄉思」呈現在司馬中原的歷史書寫。他認為民間歷史並不弱於正史,極力刨出蘊含在傳說裡的歷史真質。透過平民生活書寫與俠士塑像,期望讀者以史為鑑,避免下一個悲劇,也使每一個生民具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對於大歷史敘述下忽略的邊地生活與捻亂,作歷史情境上的補充,可謂十分了不起。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膾炙人口,得力於其引人入勝的敘事功力。筆者發現司馬中原採用「新說書人的敘事方式」,以多元的形式展現他的「司馬氏曰」,調配鮮活又飽含瑰麗詩情的語言,建構鄉野傳奇的廣袤世界。 統整研究所得,筆者認為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意義有四:建立通而不俗的敘事風格、說話與志怪傳統的繼承與革新、豐富臺灣通俗文學的內涵與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筆者賦予「現代說書人」的稱號,表明其文學成就與社會貢獻。
87

清末湖北地方自治研究:從鐵路運動到諮議局主張之發展 / 無

陳貞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考察自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以來,湖北地方團體與地方官紳在鐵路運動中所提出的地方自治主張。第一、二章以湖北鐵路運動的歷時發展,呈現湖北地方團體摶聚的過程,包含在湖北商辦鐵路協會內部各團體對於自辦鐵路的相關爭議。及至鐵路集股不利,湖北地方團體將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連結,轉向要求確立地方財政體制以利於推動鐵路事業,最後由湖北諮議局提出鐵路議案主張鐵路事業應劃歸為地方利權的項目。由於鐵路議案的提出是以湖北諮議局所規劃的地方財政體制為前提,因此第三章試圖對湖北諮議局在1909-1911年所提出的相關議案做制度性的分析,考察湖北諮議局在確立地方自治體制──即成立地方自治團體──過程中表露的政治改革主張。湖北諮議局致力於將地方自治團體制度化成為地方政府的自治機關,湖北地方官紳認為此舉將為中央政府奠定地方行政基礎,也使地方自治團體獲得政治參與的機會,兼顧中央與地方兩面的利益,有助於中國轉型為現代國家。因此,湖北地方自治主張的內涵體現的是地方官紳連結地域社會與國家發展的憲政主張。
88

1976-1985:大陸文革小說研究 / 1976-1985: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Novels

黃淑祺, Huang,Sh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文革結束後,以「文革」此一歷史階段作為主要寫作題材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之一,更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潮,因此本論文選擇從「小說」這種文體作為觀照文革的視角。文本的時間跨度設定在1976-1985年間,橫跨新時期文學從傷痕、反思、改革到尋根的幾個重要文學階段。 第一章導論。在「文革」與「文革小說」相關論述的背景資料分析下,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梳理毛澤東思想與其文藝大眾化的成果——毛文體的建構過程以及毛文體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引起的相關問題。第三章透過新時期初期主要文藝思潮及論爭資料的彙整,重新建構1976-1985年間的文學現場,並指出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在新時期的發展脈絡,以便與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為對照。 第四章開始,側重在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首先討論文學對「文革」苦難的控訴,小說透過愛情、家庭倫理悲劇的指控,召喚大寫的人與「人道主義」。此外,文革作為長達十年的政治苦難,如何在新時期的「時間觀」中被排除於革命時間之外,並以此歷史敘述修復黨國的政治傷痕,並塑造「四化」新人,是此章重點。第五章則討論疾病隱喻與主體修復,分析知識份子、改革新人與紅衛兵/知青一代人在新時期的「新型社會關係」中,如何療癒自身,並在新時期社會中再造主體。然而個人主體並未在黨國的拯救中獲得療癒,文革創傷在一代新人身心留下難以抹除的罪責感。本章並試圖從紅衛兵小說的文本分析中,探討何以紅衛兵一代人拒絕懺悔,以及懺悔失效的原因,以此說明政治力對文學的規範作用,其結果是造成小說成為一種「不可靠敘述」。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並指出並未痊癒的文革創傷在日後的「家常化」以及創傷延宕與固著(fixed)的現象,以此聯繫到1985年以後未竟的文革敘事。
89

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地區安全布局 / CPC sea power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US-Japa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Security layout.

王義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歐美經濟衰退,亞太地區動盪不安。在冷戰後,亞太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給予中共發展空間與機會,引致美國與中共在亞太地區展開版圖大戰,從東海延伸至南海,讓鄰近諸國關係十分緊張;加上北韓核武試爆及發射長程飛彈、日韓為了獨島(竹島)、日俄的北方四島、中日的釣魚臺及東南亞國家的南沙群島主權領土爭議等,讓亞太區域更加詭譎多變。尤其,中共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於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顯示中共已從陸權轉向海權發展,並企圖突破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圍堵政策,對亞太地區影響甚鉅。 冷戰後,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已出現變化,相關問題的複雜性已非美國霸權所能獨力管理,面對中共的海權發展及海軍現化所帶來的威脅,美國該如何建立起區域內國家安全合作與戰略布局,已成為美國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企圖以東南亞為立足點,不斷增強對東協的影響力,並試圖組織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努力謀求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在中共大幅的崛起後,直接影響美日兩國亞太安全布局及海洋戰略。 值得注意的事,中共海權發展及海軍現代化,雖無法立即擁有與美國海軍相當的能力,但卻使美國更加提高介入亞太安全事務,甚至提出了「亞洲再平衡」政策,促使日本及周邊國家(如印度、臺灣、澳洲、韓國等)等,更密切保持與美國關係,此種發展亦勢將成為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及昇高軍事武力衝突之危機。
90

第5節 高校2年生 国際理解と平和II : 沖縄に学ぶ・わたしたちが世界にできること(第2章 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VI. キャリア形成を軸とした総合人間科の取り組み)

杉本, 雅子, 吉川, 奈奈, 曽我, 雄司, 飯島, 幸久, 仲田, 恵子, 高橋, 伸行 15 January 2009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