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81
  • 1456
  • 518
  • 120
  • 90
  • 59
  • 3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246
  • 421
  • 396
  • 388
  • 388
  • 362
  • 353
  • 293
  • 288
  • 278
  • 257
  • 254
  • 253
  • 250
  • 25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都市原住民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都市阿美族為例

黃逢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都市原住民職業生涯發展的狀況、過程、問題及影響因素等主題。以都市阿美族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對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成因及各種面向的問題進行探索與瞭解。此外,也在都市阿美族聚居社區進行田野,以瞭解居住型態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情形。 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都市阿美族的職業生涯發展狀況 (一)受訪都市阿美族的初次工作主要是藍領工作,從事工作性質以設備、機械操作工及組配工最多。在選擇初次工作時,所考慮的因素以維生賺錢想養家最多。離開初次工作的原因在男性受訪者方面以當兵離開最多,而女性受訪者則以結婚離開較多。 (二)受訪都市阿美族目前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以服務及娛樂工作人員最多。而群集工作傾向並不明顯。 (三)就初次工作到目前工作的發展情形而言,受訪都市阿美族的工作轉換易向白領工作及服務業工作轉移。 二、都市阿美族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及問題 (一)求職方式:受訪都市阿美族初次工作的求職方式以親友介紹者最多,目前工作的求職方式以自己應徵最多。在求職最常遭遇的問題是學歷不夠的問題。 (二)工作轉換:30.2%的受訪都市阿美族從進入勞動市場到目前都從事相同工作,而白領工作者轉換工作的比例最小。 (三)工作認知:受訪都市阿美族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的相關技術與能力多多少少有瞭解。在影響工資高低的因素方面,受訪都市阿美族認為以學歷所佔的比例最高。在對尋找工作難易度的認知方面,受訪都市阿美族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日前找工作不容易。在尋找工作時是否需要具備條件方面,接近九成的受訪都市阿美族認為自身需要具備條件。在工作條件方面,受訪都市阿美族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條件以收入高的比例最大。 (四)職業適應:受訪都市阿美族對目前工作偏向於滿意,50%的受訪都市阿美族表示在工作上有遭遇到問題。在各項工作問題中,以薪水不夠的比例最高,工作量過重次之。 (五)職業期待:受訪都市阿美族約有四分之一比例表示沒有長遠的打算。而在職業生涯中期望的最高職位方面,有將近一半的受訪都市阿美族表示希望順其自然發展。也有一半以上的受訪都市阿美族表示打算繼續進修,並且大部分仍是以加強目前工作的技術與能力為優先。 三、都市阿美族職業生涯發展相關因素 (一)在探討和初次職業相關的變項中,以和教育程度的相關程度最強,其次是父親的教育程度。而在探討和目前職業相關的變項中,和初次職業的相關程度最強,其次是教育程度。綜合而言,受訪都市阿美族不管在其初次職業或目前職業,皆是與自身的條件關係較大,主要包括初次工作經驗與教育程度,而與家庭背景因素關係較小。 (二)職業地位相關因素的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受訪都市阿美族的教育程度是其尋覓初次職業的重要關鍵,而初次工作經驗是受訪都市阿美族取得目前職業地位的決定因素,其次為教育程度的影響,而家庭因素的影響力並不大, 四、都市阿美族職業生涯發展成功因素 都市阿美族職業發展過程成功因素主要包括勤奮努力、認同自己原住民身份、肯學習、對自己的職業或未來有規劃等因素,此外,貴人的協助亦有正面的影響。 五、都市阿美族居住型態與職業生涯發展 以幸福社區為例說明,幸福社區聚居的都市阿美族工作型態,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分析:(1)文化因素:社區居民仍然維持固有工作模式及態度,傾向於集體行動,而有集中的工作型態;(2)結構層次:社區居民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重體力、高危險、福利差、升遷少等工作,這種類型的工作並不穩定,主要是在次級勞力市場與非正式就業部門的結構之下,很難有突破的機會;(3)社會心理因素:就業方式與途徑極度依賴族人或親友,雖然可以在工作上互相照顧及提供信賴的精神支持,但另一方面,工作較孤立,而且所接觸的對象大多是職業階層較低者,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與資訊也有限,無法提供較滿意的工作環境與較穩定的工作,由於上述原因,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造成阻礙,甚至影響年老的生活。 本研究根據上述問卷結果分析、與都市阿美族及政府單位人員進行實際訪談,以及擔任原住民就業服務站義工的參與及瞭解,認為應針對都市阿美族本身實際的情況與需求做為主要考量,才有助其職業生涯的發展,最後並提供具體建議供政府有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32

薪資契約與代理成本之研究--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應用

洪玉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撰寫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動機乃是觀察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公司組織日益茁壯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情形,因此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只特有少部份或甚至完全沒有持有股權,以致資本市場無法透過正確評價而給予專業經理懲罰,另其完全承擔代理成本。因此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即藉由股東透過對專業經理薪資契約的訂定,以影響專業經理的福利,迫使其在追求個人效用極大化的前提下,同時也考慮到公司的整體績效,而使其本身的目標與股東趨於一致。在薪貧契約方面,本論文乃結合股價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以遇險之誘因契約解決代理成本之問題。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應用Holmstrom(1979)委託人-代理人理論模型之架構,結合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概念,在效用函數為拓數形式之假設下,利用Lagrange乘數法予以推導。推導之結果由數學軟體mathematica數值分析法作比較靜態分析,並以固形方式加以說明。 本論文對誘因契約中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作-比較說明,當努力程度為一連續區間αε[α,α],且自然狀態為連續且非對稱的情況下,股東所設計的『避險選擇權』之誘因契約,無法達成真正無風險(risk-free)的效果,且管理者在衡量自我效用極大化之下,其最適努力程度並非股東所欲的最大努力程度。而在同樣假設下,股東可透過『避險期貨』設計一無風險之薪資契約,唯此時管理者無法做最大之努力。因此最適遇險期貨契約所具備之特色為管理者所做之努力程度非最大之努力程度,且在均衡下最適契約非無風險組合。 在理論模型方面,本論文以Holmstrom(1979)理論模型為架構,在極大化股東報酬的目標函數下,受限於(IR)及(IC)限制式,即此契約須至少能保證管理者可達到最小保留效用,且讓管理者有誘因可選擇所要的努力程度,得到下列之結果:努力程度(α)受風險趨避係數(a)、最高努力程度(α)與邊際報酬率(s<sub>1</sub>)的影響,且最適資本組合數(ρ<sup>*</sup>)與最適避險比率(β<sup>*</sup>)受最適努力程度(α<sup>*</sup>)、管理者的風險趨避係數(a)、保留工資(W)、邊際報酬率(s<sub>1</sub>)、即使不努力仍有產出之底線(s<sub>2</sub>)、總股數(N)、與談妥之固定底薪(F)等之影響。因此股東在訂定契約時,必須先對管理者的風險趨遇程度、其能力之極限以及整個公司之生產運作、財務狀況有所瞭解,才能訂定出一份真正適合管理者的最適契約。 實證結果發現,運用mathematica數值分析法所得之數值解,皆與模型之結論吻合,證明包含『遜險期貨』之誘因契約,可達到risk-free的效果,免除誘因風險之問題,使管理者努力之誘因提高,更有效地解決代理成本之問題。
33

大專以上畢業生失業問題之探討--失業原因與政策建議

秦季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4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

高源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一)有關現況之瞭解: 1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所知覺的日常生活壓力及其來源、與發生頻率、感覺強度之情形。 2 瞭解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面對壓力所採用的因應策略。 (二)研究假設之驗證: 1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間的關係。 2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的關係。 3.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對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之交互影響。 (三)研究結果之運用 本研究之結果,希望對兒童輔導、親職教育與教育政策皆有所助益。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典型相關。 (二)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有典型相關。 (三)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兒童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1 本研究之母群體,以台北市民國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象。 2 樣本之抽取,自十二行政區各抽取一校,並以叢集取樣法,在各校中隨機抽取四、五、六年級學生各一班至二班,全部有效樣本為1278。1278人中,四年級499人(男生247人,女生252人),五年級334人(男生164人,女生170人),六年級445人(男生226人,女生219人)。 二、研究工具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日常生活壓力的感覺強度和發生頻率。 2 國小學生因應策略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面對壓力採取的因應方法。 3.自我效能知覺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對自己能力之評估。 4.兒童社會支持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感受到的社會支持。 5.兒童憂鬱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非臨床診斷方面的憂鬱程度。 6.社會計量調查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受歡迎的程度。 7.學業成就測驗:用以測量受試者工具性學科(國語和數學)的成就。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1 因素分析 2 Cronbach’s α 3.典型相關分析 4.三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 叁、結果 (一)有關現況之主要發現 1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感覺強度部份,兒童感到最大壓力以爸媽吵架為首。 2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部份,兒童最常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壓力為考試考壞了。 3.就因應策略方面的發現,兒童常採之問題解決策略為:向所尊敬的人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 4.常用的情緒取向因應策略的是生氣。 (二)有關驗證研究假設的主要發現 A、典型相關部分: 驗驗兩個研究假設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高者,較採取情緒取向因應策略。 2 日常生活壓力高、自我效能低、社會支持低測憂鬱程度高、數學成就差、社會關係差。 B、變異數分析部分: 本研究將功力強度,各分成高、中、低三組,社會支持(包含工具支持、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三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自我效能(包含認知能力、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自我價值觀四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因應策略(包含問題取向因應策略、情緒取向因應策略二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以三因子(3x2x2)單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 計下列四組: 1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2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3.(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4.(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結果如下: 1 主要效果部分: (1)以壓力感覺強度高者憂鬱程度高。壓力發生頻率高者憂鬱程度高。 (2)壓力發生頻率中等者其出勤情形差,壓力感覺低時,出勤情形差。 (3)壓力發生頻率最高者其國語成績最差。 (4)壓力頻率高時,社會關係中的分量表「社會喜好」部分低。 (5)壓力感覺度低者則社會關係分量表「社會影嚮」部分高。 (6)社會支持多則憂鬱程度低、學業成就好、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出勤情形佳;而社會支持低時,則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影嚮」反而高。 (7)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憂鬱程度低、尤其「人際欠佳」與「自貶自責」兩分量表部分如此。 (8)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其國語成績最高。以低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國語成績最低。 (9)採高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而採低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其「社會喜好」部分低。 2 交互作用部分: (1)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2)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35

台灣新移民女性生育狀況分析 / The Analysis of Fertility of Foreign Spouses in Taiwan

戴瑋葶, Tai, W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是1980年代開始出現東南亞籍與中國大陸籍配偶,這樣的跨國婚姻在報章媒體或社會大眾的想像中都充斥著刻板印象,像是婚姻買賣等負面形象,甚至有媒體過度誇大新移民女性的生育況狀,像是用不切實的字眼「多產多育」等文字形容外籍配偶的生育狀況,但這是真實的情形抑或是媒體雜誌的過度詮釋,本研究利用97年內政部「外籍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彙整出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籍配偶的生育狀況,與其配對對象(國人的)基本特性,以年齡別生育率與婚齡別生育率具體呈現新移民女性的生育數量,並以負二項式邏輯回歸歸納出影響外籍配偶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以實際數字解釋外籍配偶生育情形,臺灣外籍配偶是因為早婚故早育。
36

BIOMASS PRODUCTION FOR ENERGY IN DEVELOPING COUNTRY : Case Study: CHINA and NIGERIA

Liu, Xiaolin, Balogun, Kazeem January 2012 (has links)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world still uses biomass for domestic energy, this is mostly used in the rural areas and using our case study which is Nigeria and China. We have been able to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of biomass production energy use by looking at calorific values of some biomass such As-harvested wood, Dry wood, Straw Miscanthus Coal  which was discussed 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thesis.
37

創意生活產業之品牌識別打造探究

林依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行政院經建會推動的「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中,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是重點發展計畫之一。創意生活產業在2003年七月並列入「文化創意產業」第十三項範疇中。此後,創意生活產業引起廣泛討論。 由於品牌的價值在於激發消費者的情緒與感受,這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由此可以看出,創意生活產業既是以生活為出發點,強調「生活風格」與「創意」的結合,以及高感性社會生活中「歡愉的體驗」,恰恰符合了品牌最大的價值所在。因此本研究著重探討品牌識別與創意生活產業經營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創意生活產業之品牌識別形成過程與內涵與時代背景的演變、創辦人的生命經歷有很強烈的關連,並且會經由內部品牌的形成而強化其核心識別;同時,品牌執行工具的運用與核心要素的呈現間亦有不可分的關係,兩者若能互相搭配將可獲致更高的效益。 本研究以下依個案探討所得之研究發現與結論,對針對創意生活產業於品牌識別打造以及展現上做出三點建議。 壹、 創意生活產業業者在經營面上應能於生活中強化員工對品牌識別的認同,並選擇品牌識別一致性高的協力廠商。 貳、 創意生活產業應能將品牌識別透過文化力、技藝力展現於場所、產品與活動、服務中。 參、 在場所與產品的設計上要強調視覺感受,在活動與服務的規劃上要兼具教育、傳承意義。
38

利率衍生性商品的評價

林儹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希望藉由對連動債券的分析,使得投資人可以更了解對於連動債券所可能面臨的報酬與風險,減少因為不了解而減少投資意願的情況。另外就發行商的部分,將對連動式債券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可行的避險方法提供分析。 本篇論文介紹兩個利率連動債券的商品,分別使用Hull-White利率三元樹以及蒙地卡羅模擬法分別評價兩個商品,並計算出避險參數Delta及Vega以及Gemma等參數,來了解利率變動對於連動式債券的各種影響。並根據算出來的參數,進行產品必要的調整。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拆解利率連動債券,進行複製商品的報酬進行避險。
39

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薛凱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學教師與同儕是大學生生活環境中重要的學習社群,二者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本研究的探討旨趣在於瞭解現今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的情形,及大學同儕間互動的情形,並進一步瞭解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大學同儕互動的頻率與品質與大學生生活適應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693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的「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量表」、「大學同儕互動量表」及研究者修訂的「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此外,本研究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量表與研究假設的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 1.在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方面:現今大學師生的非正式互動頻率偏低,而互動的品質良好。此外,年級會影響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的頻率;性別及學院別會影響師生非正式互動的品質。 2.在大學同儕互動方面:現今大學生與同儕的互動頻率相當頻繁,且互動的品質良好。與男性大學生相較,女性大學生與同儕的互動頻率較高且互動品質較為良好。 3.當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越頻繁且互動品質越良好時,大學生生活適應也越良好;當大學同儕間的互動頻率越頻繁且互動品質越良好時,大學生生活適應也越良好。 4.當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越頻繁且互動品質越良好時,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越高;當大學同儕間的互動頻率越頻繁且互動品質越良好時,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越高。 5.大學同儕互動品質及大學師生非正式互動頻率能顯著預測大學生生涯 決策自我效能,且大學同儕互動品質是主要的預測變項。 6.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大學同儕互動品質及大學同儕互動頻率能顯著預測大學生生活適應,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大學相關機構、大學教師、大學生及未來研究者參考:在大學機構方面:應積極舉辦師生互動之相關活動、提供師生交流的管道、鼓勵大學生組成分享交流團體、加強生涯輔導的多元服務;對大學教師方面:應透過多元管道與學生互動,以友善的態度與學生接觸;對大學生方面:應把握與教師的非正式互動機會,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加入同儕社群、散播分享的文化,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的生涯挑戰;對未來研究建議:可探討系所環境氛圍對於大學生社群互動的影響、比較家庭、教師與同儕三者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力、進行不同師生互動類型之實驗比較、採取質性研究等。
40

臺灣生育政策之研究-以雙北市家庭為例 / The birth policy in Taiwan: a study based on familie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曾怡華, Tseng, Yi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台灣生育率逐年降低,民國92年臺灣婦女總生育率僅1.23,正式邁向「超低生育率」(lowest-low)地區,為因應少子化危機,中央政府自民國93年著手研擬人口政策白皮書,而各縣市政府為催生獎勵,亦陸續於民國90年代之前開辦生育補助或津貼等獎勵金方案,其中嘉義縣及苗栗縣開辦最早(民國87年)、新竹市次之(民國88年)。因現行第3胎新生兒人數已不到新生兒總數一成,政府若繼續推行舊有的第3胎鼓勵生育政策,實已無太大具體效益。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家庭生育率偏低情況,建議將鼓勵生育政策的胎次別下修至第2胎或以下,假定生育一胎子女是多數父母會做的事,在公共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可針對第2胎及以上胎次進行獎勵,以較低的成本及較有效率的途徑,達到提升生育率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將以第一胎家庭為研究目標,試圖了解影響繼續生育第2胎意願之相關因素,並採用民國99年行政院主計總處「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為資料來源,研究對象為雙北市(台北市及新北市)家庭生育1子或1女的一胎家庭,有效樣本數368人。民國99年適逢五都升格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五都直轄市政府(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陸續於民國99年至101年推出各式生育補助政策,其中政策最完整並備有配套方案者,屬台北市於民國99年5月7日推出之「助妳好孕」專案最為完善。本研究將以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輔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政府等生育補助政策,就台灣現行鼓勵生育政策進行討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育齡婦女的理想子女數仍呈現以2個小孩恰恰好為趨勢,第1胎家庭之已婚有偶婦女並非不想生育,而是晚婚及年齡推遲等因素影響第2胎生育意願,其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存有落差,至於教育程度、妻子就業與否、家庭月收入及丈夫月收入等變數則與生育意願無顯著相關性;另外初婚年齡、第1胎子女性別經卡方檢定結果亦與生育意願無顯著相關性。若以政策面來說,台北市與新北市自民國100年每胎2萬元生育獎勵金發放起,新生兒人口數開始大幅攀升,台北市成長率34.56%,新北市24.84%,與全台出生總人口數增加19.14%相比,雙北市的出生率有偏高情況,其中台北市增幅較新北市偏高之原因,經推測可能與台北市政府助妳好孕政策中「每位兒童每月可領2,500元育兒津貼,領至5歲」方案有關,可能促使新生兒父母較有意願將戶口遷入台北市。 因婚育年齡逐年遞延,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偏低將造成人力短缺、生產力下降、人口老化等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者希望政府可推動較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讓台灣生育率儘快提升至人口替代水準之上,建議政策包括適度提供人工生殖補助及配套方案、規劃不同胎次別的獎勵政策、同等重視育嬰留職停薪政策與托育政策。

Page generated in 0.03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