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9
  • 4
  • Tagged with
  • 19
  • 19
  • 8
  • 7
  • 5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

洪已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12

王道《老子億》研究 / A study of Wang Tao's "Lao Tse Yi"

翁琬婷, Weng, Wan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子》一書做為先秦道家的經典代表,自漢代以降,《老子》更藉由各種注本展現出不同面貌,煥發出新的意義與內涵,更側面反映了時代思潮的特點。這些注解者各自擁有不同的學思背景、成長環境,身分地位及主觀目的,由此出發而展開與《老子》的對話與討論,形成了一段不可忽視的老學詮釋史。王道《老子億》便是構成明代老學詮釋史的一個閃亮座標,透過對《老子億》的梳理與觀察,除了可以抉發出《老子億》本身的思想價值外,更可以藉此反省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相關問題。 首先本文從王道其時、其人、其學的外圍觀察開始,從中認識王道的生命過程,並探究時代氛圍與師承變化對王道的思想產生何種影響。再通過對《老子億》的文本入手,進一步分析、整理並架構出「道」、「心性修養」及「政治」三個思想主軸。其中「道論」主要說明王道老學的形上思想,分為「本體義」及「生成義」兩層次來涵攝之。「心性修養論」則是從性、心與道的聯繫入手,觀察王道如何以理學觀點來注解《老子》,並由「養心」、「養氣」及「養身」三方面來申發其修養觀點。「政治論」則是將焦點由內聖轉移至外王,說明聖人理國之方,此處分從「聖人之理境」與「理國之方策」兩個面向來論述聖人依道而治世化民的主張。 此三章所關注的角度不同,但其內在理路由天道至人道,由內聖而外王,實具一致性與整體性,不可相無。此處論述除了要呈現王道對《老子》原典的理解外,更要彰顯的是王道對《老子》個人化的詮釋,其方法就是援引儒家經典加以比附說明,透顯出時代思潮對王道的影響。而其中論點與《老子》原文是否相輔相發或互有背離,皆是筆者欲釐清的對象,然此亦為王道注解《老子億》之特色所在,在老學詮釋史中實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最後筆者藉由哲學詮釋學的概念,後設反省《老子億》所呈現出的各種詮釋面向及特色,並將此書放入老學詮釋史中,從宏觀的義理脈絡下,客觀地述評此書之歷史地位,並說明本文未來的展望及後續形成的思想議題,是為本文之期許。
13

李珥《醇言》研究:以儒解老與刪削轉化

張廷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珥一反朝鮮儒者傳統上對老子完全否定的態度,欣賞老子的價值,選擇《老子》五分之二的內容,重新編輯,加以註解,以他的哲學刪削轉化老子的槪念,使老子和儒家哲學能夠連結。本論文解釋了李珥哲學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氣論的三個結構、心性論、修養論及經世論等,做爲理解《醇言》的基礎。然後對《醇言》的重要概念,舉出「理氣」、「矯氣質」、「務實」等觀念予以探討,藉此提出《醇言》特有的思維體系。最後對於李珥刪削與轉化老子觀念的地方,舉出「道體」、「心體」、「修己治人」等重點進行討論,以呈現《醇言》「以儒解老」的立場。經過本論文研究發現,學界以儒道同源、會通、融通、妙合、交涉等用語來定位《醇言》,過於強調儒道之平等關係,這已經超過李珥「以儒解老」的基本立場。
14

莊子心性思想之研究

張森富, ZHANG,SEN-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莊子思想在心性方面的理論。老子以論道德為主,罕言心性;莊子則言心性,此當為莊子思想更進於老子者。莊子之言心性,雖與儒家所言者有異,然自有其精 可觀之處。 莊子之成書,距今甚遠,欲明其章句訓詁,并非易事。因此,本文盡可能參酌前人注解,以示所言有據。然而,前人之訓詁是否妥當,仍須視其與作者之義理脈絡是否相符而定。因此,本文對於孔子之重要詞語、論據,盡可能加以解析、綜合,以期了解其確實意義和義理脈絡。 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第二章莊子心性思想的基礎道德論,說明莊子論道德之旨,重在從超物倫、超言癖、超美惡等處,以言道德之為至真、至善。第三章心性的分化對立,說明人間世之憂患,皆源自於心性之分對立,有涯之性固為無涯之心所崩裂,無涯之心亦為有涯之性所桎梏,相刃相靡,終身疲投,不能游於道德之鄉。第四章心性的和諧統一,說明至人之精神,四達并流,上天下地,通一切是非然否、偏計妄析而為一,亦和心性之分化對立為一混芒、澹漠之自然,其所游者,唯道德之鄉而己。第五章莊子心性思想下之人生實踐,說明至人之為至人,既非天賦異稟,亦非刻意修寫為所能至,而是以不修為修,藉無為而達無不為。第六章結論,對莊子心性思想作一整體性的評論。 本文之研究成果,在於展示莊子心性思想之義理脈絡,釐清歷來解釋上糾纏不清之處,如莊子對心的態度、自然和人為之差異、道德和仁義之區分等等,此皆有助於進一步研究莊子之思想。莊子心性思想,王張心性同化於道德之一,而不知有心,不知有性;此為古代心性思想之一特殊型態,可作為我們思索心性問題之一參考。
15

老子領導思想之研究

朱光治, ZHU, GUA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討論的為中國式的管理,屬管理哲學的範疇,全文計十章,另附錄一篇,都 廿五萬言,各章及附錄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等。 第二章老子的生平。對老子的時代背景,書與人作一概括性的探討,以為進一步探究 其哲學的基礎。 第三章老子哲學的方法問題。由對中國哲學作「面」的論述之後,進而探索老子哲學 的雙迴向問題。 第四章領導的一般性概念。討論在老子哲學的體系中,有關領導的定義、領導者、功 能問題。 第五章領導哲學-無為。析論無為的奧義,並據以探討領導之最高境界。 第六章領導者的修養工夫。討論領導者的內聖修為。 第七章領導者的理想人格。論述內聖所呈顯的風貌。 第八章領導的方術。由待人、治世、法制三方面探討領導者的外王之道,大體言,屬 領導之「經」。 第九章領導的權變。老子哲學係在破執,在通權達變,其領導思想也是靈活無比的, 屬領導之「權」。 第十章結論。在道的無限性與人的有限性對比之下,探討即有限而可無限的問題。 附錄:誤解與辯正。是就與領導有關但遭嚴重誤解之主題作一辯正。是本文之「老子 辨」。
16

《唐玄宗御註道德眞經》與《唐玄宗御製道德眞經疏》硏究. / 唐玄宗御註道德眞經唐玄宗御製道德眞經疏 / "Tang Xuanzong ya zhu Dao de zhen jing" yu "Tang Xuanzong ya zhi Dao de zhen jing shu" yan jiu. / Tang Xuanzong ya zhu Dao de zhen jing yu Tang Xuanzong ya zhi Dao de zhen jing shu yan jiu

January 1999 (has links)
楊宗耀.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1999. / 參考文獻 (leaves 262-271). / 附中英文摘要. / Yang Zongyao.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 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99.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262-271).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敘例 / Chapter 第一章 --- 序言 --- p.1-4 / Chapter 第二章 --- 《道德經》帝王注疏的特色 --- p.5-14 / Chapter 第三章 --- 《御註》與《御疏》的成書背景 / Chapter 3.1. --- 老學思想在唐朝初年的發展 --- p.15-8 / Chapter 3.2. --- 唐玄宗的得位與道士的交結 --- p.19-26 / Chapter 3.3. --- 唐玄宗宣揚《老子》的政策 --- p.27-30 / Chapter 3.4. --- 小結 --- p.31 / Chapter 第四章 --- 《御註》與《御疏》的著者及年代商榷 / Chapter 4.1. --- 《御註》與《御疏》的撰者及寫作年代 / Chapter 4.1.1. --- 《御註》的撰者及寫作年代 --- p.32-43 / Chapter 4.1.2. --- 《御疏》的撰者及寫作年代 --- p.44-47 / Chapter 4.2. --- 《御註》爲策試所用本子的探討 --- p.48-59 / Chapter 4.3. --- 小結 --- p.60 / Chapter 第五章 --- 《御註》與《御疏》版本硏究 / Chapter 5.1. --- 《御註》與《御疏》版本分述 --- p.61-65 / Chapter 5.2. --- 《御註》、《御疏》與河上公本、王弼本及《老子指歸》本 《道德經》的異同 --- p.66-77 / Chapter 5.3. --- 小結 --- p.78 / Chapter 第六章 --- 《御註》與《御疏》的體例 / Chapter 6.1. --- 《御註》與《御疏》分卷狀況 / Chapter 6.1.1 ---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的分卷狀況 --- p.79-80 / Chapter 6.1.2 ---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的分卷狀況 --- p.80-85 / Chapter 6.2. --- 《御註》與《御疏》的篇章名稱 --- p.86-92 / Chapter 6.3. --- 《御註》與《御疏》的序文 --- p.93-104 / Chapter 6.4 . --- 《御註》與《御疏》的注疏形式 / Chapter 6.4.1. --- 《御註》與《御疏》釋文用語 --- p.105-112 / Chapter 6.4.2. --- 《御註》與《御疏》的經文分句比較 --- p.113-116 / Chapter 6.4.3. --- 《御註》與《御疏》引用典籍硏究 --- p.117-127 / Chapter 6.5. --- 小結 --- p.128-129 / Chapter 第七章 --- 《御註》與《御疏》的思想內容 / Chapter 7.1. --- 援佛釋老的理念 --- p.130-148 / Chapter 7.2. --- 妙本論 --- p.149-154 / Chapter 7.3. --- 無爲論 --- p.155-162 / Chapter 7.4. --- 論兵之道 --- p.163-173 / Chapter 7.5. --- 權術與權道 --- p.174-182 / Chapter 7.6. --- 小結 --- p.183 / Chapter 第八章 --- 《御註》與《御疏》對後世老學著作的影響 / Chapter 8.1. --- 玄宗注疏對帝王老學著述的影響 --- p.184 / Chapter 8.1.1.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 --- p.184-200 / Chapter 8.1.2. ---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 --- p.201-213 / Chapter 8.1.3. --- 小結 --- p.214-214 / Chapter 8.2. --- 玄宗注疏對文人老學著述的影響 / Chapter 8.2.1. --- 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 --- p.215-228 / Chapter 8.2.2. --- 李約《道德真經新註》 --- p.229-239 / Chapter 8.2.3. --- 蘇轍《老子解》 --- p.240-248 / Chapter 8.2.4. --- 小結 --- p.249-250 / Chapter 第九章 --- 總結 / 附錄 --- p.254-261 / 參考書目 --- p.262-271
17

「名教因於自然」如何可能以王弼《老子注》為中心之瞭解

林新建, Lin, Xin-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在瞭解王弼《老子注》中,依著境界心靈而展開的自然意義之形上學,是否 可以涵攝具有系統性、歷史性的客觀名教社會之存在,尤其從實踐的觀點探討王弼形 上學可否開出一道家式的社會存有論,由自然境界實踐地證立客觀實有之存立,並將 探討如此的哲學思考型態與漢末至曹魏正始年間士人心態上彼此存在的關聯。全文分 六章: 首章為緒論,略述問題之緣起及「世界」、「境界」、「名教」、「自然」之意涵。 第二章探討玄學發展的社會心理背景,尤其在展示士人自漢末以來對名教社會的心態 ,以做為瞭解王弼玄學之準備。 第三章則分析老子「道」的性格,王弼之學既依道家老子思想而立,故對老子「道」 之瞭解乃一基本的工作,以做為判定王氏理論向度之基礎。 第四章則在說明王弼如何完成其「名教因於自然」之理論架構,以做為對王氏學批判 之準備。 第五章則對以老子思想為骨幹的王弼理論提出兩點商榷,從其形上學及人性論中所含 的局限性而指出其理論之困局,「詔教因於自然」並不可能成立。 第六章結論,對王弼理論的格局再加以批判說明,並回應第二章,點出玄學家之哲學 思考與其對世界之心態之間存在的一致性。
18

建立以老子哲學思想為基礎之輔導模式初探 /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Lao-Tze's philosophy

老柏生 January 1999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9

選民與種民:基督宗教宗徒教父作品與早期天師道經典之比較研究 / The Elected People: A Comparative Religious Study on the Apostolic Fathers’ Writings and the Early Scriptures of the Way of the Celestial Masters

張毅民, CHANG, Iee-Ming Paulu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針對基督宗教宗徒教父作品之《十二宗徒訓誨錄》、《克來孟致格林多人前書》、《依那爵主教七封書信》,與早期天師道之經書《老子想爾注》、《大道家令戒》、《陽平治》中的蒙選思想,進行經典分析與比較研究。研究方法除了縱向的經典分析之外,亦採橫向主題討論與比較。在個案分析方面,本論文指出︰《十二宗徒訓誨錄》的蒙選思想特點是「遵守規範與誡命以確保選民身分」、「呈現出猶太基督徒的信仰跳躍」;《克來孟致格林多人前書》特點是︰「蒙選標準的改變︰義人vs.惡人」、「蒙選者的神祕數字」、「教會︰集體式的蒙選思想」;《依那爵七封書信》特點是︰「殉道與磨難是基督徒蒙選的記號」、「基督徒是天主之愛的果實」、「基督是唯一的天父之門」;《老子想爾注》特點是︰「道是有意志的至高神,祂的旨意是創造與救援」、「蒙選之人與偽技」、「恪遵道誡就是守約」;《大道家令戒》與《陽平治》特點是︰「天人盟約︰正一盟威之道」、「種民︰道教式的『選民』」、「種民︰與男女合氣或黃赤之術無關」。在橫向主題式的比較方面︰一、「盟約與蒙選」指出盟約是神(或道)的旨意與人的意願二合一的結果,這個觀點不僅見於三件宗徒教父作品中,也同見本研究分析之早期天師道經書中,同時,均明確強調「至誠之心」的重要性,而盟約也是祝福、並且神(道)與人雙方自願受束縛的表示。二、「罪與蒙選」指出宗徒教父時期延續以色列信仰傳統中創造、犯罪、盟約、蒙選的思想,但是「克來孟」或依那爵均高舉耶穌基督之血建立的新約的重要性。「種民」則是在罪惡世界中因奉法有功且積極行善,蒙老君揀選獲救的道民,儘管了不可得,但「道」並沒有放棄救援的意願。三、「蒙祝福的種嗣」方面,基督徒的「選民」具有濃厚的「種嗣」思想,而「種民」辭彙中亦有「罪惡世界中蒙祝福的種嗣」的意思,在天人符應過程中,是使天地再度出現太平氣的關鍵角色。 /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deas of ‘the divine election’ in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he Didache, 1 Clement, 7 Epistles of Ignatius of Antioch, Lao-Zi Xiang’er Zhu(The Xiang’er commentary of the Dao-de Jin,老子想爾注), Dao-dao Jialing Jie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Family of the Dao,大道家令戒), Yiang-ping zhi ( The Diocese of Yangping, 陽平治). Both scriptural analysis and the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applied as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In the scriptures, ideas of the ‘divine election’ are expressed with differen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 the Didache, they are:’ keeping commandments for ensuring the chosen identity,’ ‘the leap-of-faith of the Jewish Christians;’ in 1 Clement they are: ‘righteousness vs. wickedness as the boundary of the election,’ ‘mysterious number of the elected,’ and ‘ecclesia: a collective idea of the divine election;’ in the Epistles of Ignatius of Antioch, they are: ‘persecution as a sign of the divine election,’ ‘Christian as a fruit of God’s Love,’ and ‘Christ, the door of the Father.’ In the Xiang’er Zhu, they are: ‘Dao, the supreme God, who’s will is to create and to save,’ ‘the elected people and the false skills,’ and ‘compliance to Dao’s precepts is to keep the Covenant;’ in the Jialing Jie and Yiang-ping zhi, they are: ‘ “Zhengyi mengwei zhi dao(正一盟威之道)” is the Covenant,’ ‘Zhong-min(種民), a Daoist expression of “the elected people”,’ and ‘zhong-min, a dignified and extraordinary identity and status unrelated to sexual rites.’ In the thematic analysis: 1. Covenant and the Election: (1) covenant as a union of wills of God and of man; highly emphasizes on whole-heartedness and sincerity; covenant as a divine blessing as well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both sides’ willingness of being constrained. 2. Sin and the Election: (1) although clear inheritance of Israel’s faith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Apostolic Fathers’ writings, 1 Clement and Epistles of Ignatius highly emphasis on the Blood of Christ and Jesus’ New Covenant. Whereas zhong-mins are the divine elected in the sinful world; though they are extremely rare, the Dao does not give up searching them for the purpose of saving the world out of the depths. 3. The Blessed Seeds: Christians’ ‘the elected people’ densely connotes ‘the seed people;’ both ‘zhong-min’ and ‘the elected’ connote ‘the blessed seed in the sinful world.’ Zhong-mins not only can survive eschatological catastrophe, but also function as the ones inducing Tai-pin Chi (太平氣) in the post-catastrophe world. They are the ones through which the Dao bestow the divine blessings upon the world.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