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6
  • 144
  • 21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69
  • 169
  • 79
  • 35
  • 31
  • 29
  • 25
  • 25
  • 23
  • 22
  • 21
  • 20
  • 19
  • 18
  • 1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臺灣短期利率指標異常報價之實證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bnormal quotation patterns of Taiwan short term interest rate

李克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短期利率指標為IRS等利率衍生性商品定價重要依據,應具有公正性及代表性,國內長久以來以Thomson Reuters 6165頁面報價利率為指標,惟工商時報於2009年3月25日報導此指標於IRS定價日遭銀行聯手作價壓低利率以賺取利差,除6165之公正性遭到市場質疑外,金管會及中央銀行亦關心此事件,票券公會為導正6165可能遭操縱之現象,爰順勢委託集保結算所編製新短期利率指標TAIBIR。 6165是否真如市場揣測及工商時報之報導,有金融機構意圖影響定價,爰收集2008及2009年各金融機構於6165之報價,經繪製各金融機構報價利率與6165定價利率走勢圖,再以統計檢定方式及迴歸分析方法探討各別報價機構之行為。 經實證研究發現有數家銀行應有意圖影響6165定價之異常報價行為,另說明TAIBIR設計改善6165可能被操縱之機制應屬有效,俾貨幣市場參與者及相關學術研究引用短期利率指標之參考。
22

薩爾瓦多-台灣與哥斯大黎加-中國的關係模式之比較研究 2000-2012 /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L SALVADOR-TAIWAN (ROC) AND COSTA RICA-CHINA (PRC) 2000-2012

柏伊帆, Gracia Ivonne Bonilla Mor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49年以來,中國成為中國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ROC),中國聲稱“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聲稱被聯合國承認。迄今為止,台灣是由22個國家正式承認,其中一人是薩爾瓦多是中美洲。哥斯達黎加,來自同一個分區內,是台灣的重要盟友直到2007年,移動與中國建交。雖然台灣的發展合作是獲得更多的國際空間,它是多樣的,長期的;中國的合作是孤立台灣,它有一個小品種,短期內有很大的資金超過台灣。在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是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多的相關性,許多國家更喜歡建立與中國,而不是台灣的官方關係;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哥斯達黎加首選轉向外交關係 / Since 1949 that China becam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nd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in Taiwan (ROC), PRC claims “Only One China” and ROC claims to be recogn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us far Taiwan is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22 countries, one of them is El Salvador which is in Central America. Costa Rica, from the same sub-region, was an important ally of Taiwan until 2007 that shift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While Taiwan's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s for gaining more international space, it is diverse and long term; China’s cooperation is for isolating Taiwan, it has a little variety, short term and has much funding than Taiwan’s.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China is acquiring more relevance globally, many countries prefer to set up official ties with China instead of Taiwan; and this wa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Costa Rica preferred to shift diplomatic ties
23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圖書館典藏與數位化調查研究 / Survey on Library Curation and Digital Digitaliz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Magazin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謝宗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雜誌是日治初期抗日運動失利後,另一個對抗殖民統治的方式、文化啟蒙的工具,後來也發展出以通俗娛樂為主或社會寫實等路線的各類雜誌,使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呈現不同的樣貌,也讓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成為日治時期研究的重要史料。 2012年傳出《文訊》雜誌社辦公空間與文藝資料被迫搬遷,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讓我們必須思考在文藝資料與許多珍貴的文物、史料的徵集與保存之餘,面對日益豐富的典藏與文物,應該採取更適當的典藏方式,而因資訊科技發展而興起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也是面對大量館藏無法保存管理的解決之道。 本研究欲探討的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是否完整保存下來?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典藏機構,是否完整典藏這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另一方面,文學文物保存問題也突顯出在資訊時代傳統典藏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實體館藏。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的興起即是為這些問題提供另一種解決之道。而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的快速傳播,數位資源的多樣化與各種應用,讓實體館藏數位化後有更多的可能,不再是傳統的徵集、典藏與使用關係。目前臺灣出現許多不同的數位典藏計畫,而這些數位典藏是否已完整典藏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則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另一個主題。本研究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與當時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具有時代意義;(2) 目前尚未有研究或典藏能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的完整面貌;(3)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應建立聯合目錄;(4) 四、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化工作流程;(5)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模式建議;(6) 著作權問題處理方式並不明確影響數位典藏發展。 本研究最後針對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實體與數位典藏提出以下建議: (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目錄的建立應從學術單位擴及私人收藏家;(2) 各學術單位應積極合作,建立完整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目錄與整合查詢系統;(3)數位化工作應加速進行,並應用於學術研究、文學推廣、複刻本出版等方面;(4)應明確處理數位化成果的著作權處理問題;(5)數位典藏成果推廣應更為積極主動。
24

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

陳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臺灣詩人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為研究對象,蒐羅相關方志及文獻,對施士洁的生平作全面性的探討;繼而對《後蘇龕合集》所收的詩、詞、文稿進行分類研究,剖析其藝文成就,以期對施士洁其人其書有完整的歸納。茲依上述脈絡將本論文內容分為八章,以下略述各章大意: 第一章介紹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對《後蘇龕合集》的不同版本以及學界對施士洁的研究作一檢討,然後從文化及政治、經濟三方面勾勒施士洁所處的時代環境。 第二章為〈施士洁之生平與交遊〉。施士洁在清季臺灣詩人中非常具備代表性,但在四十歲之年即因臺灣割讓而內渡,因此方志或相關書籍對於他的生平介紹多零散而簡略。本章除參考流傳的著述,更從施士洁的詩文中細細爬梳,挖掘出可信的資料,再據以對其先世家族、生命歷程及交遊等方面進行全面性而完整的瞭解。交遊部分,此章僅揀擇足以彰顯其文人社群地位的交遊對象,其餘相關友人則置於附表四:「施士洁交遊表」。 第三章:〈施士洁作品勘誤與輯佚〉根據從施士洁同時代的作者所出版的作品集中,所蒐羅到的施士洁詩作,進行整理、分析。共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將與《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重複者,製成表格,方便做不同版本的對照。其次進行施士洁作品勘誤,最後將《後蘇龕合集》未收的作品,編錄成「施士洁詩作補遺」,以補研究施士洁作品時的不足。 第四章及第五章針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進行分類研究及藝術性分析。 第六章及第七章則分別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詞作及文稿進行研究 以上關於詩、詞及文稿的研究,都盡可能將其分類,並進行統計,製成表格,以求對其作品的類別或特色有較客觀而清楚的呈現。 第八章則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一總結。 筆者將本論文定位為「基礎研究」,盡可能從方志史料及施士洁的作品中蒐集客觀可信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歸納整理,呈現出施士洁其人其書的初步樣貌,這其中還有很多值得玩味及深入探討的問題,囿於篇幅及論文定位因此略而未論。有待日後專文探討。
25

台灣日治時期朝鮮意象的再現── 以三種傳播媒介為分析對象 / The Representations of Korea Image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楊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殖民地台灣是如何認識朝鮮?無法直接交流的台灣與朝鮮,兩地的互動必須透過日本帝國,迂迴地被納入殖民母國的一部份。透過傳播媒體,片段、拼圖式的朝鮮消息,讓台灣讀者可以試圖拼湊他們的朝鮮認識,進而想像朝鮮。以日治時期殖民地台灣的代表媒體《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系列、《臺灣出版警察報》作為檢索對象,對台灣媒體上的朝鮮報導進行統計與分析。透過當時的新聞,呈現殖民地台灣人可以接觸與不能接觸的朝鮮消息,進而討論他們對另外一方的好奇與關心,最後整理朝鮮認識是如何形成,以及其後生成怎樣的想像。 本論文從殖民地台灣的媒體出發,還原日治時期在殖民地台灣閱讀的朝鮮消息,了解當時讀者大眾如何透過新聞媒體認識另一殖民地朝鮮。當時發行量最大的《臺灣日日新報》與為台灣人發聲的《臺灣民報》系列基於各自的立場選取想要報導的「朝鮮」,讀者從中建構朝鮮認識與朝鮮想像,並經由官方文書《臺灣出版警察報》呈現新聞傳播過程中,台灣總督府/日本帝國對敏感消息的處理,盡可能防止敏感危險的朝鮮消息進入殖民地台灣。即便統治者介入,媒體透過編碼加密的報導方式,「朝鮮」仍可以曲折地登上報紙版面。在媒體與官方,可見與不可見的朝鮮消息之間,朝鮮表象於焉生成。 / How did Taiwan come to understand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Under the colonial system, Taiwan and Korea could no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directly, they had to interact through the Empire of Japan. Taiwanese readers construct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Korea through fragmental and trivial news from the media. The essay used the representative media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 Taiwan Daily News, the series of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 Publishing Police News—as the main source to gather statistics on and to analyze Korean news. It displays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 concerned and curious Taiwan drew its own image of Korea by what they could and could not read. From Taiwan’s media, this essay i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Korean news under Japanese rule, portraying how the readers came to understand Korea. Taiwan Daily News – the most massive circulation newspaper in Taiwan—and the series of The Taiwan Minpao— stood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choosing the proper “Korea” pieces that they wanted to report, and through the official document Taiwan Publishing Police News presented how the government/the Empire prevented the dangerous news from spreading. Although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strictly censored the publications, the media encoded the news, so that “Korea” could be reported in discreet way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Korea then emerged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government in visible and invisible Korea news.
26

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學習和養成-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1948-1977)

洪紹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臺灣造船公司作為後進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一個案例,觀察其如何藉由繼承日治時代地的設備和部分人力資本,在戰後引進中國大陸的技術人員,作為發展的初始點。 1950年代起,政府經由產業政策協助造船業發展,並經由美援提供資金的援助,引進國外技術發展造船。1957年政府為了快速擴大造船事業,將臺船公司租賃給美國殷格斯公司,成立殷臺公司。但由於當時臺灣工業化程度尚未成熟,加上管理營運策略的失當,最後導致虧損收場。 對臺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轉捩點是在1965年以後引進日本石川島公司的技術,開始系統化進行造船事業。在這段時期中,臺船公司在生產面、財務面等經營指標獲得改善。然而,在自製率方面至1970年代仍然無法大幅度提高,是受限於臺灣整體工業化尚未達到成熟的原因。 在造船人力的養成方面,最初臺船公司是經由員工訓練計畫和藝徒訓練班成立,由公司內部自行訓練人才。自1950年代末期的殷臺公司時期,經由建教合作的方式於海事專科學校成立造船工程科,開始經由科班教育培養人才。1960年代與石川島公司技術合作後,臺船公司開始派遣大量員工赴日本受訓,學習造船技術。1970年代後隨著臺灣大學船模試驗槽的竣工和聯合船舶設計中心的成立後,始逐漸具備造船的研發能力。 大致上,由於造船業所需資金龐大且回收時間長,臺灣政府並未如同日本與韓國政府,提供強而有力的產業政策,協助造船業即時進行產業升級。再者,政府並未協助建立一個良好的船舶交易制度,最終使得最後臺灣造船業發展的商業成就無法取得成功。 以臺船公司的個案的研究結果而言,並不支持新古典學派以市場經濟和出口導向的假說。但是卻能夠支持修正學派的假說,政府的角色在造船業發展的支持與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技術學習方面,除了企業本身的學習與成長外,更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才有可能獲得較為成功的發展。
27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 / Taiwanese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陳力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日治時期的「醫師」是新興的領導階層,醫師取得執照後其專業即受到保障。總督府對於開業醫師能夠干涉的部份較為有限,醫師的高收入與身份的獨特性,對於身處差別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即便是醫師,也無法完全擺脫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臺灣島內的習醫機會僧多粥少,有意習醫的臺灣人只能負笈海外,另一方面,總督府訂定的醫療規範,對部分的臺灣醫師產生排擠作用,在臺灣無法取得執照的醫師,前往規定較寬鬆的海外,也是開拓新天地的機會。 對於日本帝國而言,鄰近的中國始終是向外擴張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前往海外的主要目的地。由於醫療是日本帝國自我粉飾的重要手段,前往中國的臺灣醫師,可以視為帝國人才周流(circluation)的一種表現。 本文所要處理的課題,乃是以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作為對象,探討日本帝國的發展,以及臺灣人的原鄉、人際網絡,如何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其階段性變化與區位差異性為何? 本文首先探討總督府衛生政策與醫師的關係,以及總督府開辦醫事教育與臺灣醫師的養成過程,呈現殖民地臺灣衛生改造與臺灣醫師養成的相關性。其次以日本在華醫療事業作為討論的對象,探討同仁會、博愛會的活動如何影響臺灣醫師流動。最後探討臺灣醫師受到1930年代日本向外擴張的影響,在滿洲國、佔領地的發展情況以及戰後的流動與困境。 由本文的討論可知,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行醫與習醫,受到島內與島外因素的影響,在華南、華中、華北、滿洲地區呈現區位性差異。另外,戰爭與醫學院校的成立,則是造成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其中,島內因素有三,為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教育政策、對岸政策;島外因素有四,為習醫機會、行醫機會、日本大陸政策、臺灣人特殊身分與人際網絡。 總之,影響臺灣人前往中國習醫、行醫的背後原因以及分布形態的階段性變化,是殖民地差別性、日本帝國大陸政策、臺灣人際網絡、區位因素等所交錯影響的結果。
28

韓國《春香傳》唱劇之創作、改編與傳播——以南韓唱劇、北韓民族歌劇、中國越劇、臺灣京劇《春香傳》為例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erforming Arts of "Chunhyangjeon": take South Korea’ s Chang Geuk , North Korea’s Minjok Gageuk, China’s Yue Opera(越劇), Taiwan’s Beijing Opera as Example

蘇香瑗, So, Hyang W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1945年韓國解放以來,從傳統演劇、戲曲領域中,以代表性、時代性與現代性的標準之下,選出南北韓、大陸與臺灣等不同地區的《春香傳》,並從文化的觀點分析《春香傳》的時代意涵、舞臺藝術特點與個性和異同。主要研究對象是在1982年由國立唱劇團演出的第38屆定期公演,導演為許圭的南韓唱劇《春香傳》;1989年舉辦第13屆世界青年學生慶典時,由國立平壤藝術團在平壤演出的民族歌劇《春香傳》;1983年由莊志改編,上海越劇院王文娟、徐玉蘭主演的大陸越劇版本;還有由王志萍、陳娜君主演,由舟山市越劇團、上海越劇院聯合演出的2005年越劇版本;最後是1992年在臺灣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由盛蘭國劇團與復興國劇團合辦演出,導演為馬玉琪、魏海敏的臺灣京劇《春香傳》。筆者將先介紹《春香傳》相關的故事來源與文化背景,以及南北韓、臺灣與大陸各地研究對象《春香傳》的創作背景與形成過程,然後再分析各地域《春香傳》的時代意涵、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主題意識、舞臺個性與藝術特點,並對照在南北韓不同政治環境和時代氛圍下所孕育的《春香傳》,及其傳播至臺灣和大陸後被重新改編的《春香傳》舞臺風姿與文化意涵。南北韓的《春香傳》都是從民族的概念中創作,南韓許圭《春香傳》的目的是為了使世界看見韓國的藝術文化;而北韓的民族歌劇《春香傳》,則是為了內部團結,以「主體思想、朝鮮民族第一主義」思想為中心而創造。南韓許圭唱劇充實繼承pansori唱腔與美學,並以pansori為中心創作現代化「完版唱劇」,且盡量保留pansori傳統的人物特色與藝術美學,如滑稽、諷刺和悲壯美等。而北韓民族歌劇排擠則pansori,以西道民謠和西洋旋律為主,在内容上以人民性和階級性的思想因素,取代既存人物的滑稽等傳統美學,而加強思想性和理念性,導致劇中氣氛與南韓唱劇的風格明顯不同。越劇在韓戰時期因與北韓軍事交流過程中傳播到大陸,經歷文革和開放化時期,越劇也產生變化。1983年還保留原作精神、原作人物特點與個性,並繼承《愛歌》、《別歌》精彩段子以展開抒情精神。1983年版基於寫實主義演技與舞臺服飾、舞臺工具呈現韓國色彩;2005年版放棄原作樣貌,向以愛情爲主的細膩描述男女愛情之間的情感的個人層次故事發展。結果大大減弱原作精神的社會層次意義,轉換成重視越劇的形式美和古典戲曲美的方向;臺灣京劇《春香傳》是1991年馬導演觀看到臺灣的南韓國立唱劇團演出,而以國際交流為創作目的。京劇《春香傳》以唱腔、程式化動作和寫意性畫面等爲主,呈現了京劇形式美。其作品減少社會層次的意義與價值,以愛情的障礙與克服過程為中心,改編成脫離時代的男女愛情故事。唱功舒展抒情精神的藝術美學是韓中傳統藝術的共同點,大陸越劇與臺灣京劇都結合中國戲曲形式美與韓國性藝術元素來呈現。《春香傳》是在主題意識和舞臺美學方面,雖以同樣的人物、韓國舞蹈與遊戲題材表現,按照當時社會環境、作者意識、故事結構與詮釋方式的不同,而有「貞烈」和主題意識、呈現美學的明顯差異。總之,《春香傳》隨著時代的變遷繼續增添新的詮釋,其内涵也不斷地流動。
29

臺灣地區中小企業輔導實施之研究

李延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0

臺灣彩色電視機技術水準之研究

巫木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