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影響臺灣審計人員抽樣方法因素之研究茆美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四萬字,內分六章二十節。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目的和範圍,敘述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並提出本研究之限制。
第二章對判斷抽樣與系統抽樣的意義、型態及技術加以介紹。
第三章介紹國外有關統計抽樣之實證研究,以及實務上之應用情形,並就判斷抽樣與統計抽樣的優、缺點加以比較。
第四章係根據文獻資料及筆者個人經驗,探討可能影響審計人員抽樣方法的各種因素。
第五章則將實證方法搜集而得的資料。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可能影響審計人員抽樣方法因素之構面,並就每個構面,分析台灣審計人員對這些因素的看法。
最後一章對本研究之結果做一結論,並根據本研究之缺點,建議將來之研究方向。
|
32 |
臺灣地區信用合作社財務績效之評鑑黃應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3 |
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洪清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公布「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該方案第三項規定:「各縣市政府應於三十五年一月底以前,依台灣省各縣市鄉鎮組織暫行條例之規定,將街庄改為鄉鎮,並編組村里,設立村里辦公處,二月底以前成立村里民大會,並選舉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至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復又公布「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台灣省縣轄市組織規程」、及「台灣省各縣市村里民大會開會規則」,各縣市政府乃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五日陸續召開村里民大會,此為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之開端。
村里民大會為地方自治的基層集會,村里公民可以直接參與,有似古希臘之公民大會,是直接民權的表現。雖然村里並非自治團體,村里民大會亦非村里之意思機關,但是村里民大會可以議決村里民共同遵守的公約,也可以議決村里的興革事項,村里公民人人可以參與村里之建設,因之村里民大會在地方自治上是具有實現地方自治理想,鍵全地方自治推行和促進地方自治建設的功能。然而村里民大會的主要目的,不似一般民意機構以議事為已足,它更賦有政治上的特殊性質。村里民大會除了促進自治工作外,主要目的在於表達民意、加強政令宣導、訓練人民行使四權以及發揚倫理道德。就如總統所昭示:「村里民大,會就不但是政令宣導的場所、社會教育以及推行環境衛生的場所,而且亦是民生建設的動力,和群眾組織的基礎。」「要使村里民大會與娛樂相結合,與教育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結合,與地方建設相結合,與地方治安相結合……村里民大會的成功,也就是社會基層建設的成功。」所以村里民大會並非僅僅在於「議事」,它是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多方面的一個基層集會。
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迄今已將近三十年,其成效功能究竟如何?近幾年來會到會的都是些婦女兒童老年人。台灣省議會與台北市議會亦曾建議廢止村里民大會。其缺失何在?癥結何在?成效如何?據筆者所悉迄今尚無人對村里民大會做有系統的分析與介紹,所以筆者乃決定就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加以探討分析。
由於村里民大會具有特殊的政治性質,不若一般民意機關。如果只是從制度上做靜態的分析,恐無法瞭解其真象,因之筆者決定研究方向時除了採取傳統的制度研究法外,更採用行為研究法以探索村里民大會之功能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所以調查研究法乃為筆者所應用。至資料之蒐集由於專書論著之厥如,惟有從原始資料著手,並實際參觀各縣市村里民大會之開會情形。為了調查訪問亦會深入窮鄉僻壤以探求真跡。為作範圍偏重於制度上的分析、功能上的探討,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之解釋。
本論文內容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範圍,並就本論文所採用的調查研究法,從問卷設計、抽樣調查到資料統計等過程予以說明。第二章敘述台灣地區之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實為村里組織之一種,且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解村里民大會,對於村里組織之情形應先有所瞭解,本章乃闡述村里組織之現狀並就其得失提出探討。第三章就村里民大會制度做靜態的介紹,從村里民大會之建制、地位與性質、職權、開會等加以分析,使在動態的探討村里民大會之前對於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架構有所了解,可以前後呼應,討論也較為方便。第四章探討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情形,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同所表現的參與行為亦有所不同,從本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山胞的出席情形最好,鄉區的出席率又比市區高,以個人而言,則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居住期間與居住地區等之不同所表現於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均有顯著的差異。在本章中也嚐試分析村里民參加或不參加村里民大會之原因。第五章則從民權初步之訓練、政令之宣導、村里公約之訂定、民意之表達四方面來探討村里民大會的功能。我們將發現村里民大會確實可以發揮其表達民意、宣導政令、促進地方自治建設之功能,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變遷及本身條件的限制卻也影響了村里民大會之功能。第六章探討村里民大會所以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之原因,及缺失所在,其所遭遇到的難題不外乎是村里認同感之缺乏,制度上的限制,集會場所的缺乏以及人為因素等。第七章闡述村里民大會之展望,主張村里民大會因具有特殊之功能且為直接民權之實施,不宜廢止,並提出健全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應與襯區發展相結合、提高村里民大會之地位、市區與鄉區應有不同的實施辦法為遠景,即村里民大會為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之最佳場所,國父全民政治,直接民權的理想將可藉村里民大會之施行而實現。第八章結論乃為本篇論文研究所得重要處之摘要。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專書論著闕如,加以問卷之設計、抽樣調查等均遭遇不少困難,幸蒙陳師逸民懇切指導,迷津一一析解,並幾度審視章節,稿成後更蒙字句斟酌,惠益良多,謹致深切的謝忱。又黃天從先生在問卷設計方面諸多協助;問卷調查訪問期間,更蒙內政部民政司司長居伯均先生、副司長董翔飛先生,台灣省桃園縣、苗栗縣、雲林縣、台南縣、屏東縣、花蓮縣、澎湖縣等縣政府民政局局長、自治課課長等,以及有關鄉鎮市區公所民政課課長與業務承辦人員之協助,使問卷調查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林世珍先生、孫寶熙先生,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林有週先生、黃振超先生與有關縣市政府民政局局長曾不斷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料以供參考;林淑女小姐及內子林美代女士 幫忙整理問卷資料;政大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協助電腦資料處理;終使本論文得以順利撰寫完成,銘感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筆者不敏,學驗疏淺,又係初次嚐試論文之寫作,雖盡力為之疏誤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各位師長惠賜教正,俾作改進,則感幸焉。
|
34 |
臺灣地區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之研究詹炳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本章是本研究的導論,敘述進行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和研究範圍及整個研究的基本模型。本研究進行的主要在描繪台灣地區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之差異,給各國產品在台灣市場上做一個定位的工作,並進而從職業、教育程度、年齡等基礎來比較消費者對外國產品之態度。本研究所稱之外國產品僅限於德、法、美、日等四國所生產製造之消費品。抽樣的對象是台灣地區工商企業界從業人員、軍公教人員和學生,共有280份樣本。本研究嘗試從整個消費行為中抽離出對外國產品態度,並看重在在此種態度結構的分析上,至於此種態度對消費行為所可能產生影響,本研究僅做概括性說明。
第二章:本章是方法論,本研究室採取Osgoos等人所研創,後來又經過Mindak氏修正過的語意差別法來測驗消費者對美、日、德、法、中等國產品的態度,並以一個「購買意向測驗」和兩個「國家與產品聯想測驗」來作為補充。樣本280份可用問卷251份。資料蒐集的方式是以結構性問卷派員訪問,但由被訪問者自行填寫。問卷格式見附錄。
第三章:本章分析消費者態度之資本特性及其對購買行為之影響,首先說明消費者態度的五種層面:(1)產品價格與品質;(2)產品計數與服務;(3)品牌印象與製造商聲譽;(4)產品包裝及設計;(5)消費者的產品印象。第二節則敘述消費者態度的功能,亦即消費者態度如何影響到購買行為?對這個問題本研究引用D. Katz教授的立論,從(1)調節的功能;(2)自我保護的功能;(3)價值表達的功能;(4)知識的功能等四方面來做一個分析。第三節則是在闡述消費者態度的種種特質,以為後各章之分析基礎。
第四章:本章闡述影響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的主要因素,分成(1)個人的因素(2)外在因素(3)文化因素等三大因素,分別一一於以詳細說明,並舉出各種實例及前人做過的個案研究來驗證。
第五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德國貨之態度,首先綜合分析消費者對德國貨的態度,大致上說來,消費者認為德國貨昂貴,相當耐用,品質甚佳,相當可靠,非常精密,是一種大量生產的產品,極富創造性,服務尚佳,比較新奇, 大部份是高級品,外型美觀,顏色尚可,重實用而不重外觀,用法簡便,偏向於必需品,男人及成人用居多,以工業用品較有名等等。此外又分別從職業、年齡、學歷三種基礎比較消費者對德國貨的態度,在比較各組差異時,本研究係用D值來分析。其結果請參閱本章第二、三、四各節。
第六章:本章分析台灣區消費者對法國貨之態度。首先綜合分析消費者對法國貨的態度,大致上消費者認偽法國貨價格昂貴,尚稱耐用,品質尚可,還算可靠,相當精密,大量生產,有創造性,服務尚可,相當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表徵,高級品,外型及顏色均甚佳,相當重外觀,用法尚簡便,奢侈品,女人及成年人用品居多,以消費用品見稱等印象。此外,亦分別從職業、年齡、學歷三種基礎比較消費者對法國貨的態度,比較標準亦以D值表為主,其結果請參閱本章第二、三、四各節。
第七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美國產品之態度。仍沿前兩章之次序,先從消費者對美國貨態度的綜合分祈開始,大致言之,消費者對美國貨具有價格稍貴,相當耐用,品質甚佳,相當可靠,相當精密,大量生產的印象甚強,極富創造性,服務尚佳,相當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擁有這極產品極能提高社會地位,大都是高級品,外型及顏色均屬上乘,比較重外觀,用法極為簡便,稍偏向於奢侈品,男人用及兒童用產品居多,以工業品見稱等印象。至於有關各種不同職業、年齡、經歷的比較,則分述於本章第二、三、四各節,所使用的比較方法及基礎均同前章。
第八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日本產品之態度第一節仍沿前例先行就消費者對日貨之態度做一個綜合分析;大致上消費認為日本貨價格比較趨於中性,既不算貴亦不算便宜,還算耐用,品質尚可,可靠度比美德法等國要低,相當精密,偏向大量生產,模仿性相當強,服務相當不錯,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是一種地位的表徵,偏向於高級品,外型及顏色甚佳,比較重外觀,用法相當簡便,稍偏向奢侈品,女人及成人產品居多,以工業產品見稱,但印象未若德美兩國之強。除了綜合分析外,本章亦以D值來比較不同職業、年齡、學歷之消費者對日本貨態度之差異,詳細資料請參閱本章二、三、四各節。
第九章:本章係在補充語意差別法之不足,說明消費者對國家與產品之聯想及其購買意向;第一節是使用非提示性回憶問題來測驗消費者對國家與產品間的聯想,結果發現在消費者印象中,各國的代表性產品如下:(1)德國:汽車、一般器具、藥品。(2)法國:化□品、煙酒、紡織品及成衣。(3)美國:汽車、電器用品、一股器具。(4)日本:電器用品、汽車、照相機。(5)中國:紡織品、電器用品、手工藝品、食品。第二節是測驗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發現在產品價格、品質、樣式均無差異的情況下,大部份的消費者仍然願意購買我國產品。
第十章:本章是結論與建議;結論部份指出本研究所欲追求的幾個目的之達成情況。建議部份則指出本研究結果對國內敵商或進口商的意義以及建議國內廠商應該如何設法改變消費者對國貨之態度,以應付國外進口競爭品之競爭。
|
35 |
臺灣區棉製衛生材料業外銷拓展之研究吳茂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綿製衛生材料以原棉製成,包括紗布、繃帶膠布。與脫脂棉等,為醫療機構所不可或缺之敷料。
本業在本省自民國初年開始發展以來,共有33家工廠先後設立。目前只餘14家,當中有仍繼續擴大者。亦有擬轉向他業發展者,在此變動參差甚大之情況下,其外銷成長卻相當神速,自57年起。每年均有百萬美元以上之外銷。惟其外銷品均屬低級品。各開發中國家均漸設廠自製,進口量將漸減少。而各先進國家之棉製衛生材料業因受成本偏高之限制,產量漸不數需要,因其生活水準較高,普遍採用高品級之衛生材料。我業者既不順應此趨勢,產製高級品,以為未來拓展舖路,反而一窩蜂式湧向織布業發展。而我織布業目前已呈供過於求之現象。衛生材料業者何以會捨本逐末?為尋找其癥結所在。本研究乃企求從外銷拓展方面加以探討,以提供業者改善其產銷實務之參攷。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沿就近代行銷學之觀念與國際貿易理論為依據,首先敘述本業之發展背景,並就其內外銷概況加以分析。其次,比較世界衛生材料主要出口國家之發展條件、外銷地區、產品類別、與行銷方法。最後就世界衛生材料之消費變動趨勢,與業者在外銷拓展上所遭遇到的問題,加以研究,並提出有效改進產銷系統之建議,俾有助於本業之長期發展。
本研究採用國際比較分析方式。就棉製衛生材料分類深究國際產銷趨向。成本利潤情況,行銷通道,市場佔有率變化等。由於國內外均缺乏完整系統之有關資料,筆者即儘可能採用調查方式,親至省內本業主要公司廠地作實地訪問,瞭解其業務情況,並獲得業主協助,提拱寶貴資料與經驗意見。雖未能因而作精確之計量分析,然據作趨勢判斷,似尚差強人意。
茲就研究所得。略述如下:
光復前,本省所需之衛生材料均賴進口。光復初期,本業仍在萌芽階段,基礎非常脆弱,全部生產不敷需要甚鉅,故仍依賴進口供應所需,其後經業者不斷努力改進,至民國45年時。脫脂棉、紗布、繃帶之品質始達國際標準,進口亦自動停止。其行銷有民間銷售、代軍方加工、 與外銷。外銷始自47年,而代軍方加工則於55年終止。其後之產量仍因外銷之展而增加。
民間銷售之對象,主要為各公私立醫療機構與少數加工業者,多係直接銷售,銷售通路較短,然資金週轉較不靈活; 而外銷多係靠進口商在各當地醫院低價得標,或由外國駐台貿易機構採購。經手之中間商人數較多,惟資金週轉靈活。外銷利潤率平均約較內銷低3至5%,此可能即為國外進口商之利潤。
脫脂棉值小體大,負荷不起高運費,遠洋地區之外銷難於拓展,歷年來均以東南亞為主要市場,57年後輸泰之數即佔90%以上,紗布之外銷偏佈30餘國與地區,59年以銷往奈及利亞者為最多,值833,707,56美元,佔20.45%,其餘依次為意大利、新加坡、與泰國等。繃帶雖能負荷高運費,但非洲地區口之市場尚為英、日等國所掌握,歐美兩洲對品質要求較高,故仍以亞洲為主要市場。59年以銷往菲律賓為最多,計達64,115.08美元,佔46.62%,次為科威特與伊朗等。
伸縮繃帶之產製始自47年。膠布則始自48年。50年起,膠布已能自給自足。其後因供過於求。故管制進口。伸縮繃帶之質地欠佳,消費者較喜用舶來品。紗布墊自51年後,始有廠商產製。但其衛生程度不可靠,各醫療機構仍多由護士自製。這三種產品,因品質未達國際標準,鮮少外銷。
英國之棉製衛生材料業因受其紡織業發達之影響,發展基早,產品種類較多,1963年共出口5,267,308鎊,當中急救包值1,08l,930鎊。膠布值784,209鎊,兩者所佔之比率較大。英外銷均經由各地之分廠或分行直接脫售。信譽良好,而以英國協與愛爾蘭為主要市場。
日本之工資上漲幅度較諸先進國家為低。在衛生材料之生產上佔有比較成本利益。因採一貫作業,品質佳,成本低,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成為我業者之勁敵,1969年前,其出口以膠布為主,1970年起則以脫脂棉、紗布、與繃帶為主。其外銷多由駐在各地之日本商社直接與各地經銷商接洽,交易簡捷,且各商社財力雄厚,能合理解決索賠問題,易於取得各進口商之信賴,又因其價格較歐美業者為低,外銷較易拓廣。
美國之塗浸藥物繃帶、紗布、與棉墊等輸出,近年來都維持在九百多萬美元左右,增長率僅約7%。1970年以銷往加拿大為最多,值1,945,796.00美元,佔19%,次為日本、委內瑞拉、與荷蘭等。急救包與急救袋之外銷呈現呆滯狀態,以1965年之輸出為最多,值268,444.00美元,亦以加拿大為最大市場。其外銷多經由各國之分行與代理商脫售,部份得利於外援法案,規定回美國採購所致。
棉製衛生材料之消費量,隨國民所得與人口之增加而上昇,顯示本業仍有發展餘地。但因其僅供醫療或部份加工業用,需求量有限,加以台灣地小,人口不多。故本業之發展端賴外銷市場之拓展。
本業自開始外銷以來,外銷額年有增長。惟在外銷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業者檢討,為求進一步拓展外銷,筆者於分析國際產銷情況後,特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1) 更新機器設備:應汰除陳舊之機器設備。以免因機械不良而影響品質。如漂白不一、斷線、與布邊破裂等缺點。
(2) 產品高級化:各業者之產品均在兩項左右,且均屬初級品,易受國際市場變動之影響。而各先進國對高級品之衛生材料進口需求正在增加中,我業者為順應此種需要。應設法引進新技術與新設備,產製高級品,以為未來拓展鋪路。
(3) 加強廠內品管:衛生材料品質之優劣,可由其外觀以肉眼斷定之,故可制定品質外觀標準,由廠內員工嚴格執行,對於未達標準之產品,一律不予打包出口,同時應穩定員工情緒,以減少人為因素所造成之缺失。
(4) 放寬工廠管理員之資格規定:依規定業者應聘雇一名藥劑師為工廠管理員,但目前藥劑師供不應求,薪支亦高,各廠雖依規定聘有藥劑師。然彼僅掛牌而未從事實際管理。故當局似可放寬規定,以藥劑生代之,即可收實際管理之效,亦可減輕業者之負擔。
(5) 改善出口檢驗:公家機構之出口檢驗,抽樣過少,缺少代表性,且其化驗流於形式化,常費時誤事,為爭取出口時效與減輕業者之負擔,並確保品質之提高,似可改善其出口檢驗之方式,以杜流弊。
(6) 健全外銷通路:在富有市場開拓價值之商業要地設立聯絡處,以便就地行銷,爭取經銷商之信任,同時可收集各地之行情資料,供業者參攷。或徵求可靠之代理商以推展業務。
(7) 產品包裝與品牌:消費者對棉製衛生材料之包裝與品牌甚為重視。故業者應設計適合國外市場之包裝與品牌。藉收廣告之效果,與增加市場佔有率。
(8) 應妥善處理商業糾紛:對客戶所提之索賠與抱怨,無論程度如何,均應誠懇適時加以妥當處理及公正仲裁,並應自我檢討,及與客戶多加連繫,增加互相了解。針對問題所在,提出適當之解決方法並防止其再發生。
(9) 資金融通:鼓勵辦埋外匯銀行,准出口商以承兌交單或付款交單出口單據與本票為抵押,先予以貼現,以利資金週轉與外銷之拓展。
|
36 |
臺灣郵政基層監督人員角色之研究黃森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昔日克紹箕裘的家庭式與基爾特(Guild)式的生產,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而蕩然無存,產業革命的衝激產生了今日大規模之生產組織,但那僅是生產手段的爭劇改變,至廿世紀初葉,泰勒(Frederick w.Taylor)提出科學管理及其後繼者對科學管理運動的推波助瀾,始為企業之組織與管理帶入了重要的歷程,的確也提高了相當的生產效率(註一),科學管理的風波所及,行政機關的管理亦相繼倣效,汲取諸多原理原則以推行行政管理,自二次大戰以來組織與機關的管理又經一次的變革,從人群關係的觀點去研究,更自羅次力斯柏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與狄克生(William J. Dickson)提出「管理與工作員(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一書後,而受到普遍的重視,認為機關組織不僅是目標取向、技術的運用,分門別部活動的整合,而且是一心理社會系統,而所謂管理則是在機關組織中經由成員運用技術邁向目標(註二),機關組織中對於技術的運用,已經為產業革命及科學管理者所致力,人群關係的研究則認為成員在組織中的心理社會系統不應被遺棄,被忽視,成員的奮發努力、精誠團結,對於目標的達成同具有不可磨滅的功能,此種論說與研究,更因為科際整合的提倡,行為科學的推展,而益見充實與蓬勃,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學門的知識。均廣泛地運用到組織與管理理論的研究,譬如爾近研究機關組織與管理之學者以團體動態學(Group Dynamics)來研究組織成員的行為,而團體動態學則是原自於社會學的研究。
從團體動態學來看,「個人行為深深受著團體中各個構成員的思想上行動上制衡、影響與限制」(註三),而「做為一個團體中一份子的意思,即是個人行為應按照團體中其他人員所預期的去做:社會角色便是一個人由於其社會秩序中所處的地位,而表現其社會上所期望於他的行為類型」(註四),筆者竊認為基層監督人員在機關組織中,有他隸屬的層級與工作團體,他在扮演此一角色時,亦應會受到所屬團體的影響,也須按照他人的期望去做,因而以台灣郵政基層監督人員做一調查研究,以期明瞭郵政基層監督人員在機關中之社會角色的實際情形。
本註旨在從台灣郵政基層監督人員之角色群及基層監督人員本身做一客觀與主觀的調查及做統計分析的事實說明,並不寄望於任何經驗性理論(Empirioal theory)的建立,全文共分六章,約十二萬言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本文之基本立論及搜集資料的調查方式、觀點與統計方法。第二章角色群與基層監督人員之關係調查角色群與基層監督人員的溝通情形及關係的良窳。第三章角色群希望基層監督人員所表現之行為調查角色群對基層監督人員某些行為類型希望與不希望的情形及分析希望不希望所會造成基層監督人員角色上之衝突的情形。第四章角色群影響基層監督人員所採用之方式從角色群所可借用的影響力量調查角色群採用以影響基層監督人員的情形。第五章基層監督人員對本身角色混淆與衝突之看法由基層監督人員的主觀體認,調查有關工作業務內容、職權範圍及他與角色群的種種關係。第六章結語係對本文之統計做一檢討及從各章調查的結果對基層監督人員這一角色做一綜合性的述說,並提出一、諮詢建議制度的建立,二、團體活動的鼓勵與三、角色群態度的調查等三點建議。
本文得以順利宗成,首先感謝張師鑑秋的懇切指導與匡正,張師明誠、傳師宗樊的關切鼓勵,雷師飛龍、戴師鼎對問卷的指示,王師國璋借閱有關書籍暨仲師肇湘惠予介紹台灣郵政管理局局長,並承蒙簡局長爾康、潘副局長明紀,設研會秘書室前黃主任友檚、黃專員灌君暨嘉義、彰化、桃園、澎湖、板橋等局局長與各該局郵政同仁之協助此項問卷調查,謹此併致最誠摯的謝意。筆者才學淺陋,初次涉獵,乖誤缺漏目是難免,祈請諸位師長賜予斧正,以匡其謬。
|
37 |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職訓練之研究馮永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年來經濟迅速的發展,我國正如同其他開發中的國家一樣,目前面臨著資金短絀,人口過剩,技術人力缺乏而又外流的現象。如何轉變此項過剩的人口,成為有用的人力,參加生產行列,以促進經濟的再發展,確為政府當前施政重要課題之一。
五十二年,嚴兼院長組閣,將人力資源開發,列為重要施政決策之一。其後在經合會下設立人力資源小組,分為教育、訓練、甄用、輔導、運用、分配、安定及改進人力統計八個小組,指定專家,搜集資料,分析研究,積極推動建立國家人力政策及計劃。
五十五年,政府公佈我國人力發展計劃,同年冬成立中央職業訓練委員會,建立全國職業訓練體制,推動職業訓練工作。
經濟部主管我國十個國營生產事業,員工六萬餘人,亦於五十六年成立人力發展委員會,負責推動各該事業人力延攬、訓練、用運、考核之改進工作,在訓練方面指導各事業完成長期及中程計劃,亦成立南北兩個訓練中心,展開訓練工作。
在職訓練為職業訓練中重要的一環,而人才的訓練為政府及各公私營企業的共同責任。台糖公司是經濟部所屬事業之一,辦理在職訓練,有二十二年的歷史,經驗豐富,頗多可供錯鏡之處。筆者曾服務經濟部人事部門,由於職務上的關係,對該公司有關在職訓練方面之資料,時有涉獵,經予整理補充,亦自成系統。乃不揣譾陋,撰為此文,俾供參考。唯筆者學淺識溥,文中疏漏謬誤之處必多,恭請師長指正。
本文計分五章,首章略述台糖訓練工作之規模,以窺其訓練工作全貌,並說明在職訓練之一般意義與功能。次章討論該公司在職訓練組織與設施;第三章為在職訓練之程序,第四章在職訓練之種類與內容,第五章結論中介紹其成果並檢討其得失。
本文之撰寫,荷承 張師彝鼎,悉心指導,獲益良多,銘感五內。又經濟部人事處,周處長起祥徐幫辦立德涂專門委員義祥及台糖人事處梁處長步雲組訓組王組長國華熱必指教,解答疑難,並承經濟部人事處及台糖公司諸位先生,提供資料致使本文順利完成,感激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
38 |
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陳琬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內容在敘述本論文之寫作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且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以點明本文所欲進行之方向。
第二章「生平與思想背景」,首先介紹張純甫的家世背景、生平事蹟以及著作;接著再從張純甫所處的臺灣儒學環境、政治因素,以及外來文化衝擊等三方面,從中找出其思想形成與之間的相關性。
第三章「在經學上的研究與反思」,主要是從張純甫在經學方面的研究著作:《是左十說》、《孝經同倫解》、〈孔子之說孝〉及其他成果來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經學觀、經世致用的目的以及治經的成果與主張。
第四章「延續國族文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從張純甫在史學方面的研究著作:《漢族姓氏考》、《古今人物彙考》、《詠史雜詩》,以及其他詩文集中所呈現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評論等成果來進行分析,以了解其史學觀、治史態度與原則和治史的成果,並從中作出評價。
第五章「對儒墨內涵之分判比較」,主要是以張純甫的《非墨十說》為本,來了解其對墨學思想的檢討、儒墨兩家思想的分析與比較情形,並透過與同時代的陳柱、連橫和黃純青等人的墨學研究相比較,說明其堅主儒家本位的時代意義。
第六章「對社會的關注與省思」,主要是從張純甫在詩文集中所呈現對當時社會風氣轉變所作的評論,以了解其關心民生,強調教化之功的用心,展現純乎儒者的應世態度。
第七章「評價與定位」,主要是針對上述內容中張純甫在學術研究上的各項表現提出評論;並且,試圖為張純甫在日治時期臺灣儒學研究上尋出其歷史定位;。
第八章「餘論」,除了總結本論文對張純甫儒學思想的研究心得之外,另外,則提出本論文中尚未能解決的問題,以留待後來進一步的研究。
|
39 |
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之主題分析研究-以1997-2006年為例徐韻婷, Hsu,Yu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臺灣與中國大陸兩地1997年至2006年間圖書資訊學研究之特性與發展情形。利用此10年間臺灣出版之7種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共1,388篇研究性文章,以及中國大陸出版之11種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共23,937篇研究性文章,以內容分析法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並比較臺灣與中國大陸分析結果的異同。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研究的特性與發展情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而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處。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 在文獻數量成長方面,臺灣的成長現象較不明顯,而中國大陸的文獻數量有累積成長的現象。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的圖書資訊學期刊每年僅維持穩定數量的發刊文章,且臺灣期刊發刊的刊期頻率較中國大陸的為低,亦造成文獻數量的差距。
2. 在文獻成長趨勢方面,本研究顯示,臺灣地區的文獻數量,整體而言呈現負成長,中國大陸則為緩慢的指數成長模式。研究發現,兩地圖書資訊學研究社群的大小及期刊數量的多寡,使得臺灣與中國大陸在10年間的文獻成長有顯著差異。
3. 在期刊內容特性部分,臺灣最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次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技術」;中國大陸最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技術」,次要的是「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在研究小類主題方面,臺灣與中國大陸同樣關注的為「資訊組織」、「資訊儲存與檢索」以及「網際網路」等三個研究主題。整體而言,臺灣的圖書資訊學研究注重資訊與技術層面,中國大陸則較為著重圖書資訊學研究的理論與基礎。
4. 在關鍵詞研究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與中國大陸都有發展與提升的需要,唯臺灣的關鍵詞定義較為嚴謹,中國大陸則顯得較為活潑而彈性。
5. 在引用文獻特性研究方面,對於引用文獻數量,臺灣的引用文獻數量多呈穩定持平的狀態,而中國大陸對於引用文獻規範未臻成熟,卻也開始逐年成長,顯示其正逐漸發展的現象。
6. 在引用文獻的語言類型分佈,臺灣圖書資訊學研究文獻的引用文獻中最常引用英文文獻,其次為繁體中文文獻,簡體中文文獻的引用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中國大陸則是以簡體中文的資料類型引用最多,其次為英文文獻,但對於繁體中文文獻的引用情形亦有增加的趨勢。
7. 在引用文獻的資料類型分佈,兩地圖書資訊學研究文獻所引用的資料類型最多的皆為期刊資料,其次為圖書資料,網路資源是第三名,排第四名的是會議論文集,但深入分析兩地於各引用資料類型之百分比發現,臺灣較中國大陸在資訊獲得上較豐富且多元,中國大陸仍屬於較為封閉的學科研究環境。
|
40 |
學生運動與臺灣自由民主發展之研究(1981-1992)郭凱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遷至臺灣的中華民國,由於蔣中正政府在取得臺灣統治權的正當性充滿爭議,加上恐懼中國共產黨的滲透破壞,和蔣不願政治權力被分享的心態。以蔣中正為中心的「強人威權體制」在確立前後,對內便以動員戡亂、戒嚴法規結合情治機關,大肆搜捕異議分子,於是臺灣進入了「白色恐怖」籠罩的人權黑暗時期。
強人威權體制製造全面性的白色恐怖,影響遍及社會每個角落,校園自然難以倖免,而被當局建構了「校園控制體系」加以管控。校園控制的結果,不僅安定了校園,無形中亦延緩臺灣自由民主的進展,讓中國國民黨在1990年代巨大的民主潮流壓力下,還能繼續維持部分強人威權體制時期擁有的政治利益、從容地處理各項政治爭議。
不過,強人威權體制加諸於學生身上的言論、行動限制,引發了學生的反抗,最後形成1980年代初期臺灣學運重新出現的因素。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使得大學校園漸漸擺脫校園控制的枷鎖,進而成為臺灣自由民主改革思想、行動發展的根據地。
此外,學運參與者更逐漸投入爭取臺灣民主憲政改革的運動。由於學生擁有的良好形象,使得學生之主張常能受到較高的社會關注及支持。經由學生運動的努力,最終使臺灣人民對國會全面改選、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懲治叛亂條例、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等議題形成「全民共識」,因此加速了政府自由化、民主化的腳步,讓臺灣脫離非常體制,告別白色恐怖的時代。
|
Page generated in 0.03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