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9
  • 8
  • 8
  • 5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地區中小企業輔導實施之研究

李延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台灣地區營利事業所得稅轉嫁問題之研究

王 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文試圖以實證研究方法,說明民國四十四年至六十年間,台灣地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課征,就整個經濟體系而言,是否轉嫁及其程度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答案,與所得分配及資本形成的關係,都可能相當密切,政策上具有重大意義。 二、研究方法 根據台灣地區有關總體性經濟資料,利用電腦處理,經逐步迴歸分析法、工具變數法及非線性估計法,設立合理的報酬率方程式,再根據轉嫁行為方程式,說明轉嫁現象。 資料屬次級資料,來源包括: 1.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國民所得」; 2. 財政部統計處「財政統計年報」; 3. 郭婉容教授"台灣經濟結構"原載台灣大學「經濟論文叢刊」,第一輯。 4.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中央銀行年報」。 資料涵蓋期間為民國四十一年至六十年,此一期間台灣經濟於穩定中發展,實際計算則自民國四十四年開始,主要因為該年出口外銷沖退稅開始寶施,可使資料的比較更具意義。 各種計量分析方法是參酌有關計量書籍,經多次演譯而得,最後設計為電腦程式,利用本校 IBM System 3經無數次測試與更正,始克完成。 三、內容 本文共分四章,除第壹章外,其餘分為八節。第壹章就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作一概活性介紹;第貳章將事業所得稅轉嫁理論與實證研究就目前的發展作一介紹;第參章對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實證研究的可行性作一探討,並對適當計量方法的選擇及電腦程式設計作一說明;第肆章根據實際資料以選定的計量方法予以分析,以說明轉嫁現象。最後將傳統最小平方法、工具變數法及非線性估計法的計算說明,與電腦程式分別列為附錄。 基於事業所得(不僅為法人所得或公司所得)相當於利潤這一概念,文中常將事業所得稅與利潤稅互稱這是在這裡應先予陳明的。 四、結論 計量分析的結果顯示,可以根據 Yt=β0+β1lnXBt+β2ΔJt-1+β3Mt+β4ΔEMt+Ut Sht=Yt-Y't/XAt 兩方程式(式中各符號定義參見第參章第二節及第肆章第二節有關說明),在極限意義不分析轉嫁現象。得到台灣地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課征,有高度負轉嫁現象存在的結論。顯示民國四十四年至六十年間台灣地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課征在所得分配方面,亦即平均祝會財富方面的意義頗不明確,而對資本形成方面的意義較大。任何提高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措施,都應針對後者加以深人研究。當然這種推衍,可能因為目前經濟情況的劇烈變化,而有應予修正之處,自不待言。
3

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

洪清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公布「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該方案第三項規定:「各縣市政府應於三十五年一月底以前,依台灣省各縣市鄉鎮組織暫行條例之規定,將街庄改為鄉鎮,並編組村里,設立村里辦公處,二月底以前成立村里民大會,並選舉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至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復又公布「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台灣省縣轄市組織規程」、及「台灣省各縣市村里民大會開會規則」,各縣市政府乃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五日陸續召開村里民大會,此為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之開端。 村里民大會為地方自治的基層集會,村里公民可以直接參與,有似古希臘之公民大會,是直接民權的表現。雖然村里並非自治團體,村里民大會亦非村里之意思機關,但是村里民大會可以議決村里民共同遵守的公約,也可以議決村里的興革事項,村里公民人人可以參與村里之建設,因之村里民大會在地方自治上是具有實現地方自治理想,鍵全地方自治推行和促進地方自治建設的功能。然而村里民大會的主要目的,不似一般民意機構以議事為已足,它更賦有政治上的特殊性質。村里民大會除了促進自治工作外,主要目的在於表達民意、加強政令宣導、訓練人民行使四權以及發揚倫理道德。就如總統所昭示:「村里民大,會就不但是政令宣導的場所、社會教育以及推行環境衛生的場所,而且亦是民生建設的動力,和群眾組織的基礎。」「要使村里民大會與娛樂相結合,與教育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結合,與地方建設相結合,與地方治安相結合……村里民大會的成功,也就是社會基層建設的成功。」所以村里民大會並非僅僅在於「議事」,它是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多方面的一個基層集會。 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迄今已將近三十年,其成效功能究竟如何?近幾年來會到會的都是些婦女兒童老年人。台灣省議會與台北市議會亦曾建議廢止村里民大會。其缺失何在?癥結何在?成效如何?據筆者所悉迄今尚無人對村里民大會做有系統的分析與介紹,所以筆者乃決定就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加以探討分析。 由於村里民大會具有特殊的政治性質,不若一般民意機關。如果只是從制度上做靜態的分析,恐無法瞭解其真象,因之筆者決定研究方向時除了採取傳統的制度研究法外,更採用行為研究法以探索村里民大會之功能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所以調查研究法乃為筆者所應用。至資料之蒐集由於專書論著之厥如,惟有從原始資料著手,並實際參觀各縣市村里民大會之開會情形。為了調查訪問亦會深入窮鄉僻壤以探求真跡。為作範圍偏重於制度上的分析、功能上的探討,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之解釋。 本論文內容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範圍,並就本論文所採用的調查研究法,從問卷設計、抽樣調查到資料統計等過程予以說明。第二章敘述台灣地區之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實為村里組織之一種,且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解村里民大會,對於村里組織之情形應先有所瞭解,本章乃闡述村里組織之現狀並就其得失提出探討。第三章就村里民大會制度做靜態的介紹,從村里民大會之建制、地位與性質、職權、開會等加以分析,使在動態的探討村里民大會之前對於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架構有所了解,可以前後呼應,討論也較為方便。第四章探討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情形,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同所表現的參與行為亦有所不同,從本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山胞的出席情形最好,鄉區的出席率又比市區高,以個人而言,則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居住期間與居住地區等之不同所表現於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均有顯著的差異。在本章中也嚐試分析村里民參加或不參加村里民大會之原因。第五章則從民權初步之訓練、政令之宣導、村里公約之訂定、民意之表達四方面來探討村里民大會的功能。我們將發現村里民大會確實可以發揮其表達民意、宣導政令、促進地方自治建設之功能,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變遷及本身條件的限制卻也影響了村里民大會之功能。第六章探討村里民大會所以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之原因,及缺失所在,其所遭遇到的難題不外乎是村里認同感之缺乏,制度上的限制,集會場所的缺乏以及人為因素等。第七章闡述村里民大會之展望,主張村里民大會因具有特殊之功能且為直接民權之實施,不宜廢止,並提出健全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應與襯區發展相結合、提高村里民大會之地位、市區與鄉區應有不同的實施辦法為遠景,即村里民大會為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之最佳場所,國父全民政治,直接民權的理想將可藉村里民大會之施行而實現。第八章結論乃為本篇論文研究所得重要處之摘要。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專書論著闕如,加以問卷之設計、抽樣調查等均遭遇不少困難,幸蒙陳師逸民懇切指導,迷津一一析解,並幾度審視章節,稿成後更蒙字句斟酌,惠益良多,謹致深切的謝忱。又黃天從先生在問卷設計方面諸多協助;問卷調查訪問期間,更蒙內政部民政司司長居伯均先生、副司長董翔飛先生,台灣省桃園縣、苗栗縣、雲林縣、台南縣、屏東縣、花蓮縣、澎湖縣等縣政府民政局局長、自治課課長等,以及有關鄉鎮市區公所民政課課長與業務承辦人員之協助,使問卷調查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林世珍先生、孫寶熙先生,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林有週先生、黃振超先生與有關縣市政府民政局局長曾不斷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料以供參考;林淑女小姐及內子林美代女士 幫忙整理問卷資料;政大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協助電腦資料處理;終使本論文得以順利撰寫完成,銘感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筆者不敏,學驗疏淺,又係初次嚐試論文之寫作,雖盡力為之疏誤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各位師長惠賜教正,俾作改進,則感幸焉。
4

台灣地區電話事業經營管理之研究

劉繼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電話事業與國家文化。經濟發展,二者是互有影響的。本省由於經濟不斷的發展,今後電話需求必隨之愈來愈增高,電話事業的成長將來必定走到組織愈來愈龐大的地步。同樣的,具備充分的電話設備亦是推動一國經濟。文化發展所需之原動力。不論是,如何管理愈來愈龐大的組織或如何使電話設備足以提供推動一國經濟、文化發展所需之原動力而不使其產生瓶頸的現象,都涉及吾人計劃、管理良窳的問題。 因此本文研究之目的有二: (一)對本省電話事業的現況加以分析,並尋求使本省電話問題日趨嚴重的原因。 (二)討論如何消除使電話問題日趨嚴重的原因及將來發展應循之道。 二、研究方法: (一)確定研究題目。 (二)搜集有關資料:本文以採次級資料為主,資料來源有下列四種: 1.交通部統計處出版之刊物。 2.電信總局出版之統計要覽及其他統計刊物。 3.行政院經合會出版之調查統計資料。 4.實地調查、抽樣所獲得之資料。 (三)本文係採取探測研究法(Exploratory studies)。首先搜集並研讀有關論著,發現疑難問題再請教對電話事業有研究且有豐富經營經驗的人士,再以實際資料做深入研究。 三、內容: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由於電話服務近代已成為一個國家最主要通信工具,故先介紹電話事業所具有之特性,在經濟社會上的功能及台灣地區電話業務的概況與將來發展的展望。 第二章電話市場分析。決定影響市揚之變數原因,試圖導出對電話服務需求之預測,因任何商品服務皆然,第一步工作即對該商品,服務之需求而場及其變化必須有所瞭解。筆者該章之重心放在電話服務需求的預測上,蓋因預測之正確與否對進行投資的決策有決定性的影響,尤以資本設備重的電話服務業為然。對該電話需求模式之建立筆者將以計量經濟的方法及趨勢方程推傳法分別來試求其模式。 第三章話務人員需求模式。話務工作人員的問題所最重要者有二,其一為話務人員之工作水準問題,此問題涉及工作人員知識程度與電信局所施行之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本文所擬討論者為其二,即工作人員在某一技術水準下如何決定其標準員額的模式。在本章中筆者將先討論各種不同電話之話務特質。然後用等候線理論(Queuing Theory)、計量經濟(Econometrics),分別對各種不同電話的話務工作人員做樑準員額模式。 第四章討論對電話服務業最重要的收入項目—電話資費制度試圖從學理上尋找訂定合理電話資費的方法及將來資費制度應循之道。 第五章結論對筆者上述的討論給予檢討。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之詳細結論與建議,詳述於各章之中。今僅略述其大意如下: (一)在電話市場方面:以往本省由於投資不足使得電話市場仍處於未全面開發的地步,尤其在比較我國之電話密度與經濟發展情況後更顯示我國電話事業在管理方面急待改進。應從事積極性的投資以供需求,不應採消極性的限制裝機等辦法。另外關於各縣市電信趨勢方程的推估,筆者因見電話總數預測對投資分配毫無益助,且各縣市有關經濟方面的統計資料又非常匱乏,故不得不棄計量經濟的方法而採趨勢方程的推估法。此法在世界各國已廣泛被採用。因此筆者嘗試以此法對各縣市之電話業務做預測,發覺各地增長之趨勢亦為指數曲線(Exponential Curve)。而歷年來之實際資料未顯示此現象之原因,乃為電話門號之擴充未能完全配合社會之需要所致。 (二)在話務人員需求模式方面: 為一種嘗試性的研究,所幸電信局方面給予極大的方便—提供筆者所需之資料。惜有許多紀錄資料由於電信局未做確實統計或統計的期間太短,故筆者仍無法由其中得到一些確定的數據,以資應用。 (三)在電話資費制度的分析方面: 由於電話事業資金的最主要來源,除最初興辦時由政府或人民投資或發行公債以資供應外,均需仰賴電話費率所產生的營業收入。同時電話業務之能否發展、擴張,電話費率之合理與否,很顯然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吾人每論及電話費率之制定或調整時,必然會考慮服務價值。電話成本、負擔能力、競爭情形、合理報酬及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對各項因素的如何權衡取捨、斟酌輕重,則必須本一避免任何偏廢或武斷的態度來處理,如何使電話費率趨於合理。在電話費率制定的基本方針上採合理報酬主義,因其合乎財政學上之公平合理原則,故為一般公用事業經濟學者專家所樂道,更為世界各國公共事業普遍使用。而今日我國所採取的課稅主義似有商榷的必要。 一般而言,我國電話資費加諸國民的負擔較之歐美各先進國為重,因此裝置費或月租費均應酌予降低,以促進電話的普及。其中尤以裝置費更應大大降低。至於電話費率結構問題,現行之費率結構似嫌過繁,應予簡化。 總之,近年來我國電話事業雖在快速的進步中,但較諸歐美及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仍落後甚遠,因此如何促進電話事業的發展及改善電話事業的管理,使電話與全面的經濟發展密切配合實為當務之急。
5

臺灣地區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之研究

詹炳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本章是本研究的導論,敘述進行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和研究範圍及整個研究的基本模型。本研究進行的主要在描繪台灣地區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之差異,給各國產品在台灣市場上做一個定位的工作,並進而從職業、教育程度、年齡等基礎來比較消費者對外國產品之態度。本研究所稱之外國產品僅限於德、法、美、日等四國所生產製造之消費品。抽樣的對象是台灣地區工商企業界從業人員、軍公教人員和學生,共有280份樣本。本研究嘗試從整個消費行為中抽離出對外國產品態度,並看重在在此種態度結構的分析上,至於此種態度對消費行為所可能產生影響,本研究僅做概括性說明。 第二章:本章是方法論,本研究室採取Osgoos等人所研創,後來又經過Mindak氏修正過的語意差別法來測驗消費者對美、日、德、法、中等國產品的態度,並以一個「購買意向測驗」和兩個「國家與產品聯想測驗」來作為補充。樣本280份可用問卷251份。資料蒐集的方式是以結構性問卷派員訪問,但由被訪問者自行填寫。問卷格式見附錄。 第三章:本章分析消費者態度之資本特性及其對購買行為之影響,首先說明消費者態度的五種層面:(1)產品價格與品質;(2)產品計數與服務;(3)品牌印象與製造商聲譽;(4)產品包裝及設計;(5)消費者的產品印象。第二節則敘述消費者態度的功能,亦即消費者態度如何影響到購買行為?對這個問題本研究引用D. Katz教授的立論,從(1)調節的功能;(2)自我保護的功能;(3)價值表達的功能;(4)知識的功能等四方面來做一個分析。第三節則是在闡述消費者態度的種種特質,以為後各章之分析基礎。 第四章:本章闡述影響消費者對外國產品態度的主要因素,分成(1)個人的因素(2)外在因素(3)文化因素等三大因素,分別一一於以詳細說明,並舉出各種實例及前人做過的個案研究來驗證。 第五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德國貨之態度,首先綜合分析消費者對德國貨的態度,大致上說來,消費者認為德國貨昂貴,相當耐用,品質甚佳,相當可靠,非常精密,是一種大量生產的產品,極富創造性,服務尚佳,比較新奇, 大部份是高級品,外型美觀,顏色尚可,重實用而不重外觀,用法簡便,偏向於必需品,男人及成人用居多,以工業用品較有名等等。此外又分別從職業、年齡、學歷三種基礎比較消費者對德國貨的態度,在比較各組差異時,本研究係用D值來分析。其結果請參閱本章第二、三、四各節。 第六章:本章分析台灣區消費者對法國貨之態度。首先綜合分析消費者對法國貨的態度,大致上消費者認偽法國貨價格昂貴,尚稱耐用,品質尚可,還算可靠,相當精密,大量生產,有創造性,服務尚可,相當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表徵,高級品,外型及顏色均甚佳,相當重外觀,用法尚簡便,奢侈品,女人及成年人用品居多,以消費用品見稱等印象。此外,亦分別從職業、年齡、學歷三種基礎比較消費者對法國貨的態度,比較標準亦以D值表為主,其結果請參閱本章第二、三、四各節。 第七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美國產品之態度。仍沿前兩章之次序,先從消費者對美國貨態度的綜合分祈開始,大致言之,消費者對美國貨具有價格稍貴,相當耐用,品質甚佳,相當可靠,相當精密,大量生產的印象甚強,極富創造性,服務尚佳,相當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擁有這極產品極能提高社會地位,大都是高級品,外型及顏色均屬上乘,比較重外觀,用法極為簡便,稍偏向於奢侈品,男人用及兒童用產品居多,以工業品見稱等印象。至於有關各種不同職業、年齡、經歷的比較,則分述於本章第二、三、四各節,所使用的比較方法及基礎均同前章。 第八章:本章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日本產品之態度第一節仍沿前例先行就消費者對日貨之態度做一個綜合分析;大致上消費認為日本貨價格比較趨於中性,既不算貴亦不算便宜,還算耐用,品質尚可,可靠度比美德法等國要低,相當精密,偏向大量生產,模仿性相當強,服務相當不錯,新奇,以世界性品牌居多,是一種地位的表徵,偏向於高級品,外型及顏色甚佳,比較重外觀,用法相當簡便,稍偏向奢侈品,女人及成人產品居多,以工業產品見稱,但印象未若德美兩國之強。除了綜合分析外,本章亦以D值來比較不同職業、年齡、學歷之消費者對日本貨態度之差異,詳細資料請參閱本章二、三、四各節。 第九章:本章係在補充語意差別法之不足,說明消費者對國家與產品之聯想及其購買意向;第一節是使用非提示性回憶問題來測驗消費者對國家與產品間的聯想,結果發現在消費者印象中,各國的代表性產品如下:(1)德國:汽車、一般器具、藥品。(2)法國:化□品、煙酒、紡織品及成衣。(3)美國:汽車、電器用品、一股器具。(4)日本:電器用品、汽車、照相機。(5)中國:紡織品、電器用品、手工藝品、食品。第二節是測驗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發現在產品價格、品質、樣式均無差異的情況下,大部份的消費者仍然願意購買我國產品。 第十章:本章是結論與建議;結論部份指出本研究所欲追求的幾個目的之達成情況。建議部份則指出本研究結果對國內敵商或進口商的意義以及建議國內廠商應該如何設法改變消費者對國貨之態度,以應付國外進口競爭品之競爭。
6

外籍配偶對台灣地區各縣市離婚率之影響

吳佳玲, Wu,Chi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灣地區對外籍配偶政策逐步開放,所帶來台灣地區人民與國外聯姻所佔的比重增加外,另一方面,因外籍新娘所伴隨語言的隔閡文化的融合、薄弱婚姻基礎、社會接納度及支持網絡不夠、就業福利、輔導措施、子女教養甚或與上一代相處等三代之代際問題,使得異國婚姻的離婚率也悄悄升高,連帶地促使台灣地區離婚問題更趨嚴重複雜。尤其外籍配偶離婚問題,其所衍生複雜之家庭、社會甚至影響國家形象等層面問題,不若本國籍離婚案例單純,已成為學者、專家極度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目的係期以2001至2003年台灣地區各縣市離婚率的追蹤資料(panel data)進行分析,探討以下問題:一、分析與瞭解台灣地區縣市別離婚率與外籍配偶分布趨勢之間的關係,並比較其差異;二、探究影響台灣地區離婚率升高的決定因素。三、對目前台灣外籍配偶政策提供具體的建議。 經由計量模型估計結果發現,外籍配偶佔有偶婦女比率越高之縣市,其離婚率較高,有顯著正相關之影響,其中外籍新娘以大陸配偶比重越高之縣市,較東南亞及其他國籍者,與離婚率呈現高度正相關;若從時間趨勢來看,2003年台灣地區的離婚率,相對2001年基期水準,會較2002年有顯著增加效果;東部區域較北部、中部與南部區域的縣市,在外籍配偶對其離婚率影響,相對較高;行政區劃的部分市又高於縣。 綜上,外籍配偶是影響台灣地區各縣市別離婚率之相當重要因素,然而外籍配偶政策與降低離婚率等,皆有賴政府正視問題有所作為,並管制成效予以改善。 / As the Taiwan’s policies toward foreign spouses have been gradually liberalized, the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people marrying foreign spouses has increased. However, language barriers, cultural assimilations, fragile marriage foundation, the lack of social acceptance and a support network, career welfare, assistance measures,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inter-generation issues among the previous, the current, and the next generations have slightly raised the divorce rate of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and further, worsened and complicated the divorce issues in Taiwan. Issues derived from the divorce of foreign spouses in particular, such as complicated families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ocial or national image, are not as simple as the domestic divorce cases, and have thus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the divorce rate in every city and county in Taiwan collected during 2001 and 2003,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of divorce rat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spouses in every region,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2) to investigate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raising the divorce rate in Taiwan; (3) to provide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for current policies toward foreign spouses. The estimation made through a metric model shows regions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foreign spouses have a higher divorce rate. And the effec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regions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foreign spouses from Mainland China than from Southeast Asia nations or others have a higher divorce rate. This proportion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divorce rate. In terms of time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base standard of the 2001, the divorce rate in Taiwan in 2003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2002. The effect of foreign spouses on the divorce rate is relatively higher in eastern regions than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As to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rate is higher in cities than in counties. To sum up, foreign spou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ivorce rate in every region in Taiwan. However, policies toward foreign spouses and the reduction of divorce rate depend on how the government resolves these issues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iberalization. Key word: Divorce rate、Taiwan area、Foreign Spouse。
7

none

Hu, Chun-wei 26 November 2008 (has links)
The crucial point for winning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Taiwan comes mostly from the trends of ¡§ Cross-Strait Policies¡¨ for each candidate takes. After Ma was elected as president of Taiwan, the rapid warming relations between cross strait make some local Governments to be caught unawareness. Being Compar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of northern Taiwan to be filled with resources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in southern Taiwan facing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is way,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on developing useful and feasible policies direction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ree direct links. The thesis comes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called ¡§Interactive Management¡¨. After two days of intensively meeting, the experts come out with implementing policies goals as below: (1)Reset the goal for Kaohsiung¡¦s development then building the brand and image for Kaohsiung city.(2) Clarify the future tourism direction of Kaohsiung city.(3)Develop cultural, art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Kaohsiung city. (4)The positive and active attitudes for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o solve problems and enforce the policy propaganda.(5)Scheme the second period of sixth Container Terminal of Kaohsiung Harbor.(6)Build the southern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integrate the other four airports.(7)The mass media to balance the reports toward Mainland China and educate Taiwan people to regard mainlanders in a perspective way.(8)Redraw the free trade zone and lift the related laws and decrees to accelerate the flows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cargos and funds.(9)Enforce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rtifications and expand the human resources base of tour guides tour leaders.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10)Le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the discussions of public affairs by purposely and frequently forums involving programs. Another major purpose is to discuss how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ordinative unit,¡¨ Executive Yuan Southern United Service Center, EYSC¡¨ to elaborat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o cope with cross-strait affairs.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signed questionary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EYSC and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he experts sum up with the conclusions in the dimensions below :(1)Reduce the height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2)Redevelop the function of coordination. (3)Give direct help from EYSC to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including policy communications and coordination, the future policy implements, cross strait interactions and cooperation).
8

房地產仲介制度之研究

劉芳瑜, LIU, F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1)透過本研究瞭解房地產仲介的型態及發展。(2)透過本研究發掘台灣不動產 市場中現存的仲介問題,並以公平性及效率性作為分析的重點,加以評估。(3)為 建立「房地產仲介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政府日規範房地產交易制度的參考。 貳、文獻回顧 (1)國內方面﹕包括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期刊,及住商研究室對房屋仲介市場經營等 相關方面的研究報告。 (2)國外方面﹕則搜集有關Broker方面的研究期刊,繼有Greshem (1974), Owen(1977),Villani and Simonson(1982)自不同觀點探討brokers 在 房地產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1981年Yinger則透過模型,分析broker的佣 金結構和房價的關係;David W and Peter F.(1986)則建立模型研究仲介制度 和住宅市場的關係;Johnson and Loucks(1986)主張政府可透過對佣金和執照 的管制來管理仲介市場,並提高服務品質。 參、研究方法與內容 (1)文獻的探討一以瞭解各國仲介制度的情形。(2)資料的搜集一搜集台北都會 區內有關房屋仲介的各種報導,並藉由訪談及問卷的方式,瞭解各經營型態的代表性 公司的營運情形,以深入探討房屋仲介的情況。(3)個案的分析一透過深入訪京及 問卷的趼究方法,對個案做深入分析,以瞭解仲介關係中的公平及效率。 肆、研究結果 (1)透過問題的發掘與探討,以瞭解成屋及中古屋的交易方式與過程。 (2)透過公平/效率指標,評估台灣房地產仲介的公平性與效率性。 (3)就所發掘的課題提出策略,以供政府或民間業者欲成立房地產仲介制度的參考 。
9

電視爭議性新聞之消息來源特性及其處理方式與訊息導向之分析

陳一香, Chen, Y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過去研究發現,電視新聞已成為台灣地區民眾主要的消息來源,而轉型期的台灣 社會,各種不同層面的社會衡突正與日俱增,電視以其社會公器的本質所提供的公共 議壇,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社會上各種聲音都有機會出現在新聞中,這就牽涉到 消息來源選取的問題;此外,電視媒介對消息來源所作不同程度的處理,亦是一種社 會權力的展現,有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乃以電視新聞中的爭議性新聞為對象,研究新聞中之消息來源以及對於消息來 源的處理方式,並藉此探討不同特性之消息來源的言論導向。 本研究共分四章,約五萬四千字。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第二章為 研究方法,詳述其抽樣與內容分析之類目建構。第三章為研究結果報告。第四章則對 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10

臺灣飲酒家庭特性的長期變遷分析 /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drinking Households in Taiwan

楊佳青, Yang, Chia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飲酒會導致如車禍、家暴、肝癌及肝硬化等事故與疾病,這些都是少量卻有顯著危害。目前臺灣的酒品隨處可購得,但國人及整個社會卻尚未學會到如何正確與「酒」相處;而臺灣特有的拚酒文化更是常拚出一身病來,許多人因酒而失業、家庭失和,甚至喪命。更可怕的是,飲酒還會造成無辜大眾平白犧牲。有鑒於飲酒過量所帶來的危害,酒害的防制已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議題。 本研究從長時間來回顧臺灣飲酒消費的情況及變化,同時觀察臺灣飲酒家庭戶長與家庭成員的特性,及各縣市飲酒消費的情形,以作為我國未來在制定酒害防制政策時之參考。本文利用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之1990至201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資料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飲酒消費支出金額與所得呈現正向關係,惟所得低的家庭,其飲酒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所得的比重,較所得高的家庭大。另飲酒消費支出較高的家庭,其教育程度及平均年齡相對較低,且男性成員比率偏高,倘若針對教育程度較低者、年輕及男性族群,透過教育及政策行銷,加強渠等對飲酒危害的風險認知,進而減少飲酒量,將有利提升國民健康。 / It is published that traffic accidents, certain social problems or body illnesses are often the results of alcohol drinking events; such as car accident, family abuse, liver cancer or cirrhosis etc., reported by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Such alcohol problems are rare, but serious once happened. Alcohols can be bought everywhere in Taiwan, but still Taiwanese do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drinking. One of the Taiwanese drinking features, the bottom-up, also adds to the alcohol problems. Many unemployment, family quarrels or even the human lives are caused or jeopardized by over-drinking. Sometimes, even an innocent people could be hurt through a drinking event. Due to the endangerment that is developed by over drinking, that how to prevent it is now a common issue to discuss with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long-term alcohol consumption changes in Taiwan, obser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drinking families and the family head of the household, and compares the alcohol consumption situation in different town, county area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data form the year 1990 to 2012 in the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in Taiwan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expenditure on alcohols and the income of a family are positively related. If we compare the alcohol expenditure to the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is higher for the poor family than those rich ones. For those families with higher alcohol expenditures, we fi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comparatively younger, less educated, and consisted of more male than female members. If we aimed at those classified groups of less educated, younger and male to strengthe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alcohol risks through education and policy advocacy to reduce their drinking, our national health will be enhanced.

Page generated in 0.03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