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3
  • 146
  • 78
  • 17
  • 6
  • 2
  • 1
  • Tagged with
  • 251
  • 251
  • 105
  • 89
  • 49
  • 45
  • 43
  • 36
  • 36
  • 34
  • 33
  • 32
  • 31
  • 30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韓國語補助用言與中文對應表現研究─以去、來為中心 / A Contrastive Study on Korean Auxiliary Verb and Their Equivale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 : Focused on '-a/e kata' and '-a/e ota'

張祐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能讓以中文為母語的韓語學習者,能夠更快速且深刻理解韓語補助用言‘(-어)가다’和‘(-어) 오다’,並進一步期許藉由本研究的結果,學習者們得以將此文法表現確實的應用於日常生活與對話當中。 「補助用言」是中文母語者學習韓語時,感到困難且容易出現誤用情況的文法範疇之一,尤其韓語之中「補助用言」的運用相當發達,而中文之中雖然亦有與其對應之「補語 」的概念,但與韓語的「補助用言」相較之下,兩種文法概念雖然相似,但分別屬於兩個語言的框架之中,仔戲相比,兩者概念的判別基準與定義以及使用情況分佈,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韓語「補助用言」之中的‘(-어)가다’和‘(-어)오다’,若將其直接認知為中文的「趨向補語」,而翻譯為「動詞+去」和「動詞+來」的話,反而容易產生誤用,甚至在某些特殊的用法時,是找不到韓中兩語言的對應關係的。 因此本研究從中文母語者學習韓語時面臨困難的「補助用言」範疇之中,選出‘(-어)가다’和‘(-어)오다’這一組類型,以中文母語者的角度對其各種用法進行分析,並依循找出其對應的中文。首先,為了釐清韓語補助用言‘(-어)가다’和‘(-어)오다’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學習困難,將會依據先行研究(既存研究)鉅細靡遺地揭露韓語補助用言的各種特色,以及其中‘(-어)가다’和‘(-어)오다’的各項用法分類。接著,將語言資料庫的內容以抽樣篩選的方式,檢視補助用言‘(-어)가다’和‘(-어)오다’各種用法的使用分佈情形,進而比對先行研究之中的分類法是否符合語言使用者的使用情形。最後,將整理韓語補助用言‘(-어)가다’和‘(-어)오다’所對應的各項中文表現,並概略的比較韓語與和中文之間的的使用方式之異同。
52

漢語兒童情態動詞「會」的使用 / The Use of the Modal Verb Hui in Mandarin Child Language

王薏淩, Wang, Yi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漢語母子對話中,兒童使用情態動詞(modal verb)「會」的類別、人稱主詞及語用功能。受試者分成第一組(平均兩歲十一個月)與第二組(平均四歲十個月)。研究結果發現認知(epistemic)情態動詞的「會」比動力(dynamic)情態動詞的「會」晚習得,而義務(deontic)情態動詞的「會」則很少出現。其指出不同的習得順序與認知發展有關,即認知上易理解的概念比認知上較不易理解的早習得。在情態動詞「會」的人稱主詞上,兒童在動力和義務情態動詞「會」主要是使用第一人稱當主詞,然而兒童傾向使用第三人稱當認知情態動詞「會」的主詞。而兒童很少使用第二人稱當情態動詞「會」的主詞。情態動詞「會」語句的語用功能方面,動力情態動詞「會」語句包含請求、拒絕、描述、誇耀;義務情態動詞「會」語句只發現承諾的功能;而認知情態動詞「會」語句有爭辯、疑惑、推論的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能掌握情態動詞「會」語句不同的語用功能。 / This study examined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different types, person subject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modal hui utterances in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I (mean age= 2;11) and Group II (mean age= 4;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pistemic modal hui was acquired relatively late, compared with the dynamic modal hui. The deontic modal hui was a marginal use. I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acquisition order seems to involve cognitive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cognitively accessible concept may be acquired earlier than the less cognitively accessible one. As for the person subjects of the modal hui, children mainly used the dynamic and deontic modal hui with the first person subject; however, they tended to use the epistemic modal hui with the third person subject. Children rarely used the modal hui with the second person subject. With regard 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modal hui utteran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functions of the dynamic hui utterances included request, refusal, reporting, and boasting. In the deontic hui utterances, only the function of promise was found. The epistemic hui utterances served the functions of argument, puzzlement, and reason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are sensitive 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modal hui utterances.
53

洛夫《漂木》語言風格研究 / Luo Fu "drift wood" Style of language

蔡佳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洛夫縱橫詩壇五十年,詩作斐然、著作等身,廣受各地讀者喜愛。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現代詩壇譽之為「詩魔」。早年長詩《石室之死亡》,備受詩壇矚目,引發各方討論,四十多年來評論不斷,其詩之作品風格被以「晦澀」一詞形容。時至二○○一年已移居加拿大的洛夫出版三千行長詩《漂木》,為詩人成熟時期的代表作。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的角度出發,以洛夫長詩《漂木》為對象,深入探索洛夫的詩作,以更精確、客觀的方式解讀其驅遣語言、文字的習慣。 第三章從動詞的運用分析洛夫《漂木》的語言風格。首先,歸納四個洛夫動詞運用的特色:以多元的詞彙呈現豐富的詩意,以精煉的動詞表達生動的詩意,以固定的形式組成動詞結構,以重覆的動詞營造詩歌節奏。再則,分析三個動詞的作用:讓詩句產生擬人的效果,並使名詞由抽象轉為具體,讓詩意產生強烈的變化。接著分析動詞「V著」、「V出」和「V成」結構的運用情況。 第四章從共存限制的突破分析洛夫《漂木》,分析詩中突破共存限制的搭配規律,並且說明其營造的詩歌效果,透過描述和統計,歸納出洛夫在詞語搭配之間所表現的語言風格。探討主語和謂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偏好,觀察詩人在述語和賓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習慣,研究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情況,其後討論其他共存限制的突破現象。洛夫《漂木》詩中共存限制的突破現象造成擬人、擬物、形象和特殊的效果,使詩意靈活新奇。 第五章從停頓技巧與走樣句來分析洛夫《漂木》。停頓技巧主要表現在六種情況:「以標點符號表示、以空格表示、以分行表示、以跨行換段表示、以跨節表示和以排句和疊字形成詩的節奏的情況」。走樣句的情況主要有二種:「移位造成的走樣句和省略造成的走樣句」,形成其語言風格。 第六章總結洛夫《漂木》語言風格的五點特色。
54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宗教文化理念在漢譯中的再現—以《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文化概念詞iurodstvo和chudo為例 /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s "holy foolishness" and "miracle" in the novel "The Brothers Karamazov" by F. M. Dostoevsky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王世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杜斯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問世已超過一世紀,作家原文擬傳遞的宗教文化理念,對漢譯本讀者仍存在許多迷霧與不解,本論文擬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突出的人物形象--「聖愚」,以及承載「神蹟」的人事物。「聖愚」作為俄羅斯宗教文化特殊的標誌,近年來廣受學界討論,惟從漢譯作品的角度,從文化翻譯的立場而言,鮮少有人以語言文化人物類型作分析,本論文將透過研究語言文化人物類型,在各式各樣翻譯作品版本的使用情境對比下,尋找出文學翻譯中所再現的俄羅斯文化情境,並嘗試給予各翻譯作品版本作評價。
55

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 / Style of the Poem of rhythm of Hsu Chih-Mo

林曉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徐志摩(1897-193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高度知名度,活躍於二十年代文壇,1926年在《晨報副刊‧詩鐫》開始了格律詩運動,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引進西洋詩體,創造新體詩,試驗新形式,用文學去實踐他的理想,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啟新的里程碑,他是新月詩派的靈魂人物,也是格律詩派的提倡者、創作者。 徐志摩創作新詩時追求韻律,卻又不拘泥於格律,在傳統的格律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讀徐志摩的詩,可以感受其在聲韻上的用心,他將聲母、韻巧妙安排,並搭配形式整齊的詩句,使音樂在詩中自然流動。運用客觀的語言風格學分析徐志摩新詩,可以具體說出其產生「音樂美」的因素,去瞭解徐志摩個人驅遣語言的風格,能為鑑賞徐志摩新詩的音樂美提供另一途徑。 本論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欲探討徐志摩新詩作品的韻律風格,將以徐志摩所出版的三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為研究範圍,進行韻律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論述押韻的音韻效果,再整理分析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因詩人並不全用國語押韻,故也會討論使用吳方言、古韻等押韻的現象,再進一步整理歸納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第三章〈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再分析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並討論一行詩中有兩種句中韻搭配的形式。第四章〈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再分別論述一行中單一頭韻及兩組頭韻的音韻效果。第五章〈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說明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再探討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並從出現位置討論其韻律效果。第六章〈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分別就單音節詞、重疊詞、詞組、不成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反覆現象來探討其詩歌韻律。第七章〈結論〉整合上述各章研究成果,總結徐志摩詩歌的韻律風格。
56

《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

胡佩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玉臺新詠》於文學史上,實有其創新地位,以「俗」為雅,以「艷」為美。這是第一部專以「女性」為描寫對象的詩集。歷來,對於本書多以「文學」角度觀察,本論文則以「語言學」角度重新觀察《玉臺新詠》之俗之艷。翻開一部《玉臺新詠》宛若一幅古典美人圖畫卷置於目前,作家以華麗的文字描摹女性的美態,展現視覺美感的效果。於是,顏色詞便成了作家手中的最佳調色盤,而顏色詞也成了奠定《玉臺新詠》華艷風格的語言基礎。然而,歷來文學史對於《玉臺新詠》一書的評價,往往以「艷歌」一語帶過,視此書為輕薄而以三言兩語潦草論之。如此一來,未能掌握《玉臺新詠》的全貌。本論文以語言風格學的角度,針對《玉臺新詠》顏色詞,進行研究,仔細推敲此書之「艷」,以具體且客觀的方式探究《玉臺新詠》的華艷風格。 本論文內容為研究《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顏色詞選用範圍以及前人研究之成果。第二章〈《玉臺新詠》的編者及其時代背景〉。第一節論述《玉臺新詠》之編者與編撰動機,其次說明《玉臺新詠》的成書年代及選詩標準。第三章〈《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法分析〉。第一節分析顏色詞的詞彙結構,第二節著力於顏色詞的句法功能,第三節探討顏色詞之詞性放寬現象,最後整理對偶句顏色詞的運用。第四章〈《玉臺新詠》顏色詞的語義分析〉。第一節分析「顏色詞」的來源及其演變,第二節分析顏色詞的同義關係,第三節說明顏色詞的搭配組合,第四節說明雙句對中顏色詞的運用。第五章〈《玉臺新詠》顏色詞之文化意義〉。第一節分析顏色詞與民俗風尚,接著探討顏色詞與社會階級,最後研究顏色詞與漢族文化的關連性。第六章〈結論〉,根據以上研究之所得,具體指出《玉臺新詠》顏色詞之特性。
57

美國與移民原生國貿易對移民薪資的影響

林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移民有許多和原生國的連結,包括原生國的文化、人脈和語言等,而移民在對原生國的貿易中是否享有優勢是本文欲探求的重點之一。本研究採用1990、2000年美國普查的資料,以及2005年至2011年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ACS)的資料。 首先,探討移民在雙邊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使用WISERTrade資料庫美國50州第一、二級產業對原生國的出口資料。Gravity模型實證結果顯示:當地移民的人數越多,會導致當地對原生國的貿易量上升,而且移民因為對原生國有較多了解可以減少雙邊貿易成本。 接著,本文討論出口量對第一、二代移民薪資的影響。發現樣本所屬地區同產業對原生國出口量增加1%,移民薪資會增加0.022%,因為移民對原生國有較多的連結而從中受益。再進一步探討,不同教育程度的移民薪資受貿易量的影響大小,實證結果為:教育程度較高者從貿易中受的益處較大。對第一代移民而言,分國家進行討論時,亞洲地區移民的薪資受出口量的影響比中南美洲移民還大,而不同語言程度對於移民受到出口量的影響程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東亞地區的移民擁有雙語能力更能在雙邊貿易中受益。對第二代移民而言,不同原生國家對移民薪資受貿易的影響差異不大,然而,僅說英文者在貿易中的受益最大。另外,本文實證發現,當移民原生國家的經濟發展快速時,對移民薪資會有正向的影響。
58

《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 / The Language Style and Cltural Connotation of "Hua Jian Ji"

林靜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語法風格學的視角探看《花間集》中,顏色詞的語言使用狀況,中晚唐詩人作品上顏色詞的大量使用風格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藉由分析花間詞人使用顏色詞之頻率與數據來看顏色詞使用的廣泛程度。而灌溉晚唐時代文壇的,正因有著溫庭筠詞風的盛行和顏色詞使用的文學承襲的推波助瀾,使得《花間集》詩歌創作傾向於濃艷深婉,在景物描寫上,著重顏色的鋪陳,表達更深邃、濃厚的情感,此正是《花間集》顏色詞豐碩數量與時代文化社會背景,有著密不可分之緣。首先,對《花間集》五百首詞一一分析,歸結出顏色詞在句子中所擔任的位置,計有主語、謂語、賓語三種語法功能,由此可了解,花間詞人創作時對顏色詞的配置及改造,再藉由歸納,清楚釐出並揭示顏色詞所呈現的語言意義。而每位詩人在驅使和創造語言時仍有其規律存在,從定語所描寫的對象上分析,將可以見到花間詞人描物寫景的繁多與更精確的掌握詞人驅使語言的用詞習慣,顏色詞不僅僅是繪色賦形常用的語言途徑,同時也是詩人觸目所及最深的感受,由顏色詞擔任定語的使用上,可以見出詞人創作時對詞彙運用的廣泛與多變,總結出《花間集》句式改造具有靈活特色及從顏色的使用頻率上探看風格,歸結出單音節顏色詞「紅」的語義範疇最廣泛、冷色系顏色詞頻率最高。 語言風格是一種探看文學作品的新視角,詩人在文化的歷境中,作詩講究顏色的調配,以色彩的感覺喚起美感的聯想,筆下的顏色詞不再只是一種客觀物質的屬性,而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領悟,不同程度的帶有尊卑、褒貶、善惡等倫理道德的制度文化內蘊,採以計量方法可觀看出詩人用色的偏好及顏色反映當代的社會文化風貌,使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顏色象徵的內蘊,了解當時社會人文藝術情感的發展,文化意涵是探討《花間集》一書的語言價值之一。
59

以認知語言學看臺灣華語「V到」之語義 / The semantic of V Dao in Taiwan mandarin: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吳孟盈, Wu, Meng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多種方言交會影響之下,臺灣地區已逐漸發展出與普通話有所差異的「臺灣華語」。根據前人的研究,臺灣地區的「V到」結構已具有多樣化的語義內涵和複雜的使用情況。故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出發點,結合在臺灣地區所搜集之語料,試圖分析「V到」語義的演變方式與變化途徑,並找出各語義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到」多種意義皆與其路徑圖式相關,在路徑圖式的基礎上,考量前方動詞的語義框架,「到」從空間位移義延伸至時間與程度概念。藉由路徑中拋射物的位移,以及路徑中焦點轉移的特性,賦予了「到」的成功義與接觸義。在「狀態動詞+到」的結構中,在隱喻概念的影響之下,「到」具有產生了某種結果之意義,說話者也能藉由「到」表達事實與預期之間有差異的主觀態度。 除此之外,我們也證實了「到」對前方動詞時間結構的影響能力,前方動詞再加上「到」之後,整個「V到」複合詞的情狀類型為「達成情狀」或「完成情狀」。我們也發現「V到」結構常與可能補語以及「有字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搭配,因此這些搭配情形也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中。 「V到」結構雖尚未完全穩定,但語言的變化是不可忽視的事實。我們希望藉由以上分析對臺灣地區「V到」的語義變化和使用情形提出較為完整的觀察和描述,也為臺灣華語提出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60

快速生成建構於Web之客製化撮合系統 / Rapid Generation of Web-Based Customized Matching Systems

吳儼翰, Wu, Yan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式應用領域常會面臨許多撮合(Matching)問題,但當我們有需求時卻往往無法定出好的撮合策略,更遑論找到可實現此策略的電腦化解決方法。本研究希望針對穩定婚姻配對、大學聯考分發、論文審查分配、專題選修等等之類的撮合問題提供各種可行的通用撮合策略,可供使用者依其需求快速選用。而後續提供的支援系統則可據此產生一個以WEB為基礎的客製化專門應用領域撮合系統。 而什麼是撮合呢? 撮合是指有A、B兩群對象,在特定的規則與限制條件下,希望使每一A(B) 群對象可以連結至某些B(A)群對象,而使總體滿意度達到最大。以數學而言,一個A、B兩群間的撮合,就是一個滿足特定條件的A、B兩個集合間的二元關係。撮合類型可能是一對一、一對多、 多對多三種。一對一表示一個A群成員只能跟一個B群成員配對,一對多表示 一個A(B) 群成員能跟多個B(A) 群成員配對,多對多則指一個A群成員能跟多個B群成員配對且一個B群成員也能跟多個A群成員配對。 由於撮合型態與策略具有相當大的分歧性,以專用演算法實做並不實際,因此我們採用ASP(Answer set programming)實做撮合程式。ASP 是一種邏輯編程語言,具有宣告式程式特性,廣泛用於組合性問題的解決上,極適合應用在撮合策略的制定與實做。 在可真正執行撮合程式之前,必須預先建置A、B兩群對象的基本資料,因此我們的系統將允許開發者輸入A、B兩群對象的基本後設資料及撮合策略,而系統將據此建立對應Web介面與資料庫,允許使用者建立撮合對象的基本資料。一旦基本資料建立完成,系統即可依據系統設定的撮合策略以及以ASP實做的基本配對規則快速產生撮合結果,提供給使用者參考。 / There are a lot of application domains in which we may encounter the problem of finding a matching among two parties of entities. However, 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 once a matching is needed, we cannot easily find a good matching strategy suitable for our purpose, not to mention one with a computerized implement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provide a web-based matching generation system allowing the quick generation of customized matching systems for users' need after their input of different demands of matching types and strategies. The supported types of matchings include most often used cases such as marriage/dating matching, paper review assignment, college admission dispatch and student-advisor selection etc. What is a matching? A (bipartite) matching problem contains two parties of entities, each member of which has a preference over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party. A matching in a matching problem is a binary relat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of entities. The goal of a matching problem is to find one or more optimal matching in which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both party members is maximized. Matching problem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matchings. 1-1 matching requires each member of both parties to be matched to at most one opposite party member, 1-m matching allows only members of one party to be matched to more than one opposite party member, and m-m matching allows members of both parties to be matched to more than one opposite party member. Because there is a great variety of matching types and strategies, it is impractical to employ dedicated algorithm per case. It is thus eagerly expected to have a general framework in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matching and strategies can be encoded. By applying Answer-set Programming (ASP) we provided one such framework in this thesis. ASP is logic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declarative characteristics, widely applied in the solution of hard combinatorial problems, to be used in the encoding and solving of matching problems with different preference matching strategie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matching algorithms always assumes that party members and their preferences are available in advance. However, to engineer a matching system, we still need to provide means to achieve it. Our system is thus also a matching support system, through the web interface of which developers and end-users can enter meta and individual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ncerned properties and/or preferences of party members. After a possibly further processing of users' preference on the values of concerned properties of opposite party members for deriving every member's preference on the member of the opposite party, succeeding matching thus can obtain all needed data.

Page generated in 0.03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