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38
  • 1335
  • 140
  • 103
  • 26
  • 24
  • 1
  • 1
  • Tagged with
  • 1627
  • 565
  • 475
  • 314
  • 293
  • 286
  • 240
  • 217
  • 216
  • 211
  • 210
  • 199
  • 199
  • 194
  • 19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個人年金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方翊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八十一年通過設立年金保險專章後,是為我國揭開步入老年化國家的序幕,並使年金保險之經營取得法律依據。直至八十六年七月,壽險業界始有第一張個人即期、遞延年金保單的問世。然而年金的銷售情況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市場反應不如預期。按年金保險的運作機制,實涉及諸多層面的完備與配合,諸如國人的認知、銷售管道的建立、佣酬的分配、稅賦政策的優惠、壽險業投資管道的放寬及法制修正等等。期間,已有諸多先進分別就年金保險的精算、經營等為不同層面的探討,而於法規方面則較少有人涉及。再觀我國保險法於年金保險章的規範,係以準用人壽保險的規定為之,其或為簡便的作法,卻是促使本文深論的動機。因年金保險有其特殊性存在,其有類如壽險之處亦有相異之地,而保險法卻未辨明差異均為相同之準用,或有不妥。又年金保險於壽險商品的發展趨勢中,已脫離傳統單純提供保障或儲蓄功能的型態,其可設計為具有投資型商品的特質,是於年金保險契約當事人間的權利與義務,亦會與往昔的規範不同。目前壽險公會正草擬有關帳戶型年金的基本示範條款,其與現行推出的傳統型年金相較,投資的特質浮現。本文的目的係在區辨年金保險與傳統壽險的不同,進而探討契約當事人及關係人所可享有的權利與義務範圍,並試圖擴大壽險保單的運用價值及其可行的法律依據。惟此項嚐試或有超越現行規範與預期者,是基礎研究初探之淺見,尚祁 諸先進不吝指正。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大綱 第二章 商業個人年金保險之簡介 第一節 年金與年金保險之意義和分類 第一項 年金與年金保險之意義 第一款 年金的定義 第二款 年金保險的定義 第三款 年金契約的定義 第二項 年金與年金保險之分類 一、 依支付條件來分類 二、 依支付期限來分類 三、 依給付支給開始時間來分類 四、 依繳費方法來類 五、 依年金受領人數分類 六、 依保險金的給付方式來分類 七、 依給付額的變動與否來分類 第二節 年金保險之演進與態樣 第三節 年金保險與傳統壽險和其他年金業務之比較 第一項 年金保險與傳統壽險之比較 一、保險人給付事故不同 二、保險人給付條件的不同 三、功能不同 四、核保手續的有無 五、支付的對價 六、要保人終止契約權利存在時間的不同 第二項 年金保險與其他商業年金業務之比較 第一款 傳統壽險採年金給付 第二款 銀行儲蓄存款業務 第三款 年金信託業務 第三章 架構年金保險契約中應有之權利與義務 第四節 傳統壽險契約中的權利與義務 第一項 保險契約的成立 第一款 保險利益 壹 保險利益之演進與意義 一、保險利益之演進 (一)英、美法系有關保險利益觀念的發展 (二)德國歐陸法系有關保險利益的發展 二、保險利益的意義 貳 保險利益的功能 一、避免賭博行為 二、限制損害賠償之數額 三、防止道德危險 參 人壽保險保險利益之檢視 一、人壽保險保險利益之定義 二、我國目前的情況 三、評釋 (一)死亡保險 (二)生存保險 (三)生死合險 (四)小結 第二款 被保險人之同意 第一目 立法例 第二目 保險法第一百零五條及一百零六條之適用範圍 第二項 保單持有人權義的條款 第一款 所有權條款 第一目 人壽保險單中「所有權」概念之界定 壹 人壽保單中「保單所有權」之定義 貳 「保單所有權」之內涵 參 「保單所有權」主體之演變 第二目 人壽保險單之所有權人 壹 保險契約之當事人 (一)歐陸法系 (二)英美法系 貳 人壽保險單的所有權人 第三目 保單所有權之移轉 壹 保單所有權的性質 貳 保單所有權轉讓的範圍 參 保單所有權轉讓的時機 肆 保單所有權轉讓之方法 伍 保單所有權轉讓之限制 陸 保單所有權轉讓之效力 柒 與其他轉讓之區別 第四目 評釋 第二款 保險費 第一目 保費支付條款 壹 第一期保費之性質 一、保險契約為諾成契約或要物契約之爭議 二、第一期保費交付之重要性 三、保險契約效力之問題 (一)保險契約成立且生效 (二)保險契約成立但未生效 (三)保險契約成立但附條件 四、評述 (一)第一期保費交付之重要性 (二)外國立法例 (三)就學說上之研討 貳 第二期以後保費之性質 第二目 續期保費給付遲延之法律效果 壹 寬限期間條款 一、立法目的 二、外國立法例 (一)德國 (二)美國 三、我國就寬限期之規定 四、法律效果 貳 保險契約效力停止 一、停效的意義 二、停效的原因 三、停效的效果 參 保險契約效力之維持—保費之墊繳 肆 保險契約效力之維持—保險契約之轉換 第三目 保險契約之復效 第四目 小結 第三款 受益人 第一目 受益人之定義與適用範圍 第二目 人壽保險中受益人的權益 壹 可撤銷的受益人(Revocable Beneficiary) 貳 不可撤銷的受益人(Irrevocable Beneficiary) 第四款 保單的移轉 第一目 絕對的轉讓(Absolute assignments)與相對的轉讓(Collateral assignments) 壹 絕對的轉讓(absolute assignments) 一、贈與(Gifts) 二、買賣(Sales) 三、絕對轉讓下受益人的權利 貳 相對的轉讓(Collateral Assignments) 第二目 轉讓的要件 第三目 評釋 壹 保單相對轉讓的性質與學說 貳 與現行規定的檢視 第五款 保單不喪失價值 第一目 不喪失價值的定義 壹 責任準備金 貳 保單價值準備金 參 保單之現金價值 肆 解約金 第二目 我國的立法 第三目 不喪失價值的選擇權 壹 領取解約金 貳 減額繳清保險 參 展延定期保險 第四目 小結 第五節 年金保險契約的權利與義務 第一項 保險契約之成立 第二項 保險利益 一、以保險利益的功能觀 二、以精算觀點言 三、由歷史發展的過程觀 第三項 所有權人條款 第一款 年金保險之契約當事人與關係人 第二款 年金保險契約之所有權人 第三款 所有權條款於年金保險之適用 第一目 我國目前的情形 第二目 所有權人與保險利益 第三目 指定保單所有權人與被保險人同意 第四項 保險費 第一款 保費支付條款 第一目 第一期保費之性質 壹 遞延年金 貳 即期年金 第二目 第二期以後保費之性質 第二款 續期保費給付遲延之法律效果 第一目 法律準用的依據 第二目 準用的妥當性 第三目 年金保險續期保費未付之處理 壹 傳統型年金 貳 帳戶型年金 第三款 保險契約效力之繼續 第一目 傳統型年金之契約效力是否續繼 壹 就保險人而言 貳 就要保人而言 參 評釋 第二目 保險契約效力之持續—保費之墊繳 第三目 保險契約效力之持續—保險法第一百十七條強制契約轉換的妥適性 壹 立法目的 貳 學說與實務 參 小結 第四款 評釋 第五項 保單之不喪失價值 第一款 年金保單不喪失價值之選擇—解約金 第二款 年金保單不喪失價值之選擇—減額繳清年金 第三款 年金保單不喪失價值之運用—保單貸款 第四章 現行規定之檢討 第一節 年金保險於人身保險利益的適用 第二節 年金保險有關保險費的準用 第一項 傳統型年金 第二項 帳戶型年金 第三項 修法建議 第六節 年金保險於保單不喪失價的準用 第一項 年金保單不喪失價值的選擇 第二項 年金保單不喪失價值之運用 第七節 其他規定之檢討 第一項 保險法第一百零五條之準用 第二項 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之準用 第三項 保險法第一百二十一條之準用 第四項 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五條之三之適用 第一款 受益人 第二款 法定年金受領人為被保險人之妥適性 第五項 施行細則第三十二條之適用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22

從亞太金融改革經驗-探討台灣金融整合路程

林恩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世界潮流的趨勢,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金融國際化、自由化,造成金融改革的合併不斷,世界主要國家的金融業者已掀起整合的風潮,冀望能藉由龐大的資金以及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商品服務來提高其經營績效。我國銀行體系代表性銀行之市場佔有率偏低。另外保險業、證券及期貨之規模亦均太小,以致於難達成規模經濟。著眼於此,亞太地區已有多國著手進行金融整合,本文就以馬來西亞、 新加坡、日本 、南韓、香港五國之金融整合,來探討我國政府未來金融改革之方向。 本研究目的在於從亞洲其他各國,在金融產業的改善方向及扮演的角色,來探討我國政府應站在何種地位幫助我國金融產業持續發展,在世界金融產業國際化、資本龐大化的趨勢下,如何與其他各國競爭。
23

中國農村金融之研究 /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in China

吳鴻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農村金融隨著政經情勢的改變,組織與功能歷經建政初期、大躍進、及改革開放年代。不同的背景而有所變革,見證中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轉變。本研究除了探討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歷程外,另介紹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國家的農業金融體系運作情形,以作為中國農村融改革的借鏡。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但卻造成城鄉部門生活水準差距的逐漸擴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民在經濟上愈趨弱勢,造成國有商業銀行大規模撤離農村,金融機構審慎辦理農村貸款,導致農民貸款難及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加上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及多元目標衝突,而致資產品質差,歷史包袱沉重,凡此均是農村金融所需面對嚴肅課題。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農村金融進行一連串改革措施,使得農村金融體系在營業規模及資產品質改善等方面均朝正向發展,自2006年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准入政策,也有效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 中國農村金融未來的發展,本文建議應整合農村金融體系資源,發揮經濟規模的功效;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法律制度,使農村金融體系的成員,均有法可循,並受其保障;規範農村資金回流最低比例,並運用財政政策將資金引導回農村地區,避免資金外流使農村經濟陷於惡性循環中;及利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於農村地區營業據點最多的優勢,推展符合農村地區的金融商品,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24

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企業建置與應用之個案研討

林延勳, Lin, Yan-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網路的虛擬環境下,無法再依賴過去由面貌、聲音、筆跡等實體認證方式辨識通訊對方的身分,所以如何在網路上確認通訊對方的身分,防止網路上偽冒、欺騙行為,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基於網路開放的特性,網路應用之安全疑慮,尚包括電腦病毒、駭客入侵、個人隱私資料外洩等問題,這些都亟需一套有效的網路安全技術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是一套能夠提供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鑑別性(Authentication)及不可否認性(Non-Repudiation)等資訊安全需求網路基礎架構,足以營造一值得信賴網路安全環境。因此,經濟部商業司為促進國內商業發展及建立安全且可信賴的的電子交易環境,特別推動相關的PKI安全計畫,如「PKI應用輔導推動計畫」及「我國PKI互通管理及推動計畫」等,參與建置PKI計畫之廠商,大多期待PKI所建立之安全的網路環境,會降低作業成本、提高服務品質,提高顧客消費之意願,惟在實際之應用上,是否真的有如此之成效,就不得而知了,本研究之目的,即是針對PKI之建置及商業應用上,究竟帶來了哪些效益,或是有哪些瓶頸,檢視之後提出檢討及建議,供日後有意以PKI為網路安全解決方案者做為參考。
25

從歷史發展及地理位置初探巨石雕像-以金門風獅爺為例 / An Initial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Place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Global Monolithic Sculpture- As Seen From the Wind Lion Gods of Kinmen Island, Taiwan

莫莉, Murray, Emil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I had visited Kinmen Island in 2005 and stumbled across a couple of the Wind Lion God (風獅爺) statues, but had no idea what they were. I went back to Kinmen in 2007 for a research project with Callum Sawatzky. The difference in the local governmental attitude towards the statues between 2005 and 2007 was startling, yet there was still an extremely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wind lion gods, and nothing in English. This thesis topic therefore grew naturally out of curiosity, a striking change, and an obvious need for bett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n-site research was done of all 69 village statues to examine place, use, changes, offerings, new statues and other data that can only be gathered by visiting the statues in situ. Supplementing this is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e few written sources available. The paper start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stone sculpture, monoliths and Kinmen Island. Chapter one introduces various stone monolith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also others found on the island itself.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wind lion god statues on Kinmen. These descriptive chapters are followed by chapter three that draws various comparisons, both among the statues themselves and also between the wind lion gods and three other monolithic sculptures of the world. This chapter seeks to identify trends within the statues of the island also to place the statues within their global contex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that the wind lion gods are valuable on the world-wide stage and that they are evolving over time to meet needs of the villagers and thus are still important in village life, are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After the references, the appendix provides a photograph and written description of each statue.
26

論金融不穩定因素分析--以越南金融市場為例

張聰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Minsky(1919—1996) 認為不穩定是資本經濟正常運作下的特色,在他的理論中,認為金融不穩定是常態,是不可避免的。 自197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經濟發展國家,大都主張通過放鬆金融管制,推動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但是到了1990年代,在經過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後,卻走向泡沫化,部份地區、市場因泡沫破滅而產生危機,如1992年日本銀行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及LTCM危機等。真如Minsky所言金融不穩定是常態,是不可避免的嗎? 有鑒於越南2008年以來有東南亞第二高的通貨膨脹率25%(僅次於斯里蘭卡)、亞洲最高的基本利率(年利率14%)、2008年的前5個月股市指數下跌約60%、貿易逆差達144億美元為2007年同期的383%,再再顯示出金融及經濟不穩定的現象;本研究的動機在藉越南的情況驗證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及參考引用IMF的金融健全指標和Davis的金融系統不穩定來源分析,來分析越南是否有金融不穩定的因素;希望以此研究分析作為學術研究及我國對越南經貿投資之參考,俾有助於我國對越南工商發展投資之發展。
27

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管理之研究

顏志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即將到臨的廿一世紀,金融機構面對傳統貸放業務的漸趨退色及各種金融商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追求新的理財及避險工具成為不可或缺的過程,衍生性金融商品便因應而誕生。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衍生性金融商品固然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利潤,不過,它所引起的風險卻也可能遠超越金融機構所能負荷的境界。因此,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管理益加顯得重要。 本文首先針對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涵義、種類及市場規模作一敘述。其次認為整體風險管理的內涵包括風險的來源、風險的類別、風險的評估及風險的控制四項。根據整體風險管理的內涵,設計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之架構,就衍生性商品所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法律風險及會計上的管理提出見解,並歸納以下之結論: 一、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導致許多承作企業發生虧損的案例,但它提供的避險功能及創造獲利的機會,是現代金融機構在面對傳統金融商品獲利率漸降之情況下,不可或缺的一項工具。 二、金融風險的存在,使得風險管理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但在從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須審慎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以免過度的管理減損了金融機構的獲利契機。 三、針對衍生性商品的弊端,政府應適時提出合宜的管理規範,並監督業者是否遵循。另一方面,交易參與者的嚴格風險管理及內控作業,才是真正正本清源、解決之道。 最後依據本研究探討,提出如下建議: 一、金融機構應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並加強專業人員之訓練。 二、金融機構應配合經營衍生性商品之多寡,建構適當的設備。 三、研訂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會計制度。 四、金融機構應確認交易對手是否獲得充分授權,並善盡告知義務。 五、放寬金融管制,政府以實際行動支持。
28

金字塔的底層:能創造財富或者只是海市蜃樓? / Bottom of pyramid : fortune or mirage?

涂勉農, Tuteja, Manoj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9

金融業營業稅徵免政策之股市反應

蔡文浩, Tsai, We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論在台灣或是世界各國,金融業之營業稅稅制皆是個饒富爭議的問題。就我國而論,在短短的七年之內(民國八十八年至民國九十四年),對於金融業所採行的營業稅稅制就已歷經四次重大更動。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之金融業營業稅稅制實富含經濟政策之目的性,亦即我國一方面以減免稅款等稅式支出方式,冀求提昇金融業之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亦以稅款撥充金融重建基金及強制提列壞帳等方式,期能達成金融改革之成效。此等措施使得我國之金融業營業稅稅制,有著與他國不同之特質,而本研究即以此特質為基點,觀察我國歷次稅制變動中所引發之股市反應,並進而探究該股市反應與金融監理政策間之關聯。 研究發現,稅負政策之更動的確會影響金融類股之股價,不過市場之反應方向似乎與稅負效果之預期結果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可能係因我國金融業營業稅政策所具有之特質使然。以營業稅徵免為手段之金融監理政策主要可區分為兩方面,即金融重建基金之建立(此關係2%續徵部分之營業稅稅款),以及強制打銷或提列呆帳之規定(此關係3%免徵部分之營業稅稅款)。研究顯示,此兩者的確對於市場產生了不等之影響。就前者而言,稅款之續徵提昇了體質不良之金融機構日後獲得救援的機會,使得市場對於稅款之續徵採取了正面評價之態度;而後者則迫使銀行承認其以往所低估之壞帳,並將其呈現予投資大眾知曉,此將使得市場對之採取負面之評價。由於同時存在此兩股方向相異之力量,故市場對於營業稅稅制改變之反應方向將變得極具不確定性。即使在稅負增加之政策演變事件中,市場亦可能考量金融重建基金在未來所可能產生之保障,而未必呈現負面之評價;而在稅負減少之政策演變事件中,市場亦可能因洞悉銀行以往所進行之盈餘操縱,而給予負面之評價。
30

結構式債券對國內債券型基金投資收益的影響現況與展望

王慧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91年下半年起,佔債券型基金投資比重甚高的公司債與金融債的發行票面利率,已悄悄地自習慣中的固定利率,轉而採用浮動計價的利率,連結標的為國內商業本票利率或是美元倫敦銀行拆款市場利率,這其中又以反浮動利率債券為主;本研究將介紹91 ~93年來公司債的發行概況,來探討其對債券型基金所帶來之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及資本利損狀況。

Page generated in 0.02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