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38
  • 1335
  • 140
  • 103
  • 26
  • 24
  • 1
  • 1
  • Tagged with
  • 1627
  • 565
  • 475
  • 314
  • 293
  • 286
  • 240
  • 217
  • 216
  • 211
  • 210
  • 199
  • 199
  • 194
  • 19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健全債務基金制度之研究

朱心怡, Chu Sh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政府已進入償債高峰期,迅速累積之債務造成政府面臨新階段的財政困難,鑒於政府龐大的債務將產生財政僵硬與排擠效應等不利影響,建立債務基金機制確切落實債務之管理是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債務基金不但可使每年債務還本金額平均化,符合代際之公平性,方可透過將高利率債務轉換為低利率之債務,以減輕利息負擔,紓解債務壓力,改善預算結構,是故,債務基金之建立有其充分之正當性與必要性。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價務基金操作之架構,主要針對債務基金之來源、用途及相關運作措施。文中除了對債務基金制度面做一介紹外,亦探究未來我國公債市場發展與改進的方向。 CH1:序論 CH2:公債負擔之理論 CH3:我國財政赤字與債務概況 CH4:美日公債制度的介紹 CH5:健全債務基金制度 CH6:結論
62

台灣股票市場現金增資除權資訊內涵之研究 /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easoned new issues - new evidence from Taiwan

廖健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財政部証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在民國83年10月17日對現金增資除權方式變更,對除權日前後股價行為的影響。証期會當初交曲台灣証券交易所擬議這項制度時,主要考量有如下重點:1.解決除權行情的異常報酬現象。2.放寬現金增資除權當日漲跌幅,由市場機能來決定除權個股市價,為未來放寬集中市場交易漲跌幅預作探路。 據此,這項新制度可以用來測試投資者在股價漲跌幅限制放寬後的行為,是否更符合市場機制的結果。具體而言,本研究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一.擬以民國八十年至八十六年間辦理現金增資的股票上市公司為對象,驗証現金增資除權日前後是否會產生股價異常報酬。 二.驗証現金增資之除權交易制度經修改後,現金增資除權交易日該事件日的資訊內涵是否因此有顯著改變。且其改變的結果是否符合証期會的修法預期? 本研究以事件研究法探討新舊除權制度下辦理現金增資除權時對公司股價之影響,所欲研究的各個假說及實證結果獲得驗證與否,茲說明如下: 一、本研究實證結果,不論在除權舊制或除權新制下除權個股在除權期間皆存在異常報酬現象,不支持效率市場假說。 二、除權舊制或除權新制下除權個股在除權期間皆存在異常報酬現象,但新舊除權制度下的股價行為模式明顯不同。此種結果亦不支持效率市場假說。 三、除權新制與除權舊制最大的差別在改變除權日開盤競價標準,以及放寬除權日漲跌幅限制,這樣制度的改變亦影響証金公司的融資融券假除權規定。除權新制下,開盤競價標準既以除權日前一天的收盤價為準,不進行實質除權動作,故在新制下也就沒有假除權的問題。本研究對李存修(1991)的〝棄權賣股籌款假說〞作了進一步的支持。 四、除權舊制及除權新制下除權個股在除權期間皆存在異常報酬現象,但新舊除權制度下的股價異常報酬模式明顯不同。換言之,除權期間股價異常報酬的現象,並未因制度的改變而消弭了,而且在新制度下除權日平均異常報酬(AAR)為l.24%遠比除權舊制下AAR為0.482%大了許多。 / The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easoned new issues, that is, the market reaction of seasoned new issues. In general, firm uses the proceeds of seasoned new issues for capital structure purpose or expansion concern. The corresponding stock price bvehavior becomes the hottest issue in the area. 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offer price of seasoned new issues is substantially underpriced. Thus the stock price behavior surrounding the event date of seasoned new issues would cause significant abnormal return.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between insider and outsider are an interesting issue. Previous studies simply reported the stock returns behavior surrounding the related event dates without theor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significant abnormal return surrounding the event date of seasoned new issues, SEC has changed the related policy on ex-right process since Oct. 17, 1994. We select the samples of seasoned new issues from 1991 to 1997 to identify the stock behavior sorrounding the ex-right dat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orresponding event date, namely ex-right date, present significant abnormal returns when all samples are considered. 2. The way how to process ex-righ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return behavior of seasoned new issues.
63

企業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決策之研究

謝申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資本市場逐漸趨於整合,直接金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的金融環境裡,如何從資本市場籌措資金,以滿足企業在投資、營運與理財活動上的需求,並作為企業策略上的競爭武器,已是國內企業必須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包括: (1)以國內企業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之個案為樣本,探討產業類型、金融工具與融資金額間的相互關係。 (2)以四家個案公司為例,探討企業界在融資實務上的作法是否吻合財務管理理論,若有差異其中可能的因素為何? (3)探討企業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的決策模式,並比較不同類型公司融資政策的異同點。 (4)透過對企業、銀行、主管機關之訪談,探討企業發行金額、幣別、時機、上市地點、選擇主辦銀行等實務,以提供企業發行決策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根據所蒐集的次級資料,利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的方法,探討新直接金融工具、企業特性與發行金額之間的關係。其次遴選曾多次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與承辦經驗較豐富的投資銀行進行實地深入訪談,探討企業界在融資實務上的作法是否吻合財務管理理論,若有差異其中可能的因素為何?研究結果顯示: (1)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企業的資本額平均數顯著大於全體上市公司資本額平均數。 (2)發行新直接金融工具企業的營業成長率平均數與全國前一千大製造業營業成長率平均數並無顯著不同。 (3)大型企業與中型企業發行金額之間有顯著差異。 (4)成長型企業與成熟型業發行金額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5)融資工具特性(權益相關或純負債)與發行金額之間無顯著差異。 (6)海外直接金融工具籌資每筆發行金額顯著高於國內直接金融工具每筆發行金額。 (7)四家個案公司的目標資本結構,融資政策與投資政策配合、外幣融資政策、發行時機、投資銀行之選擇等實務大體上與財務管理理論相吻合。
64

金融業逾期放款問題之研究--以商業銀行為例

黃財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辦理授信業務,雖以借戶信用、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及借戶展望等五大因素,亦即一般所謂之授信5P為基礎,並作詳盡之事前預測及評估,咸認債權確保無虞,始予貸放,惟信用風險之評估畢竟是一種事前之預測,甚難做到百分一百可靠。因此,在眾多的借戶中,難免會有到期未能依約償還之情事,一般所謂之逾期放款於焉產生。 本文嚐試以個案分析方式,從個案銀行的公司概況、財務概況、營業概況等三構面的異同,試圖尋找出商業銀行發生逾期放款的諸多可能原因。 文後,本文再依據這些造成銀行逾放的原因,擬定出下列之因應對策: 1.加強金融檢查及監理。 2.健全不動產鑑估制度。 3.適度揭露金融機構逾放比率。 4.提高金融機構打銷呆帳誘因。 5.提升授信人員專業知識水準。 冀望對業界處理多年棘手的逾放問題有所貢獻,並因此對國家、社會有安定的作用。
65

C*AMEL與銀行評等--兼論商業銀行自有資本與資產品質間的關係

陳曉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政府由早期基於金融穩定而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演進至推行各項改革與跟制解除的同時,國內金融機構卻在84年起相繼爆發金融風暴。經歷過這樣的變化後,相信在一般大眾的心裡,一定存在這樣的疑惑:到底把錢存在哪一家銀行才最有保障?投資於哪一家銀行,才能滿足自己獲利的需求?目前主管當局用來降低自由化所帶來風險而設定的資本管制是否有效?因此,本文將針對上述的問題,分為兩大部份進行討論: 一、對台灣所有銀行進行信用評等。 二、尋找台灣銀行業最適風險基礎資本比率。 表面上看來,二者似乎沒有多大關聯;但事實上,因為台灣特殊的金融環境,使得進行銀行評等時,必須特別注意「資本」所可能產生的假象蒙蔽而扭曲結果。正由於如此,讓我們對目前的風險基礎資本管制產生好奇,究竟何種資本比率可使台灣銀行業的信用風險達到極小乏境界。 一般評估銀行的營運狀況多半是採用CAMEL(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管理能力、盈利性、流動性)制度,其中的C雖然代表資本適足性,但仍認為自有資本越多時,銀行的安全性越大,評價也越高。不過由近代許多研究報告得知:銀行資本問題實非形成銀行倒閉之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臺灣,許多金融機構之所以擠兌或倒閉,乃是因為資產品質或人謀不臧而發生問題。所以,更多的資本未必代表銀行更健全。因此本文將改用C*AMEL制度來對指標作控制處理,也就是要求銀行具有10%的BIS自有資本比率及5%的第一類資本槓桿比率即可,避免以往的金融評等易受高資本比率的庇護,而無法顯現隱性問題銀行的本質,扭曲評等結果,並強調揭示銀行的信用態度。 正因為國內與國外金融環境有所差異,於是再次凸顯資本大小與資產品質間的重要性關係。以往對於此類的討論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二者應成正向關係,有的則提出負向關係。為深入探討實施「風險基礎資本比率」後,所有本國銀行自有資本與資產品質問的關係,並檢驗國內銀行業是否、存有一最適資本比率,以期達信用風險極小之境界,我們又進一步利用併合時間數列及橫斷面資料之Dummy Variable Model進行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1.在公營銀行的財務強度評等中,以國營行庫的交通銀行、市屬行庫的臺北銀行及省屬七行庫中的臺灣銀行、土地銀行經營最好,其餘多半列於B或Ba級。但若考量其他關於營運環境分析或評估其在金融體系中之地位時,可發現公營銀行在一般舊銀行中仍具有領導性的地位,尤其背後都有政府約隱性支持,故大大降低倒帳風險。 2.舊民營銀行中,中國商銀、世華銀行不但具有卓越的財務實力,其信用等級也名列前茅。 3.六家中小企業銀行中,除臺中企銀的業務基礎與信用程度較平穩外,其餘的財務強度或長期信用等級多位於B甚或C級。究其原因,乃是在於各企銀的逾期放款遠高於一般水準。 4.新銀行的實證期間只有三年,易受到單一事件影響而使其財務強度評等或長期信用評等等級的波動較大。不過綜合來說,華信銀行的財務實力雄厚,且與玉山銀行擁有優良的信用品質;但泛亞銀行無論是從財務面或是由其信用度的觀點切入,都顯示出劇烈的波動,亟待大刀闊斧地整頓一番。 5.提昇評等等級的方法,除了改善財務營運體質外,提高本身在金融體系的地位、加強專業經營能力與開拓營業項目之市場佔有率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唯有多管齊下,才能穩定利基,確保永續經營。 6.臺灣銀行業存有U型資本結構,尤其在風險基礎資本比率的各資產風險權數的設定是採恣意性規定的情況下,資產品質的優劣更關乎銀行是否能生存的重要條件。在主管當局所能觸及管轄的範圍內,再提高公營行庫此一資本比率到90%的水準,相信能減緩資產品質風險;而對於民營銀行紛紛調高帳面風險基礎資本比率的作法、應賦予高度的關切,避免其從事更具冒險的動作而危及銀行永續經營。
66

我國勞動基準法退休金制度調整之研究

黃琴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年作為一種社會風險,在工業化社會逐漸為從屬身份的老年勞動者無力承擔。於是,先進工業國家遂發展出由政府建構社會保險老年年金制度,提供老年國民第一層的經濟保障,使其基本生活無庸匱乏,然後,再兼顧個人公平性,由政府立法鼓勵企業以福利方式辦理退休金制度,提供老年經濟安全第二層保障,俾退休勞工得享有適當之生活水准。實則我國早於民國三十九年即開辦有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然而,以行政命令規範之廠、礦工人退休規則並無法之拘束力,其後,遂有民國七十三年公布實施之勞動基準法,特列退休專章,以法律強制保障勞工之退休權益。   勞基法之公布實施,其中退休金提撥制度由於雖具「強行法」特色,但本質上仍係勞工相對於雇主之「私法」上的請求權,使得於實務上造成一解不開的結。除此,更由於政策制定之初,未能就整體的經社背影統籌規劃,僅依廠、礦工人退休規則增補刪訂而成,更加深了現行規定之爭議性。究其實,勞基法退休金規定之窒礙難行,在於勞工行政單位無視於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與企業退休金制度本質上差異所致。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與企業退休金制度,雖均以保障老年時期的經濟安全為目標,且若採行年金給付方式,辦理亦具有相同之外顯形式,然則,由政府運作經營、權義對等的「非營利性」與「公共性」之社會保障制度,與私人企業基於遞延工資或酬庸受雇者的理念所實施的企業退休金制度,仍有根本上的差異,不宜模糊其間界限。   勞基法退休金制度自實施以來,由於未能有效釐清上述二概念間之分際,致爭議不斷,迭有改制之議。民國七十四年間,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即提出將勞工保險老年給付與勞基法退休金兩者合併為一之構想,惟當時並未獲致結論採行。近來,隨著開辦年金制之時勢所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於規劃勞動者年金時,擬將勞工保險老年給付以基礎年金方式辦理,為保障退休勞工之適當生活水準,亦研議將原勞基法退休金規定合併於勞保老年給付中,採年金方式實施,稱「附加年金」,制度期藉由基礎年金與附加年金二者合一的勞動者年金保險制度之實施,提供退休勞工雙重所得保障,以確保其退休生活得到合理照護。規劃於「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中的附加年金制,雖於立法院審查時以母法未修之理由遭擱置,然而將現行退休金制度調整為勞動者附加年金之建制工作,仍在運作推動中,其攸關全國勞工權益至深且鉅,職是,該政策可行性如何,遂有詳加評估之必要。本文即根據國內外相關學理、官方資料、座談會記錄及深度訪談之內容,試從勞、資、政三方面對勞基法退休金此一改革議案之可行程度作評析,期了解附加年金制之限制所在,並提出可行建議,俾我國勞動者退休生活能有實質性的提高。
67

直效行銷加入金控後之經營變革探討-以富邦直效行銷為例

莊子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變革(Change),在一個快速變動的金融環境下顯得非常重要;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亦變成現今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議題。 八○年代初期,台灣金融業開始走向自由化;九○年代初期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下,企業「國際化」、「大型化」、「多元化」變成一個不得不走的路,金融業當然不容倖免。 金融控股公司法自民國九十年十一月頒布實行,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透過「營業讓與」、「股份轉換」等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並透過轉投資進行「合併」或「收購」其他金融產業,允許跨業合併經營,對金融產業而言,是提供一個商品多元化、擴張據點、加速營收成長、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成本的另一個大好機會。 面對金控時代的來臨,14家金融控股公司率先成立,並且在成立後不斷透過合併、收購來擴張營業範圍。所有金融業之經理人,無論是否為金控公司與否,在金融控股公司法生效後,無不加快腳步,找尋更多成長機會。在不斷推動金融百貨跨業經營願景、找尋成長策略、為策略調整組織、建立品牌、訂立更積極之挑戰目標、修改獎勵制度與縮短流程等的多項變革,以尋求大型化及跨業經營之綜效,因此變革已成為金融業當前重要議題。 金控成立後商品可以跨業經營,資訊通路可以共用,然而善用人力資源才是成長的動力,所有業務必須有人去推動才能成功。在銷售人員缺乏且培養不易的情形下,金控公司如何在人力不足下之條件下,於最短時間內有效利用客戶資源,推動共同行銷尋求成長?成為多數金控公司面臨的難題。 這個難題可以從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oration)利用客戶關係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及直效行銷技術(Direct Marketing ),透過資訊、電話與郵件等行銷策略,成功在1991年開始經營。歷經十年努力,在迅速成長的條件下,躍昇為全美第六發卡組織,其創新的行銷模式,是金控共同行銷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富邦集團在八○年代金融自由化時即確立金融百貨與交叉行銷之策略,先後成立證券、銀行、人壽,並在成立金控之前,於1997年成立直效行銷公司,1990年即建立金控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目的在利用CRM及電話行銷加速交叉行銷之推動。 2005年檢視富邦直效行銷業務成效,已成功對信用卡客戶進行共同行銷創下佳績,但並未將其成功經驗複製到對其他擁有大量客戶之銀行存款戶及產險客戶,發揮其協助共同行銷來彌補銷售人員不足之原定功能。 Project One是富邦金控成立四年後,為發揮金控綜效的一個組織重組計畫,目的在透過把九家子公司,依服務客戶之功能重組成為One Firm,並拋棄各子公司之本位,協同一致成為One Team,最後達成獲利倍增之目標One Goal。 本篇論文採用實際案例「富邦直效行銷顧問公司」,以一家專業電話行銷公司,在公司成立第七年後,透過股份轉換方式加入富邦金控。然而在於併入金控後原來獨立經營之富邦直效行銷子公司,如何透過Project One組織重整計畫,結合CRM功能,化解金控業利益重突最多之共同行銷,做到共用客戶、共用資訊及共用處所,成為與金控其他子公司協同合作的好夥伴等,便為本論文主要研究之方向。 Project One對富邦直效而言是期待,複製過去富邦直效利用信用卡客戶共同行銷之成功經驗到其他子公司,來加速推動共同行銷任務,其中除了組織調整外還需要改變什麼?如何改變?這不只是富邦金控管理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金控業如何運用客戶關係管理及直效行銷技術,來提高共同行銷綜效之重要課題,亦是本論文主要研究的目。 研究方法係透過麥肯錫策略執行的七S理論,從共同目標Super coordinate goal、策略Strategy、組織Structure、技能Skill、風格Style、員工Staff、流程與系統System,研究其在推動共同行銷時碰到哪些問題?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組織?如何調整目標?如何化解內部衝突?所做之變革等多項議匙為主要做探討方向。 對變革過程之收集資料、分析作業、界定問題、後續研擬建議、啟動變革及變革過程管理等,則不在本論文研究之範圍。
68

保險業資金運用規範之妥適性-以中壽投資開發金衍生之爭議為例

梁昭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3年底到2004年初,中信集團以其旗下的中國人壽與中信證券,持續買進開發金持股,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控的金額,佔其可運用資金的百分之三點四二,約持有開發金控股權百分之二點六七,形式上完全符合保險法規定,之所以會引起爭議,主要在於中信集團藉由中壽資金之協助入主開發金,此舉引發各界對保險業資金運用範圍及運用方式的討論,本文藉由現行保險法對於保險業資金運用之規範,探討保險業資金運用方式中,「購買有價證券」此一投資項目之相關問題,並針對保險法所加之限制是否妥適提出討論。 保險業資金主要來自於投保大眾,保險公司必須在期滿時,償付保戶相關保單責任,因此保險業之資金並非可以完全無限制地自由運用,在不影響保險業永續經營、確保投保大眾應有權益,以及維持社會安定之前提下,保險法始給予保險業靈活運用資金之空間。監理機關如何訂定合理可行的投資限制,在收益性與安全性之間尋求平衡點,一方面給予保險公司更充裕的揮灑空間,以提昇投資績效,另一方面投保人的權益也可受到相當的保障,降低保險公司無心或惡意的投資不當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是未來必須繼續思索之問題。
69

隨機利率模型下壽險公司利率變動型保單之風險分析

林丹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利率低靡的總體環境下,壽險公司推出連結市場利率的利率變動型年 金,以因應壽險公司降低利率風險的需求。然而隨著市場利率的復甦,保戶的解約行為會受到保單宣告利率及市場利率所造成的利率差影響,當利率差愈高,保戶愈有誘因解約。因此保險公司在推出利變型保單時須考量利率差對保戶解約的影響。此外,發行保單時的宣告利率策略、資產配置策略都會影響公司未來營運。 本文透過模擬四組情境,針對不同情境設定及不同策略進行敏感度分析的結果發現(1)不論何種情境下,加碼利率越高,保險公司的破產機率越高(2)加碼利率越高,利率差大於零的機率越低,因此加碼利率越高者其解約率大多為解約率的下限1%,因此每期的解約给付大幅降低,可保有資產繼續留在公司內部投資,且由於投資標的的報酬率遠高於宣告利率,因此總盈餘反而較高(3)不論何種情境下,投資不動產的比例越高,破產機率越高,其次為股票,債券最安全(4)期初資本越高,破產機率越低,且總盈餘及目標函數越高。但計算期初資本20億及30億的年報酬率發現,情境一中期初資本20億的A公司投資報酬率為12.8%,情境二中期初資本30億的A公司投資報酬率為11.9%,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下,資本額愈低的公司投資報酬率愈高。 /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under the low interest rate of overall environment, life insurance developed the floating-rate annuity that linked market rate, enabling to reduce the interest rate risk.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interest rate, insurers will suffer from loss caused by surrendering. In addition to surrendering, different declared interest rate of floating-rate annuity, capital and the ratio of asset portfolio will influence the solvency of insurance companies.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 model and different asset models and analyzes the solvency of insurance company under different declared interest rate strategies, and different asset allocation strategies. Finally, we offer the life insurance to decide of the floating-rate annuity in advance.
70

以《水滸傳》為參照—金庸武俠小說之「武僧」形象研究 / In "Water Margin" as a reference - Jin Yong's "Monk" image research

廖育瑩, Liao, Yu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庸武僧在書中的地位多為配角,在武林中平凡如我們一般讀者,當面對恩仇的兩端、欲念的掙扎時,常是偏執而又茫然的。在正邪不兩立的江湖世界裡,金庸進一步寫出惡人有靈光一現的人性光輝,善人也有誤入歧途的蒙昧時,透過這些配角人物的人性複雜面,小說向讀者展現尋常人的尋常思維的心路歷程與掙扎,企圖為現實世界中的眾生提供走出欲念迷霧的可能。 人之大欲,莫過於名位財勢,武林中掀起腥風血雨的爭奪多來自於此,爭奪之中,難免糾葛著恩怨、愛恨,故復仇行動亦隨之而興。而身陷情愛糾葛或欲念執著的角色,最後都選擇了出家為僧為人生最後的安頓處,佛門成了難解恩怨的出口,提供除了情愛、生死之外的心靈歸宿。這樣的安排除了顯示金庸個人對佛學的體悟,也是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中敦厚的情操,對犯錯悔改者給予新生和寬容。 歸納金庸武僧群在書寫上的承繼與發展。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趣味化與顛覆性可上溯至《水滸傳》的書寫策略,而為了回應武俠小說中對武術的關注,強化了武僧身負絕藝的一面。此外,強調武僧亦有如同常人的繾綣深情、臨死關頭的畏懼,深入寫出佛僧的「人性」面。而武俠小說裡的佛門空間不再只是庇護所或遊戲場,當各大門派欲爭奪武林盟主地位時,少林寺往往也成了武林競技場,少林方丈則成了競技的見證者、糾紛的仲裁者。在金庸武僧群的生命裡,佛門,是江湖一角,也是浪蕩江湖的武林人士最終的心靈歸屬。 對經典作品與經典人物的承繼,似乎是通俗作品不可避免的過程,而通俗文化是任何美學經驗的必然起點,重複經典的通俗文化與被重複的經典文化,在兩者之間值得關注的不是其差別,而是承接上和相似性上的關係。本論文比較了不同時空下的敘事者如何處理武僧角色,探索由「俠義小說」到「武俠小說」中武僧一角的異同,也希望由類型人物的承繼與創化印證通俗文學與經典文學的幫襯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