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30
  • 2303
  • 841
  • 291
  • 276
  • 220
  • 8
  • 5
  • 3
  • 2
  • 2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722
  • 1924
  • 947
  • 824
  • 606
  • 600
  • 557
  • 496
  • 488
  • 487
  • 446
  • 427
  • 409
  • 408
  • 36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41

蔣介石の外交戦略と日中戦争:一九三七-一九四一

陳, 春松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5066号 / 法博第312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奈良岡 聰智, 教授 中西 寛, 教授 唐渡 晃弘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42

公判中心主義と刑事司法改革-日中比較を中心に-

林, 偶之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5063号 / 法博第309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堀江 慎司, 教授 池田 公博, 教授 稲谷 龍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43

想像中國-- 冷戰時期(1947-1987)台灣「中美婚戀」小說初探 / Imagining Chineseness-- A Study of Chinese-American Romance in Taiwanese Novels,1947-1987

楊婕, Yang,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時期,台灣小說經常寫及外省人、本省人與美國人的跨國戀情,我認為這是對冷戰結構與分斷體制的回應,看似「談情說愛」的跨國羅曼史,實帶有國族寓言性質,指向「想像中國」的歷史危機。 為兼顧世界冷戰體制與台灣歷史進程,我以1947年冷戰元年暨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至1987年台灣解嚴為度,嘗試建立「中美婚戀小說譜系」,並藉此一視角,調校台灣學界指稱九O年代前,女作家鮮少介入國族論述的觀點。 我由「性別政治」、「交換經濟」、「歷史敘事」三大向度切入研究,正文共計三章: 第二章以不同「性別—國族」角色組合入手,探討國族欲望與異性戀父權婚姻制度的共謀。「美國男性—中國女性」婚戀敘事,隱現殖民型態的轉變:由五O、六O年代的政治殖民,演進為七O年代以降的新殖民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美國女性—中國男性」婚戀敘事,則將國族論述中的去勢主體,轉化為兩性關係的陽剛主體,二者之敘事差異,揭示小說作者的認同疆界。從「孤女」到「失婚者」,見證國族父親的缺席,與再次缺席;而「跨國妓女」與「去勢男性」,則標記「國體」與「國魂」的糾纏。 第三章借助交換經濟理論,觸探主體的求存之道。其一為東方想像,旗袍的文化展演,織紉殖民現代性;其二為複寫生命治理技術的「綠卡婚姻」;其三為「漢學家」的戀情,透過「國故」,贖回「故國」。 第四章探析歷史敘事。當情愛話語被挪用為國族起源的證詞,除卻「選擇性記憶」,更包含「創造性遺忘」,以失憶作為最後手段。亦即,中美婚戀敘事實則是種透過「國體」,尋找「國魂」,發明記憶的工程。 /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trans-national love and marriage among Mainlanders, Taiwanese and Americans in the Taiwanese novel during the Cold-War era is the response to the cold war structure and division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Under the mask of love affair, the trans-national romance in those novels implies a national allegory of the historical crisis of the imagined Chineseness. Considering the Cold War system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aiwa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genealogy of Chinese-American romance novel written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47, the first year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year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and 1987, the end of “The Martial Law Era”. Also, through seeing the Chinese-American romance as a national allegory, this study intends to fix the commonly accepted point of view in Taiwan, that female writers bare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iscourses before 1990s. The Chinese-American romance novels were discuss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Sexual politics, exchange econom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Chapter two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sex-nation combination in the novels, further discuss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desire of the nation and the heterosexual patriarchal marriage. The narrative of the romance between American males and Chinese females in those novels suggests that the form of colony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political colonialism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o the Neo-colonialism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after the 1970s.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rrative of the romance between American females and Chinese males transforms the castrated subject in national discourses into the masculine subject in sexual relationship, which allows us to see the barrier of the identity of the authors. The orphan girl and the divorced people witness the absence and re-absence of father nation. The trans-national prostitute and castrated male, on the other hand, marks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ized Body” and “National Spirit”. Chapter three adopted exchange economy theory to inquire the strategies for living of the characters, who were viewed as a collective group that represent the nation, in the novels:(1)The eastern imagination created by cheongsam, demonstrate by the female characters to approach colonial modernity,(2)the Green-Card-Marriage disciplined by biopolitics, and(3)the romance that involves Sinologists, who seek to use their Sinological knowledge to redeem the perished China. Chapter four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rough revealing the national allegory in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American romance, the narrative reflects both a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state. In conclusion, the transnational romance is a way of finding and enac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identity.
444

從和中到抗中: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研究 / From pro-China to anti-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be's two terms foreign-policy toward China

王歡, Wang, 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2年9月,安倍晉三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並在12月率自民黨於眾議院選舉中獲勝並重奪政權。二度當選日本首相的安倍,在對中政策上一改2006年至2007年第一次執政時期的友好溫和的積極姿態,表現出頗為強硬的態度。 針對引起中日間巨大爭端的領土問題,安倍表示日本擁有釣魚臺主權是毫無爭議可言的;在靖國神社參拜的議題上,他一反首次執政時期模糊不明的態度甚至親自前去參拜;在歷史問題上,他針對「侵略」一詞的意涵與界線提出質疑。除此之外,安倍還與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在內的東南亞諸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外交關鍵詞,並將其納入其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等,這不僅是安倍為改變日本戰後負面形象、使日本民眾重新建立對日本以及日本政治信心的表現,同時也是間接防備與制衡中國的表現。 根據美國國際關係學者Allison所提出的國家對外決策理論,可知外交決策的結果隨三個因素而變。這三個因素分別為理性行為者模式、組織過程模式、政府政治模式。為探討與追究安倍兩次政權中究竟在對中外交上究竟做出了怎樣的決策,這些決策有何特徵以及為何會出現不同的特徵,本文將借用該分析模式來分析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轉變。
445

中共武裝鬥爭之研究─1945-1949年中共武裝鬥爭成功因素之探討

陳培雄, CHEN,PE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主要由於中共領導階層先後多次聲明:「對台灣不放棄使用武力 」,在此種威脅之下,不能不關切國家的安全。乃欲從現代歷史中找出中共在大陸上 武裝鬥爭成功的原因,加以探討,企能經由經研究成果,進而參考獲得因應狀況的對 策。並作為爾後繼續研究「中共軍事思想變遷」之基礎。本論文於緒論之下,分為六 章二十四節,最後作一結論,且提出教訓與省思。全文共約十六萬字,其大要如下: 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範圍和限制,並將論文內容演進 ,自開端經發展至歸結,乃是脈絡一貫的情形,先為扼要提出。 第一章中共之成長與坐大:本世紀二○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中政策學說倡行,引起思 想上之混淆,共產主義乘機漫延。由是第三國際乃得移殖其組織於中國,稱之為「中 國共產黨」。隨後因中國國民黨之「聯俄容共政策」,使中共得以寄生繁衍於南方黨 政軍各部門,乃藉兵農運暴動而組成中共紅軍。乘日本之侵略與軍閥之割據,建立贛 南蘇維埃政權,由是而逐漸成長。復利用「西安事變」,促使中日戰爭之提前發生。 然後於八年抗戰之中,兼併坐大。 第二章:中共設想如何對其紅軍控制、運用、維持之方法。於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 形成,紅軍控制之方法和戰力之維持,便應乎需要而陸續產生。至於「情報與反情報 」乃是共黨賴以生存的本領,自然會善於運用。 第三章:推行群眾運動和統一戰線。並利用美蘇外力干預中國內政與軍事,以危害政 府之政治、經濟、軍事措施。進而爭取蘇俄的全力支援,來配合前面的各項活動,以 削弱政府而壯大自己。 第四章:當中共完成全面叛亂準備工作之後,適逢中日戰爭結束,這正是中共千載難 逢的好機。於是迫不及待,開始發動全面武裝鬥爭。 第五章:為探討中共武裝鬥爭成功的原因,對於三大戰役特須加以重點的研究。然後 併同前第四章中所選出來的戰例,逐一舉出其勝負的原因,以便作進一步的研究。 第六章:本章使用分析與歸納法,列舉出中共武裝鬥爭成功的因素。可是戰爭勝負因 素須予以相對 (作戰雙方) 的比較,才會產生意義。因此,最後以國共兩軍的戰史為 例證,來說明所提出的十四條因素是合理的。 結論:論題解答,教訓與省思。
446

我國空大留校生與離校生在個人背景及心理因素之比較研究

方芳蘭, FANG,FANG-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空中大學留校生與離校生在個人背景和心理因素上的差異,藉以明瞭 影響空中大學學生繼續學習和中途離校的因素。 研究之目的如下: 1、探討國、內外隔空教育學府有關學生留校、離校之研究。 2、探討我國空中大學學生離校之原因。 3、分析空中大學留校生與離校生在個人背景上的差異。 4、比較空中大學留校生與離校生在學習動機、自我概念、成就歸因及教學滿意度上 之差異。 5、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降低空中大學學生之離校率。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自編之「空大學生留校離校因素調查問卷」。以空中大學 七十八學年度下學期之在校生與離校生為研究對象,採系統抽樣法,共抽取在校生14 27人,離校生1256人,合計2683人為樣本。并以郵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統計方法包括:1、以卡方考驗( )核定留校生與離校生在個人背景上的差異。2. 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ANOVA)考驗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自我概念、教學 滿意度上的差異。3.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來區別留校生與離校生 。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對學校當局在教學、行政、輔導方面之建議,以降低學生之 離校率。
447

中國國民黨發展過程之研究(1912∼1924)

劉源森, LIU, YUAN-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十七節,約計八萬餘言,主要探討中國國民黨自同盟會後至改組中 國國民黨期間,由內外環境輸入種種需求(demands)、期望(expectations )支持 (supports),導玫政黨組織出現了一些問題與困難,而亟須加以調適的整個運作過 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和理論之界定。第 二章中國現代化的經驗與困難:中國國民黨所處之外環境作一說明,分就中國政治現 代化的背景、政治認同的分合、政治權威的危機和政治權力的分配等四節予以陳述。 第三章政治現代化對中國國民黨的影響:以政治發展之五個危機變項一認同、合法性 、貫徹、參與、分配,來分析中國國民黨發展所遭遇的困難。第四章中國國民黨調適 危機的三個發展階段:將中國國民黨在民初時期之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來探討一同盟 會成為公開政黨和改組為國民黨;成立中華革命黨;改組中國國民黨。第五章結論: 說明改組在中國現代史的價值及其影響,並認為改組是持續發展的中間過程概念,惟 有不斷調適,方能維持政黨之適應性和成長。
448

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

黃啟南, HUANG, GI-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談判的行為、理論根源、談判特性、談判指導原則,以及中共與 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時,中共此種談判行為影響的程度。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一章四十節,約二十五萬餘字。全文分成兩大部份,第壹篇是關 於中共談判策略理論的探討,其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簡述談判的界說,就談判的意義、目的、以及談判的過程和型態作扼要的說 明。 第三章:討論中共的談判觀、中共談判的一般作風,並提出中共談判策略的基本模型 。 第四章:由共產黨意識型態和中共叛亂鬥爭的經驗中,探討中共談判策略的理論根源 。 第五、六章:從中共過去與中華民國政府和自由世界國家間的談判經驗中,探討中共 談判策略的一般指導原則和特性。 第貳篇則以中共與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雙方所發表的三大公報-「上海 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做個案研究,各章內容如下: 第七章:討論「上海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八章:討論「建交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九章:討論「八一七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十章:針對上述中共與美國間進行的三大公報談判,探討中共運用何種談判策略, 以迫使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節節向它讓步。 第十一章:結論。對中共談判策略作一綜合評估和總結。
449

我國中學生民生價值取向 十年來之變遷

高泉金, GAO, GUA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壹冊,約六萬字,分四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下分四節;內容為:ぇ研究動機與目的,え政治社會化與基本概念。 ぉ政治社會化的研究途徑。お分析架構與假設。 第二章:政治社會化的效果。下分三節:內為:ぇ政治認知層面效果。え政治情感層 面效果。ぉ政治行為傾向層面效果。主要討論中學生個人基本特徵,與政治態度各層 面之相關。 第三章:政治社會化的機構。下分三節:內容為:ぇ家庭。え學校。ぉ大眾傳播媒介 。主要討論該社會化機構與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相關。 第四章:結論。下分二節;內容為:ぇ主要研究發現,え討論與建議。
450

開發中國家政治繼承制度之研究--中國國民黨領導型態之分析

何東皓, HE,DONG-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一)說明研究對象與問題的性質。(二)研究方法及名詞界定。 第二章:一黨優勢的案例─墨西哥。(一)概說。(二)自一九一○年大革命以來的 政治繼承。(三)PRI 與政治繼承的關係。(四)社會變遷對政治繼承的影響。 第三章:兩黨政治的案例─哥倫比亞。(一)概說。(二)本世紀以來的政治繼承, 包括國家陣線時期。(三)政黨、益團體對政治繼承的影響。(四)政治繼承的趨勢 。 第四章:多黨政治的案例─以色列。(一)歷史背景。(二)獨立後的政治繼承概況 。(三)影響政治繼承的因素,包括精英、宗教、軍事。(四)政治繼承的趨勢。 第五章:克力司馬領袖的案例。(一)定義與概念。(二)印度。探討甘地─尼赫魯 ─至甘地夫人。(三)印尼。(四)埃及之納塞與利比亞的格達費。 第六章:中國國民黨的政治繼承。(一)大陸階段。包括軍事行動、意識型態之規劃 。(二)台灣地區的政治繼承。(三)影響繼承的因素:中共、美國、經濟發展等因 素。(四)社會變遷所可能導致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共約八萬字。七章。

Page generated in 0.03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