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所得分配對捐贈行為的影響-台灣實證分析倪浩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arr(1983)提出了中立性的說法。即私人提供公共財的數量不會因為所得分配而改變。而本研究便是分析台灣地區的私人捐贈行為是否符合中立性的假說。本研究利用台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為資料,以各縣市為樣本單位觀察捐贈是否會受所得不均影響。而本研究得到的結果則是台灣各縣市的平均家戶慈善捐贈金額似乎不會被所得分配影響。用來衡量所得不均的吉尼係數其迴歸係數對捐贈的影響雖為正向但並不顯著。從實證結果來看,本文支持Warr(1983)的看法,捐贈行為符合中立性的假說。
另外本研究得出的所得彈性和價格彈性其對捐贈影響的方向和一般的實證研究並無不同。所得彈性的大小和其他對捐贈行為的研究差異不大。其他會影響捐贈的特徵變數,教育程度和失業率對慈善捐贈都有顯著的關係。教育程度是正向的關係失業率是負向的關係。婚姻狀況在本研究中對慈善捐贈的影響則並不顯著。而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當年確實刺激了較多的捐贈,證明了突然的天災會誘發更多的捐贈。
|
2 |
公司稅制下廠商的生產與逃漏稅決策 / Corporate tax, the output and tax evasion decision of firm王伊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文獻上探討的租稅制度多採用利潤稅制,但在實際的經濟體系中,廠商所實際面對的稅制係公司稅制而非利潤稅制。有鑑於此,本文旨在探討公司稅制下廠商的產出與逃漏稅決策是否仍然具有可分離或獨立的性質,並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和經濟意義。文中主要的發現如下:與利潤稅制不同的是,不論是獨占廠商或是寡占廠商,公司稅制均不具中立性。然而,在浮報一定比率的勞動成本時廠商的產出和逃漏稅決策仍然具備可分離性;而在浮報一定金額的勞動成本時則產出決策和逃漏稅決策則具備獨立性質。
|
3 |
探究我國所得不均度對私人慈善捐贈的影響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itable giving and income inequality鍾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arr(1983)提出中立性的說法,即所得重分配不會影響私人的捐贈數量。Bergstorm, Blume and Varian(1986)在其文中提出,當個人在所得移轉前後身分由捐贈者改變為受贈者時,捐贈的數量會隨著社會上所得不均度的上升而增加。至於Andreoni(1989)改變捐贈的動機,提出部分利他動機,結果中立性不存在。
本研究利用「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探討當所得不均度提高時是否會影響私人慈善捐贈。其中用來衡量所得不均度的指標分為各縣市的吉尼係數與所得差距倍數,由於各縣市生活水準與文化皆有所不同,考量地區別之間的差異,故在模型中加入各縣市的固定效果,控制各縣市的差異後,得到的迴歸估計係數皆為正且很顯著,從實證結果來看,本文不支持Warr(1983)提出的中立性假說且與Bergstorm, Blume and Varian(1986)提出當所得不均度提高時,捐贈的數量會增加的理論結果一致。
另外本文的主要迴歸式得到的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為0.59與-1.76,符合過去相關文獻的結果。另外相關影響捐贈的特徵變數,由實證的結果可以看出,不論年齡和婚姻狀況對慈善捐贈都有顯著的關係,而且兩者皆與捐贈呈正相關。然而在性別方面,不論是戶長性別還是家戶平均性別,實證結果皆不顯著。在教育程度方面,實證結果得到戶長的教育程度不影響捐贈行為,至於家戶的平均教育程度與慈善捐贈則呈現負向的關係。
|
4 |
獨佔廠商生產及逃稅決策─核定成本不確定的情況方裕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過去有關逃漏稅決策的研究也都假設納稅人對於自己的稅負掌握完全資訊,然而現實情況則不然。在現實情況中,稽徵機關可能因為稅法制定的不完善、稽徵程序的繁複或稅務人員的訓練成效不一,使得其核定納稅人的所得水準出現或高或低的情形。由此可知,納稅人的逃漏稅決策除了面臨會被查核的風險外,還可能面臨稽徵機關核定所得不確定的風險。因此本文將此現象反應在生產者決策中,試圖探討當獨占廠商面對核定成本的不確定時,其生產決策與逃漏稅決策間的關係會不會產生變化,而在考量核定成本不確定的情況下,利潤稅的中立性是否會被推翻。本文證明在考量核定成本不確定的情況下,利潤稅的中立性將不成立,此時廠商逃漏稅決策下的最適生產量將大於或小於未考慮逃漏稅決策下的數量。
|
5 |
會計原則中立性之研究陳明進, CHEN, MING-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研究制訂會計原則時是否應保持中立性之問題。首先說明會計與環境相互影
響的動態關係。
其次探討會計原則對於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的各種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
本文自外界對於會計的角色認同,以及會計研究的理論基礎兩方面來分析制訂會計原
則時是否應保持中立性。
此外,本文藉著對於會計資訊/的特性與功能8的討論,來闡明會計應扮演的角色。
會計原則的制訂不免對於經濟、政治及社會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也是會計原則的價值
所 在。對於發布會計原則可能發生一些不欲見到的後果,並非須由會計界獨自解
決;可以採取其他行政措施來避免或解決這些後果。
本論文係採敘述性趼究方法,參考文獻側重於本國和美國會計權威機構,學術團體對
於會計政策之規範原理,並試著整合政治、行政、法律、經濟及社會等觀念來界定會
計於現今社會應扮演的角色。
|
6 |
我國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問題之探討林春燕, Lin, Chun-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免稅所得的存在使所得稅稅基倍受侵蝕,然綜觀世界各國,免稅條款卻為稅法之重要
項目,逍知其不可避免,但若讓其放任濫用,必將損及所得稅的公平性與中立性,故
在考慮增刪免稅所得或改行其他代替方案之問題上,實宜兼具公平與效率,此為本文
主要研究動機。本文共分六章,約三萬字,首先說明本文研究之目的、範圍與方法,
次說明免稅所得之要義及其影響,再就我國之國中、國小教職員薪資免稅問題、利息
所得免稅問題及公教軍警人員勞工殘廢者無謀生能力之撫血金、養老金、退休金、瞻
養費免稅問題等,分別探求其立法原意及沿革、主要內容、時代背景、目前實況,藉
以明現行法是否仍合宜適用,最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並作一總結,以期免稅所得的存
在有助於所得稅課徵的公平與經濟效率之提高。
|
7 |
課徵個人所得稅之福利成本探討陳鴻森, Chen, Hong-S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合為一冊,計分六章十一節,約十萬五千字,目的在探討課徵個人所得稅所引
起之福利損失問題,傳統的理論以為,個人所得稅具有中立性,對資源配置不會產生
扭曲。這種說法曾廣為接受,直到一九五一年,I.M.D.Iittle始對之提出質疑;隨後
A.C.Harberger 更從事實際的估計。如今,已沒有人會再相信個人所得稅的課徵不會
制造福利損失了。雖然如此,如何估計是項福利損失?迄今仍是困難重重,有待開發
。本文除了從事估計方法的探討與建立外,並運用台灣的資料實際予以估算。結果顯
示,個人所得稅對勞動所得課稅所引起的福利損失固值重視,但各種優惠所得與設算
房租免稅所造成的福利損失,更數倍於前者,然而卻由於估計之困難而為學者們所忽
略。
|
8 |
壟斷性競爭市場下貨幣供給成長率對經濟體系影響之研究 / In th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arket, the Effect of Money Supply Growth Rate Expansion to the Economy林玫足, Lin, Mei Tz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應用Obstfeld and Rogoff (1994)兩國對稱和集權經濟的處理方式與Zou (1993)兩國不對稱的模型架構,討論在一個整合的封閉經濟體系以及二國體系下,將壟斷性競爭市場的特性放入其中,考慮貨幣供給成長率變動對總體變數如消費、產出、價格與實質貨幣餘額的影響效果,並利用需求彈性來比較與完全競爭市場差異之處,以了解分析壟斷性競爭市場的貢獻。在此我們得到商品型態的不同,及價格彈性的不同是構成生產者壟斷力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比較靜態的分析上,我們探討貨幣供給成長率改變的效果,比完全競爭市場多了相對價格與產出兩個變數,同時也證明出貨幣超級中立性在壟斷性競爭市場中並不成立。
|
9 |
多國公司移轉計價問題之探討 / Multionationals and Transfer pricing段立如, Duen, Li L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多國公司由於企業本身的成長,生產技術,高科技的日益精進,而逐
漸蓬勃發展,也因此多國公司內部之間的交易亦隨之增加,由於內部交易
跨越不同國界,管理當局往往藉由移轉計價策略以達到整體利潤最大化的
目標,此對各關係國政府之稅收、市場分配,及當地股東產生不利影響,
故各國政府莫不希望能有效防杜。本研究透過理論面及制度面來探討多國
公司移轉計價問題,本文之研究如下:一、現況分析: 根據問卷資料
顯示,多國公司從事內部移轉計價行為雖有不同目的。但是不可否認,追
求整體淨利潤最大化配合以稅負節省仍為其主要目的。二、理論面探討:
由於各國的稅率不同,故產生租稅差異性,若政府不規範廠商之移轉
計價行為,將造成政府沒有稅收,違反政府課稅原意,故予以規範。至於
如何制定常規價格,視政府政策目標而定: (1) 政府以租稅中立性為
目標:政府所制定的常規價格等於中間產品邊際成本。 (2) 政府以稅
收最大化為目標:政府宜從高認定常規價格,但必須考慮中間產品之需求
彈性。 (3) 政府以國民所得最大化為目標:政府宜從低認定常規價格
。 故若欲協調政策目標,適當訂定常規價格,有其必要性。三、制度
面探討: 由選樣國家之移轉價格條款,發現大致上可以分成二類:一
類訂定完備,如美國、日本、韓國;另一類僅有一般性規範,如英國、瑞
典。而我國法令規定甚不完備,僅見於所得稅法第43條之1,而其規範散
見於各條文中且不夠明確,故無法有效防杜非常規交易之安排。至於各國
移轉價格條款,其特色大致如下: (1) 明確規範關係人定義。
(2) 明確認定常規交易價格。 (3) 明列非常規交易調整方法。
(4) 明定安全範圍,降低稽徵成本。 (5) 細列各種移轉計價交易類
別。 (6) 制定對應調整規定,並與其他國家協議達成國際間對應調整
。(如美國、日本) (7) 明訂納稅義務人主動提供資料,掌握其資訊
。(如日本) 隨著國內對外投資日漸增加,多國公司利用移轉計價策
略從事利益移轉亦日漸增加,故修正所得稅法第43條之1及其相關條文,
實為刻不容緩之事,因此本文提供建議以為未來修法之參考。
|
10 |
混合寡占市場下廠商的租稅逃漏與最適民營化政策 / Tax Evasion and Optimal Privatization Policy in a Differentiated Mixed Oligopoly林聖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於Fujiwara (2007) 一文分別導入利潤稅制與逃漏稅,探討當產品存在差異性,利潤稅制與逃漏稅對長、短期釋股比例之影響。研究發現,在混合寡占市場的架構下,當政府於短期市場課徵利潤稅,利潤稅不具中立性。惟政府於長期市場課徵利潤稅,利潤稅對私營廠商具中立性。
當代表性消費者效用函數為 CES 形式,考量代表性消費者對差異性的喜好程度,得到長期和短期的最適釋股比例的結論與Fujiwara (2007) 大致相同,但課徵利潤稅會提高長期和短期的最適釋股比例。
逃漏稅部分,發現雖然廠商逃漏稅的決策與生產決策係獨立。惟廠商出現逃漏稅的行為時,利潤稅不具有中立性。異於Wang and Conant (1988)、Yaniv (1995,1996) 等文結論。又發現民營化會增加逃稅,惡化社會福利,異於Hood (1986) 民營化能改善逃漏稅,提升社會福利之結論。
加入逃漏稅後,課徵利潤稅對長、短期最適釋股比例的影響則不明確。惟廠商逃漏稅成本高時,課徵利潤稅對最適釋股比例的影響方向長、短期才皆為正。
|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