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5
  • 282
  • 14
  • 1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12
  • 312
  • 93
  • 68
  • 66
  • 63
  • 60
  • 58
  • 54
  • 50
  • 49
  • 47
  • 45
  • 42
  • 4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虛擬品牌社群加入動機與使用者創作態度、參與意圖及社群認同之研究 /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participation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y

黎裕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人際互動與溝通模式產生新的轉變,世界各地的網友可以藉由網路平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歡特定品牌的網友們也會自行集結成立品牌社群,社群中的成員會以各種型式的創作與眾人分享其對於該品牌之愛好。有鑑於台灣寬頻網路普及率在世界名列前茅,品牌社群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網友們也紛紛透過發表與瀏覽使用者創作與品牌社群成員互動,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找出影響網友加入品牌社群動機,及影響社群成員創作與消費使用者創作的因素,最後探討參與使用者創作對於品牌認同和社群認同的影響。 本研究以結構方程式來驗證Clary, Snyder, Ridge, Copeland, Stukas, Haugen, and Miene (1998) 功能性動機架構應用於品牌社群使用者創作之動機與態度,Eccles and Wigfield (1995) 的期望─價值理論對於使用者創作認知價值與態度間關係,以及Bagozzi and Dholakia (2005) 的品牌社群成員對於使用者創作態度及其使用者創作參與意圖的關聯,參與意圖對品牌與社群產生認同感之差異。 本研究有以下重要發現: 1. 社群導向加入動機會正面影響社群成員創作與消費使用者創作之態度,品牌導向加入動機則無顯著影響。 2. 品牌社群成員認為在社群中發表或瀏覽使用者創作越有價值,會更願意參與使用者創作的活動。 3. 對於創作使用者創作具有正面態度的社群成員,其參與使用者創作的意願越強,消費使用者創作態度較無顯著影響。 4. 社群成員參與使用者創作意願會強化品牌認同與社群認同,亦即越有意願參與使用者創作的成員對於品牌與社群之認同感越高。 /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ternet age, people begin to change the way they communicat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an share their opinions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Brand fanatics gather together and establish brand communities, and create different kind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to express their affections on the particular brand. In Taiwan, the assessiblity rate of Internet is occupied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Moreover, brand community members interact with other members via publishing and consum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r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creating and consum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r-generated conten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and brand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unctional Motivation proposed by Clary, Snyder, Ridge, Copeland, Stukas, Haugen, and Miene (1998)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user-generated content. With the Expectation – Value Theory proposed by Eccles and Wigfield (1995)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value on attitude. Finally, the research will follow Bagozzi and Dholakia (2005)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iscu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rand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user-generated conten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The research induc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Community Oriente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will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brand community members’ user-generated conte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ation attitude. Brand Oriente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ill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user-generated conte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ation attitude. 2. The brand community members will base on the perceived value of creating and consum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to engage user-generated content activity. 3. The attitude toward creat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will positively influence on the user-generated conten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from the attitude toward consum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4. The user-generated conten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will reinforce the brand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132

影音分享網站使用者意圖之研究 / A study of user intention on video sharing website

張書勳, Chang, Shu H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科技不斷進步,服務創新與商業模式陸續推出。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目前當紅的領域,但對於網站該如何設計以及使用者為何使用影音分享網站都未有明確準則。因此本研究藉由科技接受行為相關理論的回顧,配合影音分享網站之特性,以Davis(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結合相關重要變數,提出概念性架構。目的為找出可能影響網站使用者的相關變數、並瞭解Web2.0影音網站使用者之使用意圖。 實驗方法採用線上問卷方式,在回收的501份問卷中,得到492份有效問卷,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研究模式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模式之適配度均達到應有標準。 研究結論章節中會說明本研究之管理意涵,並將研究結果提供給未來欲設立Web2.0影音分享網站的設計者,在網站建立初期,將有限資源投注在重要的變數上,使網站可達到最大效益。 / As the advanc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continues new business models are emerging in the market. Online video sharing website is the hottest application nowadays, but there is little study on designing the website and why the users using the website.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eveloped by Davis (1989) and this model integrating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due to the extant research of relevant theory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sharing website. The data collection was used the online survey, and we got the 492 eligible data and the analysis was use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model fit was qualified. This research will give 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 for designers who want to set up a video sharing websit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 information on how to invest the limited resource on the critical variable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service value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in this paper.
133

我國現行公有土地撥用制度相關問題之探討

侯瓊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我國現行撥用制度之問題,首先介紹我國現行撥用制度內容,其次試以釐清公地撥用之基本法律概念,包括行政院核准公地撥用行為屬行政事實行為或行政處分行為、公地撥用之法律性質為原始取得或繼受取得、公地撥用之效力始點及地方自治團體有土地之撥用核准權歸屬等。接著針對實務上辦理撥用之有償與無償撥用問題、作宿舍用途使用得否辦理撥用、依法撥用後地上負擔之處理以及撤銷撥用等相關問題,論述其爭議點,並試以解決。 經整理論述後發現,行政院核准中央機關撥用國有不動產,屬行政院對國有不動產使用權之調整支配行為,與核准地方機關撥用國有不動產、中央機關撥用地方自治團體有不動產以及地方機關撥用其他地方自治團體有不動產具行政處分性質不同,為解決同屬行政院核准撥用,行政行為態樣卻不同之問題,中央機關因公務或公共需用國有不動產時,似可比照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因公務需要使用其他機關經管市有不動產之「移轉使用」方式辦理,亦即與不動產管理機關取得協議,徵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同意,並報經行政院核准「移轉使用」即可,而免除辦理撥用手續;需地機關奉准無償撥用時,取得土地之使用權非屬「物權」,無原始取得之適用,需地機關奉准有償撥用,雖涉及所有權移轉而有原始取得適用之可能,惟核准有償撥用,如為核准中央機關有償撥用國有不動產,並不涉所有權移轉,且被撥用土地上原有負擔如繼續存在,不妨礙需地機關依其撥用計畫使用,該負擔亦並非不能併存而當然消滅,故其用地取得性質則仍有待商榷;需地機關奉准無償撥用取得使用權並無民法第758條「不動產物權,非經登記,不生效力」之適用,故需地機關自奉准無償撥用之日起,即生撥用效力,而有償撥用應先繳付有償撥用價款,始得辦理登記,且涉及所有權(不動產物權)移轉,奉准有償撥用,應迄至完成登記當日,始生撥用效力。另地方自治團體有土地之核准撥用,屬地方自治事項,其准否撥用、應否取償及其取決標準,應由地方自治團體本於地方自治精神自主決定,行政院訂頒之「各級政府互相撥用公有不動產有償與無償之劃分原則」,僅屬行政規則性質,並無法律授權,適用範疇卻包括地方自治團體有不動產,有侵害地方自治權情形。 實務執行方面,行政院雖訂頒「各級政府互相撥用公有不動產之有償與無償劃分原則」作為各機關辦理撥用時應否取償之準據,惟該原則但書各款規定仍存有若干問題,並無法全面解決無償與有償撥用之爭議;又國有財產法第38條雖規定擬作宿舍用途者不得辦理撥用,但現階段仍有撥用國有房地作宿舍使用之需要,是該條規定有修正放寬其限制之必要;另依法撥用後地上原有負擔之處理,涉及權利人財產權,應以法律直接規定,但現行法律,除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訂定之公有農業用地租賃契約,平均地權條例第11條有明確規定其處理方式外,其他負擔之處理方式則付之闕如;此外,撤銷撥用方面,國有財產法第39條所指「撤銷撥用」,係對於「合法」核准撥用之行政處分使失其效力,該條使用「撤銷撥用」用語,易令人誤解係對「違法」核准撥用之「撤銷」,為符實際,應修正為「廢止撥用」;各機關依法撥用取得用地,嗣後擬變更作其他公務或公共用途使用,不論是否已依原撥用計畫使用,為管控土地之有效利用及其使用符合使用分區管制規定,宜循序「撤銷」撥用,再另案辦理撥用。又未於奉准撥用1年內依撥用計畫使用應予撤銷撥用之用地,目前僅限於「建地」,為避免其他種類用地撥用之浮濫,其適用範疇應擴充至其他種類用地,另鑑於需地機關依法有償撥用後,常無法於規定期限繳付有償撥用價款,造成積欠情事,為利後續執行,無法如期繳付有償撥用價款,亦應納入應予撤銷撥用之範疇。
134

台灣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研究 / A research about the co-creation between living labs and users in Taiwan

劉國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ric)的研究方法,設立於一多元脈絡(Multi-context)的真實(Real)生活情境中,使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主動(Active)參與共同創造(Co-creation),透過使用者需求研究,測試、驗證新產品服務原型、系統、以及商業模式,並持續給予產品服務提供者回饋,以提供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創造有價的創新產品服務。   本研究選定台灣的四間生活實驗室為研究對象,包括:資策會Living Lab Taiwan、台大INSIGHT Center、交大Eco-City、以及成大TOUCH Center;本研採用Gulliksen等人(2009)所提出的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並結合Voss(1992)提出的服務創新流程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藉此研究生活實驗室,在不同時期下,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達成度,並對分析所見結果的成因,研究結論概述於下: 一、採用本研究所提出的「結合創新服務流程之使用者共創原則」架構,可呈現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分析各時期是否達成要求,適合做為分析生活實驗室在共創運作上的操作準則。 二、根據本研究分析,資策會Living Lab Taiwan,相較台灣其他三間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創的達成度最高。其設立真實生活實驗室場域,並自行開發商業驗證方法論;其他生活實驗室則尚無建立。 三、台灣各生活實驗室在「概念期」與「發展期」尚位涉足。因各生活實驗室仍屬於技術本位,未真正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仍是由產品服務提供者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
135

應用脈絡分析於銀髮族數位影像之使用者研究 / Applying Contextual Design in Personal Digital Photograph User Research

麥圃鳴, Mai, Pu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銀髮族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採用脈絡分析法了解銀髮族於日常生活中的影像使用行為,經由在受訪者住所進行的深度訪談與行為觀察,探究數位影像與銀髮族的關連,日常生活的影像使用行為,與數位影像工具對銀髮族使用數位影像的影響。根據對銀髮族的影像使用行為與影像工具和情境故事的彙整,本研究歸納出三種銀髮族影像使用行為的核心價值,分別為分享、典藏和記錄。   此外研究中對使用影像行為的過程與不同使用工具的詮釋,也說明了不同影像工具因功能條件限制,為高齡使用者帶來的使用障礙與排斥使用的現象。根據本研究對銀髮族使用影像行為的活動脈絡,與針對情境故事進行的脈絡分析,所提出相關影像活動使用工具的設計建議與銀髮族影像服務未來的發展方向,將使未來的數位影像相關產品服務,更貼近年長使用者的生活需求。 / Through the contextual inquiri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resent usage and motivation of older people toward digital photography in their ordinary life are revealed. According to these scenarios from deep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ree different core values of photo usage behaviors to older people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sharing, archiving and recording.   Besid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hoto usage behaviors and tools in these uses help us explain the obstacle of photo usage and the difficulties for adopting photography of mobile device by older peopl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above, proposing concrete directions of developing the applications of future digital photo technologies that actually fit in with older user’s needs are pointed out.
136

通訊傳播匯流下的頻譜管理框架: 頻譜本質與管理模式之探討 / A Spectrum Management Framework in Convergence Era: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pectrum Nature and Management Regimes

蔡穎, Tsai,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取徑經濟學的公共財概念,試圖從此一角度出發探討頻譜管理從「稀有論」轉向「公有論」的論述正當性,並釐清管理模式與財貨特性之關連。根據研究結果,頻譜資源的原始狀態雖符合公共財定義,但並非任何人所有,其財貨特性會隨著科技發展和法律制度而變動,因此「頻譜公有」的論述並未獲得專家學者支持。 儘管如此,頻譜資源在運用上需避免使用者相互干擾,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使用秩序,方能促使資源發揮效用。針對提供商業服務之頻譜,本文建議主管機關在規劃與指配上應給予使用者更多彈性,以類似出租國有地的方式,視頻譜資源為獨立客體並制訂相關法律;其次為放寬技術與用途限制,並在釋出資源後開放頻譜二次交易,讓分配效率得以提升。 長期而言,無線通訊科技將不斷演化,當干擾問題可獲得妥善解決,為追求資源使用效率,本文建議管理模式應朝開放共享的方向邁進。簡言之,「頻譜管理」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公共服務,政府責無旁貸,唯有充分掌握頻譜資源的供給與需求變化,施政方針才能充分反應使用者需求。 /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scarcity rationale could be replaced by public spectrum rational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nature of spectrum resource is public good by economic definition, it doesn’t mean the resources are owned by the public. Therefore, the ownership of resourc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under the law to prevent users from interfering with each other. For spectrum used in private sector, the allocative efficiency is important for some valuable blocks of spectrum such as 800MHz, 900MHz, 1800MHz, 2600MHz. To improve allocative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result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legislate specific laws on spectrum management, while allowing users to decide how they want to make use of the resources. In the long ru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ll keep developing. As long as signal interference can be controll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spectrum sharing including common regime and license-exempt use should be adopted. A government plays the key role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management service but should also have a systematic plan for improving spectrum efficiency.
137

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

廖唯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2000年總統大選三位主要參選人之報紙競選廣告對候選人形象之塑造,同時納入候選人之形象廣告與攻擊性廣告,探討候選人運用報紙競選廣告塑造形象優勢之策略及手法。研究之主要目的:一、探討候選人的形象呈現;二、探討候選人的媒體使用及廣告表現;三、探討候選人的形象塑造策略。研究方法兼採「內容分析」及「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候選人自我形象塑造的部份,在「個人特質」方面出現最多的分別是:連戰「經驗與經歷」、宋楚瑜「政治風格」、陳水扁「改革能力與魄力」;在「議題政見」方面出現最多的分別是:連戰「兩岸關係」、宋楚瑜「改革黑金」、陳水扁「改革黑金」;在「政黨形象」方面,連戰較為強調,陳水扁較少強調;在「競選氣勢」方面,連、宋都有操作棄保,陳水扁則沒有。對手攻擊的部份,在「個人特質」方面被攻擊最多的分別是:連戰「改革能力與魄力」、宋楚瑜「政治風格」及「改革能力與魄力」、陳水扁「政治風格」及「遠見」;在「議題政見」方面被攻擊最多的分別是:連戰「改革黑金」、宋楚瑜「改革黑金」、陳水扁「兩岸關係」;在「政黨形象」方面,兩黨都明顯被攻擊;在「競選風格」方面,宋楚瑜攻擊連戰最多。媒體使用的部份,三位參選人在刊登「總數」、「報別」、「面積」方面,呈現顯著的差異性;但在刊登「版次」、「日期」方面,則呈現的差異性不具解釋意義。廣告表現的部份,在「調性及訴求」方面,三位參選人皆以理性訴求為主,但執政者比在野者更傾向使用恐懼訴求;整體來看,陳水扁的廣告表現更接近商業廣告的表現手法。 根據深度訪談結果,候選人形象塑造評論的部份,在「形象策略」方面:連戰操作機制及廣告訊息沒有整合,缺乏清楚競選主軸;宋楚瑜資源分散,文宣整體表現也呈現不一致;陳水扁則有清楚的主軸及定位,一致性最高。在「候選人形象呈現」方面,連戰包裝手法傳統,未與本身特質結合;宋楚瑜也是包裝手法傳統,且興票案處理不當;陳水扁跳出了台北市長的小格局,缺點是口號太多。在「攻擊對手」方面,連戰缺乏主軸及策略性思考,部份情緒性攻擊與個人特質產生衝突;宋楚瑜主打連戰,反而變成陳水扁沒事;陳水扁則成功操作三人競逐,終得以順利當選。
138

企業網站使用者介面與互動模式之研究

徐安良, Hsu, An-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企業網站的使用者介面與互動模式之設計與應用情形。本研究屬於實徵性研究,經由文獻的探討整理出網站的網頁調查分析表以及建立問卷調查的架構,研究樣本的選擇皆根據數位週刊中對於台灣500大網站調查報告中,有關企業網站之部份。  在網站調查分析方面,本研究針對金融業、通訊業、電子業、軟體業及服務業等五大類型的企業網站,挑選各類別排行前十名的企業網站進行實際調查,共計50家企業網站。調查結果發現:(1)企業網站的版面整體的編排上較偏向平面、靜態的設計。(2)有豐富的色彩使用。(3)企業網站對於活潑動態資訊內容的提供上不足。(4)網頁與使用者間的的互動功能仍有待加強。  在問卷調查方面,本研究採Email寄發問卷,共寄出152份問卷,有效回收31份,有效回收率24.03%。經由資料分析發現:(1) 不同類型的企業網站使用者其對於網頁構成要素重要性的認定都是一致的,並不會因為企業網站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 使用者對其本身公司網站設計的滿意程度由高至低依次為金融業、電子業、軟體業、服務業、通訊業。(3) 不同類型的企業網站使用者其對於網頁互動模式重要性的認定都是一致的,並不會因為企業網站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女性對於網頁構成要素及互動模式的重要性偏好在某些項目上較男性為高。(5)不同教育背景的使用者對於網頁的構成要素及互動模式在某些項目上有顯著的差異。(6) 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對於網頁構成要素及互動模式的重要性認知上並無顯著差異。 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企業網站顯然已成為掌握市場動脈與提昇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工具。網站是本小利大的投資,企業網站除了要提升網頁介面的吸引力及親和度,增進與使用者的互動外,企業網站應提供更豐富、實用的資訊內容以強化本身的競爭優勢。
139

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之研究

姜宜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一、本論文係以內政部於84年11月公布之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範本為基礎(稱之為原契約範本條款),並配合該部於87年6月完成初步修正(尚未確定)之版本 (稱之為新修正條款),將一般消費者購屋時可能列入契約條款之內容作一解析,如前後版本有經修正,將以粗體字加底線之方式表明之,並列明修正理由,同時檢討以往之建築投資業者之作法,就契約條款之法律效果作詳盡的說明。 二、另內政部制作之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範本對建築投資業者而言,雖係僅供參考,但此次修正也同時制定「預售屋買賣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之規定,一經公告,將有強制之效力。此外在契約範本中若干條款,係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消費者保護法、公平交易法等法律之強制規定而制定,即便未列入契約條款中,亦有拘束雙方當事人之效力,本文就此亦將一一列出。 三、按內政部為維持定型化契約的公平合理,俾定型化契約至少具有最低公平標準,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特擬定「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之事項」,而依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第15條第2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應記載事項,未經記載於定型化契約者,仍構成契約之內容。換言之,凡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為應記載事項,縱經當事人個別磋商合意排除適用,該應記載事項仍構成契約之一部。 而自公告之日起,凡建築投資業者使用之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之內容,悉依所公告之「應記載之事項」擬訂之,並且不得記載所公告之「不得記載之事項」,以免違反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以期消弭預售屋買賣糾紛,共晉平等互惠之買賣契約。本文並將列入應記載事項部分一併討論,不得記載事項部分則另立一章。 四、為健全不動產交易秩序,並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內政部另制定不動產交易法草案,其對成屋與預售房屋之交易訂定新制度,雖該草案尚於內政部研擬中,惟將來若立法通過後,對預售屋制度亦有不小之衝擊,針對預售屋部分本文將於相關章節加以探討 。 五、本文主要分為七章,第二章為定型化契約概論,對定型化契約之解釋為一基本論述;第三章以下則以內政部公布之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為基本架構,並就新齊家促進會於83年3月25日制作之「預售屋買賣契約書標準範本」(以下稱新齊家版),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亦於87年5月出版「預售房地買賣契約書」(以下稱消基會版),於各該版本有別於官版條款時將提出比較說明,除於相關章節中列入外,並搜集市面上之預售屋買賣契約書,暨司法實務之審判見解,相互比較對照,以資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壹、預售屋買賣契約之適用範圍 1 貳、編排方式及架構之說明 4 第二章 定型化契約概論 5 第一節 前言 5 第二節 定型化契約之定義 7 壹、定型化契約是為與不特定多數人訂立契約之用而擬定之契約條款 7 貳、定型化契約是企業經營者單方預先擬定之契約條款 10 第三節 定型化契約之功能及問題 11 壹、定型化契約之功能 11 貳、定型化契約之基本問題 12 第四節 我國法制上之沿革 14 壹、概說 14 貳、最高法院之見解 14 參、我國法制之建立 17 第五節 定型化契約之構成內容 18 壹、概說 18 貳、一般條款與非一般條款 18 參、異常條款 20 肆、不構成契約內容之探討 22 伍、不構成契約內容之性質 22 第六節 定型化契約效力之審查原則 23 壹、概說 23 貳、顯失公平(衡平原則) 23 參、誠實信用原則 30 肆、公共秩序原則 31 第七節 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無效 32 壹、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解釋 32 貳、定型化契約之無效 33 參、契約無效效果之檢討 34 第三章 契約審閱權及廣告效力 36 第一節 契約審閱權 36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前言) 36 貳、新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前言) 36 參、修正理由 36 肆、解析 37 第二節 廣告效力 41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一條) 41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一條) 41 參、修正理由 41 肆、解析 41 第四章 房地標示及價金 45 第一節 標示 45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條) 45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條) 46 參、修正理由 47 肆、解析 47 第二節 房地出售面積及認定標準 58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三條) 58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三條) 59 參、修正理由 59 肆、解析 59 第三節 房地總價 65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六條) 65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六條) 66 參、修正理由 66 肆、解析 66 第四節 房屋面積誤差及其價款找補 66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五條) 66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五條) 67 參、修正理由 67 肆、解析 67 第五節 付款條件及方式 70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七條) 70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七條) 71 參、修正理由 71 肆、解析 72 第六節 貸款約定 73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八條) 73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八條) 73 參、修正理由 74 肆、解析 75 第七節 房地轉售條件 76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條) 76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條) 76 參、修正理由 76 肆、解析 77 第八節 房地產權之登記期限 78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五條) 78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五條) 79 參、修正理由 80 肆、解析 80 第九節 交付不動產及相關文件之條 件及期限 82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六條) 82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六條) 83 參、修正理由 83 肆、解析 84 第十節 稅費負擔之約定 85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條) 85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一條) 85 參、修正理由 86 肆、解析 86 第五章 共用使用部分 87 第一節 共同使用部分項目、總面積及面積分配比例計算 87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四條) 87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四條) 88 參、修正理由 88 肆、解析 88 第二節 地下層共同使用部份權屬 93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八條) 93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八條) 93 參、修正理由 94 肆、解析 94 第三節 屋頂使用權屬 95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九條) 95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九條) 95 參、修正理由 96 肆、解析 96 第四節 法定空地之使用方式 98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條) 98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條) 98 參、修正理由 99 肆、解析 99 第六章 建築設計部分 101 第一節 建築主要結構、主要建材及其廠牌、規格 101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一條) 101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一條) 101 參、修正理由 102 肆、解析 102 第二節 開工及完工最後期限 103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二條) 103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二條) 103 參、修正理由 104 肆、解析 104 第三節 建築設計變更之處理 107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三條) 107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三條) 108 參、修正理由 108 肆、解析 109 第四節 驗收 112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四條) 112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四條) 113 貳、修正理由 113 肆、解析 113 第五節 保固期限及範圍 114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七條) 114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十七條) 115 參、修正理由 115 肆、解析 115 第六章 其他約定 116 第一節 產權糾紛之處理 116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一條) 116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二條) 117 參、修正理由 117 肆、解析 118 第二節 違約之處罰 120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二條) 120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三條) 120 參、修正理由 121 肆、解析 121 第三節 疑義之處理 122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三條) 122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四條) 122 參、解析 123 第四節 合意管轄法院 123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四條) 123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五條) 123 參、解析 123 第五節 附件效力及契約分存 124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五條) 124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六條) 124 參、解析 124 第六節 未盡事宜之處置 125 壹、原契約範本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六條) 125 貳、修正條款內容(置於買賣契約第二十七條) 125 參、解析 126 第七節 立約人及日期之記載 126 第八章 不得記載之事項 127 壹、不得記載事項之內容 127 貳、說明 127 結語 128
140

會計資訊系統對資訊使用者及競爭策略影響之研究 / A Study on AIS's Effect on Information User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吳東霖, Wu, To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會計資訊系統的功能愈來愈強,所提供的資訊也不限於財務報表還包括了管理報告,本研究探討會計資訊系統提供何種資訊給使用者、會計資訊系統所面臨的問題、及會計資訊系統對於企業實現其競爭策略的幫助。 本研究以台灣五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實地訪談企業資訊部門之人員來探討上述的問題,研究結果發現: 1. 五家受訪企業會計資訊系統電腦化皆有十年以上的歷史,能夠提供企業使用者日常業務所需要的大部份資訊。 2. 資訊使用者對於會計資訊系統不滿意之處有三:(1)系統無法滿足使用者所有的資訊需求,(2)系統開發改善速度緩慢,(3)需求的申請遭到資訊部門的拒絕。 3. 受訪人員表示,會計資訊系統能提供使用者決策之攸關資訊,對企業競爭策略之實現有幫助。 / In recent yrear, the function of AIS has been improved. AIS can provide not only financial reports, but also managerial reports. This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of 5 enterprises' AIS to understand the AIS in Taiwa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AIS could provide user useful information to help decision making. 2.AIS improve process is not fast enough to satisfy users' needs. 3.AIS could help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Strategy.

Page generated in 0.04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