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5
  • 282
  • 14
  • 1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12
  • 312
  • 93
  • 68
  • 66
  • 63
  • 60
  • 58
  • 54
  • 50
  • 49
  • 47
  • 45
  • 42
  • 4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1

信用狀再度使用之研究

劉坤錫, Liu, K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序論。內容有: 跟單信用狀之功能及其延伸、擴大。 第二章: 可轉讓信用狀。內容有: 信用狀之可轉讓性、轉讓手緒、轉讓目的、種類及 信用狀轉讓之法律關係及諸問題之探討。 第三章: 付款請求權之讓與。內容有: 付款請求權讓與之意義、利用情形、讓與可能 性及關係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 第四章: 預支信用狀。內容有: 預支信用狀之意義、起源、利用情形、種類、匯率風 險之負擔及墊款銀行之地位。 第五章: 轉開信用狀。內容有: 轉開信用狀之意義、名稱、利用關係、法律性質、與 原信用狀之關係以及與三角貿易之關係。 第六章: 結論。信用狀再度使用在國際貿易中之重要性及其糾紛之預防。
112

發展權觀念在土地使用計劃上可行性之研究

呂衛青, Lv, Wei-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有權社會化之後財產權的範疇有一定的限制,而土地使用計畫乃所有權社會化之 最具體表現,因而土地使用計畫之實施是對財政權之內在限制,會引起所有權人間 財產權之不平衡現象,由此而導致諸種土地問題。探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乃來自 土地的發展權,對發展權觀念應用於土地使用計畫者有英國的發展權國有化、美國 的發展權購買方案,然兩者皆未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因而又有發展權移轉制度之提 出,乃將發展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允許在不同使用分區的所有權人間移轉,使發展 受限制的所有權人因發展權之出售而獲補償,而發展區的所有權人因購買發展權而 增加發展密度。此一制度有其優點,然是否可適用於我國?由於現行土地政策未能 達平均地權之理想,發展權移轉制度可彌補方面的缺點,因而在政策上有採行的必 要性,而且實施時技術的問題皆可克服,所以技術上也是可行的,因而試擬一套適 合於我國的發展權移轉制度之作業程序,並建議擇一地區作小規模的試驗,以為實 施政策上及立法上之張本。
113

社群導向系統的使用者需求擷取之研究 / A Study of User Requirement Elicitation for the Design of Community-Oriented Systems

唐日新, Tang, Jih-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傳統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需求分析通常被視為非常關鍵的步驟。但在Web-based的資訊系統開發中,需求分析卻很少被提及。這篇論文提要主要強調傳統資訊系統與Web資訊系統的差異,並提出一個社群導向系統的需求擷取架構。這個架構將需求擷取分成三個階段:初步分析、關鍵使用者需求分析以及一般使用者的反應。目前Web的開發技術以及社群設計的方法,通常只做初步分析,在系統開發過程中並不直接蒐集使用者的需求。本文提出的三階段架構強調關鍵使用者的重要性,並建議採用社會網路分析作為辦識關鍵使用者的工具。 關鍵使用者區分為資訊、溝通、交易以及娛樂四大類別。初步預試這四種不同類別的關鍵使用者是否會產生較多該類別的資訊需求,以及是否產生較多的需求總數。結果發現只有資訊的關鍵使用者產生較多的資訊需求以及總需求,而其他類別的關鍵使用者與產生需求數量上的關係都不顯著。而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20%資訊關鍵使用者可以產生大約80%的需求總數,與Pareto規則的預測相似。資訊關鍵使用者的意見是否可以代表全體的意見,預試的結果顯示80%以上的需求重要性評估,關鍵使用者與全體的意見沒有顯著差異。 實地研究採用則探究兩個線上社群,一為關係導向社群,另一則為興趣社群,用以探索使用者角色,涉入程度以及需求知覺間的關係。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的結果顯示:去除涉入程度的影響後,使用者角色會顯著影響使用者對於需求的知覺,雖然影響的方式以及程度並不相同。高涉入的使用者對於需求的敏銳度,普遍比低涉入者需求要高,並不因為需求種類而有所不同,最後並討論管理的意涵以及日後的研究方向。 / Although the requirement analysi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critical stage in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ISD), but it does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in most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WISD) or the emerging community-oriented design. The thesis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SD and WISD, and proposed a three-stage model of user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for community-oriented design. This model divides the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in three stages: initial analysis, key user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and regular user responses. Most current WIS and community design methodologies consider only initial analysis or attempt to build common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neglect actual users’ requirements. Key user input is emphasized in this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is proposed as a tool for identifying key users. The pilot study empirically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key users and that of elicited requirements. The study applied SNA to identify key users (defined as their influence) in “information”, “purchase”, “communication” or “entertainment” networks, and then elicited their requirements of two WI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umber of key users in “information” dim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s of elicite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and overall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number of key users in “purchase”,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dim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umber of the elicited requirements. The requirements collected from 20 percent of “key user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 80 percent of total requirements, similar to the results predicted by Pareto’s rule. In addition,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requirements from key users opinions was also tested. Two online communities wer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roles, user involvement and users’ perception towards requirements. And the MANCOVA results showed that user role (with user involvement as a blocking variable) has a major impact on an individual’s perception towards requirements, though the difference varies in a certain way. User involvement has also a determining effect on a user’s perception toward each type of requirements.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114

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李君順, Lee ,chun-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性談話節目近年來流行於各頻道中,尤其開放電話叩應或觀眾現場秀應的,更是受到廣大民眾歡迎。一來為喜好發表的政治人物找到了新的舞台,而閱聽大眾也發現,除了傳統的新聞報導外,談話節目不但討論時事或民眾關心的政治議題,更提供參與發聲的機會,可以與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直接對話。因此新聞性談話性節目扮演的社會功能為何,是研究欲關注的焦點,本文從閱聽人角度出發,探討對於新聞性談話節目的收視動機、行為及滿足程度間關聯性,藉以反映出閱聽人心理上及社會上的特殊需求;同時也觀察閱聽人在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的政治參與情形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間的關聯性。研究以親身訪問及問卷發放調查法,並就618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閱聽人因性別、年齡、學歷、婚姻、收入、職業、政黨傾向、戶籍行政區之不同,在收視新聞性談話節目的使用動機、行為上都出現顯著差異。而從市長選舉過程中發現,政治參與程度愈高的受訪者,在「政治守望型」、「替代性參與型」動機愈強;政治參與程度愈低的,則在「社交互動型」動機表現較強。另外收視行為方面:政治參與程度愈高的受訪者,其收視的涉入程度愈高。 在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的關聯性方面,「政治守望型動機-政治守望型滿足」、「替代性參與型動機-替代性參與型滿足」、「逸樂消遣型動機-逸樂消遣型滿足」、「社交互動型動機-社交互動型滿足」、「欣賞偶像型-欣賞偶像型滿足」等相對應動機滿足上,皆達到高度相關。同時研究發現,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涉入程度愈高的受訪者,「替代性參與型」方面的使用動機愈強;涉入程度愈低的,則是在「欣賞偶像型」方面的使用動機較強。
115

網際網路的隱喻分析:運用概念合成理論的初探性研究

張惠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瞭解在資訊時代裡、超媒體的形式特性所中介出來的媒介經驗,即網站介面上的符號展演可能對使用者傳遞出怎樣的訊息?網站介面上的符號編排方式及超文本的結構內容會如何型塑出不同於其他媒介的使用經驗?由於隱喻運用於圖形使用者介面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且在傳播學門裡有著豐富的討論,因此本研究以介面上的隱喻運用作為探究超媒體經驗特性的問路石。 在回顧人機互動領域及傳播學門裡對隱喻的討論後,本研究以Fauconnier & Turner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為理論工具,並選取數個網站介面的設計進行探究。透過個案分析發現,隱喻在網站介面的應用上,會透過介面媒材、超文本結構及互動功能設計綜合展現出來,而在作用層面上,介面隱喻為建構使用者瀏覽經驗的認知中介物,將真實世界概念與系統功能相互融合、構作出一組相對容易吸收與學習的經驗知識,在這之中並可能彰顯與網站定位相關的特定訊息。 本研究以為,概念合成理論能幫助我們解釋網際網路中的瀏覽經驗,是如何從媒介的物質基礎與人類的肢體與幻想中誘發出來。由介面隱喻所勾勒出的情境會激化了心智空間內豐富而複雜的互動過程,再加上電腦即時的互動性,使得使用者對該網站的概念結構與肢體動作皆會融合在一個整合的行動空間內。另外,在網站設計策略裡常見的場所隱喻及空間隱喻則是立基於「網站即空間」的概念隱喻裡,網路的空間性藉由隱喻語彙的描述、隱喻設計的增生而不斷地建構、累積、再建構,最後成為網路文化的一部份。
116

捷運車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之研究

葉文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捷運系統已逐漸成為都市中之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亦影響著都市的發展趨勢,在強化都市機能方面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捷運車站周邊之土地使用型態也隨著捷運使用的日漸普遍而更顯重要。大眾運輸系統導向之開發型態(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其目的便是透過大眾運輸系統引導都市發展與土地使用區位,藉此改善人們過度倚賴私人運具之習慣,企圖將民眾之居住、工作、商業行為等活動空間導引至緊鄰捷運車站地區來發展,從而使交通阻塞的問題得以解決,強化都市生活機能,使都市朝多樣化且緊密發展的方向。 國內雖以土地混合使用為主,但因缺乏有計畫的規劃,亦同樣產生相容性混合使用的問題。而TOD之觀念即是以土地混合使用為都市發展的方式,藉由強化捷運車站周邊的混合使用,而提高車站周邊的適居性及商業活動,使人們日常生活機能得以在緊密的混合使用發展之下被滿足。 為創造便利、舒適、高適居性的生活空間,運用TOD之理念,本研究選定台北市目前已完成之捷運車站—木柵線南京東路站及淡水線明德站,針對捷運車站周邊徒步可及之範圍內進行都市規劃設計,並檢討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住三」和「商三」兩種土地使用分區容許使用之組別,以瞭解捷運車站周邊民眾對於土地混合使用之現況滿意度及相關意見。 從相關文獻整理出捷運車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之三大原則:(1)適當的相容性混合使用;(2)充足的公共設施服務;(3)充滿活力的捷運車站生活圈,根據此三大原則提出捷運車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相關課題,進而提出本研究之規劃構想。並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及規劃構想,以「創造高適居性的捷運車站生活圈」為總目標,其內涵包括:(1)提供多樣性的生活機能;(2)提高捷運車站地區之生活品質;(3)政府應確保公共設施服務水準;(4)規劃舒適的步行環境;(5)緊鄰捷運車站之生活圈的發展型態。由於捷運車站具有地區發展核心的功能,因此建議以捷運車站特定區計畫的方式來規範車站周邊的土地使用型態,越靠近捷運車站則土地使用強度可提高,越往外圍則降低使用強度,提供各種型態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並提供充足的公共設施服務水準,配合人性化、充滿活力的都市空間設計,提升捷運車站周邊之整體生活環境品質。
117

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配偶在台媒體使用行為與文化適應研究 / 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Media-using and Cultural Adaption toward Interracial Marriage among Vietnamese Women in Taiwan

柳紹鈞, Liu, Shao-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透過質化研究深度訪談法,描繪越南籍女性配偶在台生活使用媒體行為與對本地文化適應情況。訪談結果歸納整理出以下若干:第一、受訪者使用媒體的時間與平日所持家務的繁重程度及與夫家的態度有關。第二、受訪者夫家對其媒體使用並未加以過份干涉。第三、受訪者使用屬於母國媒體產品主要為舒緩思鄉情緒,消除對環境的不確定疑慮。第四、受訪者期望台灣媒體對母國之報導多採正面態度。 / The study mainly described the behavior of mass-media-using and cultural adaption among Vietnamese women living in Taiwan through interracial marriage. In-depth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were showed as follows: 1.There are relationship among mass-media-using time and daily household tasks and the allowing from husband’s family toward the interviewers. 2.It was not overly to interfere with interviewers using mass media by husband’s family. 3.The interviewers used mass-media products at husband’s family to ease homesickness and reduce uncertainty on environment about their living. 4.The interviewers wish that Taiwan’s media reported positive things about Vietnam as could as possible.
118

使用者社群創新協作平台建構之研究-以數位內容產業為例

王亨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相信未來數位內容產業的動力來源是具有原創、獨特性、且與國家文化能有所連結的多元內容。內容提供者也不再侷限於少數創意工作者身上,消費者未來也可能成為產品開發的生產者之一,而廠商創造的互動式社群平台相對來說反倒是成為核心能力累積的一項重要經營指標。因此本研究的目的與主題在於希望透過大膽的環境假設,根據一些領先廠商的經驗與平台設計,歸納出不同知識特性的內容其經營模式的差異,且不同的經營模式又是如何做有效的知識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 內容廠商經營使用者協作平台目的與經營模式管理 1. 內容廠商經營目的不同,將會影響使用者協作平台的設計。使用者平台的種類將分成: □ 垂直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 □ 水平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 □ 垂直與水平綜合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 二、 內容知識特質與使用者協作平台經營 2. 內容的知識複雜程度的不同,將會影響到使用者協作平台的設計。但相同的知識複雜程度在不同的經營目的下,也會影響到協作平台的設計 3. 內容知識的複雜度越高,水平平台的經營者必須設計較具標準化的模組提供給網友使用及創作 4. 內容知識的複雜度越高,若單純只提供一個上傳的空間給網友使用,則吸引的社群將越專業化。 5. 網友所創造的內容,其知識特質複雜程度高低,將會影響公司後續商品化動作的難易度,因此建立垂直化社群協作平台的公司必需要有很強的後製網絡能力。 6. 內容知識的內隱程度越高,多以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和網友進行智慧財產權的規範與設計。 三、 社群的分類與使用者協作平台經營 7. 內容廠商經營目的不同,影響使用者協作平台的設計,也會吸引不同類別的社群進入。水平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社群忠誠度較高。 8. 垂直設計平台的社群忠誠度較低,必須不斷的提供具體商業化的誘因來吸引作品上傳。 9. 內容知識特質的內隱程度越高,讓具有垂直水平綜合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中,容易產生族群的分裂與衝突,因盡量避免積極的推廣具有爭議性的排行榜於社群互動中。 四、 使用者協作平台經營與協作回饋 10. 水平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所帶來價值將會經由社群間的互動所創造出來的,而垂直設計的使用者平台所產生的價值乃是將更多好作品成功的商品化。 11. 水平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所需耗費的成本和人力相對低於垂直設計的使用者協作平台,所產生的利潤風險也比垂直設計的平台低。 / We believe that the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is driven by original, personalized, and culture-connected contents. In such a trend, customers will be the content providers in the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so the platform that makes the compan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ustomers on th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very important.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to generalize different operations come form digital contents of various knowledge properties and to research different kinds of platform designs will contribute to a variety of management approach.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I. The purpose of the use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latform established and management by digital content companies. 1. The different purposes of the use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latform established will influence the platform desiged.The categries of the platform are: □ Vertical-designed platform □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corporation-designed plarform II. The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 &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latform 2. The differents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 will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the platform.But the same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 that in differents purposes of business plan will also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the plarform. 3.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must design some Multi-functional tools to customer used easily in the high-complicated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 4. If companies only provide a simple space for users to uplink their ideas in the high-complicated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The platform will attract lot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y. 5. The companies which have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must need powerful production network. 6. Companies and user mostly discuss face-to-face abou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design in the high-complicated properties of digital content knowledge. III. The Categories of the Community &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latform 7. Different business properties will affect the design of platform.Different design of platform will attract various community.The community in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will have strong loyalty. 8. Vertical-designed platform must provide some commercial motivation to attract user that uplink their ideas. 9. The virtual community usually comes into collision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corporation-designed plarform. Therefore, companies need to decrease league table from the interaction whthin the community. IV.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Community Platform & Feedback of the Collaboration 10. The value of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will be crea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whthin the community; the value of vertical-designed platform will be created from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ood ideas. 11. Horizontal-designed platform costs relatively less than vertical-designed platform, and its revenue risk is lower too.
119

數位媒體與國小學童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 / Digital Media and Children’s Values---taking the 3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s an example

戴麗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媒體與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價值觀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現況。 二、分析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及兒童價值觀間的相關性。 三、根據文獻探討及次級資料分析方法所得之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期能作為提供數位媒體產業者不同的省思空間,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不同的關注議題。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生共339位為研究樣本,採次級資料分析的方式,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居住縣市與家裡不用網路的原因以及是否知道實施電腦分級制度有顯著差異,基隆市與臺北縣學生家裡皆有沒錢買電腦的情形且不會用網路的情形較臺北市為高,城鄉仍存有數位落差。 二、 母親職業與每週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有差異,職業為商業及專門職業的母親通常比職業為農及其他的母親較會控制兒童每週網路使用天數以免學童沉迷網路影響功課。 三、 父親的學歷與對學童的上網地點有顯著差異,父親學歷為高中職以下的學童,大多透過學校提供的網路設備及連線上網,父親學歷為大專(學)及碩士者,較能在家使用網路設備,而父親學歷為博士的學童,較常在學校及家中以外的地方上網,顯示父親學歷較高的學童零用錢較寬裕,可以在網咖上網,也較會利用圖書館設施以及更有機會在父母親的辦公室等其他地方上網。 四、 居住縣市、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對陌生人之防範有顯著差異,臺北市的學童較會防範網路上認識的陌生人以及不易洩露個人基本資料;而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得分較高的學童,則越懂得防範陌生人。 五、 性別、父親學歷與網路使用安全規範有顯著差異,女生較會注意網路安全規範,父母亦較會監督女生的上網行為;而父親學歷國中以下的學童對網路使用規範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優,顯示父親學歷較低的兒童以在學校上網機會為多,亦較能遵守學校網路使用規定及依照自己的年齡瀏覽適合的網頁。 六、 宗教信仰、父親學歷則會影響父母是否會在家中設定電腦分級制度,家庭有宗教信仰的父母較家庭無宗教信仰的父母會注意學童的上網安全並且作網路分級設定;而父親學歷越高越會在家中設定網路分級,但學童似乎因而選擇不在家中上網,而在網咖等其他地方上網,頗值得注意。 七、 性別、父親學歷對人際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父親學歷為國中以下的學童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得分為優,越注重人際關係和團體歸屬感。 八、 性別對情感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重視親情與友情。 十、 性別對宗教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對於宗教的規範與期許較男生認知為優。 十一、性別與生理價值有顯著相關。顯示女生對於健康、外貌與體態的重視程度較男生為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教育工作者、數位媒體產業與後續研究提供建議。 /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whether children’s usage of digital media is related to their values. The research purpose includes: 1.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and using behavior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values and related background valuable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s well as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3.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digital industrial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for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upon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data analysis fo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339 respondents. The findings a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re is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an neither afford to have a computer at home nor use internet; 2. According to t-test, the difference of mother’s occupation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frequency; 3. The difference of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position; 4.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in Taipei cit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living in Keelung City and Taipei County; 5. Female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male ones; 6. Children raised in a religious family,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who raised in a non-religious family; 7. The higher for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more he sets internet rating rules at home; 8. Female children val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en male ones; children’s fathers with middle school degree, they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an those who with high school degree; 9. Female children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friendship; 10. Female children value religious regulation and expectation than male ones; 11. Female children value healthiness, appearance, as well body shape than male ones.
120

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制定之論證分析 / An Argument Analysis of Policy Making of Restricted Use Polic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 and Disposable plastic Tableware

王懷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政府機關與政策利害關係人於政策制定過程中,如何以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的方式影響政府機關政策制定,並以行政院環保署推行之「限塑政策」為個案分析主體。藉由文獻檢閱整理政策制定與論證之概念,嘗試以學者William Dunn的論證方式,佐以深入訪談分析、再參酌立法委員於限塑政策制定時於立法院所提之論證內容,最後進行結論與建議。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政策制定與政策論證的意涵及論證之方式,瞭解「限塑政策」之起源、內涵、規劃與合法化。並將贊成與反對「限塑政策」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立法委員、利害關係人及當事人代表之意見,並進行正反交叉之論證分析,以瞭解「限塑政策」之實施情況、並提出未來修正政策方向與相關建議,希冀對往後政府在執行相關政策時能有所助益。為順利完成研究,本文第一章研究途徑採取質化及個案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檢閱法及深度訪談法;研究主題範圍為「限塑政策」從問題發生、規劃至合法化的相關過程;時間範圍為政策推行日前之政策制定過程,至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推行時期都列為本文探討時間範圍;參與者範圍則包括環保署、各縣市環保局、塑膠業者、環保團體、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及一般民眾等。 第二章為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檢閱。第一節將探討政策制定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將對政策論證的基本概念作簡單的鋪陳;第三節將對近年來有關政策論證及「限塑政策」的碩、博士論文進行摘要、檢閱及評析,俾利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作為往後章節論證分析的基礎。 第三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在民國91年7月1日所推動的「限塑政策」為主軸,探討該政策的起源、意涵、規劃、合法化及產生後續之相關問題等,將以該政策的文獻資料、期刊文章、政府公報、網路資料與各報章雜誌等資訊,作為主要參考之內容。 第四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規劃與執行「限塑政策」的政府官員、於國會提出質詢之立法委員、相關環保團體、塑膠業製品工會代表,與民眾等公共政策相關領域者進行訪談,進而從事「限塑政策」的論證分析,以學者William Dunn提出的權威、統計、類別、直覺、分析重心、解釋、實用(平行案例)及價值批判的論證方式,並歸納整合進行贊成、反對意見及交叉論證分析。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本章將承續第四章的論證分析,彙整出本研究之發現,並對未來「限塑政策」可進行之方向提出幾點建議以提供未來相關政策制定時之參考,最後並提出幾點研究建議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卓參。研究發現政治菁英對政策的喜愛與偏好具有影響力、民間團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有限、民眾高度支持的政策具有迷思、以價制量下的限塑政策仍須再評估、限塑政策欠缺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政策實施前應具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與通盤考量等多項發現。至研究建議方面,制定政策應以長期性、永續性的眼光制定、強化與環保團體、業者及民眾參與及溝通機制、應從教育面從手,改善人民對環保的觀念與認知、訂定限塑政策相關法令,建立回收制度、政策應符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及相關具體建議等,期望能提供政府機關爾後推行相關政策時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37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