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外國保險業之認許及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蔡瓔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隨著外國保險業進入本國經營保險之腳步逐漸開放,如何對外國保險業予以妥適之監理,饒富探究餘地。外國保險業監理可分為事前、事中、事後監理。而本文則針對外國保險業之認許,即事前核發執照問題加以研究,及與認許相關法律問題加以探討之。全文概分五章:
首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方向、及概要地說明各章內容。章內並對本論文所預探討之問題,作一概括性敘述。
第二章為外國保險業之定義。主要為乃針對外國保險業監理對象加以釐清。概分二節,首對外國法人有無國籍之爭論、國籍認定標準、及我國相關法令規定研析之。次則針對外國保險業之定義予以解析。
第三章為外國保險業監理之概論。凡分四節,首論保險監理之基本理論,次論及外國保險業監理之特殊性與必要性,最後則就各國有關外國保險業監理立法例探就之。
第四章論及外國保險業之承認。本意旨在釐清外國保險業「承認」與「認許」之觀念。首對承認之意義闡述之,次則對承認之學說、效力、及各國法例論述。末則論及未經承認外國保險業之法律程度。
第五章為外國保險業之認許。凡分四節,首對認許意義加以釐清,次則針對外國保險業之特殊性,對事前監理應有之限制與條件,就國民待遇、互惠原則、組織型態、法律、財務等條件,援引各國規範加以論述。未就未經認許之外國保險業於我國法律地位討論之。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將全文作一總結,並就現行對外國保險業認許制度提出若干建議。。
|
2 |
保險業資金運用規範之妥適性-以中壽投資開發金衍生之爭議為例梁昭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3年底到2004年初,中信集團以其旗下的中國人壽與中信證券,持續買進開發金持股,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控的金額,佔其可運用資金的百分之三點四二,約持有開發金控股權百分之二點六七,形式上完全符合保險法規定,之所以會引起爭議,主要在於中信集團藉由中壽資金之協助入主開發金,此舉引發各界對保險業資金運用範圍及運用方式的討論,本文藉由現行保險法對於保險業資金運用之規範,探討保險業資金運用方式中,「購買有價證券」此一投資項目之相關問題,並針對保險法所加之限制是否妥適提出討論。
保險業資金主要來自於投保大眾,保險公司必須在期滿時,償付保戶相關保單責任,因此保險業之資金並非可以完全無限制地自由運用,在不影響保險業永續經營、確保投保大眾應有權益,以及維持社會安定之前提下,保險法始給予保險業靈活運用資金之空間。監理機關如何訂定合理可行的投資限制,在收益性與安全性之間尋求平衡點,一方面給予保險公司更充裕的揮灑空間,以提昇投資績效,另一方面投保人的權益也可受到相當的保障,降低保險公司無心或惡意的投資不當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是未來必須繼續思索之問題。
|
3 |
保險業務員之招募與甄選作業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of Insurance Salesperson陳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全球金融保險業市場正處於蓬勃發展與快速轉型之趨勢當中,我國保險產業在歷經長時間之發展後,也將邁入一個嶄新而激烈之競爭環境。保險業務員通路之經營管理,也因越來越多保險公司的成立,而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如能招募質與量兼顧之保險業務人才便是保險業取得競爭優勢之關鍵要素。故在現今競爭激烈之勞動市場中,如何延攬優秀且適性之保險業務員,企業之招募與甄選作業,尤顯重要。
本研究以現行保險公司之外勤「保險業務員」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兩家壽險個案公司與兩家產險個案公司進行深入訪談,以檢視各家個案公司招募與甄選保險業務員之實務運作。研究發現,財產保險業通常對於業務員人力之需求量較小,且視組織規模不同,而由總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或各分公司業務主管採取較為被動之招募策略;然而人身保險業則是對於業務員人力需求量很大,由各業務主管採取主動積極之招募策略,為了吸引大量之應徵者,獲取足夠之增員對象,所使用之招募管道也較趨多樣化。常使用之招募管道為透過客戶或親朋好友之轉介紹、報紙徵人廣告之刊登、人力銀行網站、社群網站、校園就業博覽會之參與以及實習計畫活動。甄選工具基本上是以篩選履歷、測驗以及面試為主,財產保險業針對應徵者設定進入門檻之條件標準,並須經過較嚴謹之甄選過程,如打字測驗、學科測驗與總公司主管面試;人身保險業在甄選作業時,對於應徵者之篩選條件則較不嚴格,僅以符合考取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之條件作為篩選依據。
此外,由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保險業因招募管道無法吸引足夠之應徵者,導致增員人數不如預期,達不到職缺招募需求,而增員效果亦不佳,又因保險業務員收入不穩定、工作壓力大及充滿挑戰性等特性,導致保險業面臨新進業務員定著率不高等困境。故如何透過有效之招募甄選作業,吸引足夠之應徵者,並藉由甄選工具篩選出較合適且有高定著率之業務人才,便是保險公司須面對之課題。因此,根據上述問題,本研究分別針對招募策略、招募管道與甄選工具提出建議,期望能對於保險業之業務員招募甄選作業有所助益。
|
4 |
產物保險業應用責任會計之研究沈華霖, Shen, Hua-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一、研究目的。二、研究方法。三、理論結構。
第二章 產物保險業之性質:一、產物保險的意義及種類。二、產物保險經營的原
則。三、產生保險契約的內涵。四、再何險的需要。
第三章 保險會計之特質:一、產省保險保險費的結構。二、產物保險業會計之特
質。三、產物保險之對務收入與對務成本。
第四章 責任會計之概述:一、費任會計之基本涵義。二、責任會計之設立條件。
三、責任中心的種類和比較。四、績效報告。五、轉撥計價。
第五章 產物保險業應用責任會計之方式:一、規劃。二、編製預算。三、績效報
告。四、差異分析。
第六章 產物保險公司應用責任中心制之實例:一、組織圖。二、編製預算。三、
績效評估。
第七章 結論
#2810626
|
5 |
人壽保險業財務分析之研究王秋月, Wang, Qiu-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各行業之會計,雖然各行各案經營對象有別,然會計處理,並無甚大差異。唯人壽保險業會計特立一格,其財務報表上術語林工,非專業人員不易了解,因此而缺乏流通性。有鑒於此。乃為文以求對人壽保險業會計有所了解,並針對管理分析予以研討,從而希望以此為研究人壽保險財務結構之開始,而為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人壽保險業會計,在國內會計學術上,乃屬未開拓之荒漠,因此首先介紹人壽保險業會計,而為財務分析之開始。人壽保險之經營,所應用之學識非常專門,其所用之財務報表分析之資料,非一股閱衣人能夠得到,縱使得到亦無法對其作深入之分析。因此,由經營者自行分析,乃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分析。
唯以人壽保險業財務報表,不同於一般企業。其資產不以流動性來區分,且商品、成本、收益之結構特異。因此,無法適用一般財務報表之分析方法。例如: 縱橫分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存貨週轉率、長期資金對淨值之比、鋪貨毛利率、營業收益與營業資產之比率等,用於壽險業,無法獲得良好效果。即使勉強應用,其所得分析結果,對經營管理者,亦無若何幫助。因此,本又財務報表之分析,乃以會計為出發點,以經營分析為手段,而達成全叉之結構。
本文第一章為人壽保險本質之研究,說明人壽保險業組織、經營之狀況。第二章為研究人壽保險案會計,基本會計理論之探討與研究。第三章為研討人壽保險公司之財務報表,其報表之極類反內容結構。第四章為人壽保險經營分析,針對壽險成本因素之評估、資產評價。投資分析、利源分析等,加以研討。
|
6 |
我國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限制與規範之研究黃鈺權, Huang,Yu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近年來全球經濟金融情勢發生急遽變遷,金融市場結構和運行機制產生重大結構性的改變,市場整體環境亦較以往更趨複雜且富挑戰性,國內現行的金融環境中符合保險業特性之金融工具不足,政府對於國內經濟體制改善的整體策略發展亦無較為實質之行動,開放保險業國外投資限制儼然成為燃眉之急,參考當前國際間對於金融市場監理主流可知,除了持續推動業務自由化與自律化外,同時亦必須加強金融資本適足之規範強化資本結構,然而,主管機關對於投資限制的介入太深,同時針對限額與標的做雙面監管,使保險業於投資配置上無法達到最佳決策,加強資本適足並強化資本結構的美意,反而使保險公司為求符合主管機關之監理標準而放棄對於公司經營的最佳決策。 / 現行法雖基於對保單持有人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對於保險業資金運用存在多重限制,然而連年的營運壓力,亦使主管機關必須重視投資限制對於保險公司收益上的重要影響,因此今(200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將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提高為百分之四十五,此舉將為保險業帶來極大利多,因此本文研究我國保險法歷年來對於保險業資金運用的限制沿革,進一步分析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時所遭受的規範與限制,並探討當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上限向上開放時,保險公司該如何控管其風險,主管機關又該如何從旁監督協助並提出建議,以期能作為我國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時之參考。
|
7 |
人壽保險業資金運用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 Insurance Company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曾慶頌, Tsang, Ching-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保險業自76年壽險市場逐漸開放後,壽險寡佔市場結束,原來壽險公司因寡佔的市場保護,大量的死差異與費差異的獲利來源,將因市場價格競爭日趨激烈而使這部份的超常報酬消失,於是資金運用的獲利,將成為未來壽險公司獲利的主要重要來源。
但由於國內歷年來的研究,均以財務面分析壽險公司的經營風險,本研究則以83年的資料,進一步結合業務營運與資金運用的行為,對壽險業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並對壽險業資金運用與業務進行分群,探討各群組的差異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實證結果顯示:國內壽險業在資金運用方面可以區分成三個群組,三個群組資金運用的重心上各有不同,且會影響經營績效。而在業務方面也可以區分成三個群組,三個群組在業務的重心上各有不同,但各群組對績效與資金運用則沒有明顯差異。國內在資金運用上仍偏重流動性與安全性,未如美國壽險業的以獲利性為主。
|
8 |
台灣地區人壽保險業獲利率之研究林周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台灣壽險市場開放外商壽險公司來台成立分公司後,縱使壽險市場仍為高市場集中度,但壽險公司之間競爭愈來愈激烈,以致影響壽險公司之獲利率。然而壽險業肩負社會穩定及金融安定之責任,其經營績效之良窳影響台灣經濟甚鉅。本文透過了解壽險公司之經營效率、台灣壽險市場結構、壽險利源、保單品質等因素,希望能了解壽險業獲利率之影響因素。
本文以台灣地區29家壽險公司研究對象,研究期間涵蓋2001年至2004年間,計92筆完整資料,以第一階段DEA分析壽險公司之效率,第二階段再以複迴歸分析探討影響壽險公司獲利率之因素為何。
技術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利用四種不同投入與產出項組合下,平均總技術效率值介於0.5608和0.6368之間,顯示台灣地區壽險業在目前產出情形下,投入資源運用尚存在相當大之改善空間。四種組合之平均規模技術效率均大於平均純粹技術效率,顯示壽險公司無效率之原因,主要來自於經營不效率。
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技術效率愈高、市場占有率愈大、投資收益率愈高、承保收益率愈高、資金閒置率愈低、保單繼續率愈高、提高新契約保額變動率等因素均可顯著增加台灣壽險業獲利率。
|
9 |
金控與非金控體系人壽保險公司業務員通路經營績效之研究 /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gency channel in FHC-type and Non-FHC type廖學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保險向來都是國人理財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近年來由於投資型商品的興起,讓保險在個人理財中的地位更大幅提昇,然而市場擴張之後形成競爭壓力,本研究以經營績效的角度來分析國內的壽險業生態,因為目前國人購買保險的管道仍是以業務員為主,本研究將標的放在業務員通路。民國92年金控成立之後,其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銷售平台,加上通路整合所帶來的聯合行銷及交叉銷售的效益,讓消費者很容易就可以在銀行或證券公司就可以在櫃台購買保險商品。尤其投資型保險商品推出後,銀行體系及證券體系的銷售平台增加,顯見綜合型金融服務成型。這些都衝擊著保險業傳統的業務員行銷通路,對壽險業的影響更為劇烈。本研究會將國內主力通路以業務員為主的壽險公司,區分為金控與非金控兩個族群,以資料包絡分析法分析這兩種型態壽險公司其經營績效的差異。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最大的差異則是針對所選取的投入變數計算其單位成本,讓投入要素更加清楚的展示其管理意義。從依分析4項效率值(成本效率/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分析,歸納結論與建議如下:
1. 金控或非金控之壽險公司的業務通路,其成本效率值(CE)、純粹技術效率值(PTE)、規模效率值(SE)皆較前觀察年度呈現退步;從金控體系與非金控體系之壽險公司來看,非金控體系在成本效率值(CE)、純粹技術效率值(PTE)、規模效率值(SE) 這三項效率之平均值值皆高過於金控體系,只有在技術效率上低於金控體系之壽險公司。
2. 從金控體系之不同壽險公司而言,富邦人壽在成本效率、純粹技術效率值(PTE)、規模效率值(SE)均達最適配置,同時也是三家金控型態的壽險公司中表現得最優;從非金控體系之不同壽險公司來看,安泰人壽在成本效率、純粹技術效率值(PTE)、規模效率值(SE)均達最適配置。同時也是五家非金控型態的壽險公司表現最優。
3. 依成本效率,最高為非金控外商安泰人壽及金控本土富邦人壽;依技術效率,最高為金控的國泰人壽;純粹技術效率而言,金控的國泰、富邦及非金控的南山、安泰、三商美邦、台灣人壽並列最優;規模效率效率而言,依序是非金控的安泰人壽及金控的富邦人壽。
以業務員通路而言,所列舉金控的保險公司皆明顯高於所列舉非金控的保險公司的只有技術效率一項,而其餘三項效率以各別公司而言,則所列舉之金控/非金控的保險公司互有高低,故整體而言,這兩種型態的壽險公司,整體經營績效不明顯差異。建議如下:
1.所列舉之非金控體系的壽險公司較多為外商公司,進入台灣的經營時間均較金控體系的壽險公司來得短,即使能有集團母公司或區域總部之支援,仍應加強業務通路經營在地化,充份發揮全球策略與在地化服務。
2.國泰、新光等超大型金控的壽險公司,成立金控所訴求的規模經濟效益在業務通路尚未出現,除應加強規模經濟效益外,因業務員人數是採壽險公會登錄人數,而非其真正實動業務員人數,可能導致誤差。
3.本研究除先前研究方法章節中所提之限制之外,如果後續研究者有興趣深入研究此議題,可以將本研究的產出變數(總保費收入)再予以細分為業務通路所貢獻之保費將更有助於研究結果之準確。
|
10 |
兩岸人壽保險業資產配置之研究王瑞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壽險業具高財務槓桿之特性,其投資策略顯著影響公司清償能力及保戶權益,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亦攸關金融市場之穩定。本研究系統分析兩岸保險市場及資產配置行為,比較兩岸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資產配置之差異,並使用Markowitz之mean-variance模型,自金融市場、法規限制及資金經理人行為三者協動作用出發,假設模型限制條件,以數值結果闡釋不同因素對資產配置結果之影響程度,及形成兩岸壽險業最適資產配置差異之原因。
分析兩岸現況後可發現,兩岸壽險業投資雖均以固定收益資產為主,然大陸銀行存款比例過高,而台灣傾向於投資國外債券。結合模型數值結果,歸納所得之主要結論包括:(1)利率環境差異為影響兩岸壽險資產配置之基礎因素;(2)適當寬鬆之法律規範有利於投資收益之提高;(3)不動產及其他類型投資將成為兩岸壽險業主要投資收益來源;(4)大陸壽險業資產配置策略受金融市場影響顯著。據此,本研究建議:(1)台灣可適當放寬壽險業投資比例限制;(2)大陸需完善金融市場並增強透明度;(3)大陸監理機關應加強對壽險公司財務報表揭露與業務資訊公開之監管。
|
Page generated in 0.02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