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

劉必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美國百年以來,本土第一次遭受到恐怖主義攻擊後,布希政府迅速整合出一套危機處理政策。在危機處理的立即反應上,從國民情緒之掌控,社會秩序之穩定,災難現場之管制,防止其他事變再發生等,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而且幾乎是每天早上召開國家安全會議。這些參與會議人員幾乎有因應1991年波灣危機的經驗。故當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布希的決策團隊能迅速發揮最大功能。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不僅使美國「世界超強」的大國地位受到挑戰,而且美軍兵力結構及全球戰略部署,乃至白宮的危機處理機制,也因應此一事件而產生結構性的改變。從近期反恐怖主義成為美國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來看,布希為取得國際反恐聯盟的合作,使得各國在對美關係上,外交迴旋餘地增大,大國間的關係亦面臨改變,使得美國重新認定其國家利益和主要威脅之所在。 美國面對威脅本質的改變,使得布希總統提議成立一個「國土安全部」,以確保美國境內安全的新組織,以回應恐怖份子在九一一攻擊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白宮宣稱,這是半世紀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政府組織調整,不增加經費,只是政府內部轉移作業,並未擴增員額。而此部門在協調上,將面臨很大挑戰;另外,在指揮體系與監督等錯綜複雜之關係上,值得深入探討。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言,危機處理為其達成目的之重要手段,換言之,危機處理的目的,即在預防危機及遏止危機的發生,一旦危機發生,則立即啟動危機處理機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以降低危機所造成的損害,控制危機情勢,並迅速將損害復原。因此,如何建構完善的危機處理機制,做好危機虞理,乃為國家安全體系重要的任務,亦為現代化國家政府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關鍵字:九一一事件、危機處理、國土安全部。
2

危機管理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航空業為例

孫慧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自民國76年開放國內的民航天空以來,各種規模的航空業者充斥著整個市場。然而,接而連三的重大飛安事件使得消費者無不『聞機色變』。危機管理一躍而成主角,航空公司的危機管理能力對組織的績效會有某些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欲探討航空產業相關的危機議題。究竟在產業中對於危機的定義與分類是否有特別的看法,以及在產業內各家航空公司在危機處理及危機預防的實際作法如何;以採深度訪談法進行質化的研究。而在有關危機管理對組織績效影響的部份,試圖以簡單數學平均值來表示各家受訪公司在危機管理及危機復原後對公司績效影響的程度與關係。   本研究發現:航空產業的特有危機種類為飛安危機與自然災害危機;產業內較易發生的危機與各家航空公司易發生的危機相同,均為飛安事件危機;各航空公司都有飛安危機相關的危機處理程序與原則;對飛安危機的發生亦有相關的預防措施;各航空公司也會依其經營理念來調整其危機管理內容與危機復原政策;以及各航空司僅在與飛安事件有關的危機才有這樣的危機管理機制與作法。   而在對組織績效影響方面,僅得出在同公訂內曾發生不同種類的危機,若採取攻擊型的復原政策會有較好的績效表現;與對相同或相似的突發性危機,若公司排除危機處理流程的因素,採取恐龍型的復原策略會有較偏低的績效表現此二項結果。
3

企業文化重建顧客信任-豐田汽車之個案探討

陳彥安, Chen, Yen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很多企業在面臨危機時,常採取滅火式的短效性解決問題的行為,來應付顧客和社會大眾,不論是利用短期促銷策略、媒體公關來粉飾、迴避甚至是否認問題的存在等,如此作法,使得企業無法正視問題的來源並解決問題的根本。企業文化引導企業中所有成員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對企業的影響深遠,是企業成員在面對危機時無形中所產生一致性的反應和處理方式。優質的企業文化平時培養企業的凝聚力與整合力並加強品質管理及服務,同時能提升並強化組織體系,企業文化是長期的養成及影響,於危機處理時尤能顯現優質企業文化的重要。   2009年8月28日,一輛凌志汽車在美國發生「暴衝」事件,導致四人喪生,諸多媒體開始針對豐田汽車做出偏離事實的負面報導,引起一連串針對豐田品管的負面輿論,顧客開始質疑豐田汽車的品質及安全性。豐田在面對此危機事件時,其企業文化所建立起的內部體系及外在形象,能夠帶領整個企業一致冷靜應對處理,在短時間內重拾顧客信任。   豐田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以顧客滿意度為出發點,秉持著持續改善和尊重人員的精神。在此次危機中所形成的決策為: 一、 持續改善,豐田技術人員與供應商合作,尋找問題根本和解決方法。 二、 透過經銷商和豐田客服中心來與客戶溝通,重建顧客信心。 三、 豐田給予經銷商必要的授權與技術訓練來執行維修,並提供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召回作業。 本研究認為,此次危機發生歸咎於豐田追求快速擴充而忽視了產品品質,因此沒有落實其核心競爭優勢-豐田文化。豐田經過此危機事件得到了幾個寶貴經驗: (一)從顧客角度去思考,尋找問題根本、(二)重視顧客感受,主動與顧客溝通,化解疑慮,得到諒解、(三)加強內部溝通和資訊分享、(四)隨著企業擴充,應適當的授權各個地區,增加其反應力和在地化,滿足顧客需求、(五)確保豐田文化的一致性和傳承性,凝聚團體力量,為共同目標努力。
4

媒體組織的危機處理 以TVBS主播形象危機為例

胡永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危機中,擁有獨特身分和資源的媒體組織會使用何種危機處理策略?擁有豐富的媒體資源對危機處理之組織形象報導(指報紙報導中呈現的組織形象評價)有何影響?本研究以報紙報導內容分析為主,企業訪談為輔,從「形象修復策略」、「對外回應形式」、「關係策略」、與「危機學習」四面向探討其與形象報導之關連,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在形象修復策略方面,媒體組織主要採取「提供資訊」與「進行修正行動」策略,主播則以「否認」為主要策略,不過「證據真實性」會影響組織與主播,使其選取的形象修復策略改變。此外張恆芝事件中,組織提供的資訊越多,組織整體形象越佳,合乎Stewart and Cash(1977)等人的說法。 在對外回應形式方面,媒體組織TVBS前後三次對外回應的「迅速」、「積極」表現均不斷提升,且對外回應越迅速、越積極,媒體組織獲得的形象報導評價越高。在關係策略部份,TVBS表示,雖然都會嘗試使用關係策略,但事實上其他媒體仍會報導,頂多要求其他媒體做到平衡報導,且關係策略的效益必須看事件與情況而定。最後在危機學習的部份,TVBS的確將累積的危機處理經驗運用在下次危機事件中,且在公司組織及人事制度上亦因此做了改變。 整體而言,媒體組織自身豐富的媒體資源的確有助危機處理,但必須謹慎選取危機處理方式,避免發生潘彥妃事件中外界抨擊公器私用、過渡揭露隱私權等問題。
5

政府與民眾危機溝通之研究∼九二一地震個案分析

閻立泰, Yen, Lig-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從國共內戰(1945. 8 to 1948. 11) 的東北戰役和豐田危機 (2009 to 2010) 來探討危機處理 / To discuss the crisis management based on Chinese Civil War, Northeast Part (1945. 8 to 1948. 11) and Toyota Crisis (2009 to 2010)

周良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世紀的超級模範公司豐田汽車,依靠著無堅不摧的豐田式管理,成功的讓豐田在1985 ~ 1995 日幣兌美元升值 3 倍的期間度過危機。也在2008 年擊敗了通用汽車成為世界第一,任誰也沒料到這麼一家在人類歷史中的特優模範公司會發生油門踏板與Prius 煞車不靈的危機,這對使用者的生命及豐田的商譽產生無可預知的未來,這是一個現在進行式。1945 年在中國是一個全民既興奮且又感動的時刻,蔣委員長所帶領的國民政府經過8 年的浴血抗戰擊敗了日本獲得最終的勝利,任誰也沒想到在 1949 年國府會兵敗大陸退守台灣。 本研究由相關的危機處理文獻之探討,推展出「危機處理架構」,並藉由 「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役(1945. 8 to 1948. 11) 」和「豐田危機(2009 to 2010) 」兩個個案的深入研究,試圖發現「危機處理構面」中各個構面間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一些建議,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結論 1:在組織獲得極大的成功之後,領導者危機意識會趨向不足。 結論 2:大部分的危機會是有訊號的。 結論 3:組織內部的溝通是危機處理成敗的關鍵之一。 結論 4:危機處理時,愈快讓危機處理程序有效且迅速的運轉,組織愈易度過危 機。 / Toyota is the one of the best company in 20 century, it succeed to overcome the Japanese currency appreciated 3 times from 1985 to 1995, and also beat the GM to be the number one automobile company in 2008. However, nobody could believe that Toyota faced the quality crisis from 2009 to 2010, this is a pretty serious issue which hurt human life and Toyota’s reputation; simultaneously, this crisis is not over yet. In 1945, this was a very exciting moment for all of Chinese people due to they defeated Japanese based on KMT government lead by Chairman Chiang. However, nobody would believe KMT was defeat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1949, and retreated to Taiwan. This thesis based on papers study, and then we try to construct the crisis management elements. Therefore, we could get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elements from the analysis of 2 cases; Chinese Civil War, Northeast Part (1945. 8 to 1948. 11) and Toyota Crisis (2009 to 2010); moreover, we could propose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company which faces the crisis in the future. Conclusion 1: The executives will lack of sense of crisis after a tremendous success. Conclusion 2: There will be some signals before crisis happened Conclusion 3: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step of crisis management. Conclusion 4: Whenever crisis happens, the crisis management should initiate immediately.
7

兩次波斯灣危機布希政府危機處理之比較

黃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及2003年,兩任的布希政府均面臨因伊拉克情勢而引起的中東危機,兩位總統也均選擇了以武力因應危機。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兩位布希總統均組成了因應危機的團隊,其成員多來自於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並且有部分成員如錢尼(Dick Cheney)、鮑爾(Colin Powell)等參與了兩次危機的處理過程。本文將分析兩任總統與參與決策成員在兩次危機處理過程中的立場,及所持立場對最終危機處理政策帶來的影響。兩任總統均有強烈的使命感,決策成員也多支持武力的使用,因此對危機處理策略的選定上決定使用武力因應。 本研究將透過危機處理的相關理論,包括國際關係學派、歷史學派及組織與決策理論學派的論點,來檢視兩任布希政府所面臨危機情勢、因應手段的差異。布希政府是被動的因應危機,小布希政府則是主動的挑起危機;布希在動用武力前取得了聯合國的授權,小布希則是單邊行動推翻了海珊,並未得到聯合國的授權;並且小布希總統並不僅僅以制裁海珊政權為最終目標,而是加以推翻並重建伊拉克。 最後本研究亦將對美國未來領導世界的策略提出建言。根據學者奈伊(Joseph Nye)的看法,軟權力(soft power)是美國外交上的重要資源;往後美國如何避免過度的仰賴單邊行動,重新凝聚盟邦,並且善用美國軟權力上的優勢,將是美國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想要領導世界之前,美國必須先學會
8

芬蘭中立政策研究:中立與不結盟

廖琬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芬蘭中立政策。首先說明中立意涵以界定芬蘭中立政策的特質。芬蘭中立政策一直是安定與經濟並重,一面與蘇聯/俄羅斯維持良好關係,一面爭取進入西方市場,確保經濟利益。因此,芬蘭所採取的政策為平衡策略。二次大戰後以中立政策為優先,實為考慮到國家利益與國家生存。後冷戰時期,蘇聯瓦解,限制芬蘭與西歐整合的因素不再,芬蘭因經濟需要,選擇加入歐洲聯盟。成為歐盟會員後,芬蘭必須重新調整中立政策,以因應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接受歐盟制定的共同外交政策,甚而共同防衛。這是測試芬蘭等中立國對歐盟承諾的最大極限。芬蘭的外交政策因而逐漸不談中立,但仍維持中立的核心-軍事不結盟與可信的防衛。芬蘭採行不結盟政策,避免參與集體防衛的行動,嚴格區分防衛與危機處理任務,不參與軍事層面的活動。芬蘭利用北約組織架構進行國際合作,參與非軍事行動,增加本身危機處理能力。此外,在西歐聯盟的機制下,也提倡危機處理與維持和平任務,謹慎選擇參與的行動。本論文的結論為芬蘭的中立政策保有其彈性與靈活性,以符合東西集團的要求,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與國內的要求,調整中立政策。冷戰時期芬蘭在安全需要與經濟需要間取得平衡;後冷戰時期,因國內經濟考量加入歐盟,不再採取中立政策,外交政策調整為不結盟政策,不參與軍事聯盟,因此沒有加入西歐聯盟與北約組織。但並不意謂芬蘭將來不會放棄不結盟政策,仍舊保有政策的彈性,若情勢變遷,芬蘭可能會選擇加入軍事聯盟,捍衛本身的安全需求。
9

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 / Crisis Management:Case Study of the 1995-96 Missile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徐柏峰, Hsu, Po-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