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9
  • 59
  • Tagged with
  • 59
  • 59
  • 32
  • 29
  • 28
  • 18
  • 15
  • 14
  • 12
  • 12
  • 11
  • 11
  • 11
  • 11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探討九二一地震後資源流失與因應行為對居民災後身心症狀的影響 / The effects of resources loss and coping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 / physical symptoms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謝孟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採用資源保存理論的壓力模式來檢驗921地震發生兩年半後,災區居民的資源流失與因應行為對身心症狀的影響,並比較不同社區組織與族群在資源流失、因應行為及身心症狀上的差異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南投埔里鎮居民,有效樣本共354份。受測樣本的設計分為目前住在組合屋和目前住在自己家中以及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研究工具包括「創傷後壓力反應指標問卷」、「資源流失調查表」及「因應量表」。資料的處理以相關分析、路徑分析、階層回歸分析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為主。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資源流失與逃避式的因應均能預測災區居民的身心症狀,但資源流失對身心症狀的預測要大於逃避式因應,且在四種類型的資源中,以個人資源流失的預測力最強。(2)在不同社區組織的比較中,組合屋居民出現較多身心症狀和資源的流失,且個人資源的流失和逃避式因應均是預測其身心症狀的最強變項。(2)在不同族群的比較中,原住民族群與非原住民族群在身心症狀和資源流失上沒有明顯差異,但原住民族群報告較多逃避式的因應,且逃避式的因應是預測其身心症狀的最強變項。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地震後的復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減緩災難後資源的流失並增加資源的獲得。(2)社區組織的介入。(3)增強原住民族群的因應行為。 關鍵字:921地震、資源流失、因應行為、組合屋、原住民 / This study used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stress mode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resources loss and coping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physical symptoms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And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resources loss, coping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physical symptoms in differ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rac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354 participants living in Pu-Li Town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The design of samples was distinguished between living in Temporal houses and living in own houses, and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es. The measurement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Index Questionnaire", "Resources Loss Inventory" and "Coping Scale".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path analysi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ne-way ANC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 resources loss and avoidant coping could predict psychological/physical symptoms, but resource loss predicte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etter than avoidant coping. Personal resources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amo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2) In differ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emporal house's residents reported more resources loss and psychological/physical symptoms. And personal resources and avoidant coping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3) In different races, the level of resources loss and psychological/physical symptom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es. But aborigines revealed more avoidant coping and avoidant coping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Based on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to post-earthquake rehabilitation were included: (1) Acting to limit resources loss after disaster and increase resources gain. (2) Considering the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3) Enhancing aborigine's coping behavior. Keywords: 921 earthquake, resource loss, coping behavior. Temporal houses, aborigines
22

慢性失眠者與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之壓力因應與失眠的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of Coping and Insomnia in Chronic Insomniacs and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林詩淳, Lin, Shih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失眠為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造成患者夜間睡眠的痛苦,對白天生活品質也有明顯的影響,站在預防失眠慢性化的角度切入,找出情境性失眠高危險群的心理病理特性,應可為防治失眠疾患提供更積極的建議。本研究目的一即是想透過與好眠組的比較,討論壓力因應風格、持續失眠相關病因(對睡眠不適當認知、睡眠相關安全行為、身心激發程度)在失眠高危險族群及慢性失眠者的特性為何。第二個目的則想驗證失眠持續因素對失眠的影響路徑,並探討壓力因應風格在失眠持續模式中的影響性為何。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橫斷式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蒐集有效問卷情境性失眠高風險群組74份、好眠組75份、與慢性失眠組62份,總共211份有效問卷。統計方法則根據不同研究目的分別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分析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慢性失眠者比好眠者與慢性失眠者有更高的睡眠不適當認知、更多睡眠相關安全行為更高的睡前激發程度。慢性失眠者與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在面對壓力時,也比好眠者使用較多的「社會支持、情緒調節與發洩的調解」、「逃避」、「問題解決、重釋與接受」等因應策略。此外,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也比好眠者用更多的睡眠相關安全行為來因應疲憊或睡不好的狀況。另外,本研究路徑分析結果發現睡眠不適當認知會透過安全行為及激發程度而影響失眠,且在考驗各個壓力因應風格對失眠持續模式之影響時,發現較一致的結果是逃避因應可能會增加個體使用更多睡眠相關安全行為而惡化失眠 研究討論:研究結果支持過去理論認為睡眠不適當認知、睡眠相關安全行為及睡前激發程度為失眠的持續因子。為預防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其失眠症狀慢性化,建議重點應放在睡眠的衛生教育,並且不只是教導適當因應失眠的行為,重要的是需包括增強對失眠處理的控制感、建立適當合理的藥物使用概念、矯正對失眠後果的災難化想法。最後,過去少有其他研究討論逃避因應風格與失眠的關係,建議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可對逃避因應風格與失眠的關係做進一步的重覆驗證與探討。 / OBJECTIVE: The goals of the study are to examine (1) the differences of coping,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and pre-sleep arousals among chronic insomniacs,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and good sleepers (2) the interactions of coping with other et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model of persistent insomnia. METHOD: The sample was composed of 211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Ford Insomnia Response to Stress Test (FIRST), the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the Pre-Sleep Arousal Scale, the Sleep-Related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the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questionnaire, COP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the Beck Anxiety Inventory and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ventory. The participa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ubgroups, 75 good sleepers, 74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and 62 chronic insomniacs, according to clinical interview and/or their scores on the FIRST.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ronic insomniacs reported more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and pre-sleep arousals than the other groups. In addition, chronic insomniacs and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used more coping styles of “problem solving, 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 and acceptance”, “social support, focus on and venting of emotions”, and “avoidance” than good sleepers. Also,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reported more safety behaviors to cope insomnia than good sleepers. Furthermore, the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afety behaviors and arousal play an import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and insomnia in chronic insomniacs. Finally, data showed that avoidance coping could predict the frequency of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mply that in order to prevent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from becoming chronic insomniacs, sleep hygiene education program should incorporate methods that are designed to reduce maladaptive sleep beliefs and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The relationship found between avoidance coping and insomnia is also of interest and require replication in future researches.
23

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之影響研究 /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Ego-Control, Ego-Resiliency and Self-Esteem on Adolescents' Stress Coping

郭蘊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子女壓力因應行為的成因,除了以Maccoby & Martin(1983)的父母教養方式為獨變項之外,還引入Block & Block(1980)提出的自我控制與自我韌性再加上自尊做為中介變項,以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子女壓力因應方式的關連影響,以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的中介效果。 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之日間部高中學生,共計8所高中653位學生,施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自我韌性量表、自尊量表、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推論統計、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受試者知覺到父母親在反應向度和要求向度上都偏高,其中父母要求又多於父母反應,若父母要求高反應卻低時可能對自尊有不利影響。(2)受試者使用最多的因應策略是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次之為問題取向積極因應,再次之為問題取向消極因應,最少使用的是情緒取向消極因應。高反應高要求的父母教養方式有助於讓子女使用較多的積極因應、較少的消極因應。(3)父母反應對子女的積極因應有直接影響,也會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而間接影響,父母反應對子女的消極因應則是完全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來間接影響。(4)父母要求對子女的積極因應有直接影響,但對子女的消極因應則沒有直接影響,也都無法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而間接影響子女的積極因應或消極因應。(5)模式的契合度指標大部份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模型不夠簡約無法完美描述觀察資料,且父母教養的要求向度在模式中並非一個理想的預測變項,將來需要更進一步修改模式,使模式更精簡更能契合資料。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做為未來研究與親職教育、學校教育之參考。
24

中國大陸新頒「勞動合同法」之影響及企業因應策略研究

劉正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作為大陸勞資關係領域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將重構大陸勞資關係,影響到產業投資等實體經濟領域,並對社會關係、政治進程產生明顯影響。雖然,「勞動合同法」的意義在大陸官方被極力宣揚,但其在民間卻獲得兩種不同的聲音。普通勞動者以及他們的代言人均高度贊揚這部法律的救濟作用,將扭轉普通勞動者目前的弱勢地位;而企業主、資方代表和他們的擁護者則嚴厲批評法律的矯枉過正的做法,聲稱對勞動者的過度保護將極度損害企業投資方的利益,也有可能造成勞動者的惰性,實際上是一種不當保護,最後將會造成勞動者和企業主的雙輸局面。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通過對勞動合同的立法背景、理由、主要內容的梳理,探討新頒「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微觀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以及宏觀的營運戰略的影響,並提出筆者的建議。構成本文的主體內容將包括四個部分,即背景、內容、影響與應對策略。在背景部分,將主要闡述新頒「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及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內容,了解「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理由和目的。隨後,將著重分析「勞動合同法」相對於以前的「勞動法」在規範勞動關係方面的重要變化和其主要內容。在第三部分,將是為應對「勞動合同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方面進行的調整。當然這種調整會對企業的多方面造成影響,因此在詳細評估這種影響後,本文提出了企業經營管理三種策略調整模式:「改革模式」、「創新模式」和「保守模式」,並認為台資企業目前可以選擇的是改革和創新模式。
25

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

陳郁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概況,並分析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北部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591人為研究對象,以「自尊量表」、「內外控量表」,「壓力因應方式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其自我肯定、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及生活滿意度皆呈現偏向正向的態度,尤其人際關係方面,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平均得分是相對較低的。 二、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之大學生,其整體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存在。但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之身心健康顯著高於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 三、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9.6%。且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四、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46.9%。且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則與其整體幸福感及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5.2%。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六、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內外控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28.9%。且自尊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內外控則與整體幸福感及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七、唯有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分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14.9%。且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與其生活滿意度間存有負相關。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經營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26

失落的因應歷程之探討--以青少年時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 / The study on loss coping process of adults when they were adolescent following parental death

黃淑清, Huang, Sh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青少年時期曾經驗父(母)親過世的成人,面對其父(母)親過世的失落事件個人之因應方式,以及失落事件對個人造成的影響和意義是什麼? 研究採現象學取向的深度訪談方式為研究方法,邀請五位成年人,進行回溯性資料蒐集,並以中心主題及個人描敘文加以分析資料。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失落事件與自我之間存在一個互為背景與圖像的關係。以此一觀點引申,發現失落具有四個內涵:失落感覺的產生來自情境的引發、失落是經驗主體的主動感知、失落是循環不止的質變過程、失落其實是部份自我的失落。 二、失落事件的發生對個人最主要的影響在於,經驗失落的主體之自我概念的改變。其中改變的向度包括自我認同、家庭動力、人際互動及生命觀等四個層面。 三、成功的因應失落來自於經驗主體其自我概念的成功重建。 四、失落的意義在於,個人因與過世父(母)親的關係的中斷,促使經驗失落的主體得以發展新的眼光來看待過去關係中的「自我」。 五、以時間序列的縱觀角度探討失落的因應歷程時,發現個人因應失落的歷程有極高的個殊性,無法歸納出相同的步驟、階段。但在失落感受發生的片刻之間,發現個人在面對其失落感受及現實生活挑戰時,具有極為相似的心理歷程。 最後依據以上的研究發現,提出有關對諮商人員、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coping process, the influence, and the meaning of adults when they were adolescent following parental death. Five interviewees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Phenomenological deep interview was adopted to collect data. Central themes and essential descriptions were chosen to analyze. The main finding were as follow: 1. The relationship of loss and self was just like figure and ground. There were four implications from this concept such as: 1) loss was induced by the environment 2)loss was an active feeling 3)the meaning of loss was changeable.4) loss came from part of self loss. 2. Facing the event of loss, the most critical influence towards interviewees was the change to his/hers self-concept. Changed aspects included self-indentity, family dynamics, interpersonal dynamics, and vision to life. 3. Successful coping skills mean the self-concept had been successfully reconstructed. 4. The meaning of loss was what could get a new self-concept ideal by the interrupted parental relationship. 5. There were no typical loss coping process among these interviewees. But when loss appears in daily life, there was a similar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about the develoment of loss counseling were raised at the end the article.
27

補習班成人學生之內外控人格特質、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考試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成靜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補習班成人學生之內外控人格特質、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與考試因應策略對生活適應影響的歷程。 研究樣本係自台灣北、中、南區補習班抽樣512位至21至48歲的成人學生。以「簡式內外控量表」、「準備考試不確定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考試壓力因應行為量為」和「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施測工具。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相關分析、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在補習班成人學生的生活適應方面,內控傾向較高、社會支持較多及採取問題導向因應策略者其生活適應狀況較佳,而不確定感較高及採取情緒導向因應策略者,其生活適應較差。在壓力因應策略的使用方面,內控傾向較高和社會支持較多者較傾向採取問題導向因應策略,不確定感較高者較不傾向使用問題導向因應策略。而內控傾向較低、個人內在不確定感較高和工具性社會支持較高者,則較傾向採取情緒導向因應策略。 其次,以徑路分析解釋內外控傾向、社會支持、不確定感和壓力因應策略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的研究結果指出,工具性社會支持和個人內在不確定感會透過問題導向因應策略而影響學習適應。內外控傾向、工具性社會支持、情緒性社會支持和個人內在不確定感會透過情緒導向因應策略而影響身心適應。此外,影響補習班成人學生學習適應的主要因素是個人內在不確定感和工具性社會支持,而影響身心適應的主要因素則是情緒導向因應策略和個人內在不確定感。亦即個人內在不確定感較低以及工具性社會支持較高的補習班成人學生在學習適應方面的狀況較佳,而較不採取情緒導向因應策略以及個人內在不確定感較低的補習班成人學生在身心適應方面的狀況較佳。顯見不論是在學習適應方面或身心適應方面,個人內在不確定感在影響補習班成人學生的生活適應上扮演著重要的因素,此發現可供往後在壓力或生活適應方面的相關研究加以繼續進一步探討。 針對以上結果,提出綜合討論及後續研究在對象、方法、工具以及變項上的建議,並對補習班學生之壓力因應及生活適應、補習班對學生之服務、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之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議。
28

政治風險管理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 Political Risk Managemenet and Respondent Strategies

林怡宏, Lin, Y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比較利益法則下的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企業全球化已是一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從事海外活動時,對企業在當地營運有最直接影響者,首推「政治風險」。事實上,政治風險的重要性,正隨著國際事件的不斷發生與企業走向國際化而日形重要。台灣的政治地位非常敏感,我國廠商有部份的海外投資活動因而受到影響,然國內對政治風險議題之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之方式,將廠商面臨政治風險時之管理及因應策略作一較深入之探討,以期能針對政治風險管理提出「通用型」及「專用型策略」,供企業從事海外投資活動時之參考。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企業界對「政治風險」的觀念,多數似乎仍侷限於與政治及政策變動有關之議題,而未將社會情勢及國際關係包含進去。   (二)企業對「政治風險」的看法,仍以負面影響為主,未考慮到其對企業可能帶來之正面效益。   (三)「價值鏈的切割」、「設立隔絕機制來阻絕風險」等之細部作法,以往的文獻尚未提及,但此舉卻可有效地管理政治風險。此外尚有一些細部作法,均可提供有意從事海外投資活動之廠商作參考。   (四)企業會在可承受之範圍內,以降低其他可控制之風險(如經濟性風險、管理風險等),來增加其因應政治風險之餘裕能力,並藉此降低總風險。   (五)本研究亦發現,國際關係對投資目標國的選擇有重大影響,且不僅止於母公司所在之母國、子公司所在之地主國的國際關係,事實上,銷售目標國與生產國之關係亦有顯著的影響。   (六)在個案訪談過程中,可發現業界對政治風險課題的關注程度,顯然仍較其他功能性政策(如行銷、生產、財務等)為低。一方面固然由於政治風險屬新興的研究課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於台灣企業國際化程度尚不深,而缺乏處理政治風險之經驗所致。   (七)政治風險之因應策略,若依廠商進入投資前與進入投資後來區分.可分為以下兩大類:(1)進入前策略:包括「慎選投資地點」、「投保政治險」、「調整進入策略」等;(2)進入後策略:包括「收集資訊」、「遵循當地法令」、「塑造企業形象」、「建立網路關係」、「保持政治中立」、「聘請當地人參與董事會」及「不斷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等。   (八)若將政治風險的因應策略按「通用型」及「專用型」區分,則可區分如下:(1)通用型策略:包括「階段性投資」、「分散投資地點」、「慎選投資地區」、「降低其他風險」、「抵定應變計劃」、「本土化」,及「投保政治險」;(2)專用型策略:包括「建立網路關係」、「租賃廠房」、「建立隔絕機制」、「以夷制夷」、「與當地企業/政府合資」、「慎選外派員工」、「預設備用產能」、「價值鏈的切割」,及「增強企業本身議價力」等。
29

青年期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之關係研究

林佩琪, Beckey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在學與就業青年職業自我認定發展上的差異,及他們在面對職業問題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之關係。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693位大專學生(男351,女342)及516位就業青年(男233,女283)為受試對象,研究工具包括(1)職業自我認定量表,(2)壓力認知評估及因應量表,(3)身心適應問題量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統計方法為:卡方考驗分析、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區別分析等。   研究結果如下:   1.在學與就業青年在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尚在尋求的在學青年人數百分比大於就業青年,提早成熟及認定失敗的在學青年人數百分比是低於就業青年,而認定成功的人數百分比沒有達顯著差異。並且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程度上沒有性別上的差異,在年級及年齡上亦沒有顯著差異。   2.在學青年在職業的抉擇上,所知覺的壓力大於就業青年,感覺能控制的程度低於就業青年,而感受到的影響持續度大於就業青年。   3.四種職業自我認定類型,在職業抉擇上所感受到的壓力知覺及影響持續度上沒有差異,但在控制程度上,認定成功者感覺能控制的程度高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的人。   4.在學青年在面對職業的選擇與決定時,使用「問題解決」的策略多於就業青年,而在「消極面對」、「情緒壓抑逃避」、「訴諸天命」策略的使用上沒有顯著差異。   5.認定成功者使用「解決問題」策略多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但在「消極面對」、「情緒壓抑逃避」的策略使用上低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另外,尚在尋求者在「消極面對」策略的使用上低於認定失敗者,但與提早成熟者沒有差異。提早成熟者在「訴諸天命」策略使用上則多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   6.在學青年在生理及心理的適應上差於就業青年。另外,在職業認定類型方面,提早成熟者的生理適應差於認定成功者,而在心理適應則是皆差於其它三種認定類型者。   7.在學與就業青年之職業壓力認知評估、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間有存在相關。   8.在學與就業青年的認定成功者在面對職業壓力時,較常使用「解決問題」策略,而較少使用負向策略,感覺較能控制,影響持續度較短,生理及心理的適應尚可。而尚在尋求者在職業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身心適應上為趨中。   9.在學青年的提早成熟者在職業壓力的控制程度及因應策略使用上為趨中,但在影響持續度上感覺較久,也較常使用「訴諸天命」策略,其生理適應也較差。就業青年的提早成熟者則較常使用負向因應策略,較少使用「解決問題」策略,感覺職業壓力是較不能由自己控制,但影響持續度感覺較短,其心理適應較差。   10.在學與就業青年的認定失敗者在面對職業壓力時較常使用負向因應策略,而較少使用「解決問題」策略,並且覺得其職業壓力是較不能由自己控制,但其影響持績度是感覺較短暫,其身心適應,在學青年是生理適應佳,就業青年是心理適應狀況尚可。
30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林宜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有關Lee(1973)所提之六種愛情類型的研究,都只探討愛情類型分量表得分與一些變項間的相關(例如,自尊、性態度、關係滿意度、性別等),關於不同愛情類型分量表得分與嫉妒的關係及不同愛情類型的配對與關係滿意度之闗係則從未被論及,因此,這些未被討的部份即為本研究的重點。在嫉妒程度與關係滿意度之關係方面,以往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研究者認為嫉妒因應行為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嫉妒程度、嫉妒因為行為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此外,不同嫉妒程度的配對及不同嫉妒因應行為的配對與關係滿意度之關係這個重要但被忽略的議題也在本研究予以探討。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26對18歲至35歲,交往半年以上的未婚男女,研究工具為愛情態度量表、人際嫉妒量表、嫉妒因應行為量表及關係評估量表。研究發現情慾之愛、友誼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關係滿意度越高,且越不常探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及依附之愛得分越高,關係滿意度越低,且越常採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及依附之愛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高,友誼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嫉妒程度越低。情慾之愛及利他之愛得分越高,越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得分越高,越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而遊戲之愛得分越高,越不常採用直接嫉妒因應行應。在愛情類型配對方面則發現「相似配對組」的關係滿意度顯著高於「相異配對組」。至於嫉妒程度、嫉妒因應行為與關係滿意之間的關係則發現:男生的嫉妒程度越高,關係滿意度越低,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常採用直接而少用間接嫉妒因應行為、高嫉妒因應行為及低嫉妒因應行為的受試之關係滿意度皆顯著高於常採用間接而少用直接嫉妒因應行為的受試。在嫉妒程度配對方面的結果顯示「男女皆為低嫉妒組」中的男性關係滿意度顯著高於「男女皆為高嫉妒組」中的男性關係滿意度。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均在討論部份予以探討。

Page generated in 0.02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