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3
  • 75
  • 8
  • 8
  • Tagged with
  • 91
  • 91
  • 69
  • 66
  • 37
  • 37
  • 29
  • 28
  • 23
  • 23
  • 23
  • 20
  • 18
  • 17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因果歷程偏離與故意歸責—新標準:「獨立評價說」 / The deviation of causal course and the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 —new standard: theory of independent assessment

戚本律, Chi, Pen 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通說將因果歷程偏離當作構成要件錯誤的一種類型。認為因果歷程作為故意認識的對象;並且對於因果歷程重要部分沒有認識,則阻卻故意。德國實務所提出的重要性理論(相當性概念與其他正當化評價事由之欠缺)是建立起國內通說看法的主因。不過,近年德國學界普遍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因果歷程偏離不再是「心理事實」的問題,而是「規範評價」的問題。因而從過去的錯誤理論漸漸轉向歸責理論。對於因果歷程偏離的難題也從「故意」範疇轉向「故意歸責」的範疇。在故意歸責層次下,德國學界提出幾種具體的處理方式,但都不脫離傳統部分主客觀對應的看法。本文認為透過檢驗行為人主觀與客觀事實間是否一致(或者部分一致),無助於解決因果歷程偏離的難題。結論上,本文提出一個嶄新的想法—「獨立評價說」,期待能適當且方便的解決因果歷程偏離的問題。 / The general opinion in Taiwan’s academia considers the error of causal course as an error occurred in the composing elements of a crime. The academia is also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intent of crime shall include the essential parts of the causal course. If any such part is left out of account, the intent of crime shall also be excluded. The theory of essentiality (Theorie der Wesentlichkeit) brought forward by the German court is the main fundation for the opinion of Taiwan’s academia. German authors have questioned this theory in the recent years. They hold that the problem of deviation of causal course is rather a problem of norm assessment rather than a problem of psychological facts. Thus the past fallacy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theory of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deviation of causal course which was undertaken under the category of intention has also been changed to the category of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 As regards the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 the German authors have developed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error of the chain of causation. Nevertheless, these resolutions are much the same, for they all emphasize a partial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intent and the real causal course. As a conclusion, the author claims that the coincidenc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of deviation of causal course, and proposes a new theory, - the theory of independent assessment, with the hope of facilitating th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f deviation of causal course.
52

詐欺市場理論於我國司法實務判決之運用與會計師損害賠償責任之探討 / The Study on the CPA's Civil Liability and Legal Problems of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under the ROC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張德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務報表不實證券詐欺訴訟是近年來新崛起的經濟犯罪型態之一,行為人的詐欺行為不僅要負擔相關刑事責任,更必須對投資人負擔民事損害賠償的責任,而對財務報表出具查核報告書的簽證會計師而言,近年來亦是投資人提出民事損害賠償的對象,顯見會計師的執業風險已有逐漸升高趨勢。 財務報表資訊重大不實,是民事損害賠償訴訟成立的先決要件。但財務報表審計是一項專業複雜的工作,發生財務報表資訊不實,並無法據此即逕行認定簽證會計師有故意或過失,其癥結點仍須回歸到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有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以及專業上應有之注意義務。因此,本文將以執業會計師的觀點,對於會計師如何進行審計工作做一介紹,包括審計應遵循的法令規範以及一般公認審計準則等,讓一般大眾可以初步瞭解會計師並非是財務報表正確性的保證人,會計師的查核工作仍存有先天上與後天上的限制,而且並非是公司財務報表之編製主體。 投資人以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作為請求權基礎提出民事損害賠償訴訟時,投資人所必須面臨的,即是所謂的「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失因果關係」的舉證問題。為了達到證券交易法保護投資的目的,近年來我國法院開始引進美國司法實務判決發展出的「詐欺市場理論」,藉以解決上述舉證困難的問題。據此,本文除了將蒐集論述美國與我國關於證券詐欺的法規範,包括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詐欺市場理論」之最新見解與發展,並分成以下的主題分別論述: 一、效率市場的認定問題 包括美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效率市場的認定指標,以及我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我國證券市場是否為效率市場的見解。 二、交易因果關係 「交易因果關係」是否可以推定,歷來即是證券詐欺訴訟兩造攻防的重點。本文將對比較美國與我國證券法制對於因果關係的規範,包括「詐欺市場理論」對於「交易因果關係」的推定,以及被告可以提出反證的例示情形。此外,本文亦將蒐集比較我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交易因果關係」的見解。 三、損失因果關係 「損失因果關係」是否可以採用推定方式認定?或是應由原告負擔起舉證責任?這一部分的認定往往涉及損害賠償範圍計算的認定,亦是曾經造成美國司法判決至為困擾的議題。對此議題,在2005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Dura案中已經獲得一致性之見解,確認「損失因果關係」採用推定是一種錯誤後,已經豁然開朗。但我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損失因果關係」係採用推定?或是如同美國私法實務採用由原告舉證證明的方式認定,本文將蒐集我國近年來之司法實務判決予以分析、歸納與討論。 四、損害賠償計算範圍 在對於此部分的認定上,一般有「毛損益法」與「淨損差額法」兩種方法。本文將介紹這兩種方法之優劣,以及美國與我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這兩種方法之見解。 五、會計師民事損害賠償因果關係 在證券詐欺案件中,社會大眾常常對簽證會計師予以非難之程度甚高,會計師若要在此等地雷股案件全身而退,在執行審計業務過程中必須確實遵守證券法令以及一般公認審計準則的相關規範,保有專業上之警覺與注意義務,才能將損害與執業風險降到最低。本文蒐集我國司法實務判決對於會計師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之判決,以明瞭會計師在審計過程的過失內容與型態。
53

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至「機會喪失」之演變---由機率之觀點出發---

張柏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由於知識的欠缺、傳統僵化的因果關係及全有全無的賠償效果,民事醫療訴訟(醫療錯誤類型)之原告往往無法獲得賠償因而產生之不公平。為解決此問題,本論文擬先由上位的因果關係概念著手探討,蓋彈性的因果關係概念或許有助於患者目前之困境,而探討之具體主題則為「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之因果關係概念。在探討過上位之因果關係概念後,本文主張於依決定論觀點無法釐清因果關係問題時,引入非決定論或機率之觀點輔助認定因果關係;而機率觀點要如何具體適用於個案中,又可區分為兩個觀察側面,即風險面和機會面,升高風險事實上等於喪失或降低了機會。因此本文接下來針對「風險升高」及「機會喪失」兩個主題作詳盡探討,並觀察其對於因果關係及歸責問題所帶來的啟發。在風險升高部分,本文選定流行病學之因果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在於根據流行病學手法判斷因果關係時,風險升高概念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流行病學與實證醫學有密切的關聯,醫療訴訟中二造所使用之研究結果或統計數據多半係依據流行病學之方法作成,研究流行病學的方法對於理解訴訟二造提出之證據應有相當的助益。在探討完風險面之後,本文將選定於美國醫療訴訟中逐漸被普及適用之機會喪失理論,作為機會面之研究主題,並比較風險與機會之間之關係,進而討論機會本身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可作為請求賠償之依據。完成上述風險面及機會面之探討後,本文將檢視此二課題於我國學說及法院實務上之發展情形,在判決方面主要檢討「輔大學生健康檢查事件」中一至三審之判決,以及可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之日本最高法院平成十二年之「生存可能性」相關判決。 在上述探討後,最後則回歸本文關心的主要問題,亦即,由於知識的欠缺、傳統僵化的因果關係及全有全無的賠償效果,醫療訴訟之原告往往無法獲得賠償,因而產生之不公平。由上述探討可知,因果關係概念不一定是僵化的,非決定論或機率之原因概念並不會與決定論之必要及充分原因概念相衝突;因此當根據決定論之原因概念,或傳統因果關係理論無法釐清因果關係爭議,且由於事件之專業性,使事實錯誤之不利益無論歸予原告或被告皆不公平時,唯一適當之方式即為引入機率之觀點比例認定賠償數額。在解釋方法上,則可參考上述輔大學生事件中一二審判決之見解,使用存活機會之概念(未來是否能進而擴及「維持健康之機會」及「治癒機會」,則有賴實務及學說發展),將存在於醫師過失行為與患者死亡或傷害之間,難以舉證之因果關係問題轉化為患者喪失機會之損害評價問題。當將之轉化為損害評價問題之後,法院即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二二條第二項,自由心證比例認定患者之損害數額,並判予患者財產上及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而當法院自由心證時,二造所提出關於機會之統計數據或流行病學研究自然是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法院不須受數據絕對地拘束。
54

現貨市場交易制度改革對期貨市場外溢效果之研究-以TAIFEX為例

萬幸真, Wan, Janet 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探討證交所實施盤中撮合取消兩檔限制、盤中瞬間價格穩定措施、收盤改採五分鐘集合競價、揭露未成交五檔的買賣委託價量等措施後,是否對期貨市場的績效指標,包括流動性、波動度與市場效率等產生變化,亦即考量台灣交易制度與市場結構與國外的差異性後,市場間是否存有外溢現象(spillovers);此外,本研究亦檢視期貨對現貨的領先關係是否隨著現貨市場的交易限制減少及市場透明度增加而出現變化,本研究劃分研究期間為五個區段,分別是91年4月1日 ~ 91年6月30日、91年7月1日 ~ 91年7月26日、91年7月29日 ~ 91年9月30日、91年7月1日 ~ 91年9月30日與92年1月1日 ~ 92年4月09日,以探討這些新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研究結論如下: 1. 市場成交量與波動度均出現先增後減的現象,在假設總體經濟情勢無重大變化的前提下,現貨市場制度改革會對期貨市場造成影響,適度的透明度有助於提高市場一般流動性交易者的交易動機,但當市場的透明度提高到某一種程度時,反而會降低資訊內部人在公開市場的交易意願。 2. 傳統流動比率(ALR)與變異數比率在研究期間不存有顯著差異,顯示現貨市場的制度改革,並未對期貨市場的整體市場效率帶來改變。 3. 在領先落後關係上,期貨市場受現貨市場的影響力逐期減小,主要有以下可能解釋,分別是衝擊市場訊息屬於全面性(market wide),台灣現貨市場有平盤以下不得放空的規定限制現貨市場對壞消息的反應能力、期貨市場自從開市以來就已有揭露最佳未成交五檔買賣價量資訊的措施、以及現貨市場後期由於缺乏這些資訊內部人的參與而使其對新資訊的反應仍然不如期貨市場快速。 4. 現貨市場受期貨市場的影響呈現先增後減,表示投資人在制度實施初期對新制度尚不熟悉,導致現貨市場出現短暫無效率的現象,但在2003年1月的揭示未成交最佳五檔買賣價量制度實施後,現貨市場變的更加透明化,使其對期貨市場前期新資訊的依賴程度已大幅減少。 5. 期交所於2002 / 07 / 29更改盤中之撮合方式,將由原本每十秒集合競價撮合一次之方式改為逐筆撮合,對期貨的市場市場並未造成顯著特殊的影響。 關鍵字:外溢效果、領先落後、交易制度改革、市場績效指標、VECM-GARCH、衝擊反應函數、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Johansen共整合 / Abstract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adopted four main trading mechanisms. (elimination of the two up/down tick, intra-day volatility interruption, 5-min closing call auction, and disclosure of the best five bid/ask price and volum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illover effects on TAIFEX after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trading systems in Taiwa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rading volume and return volatility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 no significant macroeconomic changes ’, spillover effects exists.
55

論傷害保險之保險事故

張傑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傷害保險之機能不但隨著現代社會之需要而變化,而傷害保險事業也可說已經蓬勃發展。然而,有關傷害保險之爭訟日益增多,尤其在保險事故的認定上,更是屢屢出現各種爭議,並逐漸有類型化之趨勢。 為此,立法院於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增訂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前項意外傷害,指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所致者。」徵其目的,乃在於透過法律位階明文定義傷害事故,以期定紛止息,然在其他保險先進國家,此種立法例極為鮮見。 有鑑於傷害保險屬於保障人身意外傷害事故之重要險種,在傷害保險事故之認定上卻爭訟不斷,而上述最新之明文立法方式,是否真能解決紛爭,即有待檢驗。此外,在某些案例中,醫學鑑定報告及法醫學上的判斷雖不可欠缺,但在保險事故的認定與判斷方面,法律整理工作更是前提要件,例如保險事故之要件、舉證責任之歸屬等等。本文即欲引介並檢視其他保險先進國家對意外傷害認定爭議問題之處理方式,以作為我國處理相同爭議之借鏡。
56

貨幣政策目標對金融商品市場之影響-台灣加入WTO前後之比較

邱智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部門與總體部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金融部門的活動關係著總體經濟的熱絡與衰退;總體經濟的變化也時常影響金融部門活動。而貨幣政策為中央銀行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在達成最終經濟目標前,時常會先衝擊金融市場的活動,進而影響就業、物價及經濟成長等總體面的經濟結果。本研究在基於金融部門與總體部門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關係上,探討台灣在加入WTO後面對外來總體面的干擾時,分析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效果,以期能在政策的選擇上有較佳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2002年台灣加入WTO為比較基準年,使用1998至2006年資料,以VAR模型與Granger因果關係探討貨幣政策與政策目標、金融市場間之有效性。實證結果發現,在貨幣政策目標間的傳遞效果上,以重貼現率作為貨幣工具無法有效影響操作目標;以拆款利率作為操作目標,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中間目標上有較佳的效果。此外,在貨幣政策目標與金融市場間的影響效果上,以準備貨幣為操作目標較能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金融市場;以廣義貨幣供給量M2為中間目標較能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金融市場。
57

國際化程度與銀行經營績效之關係--台灣銀行業之分析

蔡佳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述為找出國際化與績效的互動關係。首先,討論銀行國際化誘因,接著建立一國際化指標衡量台灣銀行業國際化程度,再檢驗兩者的關係。 採取1998年到2007年底台灣銀行業各年銀行資料,共計樣本數達486筆。由於資料為縱橫資料,故一般迴歸方式,加入固定效果與隨機效果以檢視不同的銀行特點是否有影響結果。另外檢驗國際化與績效和其他國際化誘因之間是否有互動的因果關係。 將國際化指標定義為海外資產比、海外營收比及海外費用比三者的一般加權指標。國際化誘因則採取:規模、績效、依循客戶、營收市占率、國內外利差、模仿跟風、市場開放與否等八項。結果發現,規模、依循客戶、國外利差等因素都顯著正向影響國際化程度,其中規模及依循客戶又與國際化程度有顯著的因果關係,故可推論國內銀行業國際化的誘因確實有擴大規模及依循客戶的考量。 以實證結果看來,國際化與績效確實會互相影響。另外,考量個別銀行的特性後,台灣銀行業符合固定效果模型。結果顯示,影響銀行績效的因素在不同銀行間沒有很大的差異,然而各銀行所屬的固定特性不同,確實會深刻影響銀行國際化程度的差異,亦即個別銀行的固定特性是影響國際化的重要因素。可見,銀行利用國際化策略而提升銀行績效的做法是有其前提所在,也就是本身條件要好。 銀行國際化、績效、規模等因素就像是一個迴圈,彼此影響。也可以說銀行要提升績效的方式有很多,國際化、併購、擴大市場都是策略之一,只是目前在國內銀行業市場有限的關係,造成國際化策略的自然形成,銀行國際化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手段,並不一定與績效有因果關係,只是現在剛好走到這裡。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nk performance and DOI(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start with explore the incentives for banks to internationalize themselves. Then we structure an index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n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variables and performance. This study uses unbalanced panel data of the Taiwan bank industry from 1998 to 2007. Besides the often-used regression method, this paper also tests both fixed effect and random effect models with panel data, and examines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and incentiv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find that variables such as scale, customers-following and foreign interest rate spread positively affect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moreover scale and customers-following factor Granger cause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So we can conclude that utilizing-economies-of-scale and following-customers are two incentives justify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Taiwan’s banks.
58

各國不動產證券指數對抗通貨膨脹之研究

江東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七個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香港、與澳洲。檢驗各國主成分為REITs商品在內的不動產證券指數,對於該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國際原油價格是否具有正向的通貨膨脹避險效果。並比較各國的普通股價指數對該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國際原油價格的通貨膨脹避險效果。本研究首先檢驗各國不動產證券指數/普通股價指數之月增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原油價格之月增率之間是否具有正相關性。並將消費者物價指數/國際原油價格之月增率以HP濾波分解成永久性部分與暫時性部分,以迴歸估計消費者物價指數/國際原油價格之月增率的永久性與暫時性部分對於不動產證券指數/普通股價指數之月增率是否有正向的解釋能力。並以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通貨膨脹像消費者物價指數或原油價格的月增率是否會Granger影響不動產價格的月增率。最後在進行單根檢定確認各數列皆為I(1)數列之後,檢驗不動產證券指數/普通股價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國際原油價格是否存在共整合關係,亦即代表是否具有長期的均衡狀態。 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國家不動產證券指數的月增率不管是對物價指數的月增率或原油價格的月增率的相關係數大多為無相關,在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甚至有些微的負相關,沒有支持通貨膨脹避險的證據。而在迴歸分析的結果,在加拿大、英國、法國,與日本,物價指數月增率的永久性部分對不動產證券指數月增率有負向影響;在美國與香港則是物價指數月增率的暫時性部分對不動產證券指數月增率有負向影響。至於原油價格月增率的暫時性部分則在美國、法國、與澳洲找到對不動產證券指數存在負向影響的證據。其他國家則無法找到支持物價指數月增率或原油價格月增率的永久性或暫時性部分對不動產證券指數月增率具有正向影響。此外Grnager因果關係檢定中,只有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月增率Granger影響不動產證券指數月增率。 而在假設無時間趨勢的共整合檢定之中,所有國家皆有顯著證據支持不動產證券指數與該國物價指數存在共整合關係,但若假設具有時間趨勢,只有加拿大,英國,日本與香港具顯著證據支持共整合關係的存在。而不動產證券指數與原油價格的共整合關係,不論有無時間趨勢,只有在加拿大、日本與澳洲這三個國家找到共整合關係存在的證據。 而普通股股價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或原油價格實證結果顯示,相關係數檢定與不動產證券指數檢定結果相似,大多為無相關;只有美國、法國、與澳洲有些微負相關存在。迴歸分析中,物價指數月增率的永久性部分在加拿大、法國、與日本對普通股價指數月增率有負向影響;暫時性部分則在美國與澳洲對普通股價指數月增率有負向影響。原油價格月增率的暫時性部分在美國與法國對普通股股價指數存在負向影響的證據。而Grnager因果關係檢定中,在較多國家找到顯著證據支持原油價格月增率Granger影響不動產證券指數月增率。共整合檢定中,若不考慮時間趨勢,所有國家的股價指數均對物價指數存在共整合關係,但若考慮時間趨勢,則只有日本與香港有共整合現象;至於股價指數與原油價格的共整合檢定,不論有無時間趨勢,只有在日本、香港與澳洲找到些微共整合關係存在的證據。 整體而言,並無顯著證據存在支持不動產證券指數的報酬會隨著通貨膨脹的增加而增加;或是通貨膨脹的增加可以解釋不動產證券指數的報酬。然而不動產證券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之間的確存在共整合關係,代表長期之下,兩者會往均衡方向調整,具有部分通貨膨脹避險能力。而普通股價指數與不動產證券指數的結果相同,但在檢設具有時間趨勢的共整合檢定上,不動產證券指數在四個國家存在共整合關係,普通股價指數則只有在兩個國家找到共整合存在的證據。不動產證券指數長期而言較普通股價指數具有較好的通貨膨脹避險效果。
59

中性行為與幫助犯

洪兆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名為中性行為與幫助犯,然論文的主題並不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而是想藉由分析刑法上中性行為問題的起源與脈絡,進一步的去觀察中性行為問題在幫助犯概念上的定位。藉由本文的探討可以發現,我國學說在討論幫助犯的構成要件時,長期以來欠缺歸責論的思考。故在幫助犯的構成要件適用上產生了中性行為問題,反之如果能注重這方面的問題,則中性行為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故本論文名稱雖包含兩個主題,其實重點在後者,亦即幫助犯的構成要件。 本文在第二章介紹我國幫助犯概念討論的現狀與問題。於第三到五章則介紹外國實務學說,於第六章則提出自己的見解,先檢討外國學說的迷思,與探討中性行為問題在幫助犯的定位,之後借助刑法上客觀歸責的階層,區分為製造風險與實現風險兩個要件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後討論主觀故意的範圍後,歸結出本文對於中性行為問題的看法,與幫助犯的要件,並使用至今的討論成果來回頭解決我國實務與學說上的問題。
60

所得與政府教育及國防支出之長期關係分析 /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f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林胤豪, Yinn-hau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檢定內生成長模型之下,政府的國防以及教育支出行為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我們發覺以往的文獻探討,對於教育對經濟成長關係的探討大多著重在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之影響,而多持正面的看法;學者對國防支出有持正面;亦有持負面之看法。根據本文所做的實證檢定則發現,長期之下,我們所欲檢定之變數,國民所得、教育支出以及國防支出皆具有單根之關係,顯示三個數列在長期之下,不具有穩定之狀態;亦即是呈現一個隨機漫步的情形,此正和我國經濟成長、國防支出、教育支出不斷增加的事實相吻合。而教育支出和國民所得亦有具有共整合的關係存在,這顯示了在長期之下,國民所得和教育支出的一階差分會呈一穩定的線性關係,即長期之下,國民所得和教育支出會有相同成長趨勢,而國民所得和國防支出間,因為國防預算支出的比例不斷降低,所以我們無法得出該支出與國民所得有共整合關係,顯示國民所得和國防支出長期下並無相同的成長趨勢。 而就因果關係檢定之結果來看,我們發現,國民所得對教育支出有一領先的關係,解釋了長期之下,國民所得的資訊可以用來預測教育支出成長的事實,同時也可以說明我國符合華格納法則中所提到之現象。 而就國防支出和國民所得而言,本文得出國民所得和國防支出存在雙向因果關係。當以國民所得作為被解釋變數時,可能因國防支出使用的效率,或者國防的支出確實提高有效需求並促進現代化,因而使國防支出對國民所得有顯著之影響。至於國民所得對國防支出的影響方面,我們就國防支出需求面來看國防預算的制定,是必須考慮所得的經濟因素。且依據華格納法則,隨著我國國民所得不斷增加,對於政府國防支出的需求,亦會相對提升。因此,吾人可以說國民所得增加會影響國防支出。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經濟成長與政府支出……………………….. 1 第二節 研究方向……………………………………….. 5 第三節 本文架構……………………………………….. 6 第二章 相關探討及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相關公共支出對經濟成長的文獻回顧……… 8 第二節 教育投資、支出及國防支出對經濟成長之影響… 11 第三節 國民所得對政府支出的影響………………… 23 第三章 計量方法………………………………………….. 29 第一節 單根檢定………………………………………… 29 第二節 共整合檢定………………………………………... 32 第三節 修正誤差模型…………………………………….. 34 第四節 因果關係檢定………………………………… 36 第四章 模型設定及實證結果…………………… . 41 第一節 模型的設定…………………………………… 41 第二節 單根和共整合檢定…………………………… . 42 第三節 修正誤差及因果檢定………………………….…. 47 第四節 實證結果之探討………………………………….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3 第一節 本文結論……………………………………….… 63 第二節 本文之建議…………………………………….…. 65 參考文獻……………………………………………………. 70 / We are going to dicuss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govnernment'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in Taiwan.We start at testing wheather income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national defense have unit or not. We find all the se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unit root.It shows that they are not stationary.Then we use Granger's cointegration test,and see that the series of income and education got the relationship of cointegration,instead that of income and national defense. Finally,we test long- run relationship by Granger causality.Due to the existence of cointegr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education expenditure,we can use two-steps OLS to test whether there exist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them,and we find income will affect education expenditure ,however education expenditure will not affect income.And we use F test to find the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income and nation defenseand we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s a bilateral Granger causality.It means that they will affect each other.

Page generated in 0.03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