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7
  • 65
  • 3
  • 3
  • 2
  • Tagged with
  • 73
  • 73
  • 21
  • 16
  • 15
  • 15
  • 14
  • 14
  • 14
  • 13
  • 12
  • 12
  • 12
  • 11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臺灣地區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變遷 / Change of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ctancy in Taiwan

蔣侃學, Chiang ,Kan Hsu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人口結構,在婚姻組成上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婚姻組成的改變,除了一方面作為瞭解過去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外,對於未來的生育率、勞動力及人口結構等重要事件,都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是瞭解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婚姻組成的改變,背後蘊含的,是臺灣社會對於婚姻的想像及態度的變遷。由於婚姻生活對於個人生命歷程,有著絕對關鍵性的影響,故而,對於婚姻的態度,也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於自身生命歷程的想像。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婚姻組成狀態以及婚姻生命歷程的分析與理解,是作為瞭解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正是構成本論文研究的核心議題。 前輩學者在討論類似議題時,採用的方法,乃是透過估算各婚姻狀態(未婚、離婚、有偶、喪偶、死亡)間的轉移率,建構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以理解婚姻的生命歷程變化。 然而,此一方法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相當多關於婚姻生命歷程變遷的訊息,卻由於資料的難以取得,使得在估算的結果上,各學者間莫衷一是、無有定論。有鑑於此,在探討此一問題時,本研究不採取上述的路徑,而是採用目前在學界公認較為穩定的估算方法--「蘇立文法」。此法雖然透露的訊息,不如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來得豐富,卻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各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相對穩定且可靠的訊息。 在上述討論的脈絡下,本研究以「蘇立文法」,透過1956、1966 、1980、1990、2000年五次的普查資料,配合相對應年度的「國民生命表」,建構這五個年度的「年齡別婚姻生命表」,企圖勾勒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發現,隨著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臺灣地區人口處於未婚的預期時間不斷增加,未婚佔其一生壽命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同時,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喪偶的預期時間減少,顯示人們一生中處於鰥寡狀態的比例下降。而可能造成婚姻解組的主要風險,從過去的「喪偶」轉變為「離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婚、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生命中總共處於有偶狀態的比例,卻幾乎沒有下降。顯見未婚時間的延長,代表的不是人們不進入婚姻,而是「延後進入婚姻」;離婚時間延長,不是人們從此處於單身,而是很可能透過再婚,再次進入婚姻狀態。 承上所述,本研究發現,由於晚婚、離婚、不婚、再婚等等現象的盛行,過去集中且單一的適婚年齡,開始變得分散、延後。人們可能進入婚姻的時間,不僅僅限於過去的「三十大關」,而是整個的延後。同時,婚姻的歷程,不再如過去單一且穩定的「未婚-有偶-(喪偶)-死亡」,而是像「未婚-(有偶)-(離婚)—(再婚)-(喪偶)-(有偶)-(喪偶)-死亡」一般,呈現相對多元、複雜的婚姻生命歷程。
12

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

李明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價值(values)」反映了「需求(needs)」(Handy,1970),研究人的婚姻生活價值觀,釐清其對婚姻生活的內在需求為何,實為探討婚姻滿足的重要方向。基於此觀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國內夫妻之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情形。 以往的研究多將婚姻滿足概念化約為單一向度,如此一來便無從瞭解個體在滿足感上的質性差異。因此,本研究以張春興之婚姻五經論概念 (曹中瑋,1984) 為基礎架構,再結合婚姻滿足各層面的國內文化特色,進一步對影響婚姻生活的重要層面進行整合論述,並依此作為本研究編製之量表內容。由於在本研究中,婚姻生活層面分為生物、經濟、社會、心理、哲學五大層面,並可區分成更細微的層面,以釐清婚姻生活的豐富內涵,因此,本研究的兩個重要研究問題便在於:當個人所重視的婚姻生活層面獲得滿足時,其整體婚姻滿意度是否較高?當夫妻的婚姻生活價值觀相似(相融)時,是否較可能擁有幸福美滿、彼此交融的婚姻關係? 本研究參與正試分析的研究樣本共有330位,年齡介於16~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00歲,其中可進行夫妻配對分析的樣本有151對。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婚姻生活層面量表」;資料分析方式包括相關考驗、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回歸分析、階層回歸分析、兩相關係數之差異顯著性考驗等。研究發現:(一) 國內夫妻對於心理層面及生物層面的婚姻生活內涵較為重視,而一些重要的婚姻生活價值觀中也反映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此外,性別、年齡、婚齡、教育程度的不同,在婚姻生活價值觀上呈現部分的差異。(二) 國內夫妻在婚姻生活中的生物層面最為滿足;而性別、婚齡、教育程度的不同,在各婚姻生活層面滿意度上呈現部分的差異。此外,婚姻生活五大層面之滿意度與整體婚姻滿意度、離婚態度之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但若以五大層面滿意度一同預測整體婚姻滿意度時,僅有心理層面的預測力較顯著;若以五大層面滿意度一同預測離婚態度時,只有社會及心理層面的預測力較為顯著。(三) 婚姻生活五大層面上的「滿足程度×重視程度」與整體婚姻滿意度、離婚態度的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但若以五大層面「滿足程度×重視程度」預測整體婚姻滿意度時,僅有心理層面的預測力較為顯著;而在預測離婚態度時,也是只有心理層面的預測力較顯著。此外,至於以婚姻生活各層面滿意度預測整體婚姻滿意度、離婚態度時,婚姻生活價值觀是否扮演調節變項的角色此一問題 (即:當個人所重視的婚姻生活層面獲得滿足時,其整體婚姻滿意度是否較高?),則僅得到部分支持的結果。(四)當夫妻的婚姻生活價值觀愈相融時,該婚姻生活層面滿意度、整體婚姻滿意度愈高,離婚態度則愈低。並且,自己與「知覺」配偶之婚姻生活價值觀相融性 (相對於自己與配偶「實際」之婚姻生活價值觀相融性) 和該婚姻生活層面滿意度、整體婚姻滿意度、離婚態度之相關皆較高。此外,大致而言,婚姻生活價值觀相融性與該婚姻生活層面滿意度之相關,女性比男性來得高;亦即對於女性而言,夫妻之婚姻生活價值觀相融與否的問題顯得比較重要。 綜合各項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提出對未來研究、情侶與夫妻、及婚姻輔導工作者一些建議,以供參考之用。
13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依附風格與子女婚姻態度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 Children's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ir Marital Attitude.

鐘珮純, Chung,Pe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子女婚姻態度的概況,並分析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依附風格與其婚姻態度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801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婚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子女對婚姻的感受傾向於美好、認為婚姻是對配偶一輩子的承諾,不能隨意放棄,但對於是否未來踏入婚姻關係中仍持較為謹慎、中立的態度。 2、男性子女的未來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婚姻長久性皆較女性子女來得正向、積極。 3、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以及和諧程度,與子女的未來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存有正相關。 4、子女依附風格為安全型的,會與其未來的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間存有正相關。 5、子女依附風格為焦慮型的,會與其未來婚姻的長久性存有正相關。 6、子女依附風格為忽略逃避型的,會與其未來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間存有負相關。 7、子女依附風格為害怕逃避型的,會與其未來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婚姻長久性間存有負相關。 8、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會透過安全型依附風格,對子女的未來結婚意向、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帶來間接的影響。 9、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會透過害怕逃避型依附風格,對子女的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帶來間接的影響。 10、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不但會對子女的婚姻感受性,帶來直接的影響,且會透過焦慮型依附風格,對子女的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帶來間接的影響。 11、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不但會對子女的婚姻感受性,帶來直接的影響,且會透過害怕逃避型依附風格,對子女的婚姻感受性及婚姻長久性,帶來間接的影響。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家庭教育方面、學校輔導與教育方面、社會教育方面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子女、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風格、婚姻態度
14

夫妻分隔兩地員警的家人關係、婚姻滿意度及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之研究 / A study of police marital status especially in a long distance regarding their family relationship, marriage satisfaction, work ded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from Taipei City police perspective.

黃柏鐘, Chung, Po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北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多元發展與變遷,使得治安、交通狀況日趨複雜,加諸於警察人員之工作與責任有增無減,相較他單位之警察人員實在是保母難為,又因從警人員多為中南部子弟,需兩地奔波,無法兼顧家庭,致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員警大量外流返鄉。為瞭解組織氛圍與工作環境及兩地婚姻之特性,對於警察人員之影響為何?本研究採深入訪談法,以現任12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員警做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期能瞭解夫妻分隔兩地員警的家人關係、婚姻滿意度、工作投入及工作滿足之問題,並尋求對策,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本研究發現: 一、夫妻分隔兩地成因如下:單位裁撤、強制移撥、畢業分發、生涯規劃、宗教因素。 二、婚姻滿意度與家人關係:兩地分離致隔地相思、藉分擔家務拉近距離、因分隔兩地使親密關係略減致感情變淡、員警身處異鄉孤單寂寞易受酒色誘惑、婆媳磨合相處不睦使員警左右為難、員警配偶慈母兼嚴父獨挑教養大樑等。 三、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服從上司領導、同事情誼血濃於水、遇有干涉取締每多掣肘、心事重重苦悶難訴、升遷無望歸心似箭、寄情工作忘卻煩憂等。 依本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婚姻及家人關係部分:鼓勵員警多元學習利用獨處時間充實自我、推展朝氣蓬勃健康活力的休閒活動、正常休假使員警與家人能定期團聚、舉辦家庭日活動請親人北上參觀員警工作與生活情形、警察宿舍之配發把兩地婚姻者列為首要考量之一、增設都市加給提升生活品質。 二、工作滿足與投入部分:建立公平合理的升遷管道以提昇士氣、落實專業分工簡化派出所業務、建立長治久安的各項政策、設立社工專責諮商輔導機制、健全人事制度。
15

中國內地及澳門非有效婚姻制度的比較研究

梁德富 January 200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16

挑三揀四--連續性搜尋的擇偶過程模擬

陳佳穎, Chen,Chia-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常生活中,人們是如何挑選結婚對象的?隨著時代的演進,在現代社會中,婚姻配對已由傳統的「媒妁之言」轉變為「自由戀愛」的結合方式。不過,「自由戀愛」並非等同於完全的自由選擇或隨機配對,人們由於其特定的地位背景條件,是在一個特定的「候選對象群」中擇定配偶。本研究修正過去擇偶研究中「單一指標觀」的侷限,改採用「多重指標觀」來檢視人們的擇偶行為,主張個人之行為會遵循「理性選擇」原則,依據「多重指標」的擇偶條件,在候選對象群中進行「連續性搜尋」,歷經一番「挑三揀四」,篩選若干對象後,方能覓得伴侶。 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透過電腦模擬(simulation)的方式,以人們挑選伴侶時常用的五種偏好類型—一試定終身型、專挑極品型、面面俱顧型、差別偏好型、截長補短型做為基礎架構,分別模擬在婚姻市場中人們為了「覓得良緣」,所可能採取的不同挑選伴侶策略及搜尋結果,分析重點鎖定在以下兩點:一是持不同擇偶偏好類型的人,能夠成功覓得良緣的機會;以及若能成功覓得良緣,所需篩選的對象數量為何。此外,面對同樣一個婚姻市場,個人因其對「市場價格範圍」的掌握與否,也會發展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擇偶策略:經驗法則與門檻法則,本研究亦針對這兩種策略分別進行模擬分析。研究最後並為後續研究可行之方向,提出幾點建議,例如:與實證資料相互比對、與其他如婚姻品質、婚姻滿意度等之相關主題結合、進一步將「時間面向」納入模型結構等。 關鍵字:擇偶、連續性搜尋、婚姻配對、理性選擇、電腦模擬、婚姻市場 / How do people pick their “another half” in their daily life? People now have more and more freedom in choosing their spouses, unlike the situation before when arranged marriage was the main stream. However, choosing spouses freely doesn’t mean that they are free to choose whomever they like or they are matched randomly. People tend to select their spouses within a pool in which the “candidates” share similar backgrounds with them. In this study, people’s mate selecting process, previously analyzed with single indicator, is now examined with multiple indicator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eople, who intent to find mates, would follow the rational choice principle, go through a sequential “picking and choosing” process with multiple spouse-choosing criteria, and find their spouses in the “candidate pool” fin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ate-selecting strategies and results with the technique of computer simulation, based on five principles of mate-selection preference people usually have. The five principles are 1) the immediately matching type, 2) the choosing for the best only type, 3) the deliberate type, 4) the individual diversity-admiring type, and 5) the compensatory type. The focuses of the analysis are twofold. Firstly, it looks into the chance of successfully finding a mate by people with different preference. Secondly,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which are sifted out before people can make a final decision. Besides, although in the same marriage market, individuals tend to develop two types of searching strategies—rule of experience and rule of threshold—that depends on their grasp of the “range of the market price.” This study conducts simulation of the two rules.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some potential issues for following researches, for example, comparing the research outcomes with empirical data, combining topics such as the quality or satisfaction of marriage, and incorporating the “time” element in the simulation model. Keywords: mate-selection (or mate-searching), sequential searching process, assortative marriage, rational choice, computer simulation, marriage market
17

成為公民? 我國婚姻移民女性政治賦權之發展脈絡 / Becoming Citizens: The Political Empowerment of Marriage Migrants in Taiwan

張雅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移民浪潮隨著全球化的深化成為普遍的現象。臺灣社會逐年增加的婚姻移民人數意味著社會已有一群相似處境的群體逐漸成形,成為我們政治共同體的一部份。然而,台灣的婚姻移民政策依舊帶著管制思維,移民政策反映了國家對社群成員的想像,國家透過階層化的公民權政策限制了國家不想要的成員,而東南亞配偶和大陸配偶往往處於階層化底端。當國家仍將公民身分視為公民權利的前提下,剝奪了婚姻移民諸多的基本生存權利,使其陷入身份與處境連結的困境,即使取得公民身份,也不保證婚姻移民能獲得實質的公民權利。 面對這些管制結構,本研究焦點在這些婚姻移民女性如何透過社團參與成為公民的政治賦權歷程。政治賦權是一種讓社會不利者察覺到本身的處境、進而發展出相信自己有資格也有能力參與這個政治社群的意識化,以及採取政治參與的權力轉變過程,也是成為公民的過程。以往公民的概念是在國家的框架下被規範設定的,國家透過各種制度限制及資源配置等方式來界定公民的身份與權利。而我國婚姻移民女性做為弱勢的外來者,將透過社團參與來界定移民和國家的關係,也和國家重新協商公民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對公民身份的認知以及行動實踐的過程,呈現政治賦權與否,及呈現的賦權型態必然受到所屬的社團類型,以及社團和國家兩者之間的內外遠近關係所影響。個人會受團體的立場與詮釋的影響,解讀自己和政治體系的關係。而團體的立場又往往受到它和國家的互動關係而形成,使得處於不同團體中的人們,從意識到行動的政治賦權過程,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發展型態。故,本研究將從國家的政策、作為中介角色的社會團體,這兩者的互動關係如何影響個人意識化和政治行動的過程,來探究我國婚姻移民女性的政治賦權發展。 首先,本研究發現國家透過制度、資源到社會形象控制的面向,針對不同婚姻移民身份建構了兩套管控體系。當婚姻移民來到台灣便進入了這些結構之中,在移民階層化下,大陸配偶傾向處於制度直接排斥的「制度弱勢」結構,而東南亞配偶雖然可以享有部分公民權,但相對而言傾向處於「社會弱勢」的結構。不同管制體系下,影響了社團組成(如陸籍社團需由台灣人代言)及不同婚姻移民者可能採取個人或集體式的行動策略。再者,扮演中介角色的社團,一方面社團能為成員提供更多的資訊網絡與資源,另一方面也在篩選資訊和型塑價值給社團成員。因此社團類型以及它和國家的互動關係是「倡議型」抑或「代言型」,將影響成員的政治認知詮釋與行動,形成不同的政治賦權差異。除了國家管控結構的差異、社團和國家互動關係的類型影響著婚姻移民女性的政治賦權情況外,大陸配偶相較外籍配偶所擁有的個人條件優勢,也影響著她們發展出個人式的意識和行動,但較高的個人政治賦權反而阻礙了集體政治賦權的發展,使得即使都是參與倡議型社團的大陸配偶和外籍配偶,也出現政治賦權型態的差異。 在不同國家管控體制、社團和國家互動關係下,東南亞配偶及大陸配偶透過社團參與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政治意識和行動。本研究歸納出四種政治賦權型態,分別為:集體型公民、個體型公民、臣屬型公民、困境型公民。政治賦權發展包含了個人賦權和集體賦權兩種層面。個人賦權涉及到的是個人能力和政治效能感的提升,而集體賦權則是涉及了個人對社群的認同及集體行動的可能,透過集體行動來打破孤立性,改變原先不利的權力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倡議型的外籍社團和大陸社團分別產生了集體型和個體型的公民。有意識且積極參與集體行動的集體型公民和個人政治賦權高的個體型公民重新詮釋了公民和國家的關係。而國家代理型的外籍社團和大陸社團則分別出現了臣屬型公民和困境型公民,強化了國家的權力結構。臣屬型公民無法將婚姻移民的處境提升為結構性問題,而是支持現有主從關係的權力結構,並將權利視為國家恩惠,而困境型公民雖然意識到不利的結構處境,但認為個人無法改變權力結構,反而產生行動困境。
18

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關係之研究

陳明穗, CHEN, MING-S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已婚婦女就業雙夫妻對方身心健康、婚姻滿足的影響;已婚婦 女女進入就業市場,傳統的家務工作分配情形是否有所改變?婚姻權力型態是否趨於 平等?夫妻雙方所知覺到的家務分工情形、婚姻權力類型與婚姻滿足的關係;又夫妻 對家務分工、家庭決策知覺之一致性如何?此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又如何? 論文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包含三節,分別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 與資料分析;第三章是結果與討論,其中各節分別分析基本資料,及驗證各個研究假 設;第四章結論與建議,對全文作了一個總結,並依據研究結果對夫妻雙方之交交互 關係提出可行的建議。
19

雙生涯家庭中影響妻子婚姻滿足相關因素之研究

傅瓊慧, FU, GIO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高雄市的雙生涯及雙工作家庭的妻子為研究對象,包括有律師、教 師、推事、教授、醫師、主管、記者及一般職員等職業類別,共192 人。以問卷調查 法及晤談法兼行之,所探究內容包括事業態度、婚姻型態、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 夫妻意見差距、夫妻職業地位差異,以及人口基本資料等等。所用的統計方法為多元 逐步迴歸和變異數分析相關、ttest 、因素分析、次數分配等。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ぇ探討事業態度、婚姻型態、夫妻職業地位差異等變項和婚姻滿意 度、生活幸福感以及生活滿意等變項的關係,還有社會支持和夫妻意見差距兩變項的 調和力量。え 探討「事業組」和「工作組」婦女在諸變項有否差異。 論文的首章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呈獻相關文獻探討,第三章介紹研究方法, 包括受試問卷、施測過程及統計方法,第四章則是研究的結果和討論,最後一章是源 於本研究的結論和健議。 論文的初步結果如下:ぇ夫妻的職業地位差異和妻子的婚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及生 活幸福感變項之間各組未達顯著差異。え夫妻意見差距和婚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及 生活幸福感兩兩變項之間的相關均達顥著水準,表示夫妻意見差距愈大時,妻子的婚 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都愈低。ぉ丈夫支持和婚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 和生活幸福感兩兩變項之間的相關均達顯著水準,表示丈夫支持程度愈高時,妻子的 婚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及生活幸福感均愈高。
20

左傳婦女形象研象

官翰玫, GUAN, HAN-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左傳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文辭之優美,敘事之生動,為古今學者所 公認。尤其對於人物的描寫,技巧十分突出,往往筆墨不多,便能鮮明地刻畫出人物 的性格。本文選擇左傳中的婦女作為形象探討的對象,除了希望借此了解當時 室中 婦女的生活,道德情操的表現、在政治上所伴演的角色等等,更重要的是從作者在敘 述史事時,所表達的主題意識,來探討作者對於這些婦女的主觀看法,從而了解作者 的用心,以及他對婦女在春秋時代所伴演角色的認定。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六節,約十萬字,依據左傳史料,探究婦女形象,並綜合詩經、禮 記、公羊、穀梁、國語、諸子、史記、列女傳的資料,作一分析比較。 首章緒論,簡述形象探究在文學上的價值,以及本文所探討人物的身分、時代背景, 並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論文的主體,每章分別探討一種類型的女子:寵 嬖構陷嗣子,謀立己所私愛,自古宮廷屢見不鮮,左傳有驪姬、宜姜二位。(二)不 安於室的女子:恃寵宣淫,終必導致亂亡,文姜、哀姜等是。(三)傾城傾國的女子 :姜婦人的出場,往往揭露出男子的好色、左傳中的息媯、夏姬、棠姜是顯著的例證 。(四)秦晉之好的出閣閨秀:秦晉之間的聯姻,說出當時政治與婚姻的密切關係, 左傳借穆姬、文贏、懷贏的行為來說明。(五)賢明有禮的女子:左傳寫女子的胸襟 識見,為男性為主的政治舞台,平添不少姿態,有文姜、趙姬等。末章結語,則歸那 左傳作者刻繪婦女形象所傳達的意義與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