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9
  • 390
  • 30
  • 29
  • 5
  • 1
  • 1
  • Tagged with
  • 456
  • 456
  • 170
  • 144
  • 107
  • 91
  • 90
  • 83
  • 82
  • 79
  • 75
  • 73
  • 68
  • 67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1

オフショア・バランシング再考 ― 米国と湾岸地域, 1969-1981 ―

篠本, 創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3661号 / 法博第281号 / 新制||法||17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中西 寛, 教授 鈴木 基史, 教授 唐渡 晃弘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12

以比較法觀點論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 /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Liability of Secondary Infringement under Trademark: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USA and Europe

何皓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發展衝擊了現在的商標保護機制。有鑑於網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慧財產權的侵害態樣也不再單純,隨著科技發展逐漸改變,現有的法規已不足以應付現在的科技時代。現在許多人相比於一般逛商圈、電視購物的方式,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購的方式購買商品,但是當賣家透過網路服務平台販售偽商品而侵害商標權人之商標權時,除了直接侵害商標的賣家,做為中間媒介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亦應擔負責任? 目前由於侵害者眾多、追查困難及訴訟經濟的考量,商標權人通常都會選擇中間的網路服務提供者作為訴追對象,雖然由於各國環境差異,導致在保護消費者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交易或是商標權人的利益上,有所不同:若是太過保護消費者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雖然能夠保護交易安全,但相對犧牲了商標權人的權利,但若是太過加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又會破壞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模式,因此,法院必須權衡兩方利益,發展對商標間接侵權一套相關的判斷機制。 台灣目前雖然對於商標權間接侵權的案例仍十分缺乏,但隨著目前消費者的消費型態來看,此種商標侵權態樣亦將隨之成長,而為了因應將來狀況,建立相關的法規範是急迫的事。目前台灣針對著作權及專利權雖然都有間接侵害的相關判決討論,但針對商標間接侵權卻仍未有相關法規規範,在5月商標法的修正案中,也未試圖加入相關討論。本文試圖分析國外商標間接侵權的發展,並參考台灣對於網路服務平台提供者的責任避風港限制,分析台灣環境該如何得移植國外商標間接侵權的相關標準,並建立一套我國的商標間接侵權的判斷機制。
113

画像データを用いた都市高速道路合流部における車両追従挙動モデル構築及び車両間の異質性に関する研究

洪, 多禧 24 September 2009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4922号 / 工博第3149号 / 新制||工||1472(附属図書館) / 27360
114

リスクの概念に基づく居室避難安全評価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道越, 由華 26 March 2012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工学) / 乙第12643号 / 論工博第4071号 / 新制||工||1545(附属図書館) / 29721 / (主査)教授 田中 哮義, 教授 原田 和典, 教授 神吉 紀世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115

從烏克蘭危機探討東歐區域安全 / Exploring Eastern Europe 's Regional Security from the Ukrainian Crisis

張嘉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3年11月,時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在拒絕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後,引發一連串國內及國外的危機,導致了領導人被罷黜、國家領土被俄羅斯佔領、外國勢力的影響浮上檯面等後果,造就了冷戰過後最大的東歐戰略板塊變化。 烏克蘭位居東歐亞交匯之處,對區域安全影響頗鉅。為研究烏克蘭危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的局勢變化,本文首先簡述事件過程,並以時間軸鋪陳,分析其歷史及地緣關係如何造成烏克蘭人民國家認同差異與影響領導人的外交政策;在地緣政治方面,以美國、歐盟及俄羅斯等三大重要外國勢力為主要面向,研究如何在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干擾烏克蘭的走向。進而探討烏克蘭當局之戰略文化形成之肇因、外國勢力角力對其國內政治的衝擊與其未來對外關係的可能的戰略選項。 / In November 2013, when the President of Ukraine, Yanukovych, refused to sign the EU-Ukraine association Agreement, triggered a se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rises, such as: the president was removed from his power, and the territories was occupied by the Russian, as well as the foreign influence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nd no longer been ignored and so on. This has been the biggest changes on strategic situation in Eastern European since the Cold War ended. Ukraine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ern Europe and Asia; the impact of regional security is huge.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risis in Ukraine and the possible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at fi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ent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imeline, analyzing how the historical and geopolitical issues will influence the people in the Ukrainian as well as the leaders’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and Russia are the major foreign forces as the main targe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how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ssues interference the direction of the Ukraine's developments. And then exploring the possible strategic op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the Ukrainian authority, the impact of foreign forces on its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strategic choice on the external relations. Keywords: Ukrainian crisis, strategic culture, regional security.
116

食品安全政策轉變之研究 / The policy change of food safety

蘇修民, Su, Hsiu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隨著國家不同時期的發展,在食品產業與食品供應系統產生巨大的改變。這些變化影響了食品安全的政策,使得食品安全政策著重的焦點在不同時期發生轉變。起初台灣在國民政府遷台,以恢復基礎工程、公共設施的政策下,著重於食品的「衛生」;爾後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消費者的意識抬頭、食品產業的轉型,食品安全政策從「衛生」轉移到注重因發展所帶來的汙染的「安全」上;在加入WTO後,食品產業踏入國際化,在新技術與食品來源複雜下,食品安全政策導入了「風險」觀念。 本研究採取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來探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轉變,食品產業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改變了食品供應系統,糧食供應從農業社會到工商業社會造成社會結構改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為行動者在面對食品工業化過程的社會實踐。在結論本文認為在食安事件中民眾反映出對食品工業化結構的反思認知能力,對於食品工業化使「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變得既複雜又難以理解,大多數消費者看到的都是最終的成品,缺乏對於生產流程的認識。民眾擔心不只是某一樣的非法食品添加物或非食品原料被投入到食品生產之中;他們擔心的是整體:到底還有多少沒有被揭露?我還要承擔多大的食品風險?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安心」,其實核心在於資訊、透明、負責。除了讓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商品存在於市場,也允許品質高的食品得到應有的價值,讓消費者去做選擇。 / The food industry and food supply system have a huge chang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se changes have affected the policy of food safety, shifting the focus of food safety policy in different periods. At the beginning, under the policy of restore the infrastructur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Taiwan government focused on the “hygiene” of food. Aft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the rise of consumer awarenes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od industry, food safety policy shifted the focus from “hygiene” to the “safety” brought by the pollution from development. Joining the WTO, the food industry becomes more international. In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complex of food sources, food safety policy added the concept of “risk”. This study adopts Gidden’s structur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food industry has changed the food supply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agricultural to modern society also changes the food suppl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social practice for the actors in the face of the process of food industrialization.This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food crisis, the people reflect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process of food industrialization. Most consumers are lacked of awarenes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because they only see the final product. Food industrialization makes the process of “from the stable to the table” becomes both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People worry that not only a certain kind of a certain kind of illegal food additives or non-food material are put into the food production. They are worried about the whole food industry. How much hasn’t been exposed? How much risk do I still need to bear? The core value of food safety is more information and more responsible.
117

導入遺伝子の発現制御を可能にする新規ボルナ病ウイルスベクターREVec-L2b9の開発

山本, 祐介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生命科学) / 甲第22608号 / 生博第441号 / 新制||生||5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科高次生命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朝長 啓造, 教授 野田 岳志, 教授 千坂 修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Life Scienc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18

米国海兵隊の電撃戦の起源 : 機動戦構想の思想的背景と採用、制度化 / ベイコク カイヘイタイ ノ デンゲキセン ノ キゲン : キドウセン コウソウ ノ シソウテキ ハイケイ ト サイヨウ セイドカ / 米国海兵隊の電撃戦の起源 : 機動戦構想の思想的背景と採用制度化

阿部 亮子, Ryoko Abe 20 March 2018 (has links)
ベトナム戦争後の米国海兵隊(以下海兵隊)の基盤ドクトリンの変遷に着目することで、2003年の海兵隊の「電撃戦」型戦いの起源を描いた。2003年の海兵隊の基盤ドクトリンで採用されていた機動戦構想は1970年代から海兵隊で議論、形成され、1980年代後半に正式に基盤ドクトリンに採用され、編制や教育を通して制度化された。機動戦構想の思想的背景と採用に一考察を与え、要求特定システムと教育における制度化を扱った。 /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how the U.S. Marine Corps institutionalized warfighting concept, maneuver warfare in the 1970s and the 1980s. It emphasizes that the Alfred Gray and his reformers attempted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concept through building new requirement system and reforming its education in the 1980s. The MC's requirement system w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from the physical element-based system into the future-oriented and warfighting concept-based system. Also, the education was shifted from knowledge focusing to military judgment focusing. It argues that,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f new strategic circumstance and new exercises, combined arms exerci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aneuver warfare was limited. / 博士(政治学) / Doctor of Political Science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119

美商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實務研究-以美商台灣開利公司與杜邦公司為例

王清煌, Wang, Ching-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商來我國投資設廠後,外商(尤其是美商)在執行勞工安全衛生管理成效比本國類似事業單位優異,一樣的勞工在相同法律下會有如此的差異呢?藉由美商台灣開利股份有限公司與杜邦公司的安全衛生管理實務,來探討其成功的因素。 當然安全衛生管理工作有部分,涉及到ISO機構的基本精神是希望消除各國除關稅以外的貿易障礙,與全球分工與公平競爭部份並非屬於本研究的主題。但就生命的尊重與員工照顧而言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借鏡。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外商大部分的員工都是本國同胞,在相同的國家文化與法律制度下,安全衛生績效成果皆比大部分本國的企業優異。我們就可以從幾個安全衛生管理關鍵因素來探討,希望以此探討以期能使我國的企業安全衛生工作更加確實,減少職業災害的發生。讓勞工能從考量自身安全為出發成為最注意本身安全的人,而非一般勞工普遍存在安全衛生是老闆的事,是安全衛生專責人員的事的謬誤。 老實說發生事故造成傷害或是不幸死亡時,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和自己受到傷害。要保護自己的安全只有靠自己,別人總是沒有辦法隨時盯著你所以安全是必須靠自己的。 一、安全衛生管理 研究探討美商安全衛生管理稽核管理制度,相同的人員與法律制度下,在不同的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下所產生的管理結果卻是不同。發現安全衛生管理是屬於生產活動的一部份而且是有系統化的管理工作,是與生產活動相結合的必要行為。 二、勞動檢查機構 專業和有效的稽核檢查工作,使企業推行的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可以被專業的安全衛生稽核人員仔細且確實的稽核審查,並在稽核後做確實可行的改善方案,追蹤企業對安全衛生管理做持續改善;讓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可被企業確實推行。 三、政府勞動主管單位 以安全衛生成效作為鼓勵投資的項目之一,配合政府採購法、結合商業保險的優惠費率、職業災害保護法的教育訓練與提供實際有效的安全衛生管理技術給本國企業,改善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工作;配合消防法建築法與環保相關法規的修訂來增進「本質安全」的安全衛生管理理念。 四、如何從被動經驗轉換成主動經驗。所謂主動經驗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再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但是這就必須付出十分慘痛的經驗──例如:受傷、失能傷害、殘廢、嚴重者喪失寶貴的生命。將別人的主動經驗(相對是我們的是被動經驗)轉為我們的主動經驗,就是將被動經驗轉為主動經驗,也就是說不用跌倒也可以學到經驗。就如同經濟活動的進步一般迅速,安全衛生管理是隨著經濟活動而衍生出來,相同的安全衛生管理也應該隨著經濟成長而使得安全衛生管理更有績效。 五、安全衛生管理的教育訓練 美商安全衛生管理的教育訓練是持續的並且是有系統化的會配合安全衛生政策、安全衛生風險評估、事故調查、傷害趨勢與勞動相關法規配合的教育訓練。將一系列安全衛生教育融入事業的生產行事曆中,讓安全教育訓練需求是來自事業體中的各個單位。 並且讓勞工能了解安全衛生工作是在保護勞動者本身安全,唯有自己保護自己才是最上策。經由美商企業的投資可將其安全衛生管理技術在本國紮根,並藉由員工的流動可將安全衛生管理技術傳遞。其實這種經驗的傳遞方式非常類似經濟進步的脈絡,例如:歐美從工業革命至今約200年,經濟發展才有今日的水準,日本約追趕了百年才有今日的成就,台灣像歐美及日本學習約30年就有今日的規模,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約10年成長速度之迅速無與倫比。這就是企業投資與經驗迅速傳授的重要例證;相信只要安全衛生管理的成效有如經濟投資般的誘因,也可以讓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快速在企業界發展起來。 用以介紹美商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優點為借鏡,來找出如何確實做好安全衛生工作;使得勞工安全衛生法律在執行上能確實保護勞工安全與健康;進而減少相關的社會問題,並減少勞資在安全衛生管理的爭議,企業營運成本降低,使得企業獲利增加;國民生產毛額增加,國民的實質所得增加,使我們能與工業先進國家競爭。 其實就整個社會經濟而言,這是個內在成本與外在成本的問題而已。今天企業若只考慮其本身營運成本而部投資在安全衛生上,就等於將其內部成本推給社會(政府),由納稅人來補貼企業投資者,將企業風險轉嫁給社會大眾,雖然企業投資者也可能是納稅人之一。更使得資源分配不均勻。所以說讓企業從事安全衛生的投資也是促進實現社會公平的方法之一。 我們上學讀書就是一種快速的經驗累積,如何將別人的經驗累積成自己的經驗的最快方法就是學習,而且是有系統的學習,就可以非常快速的累積前人的經驗。在安全衛生管理上也是如此,如何讓員工很快速了解危害與危害可能造成的傷害,進而保護自己避免危害到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合適的教育訓練和充分的溝通。也就是說他人所犯的錯誤 (我的被動經驗)經由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作有系統的事故調查,結構化的事故原因分析,透過宣導溝通管道來讓員工吸收該經驗,並且依照嚴密的管理系統來改善發生事故原因,並透過美商跨國公司宣導管道將改善措施分發給每一家子公司作預防性的管理措施,來抑制職業傷害發生,別人跌倒我們就要小心,不再重蹈覆轍。就是職業災害發生後的事故調查,並且將調查結果與改善方案公告週知,事故單位的經驗就轉成其他單位的主動經驗。可迅速從相關單位得到相關經驗,也就是說不用跌倒也可以得到經驗。 在本文中會再詳細討論將被動經驗傳承為主動經驗的有效方法與實例。並以成功案例作為本研究之範例來詳細說明。 / Why are the American companies’ branches in Taiwan that is good for 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an local companies? These are same employees and regulations in Taiwan, but different performance result of 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 (EH&S)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this paper to research approaches. I have been worked at Carrier Taiwan and position in EH&S coordinator. I try to study and find out American companies as Carrier Taiwan Co., Ltd and Du Pont Taiwan Co., Ltd. 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practice advantages. Moreover, introduce them to local companies to learn it and improvement 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en let local companies reduce occupational injury, further approach to save company compensation expenses. Other issues are suggestion government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quick get experiences to amend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local companies 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Protect labors to keep away injury and illness is my paper study approach.
120

印度核武發展對亞洲安全衝擊之研究

邱國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則,這項宣示對周邊無核國家具有政治上的穩定意義。其實,印度的傳統軍事力量優於巴基斯坦,當然就認為沒必要對巴國首先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而傳統軍力相對較弱的巴基斯坦拒絕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也是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一個傳統武裝力量較弱的國家需要依靠核武器來防禦並嚇阻更強的國家。最小核武嚇阻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不是相對概念,印度清晰的表明其核武戰略態勢,可在降低成本和風險的基礎上,使其核武器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且也不至於因過度擴充核武軍備,導致影響印度的經濟發展與長遠的政治目標。 雖然印美雙方在「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與「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CTBT)上存在分歧問題,但是並沒有妨礙雙方在核能方面的合作。儘管卡特總統於1978年3月簽署頒佈「核不擴散法案」(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ct),嚴格規定核子出口許可證發放條件,致使印度獲得核電廠燃料受阻;但是1982年7月英迪拉•甘地訪問華盛頓時,印美雙方就核供應問題達成協議,由法國替代供應印度塔拉普核電廠所需的燃料。總體而言,雖然印度有1974 年的核子試爆和80年代開始的導彈計畫;但是美國在整個冷戰時期,對於印度在核子問題上的反應卻是相當的溫和,因為美國為了與前蘇聯對抗,爭奪南亞戰略要域,並不願意對印度作出過度反應,以免影響其戰略利益。 冷戰結束後,美國居於世界主宰地位,並根據其在亞洲的利益而調整對外戰略,其重心是構築以美國為支柱的各種類型的雙邊或多邊安全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在南亞地區的作用和地位逐漸突出,雖然印度核子試爆的破壞性因素,曾經暫時打斷這個進程,但在美國的總體戰略考量下,印美關係已從昔日的起伏不定和核子試爆後的制裁,迅速發展到目前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層次且多面向的合作。美國不但取消對印度的所有制裁,而且還對印度出售尖端軍事技術和武器系統;另外,兩國在和平利用核能、航太技術等高科技方面也在進行多管道的合作,2005年7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哈(Manmohan Singh)拜會布希總統後,美國同意取消對印度民用核能發電計畫的限制,並允許印度在國際市場購買鈾燃料。在印美關係發展的進程中,印度認為美國是其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經貿合作和實現大國謀略的最大助力;而其最終目標是要取得在國際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成為世界體系的力量中心,這也正是印度長期以來追求的國家目標。 中國對印度1998年核子試爆採取譴責,但不制裁的立場,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量,因為中國的首要安全利益在東亞,而非南亞;對中國而言,台海問題、能源安全與南海主權問題才是中國關切的要項,所以中國必須力求在東亞與美、日等國達到戰略平衡;因此,中國在南亞的利益顯然僅是維護該區域的和平穩定,使其能無後顧之憂,得以將其有限的國防力量集中運用在東亞利益的追求上。印中雙方在許多議題上,都擁有共同的立場與利益,譬如發展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以及經濟新秩序等議題;而且兩國都試圖透過改善現有的國內經濟體系,從而減少貧富不均的局面,又同為發展中國家,兩者都希望能夠在給與國內企業充足的保護下,實現國內經濟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接軌。另一方面,兩國都在尋求建構一個多極世界,期使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當前印度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京政府也已經同意給予支持。此外,印度也企圖透過與中國的密切交往關係,影響中國長期支援巴基斯坦的意願,達到孤立巴基斯坦的戰略目標。 由於蘇聯的解體,印蘇聯盟已無法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印俄兩國的國情需求與戰略利益。因此,印俄必須對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戰略做出新的定位,1993年1月葉爾欽訪問印度,簽訂「印俄友好條約」取代了冷戰時期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新條約也取消軍事同盟性質的條款,印俄關係從此從盟友變為合作夥伴關係。1998年印度核子試爆也未影響印俄夥伴關係的發展,使印度能夠抓住有利的時機,充分利用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為其進入中亞地區創造條件;同時,印度在經濟領域也獲得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權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尤其在軍事領域方面,印度從購買武器模式,已躍升到聯合投資和共同開發研製新型武器系統的時代,這不但表明印度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時也證實印俄兩國已邁向戰略夥伴關係。印俄關係的定調,不但提高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印俄的聯合也使它們成為21世紀多極世界中,兩個具有特殊關係的力量。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提出建立南盟自由貿易區,簽署「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從2006年1月起,南盟7國將分兩個階段實施減免關稅計畫,這是一種共贏策略,印度可以近距離找到原料供應產地和銷售市場,而其他6國則可以運用印度的經濟和技術,提升其經濟發展,改善國民生活,消除貧窮。尤為突出的是,2004年南盟7國共同加強合作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2月,南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預防禽流感緊急會議」;12月,席捲印度洋的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印度不僅派出4艘艦艇、6架直升飛機、數支醫療隊前往斯里蘭卡協助救援工作,而且率先建立海嘯研究基金,提高地區的預警和應對能力。另外,2004年的國際油價上漲對南亞這個嚴重依賴油品進口的地區帶來巨大影響,為商討因應國際油價上漲的對策,南盟能源專家小組於12月召開會議,並在2005年3月召開南盟能源部長會議,制定具體應對措施。綜上所述,印度已經在發揮其大國的影響力,從國家安全、南亞區域安全以及各國的經濟發展等面向,積極帶領著南亞各國走出戰亂與貧窮的陰霾。 印度自90年代初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和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軍事力量的發展更是令人矚目,尤其是1998年進行的核子試爆,使印度成為事實上的核武國家。印度綜合國力的發展,使其實現世界大國的願望更加強烈,而東協隨著成員國的增加,以及內部快速的經濟、政治整合進度,整體實力也已大為提昇;印度和東協都力圖提高各自的國際地位,因此印度從地緣政治考量東協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實施的「東向政策」,即是以東協為突破口,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事務,努力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以達到提升其國際政治地位的目標。隨著東協和印度政治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使東協和印度在安全上有許多的共同利益,都想維持和平與穩定的周邊環境,也都想確保各自臨近海域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先後與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實施海軍聯合演習,並有計畫地向東協國家出口武器,以加強雙方軍事領域的合作;隨著印度國家實力的增強,東協把印度作為維護地區安全的重要力量,藉以維護印度洋海上通道與東南亞地區的安全。 關鍵字:印度核武發展、核武戰略、印美關係、印中關係、印俄關係、印巴關係、南亞區域安全、亞洲安全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