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9
  • 390
  • 30
  • 29
  • 5
  • 1
  • 1
  • Tagged with
  • 456
  • 456
  • 170
  • 144
  • 107
  • 91
  • 90
  • 83
  • 82
  • 79
  • 75
  • 73
  • 68
  • 67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非典型僱用與彈性安全策略之研究 / A study of atypical employment and flexicurity

賴穎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4年John Atkinson提出彈性公司模型,世界勞動市場趨勢果然如同他的理論發展-企業內的核心工作機會減少、非典型勞工逐年增加,而非典型勞工與一般勞工的勞動條件差異會逐漸擴大。單方面開放勞動市場彈性,所帶來結果必然是貧富不均的擴大、社會不公義的增加,再加上社會安全保障系統的不足,將使社會有越來越分化、兩極的風險。也因此宣稱能夠達成勞動市場彈性與社會安全保障平衡的彈性安全策略,在具有強烈社會連帶思想的歐洲國家,引起極大的重視。探究彈性安全之內涵,是指彈性勞動市場、積極勞動市場政策與慷慨失業保險體系三者的結合,而此三面向為本文跨國比較核心。   比較德國、荷蘭及我國的現行政策與法令,本文發現德國對於非典型僱用的立場為有限度的開放,2005年哈茲法案雖為德國近年最大規模勞動市場彈性化改革,仍是以保障、正名化、平等化非典型勞工為目的,在有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擴大非典型僱用的使用,可看出德國在非典型僱用政策上,安全優於彈性的軌跡。荷蘭的非典型僱用已成為勞動市場主流,非典型勞工的權益已列入民法保障,並且另有許多法令層層保障非典型勞工,其政策方向由先彈性再安全,轉變成彈性兼安全。相較之下,我國對非典型勞工的保障仍不夠明確,相關法令保障其勞動權益與社會保險相對缺乏,因此本文建議:一、我國應正視非典型僱用成長趨勢,以完整的社會安全保障、更廣泛的積極勞動市場為前提,明確的將各種非典型工作納入勞動法及社會安全保障法令規範,勞動市場彈性化才不會對非典型勞工造成長遠、負面影響;二、應儘快實行勞基法派遣專章,使派遣勞工不再成為勞動市場弱勢;三、修正勞工保險與就業保險之薪資門檻,才有可能確實保障部分工時勞工權益。
132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 The study of The Coopetition of China -U.S. Oil Strategy a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Security.

盧永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以往來自敵國或他國以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面向,對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及人類生存構成影響的「傳統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威脅因素,已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效應產生轉變,全球面臨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的挑戰,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威脅均大幅上升,其中能源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發展環節中最要要的關鍵,而石油即將耗竭也是全球將面臨的嚴重課題,近百年來因爭奪石油引發多次的區域衝突,並擴散成為全球的能源危機,石油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戰略威脅。 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美國警覺石油的重要戰略地位,長期以來透過其國際強權的地位,積極對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區採取戰略佈局;1970年代後期起,中國的改革獲得耀眼的成效,經濟的成長帶動能源的龐大需求,1993年中國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逐漸正視到石油將是關係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於是挾以經濟、外交、政治等手段向中東、中亞、拉丁美洲乃至於非洲積極佈局展開油源開發觸角,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能源威脅論」之隱憂。 石油已經成為維繫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爭奪石油成為地區衝突的導火線,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後政經力量的茁壯,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主要產油國甚至美國國內相關企業著力日深,已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嚴重威脅,中、美都在極力的爭取石油主導權,希望透過石油的控制力量,從而獲得對全球經濟的操控能力。 石油安全往往牽動國際政治問題,愈發凸顯石油在國家安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長期仰賴石油進口,對我國國家安全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中美雙方在各種國際活動中,因石油產生的競合關係,恐令我國隨中美的互動關係產生轉變,因此對中美在石油安全競合的過程中,其雙方的發展與效應及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值得我們加以觀察與探討。
133

國家安全立法問題研究

鄭錦耀 January 200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134

環境安全與國際建制-氣候安全建制之探討

蔣欣如, Chiang,Hsin-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家不斷追求的利益,但相較於傳統安全問題,更多新的安全議題已浮上檯面。在新興的眾多非傳統安全議題之中,環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是相當重要的面向,乃由於環境的改變、破壞、退化,形成人類經濟活動、國家安全、國際和平的隱憂。面對如此的潛在危機,國際社會目前普遍已經體認到環境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漸傾向尋求另一種不同於軍事武力的解決方案,有意願合作建立共同規範準則以面對問題,因而促成環境安全建制的成形。   本論文以「氣候變遷」議題做為環境問題的代表,回顧自1972年以來,以國家為主要行為者的全球多邊環境協定,探討氣候安全的特點及氣候建制的限制。同時採用「知識社群模式」與「制度議價途徑」的論點解釋環境建制的成因,前者影響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共識、原則建立;後者則影響國家參與共同建制與制定、執行規範的意願。   雖然全球氣候治理的《京都議定書》已正式上路,氣候相關建制也都注重平等、公正、效率、補償等原則,力求使國際社會每個國家立足平等並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但因為國家最終考量仍是自身利益,國際社會各行為者所重視的是平等而不損及利益的制度安排。所以,要建立有效的環境安全建制,首先要解決環境安全與經濟發展互相矛盾的困境,其次要調和國際社會成員的利益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環境建制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135

東北亞地區多邊對話機制之研究 / A Study on Northeast Asi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王韋婷, Wang, We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區皆有定期、頻繁的區域對話,對話內容廣泛,不再是過去國家安全、區域安全傳統定義下的「安全對話」。然而區域對話風氣的盛行,在東北亞地區卻嗅不到一絲絲這樣的氣息。東北亞地區由於本身的歷史特殊性與地緣政治的特性,在國際關係上始終是各國利益的錯綜複雜的區域。 東北亞地區國際政治衝突點主要為:領土糾紛、北韓核武危機、中日關係、日人綁架事件。北韓核武危機背後的動機主要是冷戰為結束之前,美國在南韓部署戰術核武瞄準北韓,北韓基於安全考量,於是發展核武計畫,另一原因則是針對日本,北韓視日本為安全威脅,基於歷史因素,北韓將其核武計畫背後目標對準日本。 冷戰結束後的新安全環境,應該要以區域安全考量為核心,東北亞地區主要的安全形勢是美國仍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安全主導者,同時美日聯盟是區域內重要的安全安排,隨者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將在東北亞地區扮演重要角色。多邊協商與合作是解決東北亞地區安全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定期舉多邊對話更可增加行為者之間的了解與互信,多邊主義可以解決區域內危機。東北亞地區多邊合作經驗豐富,雖然多半是非正式的二軌多邊對話經驗,不過非正式的對話多邊機制剛好符合亞太地區的特色,差異性大的亞太國家,或者是在冷戰痕跡深刻的東北亞地區,都以應養成對話習慣,針對區域內的危機熱點例如北韓問題、中日歷史爭議、中美關係、中日東海油源紛爭、日俄領土爭議等問題,都可以藉著多邊對話機制建立信心措施。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六邊會談正好替東北亞國家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雖然目前六邊會談是以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為主要,不過在六邊會談裡參與成員對等,並且六邊會談也沒有抹煞美國雙邊同盟的功能,日後東北亞國家應可以以六邊會談為基礎,討論更多區域內安全議題,促進東北亞地區的對話。東北亞地區多邊對話機制的發展可以融入冷戰結束後的新興安全觀念。如此一來反而有利既存的六邊會談進一步發展。 / There is EU as a multilateral forum in Europe. There is ASEAN in Southeast Asia for Asia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policies of each country and get better transparency.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always been complicated and uncertain. However, there is no multilateral dialogue in Northeast Asia. To study the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Multilateralism. And because of the unique security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fter Cold War, we have also to take the cooperative security, common security and comprehensive security into consideration. Thus, we can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is a dialoguing forum that three or more countrie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under some principles, with habits of practicing, without agenda limits, no participation limit, in order to solve security problems and reduce confrontations. The seco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happened in 2002. The first Six-Party Talks began in 2003 and has hold for four times until now. Six-Party Talks can be viewed as a foundation of multilateral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despite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As long as Six-Party Talks keeps meeting, it is an achievement of dialogue for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Six-Party Talks makes it possible that solving the crisis in a peaceful way and taking the diplomatic way to engage with DPRK. The Japan-US Alliance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Northeast Asia. Basically,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US and Asia Pacific countries have become a “wheel”. The hub of USA is a key factor of developing a multilateral mechanism or not. To develop a multilateral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must cooperate with US and not against its interests in Pacific Asia. Also,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to build their mutual confidence and interests dependence.
136

一九九零年後東南亞國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研究

高文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東協各會員國之間「在平等與夥伴的精神之下,採取共同努力,促進區域內各國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以增進東南亞國家成為繁榮與和平的基礎。」隨著冷戰結束,大國影響改變,中共與日本積極介入東南亞地區,加上1999年 4 月,隨著柬埔寨的加入東南亞十個國家全部成為東協成員,實現了東協最初建立的願望。但在相互平等、不干涉內政及和平解決衝突的基礎上,東協推動區域安全合作的機制(東協方式的協商模式)面臨極大挑戰與衝擊。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揭示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論文架構等。第二章探討東南亞安全環境,從東協的成立,在諸多歷史情結與仇恨糾結中,東協十國出現的背景原因,及探討冷戰前後影響東協安全合作機制形成的因素,從中瞭解「信心安全建立措施」在東協國家間的重要性。第三章 1967-1989東協「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歷史脈絡,從「東協方式」談起,以新自由主義的概念嚐試瞭解不同於歐盟整合的「東協方式」。第四章1990年後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發展與特徵。針對冷戰後東協內部安全機制加以探討,如各國之間透過那些機制和平解決雙邊邊界問題等。第五章東協國家主導的由外而內安全合作模式,探討東協區域論壇及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之成立背景、主要議題及對東協安全合作機制的影響。第六章今後東協推動內部「信心安全建立」的機會與挑戰。東協內部對「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看法與態度亦影響執行成效,東協內部解決衝突的機制是否健全,由「信心建立措施」發展到「預防性外交機制」之可行性。第七章結論。藉著上述的探討,瞭解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演進及發展,為東南亞區域安全找到新的方向。
137

中國水資源策略:以湄公河次區域為例 / China water resoures strategy - A study of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曹燕如, Tsao, Yen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及文明延續關鍵,雖然海洋佔有地球表面積約百分之七十,但可直接供應人類生養淡水卻極為有限。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工商業發展迅速,全球水資源需求量不斷攀升,加以時空分配不均、氣候變遷等因素,引發旱澇災情加劇,進而威脅民生用水、農漁糧食、疾病衛生、社區遷徙及能源供應等安全,導致國家政經社會動盪,尤其是人口密集的亞洲地區多屬開發中國家,仰賴水資源獲取足夠糧食及經濟發展所需能源,再者,亞洲地區數條重要江河跨越數個國家地域,連接維繫流域內國家命脈及利益,惟各國對於國際河流治理政策及目標卻存在紛歧差異性而屢生爭議、矛盾,因此,國際河流所涉及水資源問題具有重要性及複雜性,若未能妥適紓解,則可能引發國際衝突而危及國家安全。 2009年中國水資源最豐沛的西南地區連續乾旱,中國為紓解水資源匱乏的嚴重性及急迫性,積極修建水壩以維繫水資源安全,卻引發與下游國家間跨境水資源衝突,中國在面臨境內水資源短缺危機,以及與鄰國共用治理國際河流二者衝突,都是當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要課題。湄公河是亞洲地區重要國際水系,流域遍及中國、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等六個國家,富含水力動能及自然資源,然而,流域內各國政經體制、民族文化差異極大,對於水電開發、航道通商、農漁發展及生態維護各有主張而扞格爭嚷互見,衝突並不意味毫無合作契機,本文認為中國兼具地理及政經大國的優勢地位,水資源政策及執行往往引發鄰國諸多猜忌不安,又國際河流開發使用及管理約制,常事涉國家主權讓渡而難獲共識,但藉由水資源多層次規劃開發及協商管理,不僅能維護中國利益安全,同時,伴隨水電、航運建設所帶來鉅大經濟利益,也提供諸國亟欲脫貧的契機,進而促進地區安全。 / Water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civilization. We all know that the earth surface is composed of sea water by nearly 70%, but what we don’t know is freshwater on the rest 30% of the world is limited for human usage. With continuously rising population and rapid growth in economy, people’s demands for water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than that decades ago. Drought and flood damage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ffect water supply, agriculture and food safety, diseases and hygiene, even threaten national security in each country. Densely populated countries in Asia depend on water heavil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major rivers running through those nation borders and territories complicate their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Conflicts resulted from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interests follow suit, which may escalate tension if not been dealt properly. In 2009,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was severely hit by droughts. Dams were needed for relieving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but the construction in major rivers triggered China’s conflicts with countries in the downstream territories due to water resource distribution. Among these disputes, Mekong River, an international river flowing through China, Liao, Myanmar, Thailand, Cambodia and Vietnam stood out. Each related nation has its ow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conomic plans with this river, and their exploitation policies were diverse. Seeing crisis of water shortage at home and conflicts resulted from water management with its neighbors outside, China was in a dilemma. However, contentions coul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answer. It suggests that since China holds a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economic dominance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Asia, it can maintain its own security and interests by coming up comprehensive water exploitation policies and seek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simultaneously, so as to bring in huge benefits on the one hand and acts as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the area in promoting peace solution and s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138

食品事業者の危機管理と法令遵守に関する研究

山本, 祥平 23 July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18527号 / 農博第2084号 / 新制||農||1027(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26||N4871(農学部図書室) / 31413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生物資源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新山 陽子, 教授 小田 滋晃, 准教授 秋津 元輝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39

国際連合における拒否権の意義と限界 : 成立からスエズ危機までの拒否権行使に関する批判的検討 / コクサイ レンゴウ ニオケル キョヒケン ノ イギ ト ゲンカイ : セイリツ カラ スエズ キキ マデノ キョヒケン コウシ ニカンスル ヒハンテキ ケントウ

瀬岡 直, Nao Seoka 19 September 2013 (has links)
博士(法学) / Doctor of Laws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140

中共第二砲兵戰略與運用之研究 /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PLA Second Artillery Force

林麒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近年經濟力量大幅上揚,並且於2010年超過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力量亦逐年提升,雖然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2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談話,向世界各國表示中國將繼續走和平發展的路。但對於台灣卻從未放棄過以武力解放,二砲部隊成立迄今已將近半個世紀,其發展也不可同日而語,從過去的「擇機發射」到現在的「隨機發射」,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從「和平環境」到「戰場環境」,幾乎每年都有近千件新的科技研發。如何因應中共飛彈的威脅已經成為各國的課題之一了。

Page generated in 0.02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