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0
  • 45
  • 2
  • Tagged with
  • 127
  • 127
  • 81
  • 70
  • 57
  • 54
  • 50
  • 45
  • 41
  • 41
  • 41
  • 40
  • 39
  • 38
  • 3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

吳素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的現況,並探討學校組織創新所面臨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研究除針對相關文獻作探討,並以觀察學校與訪談方式進行,選定臺北市四所國民小學為觀察對象,並針對此四校校長進行訪談,以瞭解學校組織創新的現況,以及其所面臨到的問題、解決途徑。並將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一、學校組織創新因校而異,以環境創新與活動創新居多 二、學校創新共識不易建立,為學校組織創新最大的困難 三、學校組織創新經費不足,推動學校組織創新較為不易 四、校長積極倡導組織創新,以展現學校組織創新的成效 五、學校運用整合性的策略,來解決學校組織創新的問題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和個案學校提出下列建議。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提供學校適當的經費,支援學校組織創新 二、建立獎勵學校的制度,激勵學校全面創新 三、舉辦創新成果發表會,鼓勵學校分享經驗 對個案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組織創新的文化,推動永續性的創新 二、推動由下而上的創新,讓創新落實於學校 三、觀摩他校的創新成果,激發出創意的火花
12

國民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學校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傅朝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小學校長工作的壓力與行政決定之關係。探討目前國民中小學校長所承受的工作壓力概況如何?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小學校長,對不同類別的工作壓力是否有顯著的差異,以及分析國民中小學校長面臨工作壓力時,所採用之行政決定的差異為何? 本研究以九十三學年度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並以「校長工作壓力量表」及「校長行政決定之調查問卷」為施測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有效樣本223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及分析並以薛費法(Scheffé)事後比較。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壓力現況,整體及各向度均呈中等程度。 貳、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整體工作壓力,沒有差異存在。 參、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各壓力向度,確有差異存在。 肆、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在各壓力向度的題項中,確有差異存在。 伍、國民中小學校長的行政決定模式,呈偏民主方式。 陸、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整體行政決定模式,確有差異存在。 柒、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各壓力向度,確有差異存在。 捌、不同教育背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各行政決定模式,確有差異存在。 玖、所有壓力向度及行政決定模式中,達.05顯著相關者有三,即地方壓力與教務行政,部屬壓力與教務行政,行政負擔壓力與教務行政。
13

國民小學校史檔案之管理與運用-以臺北市百年小學為例

賀語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校史可以展現學校的風格與文化,可以作為學校發展的依據,可以為教育工作者及學生留下生命的紀錄,亦能作為學術研究的材料,校史的價值無庸置疑。而校史檔案正是學校歷史的真實紀錄,若能妥善整理、典藏,並加以研究、運用,則能使校史發揮最大價值,並讓學校文化得以持續傳承下去。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針對臺北市十四所百年小學進行校史檔案管理與運用之研究,希望藉此瞭解國民小學目前校史檔案管理與運用之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期盼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國民小學未來規劃校史工作之參考。 根據實際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如下:一、各校校史檔案管理單位不一;二、各校校史檔案管理的情形不盡相同;三、各校校史檔案運用的方式雷同;四、各校缺乏常設性的校史檔案管理機制以支援校史工作;五、各校校史檔案管理的人力、經費與校史檔案典藏空間普遍不足;六、各校校史室的功能有待充實;七、各校可以設立校史委員會以解決校史檔案管理的問題;八、各校可以重新規劃校史室並擴充典藏空間以發揮校史室功能。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六項建議:一、重視校史價值並積極保存校史檔案;二、建立校史檔案管理制度;三、徵詢專家意見規劃校史工作;四、積極籌措校史工作經費;五、參酌他校經驗擴展校史室功能;六、擴大歷史學習範圍並建立校際交流管道。
14

台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

吳美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下二個問題:一、國小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常見行為,運用了哪些有效的賞罰策略?二、不同年級、性別、學業成績的國小學生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有何差異? 以台北市公立國小師生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受試樣本,二者的有效問卷回收率皆達五成以上。研究分為二階段,首先針對教師進行「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進行次數百分比的統計,以獲得教師運用了哪些策略的發現,並據以編製「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問卷(二、四、六年級部份),為第二階段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再進行對數化變異數分析(logit分析),以探索不同特質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公開口頭讚美」、「告知家長」的獎賞,以及「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告知家長」、「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都是各年級教師一致最為常用的有效策略。 二、相較之下,同一年級教師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大致類似,但各年級之間仍有部份差異存在,越低年級給予較具實質性的獎賞,「榮譽簿上打×」及不當社會行為的「暗示應注意的警告」處罰;越高年級給予重視同儕、成績的獎賞,「糾正」或「公開」的處罰。 三、在獎賞方面,各年級學生一致較選擇接受有形的獎賞,而「教師喜悅的表情」、「對學生的好表現點點頭」等非實質、較輕微的方式也多被選擇接受,但「公開稱讚」則較少被選擇接受。在處罰方面,各年級學生則較選擇接受輕微的,以及符合不當行為性質或原因的策略,但「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則較少被選擇接受。 四、多數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和學生多數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二者之間的排序比較結果,除了「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暗示應注意的警告」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外,多顯示出負向的關係。 五、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個別差異效果考驗結果,就各年級來看,越高年級有較多行為的選擇接受策略有性別的效果、成績的效果,其中又以性別的效果最多。 六、中、高年級女生比男生較多選擇接受重視和老師之間關係的獎賞,教師間接或私下提醒、告誡的處罰;而中、高年級男生則比女生較多選擇接受「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獎賞,以及或許會令教師較有情緒反應,並且是比較直接或公開方式的處罰,但卻較少選擇接受「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策略。 七、較輕微、私下的,且讓學生有改過機會的處罰,是中、高年級成績較好的學生比成績較差的學生較多選擇接受,至於「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四年級)、「教師常駐足學生身旁」(六年級),則是成績較好的中、高年級學生較少選擇接受。 八、僅在六年級「有禮貌,態度謙和」的行為上,顯現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並可大致發現,就同一策略來看,成績較好的女生比男生較選擇接受的策略,多和成績較差的男生比女生較選擇接受策略的結果一致,反之亦然。 九、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成績差異效果考驗,及對處罰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考驗,並未獲得統計上的顯著性,此一部份仍待更多進一步的研究。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2 第三節 名詞界定……………………………………………………………2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賞罰的爭議………………………………….……………….……5 第二節 賞罰的運用………..…………………………………………….17 第三節 適性的賞罰策略……………………………….…………………51 第三章 方法 第一節 樣本…………………………………………….………………66 第二節 工具………………………………………………………………68 第三節 實施程序…………………………………………………………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7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常見行為分析………………………………………………73 第二節 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分析…………………………….. .78 第三節 學生接受的賞罰策略分析………………………………………91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85 第二節 建議……………………………………….…………………..189 參考書目……………………………………………………….………….194 附錄 附錄一「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 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調查問卷………202 附錄二「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二年級部份).210 附錄三「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四年級部份).216 附錄四「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六年級部份).222 圖表目次 圖1 建設性管教的三角模式………………………………..…………...30 圖2 實施程序流程圖…………………………………………………….. 71 表1 獎賞(正增強)、處罰、負增強的區別………………………….….9 表2 日本國小學生希望的處罰方式………………………………….…..56 表3 我國國小學生最喜歡的前三項增強物……………………………….58 表4 賞罰(處置)策略的接受度評定之相關研究一覽表………….…..60 表5 教師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統計表…………………...……..66 表6 學生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學校與回收年級統計表…………….....67 表7 二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7 表8 四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9 六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10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3 表11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 74 表12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5 表13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6 表14六大類114項獎賞策略合併為29個獎賞策略表……………………. 78 表15六大類109項處罰策略合併為39個處罰策略表……………………. 79 表16二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5 表17二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6 表18四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7 表19四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8 表20六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9 表21六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90 表2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1 表23二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 .92 表2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2 表25二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2 表2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7二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3 表2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9二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4 表31二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3二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5 表3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5二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6 表37二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7 表39二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7 表4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1二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8 表4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3二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9 表45二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7二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0 表4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9二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1 表51二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3二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2 表5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5二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3 表57二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59二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4 表6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61二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5 表63二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5二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6 表6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7二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6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7 表69二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7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1二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8 表7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3四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9 表75四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0 表77四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0 表7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1 表79四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1 表8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1四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2 表8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3四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3 表85四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4 表87四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4 表8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5 表89四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5 表9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1四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6 表9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3四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7 表95四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8 表97四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8 表9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9 表99四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9 表10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0 表101四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0 表10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3四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1 表10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5四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2 表107四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3 表109四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3 表11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1四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4 表11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3四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5 表115四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6 表117四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6 表11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19四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7 表12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21四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8 表122不同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8 表123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8 表124四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9 表125不同性別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9 表12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9 表127四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2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0 表129四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3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1四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1 表13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3四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2 表135六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3 表137六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3 表13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4 表139六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4 表14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1六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5 表14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3六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6 表145六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7 表147六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7 表14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8 表149六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8 表15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9 表151六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9 表15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3六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0 表15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5六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1 表15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1 表15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1 表158六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5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2 表160六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6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2六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3 表16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4六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4 表166六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7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5 表16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5 表169六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5 表17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6 表171六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6 表172不同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3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7 表175六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8 表17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8 表17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8 表178六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7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9 表180六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8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0 表182六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0 表18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1 表184六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1 表185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1 表18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2 表187六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2 表188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3 表18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3 表190六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3 表19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4 表192六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4 表19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4六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5 表19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6六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6 表198六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7 表200六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7 表201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7 表202二、四、六年級學生常見行為的比較……………………..……..158 表203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7 表204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8 表205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9 表206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 覽表.....180 表207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1 表208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2 表209不同年級學生對適當行為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3 表210不同年級學生對不當行為選擇接受處罰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4
15

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cruiting system of Taiwanese and Kore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朴濟英, Pwu, Jih 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本研究目的   一、了解國民小學校長的職責。   二、了解國民小學校長所應具備的能力。   三、了解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的養成制度及其異同。   四、了解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異同。   五、探討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優缺點,並提出改進之建議。   貳、研究方法及程序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法」和「比較法」為主。在第二章中,筆者依據「文獻分析法」,探討比較教育學理論、甄選理論的學理基礎、校長之職責及其應具備之能力。第三章則根據「文獻分析法」,探討並介紹韓國教師及校監之任用與升遷制度和韓國小學校長之甄選制度。第四章亦依據「文獻分析法」,探討中華民國教師及主任之任用與升遷制度以及中華民國小學校長之甄選制度。第五章則比較和分析中、韓兩國小學的師資來源、新教師任用辦法、教師升遷制度及校長甄選制度。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若干結果如下:   一、為達成其學校教有目標與促進有效的學校管理,小學校長應注重「計劃、組識、管理、教學視導及公共關係等」五種基本職責,而且為了圓滿達成其職責,小學校長應具備專業能力和領導統御之技巧。   二、中、韓兩國師資之培育均由以專門培養小學教師之機構為辦理之主體。韓國由各教育廳主辦小學初任教師甄選,經初、複選通過者,按初、複選成績合併之高低列冊候用;如按現行之師範教育法,從中華民國之師資培育機構結業者,得依其結業之學校及地區,並按結業成績之高低分發到校。再經實習一年期滿且通過檢定之後,始能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如按新訂定之師資培育法,從中華民國之師資培育機構畢業並通過初檢者,須再經實習一年期滿且複檢及格之後,始能取得合格教師資格。   三、中、韓兩國的小學主任(中)與校監(韓)甄選、儲訓及派任辦法,則各比照其小學校長甄選制度辦理。   四、中、韓兩國小學校長之任用程序都經初、複選及儲訓通過者列冊派任,但其甄選及列冊辦法顯然有差異。   五、中、韓兩國小學校長候選者初選評分內容,均包括碩士以上學歷、教學年資、曾擔任行政工作之年資、最近幾年內之考核成績、研究訓練、學分進修、著作、獲獎、特殊事蹟、偏遠及特殊地區服務年資等各項目。因此其小學校長初選評分辦法能鼓勵教育人員自願參與進修、訓練及其他各種教學活動,或擔任教育行政業務及偏遠特殊地區之教育工作。但其所設定之計分比例不夠理想,且也不是很公平。而且所設定之項款中,對各候選者之品德並無法充分評量。   六、韓國小學校長候選者之複選,只透過口試去過濾候選者是否適任,且其口試未打分數,因此作用並不大;而在中華民國,經初選及格者,須再參加筆試及口試,最後再依據候選者之資績評分、筆試、口試合併成績高低錄用,其三個項目中,筆試項目對複選結果影響最大。   七、在中、韓兩國,經初、複選及格之小學校長候選者均須參與儲訓,成績及格者則列冊候用。韓國之初任小學校長係依據資績評分高低列冊派任;而中華民國則依據候用校長之甄選及儲訓合併成績高低列冊派任。   肆、建議   一、建立小學校長甄選制度方面    (一)教育當局應依據小學校長之職責及其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再就各方面之意見加以綜合研討,而後明確地制定出最適當擔任小學校長者的基本條件。    (二)小學校長甄選標準及歷程應符合如上第一項所述之具體、公開及公平之原則。    (三)小學校長甄選辦法應符合如上第一項之精神,並透過科學方法分析、評估此甄選辦法的各變項因素之後,再根據其結果去設定評分辦法。    (四)小學校長甄選評分辦法應以多元、有效、而客觀地長期評量其服務成績,俾能對各候選者之品德加以充分評量。    (五)在小學人事體制上,應考慮設定教師、主任(校監)及校長等各階段應有之合理的服務年限。    (六)繼續分析、評估影響小學校長甄選之各變項因素。如因社會需求、價值觀或其他因素之需要而必須改進此甄選評量辦法時,則應公開研討以修改之。   二、尚待繼續研究之問題   今後如想作更深一層之分析探討,則有待學術機構及有關人士對於小學校長甄選制度,進一步採取文件調查法,以及使用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各界人士對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看法,以建立健全而完整的小學校長甄選制度。
16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 / A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allocation qualit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吳正牧, Wu Jeng 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之現況,並分析影響中小學 教科書供應品質的各種重要因素。研究對象以教育行政機關教科書業務承 辦人、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員、國立編譯館及其編審人員,以及省市教師研 習會( 中心 )、臺灣書店、中小學教科書聯合供應處、民間出版社等單位 及人員為主,有效樣本共計 369份。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我國中小學教科 書供應品質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百 分比、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考驗以及因素分析。研究 所得結果如下: 1.整體而言,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尚不令人滿意 。就各分項而言,受試者在審定本採用制度、價格、性別意識型態、主題 掌握、內容正確性、編排系統化與美觀、印製、配發時效性與正確性等方 面感到滿意;但對編審制度、整體內容選材、整體及政治意識型態、選材 分布、本土化、古今題材分配、與學生程度及經驗的配合、內容分量、編 排的縱向銜接與橫向聯繫、配發整潔性,以及附屬服務方面則不滿意。其 中,整體內容選材被認為最急切需要改進。 2.各受試組間對我國中小學 教科書供應品質的滿意度,存在若干差異。其中,國中教職員在諸多項目 上滿意度最低。 3.影響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的因素,按相對重要 性高低,依序為:物質與財政、人力與時間、研發與改革、編審與選用、 附屬服務、作業管制、法制行政、學校配合,以及環境背景。 4.各受試 組間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影響因素的看法相當一致,並無重大的 差異存在。 5.多數受試者認為教科書編輯制度以統編審定併行制為佳; 而提供制度仍應維持現行的購買制。 6.大多數受試者認為藝能科及活動 科教科書應開放民間編輯,其他類科應否開放民間編輯則仍存有爭議。 7.絕大多數受試者認為任課教師應該參與教科書選用決定,近七成認為校 長亦應參與,家長及學生則不被認為適合參與。 8.教科書開放審定制, 已引起民間教科書出版業者間的利害衝突。依據上述研究結果,謹就法制 行政、內容選材、編排、印製、配發及附屬服務等六大部分,分別提出建 議,以供有關單位參考。
17

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之研究 / A study of creative design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王湘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 下,學校創意設計表現之差異情形,進而瞭解校園創意設計的規畫與思考歷程、遭遇問題與解決策略、未來目標,最後依結果提出具體之建議。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桃園縣30 所國民小學,訪談對象為該校校長或主任,共 計19 位校長與3 位主任。實地觀察各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的表現情形,並訪問校長對該園校園創意設計的動機與原則,以及對校園創意設計思考歷程進行了解。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記錄,並使用次數分配、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之發現,歸納可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求新原則施作容易,表現最多;求進原則位居第二,顯示校園環境的教育意涵受重視 二、學校新舊在「求新」面向具有顯著差異,新學校表現優於舊學校 三、學校歷史在「求新」面向具有顯著差異, 15 年以下學校表現較佳 四、學校規模在「求絕」與「整體原則」面向具有顯著差異,小規模學校表現較佳 五、校地面積在「求絕」面向具有顯著差異,校地面積兩公頃(含)以下學校表現較佳 六、校長認為校園創意設計理念首要為安全,並重視經濟與實用功能 七、校長的校園創意設計思考歷程考量學校內、外在環境因素,並重視使用者需求 八、校長認為校園創意設計最大困境為經費不足與人員溝通 九、校長指出校園創意設計未來目標係將空間或設施持續精進,將教學、學習與環境融合 最後,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與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reove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plann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3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urveyed, and 19 principals and 3 directors from these schools were inquired about the motivations,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to obtain complete personal conception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data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re recorded descriptivel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se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below: 1.In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is much easier to practice, so the frequency of statistical results are much higher than others; the frequency of principle of improvement is the second one. It shows the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meaning of school environment.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ew schools” and “old schools” on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new schools scored higher than old school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history” on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chools founded in “15 years”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15-30 years” and more than “30 years”.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ale of schools” on the principle of excellence and the whole principle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mall-scale schools scored higher than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schools.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hool land area” on the principle of excellence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chools covering below “2 hectares”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over “2 hectares”. 6.Principals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re safety. economy and utility. 7.Principals pla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on interior and exterior schoo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users’ needs. 8.Principals think the most difficulty i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s the lack of funds and personnel communication. 9.Principals think the goal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the future are to make space or facilities much better, and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nally,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18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徐蔚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內涵,進而建構及驗證互動模式,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基礎;接著,進行問卷調查345位教師(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四縣市,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345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一)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包括探索期教師、轉化期教師、成熟期教師及精進期教師四層面;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轉化期教師得分最高。 (二)教學效能包括教師教學信念、教材系統呈現、多元教學技術、教學時間運用、師生關係建立、班級管理營造;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多元教學技術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現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之影響情形: (一)不同教師生涯發展階段中分別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情形:探索期教師中以「我樂意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法」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轉化期教師中以「我能與學生維持教學相長的關係」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成熟期教師中以「我能維持高昂的工作情緒,且勝任愉快」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精進期教師中以「我認為自己的教學已經十分純熟」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 (二)在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的整體模式中以「轉化期教師」最具影響力;其次為「精進期教師」;接著為「成熟期教師」;最後則是「探索期教師」。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19

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aking in-service courses and teacher efficacy

張峰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之現況與內涵,並利用線性模式探討變項間的影響關係。首先,進行廣泛地文獻蒐集與探討,厚實研究理論基礎與研究結構;其次,將編製專家效度問卷寄送給8位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問卷內容修訂。接著,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從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基隆市四縣市抽取500位國民小學教師抽取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回收情形為370份問卷,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問卷率為70%,利用統計套裝軟體分析兩變項之現況與影響關係,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內涵與現況 (一)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包括七個向度,包括「教育信念與專業 態度」、「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班級經營與學生輔導」、「教育政策與 新興議題」、「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學校經營與行政管理」、「生活知 能與實用智慧」,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整體得分情形為中低程度,分向度以「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向度得分最高。 (二)國民小學教師效能包括七個向度,包括「班級經營效能」、「親師溝通效 能」、「課程規劃效能」、「教學執行效能」、「評量診斷效能」、「教學革新 效能」、「抗衡環境效能」,整體得分情形為中高程度,其中分向度以「班 級經營效能」向度的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關係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的得分方面:研究發現 除了性別外,在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學校規模皆達 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效能關係的得分方面:研究發現除了學校規模外, 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皆達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各向度與教師效能之影響情形 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各分向度對教學效能對國民小學教師效能皆具有顯著影響力,各向度之影響情形如下:在教育信念與專業態度向度中以「教育理念與實踐」影響力最高;在學科知識與教學策略向度中以「多元化教學策略」影響力最高;在班級經營與學生輔導向度中以「親師溝通技巧與策略」與「學生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影響力最高;在教育政策與新興議題向度中以「生命教育議題」影響力最高;在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向度中以「教師生涯發展與規劃」影響力最高;在學校經營與行政管理向度中以「教育領導知能與實務」影響力最高;在生活知能與實用智慧向度中以「情緒與壓力管理策略」影響力最高。 四、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師效能整體之影響情形 上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教師參加在職進修課程」對下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教師效能」具有顯著影響力,其中以「專業發展與研究知能」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力最高。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俾提供國民小學教師、教育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參考。
20

部落領導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校長帶領行政團隊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b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 case study of principals leading the administrative tea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郭又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部落領導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國民小學校長帶領行政團隊為例,並瞭解其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及教師組織承諾之現況、內涵,預測其關係,進而建構及驗證其互動模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基礎;接著,進行問卷調查國民小學353位教師(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四縣市之兼任行政職教師,共發出562份,有效問卷353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與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現況 (一)校長部落領導包括建立核心價值,凝聚崇高理想、組織運作團隊及共享組織文化;其整體和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組織運作團隊得分最高。 (二)教師組織承諾包括努力意願、組織認同和留職傾向;其整體和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努力意願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與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的得分方面:性別、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和學校位置有顯著差異;但年齡和服務年資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和學校位置有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最高學歷和學校規模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與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情形 整體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與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間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對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的預測情形 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之共享組織文化對整體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有顯著的預測力。 五、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對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的互動模式各項適配度指標良好 上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校長部落領導」對下游潛在變項「國民小學教師組 織承諾」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 校長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3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