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3
  • 81
  • 2
  • 1
  • Tagged with
  • 84
  • 84
  • 35
  • 27
  • 21
  • 20
  • 18
  • 17
  • 15
  • 15
  • 13
  • 12
  • 11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線上學習使用者自我認知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

詹惠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線上學習使用者的學習概況、學習成效,及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首先,經由文獻檢閱與整理,本研究歸納出影響線上學習成效之因素模式,並以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所規劃建置之「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個案,採取實證方式加以驗證。調查方式以線上問卷之形式進行,調查時程共約八週時間,最後共回收有效問卷161份。   針對上述調查問卷之分析結果發現,就本個案樣本而言,其每週上網學習時數並不算高,且亦較不常參與學習網站所提供的其他功能。雖然如此,線上學習使用者仍皆具有不錯的學習成效,且除本個案網站外,亦有近三成的使用者同時參與其他線上學習網站,並以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e等公務園」及國家文官培訓所的「文官e學苑」較多。其次,由資料分析結果可知,研究個案使用者具有相當優秀的自我導向學習特性,並擁有不錯的網路使用便利性與資訊先備經驗,其較喜愛多重感官刺激的教材呈現方式,且對於研究個案學習網站的課程內容適切性及資訊環境穩定性頗為滿意。但其對於互動性的評價較低,且對於環境支持較不認同。   此外,研究亦發現,本研究所建構之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模式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且其對於線上學習成效亦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經由統計分析亦得知,於此模式中,「課程內容適切性」、「主動學習」、「喜愛學習」、「資訊環境穩定性」,及「環境支持」此五項因素構面確實能夠有效預測線上學習成效的表現,並具有良好的解釋能力,足見此模式可供後續研究及實務評估之參考。   綜合言之,學習者於個案線上學習網站的參與,應仍有可期待的成長空間,且使用者互動的不足、及其對於環境支持的期待,皆有賴於機關組織、線上學習網站主管機關及學習者本身的努力。就機關組織而言,應開放多元學習機會、塑造環境支持之氛圍;就網站主管機關而言,應試圖提供客製化且具創新性的課程、提高互動誘因及環境支持的可能性,並整合行動資源;就學習者自身而言,則應提高學習自主性,並對學習需求具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三者相輔相成,方能真正提升線上學習的效益,並使之成為創造組織價值的利器。
2

應用集群分析在汽車產業的服務營運成效上之研究–以F汽車公司為例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obile Service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F Car Company

謝宗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十年來,大陸地區已經大幅開放經濟,甚至還將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改變成多元化的農村型態,主要目的在於改善農村與城鎮間的差距及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這樣經濟開放的政策施行,確實也產生了莫大的改善效果,而這樣的農村經濟發展策略,所帶動不只是鄉鎮企業的發展,更造就了多元化、工業化的農村發展。然而,在這樣的經濟改革的促使下,連帶也促進大陸地區的各農村、鄉鎮的產業發展,其產業包含金融業、營造業、科技業、製造業等,而汽車產業的銷售、維修、保養等企業的發展便是其中之一。故在如此經濟環境大幅變化的市場競爭下,如何透過經營方式的優勢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所亟需探討的方式,所以個案公司考量在現有的服務成效與營運成效的研究分析中,獲得所應改善之方向。 因此,本研究透過個案公司2013年的服務成效與營運成效的資料,其中包含汽車保有台數、工單數量與收入、汽車定期保養金額與數量、銷售顧問人數等相關變數,並且導入集群分析及平均數檢定等方法,據以瞭解個案公司在大陸地區所經營之各展示與保養廠的服務與營運成效的優劣,且其所研究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將分述如下: 一、 逾八成五的分廠之顧客滿意分數超過80分以上; 二、 銷售顧問的年資與性別對營運成效有顯著的影響; 三、 實際與目標的銷售狀況未呈現顯著性的差異; 四、 近五成的分廠之服務成效是屬於普級的評等; 五、 逾六成的分廠之營運成效是屬於普級的評等。
3

內外銷經營模式對精密模具經營成效之影響 -以S公司為例 / The impact of Export and Domestic sales Business model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ecision Mold -A Case of S Company

陳文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模具是經常被使用於工業中的器具,而近年來,模具更延用於高科技產業中。然而,模具在製造的過程中,若模具的誤差過大勢將產生產品的不良率提高,故模具精密度的高低便成為另一項產品品質的管理認知。因此,精密模具是指模具的精密度相當高,以國內模具的製造程度而言,模具企業所製造之模具已可達到二微米的誤差,壽命可達三億沖次以上。在如此高技術及高專業製作的產業領域及內外銷總值與銷售值存在著高度影響的關係中,如何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將成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方向。  因此,在產業、廠商、經營模式等條件不同的條件下,對於經營成效的影響因子探討,則成為值得探討議題。故本研究藉由獨立性檢定、平均數檢定及RFM分析等方法的導入,研究不同經營模式、不同產業及不同廠商對S公司的經營成效的影響,茲將研究分析發現概分下列幾項: (1) 外銷經營模式受環境變遷影響較為是明顯; (2) 汽車產業之訂單多數是以外銷為主; (3) 內銷的經營成效較外銷為佳; (4) B公司與S公司之交易概況較為活絡。
4

ERP系統導入過程及成效之研究:以A公司兩岸三地關係企業分期導入SAP系統為例 / Analyze on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System – Case Study of Using three projects to implement the SAP Program in a Cross-Strait Group

孫靖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全世界都被捲入低價漩渦,在此微利時代,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力,只能學會與微利共存。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導致通貨緊縮,產業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終端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在意價格,企業降低成本之壓力也愈來愈大,全球處於高度價格競爭的環境。針對全球化的趨勢,如何善用良好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來加強資訊整合,使決策者即時掌握經營績效,進行差異化管理,提升價值活動,創造競爭優勢,是企業在微利時代中維持競爭力之關鍵課題。 本個案公司為一跨國性企業,但未將旗下眾多子公司整合在同一資訊平台,經營者難以獲得即時管理資訊,做出正確決策。因此,管理當局期望透過ERP系統的升級,提供決策者便利且即時的管理資訊,以增加市場競爭力,並藉由導入新ERP系統進行企業流程再造,達到集團之使命與願景。本論文以個案公司三次導入SAP系統之專案籌備、業務藍圖、具體實施、上線準備,以及上線與支援階段等五個階段,深入記錄與分析SAP系統對使用者的影響、新作業流程帶來的成效,決策者對經營績效的掌控與跨國組織的變革。另經由比較分析三次導入該系統的異同,探討對企業產生的成效及影響,期望透過本論文對個案公司的專案推動小組及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議,也作為其他企業導入ERP系統之借鏡。 / As the world market is approaching Chinese price, the enterprises worldwide are involving in a low-profit war. In 2008, the financial tsunami severely impacted global economy and caused a deflationary spiral. As a result, consumers care more about price such that enterprises are forced into cost-cutting battles. For an enterprise to thrive in this low-profit era, it should effectively develop and use an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 system to enhance its information conformity,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enterprise value. This study uses a case company to test the theorie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implementing an ERP system as suggested b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case company is a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with its subsidiary companies not shar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systems.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management to obtain up-to-date information and make correct decisions. Its top management expects that an ERP system can integrate all the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 The expected benefits include high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satisfactory fulfillment of group targets,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 By illustrating the case company’s three-phas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ts SAP ERP system, this study explains how the company deals with the issues with the above implementation and compares its practices with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issues of implementing ERP systems and offers numerous suggestions.
5

企業公共關係--台電公司的實例研究

仇慶芳, GIU, HING-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在說明台電公司的公共關係制度,並檢討其推行成效。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第一節公共關係的定義、第二節公共關係的職能、第三節公共 關係與企業、第四節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約略簡介台電公司。第一節台灣電力的 發展、第二節台電公司的現況、第三節台電公司的地位及貢獻、第四節台電公司推展 公共關係的背景。第三章介紹台電公司的公共關係制度。第一節組織系統、第二節專 責機構。第三節探討專業化的功能。第四章說明台電公司主要的公共關係業務,分為 新聞界關係、民意代表關係、用戶關係,其餘對外關係、員工關係的說明。第五章對 台電公司公共關係業務的檢討、分為制度的檢討、新聞界關係的檢討、社區關係的檢 討、用戶關係的檢討。第六章結論。
6

限制農地移轉法令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陳奉瑤, CHEN, FE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農地政策向以農地農有為主導,第一階段農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成效卓著。由於地權分配的改善,促使土地有效利用,達到農業發展的目的。政府為維持農地農用,貫徹耕者有其田政策,並防止耕地的繼續細分,而有限制農地所有權移轉的規定 。此規定實施迄今已有十餘載,本論文擬由問卷調查及次級資料的分析中,探討其實施成效,並由其中找出未盡完善的問題點,進而提出客觀的改進意見。 本論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限制農地移轉的政策目標及法令規定」。政策目標有三:一、維持農地農用,貫徹耕者有其田政策;二、限制非農民購地,抑制土地投機;三、防止耕地細分。法令規定,則針對土地法、農業發展條例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分析。 第三章:「限制農地移轉的實施成效」。由問卷及次級資料中,看現行規定是否達到既定政策目標。 第四章:「問卷調查分析」。站在私經濟立場,看農民、核發自耕人員及代書,對限制移轉的認知程序及遭遇困擾進行分析。 第五章:「問題與對策」。由實施成效及問卷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意見。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7

基層警察人員在職進修成評估之研究 / The Evaluation of Police Officers’ In-Service Training

沈明昌, Shen, Mi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專科警員班第二十期進修組學生為主要研究範圍(不含消防及海巡人員)。接受專科警員班教育訓練的學生為全國警察機關所屬基層員警於民國九十一年九月至九十二年六月間,在台灣警察專科學校接受一學年的在職進修。成效評估從教育計畫的執行以至受訓後的整體訓練成效,前項調查評估於在職進修期間即進行,但對學生進修之後的影響評估則設定在受訓後一個月到三月間,此時結訓學生最能表現、體會受訓成效。進修學生共約九百二十名,進行抽樣調查三百六十九名以上學生的意見。 本研究從文獻探討階段,針對國內外訓練評估理論的相關學說、著作、期刊論文及實證研究結果等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歸納出相關的研究發現與貢獻,以作為本研究決定實證研究方向的重要參考基礎。問卷設計及前測階段,則根據前階段文獻分析與整理所得,建立以Kirkpatrick所提出的訓練成效評估四層次-反應、學習、行為與結果之評估理論為依變項,「個人性格特質」、「工作環境」與「與個人基本屬性資料」為控制變項與自變項形成研究架構做為後續實證研究的基本模型,並據此設計問卷,透過前測之進行以檢驗本問卷的信度與效度並修正之。問卷的前測與正式施測,利用SPSS for windows 10.0 中文套裝軟體運算問卷回收資料,以推論出研究結果。 經由實證調查與分析,對於基層警察進修教育的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後,評估其各項成效。為證明各變數之間是否有關聯或差異性存在,以虛無假設方式提出,期望研究結果能拒絕虛無假設,進而接受對立假設。並於結論與研究發現中提出相關具體建議,檢驗在職進修學生的成果與價值,並具以改善未來的執行方案,提昇參訓學生的學習成效,達成警察人力資源發展的整體目標。 本研究並根據第五章結論之研究發現,提出七點建議,以供實務界參考:一、重視基層警察人員的進修權益;二、建立警察人員教育訓練專業量表;三、加強學校硬體設備,提升學習成效;四、強化進修學生的自我效能;五、形塑開放學習的組織文化;六、增加專任教官師人數;七、提供多元的進修與學習管道。 關鍵詞:基層警察人員、在職進修、成效、評估
8

地方創新環境與創新成效之研究

龔欣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十年來,受到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影響,知識的創新能力表現成為競爭力優劣的重要指標,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競爭力高低,與其全球化優勢息息相關,而全球化競爭優勢能力又取決於其創新成效表現高低。台灣在全球化的浪潮及大陸開放競爭下,地方傳統產業在此衝擊下面臨倒閉或出走。在這充滿變數與挑戰的階段,本文從區域創新系統角度探討地方創新環境與其創新能力表現對競爭力的影響。 本研究藉文獻探討及台灣地區鄉鎮市之基礎數據資料分析研究,以創新系統觀點探討影響地方創新成效的關鍵因素,並據此選定衡量創新成效指標,再針對台灣區域地方環境、產業發展及國內創新環境現況,探討目前地方創新活動的狀況與設施,建構台灣地區地方創新系統指標。再利用多變量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取得代表地方創新環境與區域發展特徵之因素,並將其萃取出創新能力因子,作為劃分創新能力集群之根據,分為高、低創新成效地區;最後印證創新成效表現優異地區,其所具有創新能力之特質與創新成效表現優劣間之相關性。 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一、影響創新成效主要因素為製造業產業群聚與支援性服務設施;二、高度創新成效地區皆坐落於新竹以北地區;三、創新能力因子指數與專利數產出量不一定成正相關,創新能力因子指數高僅代表該地區環境具有利於產業間分享知識技術交流的能力與潛力,但此種能力不一定表現在專利數產出量多寡,而須倚賴觀察該地區的各項創新活動狀況;四、創新能力因子指數高地區,近3年(93-95)來的專利數產出遠超過過去10年(83-92),推論地區內產業及創新設施已成熟,再加上智慧財產權保護觀念普及,促使專利數量大增;五、鄰近創新成效較高之地區,使其創新成效表現低卻屬於高度創新成效地區,推論其因位置直接毗鄰高度創新成效地區,受地理鄰近性影響甚大。 最後建議政府應協助各地區地方政府鼓勵產業投資發展,提高地方創新研發動能,並積極輔導大學與育成中心提高其育成與輔導的效率,未來更應建立媒合大學及育成中心與產業界之合作機制,以推動產、官、學、研各種人才流通,提高研發創新能力。 /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has mad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 a key benchmark in competitivenes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or region's economy is now closely linked to its global advantage. Thi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urn, hinges on its ability to innovate. In Taiwan,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market liberalization has seen local traditional industries either shut down or move elsewhere. In a time filled with uncertain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study seek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on competitiveness from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we review and analyze the basic data from Taiwan's regional areas and examin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This was then used to select the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aiwan's regional environ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omestic innovation environment were then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state and infrastructur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construct a se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dicators for Taiw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tiliz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First, factory analysis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factors that represen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se, we determin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factors, and use these to defin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lusters. These clusters were then separated into high and low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regions. Finally, we examine the areas with high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ir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 1.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were industry clustering and support services & infrastructure; 2. The regions with high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were all located north of Hsinchu; 3.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factor index may not correspond directly to patent output. A high innovation capability factor index only indicates that a region possesses the capability and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industries. This capability may not necessarily be reflected in the patent output, but is instead, depends 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region; 4. In regions with high innovation capability factor indices, their patent output in the past 3 years (2004~2006) far exceed the preceding decade (1994~2003).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maturity of their local industries &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widespread understan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ncouraged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ents; 5. Some regions near highly innovative regions perform less effectively even though they are part of the same area.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is directly caused by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o highly innovative regions. Finally, we recommend that the government provide assistance for regional governments to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and boost local innovative R&D capabilities. Assistance should also be provided to universities and incubation centers to improve their incubation & assistance effectiveness. In the future,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for linking universities, incubation centers and the industry should be set up as well to boost the capability for innovative R&D by encouraging the free flow of expertise between the industry, government,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ctors.
9

公部門職業訓練機構受訓學員訓練需求之研究:以泰山職業訓練中心為例

陳思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職業訓練制度發展至今,辦理職業訓練的機構眾多。參加職業訓練的民眾其個人背景、動機、訴求各有歧異,甚至不同背景條件下會衍生不同的需求。訓練需求評估是訓練系統中首要的關鍵,透過訓練需求評估在職業訓練機構學員訓練上的運用,能檢討職訓機構之訓練規劃,此為著手進行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公部門職業訓練機構內基本資料不同之學員實際參與訓練的情形與感受,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員在訓練需求及訓練成效上認知的差異,發掘學員訓練需求,提出公共職訓中心在辦理職業訓練課程規劃上的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編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泰山職業訓練中心的學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調查,透過問卷方式從學員的角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研究假設,已獲致各項結果。經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結論: 一、訓練中心學員個人屬性和職業訓練參與概況差異性不大,與職訓中心 之參訓資格、開課類別有關。 二、學員在訓練需求評估認知上對「個人回饋評估」構面認同度高。 三、學員在訓練成效上對「師資與教學」構面滿意度高。 四、班別的不同分別在整體訓練需求評估認知與整體訓練成效認知之各構 面都呈現差異。 五、現階段學員的訓練需求仍聚焦在訓練與就業的媒合。
10

政府採購電子化成效評估指標建立 / Study of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ic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Electronic Procurement.

紀人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係以採購電子化對行政機關或企業的影響來建立政府推動採購電子化後所帶來的成效評估指標,並透過次級資料進行分析。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改變了許多行銷、管理、服務及商業行為的型態,各國政府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國,以及國際性組織無不重視此一趨勢,均積極推動政府服務電子化與網路化的工作,我國在推動電子化政府的政策下,舊有政府採購作業流程再造,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建置電子採購系統也成為主要推展方案之一,以期建構一個所謂公開透明化、公平競爭、有效率的政府採購作業環境。 本文先透過文獻整理與專家訪談來建立採購電子化成效評估初步架構,並以專家德菲法問卷方式來確認架構與指標的重要性,建立最終評估架構。而後依照德菲法專家群體的特性進行分群探討瞭解對指標重要性看法的分歧。並依據行政院研考會 2009 年度委託研究案「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C與G2B期末報告」為次級資料。探討專家群體與廠商使用者對於採購電子化成效看法之落差。 透過德菲法方式建立的採購電子化評估最終架構,包括3個構面(立即可見效益、非立即可見效益及使用行為)、8個面向(時間、成本、價格、透明、課責、整合、使用滿意度及服務使用)與18個指標。綜合德菲法專家分群比較與次級資料分析所整理結果,發現政府機關德菲法專家指標的重要性評判比起學者專家分布較高,可能原因是政府機關組織較為保守,且對採購電子化的效益比起學者專家較為直接與強烈。而中央政府專家對成本面向的指標重視程度較地方政府專家高,可能是中央政府採購電子化程度較高,對其帶來的成本減少感受較為強烈。而對應本論文所建立的採購電子化成效指標,次級資料顯示廠商使用者對採購電子化是否帶來其成效同意程度不高。顯然政府未來在制定採購電子化相關機制或系統,除了持續減少使用者採購相關成本及時間,努力改善採購環境的透明及課責程度,更應提供客製化或整合性服務,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以提升政府採購電子化成效。

Page generated in 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