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6
  • 184
  • 25
  • 12
  • 9
  • 1
  • Tagged with
  • 231
  • 231
  • 78
  • 76
  • 75
  • 61
  • 56
  • 43
  • 41
  • 40
  • 38
  • 35
  • 35
  • 35
  • 3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改革過程中的政治權威

李奇正, LI, QI-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論匈牙利的經濟改革運動

何旭初, LIN, XU-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一冊,約八萬字,分六章。 第一章,說明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的原因、採行的模式,以及匈牙利獨特的抉擇和成果 。 第二章,以匈牙利戰後到一九五九年的經濟概況,說明其醞釀「新經濟概況,說明其 醞釀「新經濟機能(NEM )」的驅力和背景。 第三章,討論NEM 的醞釀過程、實施原則、成功因素,以及遭受的抗力、路線的修正 過程和原因。 第四章,討論配合NEM的政治措施,分析其背後隱伏的目的,及遭遇到的問題。 第五章,NEM 與國際分工,東歐經濟整合的關聯,及對經互會國家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認為NEM 的真正本質不是市揚社會主義,也不會帶來民主政治,但可 能成為一股被模仿的潮流。
3

中共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之研究(1978-1991)

劉奕湘, LIU, Y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範圍主要是1978年至1991年這段期間中共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問題;將人事制度中的考選、任用、培訓、調轉任、監督、考核、獎懲、保險、撫卹、工資、申訴、控告、退離等各種制度包括在內,並嘗試用西方文官制度的角度來觀察其利弊得失,及其對中共政權可能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根據西方政治學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的看法,完全的價值中立(value free) 是不可能的,任和學者在選定研究主題時即已帶有價值的色彩,且中共聲稱其所建立的人事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性。因此,在「研究法」的取捨方面,不免帶有主觀的成分在。但誠如政治學者呂亞力所言:「在政治科學的領域中,適時與價值陳述的分離是絕不可少的。這不等於一個人不應堅持其價值或不宜表示其價值,而是說在研究過程的某些階段,要盡可能達到『價值中立』,也就是盡量避免以自己主觀的價值判斷來或詮釋資料及作成研究結論。」(註四十七)因此作者只能秉持學術立場做盡量刻觀的陳述,所蒐集的資料亦以1978年至1991年為主,以往中共人事制度零零星星的改革只當做輔助。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四: (一)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一年期間中共所作人事制度的改革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和原因。譬如就退休制度而言,中共於一九七八年六月,頒布《國務院觀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與一九五三年的《勞保條例》和一九五五年的《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兩者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語。就其目的乃是鄧小平推行幹部「四化」政策,欲靠著退休制度淘汰「文革」新增及「文革」罷官復職的元老幹部,類似這兩種規定的差異也是筆者探討重點所在。 (二)運用現代公共行政人力資源眼光,探討中共人事制度諸想措施,改革是否合情合理,改革有哪些成就?改革的缺失又在哪裡?對中共未來經濟改革,政治結構,社會變遷有何種程度的互動關連,試圖利用資料探討現狀,並做某種範圍內的預測。 (三)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中共人事制度改革的可行性(feasibility)如何?中共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影響評估標準(criteria)如何建立?就中國大陸問題研究而言,可區分為傳統與現代兩種研究方法,傳統研究對中共研究範圍只限於法規、制度、歷史等研究方法,對於衡量人事政策的成本與效益的分析所使用的「社會指標」之研究是最近幾年的事,但中共人事制度所屬的環境深具特殊性,西方評估標準,如但恩(William Dunn)所建立對於政策影響評估的一般標準(註四十八):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充分(adequacy)、公正(equity)、回應(responsiveness)、適當(appropriateness),可否適應於中國大陸問題研究,這是筆者探討的重點。 (四)從比較行政和行政生態學觀點來探討中共與其他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國家的差異性。中共有別於蘇聯與東歐政權,乃一土生土長的政權結構。探討中共人事制度,必須對中共行政制度體系加以定位。例如依國家開發程度來區分,中共數於開發中國家,其人事制度自然與開發國家有差異
4

我國人事行政改革過程之研究

鄭安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民國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具有兩種基本性質:一是行憲後,人事制度之建立(包括法規的與實際的);二是遷台後,面對各方面巨變,所為之適應。本論文乃是從此一改革過程之研究,探索我國政治體系處理人事行政改革時之運作型態及互動作用、我國人事行政變遷之軌跡,以及我國生態環境與其他因素對人事行政改革之影響。本論文為改革過程之研究,著重其功能性、整體性與動態性,此所以有別於改革程序之研究。 本論文建基於學者既有之理論,以本時期三項主要的人事行政改革-人事機構之改革、職位分類之採行、入仕途徑之改革-為研究對象。全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先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次敷陳所根據的基本理論及假設,然後說明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途徑與方法。其主旨在指出本論文推論分析之根據及推論過程。 第二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背景:本章是推論之開始。先分析我國舊有人事行政制度及其功能與負功能,接著分析我國人事行政生態背景及其變遷,並以二者的對照觀察,顯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的需要。 第三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過程:承繼第二章,說明在前述改革的需要之下,如可進行改革,也就是說明在我國政治體系中進行人事行政改革時投入與產出間的轉換過程。主要是將每一次改革過程環環相扣的根據下面的分析架構分析之。 第四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效果:說明經過連串改革後,人事行政改革的現況,與前兩章所述人事行政舊觀、改革的需要、改革的目標相較,顯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效果。並兼及目前對人事行政的檢討,這往往是另一次改革的肇端。 第五章 結論:根據前面幾章之陳述分析,歸納出我國政治體系處理人事行政改革時之運作型態、各次級體系在人事行政改革過程中之互動作用,及影響人事行政改革效果的因素。 總結本論文之研究,獲得下列幾點認識,簡述如下: 一、我國人事行政改革,在遷台初期,受環境巨變之影響甚大,其後即以建立制度為主,逐漸朝制度化之方向前進。寖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主要考慮。 二、影響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一半觀念能否與之配合,計劃周全與否,協調工作是否完善,改革決心是否強烈。 三、我國政治體系進行人事行政改革,有各種途徑可循,但除設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外,一般都未因為進行人事行政改革而變更固有體制。所以雖然中國國民黨在我國政治體系中有甚大的影響力,但是每一項改革幾乎都是交互作用的結果,每一次級體系均能發揮其不同的功能。其影響力,則視前述之因素,而有大小正負之不同。 四、經過二十餘年的改革,我國人事行政已經進入如下境界: -人事機構組織型態,已漸成為介於部內制與部外制之間的折衷制。 -建立以考試用人為基本原則,但又能靈活運用的人仕途徑。 -重新檢討職位分類,以期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分類制度。 其所以經過如此漫長歲月才到達這個境界,是因為二十餘年來我國人事行政改革並沒有一套完整、高遠、深入的計劃,而是以零碎的改革措施,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錯誤(tril and error)發展而成的。雖然說制度是成長的,但根據本論文的分析,我國人事行政改革,走了一條迂迴的路。其間問題也正是本論文探討之主題。 王國維先生為為學立功必經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回頭,伊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本論文之研究,雖然只是筆者學習過程中之一階段,但是其間由「心意初動」、「摸索」,以迄稍獲開悟,其心情似亦差堪比擬。 寫作過程中,承江師炳倫惠予指導,詳加指正,衷心銘感。尤其江師治學嚴謹,學識宏富,予我啟迪尤多。張師明誠親歷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於改革過程之實際問題,指點迷津,並殷殷垂注。所主任傅師宗懋,時時叮嚀督促。銓敘部費司長必祿,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傅副局長肅良、李處長昊、或提供資料,或解惑釋疑。本校政治所高研班楊熙學長時賜南針,攻錯砥礪,諸師長諄諄教誨,諸同學熱心關愛,在此特別申謝。 本論文撰寫期間,吳雪雪小姐不辭辛勞,謄稿校對,殷殷鼓勵,更覺感念不已。
5

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 / The Study of OuYang-Xiu's poetry and prose refom theory

朴俊秀, Park, Juns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先說明本論文寫作目的。此章論述了現代研究宋代特別是北宋文人的相關討論。早在一千年前,中國已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制來統治天下。為了此政治目的,官僚體制更要完整的運用,因而研究吏制與政治理論成為必要之途徑。研究歐陽脩也必須考慮此點,因此緒論裡說明了此研究後能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以「歐陽脩學術之背景」作為歐陽脩的詩文改革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其「時代背景」與「生平」來分析歐陽脩之內、外在環境因素。分析文學論時,這些資料能夠說明對他產生的影響。由於當時社會都關心治世之故,因而他們專心為國家服務,行有餘力而創作詩文,所以他基本上帶有「經世致用」的觀點來提出文學論,因而要對他們心理內在的兩層因素來瞭解他們的人生選擇。 第三章以「歐陽脩之學術思想觀」為題,主要探討他的「道」、「文」關係。如上所述,他作為政治家,必定要研究其治世之理,但他持有與一般古老的政治家不同的觀點,就是他既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也絕對未忽視文學本然的存在意義。因而他對畫、牡丹、音樂等多方面有興趣,進行創作或關注,開闊了文人之新的領域與視野。 第四章主要論述歐陽脩「詩歌」方面的改革主張。因為他的詩論由梅堯臣等人之引導,所以跟他們共同提出詩論。作詩文的過程,看來很簡單,不過以多樣的涵義與方向看來,需要更嚴密的觀察與分析。因此,首先論述其開始創作之發憤之因,分析已含有豐富的學術教養的文人遇到障礙,如何克服或認定世事的變化。接著用「以文為詩」的方法抒發內心之志,並且如何得到更多的號召力。這些他的文學論的展開,就能呈現他的詩歌創作論,察看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創作之苦惱。他的文學論絕不會由抽象之觀念出發的,乃是以實務的積極運用來彰顯藝術的意義。 第五章探討他的「散文」改革。歐陽脩以古文取得聲望,但此結論是較偏狹的,他整體的文學論已準備了新的氣象,並且他絕不反對四六文之類。因而此章節研究他的改善與傳承各種文體之內涵。首先以較富名望的時文來分析,真正有文學性與實用性的文體為何?接著討論在古文家中有極端的文人之過失。他接受表現形式,進而改善內在思想,因而我們知道他的合理配合。他不顧周邊的評判,勇敢對應此坎坷之路。 第六章作為整體研究之結論,即細密地分析研究目的和預期效果,由此可知本來方向的功過,而且再構想正確的治學方法與研究主題,進而考察往後的研究方向與目標。
6

台灣教育改革中的「正義」問題研究

李真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鑑於台灣教育改革論中有關正義的討論混淆不清,引發本研究的動機。一般而言,正義問題可區分為法律正義與社會正義二方面,本研究僅就社會正義的範疇加以探討,並將議題焦點指向與教育資源有關的教改論述上。本研究以批判詮釋學的方法試圖回答三個研究問題:一,台灣教改論述中存在有那些有關資源分配的理念(正義理念)?二,這些教改論述中的正義理念是否有明顯的理論依據?三,這些正義理念與正義理論間的內在關連性及邏輯一致性如何? 研究發現,台灣教改論述中主要顯露出的正義理念有:以功績為主;以需求為主;強調公平競爭機制為主的三種資源分配理念。三種理念的理論依據則分別就古哲柳拉圖理想國的正義理論,教育人權的正義理論與 J.Rawls 的正義理論加以探討。 柏拉圖的正義理論要義即是使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份。教育擔負著選才與教化的兩種任務。教育資源分配的機制乃以功績為主要考量。教育人權理論則衍生自聯合國歷次有關人權的宣言與公約,強調的是人人平等的精義理論則提出 "平等自由權" 與 "機會均等及差異原則" 兩個正義原則供民主自由社會參考。 由柏拉圖的理論,教育人權理論及 Rawls 的理論檢視教育部,四一○與教改會三方提出的教改謀略,證立了三種正義理念與正義理論間的內在關連與邏輯一致性。不過,本研究的三個問題雖獲得答覆,但三種正義理念與理論間的相關程度是不同的。 此外,本研究並澄清有關正義論述上的一些問題,如正義為人人適用的準繩,而非僅是弱勢者的護身符;正義不等同於平等,有時不平等更能彰顯正義;以及正義問題的討論情境以適度匱乏的外在資源條件最有意義。同時建議未來應效力去探討的議題包括,教育制度在社會中應有的角色,如何以教育的力量催生正義,如何建立教育制度的正義性以及如何培養正義的人等等。
7

1978年以來中共經濟改革對中共的影響

趙雲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中共目前進行中之市場化經濟改革為背景,希望透過中共十多年來的經濟改革對中共及其政權所產生的影響及中共的因應趨勢,來探索中共及其政權本質的變與不變因素,以期能理解中共政權本質特徵。中共自1979年以來,積極推行各種經濟改革措施,並獲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經改的深入進行,除了造成通貨膨脹、生產過熱等經濟負面現象之外,經濟改革亦衝擊到中共黨政體制及其傳統意識型態,導致中共黨中央派系間衝突深化、基層黨組織的鬆散,以及黨、政幹部的貪污腐敗現象。 但中共卻尚未放棄以一黨專政為重點的本質特性。因此,中共的經改走向及其所導致的政治變動,使筆者認為必須對中共改革開放以來之經改政策重新評估,以求得深入的了解。 本論文共二○八頁約十四萬字,包括緒論與結論在內共分為六章。 茲就論文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一、說明中共黨、政、經濟體制的形成與運作。中共政經體制的形成主要是依據馬列主義理論,並深具斯大林模式的特質。其政經體制運作顯示一黨獨裁、政經一體化的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之特徵,成為形成中共及其政權本質特性的主要因素。此外,敘述中共推動經改的幾種原因。 二、探討自1978年至1984年期間之中共農村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共帶來的影響。在此時階段,以「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為主的中共政權組織的基層單位,隨著中國大陸農民自下而上式的改革要求,已發生明顯變化,到了1984年人民公社終於解體,「政社分開」、重建鄉政府已告基本結束。但是,從此時起,經濟改革已開始衝擊到傳統意識型態、黨中共及其基層組織,以及中共官僚體系。 三、說明自1984年至1992年期間中共城市經濟改革之主要措施及其對黨的角色之影響。城市經濟改革之具體措施直接牽涉到中共一黨專政和共幹的既得利益,從而中央保守派和地方黨員對經改的抵抗也比較強,呈現激烈的派系衝突和黨幹貪污腐敗現象,以致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出現嚴重的危機。 四、試圖透過中共對經濟改革的適應和衝突的過程,探討中共及其政權的本質及其政經運作。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自1978年以來,在每個階段提出基本方針與理論來提示改革的方向,並為持續改革的步伐提供理論辯護,但中共的經改一直囿於傳統意識型態及一黨專政的制約,顯露出適應和不適應並存的現象。中共自1992年以來推行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雖在實際運作上發生了不少問題,但市場經濟本身勢必衝擊中共的專政體制和社會主義體制,從而中共正式宣布和採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中共對經改適應之明顯象徵。 五、自1978年以來十多年的改革過程,中共不顧對傳統意識型態的違背及修正,改革了在經濟方面制約經濟發展的許多因素,但實踐證明中共經改的障礙主要來自政治因素,尤其專政體制、社會主義體制亦成為經濟改革的制約因素。然而中共的改革從未改變過其專政體制和社會主義本質,這就是中共的不變因素。反之,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的失敗使得中共體認,為保持其社會主義體制及一黨專政體制必須改革現行的經濟制度,以期能首先提高社會生產力,這就是中共非改變不可的因素,也是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原因。但筆者認為市場化經濟改革必須提高人民的政治、社會意識,而這種情勢將迫使中共政權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政治領域作出不同程度的讓步,在政治體制上進行緩慢的改革,使政治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漸向民主化、自由化、現代化的社會發展。
8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第一次土地改革對經濟發展

李相載, LI, XIANG-Z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總共為一冊,五萬字左右,分為七章,十三節。本論文的主要內容是中民國台 灣地區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三年間實施的土地改革對於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台灣地區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是經過三個階段來完成的,即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以及 耕者有其田。 雖然這種改革制度的實施產生不少障礙以及問題,但是其對於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有 莫大的貢獻。由於這改革農業資金流到工業裡去,鞏固工業起飛基礎,而且使佃農變 成自耕農,因而提高生產的意願,提高所得,實現所得的重分配。 台灣地區的第一次土地改革,除了以上所述的影響以外,對於勞力的移動方面也有影 響,即不少農業人口移動到工業而改革整個產業的結構。 雖然土地改革對於資金的移動,勞力的移動,國際貿易收支的改善以及農民所得的提 高方面有顯著的貢獻,但是農業機械化以及農場規模擴大方面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總而言之,台灣地區的土也改革的確為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的起 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9

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 / From Plan to Market,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鄭閔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近年來《臥虎藏龍》、《英雄》等作品在全球掀起的武俠熱潮,使中國電影廣受注目,而中國廣大的電影市場更讓好萊塢為首的外國片商垂涎。本研究試圖從內、外部因素釐清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相應而來電影形式內容的變化。 1949年以來,中國電影工業相關環節皆為政府所掌握,對內實行統購統銷的計畫經濟式生產,對外則禁絕美國電影輸入。然而自1979年以後,中國電影產業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加上國內電影觀眾銳減、製片單位長期虧損等因素,開始建立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電影體系,到了90年代由於市場狀況未見起色,中國毅然決定引進好萊塢大片。2000年的WTO談判,中國政府更進一步開放進口電影配額,以及外商投資電影事業,中國電影產業就在內部體制更迭,以及外商外片衝擊之下近行持續性的變革。 研究指出,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化在今日已初具成果,電影產量產值皆逐年提升,且仍在持續當中,本地電影所佔市場份額也以超越外國電影,部份大片更在海外市場大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推動產業改革的過程中著力甚深,因此政府目前仍是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大的投資者與作用力。整體產業興盛背後,中國電影目前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雖然也出現了能夠脫離資金、政治控制的新型態獨立電影,然而大部份電影仍難以回收成本,甚至無法在院線上映,如何提供大片之外的中低成本電影更多機會與空間,使產業更加多元健全,將是未來中國電影發展的重點。
10

民初美國訪華教育學者對中國新教育影響之研究

盧廷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十年前後中國新教育改革的因素很多,但外國訪華學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以美國教育學者的影響最大。尤其在民國八年以後,這種情形顯得更突出與重要。本論文即在研究民國十年前後的中國新教育改革運動,受到美國教育學者影響的情形。 全文共計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為美國教育學者訪華經過。分別介紹四位美國教育學者訪華情形。第三章為美國訪華教育學者的教育主張,關於杜威與孟祿二位學者,則介紹其訪華時所作的公開演講,以及和中國教育界人士的教育討論會中,所提出的教育理論與建議;關於克伯屈與柏克赫斯特二人,則介紹他們所倡行的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教學法的理論與方法。第四章為訪華美國教育學者對中國新教育的影響,則在分析他們對當時中國的教育改革運動中有關教育宗旨、制度、內容(課程)、方法等所產生的實際影響。第五章為結論,分析此一時期教育改革運動之利弊得失,並予批評和建議,以為今後教育改革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3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