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6
  • 184
  • 24
  • 12
  • 9
  • 1
  • Tagged with
  • 230
  • 230
  • 78
  • 76
  • 75
  • 61
  • 56
  • 43
  • 41
  • 40
  • 38
  • 35
  • 35
  • 35
  • 3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小泉構造改革-以郵政民營化為例證 / Analysis of Politics&Economy to Koizumi’s Structure Reform –Postal Privatization as an Example

李幸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代懷抱經常收支與財政雙赤字的美國對日本戰略要求日本政治經濟的安定,並於2000年10月發表了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特別報告書”美國與日本-成熟的戰略夥伴關係”。對照報告書的建議可以發現幾乎是小泉構造改革的骨幹。 首先,小泉於選舉中誓言”打破自民黨的窠臼”而高票當選。主要是指對派閥的打破。小泉利用”經濟財政諮詢會議”為司令塔,統籌政策與法案的產出。並跳過一直以來須先經過派閥盤據的自民黨政調會的事前審查,也就迴避了派閥的勢力。然而由於支持”經濟財政諮詢會議”的內閣府成員多是各省廳官僚的外派者居多,因此,官僚的發言權便增強了,特別是有關於各省廳利害關係的提案時,常常被加以漠視。並且小泉的構造改革也常常遭遇官僚的陽奉陰違而改革不力。 至於小泉的郵政民營化改革,原意是將原來大部分用來購買國債而流向如特殊法人機構等公部門的郵政資金,藉由郵儲銀行與簡保人壽保險公司的股票上市轉而將資金流向民間部門,以促進經濟的活絡。不過,郵政民營化的過程卻遭遇派閥頑強地抵抗,小泉最後妥協,才使得郵政民營化法案在眾議院以五票之差通過,卻在參議院闖關失敗。小泉最後解散眾議院,訴諸民意,選舉並獲得空前的勝利。 然而由於特殊法人機構高薪的總裁職務是官僚退休後”官員空降”的好去處,官僚們當然想盡辦法維持相關制度。再加上既得權益者如郵政族及以較高租金出租郵局房舍給政府的特定郵局局長、害怕失去公務員身分的郵局職員等龐大抵抗勢力的反撲,郵政民營化至今只釋出11%的股份,89%的股份仍由國家持有,是實質上的國有企業。因此,郵政民營化並不算一項成功的改革。
32

中共經濟改革對大陸民主化之影響-以八九年民運為例

楊仲源, YANG, ZHO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以八九民運為背景,希望透過十年經濟改革對中國大陸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變 化,來探索民主運動產生的原因。 有別於傳統強調由政治面的角度解釋大陸民主運動,本文嘗試一個新的研究方法,從 經濟改革的角度出發,發掘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的關聯性,說明經改如何直接間接地 影響民運的形成,以及各社會階層心態的轉變。 全文分為七章,十六節,共計約十萬字。 第一章:緒論。主要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關於「經濟發展導致政治民主化」的理論探討。包括第一節,經濟改革與政 治民主化;第二節,經濟改革發展與政治不穩定;第三節,東歐經濟改革改革與民主 化運動。本章將政治發展相關的理論作一回顧,並且概略討論東歐的發展經驗,作為 本文的參考架構。 第三章:中共經濟改革之背景、相關政策及其受挫之原因。第一節,經濟改革發生的 背景;第二節,經濟改革之相關政策;第三節,經濟改革的頓挫及其原因。本章在進 入本文的主題之前,先對經改實際相關政策及其本質加以扼要地敘述,有助於瞭解民 運經濟改革前的前因後果。 第四章:八九民運的社會、經濟與外部因素。第一節,社會經濟變化導致參與之提升 ;第二節,經濟改革之缺失引發社會挫折感,第三節,西方思想觀念與物質文明的影 響。本章從社會整體角度觀察,前二節就發展理論有關部分對大陸案例加以驗證,第 三節則說明西方思溯對於大陸社會的影響。 第五章:中共經濟改革和知識份子與學生的民主改革要求。第一節,知識份子自主意 識的提高;第二節,學生運動的累積效果。本章以八九民運的主畏組成份子為對象, 分析改革政策如何直接、間接地助長他們參與民運的傾向。 第六章:八九民運對中共國家與社會關係之影響。本章將八九民運的經過作歷史性的 回顧,詮釋八九民運所隱念的意義。 第七章。結論: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評估大陸民主化的未來,分別從社會力量的勃興 、經濟的條件、以及經濟改革的展望來加以研析。
33

中共「十三大」後中央領導階層異動之研析

華碧輝, HUA, B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於一九八七年十月所召開的「十三大」,最顯著的成就即在人事上進行了自一九 四九年建政以來最大幅度的世代交替,基本實現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 、專業化)的目標。本論文即以中共「十三大」後黨政軍中央最高領導階層為研究的 重點。由於中共迄今仍是“人治”色彩濃厚的政權,且這批政治新貴在相當程度上將 左右中共未來十年甚或更久的命運,故吾人對其中央領導階層的研究,將有助於吾人 瞭解其未來政策之走向。 本論文約八萬餘字,共分為七章十九節,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共「十三大」召開前之背景:回顧中共「十二大」以來的整黨整風運動 、改革開放的矛盾與困境、一九八五年九月召開的三個會議(十二屆四中全會、全國 代表會議、十二屆五中全會)及人事調整、胡耀邦下台與中共內部的權力、路線鬥爭 。 第三章討論中共「十三大」之召開與黨中央領導階層之改組:首先介紹中共「十三大 」之意義、任務與重點。其次討論黨中央的組織與人事,以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為中心 。然後對趙紫陽作一側寫並就其擔任總書記一職予以綜合評論。 第四章探討中共「七屆人大」之召開與國務院領導階層之改組:先說明「七屆人大」 一次會議進行的過程與重要決定,然後對國務院的組織與人事作一深入的研析,並特 別以一節來介紹新近竄起於中共政治舞台的新秀-國務院總理李鶻。 第五章探討「十三大」後共軍領導階層之改組:首先回顧中共歷來的黨軍關係,再論 及鄧小平復起當權後的建軍路線,然後就鄧小平對共軍的人事部署深入剖析,最後則 根據前述論點對共軍在「十三大」後之政治角色作一定位。 第六章探討鄧小平接班部署的矛盾與隱憂:擬從中共本身的體制上、思想上、政策上 及人事上這四方面的矛盾來探討中共政治繼承的危機。 第七章結論:對本文作一綜合析評,並對中共政權的未來動向作一前瞻性的預測。
34

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

金源坤, JIN, YUAN-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八節,總計約十二萬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 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以及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 「十三大」召開前夕的政經形勢 根據中共現行政經基本方針、政策,對中共「十三大」前夕之政治、經濟形勢進行分 析。 第三章 中共「十三大」概況與中共「十三大」後權力結構析評 從中共「十三大」前後,其黨政軍組織結構、派系變化、權力運作、人事變遷等各方 面,探討中共之權力結構,並評估其可能的變化和發展。 第四章 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理論與實際 分析「初階論」的背景、主要任務、主要目的與「初階論」的侷限與困難。 第五章 「十三大」以後中共經濟改革的新動向與評估 回顧並檢討中共現階段農村經濟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和城市經濟改革的得失,而探討 「十三大」的召開對經濟改革的影響以及鄧小平模式理論體系的確立。其次從經濟方 面探討深化經濟改革面臨的難題與阻力。最後則分析中共「十三大」後,經濟改革動 向。 第六章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的分析 分析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背景與目的、改革之性質與內容,同時探討中共「十三大」 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構想。 第七章 結 論 評估中共「十三大」路線所要走的道路與實際運作之間的矛盾。
35

價值衝突與中共改革之研究

耿大祥, GENG, DA-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有很密切的聯結關係,而人格主體的差異性使得此一關係甚為複 雜。在宏觀層面,如何分析社會行為與人群心理取向間的連動關係,是一個不易處理 的問題。以價值概念為分析中介是一可行的途徑。 以價值概念作為社會分析工具,不能不對之加以嚴密的界定。界定後的價值概念基本 上並不牴觸其常識性意義,但有若干必要的限定。 社會不是靜止的,變遷愈是急劇,愈具有社會學研究的意義、愈是容易掌握變遷的內 涵。社會學衝突理論之有助於社會現象的研究,理由即在此。同樣地,從價值衝突或 從社會變遷角度來觀察,也有利於我們探討、闡明社會現象與人群取向間的連動關係 。 我國大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在共產黨統治下歷經各種大小群眾運動。從運動的取向 來看,幾乎都有改革的意義,都旨在達成某種社會變革,從而隱含著價值觀念的衝突 。 大陸四十年來的變革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社會主義改造、建設階段(1 949∼1959)。(二)經濟調整階段(1960∼1965)。(三)文化大 革命階段(1966∼1976)。(四)(經濟)改革與開放階段(1977至今 )。 中共的各種改革運動,不免夾雜權力鬥爭與利益衝突,而針對特定運動,若忽略了權 力、利益因素,甚至可能無法透徹地了解該運動的意義。但從長期來看,價值分析途 徑就取得了優勢,特別是在預測社會未來趨向時,價值途徑尤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 大陸未來的變遷趨勢如何?從前述變革歷程中各階段左、右擺盪的情況來看,似乎將 來仍是這個趨勢。然而僅止於這樣的回答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必須深入探究「左」、 「右」的價值概念內涵外,我們也無法滿足於此種有類「治亂循環」一般的結論。 我們從大陸長期的擺盪歷程中,「左」的力量總是比較「右」來得強勁而持久,同時 ,在「右」的階段中總伴隨著「左」的牽制等現象來看,對其未來趨勢進行有意義的 預測,是可能的。
36

中共的工業改革與展望

何明國, HE, MING-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六章、十二節,約八萬多字,裝訂成一冊。內容在分析中共工業化的策略, 工業化的成果,以及現階段中共工業面臨的問題、中共所做的工業改革。最後探討中 共工業發展的展望。 過去三十年中共工業在集權計劃制度強力的推動下,創下八%以上的年成長率,並且 建立一個種類齊全的工業部門,但也造成了效率低落、產品品質不佳的弊端。目前中 共推行的工業改革,企圖在宏觀上多用一點自由市場的力量,在微觀上多給企業一點 誘因,以提高效率,改善產品品質。但礙於國內外的客觀因素,中共工業改革前途多 艱。
37

中共「整黨整風」之研究(1978∼1985)--個計劃性組織變革個案的探討

蔚承一, WEI, C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乙冊,計分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字。 全篇乃以雷溫和韋伯之組織變革理論架構的結合,探討中共於一九七八年五月至一九 八五年十二月間的「整黨整風」,其原因,過程中所採取之措施;成員反抗之原因、 現象及解決之道;並評估之。同時,亦對運用西方理論架構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適用 性,提出作者的看法。 第一章,除對有關理論進行文獻分析,並建立研究架構外,亦對研究動機、範圍、方 法、限制予以說明。 第二章,探討中共進行「整黨整風」之原因。 第三章,探討中共在「整黨整風」過程中,以組織為中心的變革所採之措施進行解析 。 第四章,探討中共在「整黨整風」過程中,以成員為中心的變革所採之措施予以解析 。 第五章,探討分析中共成員,在「整黨整風」中,抗拒之原因、現象及中共決策者的 解決之道。 第六章,對中共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的「整黨整風」與以評估。並提出作者 對運用西方學術理論架構研究中國大陸問題的適用性的看法。
38

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

劉淑華, LIU, 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雖定名為「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但由於蘇聯是一個「一黨專政」 的國家,表現典型的「以黨領政」政治型態。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實包括此一時期 蘇聯一切重大黨政改革措施在內。 本論文主要就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時期(一九五三∼六四)之黨政、內政、外交及經濟 改革作一全面之探討與深入評析。 本論文之要點如下: 一、黨政改革 (一)設立工、農業黨部之獨立組織 (二)通過「新綱領」─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口號 二、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 (一)反史鄉達林個人崇拜 (二)匈牙利革命事件 (三)中共鳴放運動 三、外交 (一)和平共存政策 (二)與中共關係之惡化 四、經濟─通過「七年計劃」,蘇聯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
39

中共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以政府職能轉變分析

陳明毅, Chen, M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中國大陸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形勢的發展,中共傳統行政審批體制已面臨挑戰,為符合世貿組織非歧視性、透明性等原則,中共國務院與各級地方政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工作,以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展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本文主要是以政府職能轉變觀點來檢視中共「國務院」審批制度伴隨經濟體制而轉變的情形,文章內容先對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理論作探討,並對中共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之背景、原則、內容、成果、影響,及用以規範審批行為之《行政許可法》作全面性之探討。
40

國家與金融改革-----金管會自主性與能力之探討 / State and Financial Reform

潘彥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台灣開始邁向民主化期間,社會上普遍認為政府的管制是不正確的,整個社會瀰漫著自由化的思維,在金融體系方面也逐步解除金融壓抑轉向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由於突然之間缺乏有效的監理,整個台灣金融體制開始發生一連串的金融問題,如彰化四信、國票案、地下金融、非法吸金等事件。再加上隨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造成了「本土型金融風暴」。這些事件造成了台灣國內一堆企業受到傷害而倒地不起,而這些倒地的企業,很多都是透過特殊的「政商關係」從銀行中獲得了高額貸款,然後再將這些錢拿去操作財務槓桿。但在發生如上述的金融事件後,這些企業或私人財務操作失靈導致破產,而這樣的操作失敗連帶的也就衝擊到銀行,致使銀行產生了一大筆的呆帳,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產生了很大問題。 而金管會正是為了改革金融體系弊端所成立的國家機關,金管會被賦予「獨立機關」的職能,但是卻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喪失了其獨立自主性及能力。本文藉由探討金管會成立以來的諸多政策制訂與執行的面向,透過Breton的七種政府模式以及Najam的策略互動觀點來分析金管會的自主性與能力為何呈現一種低落的狀態。

Page generated in 0.02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