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3
  • 76
  • 27
  • 6
  • 2
  • 1
  • Tagged with
  • 112
  • 31
  • 26
  • 26
  • 23
  • 22
  • 18
  • 18
  • 17
  • 15
  • 15
  • 14
  • 14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町並み景観の地域性継承と瓦屋根の葺き材料選択に関する研究

藤居, 由香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281号 / 人博第996号 / 新制||人||235(附属図書館) / 2020||人博||996(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増井 正哉, 教授 小方 登, 教授 中嶋 節子, 教授 木下 光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22

<威尼斯商人>中的物質宰制 / The Force of Object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周家慈, Chou, Jia C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莎劇<威尼斯商人>已被廣泛地從種族、性別和宗教等角度討論。然而這些非物質的角度並無法全然地描繪全劇。劇中有許多物件,並且深深地影響著劇中的角色們。這篇論文將試著探索物件和人們之間的關係,以三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著手:猶太人和基督徒、父母親和子女以及愛情和友誼。很明顯的,在劇中,角色和物件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物件的力量會高過人們,進而產生控制。維根斯坦以聖奧古斯丁的論點來做為他的語言哲學的開端:語言以物件命名為基礎。但維根斯坦認為語言的運用並不全然建立在為物件命名,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使用且產生不同的意義,換言之,語言重要的目的不是表達意義,而是在情境中發揮功能。而這樣使用語言的方式,描繪了人們的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在劇中,物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著不同的意義。由於戲劇能夠反映人生,因此透過探索劇中物件與角色間的關係,可以反映出人們的真實生活抑是和物件密不可分,也反映出人們的生活形式。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with the view of race, gender and religion. These immaterial aspects, however, are not able to depict the totality of the play. There are many material objects in the play, those objects which strongly involved in characters’ relationships.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when people grant force on objects and objects act upon people in return by examining objects in the play.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can be found in three relationships: Shylock and Christianity, parents and children, love and friendship. It is obvious that objects function diverse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objects do have influence on characters. Ludwig Wittgenstein starts h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ith St. Augustin’s observation: the use of languages starts from naming objects. However, Wittgenstein thinks that languages function in activities,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within activities of life instead of an abstract meaning. The way people use languages can be seen as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which presents the form of life. Similarly, objects function differently in activities and have diverse impact on characters. Drama is formed by many activities and reflects people’s life. Through finding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s and object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result can reflect people’s real form of life.
23

從「台灣關係法」的執行看中美關係

朱多銘, ZHOU, DUO-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一冊,約十萬餘字,共分五章,十三節。 本篇論文主要在討論自「臺灣關係法」制定後之中美關係,故第一章主要說明尼克森 -福特時期如何開啟美匪關係正常化大門。 第二章則談到「臺灣關係法」制定前美國行政部門及立法部門對於未來中美關係之辯 論,在雙方妥協下方制定該法。接著討論該法案重要內容,對未來中美關係之影響及 各界之反應。本章最後對卡特政府末期對本法案之執行情形。 第三章為雷根政府對華政策之探討,包括兩國間政治及經貿關係。其中並舉彼此主要 摩擦事件及因應之道,最後並分析兩國未來政經關係之展望。 第四章為雷根政府對華軍售與安全保障,主要在說明中共一阻撓美國對華軍售,並迫 使美國簽訂「八一七公報」,至於此公報之合法性;其後之美國對華軍售及日後我方 應如何突破對美採購武器困境,本章均曾詳細說明。 最後一章談到結論及未來中美關係之展望,尤其是布希總統即將上台,未來兩國間如 何化解彼此歧見進而加強相互合作,本章中均會做仔細分析。
24

近單根模型之最小平方估計量的預測誤差 / Mean-squared prediction errors of the least squares predictors in near-integrated models

張凱君, Chang, Kai-Ji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asymptotic expression for the mean-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is discussed for the near-unit-root models. We find the mean-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based on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 estimator is smaller than the one using pretest estimating under some certain conditions.
25

美國對以色列外交政策--雷根與布希時期 / U.S. Foreign Policy to Israel: Reagan and Bush Eras

呂政耾, Leu, Jenk Hor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以來, 美國和以色列便已建立外交關係,從布魯 門到布希, 先後歷經九位總統, 美以雙方在彼此認定的利益上,建立了錯 縱複雜的雙邊關係。用傳統的權力理論, 並無法解釋美以關係作為分析美 以關係的軸線, 用美以關係的發展為背景, 探討美國對以色列政策的演變 。除了對杜魯門到卡特時期略作分析之外, 本文特別將重點放在美以關係 最密切的雷根政府時期與最疏遠的布希政府時期。
26

媒體如何框架氣候談判爭議:哥本哈根峰會之跨國新聞分析 / News framing of controversy in climate negotiation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copenhagen climate talk

謝孟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社會造成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事實已逐漸受到科學界肯定,而國際社會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署以來即開始著手因應全球暖化問題,至今已邁入第17年。其中在2009年舉辦的哥本哈根峰會,由於背負著產出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之重責大任,是全球氣候談判最受矚目的一年;知名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更稱之為「二次戰後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然而哥本哈根峰會最終仍因不同國家間巨大的利益分歧,未能達到當初期待的目標。   新聞媒體是公眾理解全球暖化議題最重要的管道;若從建構論角度觀之,媒體更是各類政治行為者論述競爭的場域,反映了社會上某種文化價值或意識型態。因此不同國家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很可能反映了一個國家及其社會、乃至於公眾理解氣候變遷議題的觀點,進而左右其對氣候政策的支持態度。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即為透過跨國新聞框架分析,了解新聞媒體在特定國家情境的影響下,有關哥本哈根峰會報導的論述特色,進而思考媒體在再現全球暖化這個全球性議題上的角色。   本研究以哥本哈根峰會最受矚目的美國和中國,以及台灣本土報紙作為研究對象,採取van Gorp的新聞框架分析取徑,針對《紐約時報》、《人民日報》及《聯合報》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五個月份的相關報導進行歸納及演繹兩階段的新聞框架分析。首先在歸納階段,研究者在大量反覆閱讀、推敲新聞文本後,共找出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政治賽局,以及國族主義四個新聞框架,以及與每個框架相對應的框架化裝置及推理裝置,作為建構框架的要素。在演繹階段,本研究則採用內容分析法,逐一測定四個新聞框架在三報所有文本中的分布狀況,以及新聞性質和新聞消息來源與框架之間的關聯。最後則整併上述結果,並納入不同國家的氣候談判立場及社會文化脈絡,以論述的方式探討不同國家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研究發現,三國媒體框架哥本哈根峰會的方式與其國家氣候談判立場及國情大致相符:《紐約時報》大多將哥本哈根峰會框架為各類政治行為者之間的政治角力,反映國內政治化的氣候懷疑論述,同時模糊了美國的國家角色及應承擔的氣候責任。《人民日報》多將峰會框架為經濟發展問題,或是刻意強調國家立場、讚揚國家表現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論述特色符合國家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強調經濟發展權利的立場堅持。《聯合報》同樣主要將峰會框架為與台灣無關之國家間的政治角力,否則即為以順應時勢或掌握外交機會為題旨的國族主義論述;此若即若離的論述特色反映了台灣弱勢的國際地位,以及國家深怕遭到國際制裁或孤立的特性。   以上研究發現也促使研究者思考不同媒體在報導氣候談判及全球暖化議題時扮演的角色。《紐約時報》的政治賽局論述雖與美國社會中的質疑聲浪有關,然而媒體強調平衡報導的新聞產製規範亦是導致爭議爭議被放大的關鍵。《人民日報》向來是為中國政府喉舌的傳聲筒,此體制特色造成該報新聞論述大幅偏袒國家立場,顯示中國公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理解很可能也有所偏向。《聯合報》的新聞論述則出現斷裂的現象,其中台灣角色和哥本哈根峰會之間僅存在提升外交地位一項連結,恐怕難使公眾重視此議題;此外,媒體的哥本哈根峰會新聞和國內全球暖化論述也並無緊密關聯,因此顯得片斷、無脈絡可言。   研究者最後提出國內新聞實務的改善空間,認為在當今媒體主流論述以強調個人層面之節能減碳為主的狀況下,媒體對氣候談判的關切應可作為將全球暖化新聞提升至國家及國際政策層次的機會,如此方能促進國內公眾更加關注全球暖化議題。
27

通貨膨脹持續性:分量單根檢定之應用 / Inflation persistence: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le unit root test

彭竣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通貨膨脹持續性在總體經濟學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特別是針對貨幣政策的研究。本文使用 Koenker and Xiao (2004, 2006) 的分量單根檢定以及分量自我迴歸模型,分析35個國家1958--2010年的通貨膨脹持續性。實證結果發現在這35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持續性估計值會隨著分量不同而不同,同時通貨膨脹持續性與通貨膨脹具有正向關係,這顯示通貨膨脹持續性具有不對稱性質。所有國家分量單根檢定的結果顯示通貨膨脹率在不同分量下具有定態與非定態性質。本文也將部分國家依地區與政策制度等特性區分成不同時期並進行討論,實證結果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的通貨膨脹持續性在現今已有下降的趨勢。
28

黃金價格預測探討-跳躍模型之改良 / On Forecasting Gold Price: An Improved Jump and Dip Forecasting Model

方玠人, Fang, Chieh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改良了Shafiee-Topal(2010)所提出之跳躍模型之波動率,並歸納成三種模型:改良跳躍模型、改良平滑跳躍模型以及最佳化跳躍模型,並運用時間序列模型探討樣本期間內黃金價格。第一部份比較三種跳躍模型與Shafiee-Topal模型在訓練集及測試集的預測結果,並預測2012年至2018年之黃金價格走勢。第二部份探討黃金價格、原油價格以及美元加權指數之間的互動關係,建立多變數模型以預測黃金價格之長期趨勢。 首先,本文檢驗黃金價格、原油價格及美元加權指數樣本之恆定性,經由ADF 單根檢定法發現序列具有單根,進而使用TSP(Trend Stationary Process)估計模型參數。其次,黃金價格、原油價格及美元加權指數經共整合檢定發現,各模型變數間均具有共整合關係,即變數間具有長期均衡關係。黃金價格與原油價格呈正向反應,而黃金價格和原油價格與美元加權指數呈負向反應,除了受自身的預測解釋能力外,亦可以做為觀察其他變數的未來走勢方向及影響大小預估。最後,探討黃金價格受波動率的影響情形,本文改良Shafiee-Topal模型之波動率,並比較四種模型對黃金價格趨勢預測之結果,發現改良平滑跳躍模型在實際黃金價格波動率大時,其趨勢預測結果會優於Shafiee-Topal模型。 / This research advanced the volatility component (λ) of the jump and dip model (Shafiee and Topal,2010) on gold prices from 1968 to 2012 and estimated the gold price for the next 6 years. Based on the trend stationary process, we defined the three components and derived three new models: Adjusted Jump and Dip Model, Adjusted Smooth Jump and Dip Model and Optimized Jump and Dip Model.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in prediction of the training data and the testing data for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nd the jump and dip model.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ld price, crude oil price, and trade weighted U.S. dollar index of the concepts The result illustrated the long term trend of gold price described by a multivariate predictive model. We found evidence that different levels of volatility affect the prediction of gold price, and the adjusted jump and dip Model performs best when the true volatility is relatively high.
29

1976-1985:大陸文革小說研究 / 1976-1985: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Novels

黃淑祺, Huang,Sh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文革結束後,以「文革」此一歷史階段作為主要寫作題材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之一,更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潮,因此本論文選擇從「小說」這種文體作為觀照文革的視角。文本的時間跨度設定在1976-1985年間,橫跨新時期文學從傷痕、反思、改革到尋根的幾個重要文學階段。 第一章導論。在「文革」與「文革小說」相關論述的背景資料分析下,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梳理毛澤東思想與其文藝大眾化的成果——毛文體的建構過程以及毛文體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引起的相關問題。第三章透過新時期初期主要文藝思潮及論爭資料的彙整,重新建構1976-1985年間的文學現場,並指出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在新時期的發展脈絡,以便與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為對照。 第四章開始,側重在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首先討論文學對「文革」苦難的控訴,小說透過愛情、家庭倫理悲劇的指控,召喚大寫的人與「人道主義」。此外,文革作為長達十年的政治苦難,如何在新時期的「時間觀」中被排除於革命時間之外,並以此歷史敘述修復黨國的政治傷痕,並塑造「四化」新人,是此章重點。第五章則討論疾病隱喻與主體修復,分析知識份子、改革新人與紅衛兵/知青一代人在新時期的「新型社會關係」中,如何療癒自身,並在新時期社會中再造主體。然而個人主體並未在黨國的拯救中獲得療癒,文革創傷在一代新人身心留下難以抹除的罪責感。本章並試圖從紅衛兵小說的文本分析中,探討何以紅衛兵一代人拒絕懺悔,以及懺悔失效的原因,以此說明政治力對文學的規範作用,其結果是造成小說成為一種「不可靠敘述」。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並指出並未痊癒的文革創傷在日後的「家常化」以及創傷延宕與固著(fixed)的現象,以此聯繫到1985年以後未竟的文革敘事。
30

TDRs與原上市地股票價格關係之探討 / Price transmission dynamics between TDRs and the underlying foreign securities

張韡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存託憑證(TDRs)從2009年起在台盛行,至今有三十五檔TDRs在台灣證劵交易所掛牌,各檔TDRs交易期間至今約半年至三年不等,目前TDRs檔數和交易時間已足以做比較和計量檢定,因此本文以在台灣證劵交易所掛牌之TDRs為對象,選取13檔TDRs做實證研究,資料期間為各檔TDRs上市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日資料。研究內容包含兩部分:1.透過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VAR模型、Granger關係檢定和誤差修正模型等實證分析,觀察兩地股價是否具有長期的穩定關係和價格發現功能,以及股價波動是否具有因果關係;2.近年來台灣的相關法規是否對TDRs交易機制有正向幫助。實證結果主要如下:1.大部分TDRs結果顯示股價、匯率和大盤指數間具有長期的穩定關係,即是有共整合現象;誤差修正模型(VECM)中各變數的係數大多不顯著,也就是說各變數在短期並無法透過此模型來預測股價;2.在因果檢定方面,樣本中有5檔TDRs的原股股價對TDRs股價有領先效果,另外8檔TDRs的原股股價和TDRs股價間並沒有顯著的領先或落後效果;3.台灣近年陸續發布的相關法規確實改善市場的供需問題 和價格偏離現象,對投資人有正面幫助。

Page generated in 0.04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