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6
  • 5
  • 2
  • 1
  • Tagged with
  • 34
  • 15
  • 8
  • 7
  • 7
  • 6
  • 6
  • 6
  • 6
  • 5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

張史寶, Chang, Shi-B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世界文學發展過程中,有一種顯而易見、又不容忽視的現象:即某一種典型意象,在不同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某一種表現手法,在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被有意無意的再現。即使在一些經典性的文學作品中,深刻的思想、錯綜複雜的感情,總表現在有跡可循的模式或象徵符號中,成為人類深層的經驗圖式,隱含著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其實,這些主題早就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甚至神話傳說,並成為文藝創作特別是文學意象和象徵的一個重要泉源。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普遍可見的「桃」,就是這種象徵符號。它的花開在文學的莖脈中,它的果結在信仰的枝枒上,它的根更是深深扎進民俗的土壤□。它的繁衍,不僅是初民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是人們寄寓美好奇麗想像的對象;它的成長,不僅須經歷四時寒暑風雨,也經受了千年來變動不居的文化風暴。舉凡個人的愛情、婚姻、生子與壽夭,團體的禳災、辟邪、除禍與祝禱,這些眾所熟悉的象徵與作用,都是它一圈又一圈向外擴張、深深烙印在人類文化中的年輪。本研究即試圖從神話古籍以及中國少數民族創世傳說等神話材料著手,抽繹出初民在桃身上所寄託的無意識心理,並參驗相關文學作品為佐證,檢視桃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象徵文化意涵,以呈現其跨越時空持續存在的背後力量。 /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literature, there is one phenomenon that is apparent and cannot be ignored: certain typical imagery repeatedly appears in the literary works among various topics; certain way of expressing ideology has been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re-used in the literary work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history. Even in som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profound thoughts and intertwining and complicate emotions are always embedded in the traceable models or symbolic symbols. This approach has become an empirically mental imagery of humankind and implicitly carried the everlasting valu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In fact, these themes have long been existed in the lives of humankind even in the mythology and fables. They have also become very important sources of literary invention, especially in the literary imagery and symbolization. "Peach", commonly seen 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s a symbol of this symbolization. It blooms on the stem of literature, is ripe on burgeon of belief, and deeply roots in the soil of folk customs. Its gradual increase in number is not only a source of food for ancient people,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object which people will relate their wishes and imagination to. Its growth not only needs to go through four seasons, cold, hot, wind and rain, but also it has to withstand the cultural storms that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unstable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se well-known symbolizations and effects such as personal affection, marriage, delivery, birthday and death, group's praying for eliminating catastrophe, driving off evils, avoiding disasters, and benison, are all its continuous extensions and they are deeply imprinted in the growth rings in the culture of humankin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start with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including mythological classic books and world creation legends among China's minority races to deduce the unconscious men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peach that antiquity has put into. We will also use evidences in literary works as a supplemental proof and study the symbolic,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each imagery 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o reveal its continuously existent and sustaining strength behind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Summarie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Scope and Methodologies It starts with the motivation and steps of this research. It also defin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o help effectively accomplis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vide a macroscopic view of this research. The method uses "Psychological Archetype" of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and "Literary Archetype" of Northrop Frye (1912-1991) as the base vision, and uses the literature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sources supplementing with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i.e. a methodology of using multiple sources of evidences. By adopting this approach, we will identify and deduce the metaphorical role of "Peach Imagery" and explicat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Peach Literature". Chapter 2, Primitive Thought and Plants Worshipping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inking of antiquity's creation of ancient myth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creating mythology and expl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thought (or myth thought). This will help 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itive thought to facilitate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n the mythology and archetype. The "peach", the primary role in this research, is a holy tree second to hibiscus tree in China. Therefore, we will also investig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plants worshipping based on the views of ancient people's reliance on plants and the primitive thought of treating every thing to be a living being. At the same time, we zoom in the worshipping of holy trees in China to depict the origins of plant's holy and sacred imagery. Chapter 3, Deification and Mythology of Peach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absolutely not an invention of any individual.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entire scope of literature. The study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concludes that literature, as an organic entity, is rooted in the primitive culture: the model of initial literature must trace back to the religious ceremony, mythology and legend in ancient society. This chapter will mainly study the "peach" in the mythology. In Chinese mythology, though there is no mythology and legends centered around the peach, yet peach often shows up in activities o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figures in the mythology and in some research as well.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base on a different angle of symbolization of symbols – use peach as the primary theme supplementing with figures in mythology or events – and use the method of reviewing mythology and archetype to re-investigate the mythological imagery of peach and to depict the cumulative and settling original imagery of peach in the mythology. Chapter 4, Displacement: Peach Imagery in the Poem and Literature Due to the attraction of Tao Yuanming's "Peach Blossom Shangri-la", the "arcadia" becomes the pronoun of Chinese Utopia and has displayed strong strength of life in Chinese culture. It also deeply influences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ducts of Chinese scholars. Though the topic of this chapter is "Peach Imagery in the Poem and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the article of "Peach Blossom Shangri-la", supplementing with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Peach Blossom Shangri-la", and continue to adopt the method of reviewing mythology and archetype to explore and reveal its implicit, inhibitive, and profound meaning. Chapter 5, Displacement: Peach Imagery in Fable and Drama Based on the angle of archetype review, the clue to induce the law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archetype. The original mythology and literature will be displaced into a new literary genre along with the progressing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ociety. Therefore,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s of peach and mythology, and the "arcadia" imagery, this chapter will use more literary works – mainly focusing on novels, dramas (for example, "Journal to the West", "Peach Blossom Fan"), and fables (for example, the story of Emperor Wu of Han China and the story of Liu、Ruan) to reveal peach's model of mythology and its consciousness of archetype in the literary works, as well as how does it stimulate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concern toward life. Chapter 6, Conclusion: Archetype of Life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symbolic implication of peach from mythology to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will draw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 using the symbolic implication of peach to depict humankind's resisting mentality against death. Even until nowadays, we still can see various cultures of symbolization appearing in the folklore events that use peach imagery. The common mentality behind may be explained as that humankind's strong denial against death over many generations and the unchanging longing for eternal life.
2

工業區位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陳明燦, CHEN, MING-C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七萬字,分六章共十九節,內容扼要說明如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府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一連串的經建計畫,使工業迅速發展;而土地為從事工業 生產活動的因素,工業蓬勃發展,致對土志地的需求日殷,由於法令規定的不夠周延 ,使得土地利用甚不經濟也腐蝕了工業建設的部分成果。桃園縣緊鄰台北都會區,工 業發展潛力大。縣內工業成長趨勢、分布,各類工業對區位因素需求導向,現有工業 區的發展潛力,未來應發展的工業種類及其區位分析等,引發了筆者研究動機,因此 本研究目的為: 1.分析桃園縣內工業用地需求、工業成長趨勢及空間結構。 1.探討工業區位導向及共同性需求因素分析。 3.透過問卷調查,藉以建立工業區位課題並研擬對策。 4.對未來應發展的工業類別及各工業區的發展潛力進行分析,並對未來的工業區位 配置提出建議。 5.冀望本研究結果,能做為廠商遷廠參考及有關單位從事工業區位調整的依據。 研究內容: 本論文共分六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流程及研究內容與範圍, 並對資料來加以說明,若干專有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評介,就工業區位理論的文獻做整理,並對國內外有關工業區位 的實證研究以評介,以做為本研究進行方式的參考。 第三章:桃園縣工業區位的現況分析。旨在探討縣內工業分布的地方化程度、空間分 布結構及工區位導向分析,以做為問卷設計的參考。 第四章:實證研究。首先簡介分析工具,再就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予以處理與分析,俾 發掘問題並擬對策。 第五章:桃園縣工業區位發展構想。就縣內未來應發展的工業種類與各工業區的發展 潛力進行分。透過上位計畫指導原則,對未來工業區位配置提出建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就上述各章研究成果提出建議及往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3

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

林美周, Im, M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桃花扇》是作者孔尚任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成的心血結晶。它一問世就獲得當時劇壇很高的聲譽,與洪昇的《長生殿》一起稱為「南洪北孔」,成為清代傳奇的壓卷之作。而它只在康熙年間一度盛演,從清代至民初,不管全本戲或折子戲都很少演出,出現似乎被舞台界冷落的現象。然而在當代戲曲「改編」《桃花扇》的機率增多,各地方劇種乃至話劇、電影、電視取材移植,其改編劇作多達十幾篇。 再次喚醒觀眾對《桃花扇》戲劇性價值和魅力的認知。而無論是崑曲作品還是其他地方戲劇種,許多改編本之內容,隨著作者對主題意識的解讀與對人物形象的型塑,開展了許多嶄新架構劇作的空間。因此本論文從這些改編本的比較和分析中,看到在不同時代裡,運用不同形式,具有不同思想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再創作。故筆者擬對《桃花扇》在當代戲曲中的改編發展略加探討,以展現「經典作品的再創作」的意義和其靈活性。 至於本論文研究的範圍,僅限於當代戲曲的改編,選擇從1949年至今,在各劇種戲曲作品和電視、電影等戲曲影視作品對《桃花扇》的改編本為主要探討對象,而現代戲劇/話劇形式排除不談。並且把當代戲曲《桃花扇》改編本,按照其載體,分類為三大系統:崑劇改編作品(有4種不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包括京劇、越劇、湘劇、楚劇、桂劇、黃梅戲、粵劇、閩劇,共有12種版本)、影視作品(黃梅戲電視劇、歌仔戲電視劇有2種), 總共18種改編本。而先分類研究討論,從而在一本多作的現象中,力求析探不同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改編現象。 在第一章,首先回顧歷來《桃花扇》劇壇演出的情況。而按照其演出情況的趨向和戲曲史上的意義,再分清代、現代、當代三個時期。從該劇在舞臺上的搬演情況切入,探討每個時期《桃花扇》在舞台上的不同地位,要釐清其背後的原因。從中論辯《桃花扇》的演出之所以變得沉寂,是受政治上的原因,絕非《桃花扇》缺少戲劇元素,難以搬上舞台。 從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其載體分類,分別考察當代崑劇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影視戲曲改編本的情況。而每一章,先簡單了解各劇種的特點,然後對每一作品進行研究,針對各作品的簡單概述、主題意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藝術成就等方面,略加介紹與討論。 第五章作為前三章個別分析的結果和總結,重新歸納《桃花扇》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原著的改編重點:主題意旨、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再分析改編本對原著重新解釋和再創作的傾向。而在主題意旨方面,本文就參考梁燕女士的歸類模式,分入道型、 圓道型、 載道型, 加以發展研究。就情節結構而論,當代改編本都要面對將原著龐大的內容,整理縮短為三四個小時內演完的難題,並且取捨原著結構上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雙線結構,而出現不同面貌:只選擇侯李愛情線、保留雙線結構、增加新編情節。而隨著觀念的開放,當代戲曲開始重視人物的複雜面,因此改編本描寫香君時,有的依循原著傳統;有的強化其政治思維;有的發掘自我意識、強調自主抉擇;有的甚至改變其出身背景。而塑造侯朝宗形象,其改編度更大,有的忠實歷史,描寫他晚節不忠;有的試圖恢復原著的原貌,選擇入道;有的則彰顯其知識份子風骨;有的試圖深掘其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而因各地方戲的民間特色和文藝的政治性標準的影響,歌頌勞動人民的樸實、純淨、愛國思想的作品頗多。也為了豐富內容或劇情的需要,有些改編本創造新的人物。   最後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繼而探究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傳奇《桃花扇》的影響:崑劇改編作品藉其整本戲的演出,能夠搶救文化遺產的意義、其他改編本為古典劇作如何找出合理的解釋而強化古典原著、發揮現代劇場藝術和影視載體的優勢進而更突顯其戲曲藝術等意義,以此對改編本的意圖和再創作給予肯定。並提出困境與檢討,以省視所論述成果與未來展望。
4

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 / A study of Taoyuen-Hsinchu-Miaoli Hakka’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n Yi Wei war

吳昭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894年至1895年間,肇始於朝鮮東學黨事件的甲午戰爭中日本取得勝利後,於簽訂馬關條約時確定了臺灣割予日本一條。此後,5月間日軍前往接收臺灣時遭遇了反對割臺的臺灣官民的抵抗。這是場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爭,一般稱之為乙未戰役。   居住於桃竹苗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對於日軍的據臺有著不同的肆應態度。南進的日軍在桃竹苗地區遭逢客家義民軍激烈的抵抗,相對於客家人抗日的態度,閩南人與原住民卻選擇順從的態度。造成各族群間肆應態度的迥異,這可說是深受自清代以來的在臺經濟活動模式與族群關係的影響所致。   本文以族群關係的角度觀察,在1895年乙未戰役中無論是客家人抗日或是閩南人及原住民順日,都與藉此確保自身的既得利益有關。換言之,乙未戰役不但使異民族日本成為臺灣新的統治者,也反映了臺灣內部各族群的立場以及利益。
5

稅務政策宣導途徑對民眾認知、態度與行為影響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 / The impacts of study of tax policy advocacy channels and the public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behavior:the case of Taoyuan County

王文滄, Wang, Wen Ts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的稅務機關除了稽徵工作、確保稅源及防止逃漏稅外,更重要的是政策的行銷宣導,運用各項傳播途徑,配合宣導對象特性的差異,讓民眾了解稅務機關的業務職掌、行政流程、稅法規定與便民措施,藉以提昇機關親民的形象,透過傾聽民眾反應的意見,作為施政的依據,以減少政府機關與民眾認知的差距,符合實際的需求,增加徵納雙方的和諧。 桃園縣各鄉鎮市不同的地理環境及人口特性,在租稅宣導的過程中對於民眾反應亦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藉由大眾傳播理論及相關文獻,將人口統計變項、宣導途徑、宣導內容及民眾認知、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納入研究的範圍,透過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發現: (一)利用率較高的宣導途徑依次為電視、親朋好友、網路、村里長、廣播及活動講習(二)人口統計變項會影響宣導途徑的選擇(三)宣導途徑的不同會讓民眾的反應產生差異(四)宣導內容會影響民眾產生不同的反應(五)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民眾反應具有影響(六)宣導途徑透過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民眾反應具有間接效果。 最後建議應依據利用率及預算選擇適當的宣導途徑,將人口統計變項、宣導途徑及宣導內容配合運用,而且定期評估調整宣導途徑及內容以提高宣導成效。
6

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情形之研究

陳新轉, CHEN, XIN-Z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學生在團體活動參與數量(項)、活動參與心、活動參 與阻力方面的差異和各因素之間的相關。 本研究以桃園縣四十一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抽樣對象,有效樣本共1077人(男生526 ,女生551 )。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形調查問卷」, 包括「團體活動參與項目調查表」、「團體活動參與心態」、「團體活動參與滿足 感」、「團體活動參與阻力」等四部分。統計方法,包括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 單因子與二因子之多變項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男女生的活動參與情形有顯著差異。女生在整體的活動參與數量( 項)、活動參與心態、活動參與滿足感和活動參與阻力方面優於男生。女生在 「競賽活動」、「社團活動」方面參與的項目多於男生;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 自主意識女生比男生高,男生比女生在意參與活動的成敗得失;「不喜歡」、 「老師不准」、「家長反對」、「欠缺人和」的活動參與阻力男生比女生高。 二.桃園縣不同規模學校的國中學生在「競賽活動」、「學生團隊」、「社團活動 」的參與項目多寡與其就讀之學校規模大小成反比,學校規模越大學生參與團 體活動的項目越少。 三.桃園縣不同學業成就的國中學生的團體活動參與與情形有顯著差異。學業成就 屬於前段的學生,在團體活動參與情形各方面皆優於後段學生。前段學生在「 競賽活動」、「社團活動」參與的項目比後段學生多;參與心態的積極性和自 主意識前段學生段後學生高;「心理成熟」、「自我肯定」、「成就感」方面 的活動參與滿足感前段學生比後段學生高較高;「家長反對」、「老師不准」 的活動參與阻力則學業成就越差,阻力越大。 四、學校規模和學業成就在非競賽性活動的參與方面有交互作用,大型學校後段學 生的參與項目最少。 五、整體活動參與數量(項)、整體活動參與心態和整體活動參與滿足感三者彼此 之間皆呈正相關,其中以整體活動參與心態與整體活動參與滿足感的關係最密 切。 六、整體活動參與阻力對學生活動參與心態的影響,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學生逃 避團體活動的藉口。 七、活動參與心態的積極性越高,參與活動的項目越多,參與滿足感越高,「時間 障礙」和「功課壓力」等活動參與阻力越大,而「不喜歡」和「信心不足」的 活動參與阻力越小。 八、活動參與自主意識越高,其活動參與項目越少,活動參與滿足感越低。這種現 象顯然與國中階段學生參與團體活動的自主性和自願性不足有關。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如何排除團體活動參與機會不平等的因素,如何提高學生 團體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出若干建議,供各級教育行政人員及教師參考,以 便於改進團體活動的實施成效,發揮團體活動的教育性功能。
7

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張秋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因樣本數僅349位,故採60%調查的方式,共有312位國中體育教師。回收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承諾以「組織認同」構面最高,依序為「努力意願」構面及「留職傾向」構面;工作滿意以「工作本身」構面最高,依序為「工作報酬」構面、「學校環境」構面、「行政領導」構面及「人際關係」構面。在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各構面均屬中上程度。 二、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之組織承諾,在「年齡」、「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學歷」、「職務」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三、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之工作滿意,在「性別」、「婚姻狀況」、「學歷」、「職務」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四、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各構面呈正向顯著相關。 五、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各構面與組織承諾各構面具有顯著相對預測力。
8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情形之研究

陳志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提倡教師彰權益能的背景因素、重要他人對教師彰權益能的影響、實施教師彰權益能的做法、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的現況、探討在不同的教師背景因素下,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的表現情形以及在班級教室、同儕團體及學校組織三個層次上的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表現情形、分析教師彰權益能中彰權與益能之間的關係,最後作出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師彰權益能及後續研究的參考和建議。   本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樣本,計得有效樣本418人,再就四種不同權能關係類型各抽出三位教師,共十二位教師,進行訪談。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資料主要採用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方法,訪談資料則依據錄音內容及筆記記錄進行歸納整理,重點列出教師對教師彰權益能情形的看法、經驗及建議。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教師彰權益能的背景因素為教育改革、教師角色的轉變及時代變遷的影響。   二、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的現況是權能皆低與權能兼備兩種情形居多,教師參與決定的範圍集中於班級教室並以教學事項為重心。   三、在教師彰權益能的表現情形上,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服務年資、年齡、教育程度及現任職務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在不同層次的教師彰權益能表現情形,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服務年資、年齡、教育程度、現任職務及是否加入教師會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彰權與益能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   六、校長、家長、同儕與學生等重要他人會對教師彰權益能表現情形產生重要影響。   七、實施教師彰權益能的做法可從教師本身、同儕團體、學校組織、師資培育機構與政府單位五個向度著手。   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一)教師如要彰顯專家權應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與溝通能力、(二)教師如要增加能力則必須多與同儕接觸,互相分享教學與學習經驗、(三)教師彰權益能的基礎在於培養正向思考、自我負責與反省等心理能力、(四)教師追求權力彰顯與能力增加要以學生與學校為中心。   二、對學校的建議:(一)營造學習型學校的組織文化、(二)提供溫馨便利的學習空間、(三)增加溝通管道以利教師的意見表達、(四)邀請資深而權能感高的教師作為教師學習的典範、(五)辦理和教師實際教學能力有密切相關的研習。   三、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一)寬列經費充實外部資源、(二)、營造一個鼓勵教師進修與研究的環境。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內容上兼顧學校外部因素與教師的心理變項;方法上可採現場觀察的田野調查方式;相關研究議題上探討不同學制與不同縣市的教師彰益能情形。
9

教會系統對原鄉防救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 / The influences of ecclesial system on tri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township in Kaohsiung

呂偉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世界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天氣型態複雜多變,再加上中央山脈聳立其中,河川流急,因此常發生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這些災害對我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國目前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推動了許多相關防救災措施。然而,於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對台灣地區帶來很大的災害,也顯示出目前災害防救工作有所不足之處。一般認為,我國的災害防救應當朝向強化社區自身的防救災能力為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災害防救措施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應不同的社區特性而有不同的作為。   台灣的原住民族因多數居住於山地地區,往往是災害來臨時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為了強化原鄉自身的防救災能力,應該要了解原鄉的社區結構、生活習慣、信仰文化等特性,以推行適合原鄉的防救災措施,因此本文將以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桃源區做為研究對象,以做為其他原鄉地區推行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參考借鏡。   本文研究發現,原鄉的社區運作核心除了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之外,最特別的就在於教會系統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會形塑原鄉在公共事務上的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情況。其優勢展現在災情及預警資訊的傳遞、緊急避難與救援、物資及善款分配、災民安置、心理復健、災前的減災與整備等方面;這樣的運作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表現在社區權力的分權化以及代表性不足、教會功能的運作情況容易受到領導者影響、以及因缺乏整合而導致物資及善款分配情況的混亂等。政府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教會系統優勢、降低教會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要建立行政機關與教會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管道、利用教會系統進行防救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以及有效的整合物資及善款分配系統,才可能使得防救災工作在原鄉的推行更加順利。   影響原鄉防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就在於防救災工作是否有針對原鄉的特性去推行,而不應僅將其視為漢人世界的延伸,將不適合原鄉的制度及價值觀強加在其之上。唯有確實的了解原鄉,針對這些特性做出回應與調整,才可能在防救災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能夠使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更加得到重視與發展。
10

政策宣告效果與土地價格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航空城計畫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annonce Effect and Land Price -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Aerotropolis

張子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行政院101年9月18日發布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後,該區域因辦理區段徵收開發緣故,農地漲幅顯然偏離周邊農業用地的價值。但截至104年12月止,我國辦理之區段徵收案計110案,平均辦理期間為4.3年 。參照過去區段徵收開發時程甚長,且自99年苗栗大埔事件後,其開發時程勢必有較過去增長的情形下,土地購買者承擔區段徵收開發的不確定性風險與其機會成本亦隨之增加。政府在區段徵收各階段政策宣告時,是否民眾因政策宣告對區段徵收預期的改變,導致徵收範圍內土地交易價格產生不同之影響?另在各階段區段徵收政策宣告下,是否也導致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改變?值得深入探討。 我國以往土地徵收補償地價係以公告土地現值為基準加成補償,但自民國101年9月1日起,有關土地徵收補償標準改以市價為準。但徵收補償新制後,卻常發生區段徵收範圍內地主認為土地公告現值太低,而有陳情異議情事發生。而區段徵收範圍內購買者之購買土地願付價格,是否尚與公告土地現值存有關聯性?有探討必要。 本研究主要係運用回歸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以分析航空城計畫區段徵收範圍內農業用地的成交價格是否受各政策宣告影響而存在差異。並分析實證地區的農業用地價格影響因素在區段徵收各重要政策宣告期間,其影響程度的改變。藉以了解區段徵收之政策宣告是否會影響土地價格及價格影響因素。進而以各階段重要政策宣告引起之價量變化,推論價格影響因素改變之原因。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區段徵收各階段的政策宣告對農業用地之價格及交易量皆有明顯的影響。至於對於土地價格是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則依其宣告內容而定。又雖然市價徵收補償實施多年,區段徵收內土地公告現值仍顯著影響購買者對土地價格的認定。且區段徵收政策宣告產生交易熱絡之期間,影響價格之顯著因素,相對稀少。推論此時購買者預期短期增值心理濃厚,以短期價差獲利為主,而忽略影響土地價格之因素。而在交易清淡之期間,因無短期增值可獲利,土地購買者則考慮較多種農業用地價格影響因素。

Page generated in 0.02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