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2
  • 32
  • 1
  • Tagged with
  • 33
  • 33
  • 18
  • 12
  • 12
  • 11
  • 10
  • 10
  • 9
  • 9
  • 8
  • 8
  • 8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日馬關條約談判之研究

林乾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在1894年藉由朝鮮「東學黨事件」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並於1895年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地賠款。本文即在從「國際談判」之角度探討馬關條約談判。 本文以哈比等五位學者對於國際談判之相關論點為基礎,經由歷史研究途徑,採用文獻分析研究方法,分由馬關條約談判之談判背景、談判結構、談判過程等方面分析此兩國間之戰爭媾和談判。 在談判背景上,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之下,希望列強出面調停,但日本為確保在談判中達到其最大目的,故遲至1895年3月,在中國願意派遣有割讓土地畫押之全權大臣後,才在美國居間協調下,接受中國的談判要求。在談判結構上,中國在談判前的靜態資源中,可藉以在馬關條約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的就是廣土眾民的商業利益與第三國干預,但仍須依靠有效的戰術運用,方能於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 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放棄堅持之議題選項,故極力爭取第三國之幫助,而日本也努力於排除第三國干預介入談判中,雖然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仍成功地將其與馬關條約談判切割處理,不使其產生議題聯繫,而列強在各自利益考量下,最終無法及時提供中國談判權力,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日本之談判條件。 中國在馬關條約談判中最在意之割讓領土次議題,實乃十九世紀中外戰爭媾和之慣例,然中國政府決策人士昧於國際知識,一再於此次議題上討論爭辯,喪失較佳之談判時機。而中國於1900年之辛丑條約談判中仍重蹈覆轍,接受各國談判條件。日本則於1905年與俄國之樸茲茅斯條約談判中,面對不同於中國的戰敗國,俄國採用堅持選項之戰術,迫使日本於談判中只能達到分文未取之「絕對必要條件」。 本文運用哈比等學者之談判論點,綜合為本文之研究架構,可供研究國際上戰爭媾和之不對稱權力談判之分析架構。
12

德國再統一問題之研究

黃烈修, HUANG, JIE-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六章十五節,約十萬字。以第一章和第六章為全文的重點,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德國再統一問題」發展過程之討論。現在分別將各章要點敘 述如下: 第一章:界定「德國再統一問題」之內涵,並且闡述「統合理論」。 第二章:說明「德國再統一問題」的由來,敘述二次大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的歷史背 景。 第三章:討論一九四九年東西德各自獨立建國後至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前,對立時期 的東西德關係,重點包括東西德分別加入華沙、北約集團、西德艾德諾政府時期的德 國政策,及對立時期東德政權對「德國再統一」的看法。 第四章:討論自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至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發生前,轉型時期的東西 德關係。重點在敘述柏林危機時期美、蘇及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的立場。並說明柏林 危機對東西德決策者之德國政策造成之影響。 第五章:討論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後,東西德在談判時期的關係。重點在說明捷克事 件對西德的影響,敘述西德布蘭德政府的政策轉變,探討西德在一系列「東方條約」 的談判過程中,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目標和現實環境間的妥協折衝。並敘述東西德基礎 條約簽訂後的東西德關係。 第六章:結論。對「德國再統一問題」做一綜述,歸納出影響「德國再統一問題」的 內外因素,最後做成結論。
13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下之美日安保新架構與台海安全

陳善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前的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國的台海政策,都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尤其是美國的台海政策更是圍繞著中共因素,這中間牽連著整個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台海安全戰略變化中的中共因素,主要是為了因應美國在全球戰略上與蘇聯對抗所需;美日安保體系調整主要著眼,在於美國亞太戰略中對蘇聯與中共的防範。1950年2月,中蘇共間簽訂了「中蘇友好條約」後,美國放棄了對中共的幻想,並改而積極的思考如何將日本納入其亞太安全戰略體系,以防範國際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彌漫,但在台海安全上所採取的是放任的放手政策。   韓戰爆發後,美國感受到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潛在軍事壓力,對其亞太戰略態勢極為不利後,即積極著手建構美日安保體系,並組建日本保安部隊以彌補美軍為因應韓戰在日本所留下來的防衛空缺及確保駐日美軍基地安全等。在台海安全方面,美國認為倘此刻中共攻佔台灣,則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防線,從阿留申-日本至菲律賓一線將面臨瓦解,並嚴重的威脅到美國的亞洲安全支柱-日本,對美國介入中的韓戰及爾後的亞太戰略形勢發展非常不利。故以確保台海安全為第一要務,乃積極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而使其對台政策從原先的放手政策調整為以軍事積極介入台海安全,並與台灣簽訂中美協防條約以確保台海安全。之後,在1950年代的台海第一、二次危機中,美國也從日本基地派遣部隊增援台海等。美國對台政策的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鞏固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安全,以實現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構想。   1960年代末期起中蘇共決裂,美國鑑於全球戰略結構的鬆動有利於美國對蘇聯的圍堵,乃在全球戰略需求上積極拉攏中共,使美國、蘇聯、中共之間,在冷戰時期從自由與共產主義壁壘分明的對抗,發展到美中(共)聯合對抗蘇聯的戰略態勢。在對台政策方面,美國為了在全球戰略上創造美蘇對抗的有利態勢,除了與中共積極交往、拉攏、建交及建立戰略關係外,同時也不惜犧牲中華民國的利益,而於1979年採取斷交、終止官方關係、廢止中美協防條約等。雖然如此,但在亞太安全戰略考量上,美國面對中共的不確定未來,仍需要保持其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完整與安全,因此美國在台海安全防衛缺口上,乃以微妙的「台灣關係法」來維繫之;對日本則於1978年11月,透過《美日安保條約》的第二次修訂,來強化了美日安保體系的亞太應戰整備及遠東區域的防衛合作事宜,以涵蓋並彌補美國在亞太第一島鏈所失去的中美協防軍事同盟,以鞏固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基礎。   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亞太安全環境主要的是面對中共的積極向外擴張,尤其是台海安全議題,可能會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因此,美國的亞太戰略除了保持亞太10萬兵力前進部署及強化美日安保軍事聯盟外,更積極的尋求交往中共與亞太安全多邊對話等。美國除了在亞太保持兵力部署外,更積極的與亞太各國建立雙邊關係,其中以美日、美韓、美澳為最主要,餘美菲、美泰、美新亦保持戰略關係。在台海安全上,過去美國對於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主張,一直是強調「和平解決」,從三報一法均強調應該以和平方式解決看,「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應該是最符合美國的亞太安全與經濟利益。因此,冷戰後美國柯林頓政府一直在尋找可以降低兩岸軍事衝突的外交作為,只是他所採取的是一些以中共為主軸的作為,如較寬鬆的「一國三制」及接受中共的合平統一等,尤其在1996年台海危機後,更進一步提出對台「三不」政策,壓縮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生存與迴旋的空間,削弱台灣在兩岸事務中與中共討價還價的能力,而間接的表示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傾向支持中共的統一方式。但在兩國論危機之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即不再提對台「三不」政策,而改以「三大支柱」來延續美國一貫的三公報一法的精神。繼之,小布希在2001年10月的上海亞太經合會上亦表示,美國的中國政策不變;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及和平解決,同時強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將遵守「三報一法」,並重視對台軍售等。此外,美國也在亞太地區積極的戰略部署,並尋求與亞太國家的雙邊關係,以建構有利的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環境。在戰略部署上除繼續強化美日安保基礎外,亦積極的和菲律賓簽訂部隊到訪協定,以利在台海方面建立較佳的戰略態勢。   1996年4月「美日安保共同宣言」發表以來,中共便一直對美日安保適用範圍擴大表示憂慮與抗議,尤其對新指針適用範圍涵蓋台海安全部分。故,冷戰後美日安保「新指針」的修訂,乃應亞太安全戰略環境變遷所產生,尤其是針對中共在冷戰後的一系列向外擴張行動。因此,冷戰後的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主要是透過美日安保軍事聯盟,來強化亞太地區的威脅平衡,以確保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長期以來的台海安全政策,就是將美日安保體制適用範圍與《台灣關係法》相結合。故冷戰後之美日安保軍事聯盟,除可確保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外,亦可透過該條款中「日本周邊有事」的事態之說來介入台海安全,美國的此一亞太安全戰略在台海安全作用上,可達到嚇阻中共武力犯台的戰略目標,進而確保台海安全。
14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同盟的評估:和平崛起論的困境

張書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同盟的評估:和平崛起論的困境 中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由於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主導東北亞安全戰略情勢的發展,但美日同盟關係在冷戰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藉由其之後條約的強化分別來達到美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而面對東北亞的另一新興強權-中共,美日兩國的同盟及戰略部署帶給中共的戰略意涵是什麼?至於中共對美日安全同盟的認知,其新興的外交思維「和平崛起」又怎樣與美日關係競爭與合作,以及其後續發展情況會如何?而我們有以下的問題重點: (一)美日安保在各個階段的實施情況為何,以及它所代表的內涵及對美日兩國有何影響? (二)冷戰前後的國際世界格局有何改變,並且對東北亞有何影響?我們可以從中歸結出什麼樣的總體性指標?並且在另經國際性的變動,如911事件、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及台海安全問題等等,中共對美日安保的認知有何轉變,並且在經由認知之後產生什樣的行為與政策。 (三)如果將中共如何認知美日安保的問題,納入在東北亞的區域國際關係體系中,並且加入探討影響到美日中三角關係的議題,如朝鮮半島問題、台灣問題等等,會有何不同面向的評價與觀點? (四)如果從外交政策面向出發,探討冷戰後中共提出新型外交概念的目的,並且著重在胡溫體制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那它與美日安保同盟體系有何關係與影響?並試圖觀察彙整出中共對外行為的原則、方法與手段。
15

核武非擴散與國際防護體系

夏季昌, XIA,JI-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核子武器是近代人類極具重要意義的發明之一。它的出現,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 戰,卻也為戰后的國際關系投注了更多的變數。核子武器可替代傳統武力,為國家推 行政策的工具;核能發電是石油以外主要的能源;核子科技能協助相關工業的發展, 因此許多國家視核子武器為國家防衛的后盾,核能為國家建設的動力。不過核武擴散 所形成核子戰爭的陰影,卻在人類心頭揮之不去。為了避免核子武器落入野心人士手 中,因此有更多國家投入禁止核武擴散的行列。本論文即在研究核武擴散的現象及國 際間禁止核武擴散的作為。 本論文的章節內容分配如下: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和架構;第二章介紹 核子武器擴散的概念,包括核武擴散的定義;核武、核能與國際防護的關系等;第三 章探討核武擴散的誘因和非誘因,并分析這些因素在一國發展核武決策中所占的地位 ;第四章分析第三世界中部分有潛力國家發展核武的情況,及對區域戰略關系的影響 ;第五章描述國際間為禁止核武擴散,加強核能和平用途所建構的國際體,其中兩大 重心為國際原子能總署和禁止核武擴散條約;第六章分析原能總署和禁止核武擴散條 約的成效。第七章結論。
16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及廢止

王秀琦, Wang, Xiu-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結之背景。第一節雅爾達協定,敘述中蘇條約之源起 ,第二節略述雅爾達會議至莫斯科談判期間情勢之發展。第二章說明中蘇條約之締結 。第一節第二節分述兩個階段談判之折衝過程。第三節分析我國締約之原因及各方的 反應。第三章敘述蘇聯違約之情形,將蘇聯之阻撓國軍接收東北,於東北的搶奪,對 中共的各項援助及在外蒙新疆之擴張等違約情事,分別加以說明。第四章敘述控蘇案 與中蘇條約之廢止經過。分三節將我控蘇案於聯合國提出,幾遭擱置,以至於終獲通 過之演變作一陳述,再敘述廢約之經過。末章結論,綜述中美蘇於整個事件中的態度 ,此事件對中國之影響,並提出個人對此事的些感想。
17

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

林正義, Lin, Z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前兩個問題的爭論,一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領土適用 問題,二為美國與中共日內瓦會談關於台灣問題的爭執。 第二章探討危機警告期間美國的對華政策,並提及中共再度挑起危機和中華民國之反 應。 第三章說明危機昇高期間美國的對華政策,探討美國如何決定護航運補及防衛金門。 第四章研討停火問題、華沙十次會談及中美聯合公報與危機降低的關係。 第五章說明美國在台海危機期間對華政策的內外壓力。 第六章為結論。將前五章之內容作一回顧,說明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 政策。
18

廢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美國憲法問題

何經華, He, Ji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卡特的廢約。第一節訂約背景與條約之性質。第二節條約 內容分析。第三節美匪關係正常化與卡特的廢約。 第三章美國憲政史上的廢約先例。第一節國會單獨廢約之先例。第二節總統與國會共 同廢約之先例。第三節總統單獨廢約之先例及其爭議。 第四章美國總統締約權與廢約權所引起之爭論。第一節締約權之由來及當時的運用。 第二節學者專家之意見。第三節三級法院之判決–政治與法律之爭。 第五章結論。
19

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形成背景與政策協調 / The Background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of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林欣怡, Lin, Shin-Y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0

「十二大」後中共與日本之外交及經貿關係之研究

黑瀨惠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Page generated in 0.02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