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8
  • 1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5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勞動仲裁與法院關係之研究-中美制度之比較

蕭宗慶, Xiao, Zong 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社會民主化、多元化之發展與變遷,致國民權利意識高漲,產生爭議及大量訴訟;為有效解決勞資爭議,應致力擴充爭議之處理方式,勞動仲裁為其一。而勞動仲裁得否健全發展,法院對仲裁之態度(尊重與監督)是重要關鍵之一,故本文從勞動仲裁探討勞動仲裁與法院互動之關係,其監督與尊重以及兩者互動下,個別勞動者權益之保障等問題,並以中美兩國制度作一深入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兩國法院在強制執行仲裁及裁決時,均已涉入勞動仲裁之實質審查。其次,在法院對勞動仲裁之監督與尊重情況上有極大之差異,尤其是在法院撤銷裁決、發回再仲裁或變更上,美國法院有較廣泛及具彈性之撤銷裁決監督,而我國卻付之厥如,只以駁回裁決強制執行之聲請來替代。從形式上而言較尊重勞動仲裁;實質上,在調整事項仲裁裁決之強制執行,卻流於形式。個人認為,解決之道應建立仲裁裁決撤銷之訴、權利事項爭議之仲裁以及妨訴抗辯之訴,同時立法將實體得仲裁性交由仲裁人裁決並且確立工會公平代理義務,以及當事人有權出席仲裁聽證會、提出證據或作言詞辯論等來規範勞動仲裁及其與法院之關係,以期發揮勞動仲裁之替代罷工、保障訴怨者之權益及迅速解決爭議之效能,在長期上之展望,依照勞動仲裁與法院互動之發展模式,則法院角色應漸漸縮小。   關於各章之內容及綱要如下:   第壹章 緒論:導言、研究目的、研究範圍以及研究方法。   第貳章 勞動仲裁之發展。探討中美兩國在勞動仲裁發展之異同。   第參章 勞動仲裁之內涵。關於勞動仲裁之定義、勞動仲裁在勞資爭議之地位、勞動仲裁之種類、勞動仲裁之功能、仲裁人與勞動仲裁組織以及勞動仲裁之效力之探討。   第肆章 勞動仲裁與法院之互動。關於勞動仲裁與法院在法律架構下互動、得仲裁性之決定者是仲裁人抑是法院,以及法院如何對仲裁裁決之執行與撤銷。   第伍章 勞動仲裁與法院間對個別勞動之影響。探討個別勞動者在法院對勞動仲裁之監督下個別權益之保障,以及個別勞動者之勞動仲裁。   第陸章 個案研究--「基隆客運勞資爭議仲裁案」。藉由基隆客運勞資爭議仲裁案個案檢驗我國勞動仲裁制度以及其與法院之關係。   第柒章 結論。中美之綜合比較以及檢討與建議。
2

我國公共行政之重要議題與研究方法的檢視 / The perspective from Core Issue and Method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王雯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行政學自從1887年發展以來,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本研究希望藉由對過去研究成果的展現,讓我們瞭解到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優缺點,並藉由歷史所呈現出的客觀性,讓我們得以鑑往知來,使我們對未來的發展走向更加清楚。 / Since 1887,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velops a long time. It is an import thing to know what we have and what we lost in these day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 can more realize the whole pictur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reate a better future.
3

公共行政個案方法品質指標之研究-以TASPAA的研究論文為例,2003~2012 / The study of Research Quality Indicators for Cas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Symposiums of TASPAA in 2003-2012.

游雅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行政是一門應用學科,同時被賦予知識累積與解決實務問題的期待。其中,個案方法是常被運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但關於研究設計的討論尚不成熟。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對個案進行類型的分類並設計一套評估個案方法品質的指標,進一步以此指標評估10年TASPAA文章的品質。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品質與信效度品質大部分文章皆有達到中度品質的水準。在個案類型方面,大部分文章都是描述一般、典型的狀況的「一般型個案」;在個案的理論性特色方面,以代表性個案、實務型關鍵個案與本質型個案佔有的比例最高;在個案使用的抽樣策略方面,運用最廣泛的是立意抽樣,但也有相當高比例的文章因為樣本特殊性等因素並未使用任何抽樣策略。在理論意圖方面,大部分文章皆是運用理論對特定的社會現象作出解釋,相較之下,測試理論和建構理論的文章較少。觀察個案研究設計與個案品質的關係,個案的時序、個案的理論性特色與個案的理論意圖對個案的品質皆有明顯的影響。 依此研究成果,本研究分別由個案方法的基本特徵、個案類型的挑選以及個案方法品質等面向進行反省,檢視現存個案方法使用上的問題,提出公共行政使用個案方法時,如何做一個好的個案研究。此外,本研究為初探研究,提供一個宏觀的品質狀況,實際情況仍需視不同研究者的研究需求而定,本研究已嘗試客觀化與系統化所有指標,但期待研究成果能夠經由後續研究不斷的修正,更加精緻化個案方法的指標體系。
4

知識管理應用於創業投資評估行為之研究-以創業投資事業為例 / How do the Venture Capital Apply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Valuation Behavior

曾凱瀚, Tseng, Kai-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業投資事業針對高科技公司進行投資評估決策時,運用專業知識及經驗達到投資效益最佳化,而本研究主要採用知識管理作法試行之方式探討知識管理應用在創業投資評估行為時,較適切之作法。 本研究以個案實務作法訪談國內早期成立之創業投資顧問公司及並以二階段對話方式試行知識管理模式,並與理論加以分析比較,得到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知識選擇、取得、學習方面:(1)創投事業面對外部環境變異程度大,外部知識來源分散,傾向個別人員或小團隊進行分散式取得知識。(2)取得知識越內隱時,循組織網路關係承諾度較高之管道進行較佳,但社會資本會影響知識交換。(3)建立知識資源分佈圖進行儲存知識系統架構,可整合組織或個人之資源,但知識分佈圖之政治權力面為影響分佈圖建立之關鍵。(4)明確之應用目的及方式及選擇先期知識越佳的人員進行知識取得會有較佳之學習效果。(5)進行外部訪談歷程記錄將知識外顯化有利儲存,並提昇資淺人員學習效果。(二)在知識流通方面:(1)在獎酬制度上滿足知識工作者的需求層級可促進個人知識分享。(2)取得外部知識經整理後再外化,有助於知識的傳遞。但知識移轉效果隨知識種類而有差異。(3)利用團隊成員輪調制配合知識特性將知識擴散,有利於面對變異快速之外部環境,配合師徒制連帶考核並可促進團隊內部分享知識。(三)在知識蓄積方面:(1)目前仍以減少不確定性之策略為主,利用物質利益及社交關係降低核心知識工作者的變動性。(2)創投產業面對高科技產業快速的變化,依賴人員處理環境變異的能力十分重要,故偏重減少不確定性之策略。(3)建立知識資料庫進行知識儲存和擴散,可提昇其核心競爭力。 本研究並提出外部知識資源分佈圖、專家報酬制度、外部訪談歷程記錄、分析溝通架構建立、團隊成員輪調制、師徒制連帶考核、資料庫建立等知識管理作法做為業者參考。
5

組織學習心智模式探討-口語資料之分析 / Mental Model Stud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A Protocol Analysis

周維婷, Wei-Ting 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之研究目的如下: 1、驗證口語資料分析方法的客觀性與可行性,以推廣此一研究方法至一般管理研究中,使其不再侷限於認知心理學上的運用。 2、以學習型組織的個案為例,利用口語資料分析法瞭解學習型組織在推行的過程中,各階層成員彼此的心智模式差異。   本研究承續蔡耀堂(1998)碩士論文的精神,並補之不足,建立口語資料分析的編碼階段:著重口語資料分析法上編碼的工作,以增加其客觀性及研究上的信度。沿用Chi(1994)所提出「口語資料分析及編碼八大步驟」之理論精神,研究設計即為逐步將訪問資料編碼,利用個案公司中兩位成員的訪問資料為範例作重新編碼,並根據兩位受訪者分別對組織在制度面及觀念面不同看法的心智模式作一說明並比較差異。本研究之研究設計步驟如下: 1、 刪減(reduce) 2、 由訪問稿中挑選關鍵字,製造成不同的概念(concept),成為節點 3、 將概念予以連結,並註明連結關係 4、 將不同概念之間的關係連結為網路圖 5、 辨識執行面或抽象觀念面 6、 並將兩人分類後的語意圖彙整為口語資料網路圖,分為制度面及觀念面,並根據網路圖檢視差異性   本研究著重Chi(1994)理論的前半部編碼過程,旨在建立客觀的編碼步驟,編碼方式為由下而上的連結,呈現語意網路圖之層級性及完整性。同時藉由網路圖的分析發現組織層級的高低將會影響對公司推動組織變革瞭解的差異。   本研究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證明口語資料分析工具的實用性及客觀性,透過逐步繪製語意圖,避免分析者的主觀推論,並且利用語意網路圖將不受訪問題目設計的限制,窺知其背後的思維邏輯,跳離文字一度空間的限制。將口語資料分析法介紹至一般研究方法中,當利用個案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時,可以搭配口語資料分析法為其研究工具,將更有另一番斬獲。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五節 章節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口語資料分析 10 一、 文獻整理 10 二、 本節結論 16 第二節 學習的意義 17 一、 文獻討論 17 二、 本節結論 19 第三節 組織學習的意義 20 一、 文獻討論 20 二、 本節結論 24 第四節 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25 一、 文獻討論 25 二、 本節結論 31 第五節 學習型組織的建立 33 一、 文獻討論 33 二、 國內導入學習型組織的範例 37 三、 本節結論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論 4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0 一、 口語資料編碼的階段 41 二、 舉例說明 42 三、 受訪者心智模式分析階段 44 第二節 研究類型與定位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46 第四章 口語資料分析 48 第一節 個案公司高階及團隊成員的口語資料分析 49 一、 L部長 49 二、 甲團隊成員 82 第二節 研究發現 98 一、 心智模式彙整之步驟 98 二、 心智模式彙整之結果 100 三、 心智模式彙總之解讀 104 四、 本研究與之前蔡耀堂(1998)之研究比較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9 附錄一 121 DRC公司的背景資料 121 一、 DRC的經營歷史 121 二、 產品介紹與產業概況 123 三、 組織結構與作業流程 125 附錄二 127 參考文獻 134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8 圖2-1 學習是經驗與學習的中介變數 20 圖2-2 學習型組織連續帶的觀念 33 圖2-2 百略公司推動學習型組織流程圖 39 圖3-1 語意圖之範例說明 45 圖4-1 團隊成員心智模式之制度面 101 圖4-2 團隊成員心智模式之觀念面 102 圖4-3 L部長之制度面 103 圖4-4 L部長心智模式之觀念面 104 圖4-5 相關論文之語意網路圖 112 圖6-1 DRC變革之前組織圖 126 表目錄 表2-1 組織學習的定義整理 21 表2-2 學者對學習型組織的定義整理 26 表2-3 五項修練 29 表2-4 傳統型組織與學習型組織比較 32 表2-5 企業成功轉型的八大步驟(KOTTER) 35 表2-6 學習型組織的推動 37 表3-1 口語資料之編碼步驟整理 42 表3-4 個案訪談過程總整理 47 表4-1 DRC漫畫社的發展歷史 122 表4-2 L部長訪問時間整理 50 表4-1 與相關論文間的異同比較 115
6

臺北市民收看電視動機之研究

陳以瑚, Chen, Yi-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三節。首先說明這項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然后闡述本論文主要的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 最后提出研究架構。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問題。在這一章中, 將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各項問題, 過去有關的研 究, 一一分節引用與討論。這一章的末尾, 並清楚列舉所要探討的各項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在本章的四節中, 分別說明這項研究的抽樣方法、問卷設計與變項 測量, 資料蒐集步驟及統計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結果與分析。資料進行分析后, 在進一章各節中, 分別對各個研究問題, 詳細 說明所獲得的結果。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首先提出本研究主要的發現, 然后指出本研究受限制的地方, 進 而提出改進的建議, 作為未來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參考。
7

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衡量 / Measuring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莊俊儒, Ching, Gregory Si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的到來,象徵正式進入國際化的時代,同時也引爆東西方各學術界的許多辯論。台灣也搭上了全球化發展的列車,著手在教育結構和政策上進行轉型。有鑒於此,本研究首先將會討論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後因素,試著從國際與當地觀點來討論國際化,並且了解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目標與所採用的策略。本研究採用了混合方法的研究架構,採用了個人和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訪談了國外國際化專家、國內的外國教師與學生、國內大學國際單位的工作者……等。同時也使用了紙本與網路問卷調查來強化研究上的數據訊息。分析結果後並提出一種國際化評估系統,來衡量台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期望研究發現將可以當作當代東南亞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在該國家的一個衡量指標。 /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has ushered in the er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uch debate on such processes has occurred in academe both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aiwan has kept pace with these developments by ensuring that measures and changes in both structure and policy are being implemented at all level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factors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Discussions on global views, loc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and concept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trategies and rationales behind Taiwan’s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includ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ficers, internationalization scholars and exper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wan. Results were then analyzed together with the changing trends and issue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ch led to the quest for a set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 analysis of previous assessment practices and mechanisms from both foreign and local sources was completed,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proposal of a set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actual assessment of Taiwan’s HEIs internationalization using the proposed indicators was then accomplished. Findings shall serve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vi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exemplar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8

兩位華語老師談二語學習歷程:視覺化分析敘事流程、學習自主與觀眾反應之互動關係 / Two Chinese Teachers Narrating Their L2 Learning Journey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of Narrating Flow, Language Learning Agency, and Audience Response

李晏禎, Li, Yan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延續Coffey (2013)的研究,將社會學的理論「自主概念」應用至華語教學研究的領域當中,採用的是敘事資料、個案研究方法。本研究中,有兩位敘事風格與學習行動迥異的華語老師,一位平穩的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另一位則關注觀眾的感受,使得說故事的過程趣味橫生。本研究以兩位老師回顧二語學習過程的音檔及書面資料為分析樣本,並依照他們敘事的時間繪製曲線圖,這兩張曲線圖包含了敘事場域中的三個不同面向,包括:兩位老師學習過程中的各個事件和人生轉捩點(二語學習自主)、說話者是否在乎觀眾反應而改變原先的說話方式或內容(說話者展現之言談自主)以及觀眾的反應。研究人員依話語給予相應不同分數,並利用Holistic-Form(整體形式)的方式繪出三面向之間的交會與變化,從中分析學習者如何敘說自己生命歷程以及自我概念的變化。 本研究之貢獻在於敘事研究的分析方法上,使用三條曲線視覺化學習者自我與時空連結與敘事現場氣氛的流動,更全面的檢視團體互動細節。並發現這種「依附/不依附」觀眾為中心的敘事模式,顯示說故事者的自我揭露程度不同。以此提出建議,當說話者展現之言談自主高、情節多且短時,要注意對方可能避重就輕、迴避了感受的真實性。同時,言談自主高起的區段可能是當事人比較痛苦或負面的經驗,可以多加留意。研究的場域與在場的觀眾會對說故事者的敘事產生影響,如採一對一訪談,應能降低前述情況的發生。並建議將之納入日後研究方法的範疇中。 / Drawing on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agency (particularly, Coffey, 2013), thi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scrutinizes how language learner identities and agencies are performed in group storytelling sections. The participants involved are two Chinese teachers with distinct narrative styles: one tells her stories quite uneventfully; while the other intentionally shaped her stories according to audience response, making the storytelling section full of laughter. Both oral and written narratives were gathered for holistic-form analysis which resulted in two matrix displays of running time, response intensity, and levels of learner agency as the participants narrated critical events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trajectories. These matrixes helped reveal how the three intersected and changed and how the participants narrated the changing identities and agency in the L2 stories that they lived through.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approach of data analysis in narrative study by utilizing graphical presentations to facilitate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among the storytelling time/context, the participants’ language learner agency, and audience response. It also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details in how the learner story is told and in what kind of group dynamics as well as reveals different possible levels of self-exposure: that is, audience-centered and non-audience-centered narrative styl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erts narrative researchers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true emotions will be hidden and important details will be avoided when the narrator performs high agency in discourse, particularly with too many short plots in their stories. It is also clear that when there is high intensity in changing discourse it is often involved emotionally charged negative episodes that deserve careful scrutiny. Since context and audience could affect the form, flow, and content of narratives, one-on-one interview is suggested for future study to avoid limitations introduced by group storytelling sections.
9

電視新聞女記者對社會新聞陰性化影響之研究 / The Impact of Female TV Journalists

廖依婷, Liao,Y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電視新聞社會線為研究場域,旨在探討電視社會女記者與電視社會新聞之陰性化現象之間的關連。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多元途徑,以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案例分析法,探討兩大研究問題:一、近年來,電視社會新聞內容有沒有陰性化的傾向?1.社會新聞記者怎麼看待陰性的社會新聞主題?2. 社會新聞記者怎麼看待陰性的新聞報導角度?3.社會新聞記者採取什麼樣的工作倫理?二、電視新聞工作場域文化與社會女記者的新聞產製1. 社會線的文字記者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2. 社會線女記者的女性身份,是否影響:(1)社會線女記者線上關係之建立(2)社會線女記者在組織中的任務分配與評價(3)社會線女記者和受訪者的互動(4)社會線女記者社會新聞的角度? 在電視社會新聞的陰性化方面,本研究發現,在電視社會新聞內容方面,由於以市場為主要考量,軟性議題儘管增加,其份量和重要性仍低於感官化取材,而女性議題仍居少數。在電視社會新聞的處理方式與記者敘事方式上,趨向實用、貼近觀眾感受的陰性報導角度增加,但社會新聞仍以陽性化的感官處理為主要走向。 在電視社會新聞工作場域文化方面,研究發現組織當中父系意識型態的主導,與商業邏輯的感官化操作思維相結合。在社會女記者的新聞產製方面,女記者發展出中性化的性格特質與女性化的性別特質,並接受父系觀點對她們的觀視或期待,這是一種對場域文化的投降策略。因此,女記者的社會新聞報導與男性記者沒有差別。 / This study takes the impact of TV female journalist on the feminization of TV social news as the main inquiry. Adopting the channel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takes the participant-observation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 to discuss two significant issues. I. Is TV socail news feminiz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1. How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view feminine topic of news reporting? 2. How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view feminine angle of news reporting? 3. What kind of working ethics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hold? II. The field culture of TV news work & the news production of female journalists 1.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female journalists? 2. Does sex factor have influence on TV social news female journalists in aspects below: (1)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teady news source (2) the assignments and evaluation they get (3) their interation with news source (4) their angle of news? As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feminization of TV social news, we have found that market is the major consider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Though the soft news issues have increased, the amount and value of this kind of issues are still far less then those of sensational issues. Meanwhile, women issues are few. Concerning the style and the way of reporting of TV social news, it has tended to practical value and has become closer to the feelings of audience, which is a feminized new style. However, sensationlism remain the main mode that journalists deal with social news. In the aspects of the field culture of TV news work, we have found that the paternal hegemony is the leading power in newsroom, and it has been integrated with the sensational ways of newsmaking oriented towards commercial pursuits. As to female journalists, they practice neutralized characters and female sex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ed the paternal gazing and expection imposed on them,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strategy of surrender to the field culture. Therefore, there i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s reporting of male and female journalists.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