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75
  • 629
  • 127
  • 44
  • 21
  • 6
  • 1
  • 1
  • Tagged with
  • 830
  • 529
  • 176
  • 155
  • 147
  • 134
  • 124
  • 117
  • 108
  • 106
  • 100
  • 99
  • 98
  • 95
  • 9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41

台灣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技術知識連結關係之研究-以系統單晶片(SoC)為例

蔡博文, Michael Tsai, P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台灣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技術知識連結之影響,主要的研究問題包括:(1)IC設計業者內部技術知識連結與知識流通之影響?(2)技術知識特性與IC設計業者跟FAB廠技術知識連結之影響?(3)IC設計業者跟FAB廠技術知識連結與知識流通之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共訪問六家IC設計業者及兩家FAB廠,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壹、IC設計業者內部技術知識連結對其知識流通之影響 一、本研究發現當專案組織結構的不同,IC設計業者知識的蓄積有所不同。 當專案組織結構採重量型團隊時,IC設計業者主要將知識蓄積在人員身上,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F公司。 當專案組織結構採自主性團隊時,IC設計業者除了主要將知識蓄積在人員身上外,還將知識蓄積在文件上,例如:個案B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 二、本研究發現當團隊成員解決問題透過面對面(包括正式或非正式)溝通方式、分享經驗,有助於IC設計業者知識在共同化過程中創造,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 貳、技術知識特性對其IC設計業者跟FAB廠技術知識連結之影響 一、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不同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之互動方式有所不同。 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低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的互動方式採共同開發模式,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高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的互動方式採早期投入模式,例如: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F公司。 二、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不同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對FAB廠服務經驗的要求有所不同。 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低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對FAB廠服務經驗的要求高,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 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高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對FAB廠服務經驗的要求低,例如: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F公司。 三、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不同之產品開發專案,不會影響IC設計業者在設計初期搭便車搭便車(Shuttle Bus),其在驗證最新的設計,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 四、本研究發現當技術路徑相依度不同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良率管理有所不同。 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低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採系統式良率管理,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D公司。 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高之產品開發專案,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採隨機式良率管理,例如: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E公司、個案F公司。E公司由於只是採成熟的製程技術,技術複雜度不高,而且良率比較高,所以不需要系統式的良率管理。 參、IC設計業者跟FAB廠技術知識連結對其知識流通之影響 一、本研究發現當FAB廠提供豐富的服務經驗時,有助於IC設計業者技術知識的創造上有效的整合,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個案F公司。 二、本研究發現當IC設計業者在設計初期時搭便車(Shuttle Bus)時,有助於IC設計業者建立知識創造上的原型,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B公司、個案C公司、個案D公司、個案E公司。 三、本研究發現當IC設計業者與FAB廠間良率管理採系統式時,有助於IC設計業者知識的吸收上培養跨越疆界者,例如:個案A公司、個案D公司。
642

從PC時代到IA時代-日本半導體廠商之技術知識特質與知識管理作為之研究 / From PC era to IA era - How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mpac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n Japanes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謝慶龍, Hsieh, Ching-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日本半導體產業,探索其在PC時代與IA時代不同的技術知識特質下之組織型態及知識管理作為,以瞭解其間的關聯性。本研究以個案訪談法為主要進行方式,訪談了日本某半導體廠商之四個設計或開發部門。 本研究歸納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研究發現一】技術知識變動程度會影響組織成員複雜度 【研究發現二】技術知識外顯程度,會影響組織成員複雜度 【研究發現三】技術知識標準化程度與組織成員複雜度似無明顯關聯性 【研究發現四】當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變動,會影響組織成員複雜度 【研究發現五】技術知識複雜度越高,組織成員的複雜度越高 【研究發現六】技術知識變動程度會影響組織之技術知識吸收 【研究發現七】技術知識外顯程度會影響組織之技術知識吸收 【研究發現八】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會影響組織之技術知識吸收 【研究發現九】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會影響知識創造團隊種類 【研究發現十】技術知識標準化程度會影響技術知識創造 【研究發現十一】技術知識系統複雜度會影響知識吸收來源 【研究發現十二】組織規模與知識吸收具相關性 【研究發現十三】組織規模與知識擴散能力具相關性 【研究發現十四】衡量IC之系統複雜度應依據產品零件數、製程步驟、公司整合技術層次高低、技術知識領域與產品開發耗費工時等因素 【研究發現十五】技術知識外顯程度不應歸類在「產業變項」 研究結果發現,技術知識特質會影響日本半導體廠商組織架構及日本半導體廠商知識管理作為,而日本半導體在PC時代與IA時代也呈現不同之技術知識特質。 因此,本研究建議具有不同技術知識特質的組織,應設計符合該組織的組織架構與知識管理作為。
643

日本總合商社在國際技術移轉中協力仲介之研究(以三菱商事與統一企業的合作為例) / The Research of Japanese Sogo-Shosha's Kyoryoku-Chukai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莊義宏, Chuang, Y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總合商社近來開始從事「技術仲介」,利用其龐大的業務網絡及對國際間產業發展之洞察力,介入為其客戶尋求適當的技術移轉,拉攏雙方合作成立新合資公司,並參與部分股權,取得銷售設備原料之權利和未來經營成功之資本利得。現有技術移轉之文獻,甚少探討第三者如技術仲介者或日本總合商社介入技術移轉所產生的影響,故本文擬針對日本總合商社之介入技術移轉加以研究。 本研究以三菱商事對統一企業進行技術移轉並於台灣設立合資公司之統清公司、統健實業、捷盟行銷、和台灣肯德基等4家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個案,探討技術提供者及技術接受者與商社間的互動關係,商社對合資企業之競爭優勢有何影響,和商社在國際技術移轉中的角色扮演與功能。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機動與目的,並介紹本論文的章節組織。第二章文獻回顧,為相關文獻的探討,闡述過去學者專家對於這些議題的研究與看法,作為本論文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三章研究方法,是由文獻探討中,提出研究架構,定義架構中的變數,並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及研究限制。第四章背景說明,乃針對研究的合資企業之母體作一詳盡介紹,以求瞭解其相關組織及歷史演進,作為研究分析的基礎。第五章個案整理,針對這些個案,說明商社如何透過合資企業之設立來進行技術移轉。第六章個案比較分析,針對個案所整理的資料,彙整分析本研究相關的變數與關係。第七章研究結論與建議,根據第六章的分析,針對研究問題提出研究發現,再進一步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並給予後續研究者相關的建議。 本研究試圖對於日本總合商社在國際技術移轉過程中所扮演之「協力仲介」之角色功能作深入的分析探討,經由第二章的文獻回顧及第五章的個案研究與觀察及第六章的比較分析,探討商社對於技術提供者與技術接受者間的關係,並進一步觀察合資企業競爭優勢之變化,探討商社的功能對此有何影響。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一.技術提供者(尤其是日本中小型廠商)利用總合商社作為國外技術移轉的策略夥伴,可以降低風險,增加成功率。 二.若所移轉之技術是內隱性高且在成長階段者,共同設立合資企業來做技術移轉,應是較佳策略。 三.技術接受者本身的技術能力與經驗為技轉成敗之關鍵因素;若由既有部門獨立出去做合資企業,則成功機率頗高。 四.商社對競爭優勢之貢獻主要為成本降低、風險降低、資源增加,而差異化方面則比較有限。簡言之,商社的功能在於降低合資企業之成本與風險為主。設立合資企業進行技轉之首要目的當為「差異化」,商社雖提供眾多服務與資源,但對此貢獻較少。 五.日本總合商社在國際技術移轉過程中,主要功能為「協力仲介」其主要內容包括:金融投資、貿易物流、情報服務、和網絡協助等四大功能。商社在技轉中多扮演「配角」而非「主角」,提供週邊配合作業,增加合資企業的成功率。
644

台灣農業技術之智慧財產權管理政策與制度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n Taiwan

蘇建誠, Su, Chi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之知識世紀裡,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一國技術進步程度的指標,因此一個國家的智慧財產權制度對於該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力已愈來愈大。而我國擁有許多的農業試驗與研究機構,加上農業相關技術之法人機構,我國的農業研究投入資源與產出具有相當的規模,加上我國各農業試驗機構的努力,使得我國農業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在現今智慧財產權有價的時代裡,我國農業研究成果的正式智慧財產權數目如發明專利、新型專利、技術移轉件數、技術移轉權利金等卻相當低。 本研究透過訪談之初級資料搜集,加上文獻資料等次級資料,從產業部門、智慧財產權法律部門、政府部門、學術及研究機構等四角度切入,探討我國農業技術之智慧財產權管理政策與制度。主要的探討方面有五方面:對我國農業之智慧財產權觀念的看法、有關農業智慧財產權法律條件之保護程度、我國智慧財產權制度對於農業創新的影響、農業推廣制度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影響以及農業技術援外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影響等。 本研究發現,智慧財產權觀念在農業研究人員與產業界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落差。我國現有的農業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程度不足,使得我國農業研究成果取得積極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數量較少,加上農業技術肩負有農業技術援外的外交任務,因此我國智慧財產權制度鼓勵農業創新的效果較差。而我國的農業推廣制度自日據時代以來,即與農業研究相並行,因此具有服務農民的「公共財」精神,以技術擴散為原則,與智慧財產權的私有化觀念有所差異。 本研究建議,我國現行之農業技術成果智慧財產權管理政策與制度,必須加強與智慧財產權各相關議題進行緊密的連結;我國的農業推廣制度也須扮演銜接產業界與研究機構間的橋樑角色,教育農業推廣人員與農民,以鼓勵農業創新的發展;我國相關的法令規章與相關的配合管理制度也必須加快腳步,以因應技術的快速發展並符合國際間一致性的規範。
645

智價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管理-科技業產學研合作之研究 /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Management in the Collaborated Research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陳立昕, LI-HSIN,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產業型態已逐漸由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轉型為知識密集的科技產業,已成為資訊電子生產大國,共有十多項資訊設備佔有率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研發經費的投入往往無法與國外大廠相比,產學研合作研發便成為我國產業創新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大學與研發機構在研發創新上的成果是提升產業技術水準的重要來源。 智慧財產權在科技業可說是重要的競爭武器之一,智慧財產權管理更為各企業亟欲增進的能力。立法院於1998年底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通過將合作研發成果的智財權中政府出資部分的權利下放給研發單位,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具有相當之影響,而後如何執行以達成技術擴散,更是需要深入探討。 本文希望從管理面與法律面來探討產學研合作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透過(1)國內外文獻探討;(2)專家深度訪談;(3)先進國家產學研合作與智財權管理之探討;(4)國內產學研合作與智財權管理之個案分析等方式來進行探討。借重國外經驗,發現國內實行時的問題,以期經由良好的合作與技術移轉制度,使學研單位獲得經費補助與權利金回饋,且亦使廠商獲得切合需要之技術的使用權,讓創新成果獲得保護,並讓知識能充分移轉流通,強化我國國家創新系統。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 對政府而言 (一) 以藏富於民的原則將智財權下放 (二) 例外介入以使成果充分使用 (三) 專利成果應用的限制 (四) 建立產業技術移轉服務體系(ITTS) (五) 修改相關法令 二、 對大學而言 (一) 應設立專責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單位 (二) 與中介機構合作執行智慧財產權管理 (三) 將研究方向分為基礎研究導向與產業技術導向 (四) 鼓勵大學教授投入產業服務 (五) 設立創新技術公司 三、 對研發機構而言 (一) 研發機構應更積極鼓勵研發人員投入研發 (二) 積極與民間企業合作並從事技術推廣與技術移轉 (三) 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能力 (四) 落實R&D人數/智財權業務人數比例 四、 對廠商而言 (一) 培養本身研發能力與技術承接能力 (二) 善用外在技術資源 (三) 建立智慧財產權權管理制度 (四) 與學研單位合作應秉持多次合作的誠意 (五) 與學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合理的給予回饋 目錄 表 目 錄 3 圖 目 錄 5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 7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四節 研究大綱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智慧財產權 15 第二節 科技基本法 26 第三節 產學合作 29 第四節 產研合作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7 第三節 訪談對象 48 第四節 個案範圍 4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0 第四章 先進國家產學研合作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51 第一節 美國產學研合作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51 第二節 日本產學研合作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83 第三節 德國產學研合作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101 第五章 國內個案分析 119 第一節 工業技術研究院 119 第二節 台大慶齡工業中心 155 第三節 宏□電腦 1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1 第一節 結論 191 第二節 對政府的建議 195 第三節 對大學的建議 201 第四節 對研發機構的建議 204 第五節 對產業界的建議 206 第六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209 參考文獻 213 / Taiwan’s industry has transferred from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o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y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aiwan has become a leading country for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Taiwan has leaded more than ten items of components in their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ir marketing shares are getting up. But our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based on Small Middle Enterprise (SME). The R&D capability can’t keep up with the oversea big companie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aiwan’s industries. SME depend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research outcomes to bring up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ve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P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itive weapons for industry. As a result, IPR management ability is what every firm would like to cultivate. In 1998,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Law which allowing the IPR releasing from the government sponsored projects to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It would have a tremendous effect on the IPR management in collaborated research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rom the management and law’s point view,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1) clarify and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ata of IPR management; (2) compare the collaborated research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 advanc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 Japan, and Germany; and (3) study the cas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Taiwan University, and ACER to discover the practical IPR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aiwan. With proper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universities will get proper return for the research fund and industry will be able to utilize the invention well. Therefore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utcomes would be protected and the knowledge would diffuse smoothly that reinforce Taiw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Consequently, this thesis mak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industries: 1. For Government (1) Allow the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o ow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2) Government own the exceptional involvement right in order to apply the R&D outcomes well. (3) Proper restriction to patent application. (4) Establish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ITTS). (5) Amend the relative regulations and laws. 2. For University (1) Establish specific IPR management office. (2) Collaborate with the agency institute to executive IPR management. (3) Divide research direction into basic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orientation. (4) Encourage professors devoting the industrial service. (5) Fund the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ompany. 3. For Research Institute (1) Encourage R&D staff devoting more effort in their job. (2) Actively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y and engage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romotion. (3) Enhance IPR management ability. (4) Improve the R&D staff / IPR management staff ratio. 4. For Industry (1) Cultivate R&D ability and technology receiving ability. (2) Utilize outside technology resource well. (3) Establish IPR management system. (4) Remain condor when collabor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5) Establish long-term partnership with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en give them reasonable feedback.
646

技術特質與知識創新活動之關連研究---以航太業與化工業為例

周光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研究所選取的產業為航太業與電子特化業,之所以會選取這兩個產業有下列幾個原因:(1)廠商本身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精密機械□航太,化學/化工□電子特化品)與技術提昇(更高的品質要求,更快速的技術變遷)的壓力(2)在廠商能耐成長的過程中,研發機構(工研院、中科院)在此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3)這些廠商在過去的本業中,都有著優良的表現,廠商的核心能耐持續不斷地成長著,績效卓著。 本研究主要是以Leonard-Barton (1995)『知識創新之泉』一書為主軸架構,以個案訪談的方式進行。Leonard-Barton (1995)認為公司未來所需的知識,都係由下列四項主要的學習性活動加以創造及控制。這四項活動分別是(1)有創意地共同解決目前產品所產生的問題(2)採用及整合新方法與工具,以提高內部的作業效能(3)進行正式與非正式的實驗,以建立未來能力(4)從外部尋找專門技術。本研究主要是技術特質對知識創新活動的影響作為探討對象。研究發現如下: (一)、技術知識複雜性越高,響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複雜性越低,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化越低,不需要太多的異業學門知識的挹注,成員的同質性高。反之,技術知識的複雜度越高,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程度也就越高,成員組成較為多樣。 (二)、技術專屬性越高,內部使用者參與的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高,公司內部越傾向於自行開發新工具/程序,成為廠商專屬的技術能耐(firm-specific),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高。反之,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低,公司傾向於直接自外部買入新設備/儀器,不會自行開發,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低。 (三)、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高,越會鼓勵成員做多方嘗試,失敗是必然的;反之,失敗是盡量避免的,不鼓勵團隊成員做無謂的嘗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越高,越會鼓勵團隊成員作多方常識,容許「智慧型失敗」,失敗是必經之路;對於原型,廠商會先動態地試一個出來,先用一個Idea試試看,粗略一點沒關係。反之,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低,公司內部比較不會鼓勵團隊成員作『無謂的嘗試』,失敗是要盡量避免的;對於原型,往往是一次就meet客戶的需求,要求精準、盡量完美。 (四)、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網路關係越鬆散,反之,越緊密。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是長久且穩定,往來的重點在於品質的確保,而非價格的高低。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偏向於單純的市場交易,合作時間不長,且會常常更換。 (五)、技術知識變動越快,知識吸收介面越廣泛,反之越集中。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吸收介面越為集中,資訊會特別集中在某幾個人身上。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吸收介面越為廣泛,資訊取的管道較為多樣。 (六)、廠商會依循著特定的路徑去累積其特有的動態能耐 (七)、廠商在轉型的過程中,各個能耐構面均有長足的進步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與創造 2-2 壹、知識的定義與分類 2-2 一、人力資本 2-3 二、結構資本 2-4 三、顧客資本 2-5 貳、知識的轉換 2-6 參、知識創造過程 2-7 第二節 知識創新活動 2-10 壹、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2-11 一、Leonard-Barton (1995) 2-11 二、Tushman and O’Reilly(1996) 2-12 三、Clark & Wheelwright(1993) 2-13 四、Iansiti & Clark(1994) 2-15 貳、實做與整合(Implementing and Integrating) 2-17 Leonard-Barton(1995) 2-17 參、實驗與原型(Experimenting and Prototyping) 2-20 一、Maidique & Zirger(1985)□『從錯誤中學習』 2-20 二、Leonard-Barton (1995)□『向前失敗』 2-21 三、Tushman and O’Reilly(1996)□『犯錯許可證』 2-23 四、John Kao□『即興創意』 2-24 五、Clark & Wheelwright(1992) 2-24 肆、輸入知識(Importing knowledge) 2-26 一、Leonard-Barton (1995) 2-26 二、李仁芳,黃仁宏(民86) 2-28 三、Tripsas, Mary(1997) 2-29 四、Cohen and Levinthal(1990) 2-31 第三節 技術特質 2-32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性 2-32 二、技術知識的專屬性 2-32 三、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2-35 四、技術的不確定性 2-37 五、技術知識變動程度 2-41 六、技術路徑相依度 2-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3 壹、技術知識特質 3-3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度 3-3 二、技術知識專屬性 3-3 三、技術知識不確定性 3-4 四、技術知識變動快慢 3-5 貳、知識創新活動 3-6 一、共同解決問題 3-6 二、執行與整合新工具 3-6 三、實驗與原型試製 3-7 四、外部輸入知識 3-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壹、研究對象選取 3-8 貳、資料收集方式 3-9 一、初級資料 3-9 二、次級資料 3-11 三、個案撰寫 3-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1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4-1-1 第一節 三通航太 4-1-1 第二節 元富鋁業 4-2-1 第三節 利翔航電 4-3-1 第四節 長興化工 4-4-1 第五節 信通公司 4-5-1 第六節 永光化學 4-6-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3 第一節 技術知識複雜度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3 【個案驗證1-1】 5-4 【個案驗證1-2】 5-6 【次級個案一】 5-7 【綜合整理】 5-8 【異質性該如何管理】 5-9 第二節 技術知識專屬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1 【個案驗證2-1】 5-13 【個案驗證2-2】 5-15 【次級個案二】 5-16 【綜合整理】 5-16 第三節 技術不確定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8 【個案驗證3-1】 5-20 【個案驗證3-2】 5-22 【綜合整理】 5-24 【個案驗證3-3】 5-26 【綜合整理】 5-28 第四節 技術知識變動快慢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29 【個案驗證4-1】 5-31 【個案驗證4-2】 5-32 【綜合整理】 5-33 【個案驗證4-3】 5-35 【個案驗證4-4】 5-36 【綜合整理】 5-37 第五節 其他研究發現 5-38 【個案驗證5-1】 5-39 【次級個案三】 5-48 【個案驗證5-2】 5-50 【個案_三通航太□核心能耐的轉變】 5-50 【個案_元富鋁業□核心能耐的轉變】 5-53 【個案_長興化工□核心能耐的轉變】 5-56 【個案_永光化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2 【個案_信通公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5 【次級個案四】 5-68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7 壹、對於廠商的建議 6-7 貳、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6-11
647

開放新銀行設立對舊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

鍾怡如, Chung, Yi-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民國75至86年間,新銀行開放設立前已存在之本國舊銀行實際經營資料,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估計成本效率值,並將之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配置效率。再利用Tobit迴歸分析,以探討開放新銀行設立對本國舊銀行經營效率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舊銀行投入資源之運用效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此外,成本無效率之來源主要為技術無效率。 考慮其他影響效率之因素後,開放新銀行設立對舊銀行之經營效率具有顯著之正向影響。此結果顯示新銀行設立對舊銀行之經營形成很大的競爭壓力,導致本國舊銀行不論在資源投入、規模調整或資源配置上,皆積極努力地改善。本實證結果與政府希望透過開放新銀行,對經營僵化之國內銀行業加以刺激,以提升舊銀行經營效率之目標相一致。 / This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whether opening up the new banks to establish affects various efficiency ratios of Taiwan old banks or not. It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 assess cost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Taiwan old banks data from 1986 to 1997. Then, applies the Tobit censored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ing up the new banks to set up and these efficiency measures.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usag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inpute of whole old banks isn't up to the appropriate point, so there is plenty of space for improvement. Besides, cost inefficiency primarily results from technical inefficiency, not allocative inefficiency. After considering other factors of the effects of efficiency, it's obvious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ing up the new banks to set up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old bank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new banks establish put competitive stress on the operation of old banks. So those old banks try hard to improve their resource input, scale adjustment, or resource allocation, etc. This result corresponds with the government's intention to rais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original banks.
648

知識管理在電子圖書館應用之研究 /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in digital libraries

馮國卿, Feng, Kuo-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是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需要管理方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以提昇組織的競爭優勢。所謂知識管理,就是使既有的知識產生作用,亦即有系統、有組織地應用知識,進而創新知識。在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圖書館的發展日漸蓬勃,提供知識流通與利用的良好環境。知識社會中的圖書館除了是知識寶庫之外,也應該積極地使知識發揮更多的作用。本研究即希望應用知識管理的觀念,建立一個具有三項特色的開放式電子圖書館學習與管理的環境:1.提供讀者一個互動式的學習環境;2.讀者可以協助參與管理的工作;3.讀者亦可分享與回饋知識給電子圖書館。 首先,探討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基本架構的主要組成元件,包括:知識工作者、知識倉儲與知識活動,並將知識活動予以流程化,提出知識管理程序。其次,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乃是藉由物件導向軟體工程的系統開發方法,將針對知識工作者的角色分類與知識代理人的模組定義,並探討知識管理程序的使用個案模式與知識倉儲關鍵物件之定義。最後,建立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分析模式,作為電子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雛型建置的基礎。 /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in digital libraries
649

技術知識特質、產品開發團隊與組織動態能耐關係之研究 /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

涂瑞德, Twu, Ruey-D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透過新產品開發專案﹐探討技術知識特質、產品開發團隊與組織動態能耐之關係。研究範圍以台灣光資訊產業產品創新表現優秀的企業為主﹐深入訪談其產品開發專案負責人與核心成員﹐瞭解其產品開發的歷程﹐與組織動態能耐累積的過程。研究結果顯示技術知識生命週期會影響組織知識吸收,當技術知識生命週期位於初生期時,廠商傾向於從大學或研究機構吸收新的知識; 而當技術知識生命週期位於成熟期時,廠商傾向於從零件供應商吸收新的知識。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會影響組織進行知識創造的團隊類型, 當組織進行新技術的研究發展時﹐組織傾向於使用「自主型團隊」進行組織知識創造; 當組織進行激進式創新﹐組織傾向於使用「重型團隊」進行組織知識創造; 當組織進行平台式創新﹐組織傾向於使用「輕型團隊」進行組織知識創造; 當組織進行改良式創新﹐組織傾向於使用「功能型團隊」進行組織知識創造。技術知識複雜程度會影響組織知識蓄積,當技術知識複雜程度高時﹐組織傾向於透過「文件」來蓄積組織知識,反之,當技術知識複雜程度低時﹐組織傾向於透過「人員」來蓄積組織知識。在團隊特質部份﹐當團隊開放性越高越有利於組織知識吸收﹔當團隊自主性越高越有利於組織知識創造﹔當團隊共事經驗越多越有利於組織知識蓄積。至於台灣光資訊產業組織動態能耐累積的模式依照創新類型與能耐來源﹐可以分為1.自主虛擬模式﹔2.自主內部研發模式﹔3.系統合作模式。另外對組織知識吸收能耐的長期投資將有助於組織動態能耐的累積。而台灣光資訊產業的創新類型﹐依零件與架構層次的學習來看﹐主要展現在「漸增式學習」與「架構式學習」的創新類型。至於台灣光資訊產業的創新特色表現則在對於零件應用能力的優異表現﹐而創新表現較佳的產品開發專案多採用「模組式」產品開發程序來縮短產品開發時間。 / This study inquired how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 We interviewed some project leader or member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Taiwanese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ife cycl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ill influence knowledge absorption of the firm. When the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is in embryo, knowledge absorption of the firm. When the firm is inclined to absorb new knowledge from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 Otherwise, when the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becomes mature, the firm is inclined to absorb new knowledge from component suppliers. Faced with different path dependenc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e firm will organize different project teams to facilitat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The "Autonomous team" usually focus on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y; the "Heavyweight team" on radical innovation; the "Lightweight team" on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team" on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complexit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ill decide how the firm stores its knowledge. High complexit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ill make the firm store its knowledge through documents; otherwise it will be stored through people. The openness of the project team promotes knowledge absorption and high autonomy of project team is beneficial to knowledge creation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More redundancy among team members facilitates the storage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rom the point of innovation pattern and sources of capability, we find three types of grouping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 Type I is called "autonomy-virtual"; Type II is called "autonomy-in-house" and Type III is called "system-corporate". Our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most product innovation in Taiwanese optoelectronics ndustry focus on "incremental learning" and "architectural earning". They use the "modular" product development model to shorten product development time and strengthen performa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key components.
650

唐代游俠詩歌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Knight-errant Poetry

林香伶, Lin, Xiang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屬於質的研究,以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二十五冊《全唐詩》版本為範圍,共選出二百零七首游俠詩,並旁及使用游俠之典及具俠氣特質的詩歌。一般俠義文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史傳、小說、戲曲,對於詩歌研究卻一直乏人問津。本論文從游俠詩最興盛的唐代入手,企圖為唐詩與俠義文學研究作一補白,也為認識唐人任俠提供一扇門徑。全文凡十七萬餘言,除第一章〈緒論〉,第六章〈結論〉外,正文共分四章:第二章「游俠身分探討」,以唐代之前游俠形象變遷為範圍,以歷史縱向為線,為唐代游俠詩歌中游俠形象,何以形成古代游俠(指唐代之前)的綜合體之說鋪路。依「游俠的原始形象」、「先秦的游俠」、「兩漢的豪俠」、「魏晉六朝的游俠形態」四個時代斷層分別介紹之。第三章「唐代游俠詩歌之緣起」中,則就游俠詩歌何以在唐代綻放光芒之因素,分外緣、內緣兩方面探討之。外緣部分就其社會背景提供游俠滋生溫床為主,內緣部分則針對詩人俠氣的自然流露、游俠樂府傳統繼承、文風轉變的影響氣與邊塞詩風的刺激等文學內在因素討論之。第四章「唐代游俠詩歌之分期」,則依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將游俠詩發展作一、二、三、四期介紹。使游俠詩歌在唐代發展呈現「史」的脈絡。第五章「唐代游俠詩歌之綜合分析」,則從「寫作體裁」、「主題特色」、「物象運用」為游俠詩研究作橫向分析的補充,目地在使唐代游俠詩歌之藝術價值的獨特性更為突顯,不只停留在其內容轉變、社會意義的研究。企圖使本論文呈現一個「面」的全方位認知系統。整體而言,自曹植寫〈白馬篇〉、〈結客篇〉之後,文人用詩歌寫游俠已成一文學系統。唐代除在前人基礎上發揚光大外,舊題新作、新題新作的游俠詩歌對之後俠義文學寫作基型,擴展俠義文學視野,皆具有相當重要的領導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