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37
  • 412
  • 35
  • 25
  • 4
  • 4
  • 1
  • Tagged with
  • 482
  • 482
  • 167
  • 165
  • 159
  • 148
  • 119
  • 103
  • 102
  • 96
  • 88
  • 67
  • 63
  • 61
  • 6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新產品發展過程之資源配置--以高科技、傳統產業為例

楊世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科技與市場不斷快速變動的環境下,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的縮短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急遽變化,使得新產品的發展成為企業極重視的課題之一。對於國家而言,新產品開發是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成長的動力;對於企業而言,新產品發展更是利潤創造的主要來源。企業若要有效因應環境的變化,除了改善產品品質以增進產品的附加價值外,藉由新產品開發,主動因應劇烈的環境變動,也是相當可行的途徑之一。 新產品發展之管理,即是將有限的資源加以有效分配,以達成組織的目標。所以,本論文即以「新產品發展過程資源配置-以高科技、傳統產業為例」為研究的主題,藉由資源配置的觀點,探討如何在新產品發展過程中資源分配的問題,以提昇新產品發展過程的資源配置效率。 因此本研究選取專案發展為對象,以企業方談法進行,共訪問八家公司之新產品發展過程之「資源配置方式」,得出研究結果與 命題如下: 命題1: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研發資源配置方式」隨「產業別」而有所不同 命題2:影響新產品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方式」與「產業標準一致性、產品技術發展性、關鍵組件開發成本、製造複雜度」有關連 命題2-1︰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創意、評估」階段與「產業標準的一致性」有關連 命題2-2︰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分析設計、測試」階段與「產品技術的發展性」有關連 命題2-3: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產品原型」階段與「關鍵組件開發成本」有關連 命題2-4: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技術移轉、量試、量產」階段與「製程的複雜度」有關連 命題3: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之「資源配置方式」隨「新產品型態」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之結論為:將新產品發展之資源分配分成兩種類型,即「前期負載(fore-load)」與「後期負載(aft-load)」兩種,對於「前期負載」(機械鋼鐵業)之產業,若前期時就能發現失敗之警訊,則對新產品發展就能節省因開發失敗的風險與損失,因為此種產業需在早期就投入大量的經費;而「後期負載」(電子業)的產業則在較後期的階段才需投入較多的經費,因此是否在早期就發現失敗的警訊,相對的就較不重要,這也是因為大多數的經費在較後期才投入的結果。 對於製造業(鋼鐵機械、電子業)的新產品發展而言,通常將資源分配在研發階段(分析設計、產品原型、測試)與生產(量試、量產)階段,對於新產品發展的前期階段(創意、評估、產品規畫)所投入的資源相對的較少。對於我國而言,現階段我國工業地位在全球的舞臺上未居領導的地位,且新產品開發的能力仍落後於歐美日先進國家,因此新產品發展的資源配置仍以技術層次較低的生產階段為主。期望未來,我國能經由漸漸地新產品發展的資源由製造的層次轉而為創意、研發的層次,期望未來,我國能經由漸漸地新產品發展的資源由製造的層次轉而為創意、研發的層次,因此,經由新產品發展過程資源配置的重點可知我國工業競爭力是否提昇,也可經由資源配置方向的調整來提昇我國研發的附加價值。
22

對外直接投資核心資源培養之研究

王珮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期望在下列各問題上尋求一些命題歸納:1.企業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時,主要會依賴哪些核心資源?2.不同的核心資源是否會採取不同的組織學習類型?3.企業組織內具有哪些學習促進因子? 選擇在特定海外市場從事直接投貿活動的各產業廠商作為研究的對象,以深度訪談的資料蒐集方式,瞭解其所依賴的核心資源、該核心資源的培養過程(組織學習類型)以及組織本身具有之學習促進因子等。主要發現如下: 1.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所依賴的核心資源,主要有研發能力、製造能力、行銷通路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及資產性核心資源。 2.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所依賴的核心資源中,不同的核心資源類型會影響其資源建構方式。 3.在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所依賴的核心資源中,不同的核心資源類型會利用不同的管道加以擴散。 4.在對外直接投賀活動所依賴的核心資源中,不同的核心資源類型會影響其資源儲存方式。 5.在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所依賴的核心資源中,不同的核心資源類型對於組織學習層級高低並無影響。 6.對外直接投資之廠商,其組織內之組織學習促進因子主要有能偵測環境變化、提供各種教育與學習機會及系統觀點三項,少數有發展各種學習衡量工具及開放的組織氣候,而瞭解績效差距的原因、實驗精神、多元的工作方式、多重創新及參與式領導則十分缺乏。
23

組織分殖與資源再生策略之關聯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例 /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lifer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source recovery - In case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謝俊怡, Hsieh, Chu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電子資訊產業己成為我國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而電子資訊產業產值與廠商家數快速成長的背後,廠商間創業行為與資源相互間流動的情形,讓這個產業對創業活動習以為常,使得對企業資源因創業而變動的影響日漸增多。   產業中的廠商在面對組織資源遭受分割時,需要重新地建構被分割的資源,或重新地配置其所擁有的資源,來平衡組織資源的利用,這種使資源再生的資源配置準則,決定於組織分殖時發生資源分割現象的資源分割內涵。不同組織分殖類型的原生組織其被分割的資源內涵有所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的資源再生策略。   綜合本研究之前各章節的分析,本研究發現組織分殖事件中,新生組織與原生組織營運範疇的類似性與原生組織對創業活動的主導性的交互作用之下,決定了資源被分割的內涵為何,也影響了資源再生策略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選取了七個個案公司的二十二個分殖事件作深入的研究,因而推論得到以下幾點發現。   一、「組織分殖現象」會因為組織分殖事前「原生組織能否主導組織分殖」,以及組織分殖事後「新生組織與原生組織是否為類似營運範疇」而使「組織分殖類型」不同。   二、組織分殖時資源分割現象的發生,使各類型的組織分殖所分割的資源內涵各有不同。   三、組織分殖後因「資源分割現象」使原生組織的資源受到分割,使各類型的組織分殖中,原生組織使用的資源再生策略不同。   而本研究在於實務上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一、原生組織若能主導組織分殖,可使組織資源因為分割所致的損失最小。   二、資源載具若由人所有內化為組織所擁有,可使組織分殖時因資源受到分割的損失最小。
24

資源回收站與住宅區相容使用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中山區為例

張明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由於消費能力提升,加上民眾的消費型態轉變為「用後即丟」,因此造成垃圾數量的急速增加,而且前臺灣地區已有七成的垃圾掩埋場呈現飽和狀態,且尋找新的垃圾掩埋場地點十分困難,因此更突顯出垃圾問題的嚴重性。資源回收不僅可減少垃圾量及污染,並可延長垃圾掩埋場及焚化爐的壽命,因此可用於解垃圾問題。目前國內三大回收系統中,以拾荒體系分佈的範圍最廣,而其中向拾荒者收購廢棄物的廠商,稱為中小盤舊貨商或廢棄物商,而業者堆放及整理廢棄物的場地稱之為資源回收站。   在愈來愈重視資源回收及現有資源回收站多位於住宅區內,因此本研究選擇大安區及中山區住宅區內的資源回收站,藉由現況調查及問卷調查方式,以探求資源回收站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居民對資源回收站的接受意願及接受位置,環境認知對居民接受意願是否有影響,最後希望得出資源回收站與住宅區是否相容。   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1.由環境認知與接受意願相關檢定中,發現接受資源回收站之意願受到居住時間、住家整棟建物使用情況、資源回收站設置的必要性、與日常生活的密切性、設置地點、知道資源回收站與否等的影響,因此可看出居民態度的重要性。     2.經問卷調查發現,以「造成環境髒亂」、「破壞環境景觀」二項,影響程度為嚴重,而其他八項的影響程度為普通,僅「振動」一項影響不太,故得知資源回收站對居住環境影響是普通程度。     3.對資源回收站接受意願而言,「廢紙」資源回收站的比例為七成六,「廢鋁」資源回收站是六成七,「廢鐵」資源回收站是六成五,故過半數的受訪者願意接受資源回收站。     4.就資源回收站接受位置而言,對「廢紙、鐵鐵、廢鋁」三種資源回收站最願意接受的位置為「在同一街廓的建物」或「相隔一條街的建物」的位置。     5.由分析中得知現有資源回收站最為人詬病的影響,即是環境景觀的破壞,環境髒亂,這此皆屬於較易改進的項目,再者因資源回收站未對廢棄物進行化學方面的處理,所以不會有毒性污染的產生,所以,資源回收站與住宅區不會有完全不相容的情形出現。   二、建議     1.建議在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修法時,能將資源回收站列入「附條件允許使用」的項目內,容許資源回收站設置住宅區內。     2.建議有關單位對於資源回收站,不僅在設置前予以管制外,設置後亦需的不定期檢查。     3.建議主管單位應先建立衡量資源回收站外部性的標準,此標準應包含實質性及非實質性的影響的評估。     4.政府在積極倡導資源回收的同時,建議宜利用現有的回收管道,尤其是拾荒系統。   由於本研究是以住宅區內二十坪至五十坪的資源回收站,因此建議後研究可根據其不同規模、不同分區內的資源回收站作其他的探討,而文中所提「資源回收站與住宅區相容使用之原則」則僅供參考,需後績研究再做進一步的評估與計論。 /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consuming abillty and the disposable consuming pattern, the volume of trash increases rapidly in Taiwan. Nowadays over 70% of landfills in Taiwan are over-loaded and new sites are difficult to find, which results in a serious waste disposal problem. Recycling can reduce the volume of trash, control the pollution, and extend the life-cycle of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 as well. Among Taiwan's three recycling systems, the garbage collecting system is the most widely practiced system in urban areas. Those collectors or waste vendors. The places storing and packaging recyclable items are called recycling centers.   Recyl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recycling station is widely set up in urban areas as well,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recycling centers in residential areas in Da-An and ChungShan Districts, Taipei. Using field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 data,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cycling centers o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examin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recycling st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recycling station as well.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tudies whethe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have impacts on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recycling station.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examines whether there exists compatibility between recycling station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There are fiv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thesis:   (1)From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depends on the duration of residence, the condition of building, land use patterns, necessity of placing recycling stations, relationships to everyday life, location of recycling stations a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recycling centers.   (2)"Environmental chaos' and "landscape exploitation" are the two most serious impacts to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3)In terms of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about 76% of the residents wil accept paper recycling stations, and 67% will accept aluminum recycling stations, and 65% will accept iron recycling stations, That is to say, over 60% of respondents will accept recycling centers in residential areas.   (4)Regarding the location of recycling centers, the most acceptable locations for recyclable paper, iron, and aluminum are "building in the same block" and "one street away".   (5)The worst impacts of recycling centers are landscap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os, These ar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which are easy to improve, therefore, there will be on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recycling centers and residential land use.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recycling stations can be set up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al permit" land use regulations.   (2)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tions before the set-up of the recycling stations, there should be regulations "after" the set-up of the recycling stations.   (3)The government should first lay out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the recyling stations. These standards should include the evaluation of physical impacts to the environment .   (4)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existing recycling systems, especially the garbage collectors.   This research only focuses on recycling stations from 20 to 50 pins (Taiwanese measurement uni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udy recycling station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locations, The Principles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Resources Recycling Centers and Residential Areas proposed in this thesis are preliminary principles.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reevaluate and refine these principles.
25

利益與服務的雙向拉扯:宜蘭縣醫療資源發展研究 / Tug-of-war between earnings and charity: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Yilan County

張雅涵, Chang, Ya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宜蘭縣人口數據以及醫院、診所與藥局的資料,試圖瞭解宜蘭縣醫療資源分佈的狀況,並利用GIS統計地圖的方式呈現。 研究結果中發現,宜蘭縣內醫療資源的分配尚維持在配合舊有的⼈口分佈上,資源分配的狀況並未配合⼈口分佈的改變,以至於如冬山鄉、五結鄉人口數緩慢上升,但相應的醫療機構如診所、藥局並沒有隨之增加。醫療資源的分佈雖然過度集中於宜蘭市與羅東鎮,但透過政府的力量,偏鄉地區如大同鄉、南澳鄉仍存在少數的診所、藥局。若將宜蘭縣的醫療資源分佈搭配人口數據來看,不管是所有年齡層,或針對老年人口,各村里間差距並不大。另外,又以醫療生態系統來看,診所或藥局或朝向醫院集中,形成一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生態體系。 醫療需求對於人類來說,是增加存活機會、延長壽命的一大要素,人類健康的程度、壽命的長短也與其所擁有的醫療資源多寡有關,醫療需求對於人類俱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在醫療資源發展愈趨充沛下,更應該審慎評估醫療資源分配的狀況。
26

Motorola併購Symbol之策略分析─以資源基礎論的觀點 / A resource-based view analysis of merger: Motorola / Symbol case

胡雅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6年9月,Motorola宣佈以39億美元收購AIDC產業的Symbol公司,此項交易是Motorola公司自2000年斥資170億美元收購了General Instrument公司之後最具規模的收購行為,產業分析師普遍認為Motorola此項併購是相當英明的投資行為,有助於提升Motorola在企業市場的質量和規模。 本研究透過收集資源基礎理論的相關文獻,整理出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在據此架構先分別討論Motorola以及Symbol公司併購之前各自的資源與能力後,從兩家公司不同的角度分析併購策略的策略動機,最後是討論併購之後的資源與能力重組對於Motorola的影響。 個案中Motorola係看重RFID市場前景以及Symbol既有的技術、市場資源而選擇併購,Symbol為考量Motorola的消費性品牌影響力以及其資源規模而選擇併入,併購之後Motorola勢必面臨策略重心及資源投入組合的改變,以實現此併購案的預期效益。 / On September, 2006, Motorola Inc. announced its plan to acquire Symbol Technologies. The equity deal calls for Motorola to buy all outstanding shares of Symbol at $15 a share. Upon completion of the transaction, Symbol will become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otorola and will be the core of Motorola's Enterprise Mobility Business.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 complements Motorola’s vision to deliver seamless mobility solutions to the globe. The one-shot case study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essa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to discuss the motives of Motorola and Symbol to deal this M&A.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concentrat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new entity’s capabilities and market activities than former. Realizing the full potential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RFID market, Motorola is looking to expand its business scope into these two markets. Symbol is in a key position in RFID and has a strong position in the enterprise mobility solution market. M&A is definitely a more rapid way to achieve Motorola’s goal. For these two companies, it could well leverage its product, market, channel and technical resources at all. Thus, Motorola could increase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 mentioned above.
27

台灣廠商國際化過程與組織資源能力形成之研究-以宏□與台積電為例

于盈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台灣廠商而言,從以前的貿易出口業一直到現在的高科技產業,國際化對台灣企業的成長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高科技產業亦是政府大力提倡與培植的重點產業,為提升其產業競爭力,發展國際化已成必行之路,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高科技廠商之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並從資源基礎論的角度來探討國際化擴張發展與資源能力變化之關連,先經由文獻探討發展出研究架構,再以個案研究對理論架構加以驗證。本研究所選之研究對象,是以國際化最具代表性之個案為主,若以國際化發展的條件來看,可將個案分為資源缺乏及資源充足之企業,以及進入國際化時程急迫性高及低之企業(以國際新創公司及一般企業稱之)。 其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1. 廠商在發展國際化時,其本身的條件(資金、產業網絡)與進入國際市場的急迫性,將會影響其往後國際化發展模式及資源能力之形成。 2. 廠商在形成國際化擴張策略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在於經營環境、動機、資源能力,但企業之「規模」、「產業位置」及「領導人」亦會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力,因此隨著廠商所面對之考慮因素與影響力的不同,其國際化發展過程亦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3. 隨著環境的變化及種種影響因素的不同,廠商在執行策略之後所作的評估與檢討,將可作為未來核心資源能力建構、延伸的基礎。 4. 廠商在進行國際化活動時,除了配合內外之環境與影響因素,也應時常進行內部檢視,加強組織文化,並適當的採用管理工具(如公司治理、組織改造)以加強競爭力。 5. 國際化的資源能力是經由企業的經驗所累積出來,因此廠商若能作好相關的知識管理,對於未來國際化的推動及國際化策略的形成將相當有幫助。
28

1993年度高1野外学習まとめ(理科)(教科研究)

鈴木, 一悠 15 September 1994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29

Ecological study on the flowering and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 dwarf bamboo Sasa veitchii var. hirsuta / チュウゴクザサの開花,更新過程に関する生態学的研究

Abe, Yuhei 24 September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17900号 / 農博第2023号 / 新制||農||1017(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25||N4796(農学部図書室) / 30720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森林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柴田 昌三, 教授 井鷺 裕司, 教授 大澤 晃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30

中国資源税の理論と実際

何, 彦旻 24 March 2014 (has links)
全文を追加掲載(2016/02/16) /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甲第18039号 / 経博第492号 / 新制||経||268(附属図書館) / 30897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経済動態分析専攻 / (主査)教授 植田 和弘, 教授 諸富 徹, 教授 劉 徳強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Page generated in 0.02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