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0
  • 65
  • 5
  • 4
  • 2
  • 1
  • Tagged with
  • 78
  • 22
  • 14
  • 12
  • 10
  • 10
  • 10
  • 10
  • 9
  • 9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小說的衍異:《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書寫現象之研究

吳佩蓉, Wu,Pei-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研究多採取文獻考據的角度,整理考證已大致完備,然而在敘事藝術部分,則仍少見探究。為避免理論凌駕文本的弊病,論文將以文本分析為研究起點,從小說中的書寫現象來加以研究,並參酌可供借鑑的西方敘事理論,對《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寫作藝術進行探討。 本論文在第二章以敘事的角度觀察《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整體敘事框架與細部的敘事結構,探討「釋道相爭」與「華夷之辨」雙重敘事框架的分殊與結合的情形,以及小說人物情節的對稱現象。繼而在第三章從作者序言出發,探究小說中傳國之璽的尋找旅程所呈現的意義、對異國的征討招安行為反映出來的作者思維,以及在戰爭敘事中佔去大篇幅的怪誕身體、異質空與酆都意象的書寫,最後探究小說中紛雜的修辭手法與語言現象。並細察小說人物描寫與情節發展。第四章則從魯迅「雜竊」之評出發,除了探討小說「雜竊」其他文本、視角的現象,以及書中方言、俚語、謎語的使用,並從《西洋記》和徵引的其他小說文本在刊刻地點上的相似性,探討《西洋記》受到民間文化影響的情形。第五章則對《西洋記》全書的敘事藝術做出具體的分析與整理,以做為全文的收束。 《西洋記》雖以鄭和下西洋為敘事主線而採取單線進行、綴段的敘事結構,藉由燃燈古佛的「解釋僧難」而將釋道鬥法的神魔書寫收於以探討華夷議題為主的下西洋框架中,以華—夷對神—魔、正—邪加以詮釋。在通俗演義的體制之下,《西洋記》則融合了歷史的素材,並將華夷之辨倫理化,然而在敘事語言的部分則以俚俗的語彙和奇詭的想像,藉由謳歌低下部位、性與生殖、空間的置換、殘肢與分裂來書寫在華夷戰爭中漢族面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形成了一個瘋狂、雙聲的敘事圖景。 小說中的鄭和下西洋以尋找傳國璽為目的,雖然一路上有燃燈古佛下凡的金碧峰、會諸多法術變化的張天師帶領,並有天妃隨行護佑,但在面對各種難纏、身體不斷複製割裂的敵人時,敗亡的意識仍舊不斷攪擾著鄭和。最後即便是「尋璽成功的保證」金碧峰,也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在超渡冤魂後於酆都鬼國折返。作者對於人物的天神謫降身份、神靈護佑與前世因果的書寫,均顯明了命運在小說中的強大宰制性,透過對唐代邊塞、宮廷詩和宋元時期詠岳飛詩句的徵引與刻意排列組合,不僅寄託緬懷歷史興亡的惆悵感,並以之凸顯對明代海外征戰既關心又悲觀的矛盾情感。作者意圖透過對外族的凝視與獵奇般的觀看,和正反雙方的激辯與交戰使人對當朝邊治的景況有所關注。 而在敘事技巧的部分,《西洋記》既承繼了章回小說韻散夾雜的書寫傳統,亦以戲劇敘事的概念與對話的形式敘述成書,在線性推進的敘事脈絡中,大量詩文與徵引的情節豐富、延伸了小說的敘事範疇;釋道相爭與神魔鬥法橋段則增添小說的趣味性;而方言詞彙的採用、經典的脫冕和素樸對稱的賦化書寫則讓廟堂之上的政治外交議題充滿了里巷風情。是以,從民間文化的通俗與混雜特性視之,則《西洋記》實為一受到民間通俗文化浸染、筆觸稚拙、內容龐雜的政治主題小說。
22

探討p進位數之分析 / On some p-adic analysis

陳薇, Che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篇論文裡, 我們探討體中之賦值的一般理論. 最主要的, 我們證明了多個賦值等價條件. 進而我們探討p進位數體中的分析, 得到ㄧ些新的現象與例子. / In this thesis, we study some general theory of valuations on a field. Especially, we obtain several equivalent conditions on the equivalence of two valuations on a field, some of them are new in the literature. Moreover, we study the $p$-adic analysis on the p-adic number fields and obtain some new phenomena and examples.
23

對台灣賦稅收入結構的演變分析

陳穗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國之賦稅制度常隨其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之變遷而改變。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賦稅制度原以配合農業社會需要為主,變革不大,民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憲政體制,經濟自由、工商發達、社會進步,稅制稅政方面參酌先進國家經驗力求改革。政府為推動各項公共支出,必須有足夠財源以供支應。這些財源中主要包括賦稅收入、事業收入、行政收入、賒借收入等四項。其中賦稅收入乃是各國所公認最正常且最主要之收入,我國情況亦不例外。 財政乃庶政之母,政府各項施政與國家經濟之發展均有賴財政政策之配合。然而,在民主政治時代中,財政功能常被擴張,政府一方面膨脹支出規模,另一方面卻削減稅費財源收入之徵課,造成財政赤字之擴大。而「政府支出即為人民之負擔」,到最後,增加稅收仍是增加支出的主要經濟來源。 本研究主要觀察我國歷年來賦稅收入之變化,各項租稅在這期間之消長與經濟成長、租稅負擔之關係;獎勵措施所帶來的影響與時代意義,冀能鑑往知來,尋我我國現階段賦稅政策之方向。 本研究認為:在支出擴張與赤字增加不可免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而適切地提高財政實質收入,已成為當前我國財政問題的一大挑戰。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之財源籌措,長期仍應以增加稅收及稅制改革著手。而稅制改革非一蹴可躋,短期之內應宜以加強稽徵與取消不當減免為主。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之演變,其目的除瞭解我國各種稅收成長趨勢外,租稅設計之效率與公平性亦為重要之考量。不特為增加或減少某種稅收,而是應促使各種稅目之設計皆能更接近效率和公平。 我國賦稅收入水準成長緩慢,甚至出現負成長的現象,根據第二章我國歷年來賦稅收入結構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面臨轉型的困境。一般而言,所得稅應是各租稅中,稅收的所得彈性最高者。而我國所得稅稅收比重偏低,致無法使總稅收顯著增加,但其無法增加原因,並非稅率低,租稅逃漏和租稅減免等因素使所得稅稅基受到嚴重侵蝕恐為重要原因。從消費稅上來看,過去政府依賴的關稅收入受到經濟國際化的影響,稅率不斷降低,以致稅收無法成長。在我國稅收結構由間接稅為重心邁向以直接稅為重心的轉型過程中,產生直接稅稅收無法增加,而間接稅稅源不斷流失的問題。 傳統社會及大部份轉變的社會的權力配置,加上典型的不良行政及直接稅的逃漏,特別是富有者及有力者的逃漏,即可使現代的累進所得稅,既不現代也不累進,甚至也不是所得稅了。因之在直接稅執行惡劣,富有者能夠逃漏,愚弄了新興的中產階級,而僅具有軀殼:且無現代化的功能時,則直接稅可能不是賦稅改革最有效的方向了。「現代世界解決上述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成長而非分配。對於未來更屬適切,因為分配是成長的函數。經由本文所獲得之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在支出擴張與赤字增加不可免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而適切地提高財政實質收入,已成為當前我國財政問題的一大挑戰。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之財源籌措,長期仍應以增加稅收及稅制改革著手。而稅制改革非一蹴可躋,短期之內應宜以加強稽徵與取消不當減免為主。 二、觀察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之演變,其目的除瞭解我國各種稅收成長趨勢外,租稅設計之效率與公平性為重要之考量。不特為增加或減少某種稅收,而是應促使各種稅目之設計皆能更接近效率和公平。 三、尊重市場價格機能,租稅的制定應以對自由經濟市場干擾最小為原則,重新審視各項租稅優惠與歧視所帶來的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 四、由於所得水準較高的國家,社會福利大多相當發達,為支應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這些國家不是以相當比重的社會安全稅來融通,就是以負擔率偏高的一般性賦稅作為挹注,所以我國在逐漸重視社會福利制度的同時,應就其財源問題妥為規劃。 為達成提昇國家競爭力或發展臺灣為亞太營運中心之目標,在現行租稅架構下,政府固然配合租稅減免,強化本國產業的競爭力,藉以吸引投資或增加出口。但是租稅政策的運作,攸關各種競爭性資源的使用、產業間的互動關係、全球貿易體系與經濟環境之變遷,一旦租稅獎勵只是為減免而減免,難免徒增稅務行政困擾,降低行政效率。因此政府應由宏觀角度制定租稅政策,提高租稅環境競爭力,不宜過度依賴片面的租稅減免功能,應加強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利產業結構的轉型,促進產業升級,才是真正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根源。
24

鮑照辭賦研究 / A Study of Fu of Bau Zau

陳芳汶, Chen, Fa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鮑照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南朝柔靡文風彌漫整個文壇之際,鮑照「頗自振拔」,能夠上接漢魏,獨具俊逸風骨。以辭賦的表現而言,鮑照可以說是晉宋之際到齊梁的過渡人物。鮑照現存辭賦有十篇,大體分之,可分為抒情賦及詠物賦兩大類。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南朝時代背景及辭賦在南朝的發展概況;第二章「鮑照評傳」探討鮑照籍貫、家世及生卒年,並簡介鮑照辭賦以外的其他作品;第三、四章將鮑照十篇賦作分兩類作內容及形式上之詳細分析;第五章則舉其辭賦之最大特色,作綜合分析;第六章則總結前述各章之重點,確定鮑照辭賦之價值,並略述其對後世文人之影響。
25

「詩言志」一考 - 『尚書』、『論語』、『詩経』序を中心に -

蔡, 江華 31 March 2007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6

我國賦稅收入預測之研究

凌志嫄, LING, ZHI-YUANP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並利用多元迴歸分析建立賦稅收入預測模式,用以 預測我國未來稅收動向,期能作為政府施政方針之參考。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研究方法論及文廚探討,共分二節,就預測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作一概括說明 ,並探討我國過去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我國賦稅收人結構分析,共分二節,首先說明賦稅收人分類標準,再就我國 賦稅收人結構依1.財政收支劃分法就國稅、省稅、縣市稅收入號比重分析2.就各 項稅課收入比重分析3.按所得稅、財產稅、消費稅三大八類標準之比重分析。 第四章:我國賦稅收入預測,共分四節,分別為 1.模型(模式認定) 2.模型之說明(參數之推定) 3.模型檢對(檢定) 4.我國來年賦稅收入之預測。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27

成為公民? 我國婚姻移民女性政治賦權之發展脈絡 / Becoming Citizens: The Political Empowerment of Marriage Migrants in Taiwan

張雅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移民浪潮隨著全球化的深化成為普遍的現象。臺灣社會逐年增加的婚姻移民人數意味著社會已有一群相似處境的群體逐漸成形,成為我們政治共同體的一部份。然而,台灣的婚姻移民政策依舊帶著管制思維,移民政策反映了國家對社群成員的想像,國家透過階層化的公民權政策限制了國家不想要的成員,而東南亞配偶和大陸配偶往往處於階層化底端。當國家仍將公民身分視為公民權利的前提下,剝奪了婚姻移民諸多的基本生存權利,使其陷入身份與處境連結的困境,即使取得公民身份,也不保證婚姻移民能獲得實質的公民權利。 面對這些管制結構,本研究焦點在這些婚姻移民女性如何透過社團參與成為公民的政治賦權歷程。政治賦權是一種讓社會不利者察覺到本身的處境、進而發展出相信自己有資格也有能力參與這個政治社群的意識化,以及採取政治參與的權力轉變過程,也是成為公民的過程。以往公民的概念是在國家的框架下被規範設定的,國家透過各種制度限制及資源配置等方式來界定公民的身份與權利。而我國婚姻移民女性做為弱勢的外來者,將透過社團參與來界定移民和國家的關係,也和國家重新協商公民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對公民身份的認知以及行動實踐的過程,呈現政治賦權與否,及呈現的賦權型態必然受到所屬的社團類型,以及社團和國家兩者之間的內外遠近關係所影響。個人會受團體的立場與詮釋的影響,解讀自己和政治體系的關係。而團體的立場又往往受到它和國家的互動關係而形成,使得處於不同團體中的人們,從意識到行動的政治賦權過程,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發展型態。故,本研究將從國家的政策、作為中介角色的社會團體,這兩者的互動關係如何影響個人意識化和政治行動的過程,來探究我國婚姻移民女性的政治賦權發展。 首先,本研究發現國家透過制度、資源到社會形象控制的面向,針對不同婚姻移民身份建構了兩套管控體系。當婚姻移民來到台灣便進入了這些結構之中,在移民階層化下,大陸配偶傾向處於制度直接排斥的「制度弱勢」結構,而東南亞配偶雖然可以享有部分公民權,但相對而言傾向處於「社會弱勢」的結構。不同管制體系下,影響了社團組成(如陸籍社團需由台灣人代言)及不同婚姻移民者可能採取個人或集體式的行動策略。再者,扮演中介角色的社團,一方面社團能為成員提供更多的資訊網絡與資源,另一方面也在篩選資訊和型塑價值給社團成員。因此社團類型以及它和國家的互動關係是「倡議型」抑或「代言型」,將影響成員的政治認知詮釋與行動,形成不同的政治賦權差異。除了國家管控結構的差異、社團和國家互動關係的類型影響著婚姻移民女性的政治賦權情況外,大陸配偶相較外籍配偶所擁有的個人條件優勢,也影響著她們發展出個人式的意識和行動,但較高的個人政治賦權反而阻礙了集體政治賦權的發展,使得即使都是參與倡議型社團的大陸配偶和外籍配偶,也出現政治賦權型態的差異。 在不同國家管控體制、社團和國家互動關係下,東南亞配偶及大陸配偶透過社團參與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政治意識和行動。本研究歸納出四種政治賦權型態,分別為:集體型公民、個體型公民、臣屬型公民、困境型公民。政治賦權發展包含了個人賦權和集體賦權兩種層面。個人賦權涉及到的是個人能力和政治效能感的提升,而集體賦權則是涉及了個人對社群的認同及集體行動的可能,透過集體行動來打破孤立性,改變原先不利的權力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倡議型的外籍社團和大陸社團分別產生了集體型和個體型的公民。有意識且積極參與集體行動的集體型公民和個人政治賦權高的個體型公民重新詮釋了公民和國家的關係。而國家代理型的外籍社團和大陸社團則分別出現了臣屬型公民和困境型公民,強化了國家的權力結構。臣屬型公民無法將婚姻移民的處境提升為結構性問題,而是支持現有主從關係的權力結構,並將權利視為國家恩惠,而困境型公民雖然意識到不利的結構處境,但認為個人無法改變權力結構,反而產生行動困境。
28

抗戰時期糧食供求問題之研究

侯坤宏, HOU, KU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足食足兵」為八年對日抗戰所以能獲得最後勝利的重要原因,本論文主要由戰時糧 食供給與需求面,分析國民政府面對強敵入寇,所採取的種種措施,並對其所產生的 困難與成效加以敘述。 本論文前後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戰前及戰時糧食供求情況;第二章,以農林 部為主,說明其在抗戰時期所從事糧食生產的努力、困難及成效;第三章,由糧食分 配面立論,以糧食部成立後所實行的田賦徵實為主,就其實施由來、實施概況,實施 之際所遭遇之困難及其所產生之流弊加以闡述,最後並就其對於抗戰之功過與地位加 以評論。 戰時平衡糧食供求的方法,除糧食增產田賦徵實外,另有提倡節約、計口授糧、地區 性的調劑及市場管制等項。由於戰時上述各種方法的實施,使得戰時糧食問題得以解 決,對於持久抗戰,有莫大幫助。此外,關於戰時糧價與物價變動及其關係,以及人 民生活所受影響,一併在第四、五章中論之。由於戢時糧食問題之解決,中國終能在 對日作戰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面對長期抗戰,中華民族表現出特有的忍耐與韌性, 其間除了領導因素外,更有賴全民共同努力所致,此則留在結論中申述。
29

劉禹錫的文學研究

劉菁菁, LIU, JING-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共八萬餘字,分七章十五節,探討劉禹錫的文學觀與 各類文學作品的特色: 第一章緒論:略述劉禹錫生平、文集流傳及天人、政治、佛教等思想。 第二章文學理論:由中唐文學觀念與劉禹錫作品中,瞭解他對文學的見解。 第三章流禹錫的古文:介紹他所作的多樣性及風格。 第四章劉禹錫的古近體詩:概述他所作古、近體詩的特點。由於這類詩作份量很多, 僅做概論性說明。 第五章劉禹錫的樂府詩:論述能反映邊陲風光及人民生活、在寫景敘事中仍不忘抒情 的劉禹錫樂府詩。 第六章劉禹錫的詞與賦:介紹興起於唐代的詞、僵化於唐代的賦在他作品中的特出表 現。 第七章評價:論述劉禹錫的文與詩詞,在當代及後世學者,對風格、形式、內容各方 面有褒有貶的評價。
30

張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廖國棟, Liao, Guo-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先就歷史發展,概述張衡偉大貢獻及其承先啟後之地位,然後考述其 時代背景,就政治情勢、社會經濟、學術思想各端探討之,為解析張衡行誼及其作 品之張本。 第二章張衡評傳。分鄉里先世,年譜生平,著作發明,學殖人品等方面逐一考證而 論述之。 第三章張衡辭賦分篇研究。就其現存之辭賦逐篇探討其問題,解析其內容,尋繹其 流脈,評述其特色,衡量其價值。 第四章張衡辭賦韻譜分析,取其辭賦韻字,分別部居,旨在深究其體製形貌,探討 其用韻之習慣及特質,以明東漢之音韻,以及南陽方音之影響,進而提供探究作品 真偽之依據。 第五章張衡辭賦綜合研究。就其現存之辭賦加以綜合歸納,以明其組織之技巧,修 辭之運用,論其內質與外象之特色,以概見其成就。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