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0
  • 65
  • 5
  • 4
  • 2
  • 1
  • Tagged with
  • 78
  • 22
  • 14
  • 12
  • 10
  • 10
  • 10
  • 10
  • 9
  • 9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賦稅式所得政策之研究

屠美亞, Tu, Mei-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物價膨脹為近年來各國所公認最棘手之經濟問題。迄今其解決方案仍莫衷一是。有些 人士認為現有之財政與貨幣政策已是足夠應付的,惟另有些人士認為如此則無法不付 出大量失業與減產作為代價。他們認為工資及價格的下調僵固性是使貨幣與財政政策 無法迅速奏效的主因。基於此觀點以及以往實行所得政策的經驗,乃有人士建議利用 租稅措施,以避免工資及物價之過度膨脹,此乃形成賦稅式所得政策之議。本文的目 的即在研析賦稅式所得政策是否值得作為一反物價膨脹之輔助工具。本文共七章約五 萬餘字:第一章陳述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對賦稅式所得政策作基本介紹,第三、 四、五、六章則分別分析其對工資、物價之影響以及其之副作用與行政問題,第七章 則作一總結之評述。
42

90年代以後台灣市場保護與開放的抉擇:以要素稟賦對政治聯盟的影響為例

林琮盛, Lin , Chou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比較優勢的觀點論之,一國的資源稟賦會決定國內政治聯盟的型態,並透過該聯盟的運作,影響該國對於市場開放和保護的態度。市場的開放與否以及開放的程度會深深影響到要素擁有者的利益,決定的因素在於要素的豐富或稀缺程度:豐富要素稟賦擁有者,偏好市場開放;稀缺要素稟賦擁有者偏好市場保護。不同的要素流動性產業亦左右市場對開放與否的偏好。因貿易所產生的「獲益」或「損失」、「輸家」或「贏家」,決定了該要素稟賦擁有者對於市場開放或保護的態度。此外,自兩岸交流角度論之,「輸家╱贏家」的對立亦左右了台灣在面對中國經濟崛起之際,對大陸開放政策的方向。故本研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透過行政手段引導經濟資源形塑台灣的比較優勢,並在威權時期形成公部門對私部門實行強力控管結構。然而,在90年代自由化,由於國際自由潮流及國內政治鬥爭因素,使得私部門滲透入公部門的決策體系中,造成嚴重的尋租的現象,並透過政治聯盟的型態左右了政府的決策過程。再者,自兩岸的經濟安全觀之,台灣面對中國的施壓,除了消極抵抗外,亦可透過本身的比較優勢,搶奪中國特定產業部門的市場壟斷權,反制中方對台灣所施予的不對稱權力關係。
43

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Empower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李員如, Lee, Yuan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賦權增能之關係,希望藉由理論探討與實徵研究的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校長推動課程領導與提升教師賦權增能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台北縣及宜蘭縣共計抽取57所公立國民中學的880位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595份,問卷回收後以描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運用「人群關係」頻率最高。 二、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於競值架構下呈現均衡發展。 三、國民中學教師賦權增能整體表現良好,「自我效能」表現最佳,「參與決策」最顯不足。 四、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的知覺會因為教師的性別、職務、年齡及年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規模十二班以下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感受最高,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最重視課程領導。 六、教師對賦權增能的知覺會因為教師的性別、職務、年齡及年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七、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風格以「人群關係」對教師賦權增能的預測力最高。 八、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確實有助於提升教師賦權增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ors’ perception toward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empowerment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empower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With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empowermen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conducts a survey on 880 teachers from 57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I-Lan county and Taipei County. Among them 595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teachers were compiled. The retur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ur main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n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relation of people”. 2. There is a balanc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styles in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of junior high school. 3.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form well in “teacher empowerment” as a whole, while “self-efficiency” performs the best; however, “making decision” perform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4. Those teachers who are male, senior, directors, and from small size schools, are aware of better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the principal. 5. The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ith less than twelve classes feel the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e most. The principals from schools in Taipei emphasize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e most. 6.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 empowerment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ir gender, position, age, and career. 7. Among all dimensions of principals’curriculum leadership, the best prediction to teachers’ empowerment is promoting “relation of people”. 8.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to practice is indeed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ers' empowermen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clus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for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44

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公共參與:賦權的觀點 /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劉玟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婚姻移民女性是台灣這半世紀以來最主要的新移民。隨著新移民女性(或一般所稱的「外籍配偶」)在台灣定居,攸關新移民女性之權利、義務與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問題因此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本研究從「賦權」(empowerment)的觀點切入,探究在新移民之原生國與移入社會(receiving society)的文化條件影響下,作為文化邊界標誌(cultural boundary marker)的新移民女性是否能夠藉由公共參與達到重新定義自我並建立其女性主體的地位。在檢視相關研究文獻包括關於新移民女性的一般性探討、公共參與及賦權理論的探討之後,本研究於台北縣市對26位新移民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包括21位具代表性的新移民女性以及5位相關組織之幹部。根據訪談的結果,本研究發現:第一,雖然新移民女性在台灣公共參與的媒介不少,但是其原生國的傳統文化框架還是深深影響、甚至限制了她們公共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第二,新移民女性的個人條件與特質也影響她們的公共參與;語言能力愈好、夫家愈支持的新移民女性,其公共參與的廣泛程度愈高,同時她們可以選擇的參與途徑也比較多。第三,新移民女性相關組織的力量也影響了新移民女性的公共參與;這些組織主要是藉由鼓勵、協助新移民女性規劃跟參與各項聯誼活動、學習課程、攸關新移民女性政策的公聽會、爭取權利的遊行示威等,來喚醒新移民女性的意識並使她們能夠從中empower themselves。最後,本研究發現,目前新移民女性的公共參與多屬於社會參與性質,很少是積極或激烈的政治活動;但是,社會參與性質的公共參與對於喚醒與提升新移民女性的權利意識有正面的影響。
45

歷代京都賦的文化審視 / A culture review of Chinese Fu on capitals throughout the Dynasties

王欣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京都賦作一歷時性的考察,主要想探究的是:構成賦家迭代書寫京都的動力是什麼?除了是大一統王朝的禮儀所需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據此加以檢視京都賦的產生,發現京都賦的興起,起因於東漢的定都之爭。順此一脈絡檢示其他朝代,遷都爭議愈多、愈激烈的時代,京都賦的數量也相對較多。由此可知,定都之爭是促使賦家書寫京都的主要動能之一。 既然京都賦的生成與定都論述有關,於是在賦中便可見到各朝代關於建都、擇都的思維。歸納而言,不外乎「居中」與「恃險」。只不過原本由東漢開啟的非「居中」即「恃險」的對立書寫,到了宋代以後,即演變為必須「居中」與「恃險」兩者兼具,方可成為理想的國都所在。時至明代,則又開創出南面而王的新觀點。 以上是就歷代的考察而言,若再就分代的研究而論,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是在各種各樣的協力關係交互影響下,所製作而成的。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歷代賦家書寫京都的動力外,也亟欲深究京都賦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語境下,所呈顯出的意義。以這個部分的研究結果而言,本文確實有一些小發現,以下略舉數例: 如曹魏時期徐幹的〈齊都賦〉、劉楨的〈魯都賦〉、劉劭的〈趙都賦〉,學者一致認為是賦家躲避漢末動亂,避居故里時所作。但根據史料對於三人行跡的記載,以及從三人賦作結構、內容的一致性來看,極有可能是同題共作下的古都競寫。 又如左思〈三都賦〉,一般認為是頌揚晉的大一統,或者是北方士人挾著勝利姿態對南方文化加以輕蔑。但如果從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士庶之隔,以及左思在《世說》的記載中被「群嫗共唾」、〈三都賦〉初成時,時人互有譏訾的情況來看,〈三都賦〉是否真為歌頌晉的一統,消解晉人對統一的疑惑,尚有討論空間。此外,如果說左思是為挑起南北文化之爭,那麼賦成後身為吳國世家大族的陸機怎麼反而大加嘆服?如果再進一步細讀〈三都賦〉文本,其實是揚蜀、魏而抑吳國,其中對蜀、魏的贊揚,又集中在拔擢人才一事,而對吳的貶抑則多集中在世族侈靡豪奢。換句話說,〈三都賦〉有可能是為寒門庶族發聲,希望晉武帝打破「必尚閥閱」的取士原則,拔擢寒素。可惜終究沒能成功,因此〈三都賦〉即使造成洛陽紙貴,左思仍然未能獲得一官半職。 再如唐代李庾〈兩都賦〉末言及:「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學者據以認為此賦已跳脫兩都相爭議題。但考之史料,代宗曾有意遷都洛陽,卻在郭子儀等人的反對下作罷。隔年,河南洛陽人賈至即提出兩都分試,十一年後,陜西京兆人常衮則奏請取消洛陽貢舉,雖然史料並無記載此事與兩地士人相爭有無關係,但從賈至、常衮的出身地而言,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當中隱含地域之爭的可能。若再根據時人所作的〈東都父老望幸詩〉、〈上陽宮望幸賦〉、〈兩都不并建文〉,以及《唐書》中兩都士人因地域郡望不同而相爭的記載,可知當時的確存在東西都之爭。而李庾賦中東都里人所作的〈望幸賡歌〉,就是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映,只是在西都里人的勸說下,才改口說「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因此,我們不能據以斷定李庾〈兩都賦〉無涉定都爭議。 又如中晚明出現的幾篇鴻幅鉅製大賦,除了與賦家多出身於吳中,本身具備博學、好古的學術特質有關外,從一些筆記中也發現,寫有〈兩都賦〉及〈兩京賦〉的桑悅、盛時泰,皆有賣文潤筆以求生計的習慣。可以說當時的詩賦作品,已成為市場中交易的商品之一。既然京都賦已成為市場商品,其銷售的對象就不再只是帝王,還包括一般的文人、雅士,甚至有錢的市民階級,當然更加要競衍侈麗之詞,才能提供消費者更廣博的想像空間,一如中晚明大量出現的長卷軸城市圖,也因其篇幅之長、之大,才能讓觀看者隨著圖卷的展開,獲得彷彿行走於城市中的效果。 此外,中晚明京都賦中出現的「崇奢黜儉」觀,也是前此京都賦中未曾出現過的論點,若從當時士大夫進奏的奏疏來看,亦可得知是當時部分社會語境的反映。 以上的發現,自然是透過文學與文化、歷史的整合及觀照,才能得到的結果。是以,本文除了試圖在縱向脈絡的尋繹中,找出迭代書寫京都賦的動力外,更著重在橫向剖面的分析中,挖掘出各朝代書寫京都賦的時代意義。
46

医薬用粉体の流動性評価に関する研究

堀尾, 健彦 24 November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0765号 / 工博第4417号 / 新制||工||168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化学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坂 修二, 教授 宮原 稔, 教授 山本 量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47

平安朝における中晩唐詩賦の舶来と享受

陸, 穎瑤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338号 / 文博第912号 / 新制||文||72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緑川 英樹, 准教授 成田 健太郎, 教授 金光 桂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8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Grammar Style of Han Rhapsody(Fu)

丁憶如, Ding, Yi 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辭賦在兩漢四百多年間,由於作者身分逐漸轉換,傳播方式的改易,還有文人對五七言句的接受,及政治環境的崩解等因素,導致其語言形式產生明顯變化,有漸趨駢偶、篇幅縮減等傾向。為了說明其語言風格與時俱「變」的軌跡,本文以169篇現存完整的漢賦為觀察對象,具體地描述並比較兩漢賦的種種異同,也嘗試將原本以作者等單「點」研究為主的語言風格學,延伸為一斷代賦史的「線」性觀察,更全面地回應賦學和文學史的研究成果。 本文第一章交代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第二章則針對漢賦排比成篇的特徵,討論其句式風格及與五七言詩的關係;第三章進一步分析排比句中的「假平行」現象,並指出其與近體詩「假平行」不同的對仗習慣。第四章從較為宏觀的「篇章架構」著手,一方面呈現西漢著重時空順序的特徵,另方面也說明東漢建安小賦以首句概括全篇的安排。在第五章,筆者敘述漢賦「鋪彩摛文」的設計,包括使用長主語、長賓語以炫耀博學,竭力排比長謂語的種種動態,乃至多採「奔行」等手法;第六章則援引俄國形式主義學者所謂的「陌生化」概念,說明漢賦穿插「零句」和倒置語序,以引起聽眾或讀者新鮮感的安排。最後,第七章結論略述各章梗概,說明本文價值、研究限制和可繼續發展的相關議題。此外,〈附錄一〉〈附錄二〉是第二章的補充資料,分別為各篇句式分析表,以及二三、四三節奏賦句列表。 / Researchers of Han Rhapsody often suggest that, as a dominant literary genre of the Han Dynasty, rhapsody had changed its linguistic style gradually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changes of authors’ social identitie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five and seven syllables(五七言詩),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Han empire. However, research that describes the specific and concrete features of this genre during the four hundred years of Han Dynasty is scant. To illustrate how the varying line length, loose parallelism, and extensive themes in Han Rhapsody was built up, interacted with the five and seven syllables(the representative genre of the six dynasty(魏晉六朝)), and influenced other rhythm works for the following millennium, I described, grouped, and integrated all the distinguishing details in Han Rhapsodies with the method which Leo Spitzer had mentioned in his work,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History: Essays in Stylistics. By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mode(句式), the pseudo parallel(假平行),the discourse- oriented topics, and the strategies the authors took to extend the length of the rhapsody and to unfamiliarize the readers with the incomplete or inverted sentence, this study showed how the complicated expressions, exhaustive details, and magnificent structures had been simplified and shortened, and both the authors and reade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s expressed rather than to the exaggerated language adapted step by step. To conclude, this study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providing researche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hanges within a genre had taken place, as well as enriching the real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usually explains the literature phenomenon by subjective impression.
49

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

陳韻竹, CHEN, YUN-Z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比較歐陽修、蘇軾二家辭賦之風格,考其藝術成就,形式特色,並觀照宋 代古文運動,與其古文理論相互印證。分為七章,約十二萬言。 第一章:緒論。乃概述辭賦的流變,並釐定研究範圍,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 究重點與方法。 第二章:歐陽修辭賦之評介。先研析歐陽修生平,再對歐陽修辭賦逐篇評介,考其著 作年代,稽鉤其事實,探究其動機,並略述其大意。 第三章:歐陽修辭賦之分析。將歐陽修辭賦略分為古賦、駢賦、律賦、文賦四類,逐 項分析之,而由當時之文學背景、文學風尚,以見其形式特色和時代意義。 第四章:蘇軾辭賦之評介。循第二章之規模,研討蘇軾生平,再就諸篇辭賦之著作年 代、背景、動機、內容大要,加以分析。 第五章:蘇軾辭賦之分析。乃將蘇軾辭賦略分為辭、古賦、駢賦、律賦、文賦五類, 由歐、蘇承傳之脈絡,以見二者之異同,探討蘇軾卓然不群之風格。 第六章:歐、蘇辭賦之綜合比較。本章由組織結構、修辭技巧、情志內涵三端,探討 歐、蘇辭賦之內質與外象,全面的觀照並比較之。 第七章:結論:乃將歐、蘇之古文理論,與其辭賦表現相互印證,並述其文學成就與 影響。
50

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許東海, XU, DONG-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五章,首章緒論,綜述南北朝代之背景與其文學發展的狀況,以見其對庾 信行誼與作品之影響。 次章評傳,介紹庾信之鄉里世系與生平事蹟,于其先世又著╲重仕宦之系統,以見其 生長背。景而其個人生平又配合作品之創作,分為三期。並述及家庭、交遊、思想、 學殖,以與其作品互相印證。然後引述其文學創作在多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庾信辭賦之分篇研究,除劃分前後兩期外,各篇又就其結構內容與主要特色, 加以分析比較,以見其創作技巧與特殊表現。 第四章庾信辭賦之特色與比較,再就其十五篇賦,加以綜合分析比較,以探討庾信寫 作之一貫特色與不同的改變,由此更反復印證其生平與作品的息息相關。以期於庾信 作品有更完整之認識與瞭解。 末章結論,主要在評分介庾信于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首節與徐陵並論,以見南朝 文壇之風氣。次節與王褒並提,以見北方文壇受南人的影響。末節則說明庾信于後世 文學之重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