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6
  • 384
  • 32
  • 9
  • 2
  • 1
  • Tagged with
  • 428
  • 428
  • 150
  • 115
  • 114
  • 102
  • 91
  • 84
  • 71
  • 66
  • 64
  • 64
  • 63
  • 60
  • 5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台灣證券商轉型投資銀行之個案研究

黃啟明, Huang, C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資本主義從1980年代後,進入新的資本流動快速的全球化階段。英美資本主義的金融開放進程,加強了金融全球性的深度,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捲入其中,從而加劇了全球資金自由流動。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開放證券市場,適應國際資本流動的需要。證券投資在國際資金流動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而投資銀行與證券商在國際資本流動的過程中,扮演了橋樑與中介角色。 台灣於2002年元月一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許多世界知名的證券業者及投資銀行,依WTO在1999年3月通過的『金融服務業自由化協定』,紛紛加入我國金融市場的行列。而外商挾其國際化與大型化的優勢,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營運產生極大的衝擊。在此情況下,證券業生存環境將更形嚴峻。政府亦推動一系列開放計劃,讓證券商能夠參與國際業務,俾能轉型為投資銀行。 本研究發現台灣證券商轉型投資銀行的障礙主要有: 一、產業內部因素方面 1. 證券商過多,彼此惡性競爭 2. 海外業務及通路薄弱 3. 業者本身之認知不夠清楚 4. 專業人才不足 5. 資本規模不夠大 6. 公司治理未上軌道,風險管理制度未貫徹與落實 7. 國際聲譽不高 二、產業外部因素方面 1. 證券商無法承作完整的投資銀行業務,以致無法發展利基業務 2. 自營交易方式的限制 3. 稅法不健全,阻礙新金融商品之發展 4. 法令限制,致使證券商處於不利競爭地位 5. 政府缺乏發展整體金融市場之藍圖 6. 兩岸關係未能正常化,通商機制尚未建立 對證券商而言,不僅必須充分瞭解巿場利基,利用既有優勢,選擇高附加價值之業務及具競爭力之經營型態,作為發展具有核心價值及特色的投資銀行業務的重點。業務擴展的同時,也必須積極培育風險管理及新種業務之專業人才;並加強自我之風險控管,才能事半功倍,於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成為區域性之投資銀行。 對政府而言,面臨自由化、全球化、科技化及金融商品多元化的風潮及國際間的激烈競爭,過去以「靜態風險」為主要考量的管理架構必須全面檢討,且應能適時、有計劃的開放業務,建立一個各金融產業公平競爭的機制,對新金融商品有合理且明確的課稅原則,適度調整兩岸政策及早建立通商機制,才能因應證券商之轉型需要。
32

金融科技對於新一代銀行核心系統導入策略探討 /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Introducing FinTech into the New Generation Core Banking System

劉帥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業面臨數位科技進步的大浪來襲,在行動、社群、雲端、大數據、網路等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技術的快速發展,加上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 Tech)創新金融服務,並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金融業已不再是面臨同業競爭,愈來愈多非金融產業也開始跨業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分食金融市場的大餅。 數位金融創新的崛起,逐漸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全球銀行創新之父Brett King在Bank 3.0書中提出「未來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客戶需要的不是實體營業據點,而是銀行的功能」。金融業面對科技進步及數位創新的競爭挑戰,銀行的資訊能力將不再是後勤支援的角色,而是攸關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唯有不斷強化資訊能力、與時俱進,才能持續在市場上成為領先者。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與研究如何透過新一代銀行核心系統的導入策略,提升銀行資訊能力以強化市場競爭力。一般銀行業泛指的「銀行核心系統」為屬於銀行與顧客帳務及權益有直接相關,須即時從分行或其他通路登錄資料並更新各業務資料庫的應用系統,並作為會計記帳處理之依據。傳統銀行核心系統在封閉式的環境中發展,提供分行或網路銀行顧客金融資訊服務,但銀行提供的資訊服務仍無法跟上Fin Tech平台的創新與效率。本研究將從外部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本國銀行核心系統發展現況及傳統核心系統面對金融科技巨浪的衝擊等三個構面來探討金融科技對新一代核心系統導入策略之影響。
33

改制商銀企業改造之研究

吳仕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金融業由信合社改制為商業銀行之過程、企業改造之要點和策略,更進一步探討未銀經營之方向。
34

台灣銀行業建構銀行保險業務之策略與步驟

胡榮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及法規的鬆綁、人口老化、消費者理財觀念的改變,導致社會經濟的轉型與改變,銀行的業務及組織均面臨了結構性的轉變,此一鉅變亦將創造銀行業新獲利的契機。 在我國金融界,一窩蜂地為合併轉為金控公司之際,未組成金控公司之銀行業,除了進行本身的「營運業務改造計畫」,更必須認真思考未來銀行地經營策略與方向,在銀行「虛擬金控」經營策略下,為求強化其經營體質,而提高無風險的Fee income收入比重,例如,保險佣金收入,擴大金融版圖進而跨業經營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相關業務,增強競爭優勢提供符合顧客需求便利服務的商品。 瑞士再保認為,銀行保險在台灣保險市場愈來愈重要,其有利發展因素:銀行家數相當多、保險市場規模大、金控公司成立,Sigma亦指出未來亞洲包含台灣在內的12國家,未來五年內,銀行保險將成為重要通路,並估計將佔壽險保費收入的13%,將佔產險保費收入的6%。 銀行業應觀察金融環境之變化亦是機會之所在,由於銀行、保險、投資銀行等市場快速變化,如同所有賽局遊戲參與者一樣,必須重新檢視評估其現有之策略,及下一步應採行措施,以應付新變局。銀行應將其目標轉換資本市場,使其超越傳統銀行商品,去擴展更深一層顧客的關係,而保險與投資銀行業務(例如,共同基金、連動式債券等)剛好提供銀行業發展創新產品與服務的機會,例如,進入銀行保險業務或進軍財富管理市場。基於顧客對傳統保險公司所提供服務之不滿,且銀行提供符合顧客需求的服務,因此,銀行與保險業具有合作之機會。而透過銀行來銷售保險商品另一重大原因,係基於成本考量,依據國外資料顯示,保險公司約可削減其行政與通路成本的30%。 一種新的贏得消費者策略是建構在適當地區隔目標客戶群,並完全了解目標客戶需要之所在。根據國外對消費者研究報告指出可由消費者的行為模式與態度,可以判別其對共同基金或保險商品、服務與提供服務者之偏好。其關鍵因子:驗證與挑選目標客戶、認清客戶需求之所在、擴大銀行擁有優勢、完整地自我診斷及選擇成功機會較高之目標業務、了解每個顧客層級的需求與不滿、創新產品與創新服務、採取適當品牌策略、選擇最有價值的銷售模型、量化設定業績與目標。 考量銀行策略與的財務壓力,以決定銀行進入銀行保險業務之程度與步驟。非金控之台灣銀行業,應儘速轉投資成立「人壽保險代理人公司(或經紀人公司)」,若因其他因素無法成立時,須另以其他策略聯盟之方式為之。在發展趨勢上,非金控之台灣銀行業在長久經營策略上應有設立合資保險公司之準備,除為了享有銀行通路上之利潤,並可獲得部份保險業製造之利益。另由於保險產業之特性、經營專業知識與財務壓力,實不宜貿然新設立保險公司。 對於新投資計畫之重大決定之前,必須考量古柏〈Robert Copper〉所提出五項風險管理原則,尤其退出之機制更應確立。對非金控之台灣銀行業進入銀行保險之方式,無論採取通路驅動或是資本驅動的模式,皆必須先建構非金控銀行業銀行保險運作最佳的經營模式,以利將來銀行保險業務之發展。
35

影響銀行併購溢價之原因探討-以亞洲地區為例 / Determinants of Premiums Paid in Asia Bank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鄧伊婷, Deng,Y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許多學者以美國或歐洲地區國家銀行併購資料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影響併購溢價之因素,而本文則選取亞洲地區國家銀行併購資料作為樣本,探討其購併溢價的情形及影響購併溢價的可能因素。本研究同時選取了主併者與被併者的財務變數及其他可能影響合併溢價的因素,如併購溢價支付方式、被併銀行所處國家之金融發展程度等,來探討其對溢價的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主併與被併銀行的某些財務變數與併購溢價間確實存在顯著關係。換言之,具有某些特性的被併銀行對於主併者來說較具吸引力,因此,會讓主併方願意支付較高的溢價;而主併銀行本身的管理能力與財務狀況也會影響其支付併購溢價的能力與意願,即某些主併銀行的財務特性對併購溢價有顯著的影響。舉例來說,由本研究的實證結果中發現被併銀行的自有資本率、資產規模與資產成長性等對併購溢價有正向的影響,而主併銀行的自有資本率、非利息收入比及資產規模也與併購溢價存在正向關係。 此外由本研究的實證結果也發現以股權交換的方式進行購併之合併溢價普遍而言高於現金交易購併案之併購溢價,且當被併銀行所處國家之金融發展程度越高,則併購溢價越低。
36

策略與流程觀點下企業併購後資訊與作業整合之個案研究: 以台新大安銀行及中信萬通銀行之合併為例 / Managing Strategy and Process of Post-merger Integration of IT and Operations: Case Studies on M&A of Taishin-Dah An and Chinatrust-GCB

蔡明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策略與流程觀點下企業併購後資訊與作業整合之個案研究: 以台新大安銀行及中信萬通銀行之合併為例 / Managing Strategy and Process of Post-merger Integration of IT and Operations: Case Studies on M&A of Taishin-Dah An and Chinatrust-GCB By Mark Tsai In view of highly competition in today’ banking market, the need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nowadays in order to sustain and grow through non-organic growth approach. As a result, the success of post-merger integration becomes critical to ensure synergy will be generated after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opt two cases of banks’ integration to prove that clear strategies and a sound framework of managing post-merger integration is essential. There are Taishin International Bank acquired Dah An Bank in 2001 and Chinatrust Commercial Bank acquired Grand Commercial Bank in 2003. Both of these two cases completed integration of banks’ systems and most of operations within six months. By interviewing with executives of the banks and analyz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his paper tries to figure out strategies of the acquiring banks. The banks’ different branch models (i.e. full service or deposit-taking) are addressed.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of elapsed time of system migration against size of the banks are in-depth discussed. The KSFs (key success factors) of integration are proposed based on findings. At the same time, propositions are debated by using other cases of M&As in this paper. In the end, the author intends to provide practical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based on insight of this research. A diagnostic checklist of managing post-merger integration is proposed. Thereafter, a holistic process of managing operations and system integration is rendered by analyzing specific steps of post-merger integration of those banks. Key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ost-merger Integration; Key Success Facto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re Banking; Data Conversion;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37

論銀行合併的迷思及工會的因應策略

韓仕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發展,加上組織大型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企業併購活動日益繁多,至今未曾稍歇,而且併購金額迭創新高,銀行業(banking industry)亦不例外。 台灣在民主進步黨贏得政權之後,開始以「金融改革」名義,致力在政策與立法上,鼓勵、強制或主導金融機構的合併,希望能夠試圖減緩開放新銀行之後所帶來的金融機構家數過多(over-banking)、逾放比例及金額持續攀升惡化等負面衝擊。這種視合併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及作法,本文質疑不僅成效有限,而且是倒果為因的政策思維。 再者,當國內的銀行合併如火如荼地展開,業者將以提升合併效益、削減成本等理由,持續進行解僱裁員;或者藉由調整組織架構的名義,整併部門、職務,逼迫員工自動離職。銀行業勞工將是合併之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必須面對可能失業的困境;即使是留任的員工,也要面對勞動條件變更、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磨合適應等問題,短期處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觀諸目前國內銀行合併的情形,顯然連第一階段的評估作業都是草率行事(或者工會所批評的「黑箱作業」),而且處處可見政府政策主導的痕跡及爭議。 因此,本論文試圖探討下列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從台灣的銀行合併現況出發,分析政府當初為何不從社會整體利益考量,竟任由政商關係深厚的資本家輕易取得開設銀行的執照,如今不僅造成問題銀行弊端叢生,也可能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的社會危機。令人懷疑的是,現在透過這波銀行合併的「整頓」,當真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銀行業的經營困境? (二)此外,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的威脅,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跨國資本及本國銀行之間的銀行併購,將會為台灣的金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面貌?是真能解決銀行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還是不可避免製造大量勞工失業等社會問題? (三)最後,工會作為勞工行使集體爭議的後盾,如何在這波金融合併風潮提出有效因應對策?而這些策略是只著重員工權益保障的爭取,或者能夠提出具有社會責任的行動主張?這是以工會作為行動者所欲觀照處理的重要面向。 這篇論文的寫作架構,除了第一章的問題探討說明,第二章主要是分析銀行合併的原因及邏輯,本論文質疑這些主流說法,在實務上並非真能如其所願,甚至合併可能出現負面效果,並且針對台灣現階段的銀行合併現象,質疑其政策理由失真,從而提出銀行為何合併的「非官方說法」。接著,於第三章詳細分析數件國內銀行合併的案例,指出解決「問題銀行」才是這波銀行合併風潮的主因,原因是新、舊政府將合併當成解決問題的政策工具,並透過政策主導及立法配合的作法,欲迫使問題金融機構退出經營行列;為此,政府要求官股銀行配合合併政策,並且動用金融重建基金等社會資源挹注,但是執行成效及手段有待商榷。第四、五章則著重探討國內、外的工會如何挑戰銀行併購風潮,以及工會試圖提出哪些因應策略?並且列舉三個國內的案例論述其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另外,以南韓金融業工會(KFIU)為例,作為工會因應策略的對照參考。重要的是,本論文建議工會除了持續關注合併議題以確保會員工作權益,工會也應試圖結合社區居民及一般消費者、小股東,對於合併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能夠結盟站在同一陣線共同發聲,挑戰資本家言必稱「為社會整體利益著想」的偽善。第六章則是結論。 關鍵字:銀行合併、併購、工會、銀行員、資遣、裁員
38

從國內網路銀行探討未來Direct Banking的發展--以HSBC Direct 為例

黃莉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金融業在金控合併後之競爭越來越激烈,百家爭鳴的結果,卻模糊了消費者對於理財的焦點---金融業務的『便利性、簡單化』。本研究提供一個全新型態的個人金融服務---「Direct Banking」---來說明未來個人金融業務,其經營模型之可行性,並以滙豐銀行為例,探討其如何突破分行極少的限制,在短短一年內就由於這個機制使得新增客戶突破10萬戶以上,且上市半年後的存款餘額成長6.5%。同時藉由Direct Banking的發展,提出未來兩岸三地之個人金融業務應用方向,以達到跨國金融與創新金融的目的。透過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假設可以說是成立的。本研究主要貢獻,在於這是台灣金融市場第一篇以Direct Banking為主題的研究,其除了提出理論需求面以外,並且搭配實務相關經驗來做為支撐,以達到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目的。 /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etition after merger & acquisition in Taiwan’s finance industr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t it results that the issue which consumers just want to make their money bigger and easily make decisions is more and more fuzzy. The study provides an innovative tool which named [Direct Banking] about consumers’ finance and takes HSBC as example to understand how they work Direct Banking successfully. After doing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the hypothesis is tenable. Finally, the contribution of study is that it is the first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Direct Banking in Taiwan’s finance industry. The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but also uses support by HSBC, to mix the theoretical with the practical.
39

德意志銀行國際化演變之研究

李欣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與法規的變革為銀行傳統的經營帶來挑戰,再加上全球銀行業的制度改善,帶動了金融的全球化,對銀行業的傳統經營方式帶來很大的衝擊。順應總體環境的變動,許多國際性的大銀行趁此趨勢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因而為金融業帶來了一場購併風潮,且購併金額越來越大,而購併區域,也漸漸由國內購併走向以跨國購併。 / 本論文以最大的德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為研究的標的,主要分析其國際化的行為。德意志銀行從1870年設立至今已有138年歷史,在這長時期的發展中,總體環境及德意志銀行自身條件的改變,影響了其對外擴展的策略及途徑。 / 面對總體的衝擊,德意志銀行因應銀行中介角色的轉變,在收入結構上由以利息收入為主調整為以非利息收入為主,這也和其併投資銀行的國際化策略有關。另一方面,從德意志銀行的發展軌跡中,也可以發現德意志銀行在國際化的拓展上採用的是先成為一區域性的銀行,成為一個歐洲區域的大銀行,再逐步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
40

商業銀行投資管理之研究

周明宗, Zhou, Ming-Z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對商業銀行投資管理作理論上的探討,並說明目前國內商業銀投資的實 務。 論文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對象,研究方法,資料蒐集,研 究的限制。第二章是對商業銀的投資作概略性的介紹,並說明與商業銀行投資管理有 關的三項基本原則。第三章敘述商業銀行投資政策的考慮因素,比如法令、品質、到 期日、收益、分散性等考慮因素。第四章闡述目前商業銀行投資管理所使用的方法或 模式。第五章是對商業銀行資管理的結論與建議。 #1028814p.abs #1028814p.abs

Page generated in 0.01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