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Tagged with
  • 15
  • 15
  • 11
  • 11
  • 9
  • 9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東南亞海上恐怖主義活動 / Maritime Terrorism Activities in Southeast Asia

曹育寧, Tsao, Yu-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海域的海洋運輸在亞太地區經濟成長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一旦海上環境遭受猛烈恐怖襲擊,全球的船運和貿易活動立即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是麻六甲海峽的特殊地理環境,讓恐怖份子很容易在良好策劃下,完成海上恐怖攻擊活動。後續該地區的保險金額將會高得驚人,造成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海運、亞洲地區的貿易、全球經濟的成長都會受到波及。這也正是為何執恐怖世界牛耳的「蓋達」組織正在積極組建「海軍」,對海上恐怖攻擊展現高度興趣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東南亞海盜有漸趨暴力的傾向,加上「蓋達」組織的阿富汗基地受創,部分幹部落腳於東南亞,更加深人們對於手段殘暴的海盜與海上恐怖主義的聯想。「蓋達」業已投注許多心力發展海上攻擊能力,如果再與東南亞恐怖組織分享研究成果的話,情況勢必更加棘手。 本文特別針對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與泰國等五個國家作分析,檢視各國所發生的海上暴力事件以及處理的方式,並且研究各國主政者對於恐怖主義的態度。此外,對於與海上恐怖主義有關聯的東南亞恐怖組織包括「伊斯蘭教祈禱團」、「阿布薩耶夫」、「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等,分析其有無跨界發展的能量與發動海上恐怖攻擊的能力。文中也試著從「東協」及其相關組織以及「聯合國」、「國際海事局」、「國際海事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全球性的機構分析其面對新興海上恐怖主義活動的回應,進而整理出促進東南亞各國在海上安全維護上更進一步合作的措施。最後針對台灣的海上反恐作一檢視,希望可以從全球海上反恐的努力獲取經驗,與全球反恐接軌,提升國家海上安全的保障。 關鍵字:海上恐怖主義活動、「蓋達」組織、麻六甲海峽、九一一事件、東南亞、海盜。
12

九一一事件對亞太區域安全理念之影響

鄭智元, Cheng, Chih-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冷戰結束至今日,人類對於安全的需求並沒有因為兩極對抗的消融而減緩。相對地,當立即的軍事威脅下降,卻令以往冷戰對峙所壓抑的經濟全球化、種族、宗教、文化、社會或區域主義衝突一一浮上檯面。這樣的背景之下,亞太地區作為一個充斥著複雜種族、宗教、文化、政經體制與歷史糾結的國際舞台,對於安全理念的探討就一直受到各國相當的重視。 雖然,冷戰後亞太各國共同成立了為數不少的多邊合作組織,然時至今日,亞太地區在面對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時,卻在對危機的預防、處理、善後與救援措施上,明顯產生各國在認知與因應策略上的矛盾及衝突。易言之,強權的安全觀勢必左右其戰略安排及政策實踐。因此,毫無意外地,亞太區域安全的實踐必然需要透過區域中各強權對於安全理念落實上的折衝及妥協。尤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主張的「合作性安全」、日本及東協國家主張的功能性不同的「綜合性安全」、借鏡歐洲安全經驗的「共同安全」,甚至是中共近年來落實的「新安全觀」。 而當九一一事件爆發及全球反恐戰爭的開展,其所蘊含的安全意涵,包括政治民主化、民主體制的維護、金融透明、關注失敗國家、強化全球反恐作戰及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合作,卻是傳統安全理念所無法單獨切割處理的。因此,最後本文嘗試將各安全理念重疊及互補的部分加以融合,以「新綜合性安全」體系作為未來亞太區域安全實踐的可能方向,並分析台灣所處的形勢,畢竟亞太地區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關鍵詞:亞太安全理念、共同安全、合作性安全、綜合性安全、新安全觀、九一一事件、全球化、新綜合性安全
13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研究

陳子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恐怖攻擊事件,對世人造成無與倫比的震憾與驚駭,對世局形成絕無僅有的影響與衝擊。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公民,整個國際局勢的發展自不能置身事外,須儘早掌握身為小國的生存安全自處之道,以開拓國家未來發展的願景。 基於上述思維,作者以新現實主義華爾茲的國際政治體系理論的觀點切入,藉由文獻回顧,觀察911後台灣安全環境時,各家學者分別從國際安全、亞太區域、台海安全環境層面切入,發現每個環節對台灣安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但相關因素卻又相互牽連,交叉影響,唯有將三個介面相連結,方可一窺台灣安全環境的全貌。 在新世紀的國際環境,國際體系結構下美中戰略互動,才是影響台灣安全的重要結構性因素。如果美中聯合反恐愈是成功,台灣付出的代價也愈是昂貴,台灣絕對不可輕忽911事件提供中美在反恐上絕無僅有的合作契機,反恐戰爭越久,中共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美國就可能傾向中共的一邊,應切忌使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關係反恐的籌碼。 世界格局的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美中日三國的互動關係更決定了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安全環境。對東北亞情勢而言,911後美國支持日本承擔更多區域安全責任,是比較有利於台灣對抗中共的戰略威脅,如何強化台日關係具有重大實質意義。北韓核武飛彈危機,台灣應當注意美日同盟對北韓問題處理的動向;美國是否以台灣利益作為交換與中共合作的籌碼;又萬一在朝鮮半島擦槍走火,台灣尤須對中共藉機武力犯台預作防範。對東南亞情勢而言,政經整合趨勢已是強權角逐的利益所在,台灣卻無對話空間,對於台灣整體安全影響深遠。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美國與中共的互動存在於台灣戰略布局首要考量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於身處亞太形勢中的台灣而言,美中台三邊關係對台灣安全具有決定性地位。美中台三邊無法構成等邊三角形的對等關係,美中關係與美國因素對台灣安全更具有關鍵性影響。911後美國兩岸政策已向中共修正,兩岸關係政冷經熱,政府間僵持對立,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對台灣已形成潛在隱憂。整體而言,911後的台海安全環境已出現對台灣不利的走勢,而保持現狀不僅符合國際反恐訴求,也是台灣最佳的戰略選擇,關鍵轉捩點在200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 關鍵字: 九一一 反恐 台灣 生存安全 國際體系 美國全球戰略 中共新安全觀 美日同盟 北韓核武危機 東協 美中台關係 武力犯台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
14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中亞外交政策之轉變: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

呂筱雲, Lu Hsiao-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及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產出的因素,地緣政治一向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馬漢的海權論、肯楠的圍堵理論,乃至後冷戰時期布里辛斯基的歐亞大棋盤、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都是地緣政治學門裡獨到的見解。而地緣政治基本要素—空間、邊界、權力—的交互作用也已然內化於外交政策制訂中,深刻影響美國對外政策走向。冷戰後在缺乏明顯單一的敵對目標、本身又成為超級大國的情況下,美國面對的是更為複雜難測的國際局勢:區域衝突、文化糾葛、全球化進程與波折、世界經濟體系萎縮等等問題,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的功能也隨之彰顯。 本研究以911事件為轉捩點,觀察美國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分析導致政策轉變的地緣因素與動機。本研究指出,中亞地區在蘇聯解體之後,政治局勢長期呈現真空狀態,基於能源安全的考量,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是吸引美國聚焦於此區的關鍵。輸油管道計畫提供政治框架讓美國影響力得以介入,而反恐作戰則正式讓美國勢力進駐此一政治真空帶。中亞五國位處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的心臟地帶,但獨立時間尚短,國內民主建制、經濟發展未臻完備,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與分離主義是導致此區紛擾不斷的主因。美國藉由反恐合作,對此區提撥大量經濟挹注與軍事協助,中亞五國的重要性在911事件之後陡升,美國也成為此區優勢領導者。簡言之,美國在911事件後更加強對區域穩定的關注,全面揚棄冷戰時代的圍堵思維,採取主動的先發制人戰略,企圖在中亞掌握政治、經濟主控權,鞏固國家安全與保障美國在此區的國家利益。
15

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之研究 / The possibility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張德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兩岸關係中,讓中共「不做」什麼,與美國會「做」什麼,是台灣國家安全中最重要也最複雜的事。其中又以中共一旦對台軍事行動,美國是否「軍事介入」,最為大家關注。由於部份國人期待著美國在中共武力犯台時會「做」些什麼,有恃無恐的心態,遮蔽了一個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思維,亦即:維護台海和平與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讓中共「不做」什麼,而非期待外人會做什麼! 本文即藉由探討一旦台海有事,美國是否軍事介入?以及可能介入的方式,促使大家思考:「為了台灣的國家安全,與其處於被動的期待美國會「做」些什麼,但可能遭遇限制;不如反思如何採取主動積極的作為,讓申共不做什麼。」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不論美國基於那種理由而採取軍事手段介入他國事務,真正的目的都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本文因此先從相關的學理,分別探討國家利益與美國政策之間的關連性,以及美國軍事介入與海外用兵的原則與目的。根據這些理論,分析兩岸雙方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影響,據此引伸出不論是從經濟、政治以及戰略利益的層面,美「中」關係既具有合作與互利的關係,也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 由於兩岸軍事衝突將使台海現狀造破壞,不利美國的利益。如果原因為中共主動發起,誠如布希所言:「竭盡所能,協助台灣防衛」,美國軍事介入的可能性較高。不過如果因為是台灣走向獨立而引發衝突,美國介入的可能性將大為降低。這就是美國所一再強調的「中共不武,台灣不獨」。 如果美國具有介入的意圖,美國如何介入,是否直接參戰?根據本文對美、 「中」、台三方的軍力以及中共動武的方式所做的研析;並從與實際執行軍事介入政策的美國軍方實務的層面,包括:美軍的作戰準則、教範,執行軍事行動,特別是海外用兵的規範與指導,軍事決策者、作戰指揮官必須思考的問題所做的研究發現:「就美軍的軍事作戰能力而言,贏得短期的勝利應無問題。但是美國脫身不易,最後反易遭受拘束、牽制,將導致極大的風險,因而降低美國直接參戰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結論認為,屆時美國的軍事介入行動,將以加強軍援、武力展示、以及提昇前沿駐防戰備為主;如果派遣艦隊進入台海水域,也是為了執行屬於「非戰鬥人員撤離」的撤僑行動。理論上說,「非戰鬥人員撤離」也屬於軍事介入的行動項目之一。只是這種性質的軍事介入,與國人所殷切期盼的會有極大的落差。對台灣的國家安全,未必具有正面的意義。 關鍵字:國家安全 國際關係 國際體系 九一一事件 中國威脅論 台海衝突 導彈 軍事介入 軍事干預 國家利益 人民解放軍 武力犯台 終戰指導 反恐

Page generated in 0.0211 seconds